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酮体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分析
医药健闻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分析田雨香,尹良平,韩倩 (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上海 200237)尿常规检查是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检验项目,借助分析尿液成分变化,为肾脏疾病、流行出血热、糖尿病等提供早期诊断。
但是在尿常规检验时,会碰到诸多的干扰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此,本文对尿常规检验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什么是尿常规检验尿常规检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检验方式,即通过特定的仪器及配套的试剂,对尿液的一般特性进行检验,内容包括但尿液的颜色(不限浑浊或透明)、比重、酸碱度,对所含的物质如蛋白质、胆红素、尿胆原、白细胞酯酶、隐血、葡萄糖、酮体、亚硝酸盐等进行半定量的检测。
也会根据尿液的情况采用显微镜对所含的有形成分进行检查,如红细胞、白细胞、结晶(药物或盐类)、管型及是否含有细菌或真菌等。
相对其他检验方式,尿常规检验具有操作简单、快捷便利等优势,能发现泌尿系统、肝胆、内分泌、循环系统等存在的问题,明确肾脏排泄功能、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等,将泌尿系统健康情况一一反映出来,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及治疗等提供依据。
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尿常规检查(1)疑似泌尿系统感染,如有尿急、尿频、尿痛、肉眼可见的血尿等相关症状,或是腹部出现坠胀感、腰痛感等。
(2)疑似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如早晨起床出现眼睑、颜面、下肢水肿,尿液减少等症状。
(3)疑似或确诊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结核、血管病变等。
(4)疑似肾脏病变,如尿量突然减少、增多、无尿等。
(5)患有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进行检查了解病因及疾病进展情况。
尿常规中的各项数据变化代表什么(1)pH值的变化能直接将人体的酸碱平衡变化和肾脏调节能力展现出来,数值降低可能出现酸中毒、糖尿病、痛风等疾病;数值过高则可能出现碱中毒、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
(2)若尿蛋白阳性,则可能患上了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等系列疾病,还可能与患者摄入的药物相关。
尿常规酮体偏高的原因及症状
尿常规酮体偏高的原因及症状糖尿病患者是最容易出现尿酮体偏高的现象,接着是孕妇及儿童。
那么尿常规酮体偏高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这群人会比常人更容易出现尿常规酮体偏高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尿常规酮体偏高的原因1、糖尿病患者容易引发糖尿酸中毒,而糖尿酸中毒是因为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所致。
当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时,糖代谢会出现紊乱的情况,机体无法利用葡萄糖,这时候就需要依靠脂肪代谢来补给。
脂肪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酮体,机体无法承受时会随尿液排出,因此这时候尿酮体会呈现出阳性,及即尿常规酮体偏高。
2、妊娠期妇女因严重的妊娠反应,恶心呕吐,无法正常进食,并且出现消化功能障碍,会导致酮体升高,只需对症处理即可。
3、儿童饮食不均衡会引起长期营养不良,这也是导致尿常规酮体偏高的原因。
另外,如果是饥饿状态进行检查也会出现尿常规酮体偏高。
需要注意的是,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也是导致尿常规酮体偏高的一大因素。
于常人而言,饮食及休息是影响尿常规酮体的最大原因! 尿常规酮体偏高多表现为多尿、烦渴、乏力,紧接着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伴随有嗜睡、头痛、烦躁、呼吸深且快。
当呼气中有异味时就意味着病情很明显了。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会出现严重的失水,从而导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球下陷,血压下降等特点。
到晚期时会出现反射迟钝甚至是消失,嗜睡至昏迷的状态。
少数病人会表现为腹痛,与急腹症类似,容易混淆。
当出现上述这些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当检测出有尿酮体时,需进行血糖检查,看是否为糖尿病,如果不是,需寻找具体的诱因并进行积极的治疗。
尿常规酮体高需要注意事项当尿常规酮体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否为血糖过高所导致的,如果是,就要考虑糖尿病了,要积极进行检查治疗。
排除糖尿病的因素,尿酮体高可能是因为饥饿或是长期营养不良所致,这时候需要合理安排饮食,多喝水。
作息不正常,睡眠时间不足也是导致尿酮体高的一个因素,这时候就需要多休息了,当恢复正常作息一段时间后,尿常规酮体也会逐渐消失。
尿酮体判定范围标准
尿酮体判定范围标准
尿酮体是一种在尿液中检测出的代谢产物,通常是指酮体和酮化合物,如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等。
尿酮体的检测可以用于评估人体脂肪代谢和饮食状况。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尿酮体判定范围标准:
1.负性:表示尿液中没有检测到酮体,即正常情况下的状态。
这意味着人体处于营养平衡状态,主要依赖碳水化合物供能。
