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天文历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六十甲子”依次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鲁僖公三十三年、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庆历四年等。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
辅导1: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一、中国古代的天文在古人看来,自然是神秘的,天体是神秘的,在整个宇宙中有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人世。
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司管的神祗,并给这些神祗命名,如:风师名飞廉雨师名屏翳云师名丰隆日御名羲和月御名望舒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人们自然要十分精勤的观测天象,古代的天文知识由此得到发展。
甲骨卜辞中已经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
《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已有关于星宿和天象的记录。
《史记》中专门列有《天官书》、《汉书》里也列有《天文志》,这是专门论述和记载天文现象的篇章。
我们现在了解一些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七政(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并称。
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它们又称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其光色银白,且亮度特强。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说的就是金星。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说的也是金星。
木星:古名岁星,也叫岁。
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定的星空区域,所以根据岁星的行程可以纪年。
水星:也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岁差: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响,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运动,慢慢向西移动,约二万六千年环绕一周,同时使春分点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
这种现象叫做岁差。
我国最早定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是晋代的虞喜,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使我国的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
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祖冲之的《大明历》。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在黄河流域见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在古代,天文历法是人们观测和记录天体运行情况的重要工具,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天文历法的发展与古代文化密不可分,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社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古代天文历法主要包括天文观测、历法编制和天象预测三个方面。
天文观测是通过观测天体运行轨迹、日食月食等现象来推测天体运行规律。
历法编制是根据观测数据和理论推算,制定出一套精确的日期和时间体系。
而天象预测则是根据历法和观测数据,对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进行预测。
古代天文观测主要依靠人眼直接观测,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位置和行进速度来推算时间和季节。
其中,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以观测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为主,通过观测它们的位置和亮度变化,确定一年的季节和节气,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
历法编制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明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历法体系。
例如,古埃及人采用的是太阳历,根据太阳在天球上的运行轨迹,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再加上5或6天的“无年之日”。
而古希腊人则采用了月亮和太阳的运行周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由一个满月和一个新月之间的时间间隔确定。
古代中国的历法则采用了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农历为主。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制定的,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朔日(新月)为起点,满月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月。
农历的优点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便于农民安排农事活动,如种植、收割等。
天象预测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观测历史数据和编制的历法,来预测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
古代中国的天象预测主要包括日食、月食和彗星等现象的预测。
例如,在中国古代,日食被认为是天神的警示,有时与君王的去世或国家的灾难联系在一起。
因此,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对日食进行了详细观测和预测,以提前预警。
古代的天文历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古代社会提供了时间和季节的准确度量,也为古代人们对天体运行和宇宙奥秘的探索提供了基础。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中国历史上的天文学被称作“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宇宙探索和实践中创造的卓越成就。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和应用,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甚至对于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领域的成就,更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重要文化遗产,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洞见,以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交叉视角。
一、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在古代中国天文学领域,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二十四节气是指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主立节,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分,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和地球的围绕公转。
二十四节气这种时间划分的方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二十四节气中了解气温变化,可以指导农民的耕种、灌溉和捕捉时机,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
