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化学元素含量对比表

合集下载

碳、硅、锰、硫、磷和铬化学元素字符

碳、硅、锰、硫、磷和铬化学元素字符

碳、硅、锰、硫、磷和铬化学元素字符
碳(C)、硅(Si)、锰(Mn)、硫(S)、磷(P)和铬(Cr)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重要元素,它们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化学元素的特性和用途。

碳(C)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自然界中,碳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在工业生产中,碳也有着广泛的用途,例如用作燃料、制造化工产品和合金材料等。

硅(Si)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化学元素之一,它在自然界中
主要以二氧化硅的形式存在。

硅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耐高温性,因此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于制造玻璃、陶瓷、光纤等材料。

锰(Mn)是一种重要的合金元素,它可以与铁、铜、铝等金
属元素形成各种合金,提高金属的硬度和耐腐蚀性。

此外,锰还可以用于制造干电池、冶金工业和化工生产等领域。

硫(S)是一种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它具有特殊的气味和易燃性。

在工业生产中,硫主要用于制造硫酸、硫化物等化工产品,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和橡胶工业中。

磷(P)是一种重要的营养元素,它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在工业生产中,磷主要用于制造肥料、清洁剂、防腐剂等产品,同时也被用于合成有机化合物和制造火柴等产品。

铬(Cr)是一种重要的合金元素,它可以与铁、镍等金属形成不锈钢等合金材料。

此外,铬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能,在化工、冶金、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的来说,碳、硅、锰、硫、磷和铬这些化学元素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植物营养元素

植物营养元素
在各种钼的形态中,吸附态钼最为重要,钼的吸附 与土壤pH的关系正好与其它金属微量元素(Mn Cu Zn Fe )相反,即随pH增加,钼的吸附减少。在酸性土壤中 (pH<6)钼酸根主要为土壤中铁、铝氧化物所吸附,这是 造成有效态钼降低的主要原因,因而酸性土壤缺钼常用 石灰来调节。土壤溶液中的钼在pH<5.5的酸性条件下, 以MoO4-形式存在,pH>5.5时,以MoO42-形式存在,两 者都能被植物吸收。我国南方均有缺钼土壤,主要是红 壤等酸性土壤。
缺锌时,植物体内不累积钾而累积磷造成磷中毒。
土壤中的钼
我国土壤全钼含量在0.1-6ppm,平均含量 为1.77ppm,土壤钼的含量受成土母质的影响 很明显,东北地区含钼量较高,土壤全钼量并 不能代表对植物的供给情况。
有效态钼是评价土壤中钼的供给情况的适宜指标。
土壤有效钼以pH3.3的草酸-草酸铵溶液提取
土壤中的锌
我国土壤全锌含量在10-300ppm平均为 100ppm。我国少的<3ppm,高的可达790ppm。 一般南方>北方,受母质影响,发育花岗岩 (153ppm)>石灰岩(91ppm)>紫砂岩(81ppm) >千枚岩(68ppm)红色粘土(61ppm)>红沙岩 (31ppm),土壤全锌量与有效锌含量有一定关 系,但也有反之,如北方的石灰性土壤,以土壤 有效锌作为评价指标时,不同的测定方法有着不 同的临界水平。
一、外形诊断
症状出现部位:Fe、Mn、B、Mo、Cu都首先 在新生组织出现,而Zn在老叶上出现,其次,看叶 片大小和形状,缺Zn叶片窄小,簇生(小叶病), 缺B叶片肥厚,叶片卷曲、皱缩、变脆,其它元素 叶片大小和形状不变,再看失绿部位,缺Zn 、Fe、 Mn都会产生叶脉间失绿黄化,但叶脉仍为绿色, 缺Zn最初在下部老叶片上,沿主脉出现失绿条纹及 黄绿相间成明显花叶,严重时褐色斑点,缺铁植株 幼叶叶脉间失绿黄化,严重时整个叶片变黄或发白, 见p157页表6-6。

