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圣杜甫讲义

合集下载

语文:第6课《杜甫诗四首》第1课时课件(语文必修2)

语文:第6课《杜甫诗四首》第1课时课件(语文必修2)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6.《兵车行》第一段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有什么作用? 答案 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 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 得不让亲人离去,又唯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 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 埃不见咸阳桥”,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 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 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 住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文本互动 一、初步感知 1.实词
(1)通假字 ①耶.娘妻子走相送:_通__“__爷__”__,这___里__指__“__父__亲__”__。 ②禾生陇.亩无东西:通__“__垄__”__,___田__埂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古今异义 ①耶.娘妻.子.走.相送
“耶” 古义: 父亲。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虚词 ①者道 陈旁胜过者.者 ,.阳问城行人人也: …: …表的判人断 今者.项庄拔剑舞: 不译 ②何飘 何.飘 者? 何.所严大似国: 什之么威,以表修疑敬问也:为什么,表原因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特殊句式 ①被驱不异犬与鸡:_被__动__句___ ②生男埋没随百草:_被__动__句___ ③飘飘何所似:倒__装__句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名句默写 ①车辚辚,马萧萧,_行__人__弓__箭__各__在__腰___。 ②_庭__流__血__成__海__水___,武皇开边意未已。 ④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 _生__男__埋__没__随__百__草___。 ⑤君不见青海头,古__来__白__骨__无__人__收___。 ⑥吴楚东南坼,_乾__坤__日__夜__浮___。 ⑦无边落木萧萧下,_不__尽__长__江__滚__滚__来___。 ⑧__星__垂__平__野__阔____,月涌大江流。 ⑨飘飘何所似?_天__地__一__沙__鸥____。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精讲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精讲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造句:小鸟栖息在树上。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造句:海南岛是祖国南海美丽富饶的宝岛。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造句:沙滩上的贝壳美丽极了,五光十色的。
成群结队:本课指海底的鱼结成一群群游来游去。
造句:大雁成群结队向南迁徙。
近义词
富饶——( 富裕) 瑰丽——( 绚丽) 绽开——( 开放) 茂密——( 茂盛)
课文解读
(一)学习《望天门山》
1.理解诗句的意思。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 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 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2.体会后两句诗歌中“出”和“来”字好在哪里 。 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美感, 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 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
结构图示
天门——开
望天门山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山险水涌 山水相映
山出帆来 以动写静
雄奇秀丽
结构图示
饮湖上初 晴后雨
湖光山色 浓妆淡抹
晴方好 雨亦奇 比西子 总相宜
对比 比喻
西湖美景
结构图示
湖光秋月——交相辉映 望洞庭 潭面无风——平静朦胧
洞庭山水——浑然一体
美丽景色
富饶的西沙群岛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整体感知
课文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课文解读
探究一
西沙群岛的海面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会形成这种 特征呢?
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形成的原因是:海底高低不平,海水有深有浅, 从海面上看,色彩就不同了。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三 第6课《杜甫诗三首》1 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三 第6课《杜甫诗三首》1 课件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 心憔悴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 “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 (《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 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 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 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 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 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 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 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 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 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 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 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 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 (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 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 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 句称“对句”。
第四层次: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 那千家万户的“刀迟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 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六)内容评述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 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 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 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 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 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 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 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语文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6课《杜甫诗三首》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语文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6课《杜甫诗三首》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①玉露:白露。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③萧森:萧瑟阴森。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 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⑦接地阴: 风云盖地。⑧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巨岁月。⑨系 (jì):系舟上岸。⑩寒衣:冬天的衣服。⑾催刀尺:赶 裁新冬衣。 ⑿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zhēn),捣衣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 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 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 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 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 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每 句字数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写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
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这是他创作中的 一个繁华时期,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 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 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 首)即是一例。
此诗以描画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 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 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 浑然一体。
内容述评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
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森气氛感发情怀, 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 中原的悲伤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 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 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 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 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满着苍凉的身 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 作远为深厚。

统编(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古诗三首》课件(67张)

统编(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古诗三首》课件(67张)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亦: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方:正。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诗意:晴天,西湖波光闪动正显得美;下雨时,青山笼罩 在烟雨之中,迷茫的景色也显得非常奇妙。
水光潋滟晴方好,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用“\”划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空蒙(mēng méng)

淡妆浓抹(mǒ mā)

镜未磨(mò mó)

潋滟(lán liàn)

相宜(yí yì)

两相和• (huó hé)
二、给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山色空蒙雨亦奇( A )
••
A.迷茫缥缈的样子
B.空的,没有东西
统编版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门唐


李 白
这么美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李白:(701 ~ 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 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李白与杜甫又合称 “大李杜”。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 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等。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 2.想一想古诗写了什么内容。
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duàn

高中语文第6课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名师精讲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6课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名师精讲新人教版必修3

【大成目标】1.认识作者的平生、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认识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增强朗诵教课,在频频朗诵中领会诗歌的境界,品尝诗中的美点。

2、研究与活动,指引学生借助说明,经过解读典故去感觉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伤时感事的广博情怀。