在现代生活中,许多地方都会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来举办特色活动和庆典,如中国的春节和端午节等。
黄道十二宫则是将天球分为十二个区域,每个区域与星座相对应,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星座分类体系和天文观测方式。
在古代,通过观测黄道十二宫的星象变化,可以星图叠加应用到寻找天文瞬变体、设定天体观测计划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对于今天关心天文学研究的人们来说,黄道十二宫仍然是天文时刻表的基础和通用语言。
此外,古代中国还开发了许多可支持天文学应用的仪器,如南指、浑仪、丹波仪等,这些设备是中国古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文仪器,它们的应用和发展为后世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开展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二、历史价值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研究和应用,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领域的成就,更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首先,中国古代建立的天文历法,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互通以及社会生活的运转提供了科学依据。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互通,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依托于天文观测的结果和农历时间的划分,这种现象也在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体现。
教师资格证科目:传统文化之天文历法(讲义+笔记)
传统文化之天文历法(讲义)※※※中、小、幼三个学段都适用!一、天文历法1.四时2.二十四节气3.十二时辰4.五更5.天干地支(一)四时(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农历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农历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分别称作孟秋、仲秋、季秋。
农历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分别称作孟冬、仲冬、季冬。
(二)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秋处清谷天,夏满寒霜降,冬露秋雪芒夏雪冬暑相连;小大寒。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三)十二时辰子(zǐ)时23时至01时夜半丑(chǒu)时01时至03时鸡鸣寅(yín)时03时至05时平旦卯(mǎo)时05时至07时日出辰(chén)时07时至09时食时巳(sì)时09时至11时午(wǔ)时隅中日11时至13时中未(wèi)时13时至15时日昳申(shēn)时15时至17时晡时酉(yǒu)时17时至19时日入戌(xū)时19时至21时黄昏亥(hài)时21时至23时人定(四)五夜(五更)(五)天干地支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干支纪年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以甲子为首,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真题回顾1.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二十四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各节气分别冠以反映自然气候特点的名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指导农事活动。
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1.公历:即格里历. 因为它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 故又称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 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 在格里历中, 当某年的纪元年数不能被4整除时为平年,如1981年; 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时为闰年, 如1984年; 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时为平年, 如1900年; 能被400整除时为闰年, 如2000年.格里历平均一年为365.2425日, 与长度为365.2422日的回归年之间, 要积累3300多年才有一日之差, 达到我国南京杨忠辅于公元1199年 (早格里历380多年)制定的《统天历》水平.格里历按月分配日数掺有格里等帝皇威势,不很合理. 合理的每月天数用两句话即可概括:"闰年单月小、双月大; 平年2月减一天". 但因为格里历已在全世界通用,人为因素影响极大, 改历很难.2.农历:农历是我国广泛使用的历法, 又称阴历、夏历,是因为它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 以月亮从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 推算农历先推算二十四节气和定朔 (推算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朔), 朔所在某日,即为初一,从朔到朔为一个月, 相距29日的为小月, 30日为大月. 月从中气得名, 月内有某中气的即为某月份, 如含有中气"雨水"即为农历正月. 无中气为闰月, 闰月无名, 取用前月名, 如四月后的闰月为 "闰四月", 如此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随时得到调正. 在农历中, 平年12个月, 日数为354或355日; 闰年13个月, 日数为383或384日. 这就是我国自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 一直在使用的 "十九年七闰(加七个闰)月" 的历法.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的视置决定的, 因此农历合适的称呼应是"阴阳历".3.干支历: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共十个字, 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共十二个字, 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是传统用来编排次序的字组. 二者并行组合排列成天干地支表, 周而复始, 循环使用.干支历的纪年纪月法都同农历, 它的年、月、日都各以干支顺序排列、互不干扰,闰月也同农历.干支历中的节日, 三伏, 九九以及出梅、入梅等与人们生活及当时社会活动密切相关, 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用.4.节气:节气产生于我国古代,它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反映了农时季节,在农村家喻户晓. 随着中国古历外传, 华侨足迹所到之处, 节气也广为流传. 节气是根据太阳在星空间视运动的视位置来决定的. 节气也叫二十四节气, 是相间排列的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统称.二十四节气简介立春: 在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中国习惯把它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雨水: 在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此时农村开始备耕生产.惊蛰: 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为惊蛰. "过了惊蛰节, 春耕不停歇". 北方进入惊蛰,春耕大忙便开始了.春分: 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0°时为春分. 这时阳光直照赤道, 南北半球得阳光平均,所以昼夜几乎等长.清明: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 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及大部地区的气温开始升高, 雨量增多, 春暖花开,天空清澈明朗, 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另流行扫墓活动.