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管型检查临床意义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尿液沉渣镜检分析的临床意义根据临床分析与诊断的需要为了更好更快为临床提供可靠地诊断依据,推荐我院采用尿沉渣有形成份定量分析法,计算出1uL尿液中有形成份的数量,这对了解病情转归,选用针对性治疗有很大帮助。
一、红细胞意义常见于:1.各种泌尿系统肿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肾结石,肾下垂,肾外伤;2.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或肿瘤,如直肠、子宫等肿瘤;3.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过敏性紫癜;4.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
例如:临床常见的儿童血尿病因有:肾血管、肾脏及输尿管结构的异常即先天畸形;结石;肿瘤;药物性血尿;运动性血尿;热性血尿;肾小球肾炎;血液病;感染。
**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显微镜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如变形红细胞(芽胞状、环状、穿孔等)大于70%即诊断为肾小球性血尿。
二、尿白细胞意义:常见于肾炎、膀胱炎、尿道炎、间质性肾炎、肾结核、肾肿瘤等;生殖系统炎症如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等。
妇女可因白带混入尿液导致白细胞增多。
例如:肾移植病人的的尿沉渣中发现大量的单核细胞可提示早期的组织排拆现象三、尿上皮细胞意义:1.扁平上皮细胞:来自尿道前段和阴道粘膜表层。
尿道炎时大量出现,妇女白带污染尿液也会增多。
2.大圆上皮细胞:来自膀胱上皮表层和阴道上皮中层。
偶见于正常尿,膀胱炎时成片脱落。
3.小圆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
急性肾盂肾炎、肾小球性肾炎时最为多见,成堆出现时表示肾小管坏死性病变。
4.尾形上皮细胞:来自肾盂,也可来自输尿管及膀胱颈。
肾盂、输尿管或膀胱颈部炎症可成片脱落。
*注:大量的肾性上皮细胞可提示活动性的肾小管变性。
这些细胞常见于急性坏死和肾乳头炎坏死期病人尿沉渣中。
四、尿管型意义:管型产生于肾实质,其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即尿液的酸化、尿液的浓缩、尿液的停滞。
最简单的管型为透明管型,主要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形成。
在透明管型的基质发生凝胶化时,如果同时包上了来自于肾小管上皮的脱落、破坏产物或红、白细胞等,便形成上皮管型、颗粒管型、血细胞管型等。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1、简介尿沉渣分析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沉淀物,以便对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诊断的一种实验室检查方法。
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有关肾脏功能、尿路感染、肾脏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的重要信息。
2、标本采集和保存- 标本采集:晨尿是最常用的样本类型,因为它具有更高的沉渣量,并且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标本采集前应注意提醒患者进行适当的清洁,避免污染。
- 标本保存:采集后,标本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避免样本的干燥和微生物污染。
3、尿沉渣分析的步骤- 镜检:将适量的尿液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检查其中的细胞、颗粒、晶体等。
镜检可以提供关于尿液成分的直接信息。
- 化学分析:经典的化学分析可以用于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葡萄糖、酮体等物质。
这些化学指标可以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信息。
- 流式细胞仪分析:流式细胞仪可以用于快速检测尿液中的一些特定细胞类型,例如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等。
4、尿沉渣分析的指标- 物理指标: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关于尿液稀释度和浓缩度的信息。
- 化学指标:包括尿蛋白、尿葡萄糖、尿潜血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示肾脏功能、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存在与程度。
- 细胞指标: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肾脏和尿路的炎症和感染情况。
5、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肾脏疾病评估: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关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信息,对于肾脏疾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尿路感染诊断:尿沉渣分析可以检测白细胞和细菌等指标,用于尿路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炎症和感染评估:尿沉渣分析还可以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和炎性细胞等,提供有关炎症和感染的信息。
- 结石评估:尿沉渣分析中的晶体检测可以用于评估尿路结石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尿沉渣临床意义
尿沉渣临床意义及合作方案
一.概述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尿沉渣分析或称尿有形成分分析、或进一步称为尿颗粒计数是尿液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临床上对肾脏疾病、泌尿道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作用,曾被美国著名的Dahelen Free称为“体外的肾活检”。
二.尿沉渣标准化进程
••90年代开始,国外已非常重视尿液分析
•1995年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的文件GP-16A
•1995年日本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JCCLS)的文件GP1-P2
•1997年欧洲尿液分析协作组提出尿沉渣检查的相关文件
•2000年中国CCCLS制定《尿液物理学、化学及沉渣分析标准化》
三.尿沉渣各有形成份临床意义一览表:
四、综上所述:
