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遭受的挫折

合集下载

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载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经历的艰难曲折·成功与失败

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载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经历的艰难曲折·成功与失败

3.在社会发展模式上照搬苏联经验。
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局限,社会主义各国大 都把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奉为正宗,加以仿效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考虑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问题时也很自然地以苏联过渡时期的理 论与实践为蓝本。 毛泽东在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就指出,党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 提出的。长期以来,我们不但在社会主义改造的目 标模式上学习苏联,以致形成了某些僵化的经济管 理体制以及与这种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 的政治体制,而且连实现过渡时期所需要的18年的 大概时间,也基本上是参照苏联的经验规定的。
为现代化建设夯实了物质技术基础和培养了 一批经济文化建设骨干力量
工业的发展主要的是新工业部门的发展和产品 品种的增加。原来没有或十分薄弱的一些工业 部门,如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拖拉机制 造业、精密机床工业、精密仪器仪表工业、原 子能工业、石油设备制造工业、化学纤维工业 等开始建立起来。 交通建设方面有很大发展。新修铁路近8000公 里。鹰厦、兰新、兰青、包兰、川黔、桂黔、 成昆、襄渝等线建成通车。全国除西藏外,各 省市、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1962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党召开了有中央各 部门和省市地县以及一些重要基层单位的主要 负责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 人大会”)。会上对“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 训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分析了党的工作的主 要缺点错误及其原因。 经过上述一系列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我国国民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实现 了在新的基础上的协调发展;国民经济中积累 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基本恢复正常;财政收支平 衡,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604亿元(按1952年不 变价格计算),完成原定计划的101%,比 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 食产量达19505万吨,比1952年增长19%, 平均每年增长3.7%;棉花产量达164万吨, 比1952年增长26%,平均每年增长4.7%。 5年间,全国物价基本稳定,国家财政除 1956年有赤字外,其余各年都收支平衡,略 有结余。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工业建设战 线捷报频传,一批大型建设项目陆续竣工。

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成功经验:
1.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并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

2.国有企业令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3.创建“三大改造”改善了城市和乡村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4.实行计划经济,确保国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5.党的领导力和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制度成功
的关键。

失败教训:
1.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和政治运动导致了政治动荡和革命造反。

2.过度重视农业发展,忽略了工业和科技领域的发展。

3.政府过于干预企业管理,导致效率降低和产生腐败问题。

4.计划经济制度控制太过强烈,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导致资
源分配不公。

5.缺乏个人和私有产权,导致缺乏创新和生产积极性。

4.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②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5月,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全国 开始了全民炼钢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就使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 滥开来。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 有制的界限,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刮起 了一股“共产风”,严重侵犯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挫伤 了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 济遭到了重大损失。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时期:
①改革开放前。 ②改革开放后。 5.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的关系: ①改革开放前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积 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 持、改革、发展。 ②两者不是彼此割裂的,也不是根本对立的。
前一时期的许多正确主张,当时虽然没有落实,但 在后一时期得到了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 ③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后一 时期否定前一时期,也不能用前一时期否定后一时期。
③ “ 文 化 大 革 命 ”
批斗国家主席刘少奇
1967年8月5日,在中南海 院内经受了又一次被打得鼻青 脸肿“坐喷气式飞机”的残酷 批斗之后,刘少奇手拿《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抗议道: “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 这无关紧要,但我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主席,我要捍卫国家主 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 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 表大会。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 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 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 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
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工作经验,大 在这一时期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③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 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 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 中国的探索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各国 应根据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失误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失误

