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的临床意义
尿沉渣镜检法的意义

尿沉渣镜检法的意义目的:探讨尿沉渣镜检法的意义。
方法:随机抽查本院56例患者尿沉渣镜检,男性32例,女性24例。
结果:通过尿沉渣镜检法可提高细胞和管型的检出率。
结论:尿沉渣镜检法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尿沉渣镜检;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123-01尿沉渣检查镜检就是指用显微镜对尿沉淀物进行检查,识别尿液中细胞、管型、结晶、细菌等各种病理成分。
是辅助对泌尿系统疾病做出诊断、定位、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常规试验项目[1]。
一般情况下,患者的尿液中不会含有或者只有极少量的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等。
在临床诊疗泌尿系统疾病过程中,尿沉渣检查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是尿液分析仪不可替代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2年2 月,在本院送检的56例患者的新鲜尿液做尿沉渣镜检。
其中,男性32例,女性24例。
用干燥、清洁的容器留取新鲜尿液50ml。
成年女性留取标本时,避免月经及阴道分泌物混入尿内。
不能立即送检则应先贮存于冰箱中。
尿沉渣分析应在2 h内完成。
1.2 检验方法(1)将患者送检的新鲜尿液,摇匀之后,缓缓倒入10ML刻度的离心管内;采用水平式离心机,1500转/min,离心5min。
(2)弃去上层尿,保留0.2ml尿沉渣镜检。
(3)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尿沉渣分布的情况,再转高倍镜观察细胞。
2 结果在56例尿沉渣检验中,4例在显微镜下红细胞满视野检出率为5.36%;12例患者镜下见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检出率为21.43 % ;2例在显微镜下见少量扁平上皮细胞,检出率为3.57 %;4例患者检出真菌,检出率为7.14%,(经询问病史,上述患者均患有糖尿病);尿液在显微镜下见草酸钙结晶和非晶形尿酸盐各一例,检出率为3.57%;所检病例未见管型。
3 讨论在正常情况下,健康成人尿液离心镜检法为红细胞<3/HPF;白细胞<5/HPF;正常尿中可见少量扁平上皮细胞,偶见透明管型,无病原菌。
尿沉渣细胞篇

炎症,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见于肾移植术后发生
排斥反应时以及存在泌尿系统慢性炎症时。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新月型肾小球肾炎和药物性
急性间质性肾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
所致的变态反应等。
三、上皮细胞
一、 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这种细胞在正常人 尿中极为少见,在急性肾小管肾炎时 可见到;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多尿期可 大量出现。肾移植后如出现排异反应 亦可见脱落成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 在慢性肾炎、肾梗死、充血性梗阻及 血红蛋白沉着时, 肾小管上皮细胞质 中如出现含铁血黄素颗粒者称为复复 粒细胞, 普鲁士蓝染色阳性,如为脂
(如肾周围炎、尿道膀胱肿、阑尾周围脓
肿)。
二、脓细胞:
炎症是白细胞吞噬大量细菌而
变异或者死亡,其外形变得规则, 结构不清,浆内充满粗大颗粒,核 模糊,细胞聚集成团,细胞界限不 明显。过去有人认为区别尿中白细 胞与脓细胞并无实际意义,而其数 量多少由更为重要,但白细胞分类 对临床有重要价值。
尿液中白细胞的常见类型
尿沉渣-细胞篇
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 检验科:薛彬彬
尿沉渣之细胞篇
一、尿沉渣细胞学的定义 二、尿沉渣细胞的分类 三、尿沉渣细胞的临床意义 四、对患者的建议
一、尿沉渣细胞学的定义
尿沉渣细胞学检查是尿沉渣检查 的内容之一。尿沉渣检查是指用显微 镜直接或对离心后尿液的沉渣物(尿中 有形成分)进行检查。生理或病理的尿 沉渣物中,有形细胞成分主要有红细 胞、白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肪颗粒应用脂肪染色来区别。
2、 移行上皮细胞 中表层细胞体积大,呈扁圆 形或多边形,胞膜光滑,可见双核 或多核,大小相当于鳞状上皮表层 细胞,又称伞细胞或盖细胞。胞核 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呈细颗粒状, 分布均匀,核仁不明显。 底层细胞为圆形或多边形, 核居中位,染色质较致密中层细 胞介于前者之间,铲圆形或倒梨形, 也可呈多边形,梭形。
临床实验室检查尿沉渣有哪些临床意义