1、尿沉渣标准定量计数可以协助临床医生提高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提高治疗质量和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对安全用药的检测和健康初评有重要的价值。
2、提高检验质量和工作效率,做好诊断的质控,完全达到NCCLS和CCCLS及中华医学检验分会对尿液分析高度重复和标准化的要求,以单位体积XX细胞(管型)/µL 报告方式代替传统半定量及每视野计数,真正与国际接轨。
3、提高医院学术影响。
尿沉渣标准定量计数有利于医院进行医疗总结和开展科研教学活动,相关课题可参加会议交流或刊物发表。
4、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尿沉渣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行高敏感度(FSC)的细菌计数检测。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中 得到的颗粒计数作为细菌的结果报告。必须指出的是由于 UF是从颗粒大小,染色性上进行判断,所以尿中类似细菌 的细小颗粒(如红细胞碎片等小颗粒)UF都会把它们计入 细菌数中;再是①尿液污染②标本放置时间过长,细菌繁殖 ③异常颗粒(如灰尘)④仪器故障。因此UF的细菌结果对 临床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但也要综合其他因素考虑,但 可以明确的是它的结果增高提示尿培养细菌的阳性率高,结 果低提示尿培养细菌的阴性率高。仪器对细菌结果的提示基 于三个参数:细菌数、细菌大小、白细胞数。
第三页
UF是否可以代替尿液干化学检测
• 不可以。建议进行两者交叉检验,观察结果。同时也应该结合显微 镜及临床诊断。尿干化学法是通过化学方法提供尿液检查的信息。 但干扰因素很多。如红细胞检查中采取隐血的检查其原理是利用 RBC中Hgb具有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使色原氧化而产生颜色变化。 但尿中出现的氧化污染物、易热酶、微生物产生的过氧化物会引起 它的假阳性。对白细胞的检查采取酯酶反应的原理,但淋巴细胞内 不含酯酶所以无法被检出。利用亚硝酸反应的原理来检测细菌,但 部分细菌不含有亚硝酸盐还原酶如假单孢类细菌就无法被检出等。 当红细胞全溶解时、尿液蛋白、酮体、尿胆红素等只能靠干化学检 出。所以沉渣的检测不能完全代替化学检测,尿液的一体化检测应 该受到重视。
第十八页
尿干化学分析的影响因素
• 1.尿液放置时间 如酮体,新鲜尿液内以乙 酰乙酸为主,随放置时间越长,乙酰乙酸越 少,而丙酮和β-羟丁酸越多;又如,红细 胞、白细胞的破坏,葡萄糖、蛋白成分的分 解等,均可能造成同一份标本在不同时间出 现不同结果的现象。(如图)
浅析尿沉渣镜检管型及其检测进展
浅析尿沉渣镜检管型及其检测进展严翠萍摘要:管型是尿沉渣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其出现往往提示肾有实质性病变。
尿沉渣管型的检测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管型的形成、分类、临床意义及检测技术作一简要概述。
关键词:管型;尿沉渣;分类;检测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可发现尿中各种细胞、管型、细菌及各种结晶等有形成分。
管型(casts)是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一种柱状物结构,是尿沉渣中有重要意义的部分。
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Tamm-Horsfall蛋白、血浆蛋白、肾小管分泌物、变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腔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
管型尿的出现往往提示肾有实质性损害。
1.形成原理以髓襻升支粗段远端肾小管分泌的Tamm-Horsfall黏膜蛋白为基质在肾小管内形成的圆柱状凝聚物,即为管型。
一般管型的形成条件为:①蛋白质的存在;②尿流缓慢,尿液充分酸化及尿液的高度浓缩;③有局部性尿液积滞;④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血浆白蛋白以溶液状态自肾小球渗透到肾小管,与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Tamm-Horsfall粘蛋白结合。
此结合物通过肾小球和集合管时,在尿液浓缩、盐类增多、pH下降、流速减低等因素影响下,形成了以微纤维蛋白网为基本结构的管型基质(即相当于透明管型)[1]。
Mcqueen进一步证实,血浆中各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都以颗粒形式凝聚在透明管型的基质上。
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强,大量蛋白质经肾小球进入肾小管,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由于浓缩酸化和软骨素硫酯的存在,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
尿通过炎症损伤部位时,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等脱落并黏附在处于凝结过程的蛋白质中而形成细胞管型。
如附着的细胞退化变性崩解成细胞碎片,则形成粗或细颗粒管型,如附着脂肪滴、细菌、盐类色素物,即形成不同的管型[2]。
2.常见管型及临床意义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允许分子量<4万道尔顿的蛋白质顺利通过,因此原尿中的蛋白质(如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白蛋白及各种球蛋白含量很少[3]。
尿沉渣检查及临床意义
尿沉渣检查及临床意义一.概述尿沉渣检查是尿常规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检查。
尿沉渣就是尿液中的有形状成分。
是原尿经过离心后,形成的沉渣。
尿沉渣检查是用显微镜对尿沉淀物进行检查,识别尿液中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寄生虫等各种病理成分;辅助对泌尿系统疾病作出诊断、定位、鉴别诊断及预后诊断的重要试验项目。
二.正常值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
所谓每高倍视野是指显微镜扩大400倍时的每一个视野。
在尿沉渣中可以见到少数透明管型及少数扁平上皮细胞、尿酸盐、磷酸盐及草酸盐等结晶。
三.尿沉渣分析临床意义尿沉渣分析或称尿有形成分分析,或进一步称为尿颗粒计数,是尿液分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临床上对肾脏疾病、泌尿道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作用。
四.尿液各有形成分的临床意义1.红细胞尿经离心沉淀镜检是发现红细胞数>3个/HP,称为镜下血尿。
红细胞超标时可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的多种疾病,包括肾外伤.青少年在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也可出现暂时性镜下血尿。
也可见于外伤性的导尿后、结石的通过、或月经的污染。
