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钱穆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钱穆的《中国文化精神》

钱穆先生是一代国学大师,和胡适有“南钱北胡”之称。

但对胡适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持不同的态度。

先生一生著述颇丰,有1700万言之多。

《中国文化精神》是其在1971年对军队的演讲整理而成,对中国文化的精神、传统、传播、复兴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读后颇有感触,分述于下:其一:中国文化传统历经五千年风雨,至今依然没有灭亡。

就如一株五千年的老树,把根深深地扎入土地,伸出繁茂的枝条,结出丰硕的果实。

也许有的枝干已经枯死,也许有的根系已经腐烂。

但它会在每一个春天来临时,吐出新芽,焕发生机。

不管是内部的分合,还是外族的入侵都不能叫它灭亡。

世界历史上也曾有过灿烂辉煌的文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尼罗河三角洲的埃及文明、南美秘鲁的玛雅文化、以及爱琴海的希腊文明、罗马文化、南亚的印度文化。

都已被历史的沙尘所掩埋,只有中华大地上的华夏文明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焕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从这个现象里,我们难道不该有所反思吗?它强大的生命力究竟来自哪里?来自深厚的土壤里儒、释、道的养分的滋养,来自阳光的照耀,来自雨露的滋润。

它有华夏大地的护佑,它有中华民族各族儿女的辛勤抚育。

面对风雨,它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它把根深深地扎入土地,牢牢地抓住土地,它不会无限地扩张它的枝干,因为它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现在,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不断地侵蚀着这棵大树,它所扎根的土壤也被法治、民主、自由、科技等所逐渐沙化。

我们,新一代的中华后裔,应该接过像钱穆一样的先人们的大旗,继续维护我们中华传统文化。

其二:有一个人,想求得长寿的秘诀,他就去请教各处的高人。

他遇到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活泼好动,调皮捣蛋,精力充沛,处处捣乱,他会请教他吗?他又遇到一个壮年男子,曾经称霸一方,成熟有魅力,他会请教他吗?他遇到一个活了百岁的老人,但已是一具死尸,他能向他请教吗?直到他遇见一个九旬老翁,精神矍铄、鹤发童颜。

他能不向他请教吗?那我们今天讨论如何让世界发展的更好,是学习美国呢?还是学习欧洲,是学习已经灭亡的埃及、巴比伦呢?还是学习中国的文化。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914104210111 姚玉婷钱穆先生在序言中谈到了梁启超的《中国不亡论》,他说这篇文章让他在黑暗中见到了一丝光明,但即使是这样,他依旧不敢完全相信梁先生的话,因此他去研究历史,之后才发现“中国不亡”这四个字不是纯情感,而是经过了长期理智的讨论。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附录除外):1.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3.中国历史上的经济4.中国历史上的国防5.中国历史上的教育6.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7.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钱穆先生写历史,语言不生涩,没有太多的引古籍,即便是引用,也善解人意地将它翻译成白话文,语法也接近现在的习惯,而且多是“我讲”“说到”“我们来看一看”这样的词汇,就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所以我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

但钱穆先生写历史讲究证据和逻辑,而逻辑这个东西又很绕,读着读着总要翻到前面,总觉得前后有矛盾的地方,或许是我层次不够的原因。

譬如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一章,他讲到主权,讲西方的主权是唯物功利的,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却已虚化成道德或文化了,但是他同时承认说国家是一个机构,但是机构却还是一个物质的概念。

又如他反对“主权在人民”的说法,提出“若成立世界政府,是否主权在人类”的观点来驳斥,接着谈到中国人的“道”的观念,出发点在个人,要求发扬人类文化,发扬道德精神,达到人类所应有的最高可能的理想生活,他说:“终极点在天下。

家庭和国家,只是此过程的两个歇脚点。

”如此,目标不还是世界政府?我没有弄得懂这些问题,所以第二、三、四章都是略过的。

不求甚解嘛,这是陶老先生教给我的优秀品质。

在教育一章,他分析西方的教育。

从古希腊讲起,提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主张硬性地把人分成硬性的几种,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人从一生下来就应交给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测验,来决定以后该做什么。