2.微量/轻度阳性:通常定义为尿液中酮体的浓度在5-20 mg/dL之间。
这可能表明人体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脂肪代谢状态,可能由于长时间未进食或进行了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3.中度阳性:通常定义为尿液中酮体的浓度在30-40 mg/dL之间。
这可能表明人体已经进入较深的脂肪代谢状态,有可能是由于长时间进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或糖代谢障碍。
4.高度阳性:通常定义为尿液中酮体的浓度超过80 mg/dL。
这可能表明人体处于极度的脂肪代谢状态,可能伴随着酮症酸中毒的风险,需要及时采取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尿酮体的浓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饮食、运动、代谢状态和健康状况等。
因此,在解释尿酮体检
测结果时,需要考虑个体的整体情况,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浅谈尿液干化学检测中的影响因素
浅谈尿液干化学检测中的影响因素摘要:尿液干化学检测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了依据。
但因为检测方法的原因,检测结果易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下面就对尿液干化学检测中的几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尿液干化学检测;影响因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尿液分析仪因为其简便、快捷的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但因为干化学检测结果易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全面分析,才能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报告。
下面就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总结。
1.标本因素用于尿液干化学检测的标本要求新鲜采集,无污染,从采集到检测完成,不超过2小时。
首先盛放标本的容器要洁净、干燥、无污染,一次性使用。
如果容器被强氧化性物质污染,盛放标本后,强氧化性物质与葡萄糖和隐血的试剂模块发生反应,容易造成这两项检测的假阳性。
其次在采集和运送尿液标本时,要避免标本被污染。
尿液干化学检测一般要求采集中断尿,要避免生殖系统分泌物污染标本,如果生殖系统分泌物混入标本易使蛋白质和白细胞检测呈假阳性,而且还会使尿比重升高。
如果标本被偶氮剂污染易造成亚硝酸盐的假阳性,被甲醛污染易造成白细胞的假阳性。
而标本如果存放时间太长不但会导致尿液中一些有型成分的溶解,还会导致尿液中细菌的大量繁殖,细菌会分解尿素产生氨,导致PH 升高,分解葡萄糖导致葡萄糖含量下降出现假阴性,还会产生过氧化物酶致隐血检测呈假阳性。
而在室温下丙酮会快速挥发,同时细菌降解乙酰乙酸会导致酮体检测出现假阴性。
2.尿液成分的相互影响因为患者的饮食、用药、生理、病理情况不同,尿液中所含成分也不相同,而尿液中某些成分会相互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患者大剂量口服或静脉滴注维生素C后,会排出含大量维生素C的尿液,而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会致葡萄糖、胆红素、亚硝酸盐、白细胞和隐血检测呈假阴性。
如果尿液中含大量蛋白质,则会引起尿比重的升高和白细胞检测的假阴性。
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
尿液组成成分的变化能反应泌尿生殖道的病变, 尿液检验
可以为临床提供了可靠准确的依据 。 但不合理 的应用同样会带 来 实验 结果误差, 文根据工作中一些体会 就影响尿液检验因 本
素作一探讨 。 1尿多联试纸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11尿 P 检 查 . H
澳酚兰产生阴离子, 与带阳离子 的蛋 白质 ( 白) 白蛋 结合后发生 颜色变化。 病人服用奎 宁、 奎宁丁嗜 陡等药物后的尿 液及尿液
维普资讯
・
论
著・
20 07年 1 2月第 4卷第 1 2期 Wol H ahDgs r el i t d t e
的减少。 心力衰竭后, 交感神经兴奋, 血管收缩,胃粘膜血流量
减少,造成胃粘膜损害;粘液一碳酸氢盐的减少,使粘液一碳酸 氢盐屏障受损, 大量 H 弥散入损伤的胃粘膜 。 胃粘膜上皮细胞 + ③
上皮更新降低, 造成粘膜上皮连续性破坏, 粘膜通透性增加 , 使胃 导致 H 的逆弥散“ + 。④胁 的病人多有吸烟,吸烟可引起胃肠 病
道粘膜微循环障碍 ,血流量减少,粘膜抵抗力减弱,还可能影响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引起胆汁返流而损害胃粘膜,当机体处于应 激状态时,易导致 胃粘膜糜烂出血 。
[ 要]尿分析检验是一种重要的验病手段 , 摘 尿液检验可以为临床提供可靠准确的依据, 但也可能出现带来实验结果误差,
严 重的甚至会误诊 ,本文对影响尿液检验若干 因 素的分析 的进行 了分析 。
关键词 :尿液检验 尿液 因素分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7 — 0 5(0 7 2 00 - 2 6 2 58 20 )1- 120 剂一澳酚兰、拘椽酸缓冲系统和表 面活性剂 。在 P 3 H .2时, 中图分类号:R 4 .2 4 6 1
尿中酮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检测尿液中的酮体含量,了解酮体在尿液中的存在情况,以及分析可能导致尿酮体出现的原因。
通过对酮体生成、代谢途径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酮体是机体在糖代谢障碍或脂肪不完全氧化时,肝脏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酮体含量极低。
当机体糖代谢不足或脂肪代谢异常时,酮体在血液中积累,部分通过尿液排出。