1.尿内白细胞增加表示汹尿系统有感染性、非感染性炎症。
嗜酸性粒细胞出现,对间质性肾炎诊断有价值。
虹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或恶性肿瘤。
2. 透明管型可偶见于正常人清晨浓缩尿中;当有轻度或暂时性肾或循环功能改
变时,尿内可有少量透明管型;在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时,可见较多的颗粒管型。
3. 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颗粒管型的出现,提后肾单位有淤滞的现象。
脂肪管型的出现,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反类脂性肾病。
4. 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尿内出现宽形管型(即肾衰竭管型) ,提示预后不良。
5. 蜡样管型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病变,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和肾淀粉样变时。
尿沉渣法的检验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尿沉渣法的检验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尿沉渣法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手段,通过分析尿液中的沉淀物来获取有关疾病信息。
它是一种简单、快速、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能够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尿沉渣法的检验原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检测方法的应用和意义。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尿沉渣法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尿沉渣法的定义、基本原理以及应用领域。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文章进行小结,探讨尿沉渣法的意义,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希望通过全面的讨论,读者能够对尿沉渣法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尿沉渣法的检验原理,通过对尿样进行离心沉淀处理,从而分离出其中的固体成分,进一步分析尿液中的有机和无机物质。
通过了解尿沉渣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尿液检测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为医学实践和科研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也可以对尿液中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增进对尿沉渣法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医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2.正文2.1 尿沉渣法的定义:尿沉渣法是一种通过检测尿液中的沉淀物来进行疾病诊断和健康监测的方法。
尿沉渣是指尿液中沉淀在底部的固体物质,包括细胞、蛋白质、细菌、结晶、红细胞和白细胞等。
通过对尿液进行离心、显微镜观察或化学分析,可以得到尿沉渣中不同组分的信息,从而了解身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尿沉渣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尿液检验方法,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尿沉渣中的形态、数量和化学成分,可以判断肾功能、泌尿系疾病、代谢疾病、感染疾病等情况,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尿沉渣法既可以在临床实验室中进行常规检测,也可以作为个人健康监测的一种手段。
通过定期检测尿液中的沉淀物,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促进个体健康管理和预防维护。
糖尿病尿沉渣检查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尿沉渣检查的临床意义目的:研究探析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尿沉渣检查中有形成分的变化及其临床研究意义。
方法:从2018年5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进行尿沉渣检测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患者的病情将患者均分为糖尿病肾病轻、中、重及无无肾病并发症四组(n=40),以细胞计数综合分析仪对其进行尿沉渣检查,研究分析各组患者的尿沉渣相关指标。
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沉渣检查中的红细胞、管型及小圆上皮细胞、白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无肾病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糖尿病肾病程度的加重,患者的尿沉渣检查中异性红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且各组患者的管型及小圆形上皮细胞数量间的差异也十分显著(P<0.05),小圆形上皮细胞的数量出现增加趋势,而管形细胞出现减少甚至消失。
结论:细胞计数形态综合分析仪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沉渣成分,可以帮助患者病情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进程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标签:糖尿病;尿沉渣;病情;细胞数量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肾病,而尿沉渣检查通过对患者尿液中有形成分的检查可以较为准确的诊断出患者是否患有肾脏疾病【1-3】。
本文主要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研究分析对于糖尿病患者中行尿沉渣检查后,对患者的疾病诊断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所示。
1 一般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8年5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进行尿沉渣检查的糖尿病患者中选择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有无患肾病将其均分为无肾病并发症患者、糖尿病肾病轻、中、重度四个组别(n=40)。
所选四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教育背景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对比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所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此项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部门的审理。
1.2方法对所选患者均行细胞计数形态综合分析仪检查。
首选给予患者一次性塑料尿杯对患者的中段尿进行收集,尿液收集10ml,放置于刻度离心管内以500r/min的速度进行持续时间为5min的水平离心操作,将上清液去掉取用剩下沉渣部分,随后加入0.2ml的S-M染色液,均匀混合后将其充入一次性定量计数板上,接着利用细胞计数形态综合分析仪进行检查,所有流程应于2h内完成。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1、简介尿沉渣分析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沉淀物,以便对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诊断的一种实验室检查方法。
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有关肾脏功能、尿路感染、肾脏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的重要信息。
2、标本采集和保存- 标本采集:晨尿是最常用的样本类型,因为它具有更高的沉渣量,并且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标本采集前应注意提醒患者进行适当的清洁,避免污染。
- 标本保存:采集后,标本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避免样本的干燥和微生物污染。
3、尿沉渣分析的步骤- 镜检:将适量的尿液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检查其中的细胞、颗粒、晶体等。
镜检可以提供关于尿液成分的直接信息。
- 化学分析:经典的化学分析可以用于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葡萄糖、酮体等物质。
这些化学指标可以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信息。
- 流式细胞仪分析:流式细胞仪可以用于快速检测尿液中的一些特定细胞类型,例如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等。
4、尿沉渣分析的指标- 物理指标: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关于尿液稀释度和浓缩度的信息。
- 化学指标:包括尿蛋白、尿葡萄糖、尿潜血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示肾脏功能、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存在与程度。
- 细胞指标: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肾脏和尿路的炎症和感染情况。
5、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肾脏疾病评估: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关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信息,对于肾脏疾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尿路感染诊断:尿沉渣分析可以检测白细胞和细菌等指标,用于尿路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炎症和感染评估:尿沉渣分析还可以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和炎性细胞等,提供有关炎症和感染的信息。
- 结石评估:尿沉渣分析中的晶体检测可以用于评估尿路结石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尿沉渣临床意义