就跟走程序似的,把人弄得跟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怪不得叫“理想国”。

钱穆先生又讲到普法战争时期德国的军事教育,也即“国家教育”,教育是为了配合国家,他认为这种教育相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包括之后的希特勒,乃至于苏维埃,都是在贯彻这种教育方针。

中特读书笔记

中特读书笔记

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英国的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旧唐书》书中唐太宗也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已经不仅仅是扮演着记录的角色,更多的是一种传承和自省。

关于历史的概述,钱老就曾写过《中国历史精神》一书,阐述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的文化与精神。

前段时间有幸可以略读此书,深有感触,因而写下了这篇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精神》一书分为七讲,分别是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国历史上的国防、中国历史上的教育、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和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因为时间仓促,不能面面俱到,因而再次只谈谈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几点。

首先,是钱老关于历史和民族精神、文化精神关系的描述(“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此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

我们要把握这文化的生命,就得要在它的历史上下工夫”)。

对于一个有历史的民族而言,支撑着它一路走过来的不正是它的民族精神和一直传承的文化吗?在如今的社会,我们大谈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是在关乎历史教育的态度却大庭相径。

很多学校轻视历史的教育,因为它们觉得历史的知识并不会帮助学生发文章,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就业,至少我所经历的是这样的。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放弃了历史的知识,那民族文化的传承从何谈起。

失去了这些,什么民族精神只是一句空话而已,所以这也是造就了这个浮躁的社会的原因之一吧。

物质波理论创立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德布罗意,早期的工作就是研究历史。

后有学者分析,德布罗意的伟大成就,就与他对前人研究历史的深刻总结归纳有关。

而反观如今的理工类院校,大多学生却把历史类的课程沦为逃课的对象,实在是讽刺。

还有在《中国历史上的国防》一章中,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军队制度的描述梳理。

其中汉代中的义务兵役制度,使得汉代全民皆兵。

在如今的社会,实行全民皆兵显然是行不通的,然而我看重的不是汉代那时军事制度的严格,而是那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10篇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10篇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10篇《中国历史精神》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一):爱国主义读本钱穆先生通晓中国文史,此书也是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著述。

书中认为,历史因人类的生命而存在。

历史不止于当下,更活在当下、活在未来。

对于中国政治,钱氏提出了他的观点,即并不是专制政府,因为除了皇帝世袭,政府各级官员均因选贤任能选拔,可以说是中国式民主选举的雏形。

对于文教道德,钱氏认为中国的文化教育融宗教、道德、社会秩序为一体,道德精神是中国意识形态的核心。

全书加深了对中国文化优越性的理解,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本爱国主义读本。

(____.06.30 听雨轩)《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二):读《中国历史精神》一点心得最近读了钱老先生的《中国历史精神》一书,所表达的思想与他其他的著作一脉相。

看过后我深有感触,总结钱老先生这本书的主题如下,算是自己的一点心得。

中国历史精神是道德精神,道德精神即人们发自内心地去追求理想的做人标准的精神,这也是人生的大“道”。

道德精神陶铸了历史上的每个人,形成了中国文化,影响着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进而演变了中国历史,成为了历史精神。

人性本善,人若能遵循天性向善,并将此天性发挥到极致,就能影响到别人,让自己的善与行为活在别人、后人的心里,从而让其他人都向善,从此过程中自身也可获得极大的满足与快乐,达到“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境界,进而实现人生的不朽,将自己短暂的自然生命转化为长久的历史生命与文化生命,这就是中国的道德精神。

现今社会的诸多问题产生,正是因为这一种精神堕落,所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向内重新唤醒这种精神,而不是过多地崇尚、模仿西方文化。

纵观中国历史,文化演变进程中不少低谷、混乱黯淡的时期,但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坚信“大道”,不为环境外部因素所左右,能在昏暗的年代给人希望、在丧失信心的年代给人信仰、在前途未卜不知所措的年代给人办法与出路,以身作则并感染熏陶着他人,最终扭转全社会的气运,实现文化的复兴,民族由衰至盛。

中国历史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精神读书笔记《中国历史精神》读书笔记《中国历史精神》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籍,作者钱穆通过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梳理和解读,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这本书对于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书中,钱穆首先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从古代到近代,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的历史变迁。

他指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多元化的,既有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有衰败落后的时期。