C、Mn、Si、S、P、Cr、Mo这几种元素含量在钢中的作用和对性能的影响

C、Mn、Si、S、P、Cr、Mo这几种元素含量在钢中的作用和对性能的影响

C、Mn、Si、S、P、Cr、Mo这几种元素含量在钢中的作用和对性能的影响1、铬(Cr)铬能增加钢的淬透性并有二次硬化作用。

可提高高碳钢的硬度和耐磨性而不使钢变脆;含量超过12%时。

使钢有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和耐氧化性介质腐蚀的作用。

还增加钢的热强性,铬为不锈耐酸钢及耐热钢的主要合金元素。

铬能提高碳素钢轧制状态的强度和硬度。

降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当铬含量超过15%时,强度和硬度将下降,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则相应地有所提高。

含铬钢的零件经研磨容易获得较高的外表加工质量。

铬在调质结构钢中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淬透性。

使钢经淬火回火后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在渗碳钢中还可以形成含铬的碳化物,从而提高材料外表的耐磨性。

含铬的弹簧钢在热处理时不易脱碳。

铬能提高工具钢的耐磨性、硬度和红硬性。

有良好的回火稳定性。

在电热合金中,铬能提高合金的抗氧化性、电阻和强度。

(1) 对钢的显做组织及热处理的作用A、铬与铁形成连续固溶体,缩小奥氏体相区城。

铬与碳形成多种碳化物,与碳的亲和力大于铁和锰而低于钨、钼等.铬与铁可形成金属间化合物σ相(FeCr)B、铬使珠光体中碳的浓度及奥氏体中碳的极限溶解度减少C、减缓奥氏体的分解速度,显著提高钢的淬透性.但亦增加钢的回火脆性倾向(2)对钢的力学性能的作用A、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时加入其他合金元素时,效果较显著B、显著提高钢的脆性转变温度C、在含铬量高的Fe-Cr合金中,假设有σ相析出,冲击韧性急剧下降(3)对钢的物理、化学及工艺性能的作用A、提高钢的耐磨性,经研磨,易获得较高的外表光洁度B、降低钢的电导率,降低电阻温度系数C、提高钢的矫顽力和剩余磁感.广泛用于制造永磁钢D、铬促使钢的外表形成钝化膜,当有一定含量的铭时,显著提高钢的耐腐蚀性能〔特别是硝酸〕。

假设有铬的碳化物析出时,使钢的耐腐蚀性能下降E、提高钢的抗氧化性能F、铬钢中易形成树枝状偏析,降低钢的塑性G、由于铬使钢的热导率下降,热加工时要缓慢升温,锻、轧后要缓冷(4)在钢中的应用A、合金结构钢中主要利用铬提高淬透性,并可在渗碳外表形成含铬碳化物以提高耐磨性B、弹簧钢中利用铬和共他合金元素一起提供的综合性能C、轴承钢中主要利用铬的特殊碳化物对耐磨性的奉献及研磨后外表光沽度高的优点D、工具钢和高速钢中主要利用铬提高耐磨性的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回火稳定性和韧性E、不锈钢、耐热钢中铬常与锰、氮、镍等联合便用,当需形成奥氏体钢时,稳定铁素体的铬与稳定奥氏体的锰、镍之间须有一定比例,如Cr18Ni9等F、我国铬资源较少.应尽量节省铬的使用2、钼(Mo)钼在钢中能提高淬透性和热强性。

常见化学元素

常见化学元素

常见化学元素常见的化学元素有氢、氧、氮、碳、铁、铜、硫、氯、钠、钙等。

氢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个元素,它的原子序数为1,符号为H。

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是一种轻质燃料,在许多工业和能源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氧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八个元素,原子序数为8,符号为O。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在空气中的含量约为21%。

氧气是维持生物体呼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同时也是燃烧的必需品。

氮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七个元素,原子序数为7,符号为N。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在空气中的含量约为78%。

氮气在化学工业中广泛应用,它可以用于制造化肥、爆炸物和氮化合物等。

碳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六个元素,原子序数为6,符号为C。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它存在于自然界的许多形式中,如石墨、石炭和钻石等。

碳是有机物的基础,它可以与氧、氢和其他元素形成无数的化合物,如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

铁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26个元素,原子序数为26,符号为Fe。

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它在地壳中的含量较高。

铁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广泛用于建筑、制造和交通等行业。

铜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29个元素,原子序数为29,符号为Cu。

铜是一种红色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铜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材料,广泛用于电线、管道和电子设备等领域。