本实验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尿液中的酮体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尿液样本(新鲜)- 酮体检测试纸- 比色皿- 标准酮体溶液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移液器- 混匀器- 酶标仪四、实验方法1. 标准曲线绘制:- 将标准酮体溶液按照一定比例稀释,制备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 将标准溶液分别加入比色皿中,加入相应试剂,混匀后放置一段时间。
- 使用酶标仪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值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尿液样本检测:- 取尿液样本,按照酮体检测试纸说明书进行操作。
- 将试纸浸入尿液样本中,取出后观察颜色变化。
- 将试纸与标准曲线进行比对,确定尿液样本中酮体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 通过绘制标准曲线,得出实验所用的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0.1-1.0 mmol/L。
2. 尿液样本检测:- 实验结果显示,部分尿液样本出现酮体阳性反应,表明这些样本中酮体含量较高。
六、讨论1. 酮体生成原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时,糖代谢受阻,脂肪分解加速,生成大量酮体。
- 饥饿:长期饥饿状态下,糖类摄入不足,机体脂肪分解加速,产生酮体。
- 过度运动:剧烈运动导致能量消耗过大,糖类供应不足,脂肪分解增加,产生酮体。
2. 尿酮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诊断糖尿病:尿酮体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为患者提供治疗依据。
- 监测病情:对于糖尿病患者,尿酮体检测有助于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 辅助诊断其他疾病:尿酮体检测还可用于辅助诊断其他疾病,如妊娠反应、饥饿性酮症等。
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尿液分析作为三大常规之一,分析的准确性对疾病的诊断或辅助诊断有着重大意义,为使临床医生根椐患者所用药物对尿液分析结果的正确分析,标本合格是前题,对尿液标本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药物仅是其中的一项,药物具有生物活性,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干扰尿化学成分测定的现象并非少见。
特别是近年来,新的药物层出不穷,临床治疗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屡屡皆是,许多新药对临床检验的干扰还尚未发现,药物对尿液检查的影响给实验诊断和临床诊断增加了许多困难。
药物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始终困扰着检验工作者,有时甚至是难以避免的[1]。
我们在工作中应尽可能避免这些因素,以求得到检验结果的客观性。
特将药物对尿液分析的一些影响介绍如下:一影响尿液检验的药物(一)影响尿液颜色的药物1.使尿液变为黄色至红色或红棕色的药物大黄、氯喹、呋喃妥因、吩噻嗪类、苯妥英钠、华法林、维生素B2、非那西丁、对氨基水杨酸、抗凝剂、肯同氯奎、呋喃唑酮、山梨醇铁、辛可芬、苯氮吡啶、苯茚二酮、酚酞、苯磺胺、伯氨奎、阿的平、核黄素、水杨酸、磺胺药等。
2.使尿液变为蓝绿色的药物:阿米替林、吲哚美辛、利福平、亚甲蓝、妥龙、氨苯蝶啶等。
3.使尿液变为黑褐色的药物:甲硝唑(灭滴灵)、左旋多巴、甲基多巴、奎宁及其衍生物等。
感冒通片可以使儿童尿液呈红色(洗肉水颜色),这是由于其中的双氯芬酸钠对肾脏的毒性反应所致。
另外,头抱拉定、头抱哇林、克林霉素等也可以导致肉眼血尿。
(二)影响尿比重的药物左旋糖酐、放射造影对比剂及蔗糖等可使尿比重增加。
(三)影响尿蛋白试验的药物1.若碱性药物引起尿液pH>8时易出现假阳性,若酸性药物引起尿液pH<3时易出现假阴性。
另外,青霉素、阿斯匹林、WitD可使尿蛋白质检验出现假阳性。
2.含碘造影剂、头抱菌素类可使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试验呈假阳性反应。
右旋糖昔、奋乃静也可致假阳性。
卡那霉素、多豁菌素、三甲双酮、磺胺类等可致肾损害引起蛋白尿。
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尿液干化学工作原理
尿液干化学试带是以滤纸为载体,将各种试剂成分浸渍后干 燥,作为试剂层,固定在塑料底层上,并在表面覆盖一层起 保护作用的尼龙膜,作为反射层。尿液浸入试带后与试剂发 生反应,产生颜色变化。
尿液中相应的化学成分使尿试带上各种试剂的模块发生颜色 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相应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将试带置 于尿液分析仪的比色进样槽,各模块依次受到仪器光源照射 并产生不同的发射光,仪器接收不同强度的光信号后将其转 换为相应的电讯号,电讯号传送至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 数值。
(3)24h尿:患者上午8时排尿一次,将膀胱排空,弃去尿,此 后收集各次排出的尿,直至次日上午8时最后一次排尿的全部尿。 尿中某些成分24h不同时间内的排泄浓度不同,如肌酐、总蛋白 质、电解质等,为了较准确地定量分析这些成分,必须采集24h 尿。 (4)特殊试验尿: ①尿三杯试验:多用于男性下尿路及生殖系统疾病定位初步判断。 ②耐受性试验尿:如经前列腺按摩后排尿收集尿标本。 4.无菌尿: 常用的方法有: (1)中段尿:留尿前先清洗外阴,在不间断排尿过程中,弃取 前、后时段的尿,以无菌容器只接留中间时段的尿。 (2)导管尿、耻骨上穿刺尿:患者发生尿潴留或排尿困难时采 用。
尿液干化学检测方法学评价
众多因素干扰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使 得日常干化学尿液检验假阳性与假阴性 不可避免。 因此尿液干化学检验只能作为尿液常规 检验的过筛试验。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检测原理:
(1)影像式:与人工显微镜检查 原理基本相似。必须经过严格的定 时、定速离心,然后留取定量的尿 沉渣,通过医学图像信息扫描技术 应用于全自动相差显微镜镜检,机 器视觉智能分析,识别并计数。