血尿最常见原因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肾孟肾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结石、肾肿瘤和生殖系统炎症、出血、肿瘤(如前列腺炎、宫颈癌等)。
以及泌尿系统邻近器官其它恶变、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DIC。
2. 白细胞尿沉渣中白细胞:大量白细胞(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的存在提示泌尿道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以及女性阴道炎、宫颈炎等。
脓尿还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3. 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提示活动性的肾小管病变。
常见于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复粒细胞)和肾小管坏死病变;移行上皮细胞增多提示相应部位的炎症或坏死性病变如膀胱炎;鳞状上皮细胞增多或伴白细胞多见于尿道炎4. 吞噬细胞尿中出现吞噬细胞提示泌尿道急性炎症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5. 管型(1)红细胞管型正常尿中无红细胞管型,病理状态下提示肾小球疾病和肾单位内有出血,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及肾移植排斥反应,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亚急性心内膜炎、狼疮性肾炎等。
尿常规尿沉渣报告分析
尿常规尿沉渣报告分析
尿常规尿沉渣检查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对尿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尿液中的沉渣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细菌等,通过对这些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肾脏功能、泌尿系统疾病、代谢疾病等情况,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尿沉渣中的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很少,如果尿液中出现大量红细胞,可能是肾小球肾炎、输尿管结石、膀胱肿瘤等疾病的表现。
白细胞增多则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上皮细胞增多可能是由于泌尿系统的炎症或损伤引起的。
管型的出现可能与肾小管损伤有关,结晶的形成可能与尿液中溶质过饱和有关,细菌的检出则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
在分析尿沉渣报告时,除了关注各种成分的数量外,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
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比如,尿沉渣检查发现大量红细胞,结合患者的腰痛、血尿等症状,可能提示肾结石或肾盂肾炎的可能性较大;而白细胞增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则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的表现。
除了对尿沉渣中各种成分的定量分析外,还需要注意观察尿沉渣的形态。
比如,管型的形态可以分为透明管型、颗粒管型和脂管型,它们的出现可能与不同的肾脏疾病相关;结晶的形态也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之,尿常规尿沉渣检查是临床诊断中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通过对尿液中各
种成分的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在分析尿沉渣报告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成分的数量、形态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以便更准确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尿液管型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060814
一、尿液管型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1)管型概念管型尿是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结构物。
正常人12小时尿中管型应少于5000个,每毫升尿内含2~5个,或每一低倍镜视野小于1个。
如果尿液中管型增多,称为管型尿。
(2)管型形成机制及条件机制:尿蛋白质和T-H蛋白(Tamm-Horsfall protien),是形成管型的基础物质。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蛋白质和T-H 蛋白含量甚微,故形成管型的机会甚少。
在肾脏出现病理性改变的情况下会出现管型。
条件:1、尿液蛋白质和T-H蛋白浓度增高病理状态下肾小球发生病变,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高,使大量血液蛋白(清蛋白)从肾小球滤出后进入肾小管,过多的蛋白质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积聚;而肾小管病变则导致蛋白质重吸收量减少,同样使得肾小管内的蛋白含量相对增高。
另外,尿中电解质、蛋白质浓度增高等因素又使肾单位髓袢上行支及肾远曲小管分泌T-H蛋白含量增加。
T-H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易聚合成大分子聚合体,在高浓度电解质、酸性和浓缩尿时易聚集沉淀,在肾小管管腔内形成管型。
2、尿液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这些存在于肾小管中的蛋白质由于浓缩,进一步提高了蛋白质的含量,而尿液酸化后又促进蛋白质凝固和沉淀,由溶胶状变为凝胶状并进一步固化,致使肾小管内尿液流速减慢,促使其在肾小管远端和集合管内形成管型。
3、有可提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正常人两肾约有200万个肾单位,处在交替休息和工作的状态。
病理情况下,管型形成于处在休息状态的肾单位中,尿液在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中可有足够停留时间,蛋白质等物质有充分的时间达到浓缩、酸化、沉淀而形成管型。
形成管型后,当该肾单位再次处于工作状态后,新滤过的尿流将形成的管型冲向下面,随尿液排出。
(3)管型的种类及临床意义1.透明管型:透明管型最为常见,是由肾单位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T-H(Tamm-Horsfall)粘蛋白凝固而形成,也含有白蛋白及氯化钠,呈无色透明状,在碱性尿液中可溶解消失。
什么是尿沉渣检验?有什么用?
