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古诗鉴赏——古代汉语版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关键信息项:1、诗歌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版本:____________________4、诗句赏析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11 诗歌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1 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作品多以边塞风光和壮阔景象为主题,风格豪放洒脱。
112 诗歌背景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尚无确切记载。
但一般认为,王之涣在游历鹳雀楼时,被眼前壮丽的景色所触动,从而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12 翻译版本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21 翻译要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准确传达出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白日依山尽”形象地描绘了太阳西沉的景象,“黄河入海流”则展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富有哲理,鼓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更高的境界。
13 诗句赏析要点131 意境描绘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极其简洁而雄浑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壮阔的山河落日图。
夕阳西下,山峦连绵,黄河滔滔,奔流入海,画面开阔,气势恢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132 动静结合这两句诗中,“白日依山尽”是动态的描绘,太阳逐渐西沉,展现出时间的流逝;“黄河入海流”则是静态的呈现,黄河水滚滚向前,永不停息。
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133 哲理蕴含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不仅仅是在说登高望远的实际行为,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鼓励人们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广阔的视野。
134 语言简洁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生动地描绘出壮丽的景象,传达出深远的意境和哲理,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14 诗歌影响《登鹳雀楼》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登鹳雀楼》全文与赏析
《登鹳雀楼》全文与赏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名篇《登鹳雀楼》。
短短二十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诗意和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
先来看这首诗的全文。
“白日依山尽”,诗人开篇就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景象。
夕阳西下,余晖映照,白日渐渐依着山峦消失不见。
这一画面,既有动态的消逝之感,又有静态的壮美之姿。
“山”的巍峨与“日”的辉煌相互映衬,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伟大。
“黄河入海流”,则将视线从山峦转向了奔腾不息的黄河。
滔滔黄河水,汹涌澎湃,一路向东,最终汇入大海。
这一句不仅写出了黄河的气势磅礴,也让人感受到了它的源远流长。
前两句诗,诗人通过“白日”和“黄河”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景象,勾勒出了一幅宏伟的山河图。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在前两句写景的基础上,诗人笔锋一转,由景入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想要看到更远处的风景,那就得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里的“千里目”并非实指,而是一种对广阔视野和高远目标的向往。
而“更上一层楼”,则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登高,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超越。
它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不断地进取,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见识。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登鹳雀楼》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首先,它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生动形象。
用“白日”“山”“黄河”“海”等常见的词汇,描绘出了大气磅礴的景象,让读者能够迅速在脑海中构建出画面。
其次,对仗工整。
“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不仅在词性、平仄上相对,而且在意境上相互呼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再者,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恢宏。
从落日余晖到黄河奔腾,再到登高远眺,视野逐步开阔,给人一种心胸豁达、壮志凌云的感觉。
从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来看,它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局限和困难。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看到了尽头,无法再前进。
《登鹳雀楼》全文及解析
《登鹳雀楼》全文及解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作者是王之涣。
先来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白日依山尽”,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缓缓西沉。
这里的“白日”指的是夕阳,“依”就是依靠、依傍,“尽”则是消失、落下的意思。
想象一下那画面,一轮红彤彤的落日慢慢地消失在山的那头,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伤感的感觉。
“黄河入海流”,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奔腾而去。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气势磅礴,一路汹涌向前。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眺,看到黄河滚滚东流,那种壮阔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前两句诗,一个是夕阳西下,一个是黄河东去,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河画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欲”是想要的意思,“穷”在这里不是贫穷,而是指尽、达到极点。
诗人想要看到更远更辽阔的景色,那就得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不仅仅是在说登高望远的实际行为,更是一种富有哲理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想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就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状况,要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地超越自我。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简洁明快,语言朴素而又富有韵味。
诗人用短短二十个字,就把鹳雀楼周围的壮丽景色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前两句的写景,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后两句的抒情和说理,自然而然,毫不突兀。
再从诗歌的意境来说,它展现了一种宏大的时空观。
白日西沉,黄河东去,这是时间和空间的交织。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这首诗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被广泛传诵,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借鉴了这种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哲理的手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鹳雀楼》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不能满足于眼前的一点点成绩,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勇于挑战更高的目标。