A.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B.抗洪英雄
C.两弹元勋
D.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6.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先进典型人物有哪些? 各自的典型事迹是什么?他们反映了那个 时期的什么精神?P28-31 7.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是什么?破坏民主 和法制的典型事件是什么?P34-38 8.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什么?
时间: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良好开端 内容: 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全 意义: 这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面 建 前期失误 表现: 1958年开展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设 原因(教训): 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 社 会 后期失误: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民主法治破坏(刘) 主 义 模范人物: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兰考“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雷锋精神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失误
课标要求: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 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3.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 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课文预习: 1.社会主义建设良好开端指的是哪件事?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它? P22-23 3.大跃进在农业和工业方面的表现是什么?它的影 响是什么?P23-24 4.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什么?有何影响?P2425 5.如何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它有何深刻 教训?
经济建设要与国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出发; 认识: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依法治国。
1.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2.9亩小麦 试验田亩产达3530斤。这篇浮夸报道的出现反映了“左"倾错误的泛滥,“左” 倾错误出现的的原因是( ) ①中共八大的指引 ②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 义缺乏经验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创作的一幅宣传画,从中可以读出的历史信 息有( ) ①创作的时间是1958年——1960年间 ②反映了我国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③可知当时存在浮夸风现象④我国掌握了粮食高产技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杰出人物,人民分别给予 了他们许多光荣的称号,下面图片中人物与图片下的称号不相符的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革命先辈们进行了英勇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社会主义的初期,由于全国上下盲目的热情,没有足够的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也使我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了许多的弯路。

从1958年到1976年,“左”倾错误愈演愈烈,最终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发生长期的“左”倾错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理论根源。

所谓“左”倾错误是指为思想超越客观阶段,脱离群众,偏离当时的现实性,堕入空想和盲动。

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急躁冒进,违背规律,超越阶段;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表现为扩大打击面,搞过火的斗争,对内搞关门主义,对敌斗争搞冒险主义。

这段历史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58年到1966年中国共产党在“八大”正确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的指导下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对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性估计不足,在工作指导方针上发生了严重失误,“左”倾错误不断滋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从1966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左”倾错误发展到极致,从1958年到1976年,这期间是在“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曲折探索的阶段,既有严重失误也有积极的探索。

一、从“大跃进”到“两步走”:对发展战略的探索早在1957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制定并通过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简称“四十条”或“农业发展纲要”),揭开了农业“大跃进”的序幕。

1957年11月,毛泽东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庆典及各国共产党和工厂党代表会议,受苏联的影响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英美,通过各种会议的发动,加上宣传媒体的推波助澜,“大跃进”的浪潮很快席卷神州大地。

“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的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数,高指数带来高估产,浮夸风。

在生产关系方面则急于向所谓更高级的形式过渡,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盲目大搞“一大二公”。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遇到的挫折给我们的启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遇到的挫折给我们的启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遇到的挫折给我们的启
摘要:回顾历史,战争结束后,中国已是千仓百孔。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
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经历了大跃进运动、农业生产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经历这些后,中国更像是一个在风中摇弋的稻草,随时都可能倒下。

脱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说大话搞弄虚作假。

犯错误是难免的,只要我们能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犯这些错误也是值得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虽然遇到了挫折,但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实事求是,错误,教训
内容: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产生的错误并从中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及启发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问题上,有两条教训特别值得重视。

第一条教训:离开本国实际、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

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产生的错误并从中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及启发
第二条教训:脱离本国生产力实际,一味拔高生产关系,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

在大跃进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不管是从生活还是学习上,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做到事实求是。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摘要: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至今,已经有了66年的历程。

这六十多年以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回顾这些年的历史,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以及所遭受的每一个挫折,无不为新中国进一步建设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经过挫折与磨难的洗礼,社会主义在挫折中发展才会走的更安稳,更扎实。

因此,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的轨迹,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振兴中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探索曲折发展一.良好的开局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相对而言新生的事物,没有前路可遵循,没有历史可借鉴,因此,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能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经过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我国初步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因此,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2.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要有自己的创造”的共识。

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20世纪初,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一、经济基础落后,无以依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经济基础落后。

在剥削制度的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不仅滞后于西方国家,而且还远落后于亚洲的日韩等国家。

1949年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组成了新政府,他们尝试通过推进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来摆脱这种落后状态。

但由于经济基础不够强大,这些计划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生产不能有效地提高,社会资源分配不足等问题逐渐浮现。

二、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的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许多严峻的内部矛盾。

新政府尝试通过剥夺旧社会概念中的统治阶级来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这引起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满和反对,如城乡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政治和经济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实践中逐渐加剧,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效果。

三、受到外部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的第三个原因是外部政治压力。

中国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改革时,面临了苏联和美国的外部压力。

在内外压力的影响下,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四、领导人的指导方针微妙的平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领导人的指导方针也出现了微妙的平衡问题。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主要通过计划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

