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
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bd91f1e227916888486d70d.png)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在纸币制度下,货币发行权已经转移到中央银行手中,社会的货币供给总量在很大程度上由中央银行控制。
中央银行利用它所控制的货币发行权来影响货币总供给,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已经成为现代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货币政策的逻辑基础是:随着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动,名义社会总产出,从而社会总需求,也会变动,并最终导致实际总产出的变动。
然而,如果在货币总供给增加时,货币总需求也增加,新增货币供给并不投入流通因而并不形成对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新需求,而是被人们以现金形式持有,那么,这时货币政策还会有作用吗?这样,对货币政策作用的争论,自然而然地就转化为关于货币需求决定因素的争论。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
一、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货币数量理论,是一种探讨总收入的名义价值如何决定的理论。
因为该理论揭示了对既定数量的总收入应该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并且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T 该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
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该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费雪认为,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视为常数;在充分就业条件下,T相对产出水平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也可以视为常数。
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
这样,交易方程式就转化为货币数量论。
而且,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 变动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
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5ac195e284ac850ac02426f.png)
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3.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就根植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和变革中。
②人类社会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要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属性;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属性。
③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劳动资料是划分时代经济的标志)④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有机整体)第一章商品4.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5.商品二因素(是因为劳动具有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本质。
)6.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①统一性: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重属性,是两者的统一。
②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同一生产者或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7.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这两种要素的结合。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的,形成商品的价值。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①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对立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9.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①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从一方面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
深刻认识货币流通规律-已摘录
![深刻认识货币流通规律-已摘录](https://img.taocdn.com/s3/m/e42970d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40.png)
深刻认识货币流通规律-已摘录----53a31c80-7161-11ec-ae67-7cb59b590d7d深刻认识货币流通规律为了纪念改革30年,通货膨胀的乌云笼罩着世界,中国的CPI和PPI指数超过了8%。
毫无疑问,通货膨胀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货币流通规律,慎重选择调控时机,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出台调控政策。
货币流通规律对市场机制的运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首先源于货币的一般等价性。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调节着供给和需求,具有调节供给和需求、影响市场价格的功能。
货币的调节功能完全取决于货币在市场中的特殊地位。
一旦货币成为交换媒介,货币就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这些法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货币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货币是在一般等价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发展和成熟。
正如我们所知,第一批作为一般等价物,如牲畜、皮革和贝壳,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这种形式只固定在某些特定类型的商品上,或具体化为货币形式。
起初这是偶然的。
但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货币形式固定在最重要的外汇商品上,而这些商品实际上是当地的自然产物。
”交换价值rm;或固定在当地可转让财产的主要部分,如牲畜。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07页。
”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限制,商品的价值日益发展为人类一般劳动的体现,货币的形式越来越多地被转移到自然适合履行一般等价物社会功能的商品,即,贵金属。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07页。
例如铁、铜、金和银,它们都被用作货币。
金属的发现和使用,是生产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金属逐步进入交换领域之后,人们便发现了金属适于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自然属性,即金属不宜腐烂变质,易按重量进行分割,并适于携带等等。
最初使用较多的是铜金属,而后随着金银的出现就逐步取代了铜,因为金银更具有执行这种社会职能的自然属性。
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而用于交换则是普通商品。
自考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自考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78cee6b0b1c59eef8c7b4ac.png)
资本主义部分名词解释劳动对象:人们的劳动所加工的对象。
它分为两类:一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质;一是已经人类加工过的半成品即原材料。
劳动:即劳动者的劳动,它是劳动者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是劳动和劳动对象之间的传导体。
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广义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所必要的各种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任何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力: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
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获取适合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它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和特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广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经济关系。
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都是由经济制度即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它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远行机制的统称。
一定的生产关系必须经过一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
经济体制的安排和变革体现着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要求。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是经济现象发展运动的必然趋势。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体现生产者在分工条件下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1d2b91a227916888486d70a.png)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把个人利益看作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准则。