尿胆原检测原理:采用醛反应法或重氮反应法。在强酸条 件下,尿胆原与试带条中的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试剂 模块发生由黄色→红色的颜色变化。
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尿液白细胞检测原理:采用白细胞酯酶法。粒细胞内的白细胞 酯酶作用吲哚酚酯产生吲哚酚,后者与重氮盐产生紫色化合物, 试剂模块发生由黄色→紫色的变化。
尿液白细胞检测的影响因素: ①干化学试带白细胞检测只对粒细胞敏感; ②尿液含有大量维生素C,引起尿白细胞假阴性;; ③尿白蛋白浓度>5g/L时,引起尿白细胞假阴性; ⑤尿中四环素、呋喃妥因、庆大霉素、头孢氨苄、草酸盐均对 测定结果有干扰。
2.随机尿: 这种标本不受时间限制,但此尿标本,仅反映某一时段的 现象,且易受多种因素(如运动、饮食、用药、情绪、体 位等)的影响,可致尿检成分浓度减低或增高。 3.计时尿: (1)3h尿:一般是收集上午6~9时时段内的尿,多用于检 查尿有形成分,如1h尿排泄率检查等。 (2)餐后尿:通常收集午餐后至下午2时的尿。这种尿标 本,有利于检出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或尿胆原。有助于肝 胆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溶血性疾病等的临床诊断。
尿液干化学检测方法学评价
众多因素干扰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使 得日常干化学尿液检验假阳性与假阴性 不可避免。 因此尿液干化学检验只能作为尿液常规 检验的过筛试验。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检测原理:
(1)影像式:与人工显微镜检查 原理基本相似。必须经过严格的定 时、定速离心,然后留取定量的尿 沉渣,通过医学图像信息扫描技术 应用于全自动相差显微镜镜检,机 器视觉智能分析,识别并计数。
尿胆红素检测原理:采用偶氮反应法。在强酸介质中,尿胆 红素与二氯苯胺重氮盐耦联成红色化合物。试剂模块发生由 黄色→红色的颜色变化。
尿胆红素检测干扰因素: ①当患者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维 生素C、亚硝酸盐,或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代谢产物时,使胆 红素呈现假阴性; ②尿液中含有吩噻嗪或吩嗪类药物时,可使胆红素呈现假阳 性;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及影响因素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及影响因素尿液是人类和脊椎动物为了新陈代谢的需要,经由泌尿系统及尿路排出体外的液体排泄物。
排出的尿液可调节机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以及清除代谢废物,尤其是退化变性的蛋白质和核苷酸所产生的含氮化合物,其组成、颜色、尿量等的变化不仅能反映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变,不少全身性疾病也能够引起这些变化。
尿液检验也称尿液分析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疗效的观察以及安全用药,健康评估等。
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其主要包括尿沉渣镜检、物理检查等,由于其检测结果准确、创伤性小、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被临床广泛接受,但是因为许多检验人员过分依赖分析仪检测而忽视对尿液本身的检查,出现不少失误,引起诊断性错误。
为了提高尿液检测的准确度,下面将尿液检验分析前、中、后三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总结如下:1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1.1 尿液标本的收集、储存:临床上应根据拨通的病理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法,并在相关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尿液采集(1)对于住院患者以及已被确认的肾病患者,应采集清晨尿液浓度高且条件固定的标本,及时采集并送检。
(2)对于门诊及急诊患者可采用随机尿,但随机尿易受饮食、药物、运动等影响。
(3)空腹尿标本可做尿糖检验。
(4)定时尿采集:对于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计数的应选择清空膀胱后3小时、12小时或者24小时的尿液进行采集、送检。
(5)尿培养:在外阴清洗后,为避免外生殖器受到细菌污染应采集中段尿,作为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标本,主要针对尿路感染的患者【1】。
1.2要求:(1)收集容器应清洁、干燥、一次性使用,敞口,便于收集。
(2)避免阴道分泌物、月经、粪便等污染。
(3)无干扰化学物质,如表面活性剂、消毒剂。
(4)有明显标示,如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别、床号、收集时间必须黏贴在容器上。
(5)收集足够的尿液,如收集定时尿,应选用足够大的容器,添加防腐剂。
(6)尿培养的样品应用无菌容器收集中段尿。
(7)两小时内及时送检,以免发生细菌繁殖、蛋白变性、细胞溶解。
尿酮体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尿酮体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酮体分类:β-羟丁酸(78%)
乙酰乙酸(20%)
丙酮( 2%)
酮体成分之间的转换:乙酰乙酸
+2H -2H -CO2
β-羟丁酸丙酮
仪器检测原理:
仪器专用试纸仅与酮体中的乙酰乙酸和丙酮发生反应(不与占酮体绝大部分的β-羟丁酸反应),产生紫色颜色,根据颜色的深浅判断阳性的强弱。
对乙酰乙酸的敏感性是对丙酮敏感性的7倍左右。
酮体检测的影响因素:
1.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都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更易受热分解成丙酮,易导致强阳性标本的反应
减弱;