什么是尿沉渣检验?有什么用?发布时间:2023-03-02T06:31:31.35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11月11期作者:傅长虹[导读]什么是尿沉渣检验?有什么用?傅长虹(四川省德阳第五医院;四川德阳618000)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尿沉渣也成为了临床常见的检验方法,通过对尿液中细胞、有形成分以及蛋白等物质进行检测,并根据检验结果来判断病人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等情况,属于尿液检查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那么,什么是尿沉渣检验?有什么用?本文将围绕尿沉渣检验进行简要说明。
一、尿沉渣检验的介绍尿沉渣检验也叫做尿有形成分检查,是指用显微镜对离心后的尿液中的可见成分进行检查,在临床上属于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它是一种重要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被称为“体外肾活检”。
通常在患者的尿液中,不会含有或含有少量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管型。
尿有形成分检查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肾上皮细胞以及真菌等管型、各种病理意义的颗粒,在一个完整的尿液分析中,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判断进入尿道的细胞类型,例如红细胞的增加,通常是泌尿系统出血,如果对红细胞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是肾小球或者下尿道出血;白细胞或脓细胞的增加,则表明泌尿系受到感染;不同的上皮细胞有助于对不同类型的泌尿系统进行诊断;管型增多可能是因为肾小球肾炎、肾小管以及肾功能下降,此外,还能发现由代谢产物或药物来源形成的结晶体。
尿沉渣检查是临床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对结晶体及上皮细胞的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通过对尿液标本进行目测、理学、化学、显微镜等分析,从而对泌尿、循环、肝胆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达到诊断、定位、鉴别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尿沉渣检验的作用(一)尿沉渣有形成分的检查在临床上,检查方法通常采用非染色标本,玻片法属于临床传统的尿沉渣检查,是一种定性或半定量的检查,临床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达到标准化。
量化计数池方法可以在某些方面与结果进行比较,然而,因为显微镜和计数池自身的差异,导致了室间的测量误差。
探讨尿沉渣和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应用
探讨尿沉渣和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应用
尿液检验是医学诊断与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要的检验方法之一。
其中,尿沉渣和尿常规
对于尿液检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探讨尿沉渣和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应用。
尿沉渣是指从尿液中沉淀下来的固态物质。
尿液中的固态物质包括细胞、管型、结晶、菌群等。
实际上,尿液中的沉渣组分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反映尿液中状况,因此对于临床诊
断非常重要。
以下是尿沉渣在尿液检验中的应用:
1. 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尿沉渣可以很好地反映泌尿系统疾病的情况。
例如,大量的
蛋白、管型和红细胞可以提示肾小球肾炎等疾病;白细胞和细菌可以提示泌尿系感染等疾病。
2. 监测疾病治疗效果:通过检测尿沉渣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例如,在输尿管结石治疗期间,观察尿液中结晶的变化情况,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3. 预测疾病进展:某些疾病进展会导致尿沉渣的改变。
例如,在肾小球肾炎进展期间,尿沉渣中的蛋白和管型数量会逐渐增加。
通过检测这些变化,可以对疾病的进展进行
预测。
尿常规是尿液检验中最常用的检验方法之一。
它可以快速地测定尿液中的多种化学物质,如pH、比重、白细胞、蛋白、红细胞、管型等。
以下是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应用:
3. 预测疾病进展:尿常规可以为疾病的预测提供依据。
例如,尿蛋白增加和比重下
降可能预示肾病进展。
尿沉渣检查的意义
尿沉渣检查的意义尿沉渣检查是用自动化显微镜系统对尿沉淀物进行定量检查,识别尿液中细胞、管、结晶、细菌、寄生虫等各种病理成分;辅助对泌尿系统疾作出的诊断、定位、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常规试验项目。
在一般性状检查或化学试验中不能发现的变化,常可通过沉淀检查来发现。
