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河北省唐山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唐山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a6ef7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0.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4年,中国启动了具有全球导航实力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北斗二号),2011年起先对中国和周边地区供应测试服务,2012年完成了对亚太大部分地区的覆盖并正式供应卫星导航服务。中国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制定了“三步走”发展规划,从1994年起先发展的试验系统(第一代系统)为第一步,2004年起先发展的正式系统(其次代系统)又分为两个阶段,即其次步与第三步。至2012年,此战略的前两步已经完成。依据支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2024年完成,届时将实现全球的卫星导航功能。
唐山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留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0日,《以现实主义精神创建中国新史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对于生活原来面目的描写”主见的重要体现。
B.进入20世纪,虽然现实主义受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但其基本精神仍旧持续。
C.局限于男女情爱和家庭冲突的作品,缺乏人物活动环境的“现实”元素,不能体现现实主义传统。
C项,“因此,这部作品不属于现实主义”错。电影《十八洞村》,与电视剧《大江大河》类似,艺术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属于现实主义作品,选项结论确定,曲解文意。
D项,“就能创建出具有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的‘新史诗’”错。原文为“还须要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并赐予体验、谛视和反思。这样,或许就会使这种书写既具中国视野与中国情感的专注性,又有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在最大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宣示中国文艺‘新史诗’的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可见选项遗漏了‘或许’这个表推想的词语,导致表述确定。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解析版)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775e69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f.png)
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思想在城市建筑上的反映,是古都北京的文化脊梁。“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中国自古有北极崇拜的居中观,明代北京城扩展南城之后,紫禁城处于全城居中靠北的位置,符合“坐北朝南”“南面而王”的理念。“象天法地”,将都城位置与天象中的北辰相对,中轴线及两侧建筑群的排布以星辰排布为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信仰。“左祖右社”,宫殿的左边(东)是皇家太庙,右边(西)是社稷坛,这体现了古代礼制中重祖先、敬土地的思想。
A.启动钟鼓楼的文物修缮和展示提升工程。
B.实施正阳门箭楼景观周边环境整治项目
C.加大老城区的住户腾退和街区改造力度。
D.策划北京中轴线周末亲子公益徒步活动。
3.材料二提到的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设置了主题为“我在中轴线上”的展项。根据材料一,下列展品不适合在该展项展出的一项是( )
A.绘有北京鼓楼雨燕的明信片
(取材于刘海红、张璐、李祺瑶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思成称贯穿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群的线为中轴线。
B.元朝都城中轴线上有琼华岛、积水潭、永定门等。
C.将都城位置与北辰相对,符合“南面而王”理念。
D.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的位置关于中轴线对称。
2.根据材料二,下列做法不符合《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原则的一项是( )
2023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延续“传承中轴文脉,传播古都文化”主题,设置创意中轴、数字中轴等五大赛道,在2022年大赛基础上,增加了以北京中轴线为题材的音乐创作、文学创作、服装服饰设计等板块,旨在多角度、立体化挖掘中轴线的文化魅力。大赛激发了全民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热情,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个性化创意的结合。
2024届北京大兴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和答案
![2024届北京大兴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95b65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a.png)
2024北京大兴高三(上)期末语文2024.1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不少传播学者认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在这方面,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例如,林雄二郎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
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另一位学者中野收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信息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
安徽省芜湖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芜湖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1de91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8.png)
芜湖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习质量检测高三语文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精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世”最初多作“阅历世事”“经验世亊”解,自晋朝葛洪著《抱朴子》之后,“经世”不复有《淮南子》“养生以历世”的道家话语色调,而是进入儒家话语系统。
“经世”之“经邦治国”“经国济世”内涵,虽为后起,但之所以一经《抱朴子》的运用,便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因这一内涵特别精确地表述了儒家的文化定位。
“经世”是孔孟以来儒学为自身设定的文化标识。
儒家司徒之职事,乃是以治民之官兼教民之责。
故孔子答子路,谈到儒者的行动目标时,从“修己以治人”上推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以此为基点,儒家与其他思想流派划开了界限,譬如道家,言神仙方药、鬼怪变更、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
“经世”这一概念正表述了儒家的文化基调。
因此,历代儒者无不反复强调“经世”,声言“儒者之学,以经世为用”(《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三,以下标注卷教);“圣人之学,主于经世”(卷一);“儒者之学,务为经世”(卷十三),从而建构起儒学的“经世”传统,并不断加以强化。
“经世”是一种精英身份的表演,其话语的背后隐藏着权力关系。
在中囯古代,士人最喜言“经世”,无不自况“少习经世之学”“少负经世之略”“素抱经世之志”,甚至有士大夫以“经世”命名,如明代天启年间仕至户部尚书的张经世。
正是借助于“经世”话语的言说,士人建构起文化精英身份。
“经世”意味着士人以其所学参与经略国事、治理社会之事务,而未曾习练过经世之学,是无法入仕经世的。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0db9a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d.png)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阅读理解
1.(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
2.(10分)阅读短文,判断正误. 正确(√)错误(×)…
3.(10分)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