2.尿液标本被细菌污染后,酮体消失,易导致假阴性,因此,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及时送检;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病例中,主要酮体成分是β-羟丁酸,很少或缺管乙酰乙酸,此时测得结果可导
致对总酮体量估计不足;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缓解之后,β-羟丁酸转变为乙酰乙酸,反而使乙酰乙酸含量比初始急性期增高,
易对病情估计过重;
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肾功能严重损伤而肾阈值增高时,尿酮体亦可减少,甚至完全消失,易导致假阴
性;
6.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如降糖灵等,由于药物有抑制细胞呼吸作用,可出现血糖已降,但尿酮阳性的现
象。
综上所述,尿酮体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若临床患者出现实际病情发展与检验结果不相符时,希望能及时告知检验科相关工作人员,以便及时查找分析原因,共同为患者服务。
检验科
2004-8-19。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在临床上,人们常说尿检是排查肾脏病的金标准,那么对于这一排查肾脏的金标准,在检查过程中也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导致加过出现偏差。
二、尿常规的常见影响因素1、样本自身形成的影响因素如果是样本自身形成的影响因素,即便检验操作标准规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甚至会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样本主要通过收集、存储、运输三个过程,也会在这三个过程中形成影响检验结果的要素。
(1)收集环节取样前1日,检验工作者叮嘱患者取次日晨尿,同时告知患者取中段尿,往往许多患者没有掌握尿液收集的方法,容易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收集之前需要嘱咐患者做好尿道口清洁工作,才能避免分泌物或者细菌等混入其中。
最终交由医护工作者进行姓名、检验单、收集并一一核对,实施送检。
(2)存储与运输当前,大多数医院运用由惰性材料制作形成的一次性尿杯,透明度高,不容易和尿液发生作用。
有时需要加入一些防腐剂,从而避免尿液变质。
同时,还要确保防腐剂加入适当,否则容易使尿液形成沉淀,对检验结果带来不利影响。
另外,要求尿液储存与运输期间避光,根本原因是为了避免尿胆原和尿胆红素由于光照分解。
送检尿液需要在2小时之内完成检验,原因是时间过长会引起细菌繁殖、蛋白质变形等影响因素形成。
2、用药的影响现在临床上普遍使用尿分析仪配合尿试纸条来做尿常规。
试纸条上有红细胞、白细胞、pH(酸碱度)值、比重、葡萄糖、酮体、尿胆原、胆红素、维生素C.蛋白质、亚硝酸盐等区域。
尿分析仪是根据试纸条与尿进行化学反应后不同区域显示的不同颜色来判断结果的。
比如说,如果人工把“蛋白质区”涂成绿色,仪器比色时就会认为这份尿中蛋白质阳性;人工把“葡萄糖区”涂成咖啡色,仪器就会认为尿糖阳性。
所以有些药物如黄连素、核黄素等通过尿路排出时使尿着色,就不要责怪仪器或医生化验不准确了。
另外,从化学反应原理方面看,用药还可以影响尿比重的结果,而尿比重主要用来评估肾脏的浓缩功能。
尿液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尿液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摘要:针对尿液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尿液检验方式,并对影响因素分析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尿液检验结果影响因素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83【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21-02尿液检查是临床中使用最广泛的实验室检验项目,而准确的尿液检验可以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进而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已经成为检验工作中的关键。
其标本的采集、处理、分析以及报告等步骤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医疗工作的质量。
1 尿液检验方式1.1 尿液物理检测。
1.1.1 颜色:正常尿液因含尿色素可呈淡黄色,尿液浓缩时呈深黄色,并受某些食物、药物的影响。
病理性尿可呈褐黄色、红色、乳白色等。
尿液中有色物质对尿分析结果有一定影响。
1.1.2 浑浊度:正常的尿液含有上皮细胞、若干红细胞、白细胞和偶然发现结晶体,但如果病人患上某些疾病,这些细胞数目便会增加使尿液浑浊或模糊。
1.2 尿液化学成分检测。
1.2.1 尿ph值检测:尿ph检测原理是用酸碱指示剂法。
首先检测尿液标本必须新鲜,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液成分可致ph值改变。
干化学法应严格按照规定的30s浸泡,浸泡时间过长尿ph呈降低趋势。
如尿ph8.0可使蛋白质呈假性,使相对密度、葡萄糖及隐血试验等结果偏低或呈假阴性。
因此临床分析尿液检测结果时应结合尿ph值考虑。
1.2.2 尿蛋白检测:尿液蛋白质定性分析方法种类很多,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为干化学试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
尿分析仪蛋白测定是根据指示剂蛋白误差原理,这一反应只对白蛋白敏感,而磺柳酸及加热醋酸法两种蛋白均能检出且不同检测方法对尿液内不同类型的蛋白质检测的敏感性不同,同一标本三种方法检测结果并不完全相符。
因此临床分析尿液检测结果时不能单看结果“+”号的多少,而应了解其检测方法及其半定量范围。
探讨临床检验中对尿液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探讨临床检验中对尿液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尿液检验作为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在日常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尿液检验结果并不完全可靠,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