但是,中国历史的精神是连续的、稳定的,这种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穆认为,中国历史精神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这种精神注重人的尊严、价值和社会责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纽带。

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如孔子的“仁爱”、孟子的“人本主义”、荀子的“礼治”等思想。

此外,钱穆还强调了中国历史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也有所体现,如庄子的“天人合一”、荀子的“天人感应”等思想。

在书中,钱穆还探讨了中国历史中的民族精神。

他认为,中国历史中的民族精神是多元的,既有汉族的民族精神,也有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

这些民族精神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历史中的多元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精神》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籍,对于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精神内涵。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中国历史精神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精神的书籍,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分享我读后的感受和体悟,以及对中国历史精神的思考。

首先,中国历史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历史跨越了几千年,从远古的传说时代到现代的社会变革,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精神。

在我读后的书籍中,我了解到中国历史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舍己为人等等。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精神特质。

其次,中国历史精神给我带来了深思。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和浮躁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和功利,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然而,在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崇尚道德、推崇孝悌忠信的价值观念。

这些精神追求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关于中国历史精神的书籍,我深刻体悟到了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

另外,中国历史精神也对我产生了实际的影响。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中国的人,我身处其中,受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通过阅读关于中国历史精神的书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不仅增强了我的文化自信心,还为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例如,在团队合作中,我能够运用儒家的“和为贵”理念,促进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和协作;在困难面前,我能够坚持道家的无为而治,学会从容应对挑战。

中国历史精神不仅是一部历史,更是一本智慧的教科书,潜移默化地指导着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最后,中国历史精神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是一个拥有伟大历史的国家,积淀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历史精神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1

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业姓名邱骞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班学号2016110687班级序号20161113032016年12月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坦诚来讲,作为一名工科生,很少有机会去阅读这样类型的著作。

读过钱穆先生新校本著作《中国历史精神》,对于书中所述的诸多观点颇有感触,不仅感慨于钱穆先生自身所处的时代,竟能够对民族和国家走向有如此深入的剖析和大胆预测评价,着实令人佩服。

此书一共有七讲和一些附录,七讲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以及道德精神。

钱老从他所处的时代给我们辩证的分析了中国历史的丰富以及中国历史精神的可贵让读者得窥中国历史文化之堂奥,深入了解五千年来历史精神之所在,从而认清当代中国人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及应当努力的方向。

书中很多观点在现在看来有失偏颇,但考虑到钱老所处的时代,这些并不影响整本书的思想高度。

钱穆先生提出中国历史精神即是道德精神,这是一种站在民族思想高度上提出的观点。

我们将道德二字拆分来看。

中国历史的教育方面最重“道”,孔子的背后便是中国人的“道”,从“道”的角度来看一切无分高下,皇帝受教时也要尊师重道,要尊崇人格尊严。

中国人追求人生不朽却也不求出世与来生,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讲的便是人的“德”到达一定境界后便可以成为圣贤。

人生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德在功言之先,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德”之高尚的重视。

在经济方面,《中国历史精神》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从古至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体制的变化往往对应着社会制度的改革。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历史的作用下中国逐渐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中国历史精神走过了古代的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到了今天的一党专政与多党合作制度。

文化上,我们必须承认儒家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精神。

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坦诚的讲,作为一名工科生,很少有机会认真去阅读一本讲述中国史学精神的书籍。

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也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所以对于中国很多的历史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次借着这次写读书报告的机会,认真拜读了钱穆大师的《中国历史精神》。

在读这本国学大师的巨著之前,我首先了解了一下作者钱穆大师。

钱穆是中国国学研究大师,毕生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并且钱穆先生有强烈的现实感,针砭时弊,对中国的史学精神有重大的影响。

《中国历史精神》分为七讲和一些附录,七讲包括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以及道德精神。

钱穆先生从他所处的时代给我们辩证的分析了中国历史的丰富以及中国历史精神的可贵。

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处于行将崩溃的地步,前人们在这样岌岌可危的时代努力探索着中国救亡图存的途径,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不管大一统的方法失败了,或者无产阶级专政成功了,也不管那个政党失败了,或者这个政党成功了,中国的统一和强盛那是最终必成事实的。

而当代中国缺少的不是经济不如别人,而是从精神方面来讲的一种信仰。

钱先生说中国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的精神”,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由道德精神形成的,这一种道德精神乃是中国人内心所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乃是中国人所向前积极争取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