红细胞:红细胞可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的多种疾病,包括肾外伤.也可见于剧烈运动后,外伤性的导尿后、结石的通过、或月经的污染。
血尿可见于肾孟肾炎、肾结石、肾肿瘤和泌尿道的其它恶变、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
白细胞:大量白细胞(脓尿症)的存在提示泌尿道感染。
脓尿还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这些白细胞多是分叶型的中性粒细胞。
肾移植病人的尿沉渣中见到大量的单核细胞可提示早期组织排斥现象。
上皮细胞:大量的肾性上皮细胞可提示活动性的肾小管变性。
这些细胞常见于急性坏死和肾乳头炎坏死期病人尿沉渣中。
细菌:正常尿液中无细菌存在。
标本中大量细菌的存在提示泌尿道感染。
标本中白细胞的存在有助于对污染与感染的区分。
酵母菌:酵母菌细胞(白色念珠菌)可提示尿道念珠菌感染,特别是见于糖尿病患者。
真菌还常见于女性阴道念珠菌感染者的被污染的尿液中。
寄生虫:尿中大多数寄生虫来自粪便或阴道分泌物的污染。
尿道寄生虫感染可与细胞的存在有关,如血吸虫。
精子:精虫常见于射精和性交后尿液中。
管型:管型常见于肾小球远曲小管中形成,也可在下行Henle环或集合管中形成。
管型形成的条件包括酸性环境、高盐浓度、尿流量的减少和蛋白的存在。
管型是根据其内容物而命名,(如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等)红细胞管型提示急性肾小球肾炎、肾梗塞、胶原组织疾病、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致的肾损害的唯一指证。
白细胞管型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综合症、或肾盂肾炎的患者尿液中。
由于肾盂肾炎可保持完全无症状的,尽管它可发展到损害肾组织,因此仔细检查尿沉渣中的白细胞管型是十分重要的。
在某些病例中,它是无症状情况下的唯一的实验室取证。
上皮细胞管型是由融化的脱层管细胞所形成。
聊一聊尿沉渣实验室检查的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聊一聊尿沉渣实验室检查的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尿沉渣检查又称尿有形成分的检查,是临床检验工作中检查比较广泛且最有意义的检查之一,也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体外肾活检”的称谓。
在《中华检验医学大辞典》对尿沉渣检查的定义是:“用目测、理学、化学、显微镜及其他仪器对尿液标本进行分析, 以达到对泌尿、循环、肝胆、内分泌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定位、鉴别及预后判断、药物治疗监测及健康人员筛检等有重要意义。
”尿液检验是人类最早涉及的医学检验技术,在有文字记录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表示尿液的特殊符号,认识到尿液颜色、粘稠度和尿量变化可能与疾病有关。
19世纪布赖特等率先使用显微镜观察尿液有形成分。
20世纪的50年代,出现现代尿液分析技术。
1956年起美国开发和推出尿糖、尿白蛋白、隐血和多联尿试带法试纸。
20世纪70年代,半自动各型号尿液干化学法分析仪器开始问世;20世纪80年代,推出了尿沉渣检查工作站。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多种全自动流式细胞术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多种影像处理技术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均相继或同时问世。
目前,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有传统显微镜检查法和尿液分析仪法。
前者又可分为直接镜检法和离心浓缩镜检法,这两种方法中又存在染色与不染色之分。
临床尿液检验的现状特点为速度快,仪器检测满足了临床疾病诊断时间要求。
操作简单,将有缘手工检测用仪器替代掉并且大大的增加了准确性且避免了用错试剂等情况的发生。
数据参数多,手工检验,1次操作,1份标本常常只能完成1项检验。
分析仪检验,1次操作,1份标本可同时完成20项以上的测定和计算参数的检测。
质控易,手工检验的质量控制难度大,而仪器配有相应的校准品、质控品,实施质控简便,稳定性强,可自动记录、储存,比较结果。
干化学分析法是根据多联试带上各模块化学反应颜色变化深浅来间接辨别细胞的有无和多少。
在尿沉渣的检测中,干化学主要用来检测尿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其检测红细胞的原理为利用bH中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样作用,可催化过氧化氢作为电子受体,使色素原指示剂氧化并发生颜色改变,其颜色深浅与标本中bH量成正比。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1. 引言介绍尿沉渣分析在临床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 尿液样本采集与处理描述正确收集、保存和运输尿液样本的方法,以确保准确可靠地进行尿沉渣分析。
3. 小型离心机操作步骤提供使用小型离心机对尿液进行初步离心过程所需遵循的详细操作指南。
4. 涂片制备及染色技术解释如何制备并染色适当数量和类型(例如:常规、免疫荧光等)的镜检材料,并提供相应实验室设备清单。
同时还包括不同情况下可能出现问题时解决方案。
5. 镜检结果评估标准列出正常值参考范围,描述各种异常形态或结构特点,并给予其相关诊断价值说明。