4.(10分)简答题详细回答……
二、写作
1.(20分)作文题目题目:……
2.(10分)修改句子错误原句:…… 修改后:……
三、诗词赏析
1.(15分)阅读以下诗句,回答问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问题:……
2.(15分)鉴赏以下古文句子,理解其意义。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四、答案
1.阅读理解答案:
1.答案
2.答案
3.答案
4.答案
2.写作答案:
1.答案
2.答案
3.诗词赏析答案:
1.答案
2.答案
以上是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希望同学们认真答题,祝你们取得优异成绩!。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3bea0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6.png)
潍坊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2024.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说到书法,你一定不陌生,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读书人都是书法的创作者,他们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字如其人”说的不是人的外表,而是性情、修养、审美这些无形的东西,其中性情又是最主要的。
所谓性情,性是个性,情是情绪。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一本用草书写的理论著作《书谱》,他在书中提出,书法艺术本质上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也就是说,书法作品是用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情绪的,这才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每个人的书写笔迹都是有个性的,所以才会有“笔迹学”这个学科。
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只看笔迹,就差不多猜出是谁写的。
字的个性背后,是人的个性,艺术风格是作者个性的流露。
欧阳修曾经评价颜真卿的楷书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个性通常是比较长期的、恒定的,情绪则跟某个当下的时刻有关。
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
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
比如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与大家一起欢聚在兰亭,品酒吟诗。
在这种氛围里,王羲之兴致极高,心手双畅,写出书法名篇《兰亭集序》。
性情对书法艺术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构成了书法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维——书法的灵魂。
字写得中规中矩,符合法则,只是基础。
2025届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2025届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27ad0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6.png)
2025届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
“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状。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
与首联有呼应效果。
2.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请做赏析。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民歌,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属于口头艺术,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广泛传唱,充满艺术的感染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让人。
A.结晶薪火相传焕然一新B.结晶口耳相传耳目一新C.积淀薪火相传耳目一新D.积淀口耳相传焕然一新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也许,你只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却从来就无心注意他们两鬓日益斑白的发丝;也许,你只是运用自己过人的智慧,将商场上的对手攻击得,甚至倾家荡产,而此时你会说“这就是竞争”,但你可曾想过,这会招来更多的“虎视眈眈”。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03bac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5.png)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学校:班级:姓名:考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城市书写中,北京的形象具有相对统一的美感。
这种美感往往指北京虽然在空间上属于城市,而且是大城市,在时间上却往往朝向传统,在文化经验上则生长出乡土记忆。
在中国文学的情感经验中,“北京”往往作为“古都”呈现出沉静、优雅的古典美学特征。
在欧洲现代文学中,“城市”替代“远方”“孤岛”成为流浪探险故事的目的地,是浪漫古典的乡村生活的对立物。
中国现代文学师法欧洲,共享着现代性叙事中时间上的现代与传统、空间上的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创造了一系列喧嚣、繁华的城市形象,与沉静质朴、停滞传统的乡村相互映照,共同建构了20世纪中国从传统向现代变迁的空间经验。
而在这样的普遍叙事中,北京作为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城市,却成为传统中国的文化标签,这确实是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与文学的特别之处。
不管北京经历了多少新的变迁,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古都”几乎是北京统一的美学标签。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作家们面对列强纷至、战乱频仍的现实,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与客居异国的寂寞中,他们频频回首,创造了一个可以抚慰灵魂、寄托乡思的“古都”北京。
深邃天幕下悠远的鸽哨、街头缓慢细碎的驼铃、红墙古刹的千年记忆与细碎温厚的老北京市民的人间烟火……浙江才子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诗意盎然、岁月静好的故都,让北京而不是江南来承载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向往。
老舍在40年代写作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在20世纪最不堪、最狼狈的一段历史。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5a806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2.png)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维?严格地说,它指的是诗人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我,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并显现为审美意象的活动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人的心理感受及各种联想、想象活动,是相当复杂而又费解的。
为简要说明起见,姑且用两句话来概括其基本的运作方式,一句叫“运意成象”,再一句叫“观物取象”,后者从属于前者,故总体上仍当以“运意成象”为标志。
“运意成象”的前提,自当是有“意”可运,也就是有诗人真切的情意体验在,需要借托物象加以展现。
这“意”又从何而来呢?不是来自神秘的“天启”,亦非出自恍惚莫名的“灵感”,从源头上讲,它就起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是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心灵世界所引发的诸种活生生的感受。
更确切地看,应是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外来的刺激与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于是有各种情意体验生成。
唐代古文家韩愈曾用“喜怒哀乐不得其平”来形容人心受外物触发后的心理波动状态,并以“不平则呜”来提示文学创作因心理波动而发生的自然规律,其实也便是根据这个原理。
然则,是否将内心引发的情意体验直接宣示出来,就成为诗了呢?是又不然。
人们在受到外界各种事象的刺激时,其当下引发的感受虽较鲜活,却易于失之肤浅,必须有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让其在心灵深处渐渐发酵、孕育、胚胎以至成形,使那些仅限于一时、浅表意义的感受剥落殆尽,而那些具有长久、深沉意蕴的体验得以积存下来,并不断得到拓展与加深。
