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医护理知识点: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手法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护理知识

小儿推拿护理知识

小儿推拿护理知识引言小儿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对婴幼儿的穴位按摩和推拿手法,能够起到调整脏腑功能、促进生长发育、预防疾病等作用。

本文将介绍小儿推拿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护理注意事项。

1.小儿推拿的原理小儿推拿的原理基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脏腑理论。

通过刺激婴幼儿身体的特定穴位,可以调整体内的气血流动,畅通经络,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平衡的目的。

同时,推拿还可以通过按摩手法刺激婴幼儿的神经系统,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发育。

2.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小儿推拿适用于婴幼儿的一些常见病症,如消化不良、腹泻、便秘、哭闹、失眠、咳嗽、食欲不振等。

此外,小儿推拿还可以作为预防保健的手段,促进婴幼儿的免疫力和身体发育。

3.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虽然小儿推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仍需注意以下事项:3.1 护理环境小儿推拿应在安静、温暖、干燥的环境中进行,避免有强烈刺激的气味存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2 护理手法小儿推拿的手法要轻柔、缓慢,力度适中,避免过度按摩产生疼痛。

可以使用手指、掌心轻轻按摩,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3 推拿时间推拿的时间通常在婴儿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进行,避免在食后过度刺激导致消化不良。

3.4 推拿部位小儿推拿的常用部位包括背部、腹部、四肢等。

推拿时需注意避开婴幼儿的头部,避免对头部施加过大的刺激。

3.5 推拿频率推拿的频率应根据婴幼儿的具体情况来定,通常可选择每天进行一次或隔天进行一次。

推拿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

4.小儿推拿的禁忌症小儿推拿虽然有很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禁忌症,包括:•发热病症:婴幼儿有明显发热、高热等症状时,不适宜进行推拿。

•皮肤损伤:婴幼儿有皮肤破损、溃烂等情况时,应避免进行推拿。

•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炎等疾病的婴幼儿,不适宜进行推拿。

•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如严重心脏病、哮喘等疾病的婴幼儿,应避免进行推拿。

结论小儿推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对婴幼儿的发育和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集合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集合

定位:手掌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

100-300 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泄,止呕。

【清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虎口向食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大肠。

100-300 次。

作用: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补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

100-300 次。

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

【清小肠】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自指根直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小肠。

100-300 次。

作用:清热利尿。

【清胃经】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自掌根方向向拇指根直推为清,称清胃经。

100-500 次。

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

【清肝经】定位:食指指面。

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

100-500 次。

作用: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清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100-500 次。

操作: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作用:清脾经则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补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

100-500次。

作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

【清补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从孩子拇指尖直推向指根来回推,100~300 次。

作用:和胃消食,增进食欲。

【清肺经】定位:无名指指面。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1-3 分钟。

作用: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定位:无名指掌面指尖到指根。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100-300 次。

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

【搓工字背】定位:工字搓背位于背部,成“工”字型,为脊柱正中线肺兪” 身柱“和上背部所在横线及腰部“肾兪” 命门“ ”所在横线组成。

本人亲自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 (附每个穴位图)

本人亲自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 (附每个穴位图)
用中指按揉法30~50次。 • 【功效】行气止痛。 • 【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常
用于寒痛、伤食痛。本法具有较强刺激,一般 拿或按3~5次即可,操作次数不可太多。为防 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操作 完成后,再操作此穴。
八、中脘
•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 【操作】有揉、摩、推中脘之分。按100~300次,
二、大椎
• 【位置】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当第七颈椎棘突与 第一胸椎棘突间凹陷处,属督脉之经穴,系手足三阳 与督脉之交会穴。
• 【操作】有按大椎、揉大椎、捏挤大椎、刮大椎之分。 按30~50次,揉大椎30~50次,挤捏至局部皮肤出现 紫红瘀班为度,用汤匙或钱币之光滑边缘蘸水或油, 在大椎穴上下刮之,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班为度。
六、迎香
•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揉20~30
次,称揉迎香 • 【作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
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 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 经、拿风池等合用。
七、高骨
• 【位置】耳后高骨下凹陷处。 •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按3-5次,揉
八、七节骨
• 【位置】命门(第四腰椎)至尾 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 【操作】用拇指指腹或食中两指 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腹泻 的时候就向上推,便秘的时候就 向下推),100~300次
• 【主治】泄泻、便秘。 •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脐、
揉龟尾相配合。
九、肩井
• 【位置】大椎穴(第七颈棘突高点)与肩峰连线 之中点。
第三节 背腰部穴位
一、龟尾
• 【位置】尾椎骨端。 • 【操作】拇或中指按揉。100~300次。 •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 【功效】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 • 【应用】龟尾穴相当于督脉经之长强穴,穴性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本文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常用上肢部的穴位:各穴位的位置、穴位位置图、操作、主治功效等,点击文中穴位链接可以看到更为详细的讲解。