硫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6个元素,原子序数为16,符号为S。

硫是一种黄色非金属元素,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硫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于生产硫酸、橡胶和农药等。

氯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7个元素,原子序数为17,符号为Cl。

氯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盐的形式存在。

氯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广泛用于制造塑料、消毒剂和制冷剂等。

钠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1个元素,原子序数为11,符号为Na。

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钠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参与维持正常的神经传导和细胞功能。

初中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点总结第一篇:初中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点总结一、组成人体的元素 50多种常量元素(11种)在人体中含量>0.01% O>C>H>N>Ca>P>K>S>Na>Cl>Mg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含量<0.01% Fe、Zn、Se、I、F等二、人体中的常量元素1、钙 99%在于骨骼和牙齿中(1)成人体内约含钙1.26g,主要以C a10(PO4)6(OH)2晶体的形式存在(2)来源:奶类、绿色蔬菜、水产品、肉类、豆类(3)钙过多:结石、骨骼变粗过少:青少年佝偻病、发育不良老年人骨质疏松(4)补钙产品:钙中钙;葡萄糖酸钙;2、钠和钾(1)Na+ 存在于细胞外液人体内含钠80g—120g K+ 存在于细胞内液成人每千克含钾约2g(2)作用: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如血液的pH7.35-7.45)三、人体中的微量元素必需元素(20多种)Fe、Zn、Se、I、F 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 Hg、Cr、Pb、Ag、Ba、Al、Cu等元素对人体的作用摄入量过高、过低对人体的影响Fe 血红蛋白的成分,能帮助氧气的运输缺铁会引起贫血 Zn 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Se 有防癌、抗癌作用缺硒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

如摄入量过高,会使人中毒I(碘)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

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F(氟)能防治龋齿缺氟易产生龋齿,过量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一、有机化合物是否含有碳元素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不包括CO、CO2和Na2CO3、CaCO3等碳酸盐)1、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C2H5OH(乙醇,俗名:酒精)、CH3COOH(乙酸,俗名:醋酸)、C6H12O6(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粉等2、有机物数目庞大的原因: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3、有机物有机小分子如:CH4、C2H5OH、CH3COOH、C6H12O6等(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如:蛋白质、淀粉等二、有机合成材料1、有机高分子材料(1)分类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如: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涤纶(的确良)、锦纶(尼龙)、晴纶合成橡胶(2)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链状结构热塑性如:聚乙烯塑料(聚合物)网状结构热固性如:电木(3)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烯塑料(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烯塑料。

1Cr18Ni9Ti 和 06Cr19Ni10不锈钢性能比较

1Cr18Ni9Ti 和 06Cr19Ni10不锈钢性能比较

1Cr18Ni9Ti 和 06Cr19Ni10不锈钢性能比较奥氏体不锈钢是指在常温下具有奥氏体组织的不锈钢。

其钢中含Cr 约18%、Ni 8%~10%、C 约0.1%时,具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

此类钢除耐氧化性酸介质腐蚀外此类钢除耐氧化性酸介质腐蚀外,如果含有Mo 、Cu 等元素还能耐硫酸、磷酸以及甲酸、醋酸、尿素等的腐蚀。

此类钢中的含碳量若低于0.03%或含Ti 、Ni ,就可显著提高其耐晶间腐蚀性能。

高硅的奥氏体不锈钢对浓硝酸具有良好的耐蚀性。

由于奥氏体不锈钢具有全面的和良好的综合性能,在各行各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1Cr18Ni9Ti 和 06Cr19Ni10不锈钢被都是广泛的应用于石油化工业和作为结构件类材料的两类奥氏体不锈钢,它们都具备有奥氏体不锈钢全面和良好的综合性能,但由于其各元素的含量及其种类不同,也导致了其一些性能上的差异。

一,化学元素含量通过对比表1中1Cr18Ni9Ti 不锈钢和06Cr19Ni10不锈钢的化学成分的组成的比较,可以知道1Cr18Ni9Ti 不锈钢相比于06Cr19Ni10不锈钢,在其它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及其含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1Cr18Ni9Ti 不锈钢的化学成分中还多了P,Ti 这两类化学元素。