中国近代不知多少人羡慕西方的文化和社会,也不知有多少人提出过学习西方或者全盘西化的道路,但是这种思想是忘记中国历史精神的行为,是盲目的跟从,是没有底蕴的前进。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历史,最终的结局必将是消失与灭亡。

因此历史是我们人生的经验,也是我们人生的事业,是了解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途径。

中国民族经历过千辛万苦,经历四五千年的历史生命,直到现在始终存在着,就是依靠着这一种道德精神。

世界上任何一民族,没有能像中国这样大、这样久,这是因为中国往往在最艰苦的时候,能发挥出他的道德精神来挽救危机,这就是我们的宗教,中国以往的文化精神正在此,以后的光明前途也必在此。

浅谈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

浅谈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

浅谈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中国文化精神》是钱穆先生于1935年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该书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下面就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进行浅谈。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中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他认为,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礼义廉耻等道德伦理。

这种道德价值观念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生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基石。

钱穆先生指出了中国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品德的塑造和家庭伦理的建立,同时也关注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实现。

这种注重个人和社会的有机结合,使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钱穆先生还强调了中国文化对于人的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培养。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注重自律和自治,同时也注重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

钱穆先生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碰撞的文化。

从黄河文明到周代文化,从儒家文化到唐宋文化,中国文化一直在变革和发展中不断演进。

这种历史变革的精神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生活意义的一种探索和追求。

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特点的重要著作。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钱穆先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并且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教授的《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不仅拓展了对历史的认知,也引发了我对它的深刻思考。

作为一部以全新的视角来深度剖析中国历史的书籍,书中真实地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底蕴,令人耳目一新。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历史不是一种消极的遗忘,而是一种有益的记忆。

历史既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智慧,也可以为我们带来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引导我们完善自我价值。

书中许多观点反映出中国历史文化中持久不变的主题,尤其是儒家伦理观念,在政治、社会、宗教等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是一根稳定的根基,构筑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书中指出,历史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无论在宗教、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成为中国发展的基础。

而这种发展也显示出历史在政治、社会环境及经济环境等层面上和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书中详细地总结了中国历史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将其分析成可供人们深入思考的历史精神。

此外,钱穆教授还指出,古代的文化传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从古老的技术和艺术,到宗教文化和民族认同。

据书中所述,古代和现代中国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以传承历史精神为目标,中国社会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发展民族性格特征,实现新的发展局势。

综上所述,钱穆教授的《中国历史精神》一书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着深远而丰富的贡献,它没有仅将历史精神看作静止的表层,而是
探究它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些深刻的思考通过历史的过去与未来的联系,试图提供准确的视角,指导社会的未来发展。

书中牢牢抓住了当下及未来中国所应具备的历史精神,进而给读者提供了对中国历史及其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许多年前,毛泽东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社会,在这里,每一个有历史意义的事件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更不用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宝贵经验。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当今世界提供了无尽的线索,其中包括《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这本著作。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是由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所著,这本著作旨在展示中国历史精神,它试图发现和总结出中国文化的特质,以此作为指导当代中国的基础。

此书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行为规范以及文明成果,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到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本书从探究中西文化区别出发,勾勒出了中国历史及其文明的图。

读完《钱穆中国历史精神》,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综合的理念框架,一个可以涵盖和包容许多不同派系的文化思想体系,其最突出的特色是对自然和和谐的尊重,对于以人为本和道德责任的着重;它更强调社会公正与人与人之间的负责;它更加注重仁义道德,力求宽容和谅解。

我们可以从这本书学到许多关于检验行为和价值观的技巧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当今社会。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不仅带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将指导我们如何去处理身处当下的社会现实,可以说,钱穆的书给了我们一种理性的方式去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坚持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同时又不断探索和更新它们,以此来应对
当下的挑战。

总之,通过《钱穆中国历史精神》,我们对中国历史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们从世界其他地方获得了启示,中国古代和当代的文明建立在多元包容的价值观之上,中国还有着能够指导我们应对当代挑战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让我们站在中国历史的精神家园上,使中国人民历时一千多年的苦难不再重演并真正实现光明的未来。