只有掌握好了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小儿按摩知识,才能根据孩子的体质来给孩子推拿,给孩子治病。

家长可以平时经常给孩子做推拿的,要注意下面的方法,及时推拿,增强宝宝的体质,让宝宝身体健康。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手掌及上肢屈面1、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

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

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此外,还有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为特定的,不受以上补泻原则约束,例如推三关、清天河水等 。
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
01
03
02
外感发热
病因:小儿体质素弱,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或灸病伤阴而致肺曳不足,阴液亏损引起发热。
01
临床表现: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盗汗,食欲减退,脉细数,舌红苔剥,指纹淡紫。
02
推拿手法: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运内劳宫,清天河水,按揉足三里,推搓涌泉。
03
阴虚内热
病因:多由于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造成肺胃壅实,郁而化热。
牛杨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 常见病治疗
小儿推拿简介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除了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除了有点状穴外,还有线状穴、面状穴等。
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
由于此法善治小儿“疳积”,收效神奇,所以又称为“捏积法”。
掐法 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小儿惊风、昏厥等症。

小儿推拿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小儿推拿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小儿推拿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主要用于儿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推拿手法:小儿推拿以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的目的。

这些手法包括推、揉、捏、按等,每种手法都有不同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2. 穴位按摩: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主要分布在手部、足部、腹部等部位。

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强儿童的免疫力。

3. 饮食调理:小儿推拿注重饮食调理,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病情,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的孩子,建议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对于肺气不足的孩子,建议多吃润肺养肺的食物。

4. 日常护理:小儿推拿还强调日常护理,包括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锻炼等。

通过合理的日常护理,可以增强儿童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小儿推拿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适应症广泛:小儿推拿适用于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

同时,对于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如抽动症、多动症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2. 操作简便:小儿推拿的手法简单易学,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仪器,家长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自行学习。

3. 安全可靠:小儿推拿是一种自然疗法,不涉及药物治疗和侵入性操作,安全性较高。

同时,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和日常护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4. 效果显著:小儿推拿的效果因人而异,但大多数孩子在接受推拿后都有明显的改善。

一些病症可以在短时间内治愈,对于一些慢性病或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也可以通过推拿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小儿推拿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操作手法小儿推拿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用于婴幼儿的预防和治疗。

它是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刺激儿童体表穴位,调整气血,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小儿推拿操作手法。

第一,按摩手法。

按摩是在婴幼儿的躯干、四肢、头部等部位进行轻揉、摩擦,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弹性,舒缓紧张情绪,促进睡眠。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1.摸背部:将双手指腹平行放在婴幼儿的背部,轻揉背下肌肉,由当腰往上背部移动,重复多次。

2.抚顶:用双手指腹从婴幼儿的前额开始,向后轻揉至发际,再从前额沿头部两侧揉摩至颈部。

3.张胸部:将双手由颈胸部由上到下轻拍,然后交叉按摩胸部,以促进呼吸畅通。

4.握揉手臂:将双手分别握住婴幼儿的两臂,用拇指和其他四指轻揉手臂外侧,从上臂向手腕方向揉动,喜欢的活动。

第二,拍打手法。

拍打是指用掌心或手指轻拍婴幼儿的身体进行刺激。

这种手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循环系统功能,消除疲劳,增强体质。

常用的拍打手法包括:1.轻抡后背:将双手掌心轻轻抡动婴幼儿的后背肌肉,从颈部向腰部下滑,重复多次。

2.拍打腹部:用手掌轻拍婴幼儿的腹部,从上部向下部渐渐加力,然后逐渐减力,重复多次,可以促进消化功能。

3.拍打胸膛:用手掌轻拍婴幼儿的胸膛,从上往下拍打,可以促进呼吸道通畅。

4.拍打腿部:用手指轻拍婴幼儿的小腿和大腿,从上往下拍打,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第三,穴位按摩手法。