因为根据相关理论研究表明,使得奥氏体不锈钢腐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不锈和耐腐蚀用途中的一些条件下,碳和钢中的铬会形成高铬的622C Cr 型的碳化物,从而使得其局部发生铬的贫化,使钢的耐腐蚀性特别是耐镜晶间是腐蚀性能下降,从而导致了不锈钢之间发生了不均衡的腐蚀,而造成了钢件的失效,由于Cr18Ni9Ti不锈钢中加入了钛元素,作为其稳定化的元素,因为钛和碳的亲和力大于铬的,因此向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钛作为稳定的元素可以很好的防止敏化态晶间腐蚀的目的。

所以1Cr18Ni9Ti不锈钢和06Cr19Ni10不锈钢相比较1Cr18Ni9Ti 不锈钢的耐腐蚀的能力更好。

表1 1Cr18Ni9Ti和06Cr19Ni10不锈钢化学元素表二,力学性能由表2可知1Cr18Ni9Ti 和06Cr19Ni10不锈钢相比较,1Cr18Ni9Ti 不锈钢的屈服强度略低于06Cr19Ni10不锈钢,然而其抗拉强度1Cr18Ni9Ti不锈钢要比06Cr19Ni10不锈钢要高的多,因此1Cr18Ni9Ti 不锈钢的强度性能要更加的优于06Cr19Ni10不锈钢,更加适用于需要承受一定拉力的结构件材料。

[汇编]常见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表格中学九年级化学

[汇编]常见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表格中学九年级化学

常见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表格中学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材概览】1、本单元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课程标准与大纲内容的对比研究。

本单元教材共分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

它们包括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及其有关的计算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二)、(三)、(四)中的部分内容,见表一、表二、表三。

(二)微粒构成物质表一(三)认识化学元素表二上表内容基本属于本单元内容。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表三“标准”与“大纲”相比,在“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的要求上,基本没有变化。

“标准”对“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没作明确要求,对离子化合物(如NaCl)等)和共价化合物(HCl等)的形成没作要求。

“标准”从“物质的微粒性”这一高度来选择和组织这部分内容,从而提高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也就是说,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建立起“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念。

“物质的微粒性”是“化学结构观”的基本观点。

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化学观念,“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是化学新课程的课程内容选择时十分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

“标准”对“化合价”的概念降低了要求,原来的定义是“我们把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学生不易理解。

“标准”只要求学生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感悟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标准”与“大纲”,在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要求上基本没有变化。

2、本单元在化学课程及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它单元的联系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是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

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发展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比较植物与动物体内的化学元素

比较植物与动物体内的化学元素

比较动物与植物体内的化学元素动物与植物虽然营养方式不同,但在化学组成上却十分相近。

目前已知的109种化学元素中,动植物体内已发现6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元素分布于元素周期表中第Ⅰ族和第Ⅷ族,多数处于第1~4周期内,原子序数较小,是比较轻的元素。

这些元素中,以C、H、O、N含量最多,占总量95%以上。

矿物元素的含量较少,约占5%。

构成动植物体的化学元素并非都游离存在,绝大部分构成复杂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一、动物体的化学成分动物体的化学成分依动物种类、年龄、体重、营养状况不同而不同,见表1-1。