唐诗《登鹳雀楼》全文赏析
唐诗《登鹳雀楼》全文赏析(2)唐诗《登鹳雀楼》全文赏析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
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
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登鹳雀楼》赏析二】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评析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评析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是古今传诵的名作,全诗形成了一幅粗犷明快、意境深远的山水画。
一、译事难,译诗更难。
因为诗是文学最优美的表现形式,不仅具备一般的文学体裁特征,还兼备神韵和意境等特点。
除了语言的转换外,译诗更重要的是传递原作的神韵与意境。
中国传统诗歌历来讲求格律,重押韵,讲平仄,求对仗,用典故,字里行间以含蓄为美,以意境为上,忌直白。
虽然传统英语诗歌也讲究格律,押韵,节奏,用典等,但终因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汉语格律诗英译尤为困难。
一部分翻译家尝试着用散文诗译中国传统诗歌,但在传达原诗神韵与意境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少了诗味。
因此许多翻译家主张“以诗译诗,尤其要以格律诗译格律诗”。
在这些知难而进的中国翻译家中,有一位就是有“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之说的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理论家、实践家许渊冲先生。
他的“诗体译诗”被著名学者钱钟书称为“戴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跳得灵活自如,令人惊奇”。
许渊冲教授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本的序言中,首次提出诗词翻译的“三美”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
”本文将运用“三美”理论来评析许渊冲先生所译的《登鹳雀楼》一诗。
二、《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不朽之作。
该诗为五言绝句,雄奇豪迈、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前两句写景,景中含情,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后两句抒情,情中见理,表现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以及无限进取与探索精神。
短短二十字,有景,有情,有理。
以下是《登鹳雀楼》原诗及许渊冲先生译文。
登鹳雀楼On the Stork Tower王之涣 Wang Zhihuan白日依山尽,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黄河入海流。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欲穷千里目,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鉴赏《登鹳雀楼》译文及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鉴赏《登鹳雀楼》译文及赏析《登鹳雀楼》是由王之涣所创作的,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鹳雀楼》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注释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登鹳雀楼》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1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翻译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注释鹳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
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
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
后为河水冲没。
西:一作“南”,一作“前”。
汀洲:水中小洲。
箫鼓:箫与鼓。
泛指乐奏。
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
为:一作“知”。
风烟:一作“风尘”。
起:一作“是”。
思归:一作“思乡”。
远目:远望。
赏析此诗开头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
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
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蜂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
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得气势不凡。
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
”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
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
(《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
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
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
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韵味悠长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及赏析
韵味悠长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及赏析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本文将为您翻译这首诗歌并进行详细的赏析。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登上鹳雀楼,阳光映照着山峰,直到山尽头,黄河水奔腾入大海。
想要看尽千里风光,我决定再往上走一层楼。
赏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简短精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观的渴望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河壮丽景色,唤起读者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和敬畏之情。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日月循环不息、河水源远流长的自然规律。
以“白日依山尽”形象地描绘了太阳逐渐沉没于山峰之后,给人以壮丽的景象;“黄河入海流”则有如大自然的壮阔,气势磅礴,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宏伟和无穷的力量。
接着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人们对神秘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诗人登上鹳雀楼,并不满足于眼前的美景,而是愿望进一步挑战自己,去看尽更远的风光。
这种追求冒险与勇气的精神感染了读者,助长了寻求进步和追求卓越的心态。
同时,这也是诗人内心深处“千里目”的追求和追寻的一种体现。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词句表达了对山河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人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追求。
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诗人呈现了一种对人生的思考,使读者不禁对自然奇观和大千世界产生敬仰之情。
同时也唤起我们挑战舒适区,追求更高层次的追求。
总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壮丽景观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通过诗人的描写,读者被引入一个美丽而壮观的世界,感受到自然的宏伟和无穷的力量。
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未知的探索,激发了读者追求卓越和追寻真理的欲望。
《登鹳雀楼》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以其简练、意味深远的笔触,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登鹳雀楼》译文及鉴赏
《登鹳雀楼》译文及鉴赏《登鹳雀楼》译文及鉴赏【背景】一首绝句,“四句皆对”,有些像律诗中间的两联,写得不好,很容易带来单调板滞的毛病。
这首诗却写得形象丰美,神韵飞动,气势不凡,难怪成为万口流传的千古绝唱。