但计划经济也有其限制性,很难创造出真正的市场竞争和自由经济。

这意味着,中国领导人必须谨慎地平衡计划经济和市场制度之间的关系,以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和麻烦。

这些问题是由于经济基础落后、社会内部矛盾、外部政治压力和领导人的指导方针的微妙平衡所造成的。

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从这些问题中吸取教训并改进理念,创造出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建设路径,推动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曲折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曲折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曲折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面临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发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的执着精神,取得了不容忽视的建设成就,使新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用积极的探索捍卫了革命果实、积累了建设经验。

另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清,导致了实践中的“教条主义”和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重大失误,经历了严重曲折。

认真反思和总结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一、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初期的十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得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

在面对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表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系统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针对苏共二十大总结了经验教训,毛泽东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明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开始我们模仿苏联,因为我们毫无搞社会主义的经验,只好如此,但这也束缚了我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摘要: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至今,已经有了66年的历程。

这六十多年以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回顾这些年的历史,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以及所遭受的每一个挫折,无不为新中国进一步建设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经过挫折与磨难的洗礼,社会主义在挫折中发展才会走的更安稳,1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因此,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2.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要有自己的创造”的共识。

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1956年1957年2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前期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的同时也潜伏着许多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进一步建设发展中起到阻碍作用。

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突出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单纯地宜传“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从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极大刺激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领导经济建设的自信心,在胜利面前不少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严重不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偏离了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正确轨道,“左”三.深刻的教训1.错误的性质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事业。

阐述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阐述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阐述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过程中,成功经验包括:
1.实现国有企业和计划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推进工业和农业的
发展和现代化。

2.加强了对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了人民
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3.提倡与发展公有制经济,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促进了社会公
平和铺平了增长路线的社会基础。

4.在政治上,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采取一系列党务、
国家政策和政治体制改革,使中国政治体制更加完善和稳定。

然而,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失败教训:
1.在某些时期过分重视农村和规模较小的工厂,导致城市经济
的滞后和贫穷。

这也是国有企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在某些时期过分强调依靠外来资本的投入和引进,破坏了国
有企业的稳定性,同时也加深了城乡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分化。

3.在基层实践中一些试图解决问题的做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提倡人民大会、造田设区、三反五反等,往往会导致工作的失衡和不适当的局面。

4.一些经济上的行为往往存在着由于个人打击升职造假等现象,导致社会生产力的浪费和不公正现象的加剧。

以上是在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心任务
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 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知识延伸:全面理解计划经济体制
(2012·天津文综,4)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
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 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革”十年时
十年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 1953 1954 1956 1958 1961 1966

新 中 国 成 立
一 五 ” 计
宪 法 颁 布









三 社大 恢 大 会跃 复 改 主进 国 造 义、 民 完 建人 经 成 设民 济 , 总公 八 进 路社 字 入 线化 方 初 运针 级动 阶和 段
B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1)建立:通 的过 社“ 会一 主五义”计计划划经和济三体大制改。造,逐渐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2)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统一,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
(3)积极作用:对超集额中 完人成力,、保物证力市、场财稳力定进和行 人国民家的重基点本建需设求,,发促挥进过“重一要五作”用计。划
◆知识延伸:三大改造前后中国社会结构对比
社会主义改造前
社会主义改造后
经济成分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经历的曲折完整版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经历的曲折完整版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经历的曲折摘要: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一段全面建设、曲折发展、走向辉煌的历史过程。

是一段在曲折中发展,在挫折中前进的艰难过程。

在这条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道路上,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遭遇过严重的曲折,这些挫折为我们提供了沉痛而深刻的教训,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对这段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进行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对新形势的机遇与挑战,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认识正文:20世纪中国的历史,是纳入整个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进程的历史,在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肩负起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高举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也开始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崭新的探索和实践的历程。

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进一步向前推进。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展,完成了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飞跃。

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够引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我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宣告结束,开始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新时期。