(一)水分动物体内水分含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大幅度降低。

以牛为例,胚胎期含水分高达95%,初生犊牛含水75%~80%,5月龄幼牛含水66%~72%,成年牛体内含水仅40%~60%,相对稳定。

动物体内水分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体脂肪的增加。

从表1-l可以看出:瘦阉牛体内含脂肪12%,含水64%;肥阉牛体内含脂肪41%,含水43%。

又如猪从体重8kg至100kg,水分从73%下降到49%,脂肪则从6%上升到36%。

由此可见动物体内水分和脂肪的消长关系十分明显。

水分是动物体成分之一,不同器官和组织因机能不同,水分含量亦不同。

血液含水分90%~92%,肌肉含分水72%~78%,骨骼组织含水分约45%,牙齿珐琅质含水分仅5%。

(二)有机物质脂肪和蛋白质是动物体内两种重要的有机物质。

动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极少。

蛋白质是构成动物体各组织器官重要的组成成分。

动物体内各种酶、抗体、内外分泌物、色素以及对动物有机体起消化、代谢、保护作用的一些特殊物质多为蛋白质。

动物体内的蛋白质是由各种氨基酸按一定顺序排列构成的真蛋白质。

动物种类不同体内的脂肪含量不同。

一般说来,猪体脂肪贮量最高,牛、羊次之,鸡、兔、鱼等动物体内脂肪贮量较少。

脂肪的含量与营养水平、采食量密切相关。

同一种动物用高营养水平,特别是高能量水平饲喂,体脂的贮量则高。

煤中微量元素综述

煤中微量元素综述

煤中微量元素综述一,关于煤中微量元素的丰度我国已经监测到得47种元素在多数煤里含量的平均值的分布情况如下:元素含量平均值范围段元素≥100×10 -6 钡、氯、氟、磷、锶、钛≥50×10 -6~<100×10 -6 硼、锆≥10×10 -6~<50×10 -6 铬、铜、锂、锰、铌、镍、铅、钒、锌≥1×10 -6~<10×10 -6 砷、铍、溴、钴、铯、镓、锗、铪、碘、钼、铷、锑、钪硒、锡、钍、铀、钨、钇≥0.1×10 -6~<1×10 -6 银、铋、镉、汞、钽、铊、钯<0.1×10 -6 金、碲、铂、铱(注:碘、金、碲、铂、铱5种元素的分析资料太少,数据可信度差)若采用的分析技术适当,从任何煤样中几乎能检测到至今已发现的所有微量元素,但是每个元素在不同样品内的含量悬浮,差异可达1~3个数量级,甚至更多,例如:磷和钛的平均值范围是100×10 -6,然而在相当多的煤里其含量达到或超过n×10-3的数量级;我国煤中砷的一般丰度都低于10×10 -6,而在贵州省西南部兴仁县、兴义县、安龙县的二叠纪煤中检测到的砷的含量高达n×100×10 -6~n×1000×10 -6,从一个样品中检测到砷的最高含量为35037×10 -6等等。

由于微量元素在煤中分布很不均一,不仅在采自不同矿区或同一矿区内的不同煤层的样品里出现差异,即使在同一煤层内的不同分层的样品里,以及用微束分析技术测试同一块样品的不同测点的测试结果都有可能不同。

微量元素在煤中分布不均的根本原因是元素在煤中的赋存状态多种多样。

虽然微量元素在煤中分布不均,但在一个含煤盆地内部,多数煤中某一含量还是处于一定的有限范围之内,少数样品中测量值可能偏高出现异常。

其原因一样品中含有该元素载体的量超过正常值二特殊地质条件形成该元素的富集区。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人教版)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人教版)
7-10
无机盐
蛋白质
脂类
糖类和核酸
1-2
1-1.5
1.一般情况下活细 胞内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是___ 水 ; 2.含量最多的有机 蛋白质 ; 化合物______ 3.占干重最多的化 合物是 蛋白质 。
P17思考与讨论:
1.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什么区 别? 区别主要看它们的分子组成中是否有 碳元素。 如:糖类是有机物,由C、H、O三种 元素组成;水是无机物,由H、O二 种元素组成。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3.生物所含元素都来自无机环境,为 什么二者元素含量却大不相同? 生物体按照生命活动需要从外界 有选择地吸收元素,故元素含量与 无机环境元素含量相差较大。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 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 素是生命特有的; 2.但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 含量却有区别. 说明生命和非生命的无机环境既有 统一性又有差异性,生命起源于非 生命物质.
4、 淀粉 + 碘→蓝色 用试管取2mL待测组织样液,向 试管内滴加1~2滴碘液,观察颜色 变化。
加1~2滴碘液
•生物组织中几种有机物的检测方法比较:
鉴定物质 材料 试剂 现象
砖红色沉淀 (水浴加热)
斐琳试剂 梨 可溶性还原 (甲液乙液 (避免颜色干扰) 混合使用) 糖 苏丹Ⅲ 苏丹Ⅳ 双缩脲试剂 (先加A液后 加B液、 B液 不能过量)
2.细胞内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分别是哪一种?你能推测它们对生命的意 义吗?
①细胞内最多的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 物质,在生命活动中期重要作用。 ②细胞内最多的无机化合物: 水,是生命之源,离开水,生 命活动就无法进行。
3.并不是所有细胞中化合物的含量都一样。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说哪些植物器官的 细胞中富含糖类、脂质或蛋白质? 叶肉细胞、果实细胞、种子的细胞等含 量较多。 例:谷类的果实种子含淀粉较多; 甘蔗的茎、甜菜的根含蔗糖较多; 花生、芝麻种子含脂质较多。 大豆种子含蛋白质较多 4.怎样从植物器官中提取这些化合物? 设法使细胞破碎,再将这些物质提取出来。