按摩穴位是小儿推拿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症状,促进康复。

常用的穴位按摩手法包括:1.按揉攒竹穴:用拇指或其他指腹按揉位于婴幼儿手背指间关节上缘的攒竹穴,顺时针按揉20次,然后逆时针按揉20次,每日2~3次,可以缓解婴幼儿哭闹不安。

2.摩擦百会穴:用手指或手肘对婴幼儿的枕骨凹陷处进行摩擦操,每次2~3分钟,每日2~3次,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发育。

3.揉脾俞穴:用双手拇指同时按揉婴幼儿脊柱两侧的腰部,顺时针揉动20次,然后逆时针揉动20次,每日2~3次,可以促进脾胃功能。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法,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穴位一、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常用手法一、便秘和腹泻常用手法在推拿穴位和手法当中有好多穴位都有效果,不过如果总结起来的话可以有四大手法。

(1)止腹泻四大手法:揉脐(逆时针)100-300次、摩腹(逆时针)3-5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调中止泻。

治疗小儿腹泻、止泻效果显著、各类泄泻均可以在此之上加减变通。

(2)治疗便秘四大手法:揉天枢100-15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通大便,用于小儿便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穴位的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推拿方向上的区别,比如说摩腹,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导滞、泄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摩腹就具有温补下元、温中止泻的作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1原理:通过推拿按摩特定部位及穴位、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脾胃,达到去病、强身壮体的作用。

2手法的基本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2.1轻快:用力轻速度快。

使手法力度由肌肤小量而快速向深部传入。

2.2柔和:要有明显的气感,又要操作轻柔灵巧、变换自如。

2.3平稳:操作时应不急不躁、勿快勿慢,用力适宜、勿轻勿重。

2.4着实:操作时选取穴位、部位要准确,手法有一定力度,不可浮躁,滑移不稳,使力度直达深部而起治疗作用。

总之操作要选准穴位、轻快柔和、不急不躁,又要有一定力度,明显气感。

3基础手法3.1推法:直推、分推,单拇指、二指推。

3.2揉法:一指、双指、大、小鱼际、全掌。

3.4摩法:往返揉按。

3.5拿法:两指、四指拿3.6按法:拇指、中指指腹、掌面着力3.7掐法、捣法、运法、搓法4手法的补泻要求及应用4.1掌握施术操作方向:如推上气节为补,推下气节为泻,否则可致虚则愈虚,实则愈实。

4.2手法力度的补泻作用:力度大,刺激性强有泻的作用,力度小,刺激性弱有补的作用。

5注意事项5.1术环境要保持一定温度和安静。

5.2者要注意手的卫生,勤修指甲,不得戴戒指。

5.3前应细心检查,明确诊断,辨证用穴,对于急腹症、出血症、骨折均不宜施术。

皮肤病、糜烂等均不宜施术。

5.4操作者手要保持温暖,手法轻柔适宜,先慢后快,先轻后重,着力均匀,达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快而不乱、慢而不涩。

5.5术时应依次先从身体上部穴开始操作,先推主穴,后推次穴。

5.6应使用按摩介质以润滑皮肤,减轻摩擦,且需辨证使用。

5.6术后应避风,出汗者汗退后方可离去。

6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6.1开天门法:既天庭,自两眉至前发际。

两手扶头,自眉心起用两手拇指交替上推至发际。

30—50次。

主治:感冒头痛、惊风6.2推坎宫:在眉上一寸,直对瞳仁。

先以拇指掐坎宫一下,再以两拇指尖侧面自天心(额正中略下于天庭),向外推至坎宫,20—30。

感冒头痛、惊风、昏迷6.3推印堂:两眉间。

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法一

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法一

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
法一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法一
6、12月龄——按摩腹部和捏脊
1.摩腹
⑴位置:腹部(图1)。