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看到老师给的题目,第一眼就决定选择这本书。

闲暇的时候,我还是习惯到图书馆随手找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正史也好,野史也罢,都会看的不知不觉,忘乎所以。

中国历史上下绵延五千年,源远流长,虽说里面会有无数的刀光剑影,但更多的是国泰民安。

说起中国历史精神,我是充满无数敬意的。

可能精神二字对我们来说抓不到摸不着,但是它却又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从小到大,我们从课本中学到了太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情深意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淀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天下的情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智慧……为了能够拜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精神》这本书,我专程赶到了国家图书馆,一睹先生的风采。

由于预约到的是九州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钱穆先生著作校本,而且是以繁体字编写的,读起来略有些吃力。

这本《中国历史精神》是钱穆先生于一九五一年在台北应“国防部”特约做的演讲,一共分为七次,每次大约两小时。

事后再根据演讲的录音整理而来的,中间经过了钱穆先生的修订。

演讲中,钱穆先生分七部分阐述了对中国历史精神的看法,分别是: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国历史上的国防、中国历史上的教育、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和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人类的知识,虽说千门万户,浩瀚无涯。

扼要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属于自然的,一是属于人文的。

历史又是什么呢?可以说,历史便即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是全部人生的经验。

所以历史应该分三部分:一是历史本身,一是历史材料,一是我们所需要的历史知识。

说到研究历史的方法,我们应该从现时代中找问题,应该在过去的时代中找答案。

一个全不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绝不是有大好出路的民族。

政治问题是人类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政治有办法,此外的许多问题也会有办法,政治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就不可能存在。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4班陈钦钦2013110339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读史可以明智,这是我一直相信和践行的话。

在闲暇的时候,我喜欢读历史,喜欢琢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因为,透过历史的剪影,能看到刀光剑影的杀戮,人性的善与恶,又或者是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变。

每当读到历史,就像是一幕幕情景剧在我脑海里不停的闪现,让我的思绪变得躁动和唏嘘。

在上中特课之前,由于我知识上的浅薄,没能见识到钱穆先生和他的作品,甚为遗憾,当我读完《中国历史精神》这本书后,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

原来我之前对历史的认识是那么的肤浅,《中国历史精神》告诉我历史不只是一个个刺激的故事,或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又或者是添油加醋的小道消息的单纯记录,它是要让我们后来人以史为鉴,领略其内涵和精髓,不要重蹈覆辙。

作者钱穆以其渊博的史学涵养,敏锐的剖析能力,让我们能够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奥妙,它不但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得完整的历史概念,更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五千年来历史精神之所在,从而认清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及应当努力的方向。

该书汇编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有丰满的故事情节;有古今,有详略;分章节,逻辑清晰;所选故事具有时代性、典范性。

最重要的是,整书都有传递出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精神实质。

历史的年轮无情地碾过纷纷乱乱的岁月,不管其中历经了多少朝代的更替,遭受了多少次外来文明的“入侵”,又发生了多少的文化变革。

但,有些东西是未曾改变的,那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像丰碑般屹立。

有太多的事和人无法让我们忘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淀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悲悯天下的襟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情谊深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智慧,“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与耐苦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的关怀与情义。

这些,永远激荡我们的内心。

浅谈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

浅谈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

浅谈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钱穆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评论家,他的一生致力于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他的著作《中国文化精神》,被誉为钱穆文化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他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精神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我们将就《中国文化精神》展开一番浅谈。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即“仁”的思想。

在他的观点中,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以“仁”为首。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仁”来治理国家、家庭和个人,而“仁”的实质是“爱”,是一种对他人的无私奉献和关怀。

在《中国文化精神》中,钱穆先生还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思想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之中,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所在。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认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钱穆先生指出,“礼”不仅是一种外在的仪式和规矩,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修身的方式。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思想不仅包括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更包括了对自己的约束和要求,是一种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力量。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还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思想。

他认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一种忠诚和诚实的品质。

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中。

他强调,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一部具有深刻见解和高度思想性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独到理解和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深刻思考。

通过《中国文化精神》,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更能够感受到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热爱和对中国精神的无限推崇。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读钱穆:《中国历史精神》(由钱穆先生讲演录音稿编制而成)为什么学历史?因为要想知道明天的事,总该先知道昨天过去的事。