谷雨: 在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雨生百谷"道出了谷雨节气的由来. 谷雨是北方春作物播种、出苗的季节.立夏: 中国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一般在公历5月6日前后小满: 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为小满. 顾名思义, 小满是指夏收作物子粒将要饱满成熟的意思. 小满后, 北方各地的小麦就要熟了,而黄淮流域的冬小麦将开镰收割.芒种: 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节, 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夏至: 每年6月21日前后为夏至. 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 同时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小暑: 在每年公历7月7日左右.一般小暑后就要数伏(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 它是从夏至后第三庚开始的), 所以小暑标志着一年最炎热的季节就要到来了.大暑: 在公历7月23日前后. 顾名思义,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立秋: 在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 中国习惯上把这一天作为秋季开始.处暑: 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处暑是反映气温由热向冷变化的节气.白露: 在每年9月8日前后,白露指气温降低,并出现露水.秋分: 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秋分秋分,日夜平分". 此时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寒露: 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寒露一到,华北地区便开始进入深秋, 原野一片金黄,是秋游的好时节; 而东北地区则呈初冬景象,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却仍郁郁葱葱.霜降: 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 霜降表示气候渐渐寒冷,北方地区已出现降霜或开始有霜.立冬: 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为立冬. 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的节气. 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小雪: 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它表示已经到了开始下雪的季节. 此时,东北、内蒙古、华北北部地区气候寒冷.大雪: 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一交大雪,黄河流域的冬小麦进入了休眠期.冬至: 每年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 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这天昼最短, 夜最长. 冬至过后便是"数九"了.小寒: 在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 这时正值"三九"前后, 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 在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大寒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节气与公历(阳历)有着密切关系. 我国民间流行有"节气歌"一首:"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公历中:"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气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二天."5.时差与天文时间算命所用的时间是天文时间(视太阳黄经时),而一般人脑子里面所记的时间是钟表时间,也就是人为制定的标准时区的平均太阳时,若出生于某个时辰的头尾,往往因为“真太阳时差”而致排出来的时往往有误。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及其他常识
精选ppt
45
•
第三讲 中国古代乐律
• 一、五音与七音
• 1、五音
•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 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上1(do)、 2(re)、3(mi)、5(sol)、6(la)。从 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 成一个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是 五声音阶上的五个音级。
精选ppt
46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
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
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
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精选ppt
• 第一讲 中国古代天文
精选ppt
1
• 古人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
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
帝或上帝。
• 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 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 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 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 日御——羲和,月御——望舒,等 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 古代中国音乐的五音唱名,不可能 同西乐的“哆、来、咪、索、拉” 叫法一样,唐代时用“合、四、乙、 尺、工”;更古则用“宫、商、角、 徵、羽”了。
•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正宗中国古乐
曲,是没有“发(fa)”和“稀
(ti)”两个音阶的。
精选ppt
47
• 比如,现在还时有听到的江南小调 《茉莉花》即是古曲之一,它全曲 若用唱名哼出,只有“哆、来、咪、 索、拉”,全无“发、稀”两音; 名古曲,岳飞词的《满江红》亦然。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古人论天地: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3.古人为了观测和记忆的方便,将这些恒星划分成组,并根据其大致的形状给予命名,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星座,中国古代叫做星官。
283个星官,命名就像一个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有普通百姓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如:老人、织女、斗、箕等;有皇族和为皇族服务的人员,如:帝、太子、后妃、女史等;有帝国的整个官僚体系,如三公、九卿等。
4.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
“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
“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语出顾炎武)5.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有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上,记载着各种类型的彗星、太阳黑子;西晋发掘的汲冢书中,保存有世界上最早的陨石雨记录。
6.为什么明清皇帝居住的地方叫做“紫禁城”?因为天顶拱极又称为紫微垣,是皇权的象征。
《后汉书》:“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
”7.北极星在天空中看起来固定不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北极星因为其特性被称为“帝星”。