1. 饮食因素:饮食中摄入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影响尿液的组成。
摄入大量蔬菜和水果会使尿液呈碱性,而高蛋白饮食会使尿液变得酸性。
某些特定的食物如草莓,柠檬等会使尿液呈酸性。
一些药物如维生素C、甲基苯丙胺等会导致尿液变色,模糊或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2. 水化状态:尿液浓度与个体的水合状态有关。
水合状态差会导致尿液浓度的变化。
过量饮水会使尿液稀释,而过度脱水则会使尿液浓缩。
3. 尿液储存条件:尿液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细菌等微生物的污染和生长。
尿液的长时间储存可能会导致容器中细菌增多,pH值升高,比重增加等,从而影响尿液的检验结果。
4. 尿液收集方法:尿液样品的收集方法可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错误的收集方法可能导致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脓液的污染等,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5. 排尿时间:尿液的组成可能随着排尿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早晨的首次排尿样本可能会显示较高的蛋白质、细胞和细菌数。
建议采集中段尿或24小时尿,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6. 性别和年龄:尿液检验的结果可能会因个体的性别和年龄而有所不同。
妊娠期的女性可能会出现蛋白尿和尿胆原增加。
老年人可能出现尿潜血、尿胆原、尿蛋白和尿常规亚硝酸盐阳性的结果。
7. 疾病状态:一些疾病状态可能会对尿液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泌尿系统感染、肾脏疾病、糖尿病等都可能导致尿液检验结果异常。
尿液检验结果可能会受到饮食因素、水化状态、尿液储存条件、尿液收集方法、排尿时间、性别和年龄以及疾病状态的影响。
在进行尿液检验时,需要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遵循正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影响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研究
影响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研究【摘要】尿常规检验作为临床常见的检查项目,在诊断和监测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影响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
患者的个体因素如年龄、性别等会对尿检结果产生影响。
患者的饮食习惯和水分摄入量也会对尿检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药物使用和患者疾病状态对尿检结果同样有影响。
患者的心理因素如焦虑、紧张等也可能改变尿检结果。
综合分析可知,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建议在进行尿常规检验时需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以获得更准确的检测结果。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这些因素对尿检结果的具体作用机制,以提高尿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尿常规检验、患者、影响因素、个体因素、饮食、药物、疾病状态、心理因素、临床意义、建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饮食因素、药物使用、疾病状态和心理因素等。
尿常规检验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检测尿液中的各种成分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个体因素可能影响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包括年龄、性别、生理周期等。
不同年龄段的人尿液成分可能会有所不同,性别也可能影响尿液的成分及排泄方式。
而一些特殊生理周期,如孕妇、经期女性等,也可能导致尿液成分的变化。
患者的饮食习惯和摄入量也会对尿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饮食中的盐分、蛋白质、糖分等成分会通过尿液排出,饮食不均衡或过度摄入某些成分都可能造成尿液成分异常。
药物的使用同样可能影响尿常规检验结果。
一些药物会改变尿液的颜色、PH值或特定成分的含量,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了解患者个体情况以及可能影响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对准确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因素对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影响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尿检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对尿液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处理 [ ] 中国实 用 妇科 与 产科 杂 志 ,20 ,2 J. 05 1
() 7 2 :7
( 06—1 —2 稿 ) 20 1 0收
M] [ ] 朱益栎 主编.弥漫性 血管 内凝血 [ .北 京 :人 3
短 篇 报 道
对 尿 液 检 测 结 果 影 响 因 素 的 分 析
( ) 潜血 :用 暴 露 于空 气 中 的试 剂 带 做 尿 检 2
[ 作者简 介]张婵 ( 99~) 16 ,女 ,云南文山州人 ,医学学士 ,主管技师 ,主要从事血液学检验工作.