未来具有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够预言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因为世上所有因素都处于不停地变动之中。

但历史却具有潜在的规律性,例如盛衰交替之变,或是权利更迭之变,这种神秘的周期性规律使历史吸引了无数的追随者,钱穆先生也是其一。

这本书从史学精神与方法、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七个方面来对历史进行描述。

我暂且以我浅薄的学识来对这本书进行分析。

历史是人生全部经验的总记录与总探讨,研究历史便是在探索人生。

钱穆先生主张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将来来研究历史,遵从历史的绵延性,从现时代中找问题,从旧时代中找答案。

欲想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要先认识自己,若要认识自己,首先要用理智的目光回顾历史,这便是历史存在的意义。

中国传统政治是否是君主专制?钱穆先生在第二个板块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而他是反对“专制论”的。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何为专制。

第一种说法是:独断专行。

“婴儿为君,大臣专制,树羈旅以为党,数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

i”第二种说法是:控制掌管。

《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中言:“昆莫年老国分,不能专制,乃发使送騫,因献马数十匹报谢。

”《北齐书·神武纪下》:“景 ( 侯景 )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

”第三种说法是:君主独掌政权。

瞿秋白《赤都心史》十九:“封建遗毒,东方式的专制政体,使官僚问题种得很深的根底。

”而这一切解释都是指向君主独裁。

在中国知网上的解释是指,封建社会中由至高无上的君主独揽大权,凭个人意志实行独断专行统治。

在这一制度下,居于封建等级制度尖顶的封建君主拥有超乎一切法律、一切机构之上的最高个人权力,凭借国家政权(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内实行专制统治。

总结起来就是:君主大于法。

那么我们就要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有四大特点:一是,出于皇权,维护皇权;二是,礼法结合,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三是,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四是,诸法合体并用,司法隶属行政,无独立审判权。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钱穆的《中国历史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本书集历史思想、文化源流和政治社会变迁于一体,让我能够对往古而论,以前中国人民的精神性格和文化趣味进行观察和思考,获得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其内容深入浅出,又精辟有艺术性,给读者以触动心灵的感受,我感受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历史精神贯穿得渊源悠远,是一段复杂交错,又洋溢着智慧和精神财富的传承。

穆先生提出中国历史精神追溯至黄帝时期,当时以“天命”,“自然”、“道法”等观念为中心的中国社会,有一种叫做“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崇拜自然,以自然为准则,以自然为法则,以天下君、臣、父、子四等有序排列的社会结构追求“大同”的愿景,以厚德载物的“克己尊卑”的普遍礼仪和“仁政”的主旨,实践着拙政克己、及物等于己的“和平礼仪”。

从古至今,古隆宗封建社会,封建文明萌芽,建立了历史精神性格的中国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从自然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到将天地关系与人的本性、道德价值紧密结合的仁政理念,钱穆先生提出的中国历史精神,既是具有中华一家的统一整体,又具有西方重视个体及崇尚自由的不同特色,这也正是中国文明的精华之所在。

北宋时期,文化启迪,政治改革,社会秩序,国家大事在此时期得到极大发展,钱先生也在本书中对这段历史中对个性、政治信仰和主观意识的系统发挥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以“反贵族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这也使得宋朝历史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积极追求,从儒家的道德观念到南宋朱熹思想的形成,以实践为本的“行动哲学”的出现,一切都说明了中国人民的追求形式的改变。

直到明朝,此历史精神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被称为“仁政”的思想给中国历史精神带来了新的提升,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从礼教出发,走向政治国家,以“政令”替代“习俗”,以“法令”取代“义理”,这一历史精神也鲜明地体现在明朝历史之中,也是一种非常活跃而重要的历史精神。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精神与前代王朝大不相同。

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读完一本著作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一直以为历史即过去了的事,读钱穆才知道,过去是成为历史,但是历史并非过去了,过去和过去了,一字之别,的确不同,借钱穆的话来说即为:生命一定会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到未来。