在他看来,资本家发展生产时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是利润。
利润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和扩大生产的条件,只有利润增加才能保证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加。
因此,资本的利益不仅代表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时代表了全社会的利益。
但是他认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矛盾的。
他的主张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其功利主义原则服从于资本扩大自身利益和反对地主阶级的要求。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继承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起来的抽象方法。
他批评斯密理论中的矛盾,自己一贯地坚持研究经济现象内在联系的方法,坚持在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基础上去考察各个经济范畴。
但由于作者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永恒的自然的生产方式,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当作生产的一般规律,这种非历史的观点,又使他的抽象方法同时表现出严重的缺陷。
他运用抽象方法时,往往不仅抽象掉经济现象外部的偶然的联系,也常常抽象掉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在分析经济范畴时,不关心研究其社会本质,只考察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不研究经济范畴的起源和发展,不经过中间环节,把简单地反映本质的范畴直接与复杂的反映现象的范畴等同起来,因而,造成了理论中不可克服的矛盾。
价值理论李嘉图以劳动价值论贯穿其全部理论体系。
他首先接受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同时批评其断言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没有使用价值的观点。
正确地指出使用价值虽然不是交换价值的尺度,但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他实际上认识到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共同的缺点是不能明确区分交换价值和价值。
李嘉图在本书中强调只有耗费劳动决定价值,批评斯密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
但是他没有再前进一步把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来,书中常常用“相对价值”、“比较价值”代替交换价值的概念,用“绝对价值”、“真实价值”说明相当于价值的内容。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6cbfa1533687e21af45a9d3.png)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辨析关键词:价格价值辨析摘要: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即价值决定价格。
然而运用这一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遇到了困难,分析发现,价格首先是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然而交换价值并不等同于价值,因此价格也并非完全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是用于交换的物品。
同时,提出“交换价值=自然价值+劳动价值”的公式和“负价值”的概念。
一、概念的提出辨析价格和价值关系之前,先来解决概念问题,价格(Price)在的日常应用之中,价格一般指进行时,买方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或。
角度来说,价格泛指买卖双方就买卖商品的订立的兑换比率,举例说:假如买卖过程中,商品甲换得两个单位的商品乙,一单位的商品甲的价格便为两单位的商品乙,而一单位的商品乙的价格则为半单位的商品甲。
由于以交换为主流的买卖方式,买卖双方其中一方会以金钱,因此商品的价格便可以以金钱作为单位,不同商品的价格亦因单位相同而能够比较。
留意一件商品的价格,与其用途或传统观念的“价值”并无必然的直接关系。
在经济学角度来说,一件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供应及,商品甲即使在用途上较商品乙少,但亦能因为其供应量与需求比例小,而较商品乙有更高的价格。
价格本质是一种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
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价格形成的基础。
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的变动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同样,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并不一定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按同一方向发生相同比例变动时,商品价值的变动并不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
因此,商品的价格虽然是表现价值的,但是,仍然存在着商品价格和不相一致的情况。
在简单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的变动,直接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转化为,商品价格随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阅读感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阅读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6ae6900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7.png)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表现。
所以通过货币职能的研究,又可以进一步了解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各种职能是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没有商品流通,就不可能有货币的各种职能,同样,没有货币,也不可能有商品流通。
可见,货币和商品流通实际上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
因而马克思以“货币或商品流通”作为这一章的标题。
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价格形式来实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各种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
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现在,商品价值就不象扩大价值形式那样表现在一系列等价物上,而只是表现在一种货币商品上。
货币并没有价格,它把自己当作自己的等价物。
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是观念的货币。
商品所有者在用金估量商品价值时,丝毫不需要实在的金。
虽然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只是观念的货币,但是它要以现实的货币作为基础。
两种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与价值尺度职能的矛盾。
如果有两种商品例如金、银充当货币,同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则一切商品就会有金价格和银价格。
当金银比价固定不变时,两种价格就可以安然并存。
当金银实际比价变化时,就会造成整个商品价格混乱。
价格形式商品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商品价格是由商品价值和金价值共同决定的。
前面关于相对价值量的变动规律也适用于价格变化的规律。
第一,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值的提高或降低会使价格提高或降低。
第二,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提高或降低会使商品价格降低或提高。
价格与价值量的矛盾。
价格形式包含了同价值量背离的可能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价值量决定了价格水平。
但价格水平不一定反映价值量。
例如,市场的变化会使一种商品出现许多价格,有的价格就会高于或低于它的价值。
这些高于或低于价值的价格,仍然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只是表现得不够准确。
因为价格只是商品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由于受外在条件的影响,外在表现形式就不可能完全反映内在的价值量。
价格与价值的矛盾。
价格与价值不仅在量上不一致,而且在质上也不一致,即有的价格并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影响价格的因素
![影响价格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9b95c8165a8102d277a22f1d.png)
考点导航(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备考重点引起价格变动的五种因素:商品的价值量(正比);供求关系(具体因素);纸币发行量;货币自身的价值(成反比);国家政策的影响(宏观调控政策);一、影响价格的因素(实际上是讲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一)供求影响价格(直接因素)——导致价格上下波动1、影响价格的具体因素(间接因素)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
比如,中秋节的月饼和情人节的玫瑰。
2、供求对价格的影响(1)表现: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①需求对价格的影响:——成正方向变动表现:需求增加,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图示:略②供给对价格的影响:——成反方向变动表现:供给增加,价格下跌;供给减少,价格上涨图示:略(2)启示:①生产者:商品生产者必须面向市场组织生产经营,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
②政府:政府控制物价要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入手(从供给和需求思考对策)决定影响价值————→价格←————供求(交换价值)(二)价值决定价格(决定因素:成本)——导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从根本上讲,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二者成正比。
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注意:质量不决定价格)【特别提醒】价值决定价格与市场决定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这样形成的价格,既反映商品价值,又反映商品的供求状况,对消费者生活和企业的生产都具有灵敏的引导作用,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价值决定价格”是从价格的决定因素讲的。