⑵操作: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次1~3分钟。

⑶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2.捏脊
⑴位置:背脊正中,督脉两侧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图2)。

⑵操作:操作者用双手的中指、环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

(3)功效: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的作用。

图1 图2
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法二
18、24月龄——按揉迎香、足三里穴
1.按揉足三里
⑴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⑵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每次1-3分钟。

⑶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强壮体质的作用。

2.按揉迎香穴
⑴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⑵操作: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3指则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1~3分钟。

⑶功效:具有宣通鼻窍的作用。

图1 图2
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法三
30、36月龄——按揉四神聪穴
⑴位置: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4穴。

⑵操作:用手指逐一按揉,先按左右神聪穴,再按前后神聪穴,每次1~3分钟。

⑶功效:具有醒神益智的作用。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小儿推拿是一种以按摩刺激穴位为主的中医疗法。

在古代中国,小儿推拿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儿童的疾病效果显著。

小儿推拿通过对儿童穴位的按摩和刺激,调节经络气血,改善脏腑功能,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和免疫能力,达到治疗、保健的目的。

下面介绍一些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及穴位。

常用手法揉法揉法是小儿推拿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指按揉皮肤和肌肉,以增强气血循环,促进全身血液和氧气的运输。

揉法一般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比如3岁以上的儿童。

揉法的操作步骤为:1.将手掌放在儿童需要进行按揉的区域,使用小力把皮肤和肌肉揉动;2.每次按揉不超过2分钟,每天按摩1-2次,坚持进行3-5天。

推法推法是小儿推拿中另一种常用的手法,指用指尖或掌根轻轻地推动身体的表浅部位。

推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小儿舒缓身体不适,放松肌肉和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

推法的操作步骤为:1.以指尖或掌根轻轻地推动儿童身体,按摩脊椎和肩膀部位;2.注意力度要轻,以避免对儿童造成伤害;3.每次按摩不超过2分钟,每天按摩1-2次,坚持进行3-5天。

捏法捏法是小儿推拿中以用拇指和食指捏取皮肤和肌肉为基础的手法,可帮助儿童缓解身体不适,促进全身气血循环和代谢运转。

捏法的操作步骤为:1.使用拇指和食指捏取皮肤和肌肉,注意力度要轻;2.每次按摩不超过2分钟,每天按摩1-2次,坚持进行3-5天。

常用穴位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部,是小儿推拿中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按摩风池穴能够缓解小儿感冒、咳嗽、喉咙疼痛等症状,增强免疫力和体质。

风池穴位于颈部的脊椎两侧,按摩步骤如下:1.让儿童平躺在床上,将手掌放在颈部两侧的穴位处;2.用揉捏手法轻轻按摩约2分钟,以不超过儿童的承受力为原则。

大椎穴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七椎骨与胸椎第一椎骨之间的凹陷处,是小儿推拿中另一个常用的穴位。