如果我们把现实人生中的心物交感视为情意体验产生的基础,则从内心的积淀、酝酿到最终宣发的过程,便构成了由现实人生体验向诗性生命体验转化的重要桥梁,不可不加注意。
情意体验由初发经过积累与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时候,又该如何来宣泄呢?作为诗歌艺术的创造活动,那必须是一种诗意的宣泄方式,即借助审美的形态来作表现,以使自己内在的情意体验能诗意地传递给别人,且让人获得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
2022-2023学年石家庄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石家庄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6cc54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e.png)
2022-2023学年石家庄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
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
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
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
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
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
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
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
天津市部分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含答案
![天津市部分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6b24f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b.png)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三语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礼记》中的“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就反映了我们的先民相信自己的力量,指挥自然服从人的愿望。
《周易》说:“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刚健”与“自强”思想就表现了对人的内在意志和人格精神的充分尊重与发挥,()了依赖上天拯救的奴化观念。
它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真理、为理想、为人生(),壮怀激越,无畏进取。
《论语》有云:“刚毅木讷近仁。
”孟子把“刚健”思想()为种“大丈夫”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之文”,二是在躬行实践并“游于艺”中获得身心自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因此,走进民族精神天地,饱汲精神甘露,是使当代艺术乃至人文精神避免萎缩的必要途径。
(取材于光明网李明泉《儒家现实主义精神》)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驳斥前赴后继衍化B.驳斥前仆后继演化C.痛斥前赴后继演化D.痛斥前仆后继衍化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虽然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多为悲剧式英雄,但都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的精神。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14378d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b.png)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恣意妄为揠苗助长脍灸人口B. 栩栩如生明察秋毫一鼓作气C. 一诺千金锲而不舍明察秋毫D. 心旷神怡心无旁鹜脍炙人口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精神得到了提升。
C.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D. 他的演讲很精彩,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他像一头猛虎一样冲向了敌人。
C. 月光如水,洒满了大地。
D. 她的声音如同夜莺般悦耳。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树叶黄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喜欢读书,喜欢旅游,喜欢音乐。
D. 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一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跳了起来。
B. 他一口气跑完了全程,累得气喘吁吁。
C. 他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痛。
D. 他一天之内读完了整本书。
答案:1. B 2. C 3. D 4. B 5. 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离骚》,作者是______。
2.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有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
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其中“婵娟”指的是______。
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中的名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答案:1. 屈原 2.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3. 范仲淹 4. 月亮 5. 《诗经·卫风·淇奥》三、阅读理解(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2024北京顺义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4北京顺义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b2f74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e0.png)
2024北京顺义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卷2024.1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传统纸笔学习与电子化学习孰优孰劣,人们早已争论不休。
自1980年以来,心理学、脑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等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就对此进行了不同方面的调查。
在平板电脑还没称霸的时代,人们就对运用笔记本电脑办公展开了一系列研究:2014年,研究者让300多名学生分别用纸笔和笔记本电脑做笔记,研究证实,做纸质笔记的人更善于处理信息,在课堂中表现得更好。
研究者建议我们从使用键盘回到传统的手写,但他们可能没有料到,人们回归手写的方式不是拿起纸笔,而是转向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似乎成为了完美工具——既能维持传统手写方式,还能实现笔记电子化,易于存储和检索。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2021年,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探索记忆检索过程的研究。
结果发现:相比于使用平板电脑,做纸质笔记的人能记忆得更加准确,大脑活动也更活跃。
研究人员招募了48名大学生志愿者,把他们分为纸笔组、电子平板组和智能手机组,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识别记忆测试,同时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设备扫描大脑。
在实验中,三组人员都需要默读一段对话,同时将对话中提到的时间表录入日历中。
纸笔组和平板组的志愿者都采用手写的方式,手机组使用键盘。
一个小时后,研究者测试了他们对于时间点的记忆效果。
结果发现,在填写日历时,纸笔组比其他两组快25%,并且在回忆简单时间点时,纸笔组的准确度明显高于平板组和手机组。
同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也表明,纸笔组大脑的语言和视觉区域的活动也明显更活跃。
相比之下,平板组和手机组记忆更加琐碎,准确度不高。
同样是手写,平板到底哪里不如纸笔?在上面的研究中,纸笔组和平板组都用了手写,并且笔记的尺寸和方向都一致。
为什么平板已经模仿得这么像纸,却依旧不能代替纸张呢?手写是一个复杂的动作,需要多个关节的熟练协调。
在平板上书写时,由于屏幕的纹理和摩擦力与传统的纸张不同,我们需要重新学习对手臂运动的控制。
2024届黑龙江齐齐哈尔普高联谊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届黑龙江齐齐哈尔普高联谊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9dab7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f.png)