探寻它之所以能收到如此巨大的审美效应,就在于诗人虽然写成了四句皆对,却又丝毫不给人以对仗的感觉(“不嫌其排”)。
沈德潜所谓“骨高”,就是说写的开阔宏大,命意高远。
诗人啸傲登临,高视阔步,景与情会,才一气呵成了这首对似不对的杰作。
三层高阁的鹳鹊楼坐落在山西永济县的城楼上,下临由北直泻的黄河,地势高峻。
诗人进入楼内,已是傍晚时分,举目远眺,淡淡的夕阳正挨着黄河西岸的峰峦缓缓下沉,给天空抹上几片晚霞;俯视城下,黄河正在脚底呼啸奔腾,想象它曲折远去,訇然流向大海的景象是何等壮观。
这一联,一静一动,由实而虚,包涵了一个无比宽广的空间,展露出诗人坦荡的胸襟。
但诗人游兴正浓,意犹未尽,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要登得更高,看得更远,于是便有了结尾的第二联。
他兴致勃勃地要登上最高层,是为了穷尽千里之目。
他要追上时光的步履,看到白日落下去的山那边的美好风光,看到黄河入海处轰隆澎湃的万千气象。
他在不停地追求,不停地高吟,似乎要探寻出这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奥秘,这就把登临写景的诗提到哲理的高度,激发读者乐观向上的无穷情思,而诗人意气风发、潇洒出群的英姿也就矗立在我们眼前了。
这第二联纯属虚写,而虚中含实,妙在用“欲穷”、“更上”前后呼应斡旋,使全诗显得意绪完整,酣畅流动。
这种上下两句句意贯串的流水对,对疏通诗的意脉,化板滞为灵活方面是很有帮助的,用来收束全诗,为诗家所常用。
中唐畅当也写了一首四句皆对的绝句《登鹳鹊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模物写景不能说不逼真,但这原应是律诗中的两联,独立成绝句,语势显得局促,似乎收束不住全诗,读来似断缯裂帛,缺少一种神韵,与王作相比,高下是不言自明的。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登鹳雀楼》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这是诗人王之涣在一个民族的自信时期写下的一首自信的诗,貌似简单却博大,它必定产生于中华民族的上升时期与个人的上升时期,二者缺一不可。
全诗如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
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
《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
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登鹳雀楼》译文及鉴赏
【全诗】
《登鹳雀楼
》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流。
三层高阁的鹳鹊楼坐落在山西永济县的城楼上,下临由北直泻的黄河,地势高峻。诗人进入楼内,已是傍晚时分,举目远眺,淡淡的夕阳正挨着黄河西岸的峰峦缓缓下沉,给天空抹上几片晚霞;俯视城下,黄河正在脚底呼啸奔腾,想象它曲折远去,訇然流向大海的景象是何等壮观。这一联,一静一动,由实而虚,包涵了一个无比宽广的空间,展露出诗人坦荡的胸襟。但诗人游兴正浓,意犹未尽,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要登得更高,看得更远,于是便有了结尾的第二联。他兴致勃勃地要登上最高层,是为了穷尽千里之目。他要追上时光的步履,看到白日落下去的山那边的美好风光,看到黄河入海处轰隆澎湃的万千气象。他在不停地追求,不停地高吟,似乎要探寻出这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奥秘,这就把登临写景的诗提到哲理的高度,激发读者乐观向上的无穷情思,而诗人意气风发、潇洒出群的英姿也就矗立在我们眼前了。这第二联纯属虚写,而虚中含实,妙在用“欲穷”、“更上”前后呼应斡旋,使全诗显得意绪完整,酣畅流动。这种上下两句句意贯串的流水对,对疏通诗的意脉,化板滞为灵活方面是很有帮助的,用来收束全诗,为诗家所常用。
后两句既切鹳雀楼实境,又出于诗人的真实情感,兴象玲珑,非抽象说理,却蕴含深刻哲理: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为了眼界更宽,所见更远,就得层层攀登,向最高处迈进。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四句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说它“骨高”,当然不错。但四句皆对而不嫌其排的真正原因,乃在于两组对句各有特点。首联属正名对,以严整的对仗展现雄阔的景象,形式与内容高度谐合。然而次联如果仍用工对,便无流转之势,必流于板滞。作者改用流水对,“欲穷”、“更上”回环呼应,一气旋转,余味无穷。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3篇)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3篇)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3篇)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译文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
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注释唐代河中府名胜,因经常有鹳雀栖息,故得名,后被河水冲没。
迥临:高高的在上面。
迥:常作远或独自的样子解释,此处应描写高远。
世尘:尘世。
平野:平坦开阔的原野。
晁错《言兵事书》: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
断山:陡峭的高山。
杜甫《远游》:云长出断山。
赏析: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赏析这首诗的情感,主要应抓住“高出尘世间”这一句,诗人通过登高远望,抒发了超俗脱尘、奋发向上的精神。
王之涣的同题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一、景象描写:畅当诗开篇写楼的高峻。
“迥”显其高远,“临”显居高临下之势,“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写登楼远眺的四周景象,比较一般;王之涣诗景象壮阔,视野无穷。
二、思想内涵:畅当诗以自己视觉的居高临下,表现了自己孤傲洒脱的情怀,也写出远离人世尘俗的意象。
诗人在进士及第之后,仕途多坎坷,而他又为人高傲,胸有大志,不甘寂寞,可以说,这首诗是诗人自身情怀的真实流露。
王之涣诗,则在平常的写景之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并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激情。
鹳雀楼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西面,黄河中的一个小岛上,高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水,为唐代登览胜地。
许多诗人都曾登临赋诗。
畅当这首诗在宋代曾获很高评价,与王之涣同题名作并举。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讲解和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讲解和赏析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
因常有鹳雀栖息在上,故称鹳雀楼。
楼有三层,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为登临胜地。
依:依着,依靠。
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远到极致。
更:再。
王之涣《登鹳雀楼》配图
古诗译文:
太阳依傍着青山落下,黄河涛涛向东海奔流。
要想极目千里之远,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意境非常开阔。
诗的前两句写了所见的景色:太阳依傍着连绵的群山西沉了,汹涌澎拜的黄河从西而来,又向东海滚滚
流去,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接着诗人抒发情怀:要想看到更远的景物,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这两句包含很深的哲理,告诉人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在前进的道路上,只有不断攀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季淩,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其诗意境壮阔、热情奔放,以边塞诗享有盛名。
他的许多诗都被当时的乐工谱曲歌唱。
其诗大都失传,现今仅存六首。
山水卷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及赏析
山水卷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及赏析涣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鹳雀楼位于山脚下,如白日之所趋,黄河之所趋。
欲看尽千里景色,还需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赏析】
这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歌,王之涣以简练的文字展现出了登高望远
的壮丽景色和人们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揭示了山河壮丽景色的大气磅礴。
白日从山尽头沿着山势下坠,黄河则从山势汇入大海,形成了壮丽的
自然景观。
这种用景物描绘的手法,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让人感受
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与博大精深。
而诗人并未满足于此,他以“更上一层楼”的境界要求读者不断向前,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这句简洁的话语,却蕴含了深意。