此外,在文档附件部分也可以添加一份完整版表格作为参考资料。
6 . 常见疾病与相关参数变化关系给出多个具体例子来阐述不同健康状态下潜在异常数据之间的关联性。
例如,尿沉渣中红细胞增多可能与肾脏疾病相关。
7.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提供一些真实或模拟的临床案例来说明如何根据尿沉渣分析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并展示其在不同情境下的价值。
8. 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解释为了确保准确可靠地得出结果而采取的各种质量控制步骤和标准操作规程(SOP)。
9 . 结论总结本文档所介绍内容并强调尿沉渣分析对于提高患者护理、早期发现异常以及指导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1. 尿液样本收集容器图片;2. 涂片染色设备清单表格;3. 正常参考范围数据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医学伦理:是通过道德原则引导医务人员行动,在处理生命健康问题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2.隐私权:个体享受自己信息安全与合法使用之权利,他人无故侵入个人隐私权属于侵犯行为。
3.数据保护:指对信息进行合理的收集、存储和使用,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机密性。
尿沉渣实验室检查的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尿沉渣实验室检查的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关键词】尿沉渣;实验室检查;方法1尿沉渣实验室检查方法1.1直接镜检法将尿液充分混匀,取其中1滴尿直接涂于载玻片上,依据各种有形成分的形态特点,用显微镜观察作出报告。
1.2玻片画框法用标定好的滴管加混匀尿2滴涂满蜡笔画好的25.2mm×25.2mm框内,静止3min后累计20个高倍视野细胞数,结果以每微升细胞数报告。
细胞数(μL)=T×A/20BV。
式中T=细胞累计数,20=所观察的视野数,A=标本分布面积,B=高倍视野面积=π高倍视野半径2,V=标本用量(μL)。
1.3自然沉降法将尿液在室温下放置15~30min后,移去上层的尿液,保留底层大约0.2mL左右,然后混匀,取其中1滴沉淀于载玻片上,镜检同直接镜检法。
1.4离心沉淀法尿液10mL离心5min,相对离心力为400g离心5min,弃上清留沉渣尿量0.2mL,混匀后吸取20μL,滴在玻片上,用18mm×18mm盖片覆盖,先用10×10低倍镜观察全片,再用10×40高倍镜仔细观察,检查细胞至少10个视野,检查管型至少20个低倍视野,报告以高倍视野所见最低至最高数字表示。
1.5尿沉渣定量计数板法取一定量(10mL)尿液置特制的离心管内,在规定离心时间和转速的条件下离心沉淀,移去上清尿液,保留一定量的尿沉淀物,取1滴滴入计数板内,在显微镜下计数,然后换算成一定体积(1/μL)内尿有形成分的含量。
正常人尿沉渣中可见少量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黏液丝等,但罕见透明管型。
尿异形红细胞常表明与肾性疾病有关,而正常形态红细胞主要见于非肾性疾病。
尿白细胞中闪光细胞超过10%多考虑肾盂肾炎,管型是肾损害及损害程度的证据。
根据管型的横径大小可将管型分为狭管型(为1~2个红细胞直径宽),中等宽度管型(3~4个红细胞直径宽),宽管型(5个红细胞直径宽)。
宽管型提示肾功能严重受损,预后不佳。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二)2024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二)引言概述:尿沉渣分析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通过观察尿液中沉淀物的形态、组成和数量,可以获取许多与疾病诊断和治疗相关的信息。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尿沉渣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临床意义的一部分。
本文将继续探讨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并从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1. 尿沉渣分析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尿蛋白的检测及其意义- 尿红细胞的检测及其意义- 尿白细胞的检测及其意义- 其他尿液成分的检测及其意义2. 尿沉渣分析在肾脏疾病的诊断与监测中的作用- 肾小球疾病的尿液表现- 肾小管疾病的尿液表现- 肾间质疾病的尿液表现- 肾盂肾炎的尿液表现3. 尿沉渣分析在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与监测中的作用- 尿液中的细菌检测及其意义- 尿液中的真菌检测及其意义- 尿液中的病毒检测及其意义- 尿液中的寄生虫检测及其意义4. 尿沉渣分析在炎症和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炎症性尿液改变的分析及其意义- 尿液中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其意义- 尿沉渣细胞形态学的病理诊断价值- 尿沉渣细胞遗传学检测的临床意义5. 尿沉渣分析在其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尿液中的代谢产物的检测及其意义- 尿液中的药物和毒物的检测及其意义- 尿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及其意义- 尿沉渣分析与其他检验方法的综合应用总结:尿沉渣分析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监测。