(P7)那意味着,历史所载,绝非是过去了的事,不过只是过去,其精神必将贯穿古今,是一个连续的,事件是过去的,精神是活的,若是用线做比较,是一直线,而非线段,凝然常在或许即此了,若是线段,就随处止,而无法常在,华夏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依靠这样凝然常在的信念而活着,直到他那时,接连到今天,在那时中国人在沉睡,到今天,虽提文化自信,但终究是因为文化不自信,其实这是何等遗憾的事,泱泱古国,数千年的精神文明,数不胜数,却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力量,彰显他那富有生机的生命力,这不就是等于抱着金饭碗乞讨吗?政治、经济部分不想多言,过去发生的改革,都会有其正反的部分,一个制度发挥到极致,就是其衰败的原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呗,比如汉代的察举制为世卿世禄制的进步,然而到魏晋南北朝,形成世家大族,战争无需理由,只看家族,这不就是察举制的弊端所现,隋唐完善科举,明朝八股取士,到如今,仕途的选择,只有留待后人评论,但一个时期一定有其意义,故,政治制度所谓的优劣,难以评论,需要思考的或许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精神,这个精神或许才是先生所看重的,那便是一种和平一统的追求,在这个之中便是形成了这个特殊的阶层士。

钱穆说:教育救国,这是五十年前中国最流行的一句话。

(P90)在今天,我们仍然在呼唤,然而这个教育是怎么做呢?教育或者现在的升学,都是唯升学率是论,这个状态下先生是说:于是一般青年,不是颓唐消极,便是过激破坏、种种不满意。

(P97)延续到今天,我们似乎并未听从先生的教诲或者劝导,因为先生所言一般青年,已经不只是颓唐了,更是有着茧居、自残甚至自杀。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相关推荐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精选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篇1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

没有历史,文化,就没有民族,反之,没有民族就没有历史和文化,三者相辅相成。

欲了解历史精神,必了解其变化和持久,在永恒中有变化翻新,在变化中有连绵持续的精神。

我们感觉是中国人,不仅仅是我们出生在中国,有中国国籍,更重要的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立德,立功,立言。

这些在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去了,何时提都不过时。

所以说要灭亡一个国家首先要灭亡其历史,改造一个民族,首先要改造其历史。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记忆,其也变成了行尸走肉。

所以要了解历史,尊重历史。

研究历史,从现在找问题,从过去找答案。

中国为什么能从乱到治,从治到乱,直到现在的大治,因为有前赴后继的士君子,维持着这种精神,有一群历史文化涵养的人,怀抱理想,救国图存,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不要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国家,社会,家庭乃至人类也是尽到教育的责任。

“因此中国今天的教育风气,小学生第一目标在进中学,中学生第一目标在进大学,大学生第一目标在获得店铺的机会,如此便成了一种赛跑式的教育,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机会比赛”。

而中国传统儒家教育传统是,人人皆可尧舜禹,即道德人格之尊严,使每个人感觉到都站在平等地位上,都尽自由地可能有成功,可能得满足。

所以在国民教育之外,要注重培养每个人的人文精神,尊师重道,道,事物的规律,基本准则,无所贵贱,无所高下,人人平等。

所以现在骂人不讲道理是对人的最大侮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

没有历史,文化,就没有民族,反之,没有民族就没有历史和文化,三者相辅相成。

欲了解历史精神,必了解其变化和持久,在永恒中有变化翻新,在变化中有连绵持续的精神。

我们感觉是中国人,不仅仅是我们出生在中国,有中国国籍,更重要的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民族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立德,立功,立言。

这些在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去了,何时提都不过时。

所以说要灭亡一个国家首先要灭亡其历史,改造一个民族,首先要改造其历史。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记忆,其也变成了行尸走肉。

所以要了解历史,尊重历史。

研究历史,从现在找问题,从过去找答案。

中国为什么能从乱到治,从治到乱,直到现在的大治,因为有前赴后继的士君子,维持着这种精神,有一群历史文化涵养的人,怀抱理想,救国图存,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不要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国家,社会,家庭乃至人类也是尽到教育的责任。

“因此中国今天的教育风气,小学生第一目标在进中学,中学生第一目标在进大学,大学生第一目标在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如此便成了一种赛跑式的教育,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机会比赛”。