从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看,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从价格的影响因素看,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求关系只是影响价格的因素之一。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全集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a4483573ccbff121dc368343.png)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B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基本经济规律是( A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C.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D.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D )A. 剩余价值理论B. 商品经济理论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D.阶级斗争理论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B )A.市场购买力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C.商品价格总额D.商品的供求状况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B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6.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内容看(B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B. 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 D )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 流通资本D.社会总产值8.生产成本( C )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D. 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耗费9.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C )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B. 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C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B.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11.新殖民主义在实质上同旧殖民主义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D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B.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法有所改变C.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D. 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法有所改变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A )A.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这一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B.只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C.在垄断阶段以前不可能起作用D.在战后由于垄断资本国际调节的加强,这一规律不再发生作用14.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体现着( B )A.对外开放的本质要B. 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D. 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15.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 C )A.经济前提B. 生产目的C. 根本任务D. 经济形式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最新《政治经济学》课后复习题4-1(含参考答案)
![最新《政治经济学》课后复习题4-1(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6e78fb3186bceb19e8bbdc.png)
课后复习题一导论一、判断题1.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实体性要素。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5.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
7.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8.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
9.生产力体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0.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问答题1、简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第一章商品一、判断题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也就是商品。
2.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5.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6.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所特有的间接劳动性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会存在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
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将日益减少,但社会总价值将会不断增加。
8.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二、问答题1、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热心于提高劳动生产率?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4、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5、简述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
6、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角度说明企业应当如何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三、案例分析题对信息社会颇有研究的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https://img.taocdn.com/s3/m/843595340b4c2e3f57276329.png)
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编辑]货币数量论概述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成反比。
[编辑]货币数量论内容主要内容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
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
反之则相反。
[编辑]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英国经济学家休谟。
本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现金交易论,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提出了现金余额说,其门徒庇古提出剑桥方程式。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凯恩斯的货币经济理论,使货币数量论的势头减弱。
50年代起,以美国的弗里德曼为核心的货币主义流派倡导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也影响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变动。
主要著作有: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1956)货币稳定方案(1959),《价格理论》(1962)等。
[编辑]早期货币数量论最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法国重商主义者J.博丹。
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南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致使欧洲市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史称“价格革命”)。
博丹认为,白银流入是货币价值低落的原因,货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货币的数量。
以后意大利经济学家B.da万萨蒂、G.蒙塔纳里、英国哲学家J.洛克、法国哲学家C.-L.de孟德斯鸠,以及后来英国哲学家D.休谟、经济学家D.李嘉图、哲学家J.S.密尔等都阐述过类似见解。
早期货币数量论注重对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及货币价值之间关系的质的概括。
万萨蒂认为,货币数量增加,货品价格自然上涨。
蒙塔纳里则将交换的货品与流通的货币相对比表明价格的变动,而且他认为有一般物价的变动与个别物价的变动之分。
(课标版)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2课时多变的价格讲义提能作业(含解析)
![(课标版)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2课时多变的价格讲义提能作业(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88be82dd36a32d737581df.png)