齐齐哈尔普高联谊校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因为你首先要知道这本书是否是你需要的。
譬如,你一定要知道,在读的到底是虚构的作品(小说、戏剧、史诗、抒情诗),还是某种传递知识的论说性书籍。
几乎每个读者在看到一本虚构的小说的书名时都会认出来,会认为要分辨这些并不困难——其实有时并没有那么容易。
你要先检视这本书,读读书名、副标题、目录、序言、摘要等。
如果这本书有书衣,要看看出版者的宣传文案。
这些都是作者在向你传递讯号,让你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
如果读者忽略了这一切,却答不出“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的问题,那他只该责怪自己了。
事实上,他只会变得越来越困惑。
如果他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他从没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他根本就不可能回答随之而来的,关于这本书的其他问题。
一本书都有一副骨架,当它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
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知道掌握一本书的架构是绝对需要的,这能带引你发现阅读任何一本书的第二及第三个规则。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这就是说你要尽量简短地说出整本书在干什么。
这跟说出这本书是什么类型是不同的。
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干什么”的主题,整本书就是针对这个主题而展开。
2023届锦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3届锦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b09b7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7.png)
2023届锦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札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
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掐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姆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而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札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
孔子言“都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
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
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从《诗经》已有的属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治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
宝兄宝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搜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附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3f9b5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5.png)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
(1)映阶碧草自春色,。
(杜甫《》)(2)仰观宇宙之大,,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3)《屈原列传》中“”和“”两句都直接表明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5分)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什么是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以“秤”来比喻和诠释“中”的内涵。
称量东西时,秤砣不能固定在某个地方,而应该随物之轻重来回移动,这才是“中”,才能“中”。
①“中”的标准不固定,更不拘泥,它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中”不是简单数理意义上的“中间”,更不是“折中”③因此真正做到“中”是不容易的④此时“中”,换个时间未必“中”,此地“中”,换个场合未必“中”A.③②①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④①②③(2)小徐同学想探究《红楼梦》中贾探春这一人物形象,她列出了一些要细读的章回,你认为其中哪一回略读即可?A.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B.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衡芜苑夜拟菊花题”C.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D.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二、阅读70分3.(16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材料一:①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曾提出著名的特修斯悖论:航行在地中海上的特修斯之船通过不断更换船体构件来保证其持续航行。
由于每个构件的寿命有限,最终船体所有的原构件必然被全部换掉。
那么,这艘船是否仍然是特修斯之船?如果不是,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不再是原先的船?许多哲学家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使船的构成材料发生了变化,但其设计和形式未改变,因此它还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提出进一步追问: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的老部件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②在哲学上,特修斯悖论常被用于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用以探讨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同于其所有组成部件之和。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解析(全国卷)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解析(全国卷)](https://img.taocdn.com/s3/m/d4322d3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b.png)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解析(全国卷)语文1.B【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错误。
从原文第二至三段“促进‘银发族’再就业问题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议程。
如此‘议程设置’,背后是‘慢变量’与‘快变量’的交织影响”“所谓‘慢变量’,主要指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与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来看,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B。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提出了中国正在快速走向老龄化的问题”错误。
从原文第一段“近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站向有意向的岗位投递简历,招聘企业也可以通过人才库招聘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借此实现‘双向奔赴’”来看,文章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为引,提出的是老年人的再就业问题。
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结构”“‘促进老年人再就业问题’上存在的两种态度”错误。
从原文第二段“可以明确,当前,促进‘银发族’再就业问题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议程。
如此‘议程设置’,背后是‘慢变量’与‘快变量’的交织影响”来看,本文分析了有关于老年人的再就业问题,并没有体现出“论证了在‘促进老年人再就业问题’上存在的两种态度”;且“慢变量”与“快变量”是“‘银发族’再就业问题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议程”的背景,说不上“对比论证”。