通过对尿液中沉淀物的形态、组成和数量的观察与分析,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泌尿系统疾病、肾脏疾病、感染、炎症和肿瘤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泌尿科,还在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加强对尿沉渣分析的理解与应用,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尿沉渣分析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尿样中的沉渣来获得关于尿液组成和功能的有用信息。
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有关肾功能、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感染和其他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线索。
下面是关于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评估肾功能: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有关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线索,通过观察尿沉渣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和管型等物质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初步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成年人尿液中红细胞的正常范围是0-3个/HPF(高倍视野),如果尿沉渣中红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
2. 检测泌尿系统疾病:尿沉渣分析可以帮助诊断和监测各种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尿路感染、肾结石等。
例如,尿沉渣中的白细胞增多通常表示泌尿系统感染,红细胞管型的存在可能暗示肾小球肾炎,结晶体的出现可能提示尿路结石。
3. 监测药物治疗效果:一些药物在尿液中会产生显著的变化,例如放射性药物、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通过尿沉渣分析可以观察药物代谢产物的排泄情况,从而判断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合理调整剂量。
4. 预测疾病预后: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疾病的一些预后指标,如肾小球肾炎的预后评估。
例如,在肾小球肾炎的患者中,如果尿沉渣中出现了大量的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可能表示疾病恶化,预后不良。
而尿沉渣中这些物质的减少或消失则可能意味着疾病得到控制,预后较好。
尿沉渣分析是一项相对简单、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但其临床意义不可忽视。
通过对尿沉渣中形态和数量的观察,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尿沉渣分析也在不断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新的研究领域,如微生物学分析、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等。
总之,尿沉渣分析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泌尿系统疾病的情况和治疗效果,并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合理的尿沉渣分析,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为患者的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沉渣管型检查临床意义
检查尿沉渣中管型的数量与种类,对判定肾损害有重要价值。
我们对管型形成机理、分类、检查技术、正常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进行综述。
采用标准方法,标准单位报告(以国际单位制升或微升为单位)使用多种显微镜、自动分析法或不同鉴别染色技术有助对管型的识别与鉴定从而对肾小球、肾小管、间质不同部位损害的确定、鉴别及病程中动态观察有一定意义。
一、形成
管型(casts)为运曲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蛋白聚集体,由于常成长条圆柱体(cylinder)故在尿中又称圆柱体尿。
1877年由Vigla及Rayer最先报道。
多量出现常提示肾实质损害,因此对泌尿系病的诊断、鉴别、病程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有一定意义。