第2课时多变的价格知识结构考纲呈现核心素养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1)价值与价格;(2)价值决定价格;(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4)供给与需求;(5)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3)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科学精神:通过对价值规律的学习,学生能懂得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科学精神考点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1.供求影响价格(1)供不应求,①价格上涨,会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
(2)供过于求,②价格下跌,会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
思考:不同的商品,价格各不相同;同一商品的价格也有时高,有时低。
对此应该怎样正确认识?提示:不同的商品的价格不同是由价值量不同造成的。
同一商品的价格有时高、有时低,这是由供求关系变化引起的。
判断: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一定变化。
提示:✕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不一定变化,因为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2.价值决定价格(1)商品价格最终是由其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①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③反比。
思考:2018年5月,中煤集团率先降价销售煤炭,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
为了稳定动力煤市场,中煤集团供应华能集团的煤炭都以570元/吨的现货价格成交,主动配合政策下调价格。
有人据此建议下调电力价格。
支持其建议的理由是电力与煤炭是互补品,二者价格变化方向应当一致。
你认为其理由正确吗?提示:错误。
在这里,电力与煤炭不是互补品,因为互补商品是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两种商品,而在这里煤炭是电力的原材料,构不成互补关系。
由于煤炭是电力的原材料,煤炭价格下降,因此电力的成本下降,即电力的价值减小,这才是恰当的理由。
判断:小明爸爸的公司采用“机器换人”后,生产效率提高,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高一政治教案 影响价格的因素9篇
![高一政治教案 影响价格的因素9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22ca1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8.png)
高一政治教案影响价格的因素9篇影响价格的因素 1★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教师点评: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
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某种商品供应量或者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供求关系,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
供求关系是怎样引起价格变化的呢?(1)、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状况来实现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点评。
(2)、商品供不应求,买者争相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卖方市场含义。
(3)、商品供过于求,卖者争相出售,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买方市场含义。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17fcf8da0116c175f0e48a0.png)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考点5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①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他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所决定。
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于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不同商品之所以能相互比较,并按一定比例交换,是由于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可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二因素,在表面上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在本质上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一是使用价值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
不论什么社会,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二是买卖双方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两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在特定劳动形式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要付出一定的体力与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又是抽象劳动。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③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考研政治:马政经识记知识点总结(一)
![考研政治:马政经识记知识点总结(一)](https://img.taocdn.com/s3/m/9375115733687e21af45a94e.png)
考研政治:马政经识记知识点总结(一)2014考研政治越来越近,考研政治辅导专家为广大考生整理出最应该记住的政治知识点,希望可以减轻广大研友们的记忆工作。
(一)物质资料生产1 劳动过程三要素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劳动者的劳动。
(2)劳动对象,即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
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上述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理解提示:流动资本劳动者的劳动可变资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固定资本不变资本2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的性质、对象、水平和规模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规模。
(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3 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还具有层次性,即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研究和把握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广义的经济体制还包括社会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
对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把握,必须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进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即本质层面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属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层面的即运行层面的生产关系。
理解提示:注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复习要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以及邓论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复习。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1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必修一第二课《影响价格的因素》复习讲义
![必修一第二课《影响价格的因素》复习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f17f58412b160b4e767fcf28.png)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课《多变的价格》考点一:价值与价格(一)内容:1、价值:(1)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性质: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
(3)决定或影响因素: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价格:(1)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
(2)、性质: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3)决定或影响因素:决定:价值;影响:供求关系、纸币发行量、宏观调控等。
3、价值与价格的联系:(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反映价值。
(3)一般来说,二者成正比,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二)应用:本考点在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价值与价格的联系。
考点二:价值决定价格(一)内容: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商品的价值量。
(1)决定因素: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个别时间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意义: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
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点拨:准确把握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见资料考点二拓展提升。
货币升值与贬值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货币升值与贬值对商品价格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307913e7e21af45b307a892.png)