建国初期,国内外矛盾错综复杂,新中国基础还不牢固。

在这种形势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了国民经济,为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在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相继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场涉及几亿人的大规模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这场社会主义变革中,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创造性的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不仅避免了生产力的下降,而且还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随后中共八大召开,它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准确的认清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就与挫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就与挫折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所谓“大跃进”,主要是讲建设上的高速发展,即工业增长25%、农业增长15%。 大跃进的酝酿是从1957年底开始,而正式付诸实施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这次会议实际上是一个 部署大跃进的会议,这次会议认为我们国家正处于“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各行各业都要实现 全面大跃进,并提出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同时在一片轰轰热热的气氛下,又把时间提前。
中共八大 1957
理论成果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国民经济总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 “两条腿走路”: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并举,大型工业和小型工业并举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 矛盾。 2、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 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当前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庐山会议 1959 7月16日,毛泽东突然批示将彭德怀的信印发给与会全体同志,随后,会议转入 对这封信的讨论。7月23日,毛泽东在大会上讲话,认为彭德怀的信表现了“资产阶 级的动摇性”,是向党进攻,是右倾机会主义的纲领。从此,会议转为对彭德怀、黄 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问题进行揭发批判 。 1959年8月2日—16日,在庐山召开了党的八届八中全会 。这次会议的议题:一是对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 舟等进行批判;二是讨论调整1959年经济计划指标;毛泽东 在会议期间作了多次讲话。但这个时候的毛泽东,还没有料 到如不坚决纠正“左”的错误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恶果。

艰辛探索

艰辛探索

艰辛探索——1956-1978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中央、毛泽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展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也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和挫折。

一、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比较系统地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在此前后,党还提出了新形势下对知识分子政策、“向科学进军”的任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并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性决策。

八大以后,中央按照“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方针来调整经济关系取得了初步进展。

在如何对待新出现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观点。

在邓子恢的主持下,进行了朝向农业生产责任制创造性的尝试。

1956-1960年,初步进行了以简政放权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建设方面,中共中央发文对地方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作出了具体部署。

1957年2月,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理论》的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理论,特别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理论。

探索的开端是良好的。

但是从1957年起,出现了一系列失误。

首先反右斗争扩大化。

1957年4月7日,中央发出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这次整风采取“开门”形式,既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欢迎党外人士参加。

随着整风运动的开展,一些怀疑、否定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右倾思潮开始冒头和蔓延。

5月中下旬至6月初,国内政治生活的气氛十分紧张,社会上极少数人乘“大鸣”“大放”之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地发动进攻。

4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ppt

4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ppt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 就,这些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增强了 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1956年新型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大庆油田
胜利油田
1958年洛阳拖拉机厂 生产出第一批拖拉机
中共八大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评价:正确,但没有很好地坚持下 来。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
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矛盾。 主要任务:阶级斗争。 结果:阶级斗争扩大化。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 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造成失误的原因: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有偏差; 二是对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不深刻。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 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刘少奇高举《宪法》也保护不了自己。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一级党组织 和领导人都不能有超出法律之上的权力。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 党建设。
由于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一言堂”“家长制” 代替了集体领导,成为发生“文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工作经验,大 在这一时期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③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

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

第二课时: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发展一、教学目标:①“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严重失误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和教训三、教学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基本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重工业成就: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交通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它区别于过去的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三、三大改造1、时间——1956年底(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手工业、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赎买”政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挫折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挫折

三、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一)整风运动
1957年4月27日,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此后,整风运动便在全党开展起来。 ●主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内容:主要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 义。 ●方法:学习文件、总结工作、和风细雨地开展批 评和自我批评,同时还广泛征求党外人士意见,帮助党 整风。 ●目的:提高全党马列主义水平,改变工作作风和 思想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深入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右派分子以帮助党 整风为名,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动猖狂进攻,于是, 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反右派斗争。
从国际上看,这几年也有许多重大变化。1953年 3月5日斯大林逝世。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 赫鲁晓夫作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在苏联国 内和国际上引起极大震动。帝国主义趁机掀起反共反 社会主义浪潮,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重大事件(波、匈 事件)。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苏共二十大在客观 上也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很多弊 端,对各国共产党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促使各国共 产党人的独立思考。1956年春,毛泽东多次说过,要 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以苏联为借鉴,探索一条适 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另外,1956年初,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 索也为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二)八大的历 史功绩
1956年年9月 15日至27日,中共 八大在北京举行。大 会的基本任务是:总 结党的七大以来的经 验,团结全党和国内 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量,为建设一个伟大 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 斗。
毛泽东在八大上致开幕词
米高扬出席中共八大
八大的历史功绩: 八大的历史功绩: 首先,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提出了党和 国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其次,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 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第三、初步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 第四、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 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性。 第五、提出了发展我国科学和文化教育事业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六、总结了建国以后党的建设经验,提出了 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失败教训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失败教训和