D.“是为了论证有关部门应主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错误。
从原文倒数第二段“对于备受关注的老年人口就业权益保障,如劳动风险、社会保障等,也亟须给予关注”来看,作者只是强调了对“劳动风险、社会保障”应给予关注,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3.D【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促进‘银发族’再就业是积极应对并解决由于深度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诸多问题的前提”错误。
从原文第六段“但却实现了‘社会时钟’概念上的‘延缓衰老’……对经济发展乃至文明涵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第八段“在人口老龄化已成全球大趋势的当下,重视并开发老年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已成为普遍共识,促进‘银发族’再就业、开发利用该群体人力资源成为通选之一”来看,“促进‘银发族’再就业”只是缓解社会压力的方法,而不是先决条件,选项表述于文无据。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解析(新高考Ⅱ)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解析(新高考Ⅱ)](https://img.taocdn.com/s3/m/a526293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3.png)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解析(新高考Ⅱ)语文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就自然能达到”说法绝对。
材料二第二、三段提到“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合”等,可见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需要诸多因素,并非只需要创作技巧。
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但可以通过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由此改变命运”说法错误。
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为“就是冥冥当中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无法摆脱,只能通过《易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没有说能够“改变命运”。
故选B。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是人与天地间的规律,体现了“德性之天”,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
B.“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体现的是“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化”,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
C.“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思是描绘难以描绘的情景,要写得生动得如同在眼前一样;蕴含的旨趣要深远,要表现为弦外之音。
这是对创作方法的讨论,不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
D.“挥毫但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是指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
故选C。
4.①作者首先从“天”的意义出发,指出孔子讲到的“天”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
②其次分别分析了何为“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
③再次分析了中西方对“天”的不同观念,从而引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④最后对“天人合一”的两种模式进行了介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五段。
①首先,作者在第一段从“天”的意义出发,如“接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一谈到‘天’,可能想到的就是头顶上的那片天空,那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或者自然”,接着指出“孔子在讲到‘天’的时候,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其他两个意思:‘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
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己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利于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
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
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
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
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
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
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
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
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B.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D.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
”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
《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
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
《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
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
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
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
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
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酒楼秋望华岳【注】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爱国诗人。
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8.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6分)9.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⑴《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⑵《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 ,。
”⑶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就没有沟通来往的原因是“___ _,_ ___ ”,进一步写出了两地之间被高山峻岭所阻的情状。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匆匆过客路遥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
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
我的心情沉重了。
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
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
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
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
这是一个盲人!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
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
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我想我应当帮助这个老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