按摩大椎穴可以有效地帮助小儿缓解呼吸道疾病、咳嗽、哮喘等症状。

按摩大椎穴的步骤如下:1.让儿童平躺在床上,将手掌放在大椎穴位置上;2.用揉捏手法轻轻按摩约2分钟,以不超过儿童的承受力为原则。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40个小儿推拿手法, 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 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共同, 把持规范简便, 且疗效显著.快来跟着学两招吧!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 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把持: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 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 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 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 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 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 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 顺时针方向为补, 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作用:脾为后天之本, 补之可补虚扶弱, 补血生肌, 进饮食, 化痰涎, 助消化, 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 消食化积.主治:食欲不振, 呕吐, 泄泻, 疳积, 痢疾, 惊厥, 黄疸, 湿痰, 痿证, 疹、痘不出, 改变面色等.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增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卵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把持: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 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 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 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 称为补肝经.一般100~500次.作用:开郁, 除烦, 平肝胆之火, 息风镇惊.主治:目赤, 昏闭, 烦躁不安, 惊风抽搐, 口苦咽干.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 不用补法, 若肝虚应补时, 则用补肾经代之, 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 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纳本穴, 可用泻心火, 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 因肝为心之母, 实则泻其子, 心与小肠相内外.三、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把持: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 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 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 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 称为补心经.100~500次.作用:清热, 泻心火, 补益心血, 养心安神.主治:小便晦气, 口舌生疮, 目赤, 五心烦热, 惊惕不安.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 不用补法, 因心火不能妄动.若心气虚或不采纳本穴, 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 为火来烁金, 可有剧咳发作, 应采纳泻法, 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 对剧咳也可缓解.但对患有肺结核病的两颧腮色赤者, 用之无效.四、肺经(肺金)位置:在无名指掌面.把持: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 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 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来回推称为清肺经;由指尖推向指根, 称为补肺经.100~500次.作用:宣肺止咳, 顺气化痰, 疏风解表, 清热通便.主治:感冒, 发热, 咳喘, 肺炎, 肺虚, 自汗, 冷汗, 便结等症.说明:肺经一般用清法或泻法, 不用补法.小儿慢性腹泻、虚寒泻, 应用本穴时应慎重, 推清本穴时间要少, 或不取本穴, 用之不妥, 多见腹泻加剧;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时, 可推清本穴1~2次, 待症见缓解后, 应停用.自汗、冷汗及脱肛可用补法, 对肺风喘急等症, 禁用补法.五、肾经(肾水)位置:在小指掌面, 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把持:将小儿的小指面向上, 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 右手拇指由小儿小指指尖推至指根, 称补肾经.100~500次.