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课时 统计与概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时《统计》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时《统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时《统计》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统计表来收集、整理、描述和展示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统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复式统计表的填写方法,利用复式统计表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以及通过统计表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但在统计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逐步掌握统计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利用复式统计表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数据处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统计学科的兴趣,增强数据观念,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填写复式统计表,利用复式统计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统计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统计的作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统计数据,如学校人数、班级人数等。
2.准备复式统计表的样表,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统计表来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学校举办运动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统计各个项目的参赛人数。
通过这个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统计。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统计数据,如班级人数、学校人数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数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统计数据进行实践操作。
了解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了解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了解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在各个学段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概率与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们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对我们的决策和思维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来了解概率与统计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概率的引入概率是研究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学分支。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概率的引入以生活实例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概率的概念。
首先,通过举例子介绍概率的基本概念。
通过掷骰子、抛硬币等游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引入概率的概念。
例如,抛硬币时正反面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即都是50%的概率。
其次,引导学生思考概率与事件发生次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班级选生代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随机举牌的方式模拟事件发生,并观察事件发生的模式。
例如,反面出现的次数总是接近一半,这种相对稳定的趋势表明事件的结果并不是完全随机的。
最后,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游戏,并引导他们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
例如,设计一个轮盘游戏,让学生根据轮盘的划分和规则预测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预测的准确性。
这样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统计的引入统计是概率的衍生分支,它研究的是一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中,统计的引入主要通过实际问题和图表的分析来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察和统计能力。
首先,通过实例教学引入统计的概念。
教师可以用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来进行实际测量,并通过集中统计数据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统计的目的和意义。
例如,通过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并制作柱状图,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数据的分布特点。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质疑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和图表的含义。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柱状图中最高和最低的柱子代表了什么,中间的柱子代表了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数据的思考和讨论。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时《统计》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时《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用图表统计数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让学生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2.学会用图表统计数据。
三、教学难点1.通过数据制作图表;2.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统计表范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数据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话题:“统计”。
2. 讲解1.引导学生认识统计的概念,即对一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呈现。
2.同时介绍常用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表格等,并讲解如何制作这些图表。
3. 练习1.让学生分组,根据给出的数据制作相关的统计图表。
2.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锻炼数据分析能力。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统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练习;2.自行收集一组数据,制作相应的统计图表;3.记录一天中某一活动的数据,并制作相应的统计表格。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统计这一话题展开,通过讲解、练习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加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安排,谢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19学年小学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19学年小学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并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数据和分析结果。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据的产生、处理和分析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 收集数据的方法:观察、调查、实验等。
- 数据整理的方法:分类、排序、筛选等。
- 数据描述的方法:表格、图表、文字等。
2. 数据的分析- 平均数:求一组数据的总和,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 概率的认识- 概念:表示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 计算方法:用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可能次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
-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 概率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方法。
- 概率的理解和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动手操作。
2.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处理和分析过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多媒体辅助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统计数据的问题?2. 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 讲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观察、调查、实验等收集数据的方法。
- 讲解数据整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分类、排序、筛选等数据整理的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的思维导图
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的思维导图
统计与概率是四年级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下面我们就从思维导图来谈一谈统计与概率。
思维导图包括以下内容:统计主要有调查、汇总和分析三个维度;概率有四个概念——事件、改变可能性表示成比例、概率求解及概率比较;另外还有一个分类手段——概率分析图。
首先,调查是统计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调查对象、调查数据、收集方式等问题。
至于汇总,则涉及到分类表、频率表、饼图、面积图等形式。
最后,分析则是对调查汇总数据进行分析,采用不同形式并对数据有准确描述,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在概率方面,先要弄清概念事件、改变可能性表示成比例、概率求解及概率比较四个概念,之后,从不同的概率的角度进行把握,采用表格、计算公式、概率分析图三种方式具体表现出来。
通过上述思维导图,我们对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四年级数学的知识变得更加清晰,引导学生从概念层面入手,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增强理解能力,掌握统计与概率有效把握它们的规律。
《总复习——统计与概率》(课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2 某小学各年级戴近视镜的男生、女生人数如下表。 (教材P111第4题)
性别
男生 女生
年级
一二三四五六
3
5
10 19 25 32
2
4
11 22 25 30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戴近视镜的男生人数统计图
戴近视镜的女生人数统计图
(35)人数 (30) (25) (20)
32
25 19
9 总复习
第4课时 统计与概率
【学习目标】 1.明确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 2.巩固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能够对绘制的
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整理知识
条
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
形
统
计
图
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这学期学习了有关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整理出来吗?