而中国传统儒家教育传统是,人人皆可尧舜禹,即道德人格之尊严,使每个人感觉到都站在平等地位上,都尽自由地可能有成功,可能得满足。

所以在国民教育之外,要注重培养每个人的人文精神,尊师重道,道,事物的规律,基本准则,无所贵贱,无所高下,人人平等。

所以现在骂人不讲道理是对人的最大侮辱。

“中国这五十年来的教育,似乎只是教小孩子读书识字,教青年人谋求职业,不是在教整个的人生,不感得需要一个超乎一切的最高中心,共同尊崇的最高对象。

如此般的社会,哪能不各有距离,又哪能从其内心深处获得互相沟通?试问这样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又如何得团结凝聚?”
振聋发聩啊。

“当前的最大问题,仍在如何重建这一个“道”,即重新发扬我们的历史文化。

重新提示出我们一向所看重的“人格尊严”和“道德精神”。

总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需要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凝聚力和居安思危的远见。

何谓中国历史精神,道德精神是也,一种几千年来形成的道德精神。

正如作者说的那样,历史事件是一种远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将来的,有它一贯的一种历史精神。

吾辈人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坚持文化自信!
摘录:
伊尹圣之任者也,伯夷圣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人处社会,总不外此三态度。

一是积极向前,负责,领导奋斗,这就如伊尹。

一是甚么事都不管,躲在一旁,与人不相闻问,只求一身干净,这就如伯夷。

还有一种态度,在人群中,既不像伯夷般避在一旁,也不像伊尹般积极尽向前,只是一味随和,但在随和中也不失却他自己,这就如柳下惠。

以上所举
“任”“清”“和”三项,乃是每一人处世处群所离不开的三态度。

在此三种态度中,能达到一理想境界的,则都得称圣人。

只有孔子,他一人可以兼做伯夷、伊尹、柳下惠三种人格,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

因孔子能合此三德,随时随宜而活用,故孔子独被尊为“大圣”,为“百世师。

中国军人之伟大。

因为中国军人里面最主要的骨干还是文人,他们都有极深的文化陶冶,道德修养,并兼多方面的智识,以及政治头脑,外交风度,种种配合,决不仅是一个专能临阵杀敌的勇将。

然而正为此故,我们胜到了,能适可而止;失败了,能不屈不挠,再图复兴。

这可证明中国人的理智能用在胜利时,情感能用
在失败时。

所谓”胜不骄,败不馁”,这是一种最好的国防心理,亦是一种最深沉、最强韧的和平精神。

中国民族能维持这几千年,决不是偶然。

春天来到,绿草如茵,弱柳如绵,桃李竞艳,芳菲满目。

千红万紫,美不胜收。

一般游春人,赏心乐事,流连忘返。

但哪有人会在此际却去欣赏松柏。

一到夏天,众木茂盛,枝叶扶苏,生气蓬勃,郁郁葱葱。

那时的人,也不会独去注意松柏身上。

待到秋季,霜露已降,梧桐叶落。

但一方面可爱的是果实累累,另一方面可爱的还是绚烂绯红。

人们的兴趣,还不会转移到松柏。

直要到严冬已届,冰天雪地,众丼尽枯群木皆落。

那时候,天地间肃杀之气已达极端,一切摧败无遗,惟有松柏苍翠,挺立在寒风苦雨中,而生气盎然,因此使人知生命之无尽,而转移心情以待阳和之重来。

此事说来易知,而实不易知。

孔子所说“--然后知--”三字,便蕴藏着尤穷深义,耐人深省。

其中义蕴,确是大堪玩味,大堪探究。

但等待说出来,则又是人人皆知。

紧要者乃要在此人人皆知中,教我们去作无穷玩味,无穷探究,此其所以为圣人之言。

我们千万莫平淡视之,让它轻易忽过。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求其能动又能安。

所以今天而后,中国只要上轨道,中国人一定该把力量打向落后的内地去。

若我们自己在鄙视自己人,中国将永不得安宁。

纵使没有外患,依然仍会有内忧。

人生文化最高意义和价值所在,就是在永恒中,有日新万变;日新万变中,认识其永恒持续的精神。

历史生命和文化生命都有两个特征--变化和持续。

到个人的人生上,也是变化和持续共存。

孔子说:“贤哉回也,吾见其进,未见其止。

”颜渊每日进步,没有停下来。

人无完人,若是每日进步,不断完善自己,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

正是书中所说“苟日新,日日新,日新其德,作新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