化学元素周期表

化学元素周期表

化学元素周期表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镓、钪、锗)。

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X射线,发现原子序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质子数或原子序)排列,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

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氢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号元素,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水素”。

氢是由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在1766年发现,称之为可燃空气,并证明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178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证明氢是一种单质并命名。

氢在地壳中的丰度很高,按原子组成占15.4%,但重量仅占1%。

在宇宙中,氢是最丰富的元素。

在地球上氢主要以化和态存在于水和有机物中。

有三种同位素:氕、氘、氚。

氢在通常条件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气体分子由双原子组成;熔点-259.14°C,沸点-252.8°C,临界温度33.19K,临界压力12.98大气压,气体密度0.0899克/升;水溶解度21.4厘米³/千克水(0°C),稍溶于有机溶剂。

在常温下,氢比较不活泼,但可用合适的催化剂使之活化。

在高温下,氢是高度活泼的。

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几乎所有的元素都能与氢生成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通常称为某化氢,如卤化氢、硫化氢等;金属元素的氢化物称为金属氢化物,如氢化锂、氢化钙等。

氢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又是未来的能源。

氦,原子序数2,原子量4.002602,为稀有气体的一种。

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太阳”。

1868年有人利用分光镜观察太阳表面,发现一条新的黄色谱线,并认为是属于太阳上的某个未知元素,故名氦。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重要元素及其应用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重要元素及其应用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重要元素及其应用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进行排列,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研究元素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一些周期表中的重要元素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 氢(H)氢是元素周期表中最简单的元素,也是宇宙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

它广泛应用于合成氨、炼油和制造化肥等工业过程中。

此外,氢还是氢燃料电池的关键成分,可用于替代传统能源。

2. 氦(He)氦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二个元素,具有低密度和高热传导性。

因此,氦广泛用于充气球、气球航行和制冷设备等领域。

此外,氦还常用于气体保护焊和氩弧焊等高温工艺中。

3. 碳(C)碳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它是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

在化学工业中,碳被用于制造塑料、纤维、橡胶等材料。

此外,碳还在钢铁和铝的生产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4. 氧(O)氧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八个元素,是空气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

氧主要应用于呼吸、燃烧和许多工业过程中。

氧气在医疗领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用于氧疗和氧化剂。

5. 氮(N)氮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七个元素,它占据大气中的主要成分。

氮气广泛应用于肥料制造、制冷剂、杀菌剂和氮气激光器等领域。

此外,氮还是许多爆炸物和炸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6. 锂(Li)锂是一种轻金属,具有良好的电导性和化学稳定性。

它被广泛用于电池、电子设备和冶金工业。

锂离子电池是现代电子设备的必备能源之一。

7. 铜(Cu)铜是一种良好的导电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可塑性。

铜广泛用于电线、电器设备、建筑材料和硬币等领域。

铜合金也被用于制造耐用的工具和零件。

8. 铁(Fe)铁是元素周期表中的过渡金属,具有高强度和耐腐蚀性。

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等领域。

钢铁是由铁和碳等元素合金化而成的,是现代工业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9. 铝(Al)铝是一种轻便、耐腐蚀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

它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建筑工业中。

f51材质化学成分

f51材质化学成分

f51材质化学成分一、概述F51材质的基本信息F51,又称0Cr18Ni9,是一种不锈钢材质。

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和美观性,广泛应用于建筑、厨房用具、化工设备等领域。

二、F51材质的化学成分及其特点F51不锈钢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元素:1.碳(C):含量在0.03%左右,有助于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