(要点、难点)【使用说明】1、建议 3 课时达成;2、联合学生状况适合调整进度;频频阅读课文,可以背诵。

第一学时《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基础案(5分钟)少陵野老,是我国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 年,这一年杜甫 54 岁,在重庆,学生预习,填空补全作者简介。

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快要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期间,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杂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快要十分之七,唐朝堕入杂乱中间,向来很欣赏、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逝世,蜀中堕入杂乱中间。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此中第一首。

一、复习《醉花阴》,齐读《声声慢》,一、齐读全诗,思虑,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升华案( 25 分钟)借秋季之景抒发心里的感情。

1 、思虑解决问题。

二、商讨研究,鉴赏诗歌2 、小组议论沟通,介绍代表论述看法1、首联、颔联描绘了如何的场景?寄寓了诗人如何的感情?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

“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3 、请写下你的思虑与感悟,和同学们一同各抒己见。

同学们多点明秋兴之依靠,因秋景而起兴,感怀。

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

“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读,详细感觉词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概十分雄伟。

“波涛” 在下而说“兼人的感情,而后天”,“风云” 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全力描述了秋季灰暗萧森归纳出来,大家之景,烘托出作者低落的心境。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件-第六单元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件-第六单元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PPT课件
西湖与西施都十分美丽,把西湖比喻成西施。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后两句。 思考: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
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呢? 作者写西施的用意是什么?
淡妆浓抹总相宜 “总相宜”表现她无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
赞美西湖,表明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 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看到楚江水势很猛。 听到滔滔的楚江水的轰鸣。 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冲破险阻的气势。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句。 思考:“两岸青山相对出”中,那个字极具表现力?
课文讲解
要求:理解诗句大意。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句。 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
那是怎样的景象?
看到了湖光、秋月。
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湖 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课文讲解
我会写
和: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镜未磨:水面无风,波平如镜。 遥望:远远望去。 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北部。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课文讲解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望洞庭 [ 唐 ]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后作业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引入新课
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跟着诗仙李白一起去望一座山!一起来学 习他这首奔放豪迈,意境奇妙的诗歌——《望天门山》。

统编本三上《杜甫》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

统编本三上《杜甫》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

统编本三上《杜甫》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

2. 掌握杜甫诗歌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杜甫的生平介绍:
- 出生、成长背景;
- 受到的教育和影响;
- 创作生涯及其成就。

2. 杜甫的代表作品:
- 选取几首杜甫的代表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分析作品的主题、内涵、表现手法等。

3. 杜甫与唐代社会背景:
- 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 分析杜甫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象。

三、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杜甫的生平、代表作品和与唐代社会的关系。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作品解读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意识。

3.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拓展知识面。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分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3. 作品解读:学生对杜甫作品的解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五、教学资源
1. 杜甫的代表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形象资料:图表、图片、视频等,用于展示杜甫的生平和作品。

六、教学延伸
1. 扩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比较他们之间的创作风格和文化背景。

2.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杜甫的诗歌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初中语文课课通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初中语文课课通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25 杜甫诗三首一、景知识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7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文士酬唱。

20岁开始为时10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困居长安10年。

安史之乱起,携家逃难。

他把家眷安顿在鄜州羌村,只身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他冒险逃出,跑到凤翔谒见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他在朝廷生活了一段时间,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

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

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

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现存1 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二、字词句评析齐鲁青末了(liǎo)岱宗(dài)决眦(zì)浑欲不胜簪(zān)逾(yú)戍(shù)城老妪(yù)泣幽咽(yè)岱宗:对泰山的尊称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神秀:聚焦阴阳割昏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决眦入归鸟:眼眶,眼角烽火连三月:喻指战火浑欲不胜簪:简直妇啼一何苦:多么犹得备晨炊:还能够三、文章结构分析《望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

诗圣杜甫PPT课件

诗圣杜甫PPT课件
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想方设法地逃跑,终于,在公元757年 夏天,逃出了长安,拜见唐肃宗,唐肃宗任命他作左拾遗(类似 现在的监察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可这个皇帝却不喜欢听取 劝谏,反把杜甫打发到华州去做管理祭祀、礼乐、学校等的小芝 麻官,这下,在杜甫的眼皮底下又出现了各种民间的痛苦,唤起 了他深切的同情,杜甫越看越对当时的社会失望,他毅然抛弃了 官职,去成都建起一座草堂,去过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了。
第10页/共47页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 困守长安时期(746— •——创作的定位时7期55)
【经历】
杜甫也向往当官,第一次到洛阳应试 (735年),未中。公元747年,唐玄宗 昭令天下读书人可到京城应试,杜甫再 次应试,又遇上李林甫对所有应试者一 个不取。杜甫大失所望,从此在长安一 住10年,生活困窘。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仅仅一百二十 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 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 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 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句 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 了心中义愤,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 中心突出。
•——心有灵犀
读书游历时期(731-

745)
•——创作的准备时期

困守长安时期(746—

•——创作的定位时7期55)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创作的最高时期

漂泊西南时期(760—770)