(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挫折:
由于帝国主义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政策,以及后 来“左”的错误,导致我们一度关起门来搞建设, 使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教训: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
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
的,发展不起来。
材料整理:XXXX PPT制作:王杰、李廷 PPT修改:XXX
(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 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挫折:
1、底子薄,基础弱。 2、急躁冒进、急于求
成。 3、缺乏经验。
教训: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用科学态度,深
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 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挫折: 领导制度不够完善。 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影响。 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短
期内难以消除。出现“一言 堂”、“家长制”。 教训:
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 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 领导原则,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 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 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 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 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 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挫折:
党对发展社会主义经验不足,并且在社会主义民 主是什么,怎么做的认识也不清楚。
民主和法制都不健全。 教训: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 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
(五)中国要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就必须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社会主义法 制度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遭受的挫折学习目的:1、掌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重大改革。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的严重弊端。

3、理解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能正确的认识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

学习重点:俄国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学习难点:理解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实质,能正确的认识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

媒体运用:出示本单元一些重要图片,加深学生感性认识。

(一)自主复习第一阶段:独学(10分钟)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它是通过革命胜利的成果。

本次革命有何意义?。

2、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十月革命推翻了,两次革命运动的性质分别是和。

3、社会主义进行了哪些探索?(列宁、斯大林)怎样评价?(想想:列宁和邓小平的评价)列宁: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加入和平建设时期,为了恢复战争破坏了的经济,1921年实施了政策,此政策的特点是,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斯大林:1928——1937年,的完成,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的步伐。

在此基础上,苏联在年通过了新宪法,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其特点是。

此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从长远利益来看,严重的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友情提示:回顾《俄国十月革命》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两课的内容,完成1、2、3能默写的写于学案上,不能默写的查书记忆后再默写于学案上)4、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哪几位苏联领导人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结果怎样?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5、苏联年成立,在位时,年解体,接任了俄罗斯的领导。

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会不会解体?为什么? 。

6、二战后,东欧各国照搬,走了不少弯路。

国家改革较为突出,国家改革遭镇压。

7、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时间分别是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东欧剧变的表现是国一分为五;国一分为二;与合并,实现了统一。

8、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留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友情提示:回顾《苏联的改革与》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两课的内容,完成4—8能默写的写于学案上,不能默写的查书记忆后再默写于学案上)第二阶段:对学(友情提示:“一帮一”用红色笔互批,符号规范,然后讲解、纠错、用红笔更正。

)第三阶段:群学(友情提示:由组长带领,对对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组长要特别关注学困生)(二)课前展示(每组抽取三位同学就预习题目进行展示,由对抗组组长批改,其他同学写到历史预习本上。

)(三)合作探究(15分钟)(友情提示:组员先独立探究,对照材料和课本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组长带领每个组员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最后展示探究)1、材料一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1)十月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这场革命的意义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开始实施的?其“新”在何处?(3)后来僵化了模式是指什么?其形成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2、材料一: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

但不到三天,他们就失败了。

12月8日,“独联体”宣布成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

材料二: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同时,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七十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1)8名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什么?(2)这个事件后,苏联的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假如没有这件事发生,苏联会继续存在下去吗?为什么?(4)苏联是何时建立的?何时解体的?(5)继戈尔巴乔夫之后入主克里姆林宫的俄罗斯的领导人是谁?(6)苏联的解体使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四)教师点拨(就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辅导)(五)当堂检测(请独立完成)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遭受的挫折班级姓名1、下列关于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二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②十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权④十月革命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A.①②③B.①③C.①④D.①③2、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C、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3、20世纪30年代,如果莫斯科人与外国人联系,寄信时地址栏写的国名应是()A.社会主义国家联合体B.苏维埃俄国C.沙皇俄国D.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4、“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1936苏联新宪法的制定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苏联的成立5.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是()。