作用:肾为先天之本, 补肾经可补肾益脑, 益气助神, 纳气定喘, 温下元, 止虚火等.主治:五更泻, 遗尿, 尿频, 肾虚咳喘, 惊风, 癫痫, 牙痛, 骨软无力, 先天缺乏.六、年夜肠位置:在食指桡侧缘, 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把持:将小儿食指固定于术者左手虎口内, 以右手拇指外侧缘推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称补年夜肠, 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泻年夜肠, 来回推称清年夜肠.100~500次.作用:补之固肠涩便, 泻之清利脏腑之湿热, 平补平泻导积滞.主治:积食, 口疮, 痢疾, 泄泻, 肛门红肿, 脱肛, 翻肛, 便秘.说明:年夜肠有固肠涩便之功, 但水泻(即湿热泻)时, 应以利尿为主, 推年夜肠时先用泻法、清法, 等尿多后再用补法;里急后重时先用泻年夜肠, 症状缓解后改为清年夜肠或补年夜肠.虚证、脱肛者要用补法;翻肛、肛门红肿、便秘者用泻法或清法.七、小肠位置:在小指尺侧缘, 自指根至指尖成一直线.把持:患儿立掌, 术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 侧握小儿四指, 使其小指尺正面流露, 再以右手拇指推之, 自指根推向指尖, 称清小肠(或称利小肠或推小肠).一般100~500次, 若独自推小肠, 可推1000次(如无小便时用).作用:分别清浊, 泻热利尿.主治:水泻无小便, 尿频, 尿闭, 尿少, 口疮, 伸舌, 弄舌, 木舌, 口唇裂, 尿道炎.八、小天心(鱼际交)位置:在手掌根正中处, 年夜、小鱼际之间凹陷中, 阴阳池交界处.把持:令小儿掌心向上, 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 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节反面捣之.揉100~500次;掐3~5次;捣5~20次.作用:通窍散结, 疏通经络, 安神镇惊, 清热利尿, 明目, 矫正筋脉的拘急或偏胜.主治:感冒发热, 神昏, 烦躁不安, 惊风, 抽搐, 癫痫, 失眠, 夜啼, 一切眼疾, 小便晦气, 疹痘欲出不透, 解颅等症.九、阴阳位置:在手掌根部, 小天心穴的两侧, 拇指侧为阳池穴, 小指侧为阴池穴.把持:术者以两手拇指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 称分阴阳;自小天心两侧的阴池穴、阳池穴向小天心穴合推, 称合阴阳.100~300次.作用:分阴阳有调和脏腑, 平衡阴阳的作用;合阴阳有利痰散结的作用.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红白痢疾、肠炎、惊风、抽搐、泄泻、呕吐、黄疸;痰涎壅盛、胸闷咳喘.十、板门位置:在拇指下, 手掌年夜鱼际平面.把持:使小儿年夜鱼际流露, 术者用右手拇指来回推之称清板门;以指端在年夜鱼际平面的中点做揉法, 称揉板门.100~500次.作用:清热凉血, 止血除烦, 消食化积, 具有升降之功.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感冒发热、高热不退、阴虚内热、疹痘潮热不退或疹痘后低热、烦躁不安、口臭、鼻出血、鼻腔炎、上牙龈红肿、光面舌、苔厚等.十一、内劳宫位置:在掌心中央.把持:用拇指或中指端掐揉之, 称掐揉内劳宫;以中指端点患儿手掌中心处, 微用力后迅速抬起, 称点内劳宫;在掌心中滴几滴凉水, 以指端逆运内劳宫, 或从小指掌面运到掌心, 称运内劳宫或水底捞明月.揉100~300次, 运10~30次, 掐3~5次.作用:小儿推拿培训(njbjysctn)。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 【作用】 宣通气血,解表发汗,通窍行气。 常用于治疗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肩 背痛,项强等病症。
编辑ppt
29
六、肺俞
❖ 【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身 柱穴旁开1.5寸处,属足太阳膀胱经 的经穴,系肺之背俞穴。
❖ 【操作】有揉肺俞、推肺俞(分推肩 胛骨)之分。揉50~100次,推 100~300次。擦肺俞部至局部发热。
编辑ppt
32
第四节 上肢部穴位
编辑ppt
33
一、脾经
❖ 【位置】拇指指腹 ❖ 【操作] :旋推或将拇指屈曲,
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 补;从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 100~300次。 ❖ 【主治】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 ❖ 【功效】健脾胃,补气血。 ❖ 【临床应用】
➢ (1)补脾经:健脾胃、补气
便秘。 (1)清大肠:清利湿热导滞-
便秘、食积 (2)补大肠:涩肠固脱、温中
编辑ppt
8
四、桥弓
❖ 【位置】在颈部两侧,沿胸 锁乳突肌成一线。
❖ 【操作】用拇指自上向下推 抹;用拇、食、中三指拿捏 称拿桥弓 。20~30次
❖ 【主治】小儿肌性斜颈。 ❖ 【临床应用】抹、推、揉三
法相结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编辑ppt
9
五、风池
❖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编辑ppt
38
六、四横纹
❖ 位置:食、中、无名、 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 处。
❖ 操作:拇指甲掐,3~5 次。
❖ 主治:惊风,气喘,腹 痛。
❖ 临床应用:疳积、腹胀、 气血不和、消化不良。
编辑ppt
39
七、大肠
❖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指到虎 口一直线。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对小儿身体特定部位的推拿按摩,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为您介绍 40 个珍贵的小儿推拿手法。