意为群星之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杜甫)”8.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9.太微垣出现在春季的星空,是三垣的上垣,象征行政机构,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
10.天市垣出现在夏季的星空,是三垣的下垣,象征天上的市集,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
“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
”所以,天市垣的左右垣各星都是用诸侯的名称。
11.秋冬季星空宛如战场。
河鼓、右旗、天垒城、垒壁阵、羽林军、九州殊口、军井、军市、天狼等星。
12.二十八宿依次为:东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斗牛女虚危室壁;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以及古代的天文历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2、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如:初阳,四时)3、天文历是什么4、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5、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就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有很多与“气”有关的概念,如节气,气候,气化,气势,气质,运气等。
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概念就会发现,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间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
气由阴气和阴气组成。
后世将阴阳作为哲学概念应用得十分广泛,但追本求源,阴阳的观念最早只是起源于历法和季节的变化。
古人以为,气候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
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的变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上。
夏季炎热时,属于纯阳。
冬季寒冷时,属于纯阴。
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春季阳气增长,阴气衰弱。
当阳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阳气下降;当阴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冬至,这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交替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五行的看法与后世哲学上的五行几乎完全不同。
古人认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个收获季节中的5个时节。
这一说法在上古文献中记载更直接。
例如,《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将一年分为5个时节之义。
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
”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古人用直观的5种物质的名称给五种太阳行度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给日期命名一样,符合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天文学意义。
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
中国古代科技史
(2)南北朝时期:①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②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它的专著《缀术》对数学发展有杰出的贡献。
(2)明清时期: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还记录了一些地理发现,纠正了前代地理学著作中的一些错误。
6.中国古代建筑学成就
(1)先秦时期: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隋唐时期: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①隋朝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长安城政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②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③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科学著作,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贾思勰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他提倡精耕细作、防旱保墒,主张轮作、多施绿肥,创造出培育实生苗、扦插、嫁接等果树栽培方法。
5.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成就
(1)南北朝时期:①西晋时期,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②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通过为古书《水经》作注,以《水经》为纲,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作文辅导1207 0018:【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XXX、翼、XXX)。
唐代XXX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XXX《滕王阁序》:“物华天宝,XXX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XXX直射斗宿、XXX的星区。
XXX诗:“鼙鼓XXX,旌旗晓动拂参星。
”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拜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植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季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呈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出暮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呈现在寒冬初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XXX《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XXX分野之内。
XXX《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是世界上最为复杂、漫长、精密的历法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朝时期。
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时间计量的工具,更是各个领域的基础,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一、古代天文观测与修正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历程中,天文观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商朝时期,就有对天体的观测和记录。
这些记录主要被用于天文预测,如湖北省荆州市境内所发现的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中就有“日食不食”的记载。
大量的天文观测数据积累下来,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星象。
在修正天文历法方面,一方面要进行更为准确的天文观测,例如测量日月食等;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已有的历法进行修正。