A.彻底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造成苏联的解体 D.使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超过美国6、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③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7.东欧剧变后一分为二的国家是()。

A.南斯拉夫B.捷克斯洛伐克C.德国 D.阿尔巴尼亚8、从1989年下半年起,东欧各国风云突变。

在一年之内,各国共产党的执政党纷纷丧失了政权,去掉了其中的’人民’、社会主义等字样。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的实质是什么?(2)发生这个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改错区:时间等级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学习目的:1、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中东地区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解决该地区问题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2、通过对中东地区动荡局面形成原因和该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产生原因的分析,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历史现象并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学习重点:亚非拉典型的民族运动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学习难点:印巴分治和巴勒斯坦问题由来媒体使用(在小结时,出示本单元的重要图片和知识点的归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自主复习:第一阶段:独学一、亚非拉的奋起:(友情提示:回顾《亚非来的奋起》一课的内容,能默写的写于学案上,不能默写的先查书记忆后默写于学案上。

组长负责学习纪律,确保独学质量。

)1、印度沦为的殖民地后,印度人民不断发动反抗殖民者的斗争。

二战后,该国再次出现高潮。

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领导人:,结合图片和说的话,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是什么意思?),但是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和两个国家,实行分治。

后来,印、巴分别成立共和国。

印度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都有了巨大发展,领域的成就卓著。

印度独立后,亚洲其他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

、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现代化国家。

2、二战结束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展开。

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以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国家的真正独立,并于年将收归国有。

(友情提示:读图P76,找出涉及的国家及运河的位置)3、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多个国家独立,其中仅年一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

(友情提示:读图找出这一年独立的国家有哪些,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年3月,独立,意义:4、古巴独立:年,古巴人民在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扶植的傀儡政权,走上了道路(联系新中国的成立);年底,巴拿马人民从手中收回运河主权。

(思考:巴拿巴和埃及人民都要求收回运河主权,为什么?)二、动荡中的中东地区:(友情提示:回顾《动荡中的中东地区》一课的内容,能默写的写于学案上,不能默写的先查书记忆后默写于学案上。

组长负责学习纪律,确保独学质量。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权。

英国支持复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通过了的决议。

根据决议,年,犹太人国家建立,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友情提示:读图P80,找出这些国家的位置)2、中东战争:时间:至年,交战双方:和之间就发生了次战争。

(提示:结合小字部分,了解中东战争的概况,特别是什么原因导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3、中东地区动荡的原因——错综复杂:首先,大国争夺是该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中东地区的和极为重要,资源十分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

列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此进行了长期的角逐。

他们的介入,使问题更加复杂。

其次,中东地区特殊的、、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

(领土争端是阿以之间争夺的实质:建国后,不断扩张领土,侵占的家园。

对的争夺也加剧了冲突。

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棘手的问题:教、教、教都在这里留下众多的圣迹,各宗教的信徒都把看做自己的“圣城”。

的不同加深了双方的裂迹。

)再次,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第二阶段:对学(友情提示:“一帮一”用红色笔互批,符号规范,然后讲解、纠错、用红笔更正。

)第三阶段:群学(友情提示:由组长带领,对对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组长要特别关注学困生)(二)课前展示(每组抽取三位同学就预习题目进行展示,由对抗组组长批改,其他同学写到历史预习本上。

)(三)合作探究(友情提示:组员先独立探究,对照材料和课本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组长带领每个组员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最后展示探究)1、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把它视为自己的“生命线”,看成是“英国女皇皇冠上一颗明亮的宝石”。

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大肆搜刮掠夺,使印度极为贫穷和落后。

为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人民进行了多次斗争。

二战后,英国人说:当时印度像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迫切的问题是要在大火烧到弹药之前把大火扑灭。

为此,英国殖民者不得不改变其殖民政策,采取“分而治之”的方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英国从哪一世纪开始侵入印度,当时的统治机构叫什么?又从哪一世纪开始完全占有印度,进行殖民统治?(2)英国为什么视印度为它的“生命线”,称它为“英国女皇皇冠上一颗明亮的宝石”?(3)为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人民进行了多次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