杜甫简介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杜甫简介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三年级上册第六课圣杜甫讲义

三年级上册第六课圣杜甫讲义

网络课程开山十讲之诗圣杜甫一、诗人杜甫1、杜甫的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风沉郁顿挫,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2、杜甫的《绝句》赏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冷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广德二年(764)春初回草堂时写的,是杜诗写景的佳作。

四句诗一句一景,两两对杖,写法非常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雕琢,十分自然流畅。

二、杜甫的生平及影响:1、读书和漫游时期他的出身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

杜甫从小就“好学”,七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

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游齐赵时,曾先后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有时呼鹰逐兽,打猎取乐,有时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

网络课程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赏析:本诗是作者杜甫二十九岁时,到兖州探望父亲后由齐入鲁,途经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望岳》翻译: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补充知识: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第6课 杜甫诗三首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第6课 杜甫诗三首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咏怀古迹 (其三)》题为 咏怀,可里面只 写了昭君的怨恨, 并无作者个人的 情怀,这是不是 与标题“咏怀” 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 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 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 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 州司功。
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 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 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 千古一愁。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 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 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 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 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 显。
壮 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 游 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 时 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
期 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
长 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 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
往 事
赏 咏 史 诗 三 步
是骤


比较《秋兴》与《登高》
共同点:
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
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 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 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 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 思之妙。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 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 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 接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山十讲之诗圣杜甫
一、诗人杜甫
1、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风沉郁顿挫,代表作“三吏”(《新
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一生写诗1400 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2、杜甫的《绝句》赏析: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冷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广德二年(764)春初回草堂时写的,是杜诗写景的佳作。

四句诗一句一景,两两对杖,写法非常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雕琢,十分自然流畅。

二、杜甫的生平及影响:
1、读书和漫游时期
他的出身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

杜甫从小就“好学”,七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
分的条件。

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

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游齐赵时,曾先后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有时呼
鹰逐兽,打猎取乐,有时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
谊。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赏析:本诗是作者杜甫二十九岁时,到兖州探望父亲后由齐入鲁,途经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望岳》翻译: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补充知识: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 年-公元前479 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2、困居长安时期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补充知识:李隆基
李隆基(685-762),即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庙号为“玄宗”),亦称唐明皇。

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

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故而
多称其为唐明皇。

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但是唐明皇在位后期(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

3、陷贼和为官时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从这些诗句也就
可以想见当时的艰险和困苦。

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
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

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这就
使他写出了“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
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三吏”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网络课程
“三别”指《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西南漂泊时期
七五九年七月,杜甫弃官由华州经秦州、同谷,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


致归纳为:草堂五年、夔州两年、乘舟归乡。

5、死亡之谜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而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

(1)、病死说
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

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

……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2)、溺死
(3)、自沉于水而死
(4)、食物中毒而死
(5)、消化不良而死
三、杜甫的作品
名篇赏析:《咏怀古迹》(之三)
【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①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②一去:一旦,一经。

③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④“空”:徒然。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
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
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
网络课程悲愤。

四、古代四大美女
1、西施
a、月宫婵娥所钟爱的一颗旷世明珠,婵娥侍从金鸡将其在婵娥外出的
时候滑落人间。

落到了越国古都诸暨城外的苎萝村的浣江里面。


萝村西村的施樵夫之妻吞下宝珠并且怀孕。

十六个月之后产下女婴,
皮肤白皙、熠熠生辉,所以取名夷光。

六七岁时,人们知道苎萝村
西村施姓小姑娘美丽异常,所以叫做“西施”。

西施随着母亲到河边
浣纱,在河边俊俏的身影让水面的红鲤鱼和金鱼都被震慑,沉入水
底,所以叫“沉鱼”的雅号。

b、东施效颦(课件视频故事具体讲解);
2、王昭君
a、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
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被宫墙禁闭。

b、自请出塞与当时的背景:自请原因:《后汉书》认为不得宠幸,积极出
塞,拜托黄金牢笼,扮演和平使者;有人认为与她的成长背景有关,
不善巧言令色,献媚争宠,显示野性刚强的一面。

3、貂蝉
其人本姓霍,无名,山西人,与名将关羽为同乡。

自幼人才出众,聪敏过人,因而被选入汉宫,任管理宫中头饰、冠冕的女官,故称“貂蝉”官。

4、杨玉环
杨贵妃(公元719-756年),名玉环,字太真,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位后妃。

出身宦门世家。

她不仅天生丽质、仪态万方,而且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深
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

五、《望岳》赏析
网络课程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夫:这里的“夫”字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
气。

2、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即山东地区。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
山东地区。

3、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4、未了:不尽,不断。

5、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6、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7、钟:聚集。

8、神秀:天地之灵气。

9、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10、割:分。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
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11、昏晓:黄昏和早晨。

12、荡胸:涤荡胸襟。

13、曾:通“层”。

14、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
所致。

决:裂开。

15、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16、会当:应当,终当,定要。

17、凌:登上。

18、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文】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