随着历法的不断累积,各种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些关于历法的矛盾和不足之处的批评,这也成为了天文学家重视天文观测和修正天文历法的原因。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吴国世家官员、天文学家陈焕在《淮南子》中指出:“积朔则发望有滞,又反越床,颇出规矩。
望则出正,正则出望,反而时蚤冲。
”这是对“朔望月”历法的批评。
随着天文观测和修正的不断发展,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和完善。
二、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主要类型可以分为二十八宿、廿八星宿、黄历、农历以及太阳历等不同类型。
其中最为复杂和精细的是农历,也是中国最为广泛应用的历法。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农历采用了周期为十九年的“甲子周期”,以每月的朔望日变化为基础。
每个月的第一个日出日落之间的时间被定义为一个月的“朔”,每个月的初一日被称为“朔日”。
月亮从一个朔日到另一个朔日的时间平均为29.53059天。
根据这个周期和月相,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制定了复杂而精细的历法体系。
三、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一种时间计量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交流与发展和积累的重要基础。
天文历法在中国历史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经济方面,农历和太阳历都能够在农业生产中进行照明和指导,使农业生产有序开展,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在文化方面,天文历法也以自己独到的方式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特点,如八卦、五行、亲和悖离等。
中国天文历法
中国天文历法中国的天文研究始于古代,自西周以来,以记载仪式的青铜器物和文字材料为基础,中国就有了一套完整的天文知识体系。
春秋时期,由于发展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特别是政府对天文学的积极开展,才使得中国的天文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随着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中国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天文历法,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天文历法”。
它始于西汉,形成于汉朝,盛行于明清,持续至今,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历法,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之一。
中国传统的天文历法,主要有三大系统:元历、新历和节气历。
元历是按照太阳在天象赤道上的运行周期来计算的。
每个月的第一天,就是新月的日子,以后每天都会增加1,直到月末最后一天,即月虚的日子。
新历则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来计算的,它一般称为阳历,也称为儒略历,由罗马神父儒略(Julius Caesar)于公元前45年制订,目前被广泛使用。
而节气历则按照太阳在地球表面的24个节气的移动规律来计算,每个节气之间,大约相隔15天,这24个节气就划分出24个节,形成了24节气历。
中国传统天文历法具有独特的特点,它虽然是随太阳、月亮和节气运行而变化的,但是它又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季节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正确性。
它不仅包含了节日的安排,还包括了节气、季节、异军突起等内容。
中国天文历法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又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它融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至今仍继承着中国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的天文历法,属于中国特有的文明遗产,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不断发现新的天文现象,人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以期达到更加准确和先进的预测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与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与研究中华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天文历法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是对世界天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以及现代对其的研究,来探究其丰富性与历史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概述中国的天文历法源远流长,最早的天文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进,中国历代创立了多种天文历法,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是夏历、阴阳历和皇极历。
夏历是中国最早的历法之一,它以太阳回归为周期,将一年分为24节气,并以立春为节令分界点,从而确定节气与节日。
夏历的制订对于中国农业生产、天文观测和历史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阴阳历是中国古代最为科学系统的日、月历法,也是中国历代最为广泛使用的历法。
阴阳历以新月的时间为月周期,每月开始时日月同出,为阴历月初一。
为了保证日农合历,阴阳历中人为设置了闰月,使得阴历与太阳历的误差在3000年中只有不到一天。
皇极历是清朝时期的一种历法,由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亲自主导制订,故而得名。
皇极历从岁差现象出发,以节气为基点,根据月相和恒星位置,进行测定。
皇极历的制订,不仅给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在这些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现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文历法的研究天文历法的研究,对于推进天文学的发展以及促进历史学、文化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探究其内涵和历史背景。
首先,现代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文学的研究已经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入手。
从宏观角度看,天文历法不仅仅是用来记录时间、管理社会和控制农业的工具,更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认知和理解的中心。
天文历法对于推进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现代天文学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学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深入了解了夏历、阴阳历以及皇极历的制订、使用和发展变化。
中学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一、天文【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
中国古代对日(太阳星)、月(太阴星)与金(太白星)、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星)、土(填星、镇星)七大行星的一种总称,源于汉族人民对远古星辰的自然崇拜。
【星宿(xiù)】古代天文学术语,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多颗恒星。