尿沉渣临床意义及合作方案
一.概述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尿沉渣分析或称尿有形成分分析、或进一步称为尿颗粒计数是尿液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临床上对肾脏疾病、泌尿道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作用,曾被美国著名的Dahelen Free称为“体外的肾活检”。
二.尿沉渣标准化进程
••90年代开始,国外已非常重视尿液分析
•1995年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的文件GP-16A
•1995年日本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JCCLS)的文件GP1-P2
•1997年欧洲尿液分析协作组提出尿沉渣检查的相关文件
•2000年中国CCCLS制定《尿液物理学、化学及沉渣分析标准化》
三.尿沉渣各有形成份临床意义一览表:
四、综上所述:
1、尿沉渣标准定量计数可以协助临床医生提高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提高治疗质量和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对安全用药的检测和健康初评有重要的价值。
2、提高检验质量和工作效率,做好诊断的质控,完全达到NCCLS和CCCLS及中华医学检验分会对尿液分析高度重复和标准化的要求,以单位体积XX细胞(管型)/µL 报告方式代替传统半定量及每视野计数,真正与国际接轨。
3、提高医院学术影响。
尿沉渣标准定量计数有利于医院进行医疗总结和开展科研教学活动,相关课题可参加会议交流或刊物发表。
4、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尿沉渣

尿沉渣尿沉渣介绍 (1)尿沉渣正常值 (1)尿沉渣临床意义 (2)尿沉渣检查方法 (3)尿沉渣介绍尿沉渣检查是指用显微镜对离心后尿液的沉渣物(尿中有形成分)进行检查,是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不能替代的。
青岛静康中医肾病医院医生介绍,尿沉渣检查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十分重要。
尿沉渣正常值红细胞少于3个/高倍镜视野。
白细胞少于5个/高倍镜视野。
肾小管上皮细胞偶见/高倍镜视野。
鳞状或移行上皮细胞偶见/高倍镜视野。
透明管型少于或等于1个/低倍镜视野。
尿沉渣临床意义1.红细胞大于3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血尿。
增多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性等疾病。
如以形态异常的红细胞为主,提示肾性疾病;但也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盆腔炎等。
摄入别瞟醇、抗凝剂、环磷酰胺、青霉素、磺胺类药等药物也可有红细胞增多。
2.白细胞大于5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脓尿。
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尤其是急性肾盂肾炎、泌尿道结石、膀胱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临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3.上皮细胞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泌尿系统炎症时,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
4.管型出现管型表示肾实质损害,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出现红细胞管型,特别有助于证明肾性出血。
出现白细胞管型,特别有助于肾盂肾炎与膀胱炎鉴别,后者为阴性。
颗粒管型、蜡样管型的出现进一步表明肾疾病的恶化或进人晚期。
脂肪管型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
如摄入卡那霉素、两性霉素B、头抱菌素等药物,尿液中可出现管型。
5.结晶生理性结晶常见的有草酸钙、尿酸、磷酸铵镁结晶。
病理性结晶主要有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放射造影剂结晶、磺胺类药物结晶、阿司匹林结晶、磺基水杨酸结晶等。
尿沉渣检查方法一、尿沉渣手工制片镜检直接镜检法将尿液充分混匀,取其中1滴尿直接涂于载玻片上,依据各种有形成分的形态特点,用显微镜观察作出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沉渣分析相关知识
1、尿液分析的内容
尿液分析可以分为物理学检测,干化学检测和沉渣镜检三部分内容。
物理学检测包括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气味,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仪器对尿液的比重和肾透压进行检测。
干化学检测是通过试纸条与尿液的反应,检测出尿液的蛋白质、葡萄糖、酸碱度、酮体、胆红素、尿胆元、亚硝酸盐、红细胞、白细胞及比重等。
显微镜发明以后,通过显微镜可以观测到所有的有形成分,如红白细胞、管型、结晶体、细菌、寄生虫、真菌、精子、黏液等,出现了至今在尿沉渣领域被奉为“金标准”的镜检法。
2、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尿沉渣分析或称尿有形成分分析、或进一步称为尿颗粒计数是尿液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临床上对肾脏疾病、泌尿道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作用,曾被美国著名的Dahelen Free称为“体外的肾活检”。
3、尿沉渣标准化进程
••90年代开始,国外已非常重视尿液分析
•1995年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的文件GP-16A
•1995年日本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JCCLS)的文件GP1-P2
•1997年欧洲尿液分析协作组提出尿沉渣检查的相关文件
•2000年中国CCCLS制定《尿液物理学、化学及沉渣分析标准化》
4、尿沉渣各有形成份临床意义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