管型的形成、演变有多种原因素:如透明管型是白蛋白、T-H糖蛋白等蛋白质在肾小管通过浓缩、酸化、盐析、凝胶化而形成,细胞管型可因各种粒细胞、红细胞、肾上皮细胞在形成细胞管型后后演变成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后形成蜡样管型。
另外脂肪变性的上皮细胞形成上皮细胞脂肪管型后形成脂肪管型;细菌、念珠菌、结晶体均可与白蛋白、T-H糖蛋白结合形成管型。
因此管型的形成与转化是多途径的,其机制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
如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超薄切片中发现在普通光镜下的颗粒管型实际上可以是细菌管型、白色念球菌管型或血小板管型。
二、分类、命名及检查技术
传统的按基质及内涵物性质各异的Lippman分类法受到挑战,透明、颗粒、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蜡样、脂肪、细菌、真菌结晶等十多种管型的命名不够细(见表l),如红细胞管型有三种,除管型内见变形红细胞外中可因红细胞蜕变成红-棕色颗粒称血颗粒称血液管型还有在红细胞与碎片颗粒同时存在的混合形式,而白细胞管型又应分成中性粒、嗜酸粒、单核、淋巴及吞噬细胞管型(Macrophage casts)等区别,通过相差显微镜还可鉴定出血小板管型,由纤维蛋白原凝固形成的纤维蛋白丝管型(Fibrin thread casts)免疫球蛋白轻链沉淀而形成的骨髓瘤管型(Myeloma casts)还有用各种方法无法鉴定的未知管型(Unknown casts)按不同色素的存在如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肌红蛋白及胆红素、黑色素等管型。
有的作者按管型形态的长、宽、体积、形状纡曲定名为长、短、宽、巨、麻花、裂纹、球形、镶嵌、复合等应与
混合管型区别,鉴于检查管型的手段不断进步,采用不同种类的显微镜,如偏光看结晶及脂肪体(马尔他十字架影)相差看红细胞、血小板、透视或扫描电镜看细菌、真菌等,不同染色在鉴定、鉴别尿管型的作用被充分肯定,如巴氏染色鉴别细胞,Hansel's染色染嗜酸粒细胞,Naphy-AsD鉴别单核细胞苏丹Ⅲ或油红染色脂肪及管型,龙胆紫沙黄(Sternheimer-Malbin:SM)染闪光细胞等采用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染色有助在不用离心沉淀的标本鉴别,免疫组化识别管型的细胞来源,用偏光、干涉、相差镜综合区别结晶堆积及管型,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使用,必然促进对管型识别及其临床意义的进一步认识。
三、参考范围
参考范围的确定与采用的实验手段,耗费时间,是否有一定经验的检查人员,对检查结果差异很大,用低倍视野或符号表述的方法并不精确,而定量法的报告因不同个体差别很大,如Wenk1981年提出管型应少于1-2个/mL,kessor1978用清洁中段尿提出正常人偶见,而Miller 查100人正常尿透明管型为5.2个/全片;细颗粒19.5/全片;总管型为26个/全片。
Hyode 报道了133名正常人中段尿管型平均为0.24个/μL,我国于1987年在全国21省市地区对224291名2-14岁儿童进行尿过筛检查,查出确诊为泌尿系疾病者1901人,占受检总人数0.85%,他们提出尿沉渣异常为透明管型≥5个/高倍视野颗粒管型≥3个高倍视野,红细胞管型≥1个/高倍视野即不正常16,但在儿科教科书中仅提出一周内新生儿尿中可见少量透明管型,Gallery,Ross等报道连续视察3174例正常妊娠及22例妊娠高血压症,提出,晨尿中红细胞<2500/mL;透明或颗粒管型<30/mL,为病理界线。
有作者报道在剧烈运动的人群中可检出大量形态短小的细颗粒管型,数量多者可达几万/mL 尿液,而Smally报道认为正常人,除在低倍下偶见透明管型外不应见到其他任何管型,由上述可见对不同人群尿沉渣中管型定量、种类鉴定还需做更多工作,以便确定正常人尿中有无颗粒等病理管型?有多少?
四、临床联系
尿沉渣检查,密切联系临床极为重要;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在不同时期在日发生感染时尿中可见细菌、白细胞,而管型以粗大颗粒管型有切痕清晰并见复合细胞管型,还有呈脂肪变化的空泡变性管型(Vacuolar Denatured Cast)。
要重视中毒性肾病,休克肾中管型的变化与肾实质组织性变化的相关性,系统红班性狼疮出现各种病理沉红、白、细胞及脂肪管型等的“万花筒样”,Cheson,Bellis等视察30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发现9例通过临床证实出现肾功能哀竭病例中6例(67%)即占总人数20%病人尿沉渣中可查见骨髓瘤管型。
国内有作者提出肾哀竭管型此命名并不确切,因在郁积清除后这种管型可大量排出而消失(多见于急性肾
功能哀竭多尿期)与慢性肾功哀竭有着不同意义,本间佐等对例肾移值手术后可出现淋巴细胞管型和肾上皮细胞管型,笔者提出对管型尿的意义不可一概而论,常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五、展望
尿沉渣检查对病人来说是重要的,但检查的难度大,需有经验的临床病理工作人员长期经验积累,各实验室内应开展室内、室内质评,经常性重视疑难管型及病理细胞等的读片,会诊及讨论会,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科研工作,改变那种认为尿沉渣难搞就不搞的错误想法,密切结合临床资料通过动态观察,全面分析,做好尿沉渣中管型等病理成分的检查,为临床为病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