维普资讯
第2 B期
容
俊 ,等 .产科急性弥漫性 血管 内凝 血 7例临床分析
张 婵 ,江 晓春
6 10 ) 600
( 云南省 第 三人 民 医院输血科 ,云 南 昆明
[ 关键词 ]尿液分析 ;影响因素 ;试剂带
[ 中图分类号 ]R 4 . 2 [ 4 6 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0 3—4 0 (0 7 B一 2 2— 2 7 6 2 0 )2 0 2 0
仪 器 、 了解 试 剂 带 的 性 能 、保 存 条 件 及 有 效 期 .
不能 把试 剂带 置 于直 射 光 照 下 ,也 不 能 暴 露 于 潮
湿 环境 .用 完 后 立 即 盖上 瓶 盖. 不 能 用 手 触 摸 试
物后 会造 成尿 液 白细胞假 阴性 结 果.
2 结果 ( 表 1 见 )
( ) 尿液 对 尿糖 的影 响 最 快 ,用 暴 露 于 空 气 1
中的试 剂带 做 尿 检 可使 尿 糖 呈 假 阳性 ,且 阳性 程
1 材 料 与 方 法
尿酮体测定方法
尿酮体测定方法尿酮体测定方法是一种用于检测人体内酮体水平的方法。
酮体是一种由脂肪分解产生的化合物,当人体缺乏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时,会开始分解脂肪以供能量使用,这时体内的酮体水平会升高。
尿酮体测定方法可以通过检测尿液中的酮体水平来判断人体是否处于酮症状态。
尿酮体测定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尿液中的酮体与特定试剂反应产生颜色变化,通过比较颜色的深浅来判断尿液中酮体的浓度。
常用的尿酮体测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用尿酮体试纸,另一种是使用尿酮体仪器。
使用尿酮体试纸进行尿酮体测定的方法简单、快速,适用于家庭自测或临床现场使用。
使用方法是将试纸浸入尿液中,待试纸上的颜色变化后,通过比较试纸上的颜色与标准色卡上的颜色来判断尿液中酮体的浓度。
但是,尿酮体试纸的准确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尿液的稀释度、饮食、药物等因素,因此其准确性较低。
使用尿酮体仪器进行尿酮体测定的方法准确性较高,适用于临床实验室或科研使用。
使用方法是将尿液样本加入仪器中,仪器会自动检测尿液中酮体的浓度,并显示结果。
尿酮体仪器的优点是准确性高、操作简单、结果可靠,但是价格较高,不适合家庭自测使用。
尿酮体测定方法的应用范围广泛,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常常需要进行尿酮体测定,以判断是否出现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2. 减肥人群:一些人通过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来减肥,这时需要进行尿酮体测定,以判断是否处于酮症状态。
3. 运动员:一些运动员通过控制饮食来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这时需要进行尿酮体测定,以判断身体是否处于酮症状态。
总之,尿酮体测定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检测人体内酮体水平的方法,适用于多种场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尿酮体测定方法的准确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尿酮体测定时需要注意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
对 7 例 误差较 大 的检 验结 果进行 分类 ,其 中临床 因素 8 共2 f 、实验 室因素5 例 ,并对 这7例检 验结果重新复检。 64 2 8 并抽 取其 中比例较 高 ( 临床 药物因素、收集方式和实验室因 素)的因素进 行整理 :其 中①临床药物 因素是3 例患者 服用 了奎 宁和嘧啶类药 物,导致 患者尿液 呈碱 性,结果出现 了尿 蛋 白阳性 的结 果;而另 #8 患者则是服用 了阿司 匹林 造成 b例 患者 尿 中 胆 红 素值 的升 高 , 导 致 了误 差 的 形 成 ; 另 外 3 患 例 者服 用 了双 胍 类 降糖 药 导致 患 者 尿酮 体 呈 现假 阳 性 。② 收 集
医 疗 论 垤
Me ia a me t F r m d c l1 e t n o u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 J u n lo h o dc e a d Et n p am ay hn s o r a fEt n me ii n h o h r c n ・82 ・
可靠性 已经成为检验工作 中的关键 。其标本 的采集 、处理 、 分析 以及报告等步骤均可影响检验结果 的准确性 ,进而 影响 医疗工作的质量 。所 以加强对影响尿液检验结果 的因素分析 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现抽取部分尿液检验结果进行 回顾性分
析 ,报 道 如 下 。 1 资料 与方 法 11 一 般 资 料 .