它告诉我们,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停步于此,应该勇往直前,向更高的目
标奋进。
这不仅是对人们追求卓越精神的引导,更是对追求知识、追求进步的人们的鞭策。
总体而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简练而精炼的表达,勾勒出了壮美的自然景色和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文字和描写,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追求卓越的向往,使读者在短短四行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壮丽和自由,同时也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不断攀登更高的人生巅峰。
《登鹳雀楼》唐诗鉴赏
《登鹳雀楼》唐诗鉴赏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
欲⑤穷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层楼。
【解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1]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逝。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到达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盼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到达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敞。
[7]⑧更:再。
【白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渐渐地漂浮,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今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非凡的胸襟理想,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主动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终点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实、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阔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到达的地方,唯一的方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其次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登鹳雀楼》鉴赏
《登鹳雀楼》鉴赏《登鹳雀楼》鉴赏《登鹳雀楼》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让作者孟浩然在诗人之间名胜大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登鹳雀楼》鉴赏。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登鹳雀楼》年代: 唐作者: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评析】: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
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
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登鹳雀楼》原文及诗意鉴赏
《登鹳雀楼》原文及诗意鉴赏《登鹳雀楼》原文及诗意鉴赏引言:《登鹳雀楼》,唐诗名,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为著名作品之一,下面就和一起品味这其中的诗意吧!《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诗意】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
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
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
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
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
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盛唐诗人。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义是器中空无,净尽,泛指竭尽、完尽。后引申为终尽、完了、竭
尽。由终尽义引申为死亡、达到极限。由竭尽义,即全部用出、使尽 义引申为范围副词全部、都。以上各义都读jìn。 有时读jǐn。作副词,表示达到最大限度,如言“尽量” “尽早”
黄河入海流 “入”字表示流入,汇入,这句诗的 释义是“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总
这首诗写诗人在 登高望远中表现 出来的不凡的胸 襟抱负,反映了 盛唐时期人们积 极向上的进取精 神。
谢谢!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 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 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 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 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 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 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 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 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更上一层楼
“上”字表示登上,这句诗的释义是“那 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最早见于甲骨文。六书属指事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用一长横作基 准(界限),在上部用一短横作为指事符号,表示基准线之上。
本义为高处、上面;引申为等级或品质在上的,次序或时间在前面 的,以及由低处向高处升登或从此处向彼处前进的意思
诗意鉴赏
欲
穷
千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
里
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
目
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
,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
更
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
上
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
一
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
层
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
楼
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
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 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字形演变
白日依山尽
“尽”字表示的意思是消失,这句诗的 释义是“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尽”:字形像一只手拿着刷子在刷洗器皿,表示饮食已尽,表示 终尽之意。“尽”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指进入。 “入”与“内”、“纳”古本同源,因此,“入” 有纳义,既表示献纳、交纳,又表示收纳、采纳。
欲穷千里目
“欲”字表示希望,想要,这句诗的释 义是“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形声,从欠,谷(yù)声。“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 本义:欲望;嗜欲 现在有:想要、需要、希望、将要、贪心的意思
分析古诗: 《登鹳雀楼》王之涣
诗人简介,作品背景
王之涣(688年—742 年),字季凌,祖籍并 州晋阳(今山西太原)。 唐朝诗人。精于文章, 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 词。尤善五言诗,以描 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 作有《登鹳雀楼》《凉 州词二首》等。
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 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年)复补文 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 岁。 推测,鹊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