夯实基础
(35)人数 (30) (25) (20)
30 22 25
(15) (10) (5) 3
10 5
(15) (10) (5) 2
4
11
0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年级 0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年级
(1)四年级戴近视镜的有多少人?哪几个年级戴近视镜的人数比较多?
19+22=41(人) 答:四年级戴近视镜的有41人。
(4)一个饲养场养鸡400只,鸭200只,鹅120只。在制作条 形统计图时,表示鹅的直条高6厘米,那么表示鸡的直
条高( C )厘米。
A.10
B.12
C.20
4 下面是某地区有脊椎的野生动物种类情况统计图,请看 图回答问题。
数量/种 1200
1000 800 600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时《统计》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时《统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统计》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课时的一节课。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统计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学会通过统计图来表示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含义。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四年级之前,学生已经对统计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学会了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
然而,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以及如何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学生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已有知识出发,引导他们学习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统计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的过程,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不同类型的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2019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九单元 第4课时 统计与概率
2019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4课时统计与概率1.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学校食堂购买粮食统计表品名面粉大米小米黄豆质量/千克330 270 120 160学校食堂购买粮食统计图(1)( )的质量最大,( )的质量最小。
(2)大米比小米多( )千克。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尝试回答。
2.红、蓝两队举行围棋比赛,两队各派3名同学参加,采取三局两胜制。
假设每队3名同学按棋艺从强到弱分为1级、2级、3级,该如何安排对阵,才能增大红队同学获胜的可能性?3.做一道香葱炒蛋的菜要六道工序,每道工序所需要的时间如下:洗葱、切葱2分钟,敲蛋、打蛋4分钟,洗锅3分钟,烧热锅2分钟,烧热油4分钟,炒4分钟。
那么要烧好这道菜至少需要几分钟?怎样安排最合理?4.下表是鑫鑫超市上星期牛奶销售情况统计表。
星期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数量/箱120 100 160 140 160 200 240(1)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星期( )卖出的牛奶最少,星期( )卖出的牛奶最多。
(3)平均每天卖出牛奶多少箱?(4)预测一下本月可能会卖出牛奶多少箱?(按30天计算)5.一个长200米、宽50米的长方形果园。
(1)如果长与宽都扩大1倍,那么果园的面积增加多少公顷?(2)如果在扩大面积后的果园里种梨树,每棵梨树的占地面积是8平方米,每棵梨树可收梨120千克,那么这些梨树一共可以收梨多少千克?合多少吨?第4课时统计与概率1.解析观察统计图可以发现,统计图中共有11个格。
面粉的质量最大,是330千克,330÷11= 30(千克),而且4个数据中有3个是30的倍数,所以一格表示30千克比较合适。
330÷30=11(格),在统计图中面粉所对应的直条上应涂满11个格。
按照这种方法,将整个统计图补充完整。
(1)面粉小米解析观察补充完整的统计图可以发现,面粉所对应的直条最长,面粉的质量最大;小米所对应的直条最短,小米的质量最小。
数的统计与概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数的统计与概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概率的概念,能够运用概率进行简单问题的推理。
2. 掌握用图表统计数据的方法,并且能够正确解读统计图表。
3. 能够利用统计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具:纸、铅笔、直尺、计数器、统计表和图表。
2. 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 自愿举手回答:你们知道什么是数的统计和概率吗?2. 引出新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数的统计和概率,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统计和概率。
二、学习概率1. 用示例引出概率的概念:假设你掷骰子,你猜哪个面朝上的可能性最大?2. 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引导他们理解概率的概念。
3. 引出概率的计算方法:概率 = 有利结果数 ÷总结果数三、学习数的统计1. 引导学生使用计数器进行实际操作,统计班级学生喜欢的外出活动。
2. 让学生记录和收集数据,并帮助他们制作统计表和图表。
3. 学生根据统计表和图表回答问题,提升他们解读统计数据的能力。
四、概率与统计的应用1. 给学生一组具体问题,让他们运用概率和统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讨论概率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3. 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根据概率筛选商品,并理解概率在购物中的应用。
五、总结与拓展1. 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我们学习了概率和数的统计,掌握了统计图表的制作和解读方法。
2. 拓展思考: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际问题可以运用概率和统计的知识来解决?六、课堂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题;2. 设计一个能够运用概率和统计知识的问题,并用图表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了解了概率和数的统计,在解决问题中运用这些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互动和讨论,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自主完成统计表和图表的制作,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综合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于数的统计与概率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