2 结 果
应 取 中后 段 尿 液 ( 同时 避 免 白带 和 月 经 的污 染 ) ,必 要 时重 复 检 查 。而 对 于 尿 液 的 检 测 时 问 以在 2 内完 成 为 好 ,若 无 法 h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要素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要素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因素尿液的干化学分析在各级医院甚至诊所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各品牌的尿分析仪及其配套试纸虽略有差异,项目代码也略有不同,但检测原理基本相同:一、葡萄糖(GLU)[反应原理]:采用酶法测试,用两种酶,分别是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主要反应过程如下:现在几乎所有的试纸都是采用酶法,因为酶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
不同型号的试纸所选用的指示剂有所不同。
[临床意义]:1. 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性的,排除生理因素后恢复正常。
主要有三种:①饮食性糖尿,即在短时间内服用大量糖类,引起血糖浓度过大;②应急性糖尿,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周期性四肢麻痹等情况下,延脑糖中枢受刺激,使肾上腺激素或胰岛素分泌异常,可出现暂时性的糖尿;③妊娠中后期多可见糖尿。
2. 病理性糖尿也可分为三种:①真性糖尿,既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尿糖检查不仅可以诊断糖尿病,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决定胰岛素的用量、判断疗效;②肾性糖尿,即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新生儿的近曲小管功能未完善也能出现糖尿;③其他糖尿,如生长激素过多(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肾上腺激素过多(嗜铬细胞瘤)、皮质醇(Cμshing综合症)、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浓度高过肾糖阈而出现糖尿;另外,肥胖病、高血压也可能出现糖尿。
[注意事项]:1. 因为尿糖分析试纸的后一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当尿液中含有比色素还原能力更强的物质时,可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
如尿液中含有维生素C时就能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假阴性。
2. 抗生素对班氏法糖定性、糖定量测定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干化学法的测试结果无影响。
尿液存放时间过长也能使尿糖被细菌分解使浓度下降,但含有抗生素时几乎不下降。
3. 高浓度的酮体尿可引起假阴性;尿液比重增高,可降低试剂带对尿糖的敏感性;服用大量左旋多巴时,该药物的代谢产物会对测试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使测试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尿液被过氧化物或次氯酸盐等强氧化性物质污染的时候能出现假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酮体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酮体分类:β-羟丁酸(78%)
乙酰乙酸(20%)
丙酮( 2%)
酮体成分之间的转换:乙酰乙酸
+2H -2H -CO2
β-羟丁酸丙酮
仪器检测原理:
仪器专用试纸仅与酮体中的乙酰乙酸和丙酮发生反应(不与占酮体绝大部分的β-羟丁酸反应),产生紫色颜色,根据颜色的深浅判断阳性的强弱。
对乙酰乙酸的敏感性是对丙酮敏感性的7倍左右。
酮体检测的影响因素:
1.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都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更易受热分解成丙酮,易导致强阳性标本的反应
减弱;
2.尿液标本被细菌污染后,酮体消失,易导致假阴性,因此,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及时送检;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病例中,主要酮体成分是β-羟丁酸,很少或缺管乙酰乙酸,此时测得结果可导
致对总酮体量估计不足;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缓解之后,β-羟丁酸转变为乙酰乙酸,反而使乙酰乙酸含量比初始急性期增高,
易对病情估计过重;
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肾功能严重损伤而肾阈值增高时,尿酮体亦可减少,甚至完全消失,易导致假阴
性;
6.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如降糖灵等,由于药物有抑制细胞呼吸作用,可出现血糖已降,但尿酮阳性的现
象。
综上所述,尿酮体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若临床患者出现实际病情发展与检验结果不相符时,希望能及时告知检验科相关工作人员,以便及时查找分析原因,共同为患者服务。
检验科
200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