古人将满天星宿划分为四大星野,青(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即出自于此,而春秋时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四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一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末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宫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末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借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昴(mǎo)宿】西宫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máo)头(“旗头”的意思)。
【斗牛】斗宿与牛宿的合称,都是星宿名。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赤壁赋》)徊于斗牛之间。
【壁宿】指北宫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宫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将退。
(《诗经·七月》)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寒食
清明前一两日
清明
阳历四月五号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郑翠翠
节日名称
端午 乞巧 中秋 重阳
冬至
腊日 除夕
时间
五月初五 七月初七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阳历十二月二十一、 二、三 十二月初八
农历年最后一天
四、风俗习惯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郑翠翠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天狼星 老人星
恒星名。除太阳外太空中最明亮的恒星。古人以天狼星出则有战争。后 以天狼比喻残暴的侵略者。
全天空第二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中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
牵牛织女
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
文曲星 天罡 流火
星宿名之一。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 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用四季或节气物候的特点来记载月份
郑翠翠
3、纪日法
纪日法
定义
示例
干支纪日法
汉民族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 古人还用天干或地支表示特定的日子
序数纪日法
用序数词纪日的方法
特定称谓纪日法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用“朔”“望” “既望”“晦”等表 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郑翠翠
4、 纪 时
郑翠翠
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一次相配,组成 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研究
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凝聚了千百年的智慧和经验。
从最初的简单观测到后来的天文历法,中国古代对于天文学的探索始终走在世界最前沿。
本文将从古代历法的发展、天象观测方法和与天文学相关的历史人物三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古代历法的发展最早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还是比较简单的。
夏朝时期,天文观测主要是观测太阳、月亮以及一些天体的运动情况,用来确定六节。
到了商朝的时候,人们发现太阳的视运动与地球的自转周年相差约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就有了“360度一年”和“7至8分每天”的概念,之后还逐渐发展了农历和虚阳历。
尧舜时期,中国的历法已经非常完备了,包括二十八宿、三百六十度、六十甲子、农历等等。
随着气象医药、政治采纳、民俗及纪念、占卜预支等领域国家深入应用,中国古代历法的复杂性越来越高。
汉朝的古代历法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刘安创制了“五行历”和“太初历”,世界上最早的星历“干支历”(也称甲子纪年法)也悄然诞生,并流传至今。
唐朝的大气学家僧一行创世了“大衍历”,比以前的历法要先进得多。
二、天象观测方法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严谨的天象观测方法。
古代人们主要依靠天象规律、天体的视位置、运动以及观测装备来进行天文观测。
显然,这些观测方法多是基于天体的视位置和视运动的结果。
例如,到了春分,一枚竹子会在地面上的阳光下投出远距离的阴影。
地球在公转时,因为受到月球和太阳的引力,所以其自转轴有一个缓慢的转动振角,每年转动更改分钟。
这样短短的一分钟变动便可导致阴影在春分的位置的重叠。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还依赖于天体的置点与运动方法等科研成果。
例如,汉代张衡发明的“水运算复仪”就是一种高精复合读数仪器,用来精确度量天体的位置、角度大小等等。
三、若干天文学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历程中,不乏有许多重要人物。
以下将简单介绍几位代表性人物。
张衡:公元前78年至139年,东汉时期知名天文学家与数学家、文学家,被誉为天文学、历法学书的集大成者,开创了数学、天文、历法领域各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从春节的节气变化看中国的天文历法
从春节的节气变化看中国的天文历法中国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一个综合体系,其中包括干支历、太阳历和农历等多个方面。
这个古老而独特的历法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
在春节这一经典的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们可以从节气变化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中国天文历法。
中国天文历法的基础中国天文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先民们观测天象,根据天象的变化制定了一些基本的天文参数,比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
到了汉代,中国天文学家更加深入地研究了天体的运动规律,将天文学知识应用到大量的日历制定中,形成了以干支、农历和太阳历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天文历法。
春节的节气变化在中国农历中,每一年的正月初一被定为春节。
正月初一前后,正好是农历的大寒、小寒、大雪、小雪、冬至等一系列节气的时间段。
在这一段时间内,阳气逐渐复苏,天气也逐渐转暖,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
在农历中,春分和秋分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它们是春季和秋季的分界点,分别表示昼夜平分的时间点。
春分一般在3月20日左右,秋分一般在9月22日左右。
春节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分也逐渐临近,这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除了春分和秋分,夏至和冬至也是两个重要的节气。
夏至表示夏季白天最长的日子,一般在6月21日;冬至则表示冬季夜晚最长的日子,一般在12月21日。
春节前后正好是冬至的时间,此时阳气达到全年的最低点,而后逐渐恢复,预示着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从春节的节气变化看中国天文历法中国天文历法可以精确地描述中国的气候变化,以及一年中各种各样的天文现象。
在春节这一重要节日中,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节气变化来认识和理解中国天文历法。
同时,这也是人们亲近自然、感受季节交替的好时机,增强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总之,中国天文历法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民掌握天时地利的一把利器。
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中,通过观察节气的变化,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天文历法所表达的丰富内涵,也可以更好地领略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