2.铬(Cr):含量在18%以上,赋予钢材良好的耐腐蚀性。

3.镍(Ni):含量在9%左右,提高钢的韧性和塑性。

4.硅(Si):含量在1%以下,影响钢的硬度和强度。

5.锰(Mn):含量在2%以下,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6.磷(P)和硫(S):含量分别在0.045%以下,控制钢的杂质水平。

F51材质的特点如下:1.耐腐蚀性:F51不锈钢中的铬元素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铬膜,阻止进一步的腐蚀。

2.耐磨性:F51钢中的镍、硅等元素可以提高钢材的硬度,从而增加其耐磨性。

3.美观性:F51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光泽和色泽,给人一种高雅、美观的感觉。

三、F51材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1.优势:- 耐腐蚀性:在化工、医疗等对材料要求较高的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 耐磨性:在建筑、厨房用具等磨损较严重的场合具有优越性能。

- 美观性:在装饰、家具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2.局限性:- 成本较高:相比普通钢材,F51不锈钢的价格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 加工难度:F51钢的硬度高,加工过程中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增加了生产成本。

四、总结:F51材质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其优良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和美观性,使其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然而,较高的成本和加工难度也限制了其在一些场合的应用。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安排1课时。
板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C、H、0、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
(二)种类主要有20多种
(三)分类
1.大量元素:C、H、0、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回答:不相同。)
提问: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
讲述: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不仅具有统一性,而且还具有差异性。例如:C、H、N3种元素在生物体的含量约占73%,而在岩石中还不到1%。
小结:这节课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
2.根据化学元素的含量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有许多,它们的含量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以玉米和人体为例,来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出示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对比表投影片。)
提问:从表中看,哪一种化学元素是玉米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回答:是C。)
提问:除此之外,还有哪几种元素含量较多?
(回答:0、H、N。)
讲述:从表中可以看出已C、0、N、H这4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所以,C、0、N、H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都有一定的作用。
4.非生物界和生物界在物
提问:构成生物体的这些元素的含量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讨论后回答:有的含量非常多,有的较多,有的很少,差别较大。)
讲述:对,正是因为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量元系,一类是微量元素。

五种检测元素

五种检测元素

一、镉



镉可形成多种配离子,如Cd(NH3)、Cd(CN)、 CdCl等。 镉的毒性较大,被镉污染的空气和食物对 人体危害严重,日本因镉中毒曾出现“痛 痛病”。 可用多种方法从含镉的烟尘或镉渣(如煤或 炭还原或硫酸浸出法和锌粉置换)中获得金 属镉。进一步提纯可用电解精炼和真空蒸 馏。
一、镉

一、镉


吸收入血液的镉﹐主要与红细胞结合。 肝脏和肾脏是体内贮存镉的两大器官﹐两者所 含的镉约占体内镉总量的60%。据估计 ﹐40~60岁的正常人﹐体内含镉总量约 30mg﹐其中10mg存于肾﹐4mg存于肝﹐其余 分布于肺﹑胰﹑甲状腺﹑睾丸﹑毛发等处。器 官组织中镉的含量﹐可因地区﹑环境污染情况 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进入体内的镉主要通过肾脏经尿排出﹐但也有 相当数量由肝脏经胆汁随粪便排出。镉的排出 速度很慢﹐人肾皮质镉的生物学半衰期是 10~30年。
一、镉

辅助资料 镉与它的同族元素汞和锌相比,被发现得晚的 多。它在地壳中含量比汞还多一些,但是汞一 经出现就以强烈的金属光泽、较大的比重、特 殊的流动性和能够溶解多种金属的姿态吸引了 人们的注意。镉在地壳中的含量比锌少得多, 常常以少量包含于锌矿中,很少单独成矿。金 属镉比锌更易挥发,因此在用高温炼锌时,它 比锌更早逸出,逃避了人们的觉察。这就注定 了镉不可能先于锌而被人们发现。
一、镉