货币升值与贬值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作者:周程帅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年第11期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这是高中政治《经济生活》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常识。
其实,引起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还有很多:货币的升值与贬值,国家对某些特殊行业、特殊商品进行宏观调控,哄抬物价等。
其中,货币的升值与贬值是高中政治计算题中常考的较难的题型,也是学生经常混淆的一个知识点。
升值与贬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货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使得货币本身价值有变化,从而对商品价格造成影响;二是货币本身价值没有变化,但纸币发行量高于或低于实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造成纸币升值或贬值,从而对商品价格造成影响;三是货币价值本身和纸币发行量都没有变化,但相对于它国来说,汇率发生变化,使得货币升值或贬值,造成对外贸易中商品价格变化。
一、货币本身价值的升值与贬值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货币本身价值成反比。
也就是说,货币本身价值越大,用一单位货币可买到的商品数量越多,商品的价格就显得越便宜;反之,货币本身价值越小,用一单位的货币可买到的商品数量越少,商品的价格就显得越昂贵。
由于生产货币(金银)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有变化,使得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
如果生产货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一单位货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则一单位的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变小,货币贬值,从而使得商品的价格提高;反之,如果是生产货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一单位货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则一单位的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变大,货币升值,从而使得商品的价格降低。
假设1单位M商品的价格为P,货币价值变化后1单位M商品的价格为Pt。
如果生产货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使得货币升值,升值幅度为N%。
之前,P元可以买1单位M商品,现在货币升值了N%,则同样的P元则可购买(1+N%)个单位M商品,则货币升值后1个单位M商品的价格P t=P/(1+N%)。
[指导]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
![[指导]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https://img.taocdn.com/s3/m/792012931711cc7930b71625.png)
[指导]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第10-13章)学校专业年级姓名得分一、填空题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折旧之后的产值是国内生产净值。
3(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 国民收入。
4(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般用物价指数来表示。
5(遗憾指数又称痛苦指数,是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和。
6(经济学家把失业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各种难以克服的原因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称为自然失业。
另一种是由于经济中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7(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技术进步,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8(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核心是技术进步。
9(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是 G=S/C 。
10(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G) 、有保证的增长率(Gw) 与自然增长率(Gn) 相一致,即 G=Gw=Gn 。
1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公式是 G=a(?K/K)+b(?L/L)+?A/A 。
1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都是从G=S/C这个公式来分析经济长期增长的条件的。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分析 C(资本—产量比率) 的变动,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分析 S(储蓄率) 的变动。
13(根据货币数量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
14(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表明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
15(财产效应就是物价水平的变动通过对实际财产的影响而影响实际消费。
16(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之所以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是因为物价水平上升,实际货币量减少,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
反之,则相反。
17(无论什么原因,名义工资的粘性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工资粘性引起物价水平与短期总供给同方向变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
一、首先要理解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的定义。
1、商品价格,是指各类有形产品和无形资产的价格。
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
2、货币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这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价值形式的特点:它是商品价值形式最后发展阶段。
与一般等价物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在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在黄金上。
(似乎还没有人把“货币价值”的概念确切地说出来,我在网上也没有查到,所以只能给出货币价值的形式帮助了解。
)
二、其次,提到价格和价值,那么就得知道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入过多,导致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入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由于价值规律调节(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盲目性和事后性等缺陷,所以,单纯的依靠价值规律并不一定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必须把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三、理解它们的关系。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商品的价值越大,价格就越高;商品的价值越小,价格就越低。
因此,商品价值的变化,一般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
但是,商品价格的每次变化并不都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化。
这是因为,引起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除了商品的价值外,还有供求关系的变化、金属货币价值的变化、纸币发行量的变化、竞争和垄断等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
因此,不能说商品价格的每一次变化都反映了商品价值的变化。
商品价格是其价值的货币表现,又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所以,商品的价格是由其自身的价值和货币的价值决定的,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
同时商品价格又受供求关系、纸币发行量和市场垄断程度的影响。
四、总结归纳:为什么说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
答:因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商品的价值越大,价格就越高;商品的价值越小,价格就越低。
所以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
五、学会反向思考,为什么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价值的变动不成正比?
例如,1元=1匹布假设商品价值不变:
货币的价值提高了一倍,那么也就是1元货币可以买到过去2元货币才能买到的布匹,即1元=2匹布,那么1匹布的价格就是0.5元。
也就是说货币价值提高,商品的价格降低了。
货币的价值降低一半,那么1元货币就只能买到过去0.5元货币能够买到的布匹,即1元=0.5匹布,那么1匹布的价格就是2元。
也就是货币价值降低,商品的价格提高了。
于是得出,在商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如何理解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的价值成正比,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
答:1、在物物交换时,商品没有价格,两种商品交换的比例称为交换价值,有了货币以后,商品交换以货币为煤介,这时候,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表示,称为价格。
商品的价值大,其价格就高,价值小,其价格也低,这就是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
2、商品交换中,如果供求平衡,那么价格就完全由价值决定,价值大,价格就高,价值小,价格就低,也就是它们成正比。
如果供求不平衡(比如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
商品的价格除了由价值决定以外,还要受供求变化的影响,比如供大于求时其价格就略低于价值。
供小于求时,其价格又略高于价值。
另外,商品价格的高低也与货币本身的价值大小有关系。
比如,货币本身的价值大(含金量高),商品的价格也就低,如果货币本身含金量低(即不值钱),那么商品的价格也就高,这就是成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