1、补脾经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作顺时针旋转推动,约 300 次。

具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2、清脾经与补脾经相反,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作逆时针旋转推动,约 300 次。

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3、清肝经用拇指螺纹面从小儿食指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约 300 次。

有平肝泻火、解郁除烦的功效。

4、清心经用拇指螺纹面从小儿中指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约 300 次。

可清心泻火、养心安神。

5、清肺经用拇指螺纹面从小儿无名指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约 300 次。

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

6、补肾经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小指螺纹面上作顺时针旋转推动,约 300 次。

具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

7、清大肠用拇指螺纹面从小儿食指尖向虎口方向直推,约 300 次。

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

8、补大肠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作自虎口向指尖方向直推,约 300 次。

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

9、揉板门用拇指揉小儿手掌大鱼际平面,约 300 次。

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作用。

10、运内八卦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手掌内八卦处作环形推动,约 300 次。

能宽胸理气、行滞消食。

11、揉中脘用指端或掌根按揉小儿脐上 4 寸处,约 3 分钟。

可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12、揉脐用中指或食指指端或掌根揉小儿肚脐,约 3 分钟。

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消食导滞。

13、摩腹用手掌或四指在小儿腹部作顺时针环形摩动,约 5 分钟。

可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14、分腹阴阳用双手拇指沿肋弓边缘,向两旁分推,约 100 次。

能调理气机、消食导滞。

15、揉足三里用拇指按揉小儿外膝眼下 3 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约 3 分钟。

具有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

超全的小儿推拿穴位详解

超全的小儿推拿穴位详解

超全的小儿推拿穴位详解小横纹位置:在掌面小指根横纹之下,掌横纹之上的高起部位。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术者以右手中指揉之,称揉小横纹。

100~500次。

作用:清热散结,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咳喘证,口舌生疮。

说明:本穴对呼吸系统疾病效果好。

肾顶位置:在小指掌面末端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顶。

100~500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水疝等。

肾纹位置:小指掌面末节横纹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纹。

100~500次。

作用:散瘀热,引内热外行。

主治:目赤,热毒内陷,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等。

运水入土位置:自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至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小指掌面指尖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拇指桡侧缘指尖。

100~300次。

作用: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疳积等。

运土入水位置:自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拇指桡侧缘指尖开始,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小指掌面指尖。

100~300次。

作用:清脾胃之湿热,补肾水之不足。

主治:多用于新证、实证,如湿热内蕴所致的少腹胀满、泄泻、痢疾、小便赤涩等。

总筋位置:在掌面腕横纹的中点。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手,使其掌心向上,右手中指揉之,称揉总筋;或用拇指掐之或掐揉之,称掐总筋或掐揉总筋。

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泻热散结,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有热,惊风,夜啼,潮热,口舌生疮,实火牙痛及一切实热证。

说明:本穴为治疗口疮主穴之一,尤其对舌尖及舌面口疮糜烂疗效好。

天河水位置: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总筋)至肘横纹中点(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1.清天河水: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前臂及手腕,使其掌心向上,右手拇指或食、中指并拢,用指面向心方向推之,即自总筋穴推至曲泽穴,称清天河水(所有穴向心推为补,唯独天河水向心推为清)。

小儿推拿穴位及推拿手法都有什么作用,适合新手家长们学习

小儿推拿穴位及推拿手法都有什么作用,适合新手家长们学习

小儿推拿穴位及推拿手法都有什么作用,适合新手家长们学习小儿推拿主要用于至5岁小儿。

目录1、发热;2、咳嗽;3、泄泻;4、便秘;5、疳积;6、遗尿;7、夜啼一、发热1、开天门:成人用两手拇指,交替从小儿眉心处的印堂穴向上直推至发际稍上方,50次。

功效为舒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2、推坎宫:成人两手拇指,从小儿眉头分推至眉尾(← →),50次。

功效为舒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3、揉太阳:成人拇指或中指指端揉小儿眉后凹陷太阳穴处,50次。

功效为舒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4、清肺经:成人拇指在小儿无名指罗纹面肺经处,从指端向指节直推,100次。

功效为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5、清天河水:成人食中指并拢,从小儿腕中点上推至肘横纹中点,300次。

功效为清热,泻火,除烦。

注:发热添风寒者,加以下操作1、推三关:以腕部桡侧为起点,沿前臂外侧向上推至肘关节桡侧,300次。

功效为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

2、掐揉二扇门:成人用双手拇指甲掐小儿食指与中指、中指与无名指指根交接处5次,然后用食指、中指揉50次。

功效为发汗透表、退热停喘。

3、拿风池:成人拇指、食指同时按揉小儿两侧风池穴,10至15次。

功效为发散解表、怯风散寒、明目、止头痛。

4、推六腑:亦称退六腑,发热到癫热时用。

以腕部尺侧为起点,沿前臂内侧向上推至肘关节尺侧,300次。

功效为清热凉血、解毒,主治一切实热症。

二、咳嗽1、清肺经:成人拇指在小儿无名指罗纹面肺经处,从指端向指节直推,100次。

2、按天突:成人中指指尖按小儿胸骨上窝的天突穴,10次。

功效为理气化痰,降逆停喘,止呕。

3、推揉膻中:两乳尖连线中点,为膻中穴。

成人先用中指指端在膻中穴揉150次,再用拇指罗纹面从胸骨切迹推至剑突150次。

功效为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4、揉乳旁乳根:成人用食指中指同时揉乳旁外开2分的乳旁穴和乳下2分的乳根穴,20次。