镉污染危害和机理 长期食用遭到镉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 “痛痛病”,即身体积聚过量的镉损坏肾 小管功能,造成体内蛋白质从尿中流失, 久而久之形成软骨症和自发性骨折。长期 饮用受镉污染的自来水或地表水,并用受 镉污染的水进行灌溉(特别是稻谷),会致使 镉在体内蓄积,造成肾损伤,进而导致骨 软化症,周身疼痛,称为“痛痛病”。

化学元素周期表

化学元素周期表

烯烃
不饱和烃
烯烃是一种不饱和烃,其分子中至少有一个碳碳 双键。
命名
烯烃的命名通常以“烯”为词根,根据其分子中 碳原子的数目来命名,如乙烯、丙烯、丁烯等。
性质
烯烃通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燃的液体或 气体,具有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
炔烃
01
不饱和烃
炔烃是一种不饱和烃,其分子中至少 有一个碳碳三键。
性质
碘元素是周期表中紫黑色固体,具有弱氧化性和腐蚀性,可与大多数金属形成碘化物。
用途
碘元素主要应用于化工、医药、农业和食品等领域,如碘化银用于人工降雨、碘化钾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碘化钠用于农 业杀菌等。
05
过渡金属元素
钛元素
物理性质
钛是一种银白色过渡金属元素,具有轻盈的特性 ,是所有金属中最轻的。
溴元素由德国化学家巴里于19世 纪发现,并以其拉丁名 “brom”命名。
性质
溴元素是周期表中唯一的非金属 液体,具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 可与大多数金属形成溴化物。
用途
溴元素主要应用于化工、医药、 电子和灭火等领域,如溴化银用 于摄影、溴化钠用于治疗神经病 痛、电子元件和灭火剂等。
碘元素
发现与命名
碘元素由法国化学家库特瓦于19世纪发现,并以其拉丁名“iod”命名。
砷(As)
砷是一种剧毒的重金属元素,长期接触砷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造血系统的 正常功能,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有害有机物
01
多氯联苯(PCBs)
多氯联苯是一种常见的有害有机物,长期接触PCB会引发肝脏损伤、
免疫系统抑制和神经系统损伤等多种健康问题。
02
二噁英(Dioxins)
二噁英是一种剧毒的有机化合物,长期接触二噁英会对人体免疫系统

元素周期表(带拼音)

元素周期表(带拼音)

元素周期表(带拼音)元素周期表是以原子或离子的符号作为标准号,以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种类或含量的化学符号,以及元素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可以反映元素特性的化学符号。

元素符号,是由原子排列顺序表示。

在原子排列中,每个原子或离子排列构成一个元素序列。

所有在排列中的原子按其分子个数表示为每个原子中分子所占组成单位,元素符号的大小就表示了所代表元素序号和该序号在化学上的意义,以及该序列对应分子之间的区别,也代表了元素之间互相影响而又相互独立的一个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系统是否稳定和连续。

在化学性质上,元素都是平衡态,这也是我们要强调必须保持同一性的原因之一:原子形成过程不可能同时完全相同,但是它们之间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原子或离子之间并没有绝对紧密相联,即原子或离子能够存在于同一个空间中。

一、为什么要以原子命名?从化学角度看,元素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比地球上现有的原子的生命还早。

而目前最有可能用得上原子理论的就是原子族的相关元素(如铀、镭、铌、钽、锂、钡、钴、锆、硅、铂、镭)和元素族的所有原子核组成的有机金属元素。

我们知道,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所列元素周期表所用原子或离子序号用一种特定形式表示。

如元素周期表中第一个原子按其序号可称为第 I元素第IV元素。

这些元素的序号一般就可以代表它们在化学上的含义。

因此,以原子命名可以避免用原子概念对原子现象作出概括描述,从而使化学元素周期表不会过于死板(例如只用原子名称)。

1、取其首字为元素名的依据在化学方面,有一种公认的元素命名原则,那就是尽量不用首字)来命名。

如在元素周期表中:第 I、 II、 III、 IV这四个数字为首字,其他每一个数字都要对应第一个字母:如第 I 对应1 (这四个数字是按首字第一英文字母排序而来)、第 II、 IV对应1 (这四个数字是按首字第二英文字母排序而来)。

但如果把这四个数字拆开来看则不存在这种说法或现象,如取1 (这个数字是按照首字“一”这一英文字母排序而来)来命名这四个数字则是不合理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