功效为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5、擦膻中:成人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沿胸骨上下摩擦,擦热为度。

小儿穴位归纳总结

小儿穴位归纳总结

小儿穴位归纳总结小儿穴位对于儿童的健康和治疗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小儿穴位是经络和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通过按摩和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儿童的体内功能,促进健康发育。

本文将对小儿常用的穴位进行归纳总结。

一、足三里(ST36)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距胫骨前缘3寸。

这是一处经络运行畅通的穴位,被誉为“百会之会”。

按摩足三里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欲和消化,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对于儿童常见的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足三里是一个有效的穴位。

二、迎香(LI4)迎香穴位于手掌背侧第一、二掌骨之间的间隙处。

按摩迎香穴可以调节气血流通,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

对于儿童常见的感冒、发烧、咳嗽等症状,迎香穴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但需要注意,迎香穴在孕妇中具有促进宫缩的作用,在儿童中轻柔按摩即可,不宜用力刺激。

三、曲池(LI11)曲池位于手臂外侧,当肘部弯曲时,尺侧尺骨下端后缘的凹陷处。

曲池穴具有清热解毒、通利经络的作用。

对于儿童出现的皮肤病、耳鼻喉感染等疾病,曲池穴的按摩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

四、百会(GV20)百会穴位于头部的中央部位,最高点的凹陷处。

百会穴是一处重要的穴位,具有平衡五脏、调整气血的作用。

对于儿童的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问题等,按摩百会穴具有较好的效果。

五、列缺(TE6)列缺穴位于手臂背侧,尺侧尺骨前缘直线下5寸,当手臂伸直时凹陷处。

按摩列缺穴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对于儿童常见的肺热咳嗽、气血不足等问题有辅助疗效。

六、膈俞(BL17)膈俞位于背部正中线第七胸椎棘突下的隆起处。

膈俞穴是调节呼吸系统的重要穴位,可以舒张肺部,增强肺功能。

对于儿童的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等问题,膈俞穴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通过以上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儿常用的穴位及其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穴位按摩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且在操作过程中要轻柔、细致,避免过度刺激。

希望本文能对关注小儿穴位的读者提供一些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中医护理知识点: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手法
1、脾径:
位置:(1)拇指螺纹面;(2)拇指桡侧缘。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

操作:旋推拇指螺面或屈其拇指,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沿拇指桡侧缘直推约300次,或直推拇指螺面约300次。

2、胃径:
位置:拇指掌面第二节或大鱼肌外侧缘。

主治:腹泻、呕吐。

操作:直推300次。

3、肺径: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

主治:胸闷、咳喘。

操作:旋推或向指尖方向直推约200次,或由指尖向上直推100次。

4、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缘。

主治:遗尿、尿赤。

操作:从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反之,推50次。

5、内八卦:
位置:掌心劳宫穴四周。

主治:咳喘、呕吐、腹泻。

操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用运法50次,掐3~5次。

6、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缘(太渊穴到曲池穴)。

主治:发热、恶寒、无汗。

操作:直推300次。

7、六府:
位置:前臂尺侧缘(神门到少海)。

主治:发热、汗多、便秘。

操作:直推300次。

8、二人上马:
位置:手背侧小指与无名指指关节后陷中。

主治:牙痛、惊、腹痛、脱肛。

操作:掐3~5次,揉30次。

9、虎口:
位置:手背侧第一、二掌骨之中,稍偏食指(即合谷穴)。

主治:感冒、牙痛。

操作:拿3~5次。

10、腹:
位置:腹部。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腹泻、疳积。

操作:指摩、掌摩约5~10分钟;沿季肋向外分推。

11、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发热、咳喘。

操作:按、揉50次,或沿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分推30次。

12、龟尾:
位置:尾骨端到肛门之间(即长强穴)。

主治:腹泻、脱肛、便秘。

操作:揉、旋推300次,掐3~5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