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总结及习题1

合集下载

数据结构第二章习题(1)

数据结构第二章习题(1)

B. 单链表
C. 双链表
D. 单循环链表
3.具有线性结构的数据结构是( )。
A. 图
B. 树
C. 广义表
D. 栈
4.在一个长度为 n 的顺序表中,在第 i 个元素之前插入一个新元素时,需向后移动( )
个元素。
A. n-i
B. n-i+1
C. n-i-1
5.非空的循环单链表 head 的尾结点 p 满足( )。
A. n-i
B. n-i+1
C. n-i-1
D. i+1
10.线性表是n个( )的有限序列。
A. 表元素
B. 字符 C. 数据元素 D. 数据项
11.从表中任一结点出发,都能扫描整个表的是( )。
A. 单链表
B. 顺序表
C. 循环链表
D. 静态链表
12.在具有n个结点的单链表上查找值为x的元素时,其时间复杂度为( )。
A. q->next=s->next;s->next=p; B. s->next=p;q->next=s->next;
C. p->next=s->next;s->next=q; D. s->next=q;p->next=s->next; 24.在以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优于链表存储结构 B.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适用于频繁插入/删除数据元素的情况
A. p->next=p->next->next;
B. p=p->next;p->next=p->next->next;
C. p =p->next;

第2章习题解1

第2章习题解1

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A 2.C 3.B 4.C 5.A 6.B 7.B 8.B 9.C 10.C二、填空1、关系中主码的取值必须惟一且非空,这条规则是实体完整性规则。

2、关系代数中专门的关系运算包括:选择、投影、连接和除法,主要实现查询类操作。

3、关系数据库的关系演算语言是以谓词演算为基础的DML语言。

4、关系数据库中,关系称为表,元组亦称为行,属性亦称为列。

5、数据库描述语言的作用是定义数据库。

6、一个关系模式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R(U,D,dom,F)。

7、关系数据库操作的特点是一次一集合式操作。

8.数据库的所有关系模式的集合构成关系数据库模型,所有的关系集合构成关系数据库。

9、在关系数据模型中,两个关系R1与R2之间存在1:m的联系,可以通过在一个关系R2中的外键或外码或外部关键字在相关联的另一个关系R1中检索相对应的记录。

10、将两个关系中满足一定条件的元组连接到一起构成新表的操作称为θ-连接操作。

三、简单、计算或查询1、试述关系模型的三要素内容。

解:(1)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非常单一,在用户看来,关系模型中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一张二维表。

但关系模型的这种简单的数据结构能够表达丰富的语义,描述出现实世界的实体以及实体间的各种联系。

(2)关系模型的关系操作:关系模型给出了关系操作的能力,它利用基于数学的方法来表达关系操作,关系模型给出的关系操作往往不针对具体的RDBMS语言来表述。

关系模型中常用的关系操作包括:选择(select)、投影(project)、连接(join)、除(divide)、并(union)、交(intersection)、差(difference)等查询(query)操作和添加(insert)、删除(delete)、修改(update)等更新操作两大部分。

查询的表达能力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

早期的关系操作能力通常用代数方式或逻辑方式来表示,分别称为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

第二章习题1

第二章习题1
2017/10/10 19
T
答:var S,SK,T,TL:semaphore:=1,1,1,1; begin parbegin Process ST Process TS begin begin P(S); P(T); P(SK); P(TL); 通过SK; 通过TL; 进入M; 进入M; V(SK); V(TL); P(TL); P(SK); 通过LT; 通过KS; V(TL); V(SK); V(S); V(T); end; end; parend; 2017/10/10 end;
2
5、引入进程,可带来( 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和( 系统吞吐量的 增加 )的好处,但却增加了系统的( 时间 )和( 空间 )开销。 6、临界区是指进程中用于(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代码。 C 是一种只能由P和V操作所改变的整型变量,(1)可用于 7、(1) D 和(3),(2) A 实现进程的(2) 是指排他性地访问临界资源。 (1)A.控制变量 B.锁 C.整型信号量 D.记录型信号量 (2)(3)A.同步 B.通信 C.调度 D.互斥 8、设有6个进程共享同一互斥段,若最多允许有3个进程进入 互斥段,则所采用的信号量的初值为( 3 )。 9、有3个进程共享同一程序段,而每次最多允许两个进程进入 该程序段,若用P、V操作作同步机制,则记录型信号量S的取 值范围为( 2,1,0,-1(或[2,-1]) )。
5
17、在直接通信方式中,系统通常提供的两条通信原语如下, 请选择适当的参数填入。 B D A D send(________,_______);receive(________,_______) A.Sender B.receiver C.text D.message E.mailbox 18、下列原语中,能进行进程通信的原语是( C )和( D ) A.挂起/撤销 B.创建/撤销 C.P、V操作 D.锁/开锁 19、消息缓冲队列通信中的临界资源是( B ) A.队列中的某个消息缓冲区 B.整个消息缓冲队列 C.信箱 D.管道 20、处于执行状态中的进程若同时发生了下列两种情况:(a) 对某信号量执行P操作后,其结果为负。(b)时间片到了中断 发生。则该进程将由执行状态变迁为( A )状态。 A.阻塞 B.就绪 C.阻塞或就绪 D.不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点归纳及习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点归纳及习题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点一、组成细胞的元素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细胞所特有的。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大不相同。

【提醒】统一性是从元素的种类看,差异性是从元素的含量看。

2.各种元素的归属范围、特点及作用。

(1)归属范围【注意】占人体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占人体干重最多的元素是C。

(2)特点:不同生物体内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根本相同,但在不同生物体内同种元素的含量差异较大;同一生物体内的不同元素的含量也不相同。

(3)作用:无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必需的,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1.种类(1)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2)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2.含量(1)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2)含量仅次于水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3)有机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

(4)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知识点三、检测生物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1.考前须知,(1)复原糖的含量、生物细胞中有无色素是影响实验结果和观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选择复原糖含量高、细胞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植物,如苹果、梨、白萝卜等。

,(2)鉴定脂肪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但必须提前浸泡3~4 h。

,(3)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细胞(或器官),如大豆、鸡蛋等。

如用大豆可直接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如用鸡蛋要用蛋清,并注意稀释,一般稀释10倍以上,否那么实验后易粘附试管壁,不易清洗。

,2.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拟, 试剂名称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鉴定原理复原糖中的醛基(-CHO)在加热条件下能将Cu2+复原成Cu+,从而生成红色的Cu2O沉淀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能与Cu2+结合成紫色络合物,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试剂浓度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的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使用方法甲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参加样液先参加A液形成碱性环境后,再加B液使用条件加热不加热【例1】人们经常食用的牛、羊、猪等肉类和白菜、土豆等蔬菜,消化吸收后,其中的成分大多被转化为人体自身的一局部,其根本原因是( )A.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B.在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大体相同C.组成生物体细胞的根本元素是碳D.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含量大体相同易错点提示误认为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是生命特有的。

第2章习题 (1)

第2章习题 (1)




20. 数据传输速率是描述数据传输系统的重要技 术指标之一。数据传输速率在数值上等于每秒 钟传输构成数据代码的二进制( ) A.比特数 B.字符数 C.帧数 D.分组数 21. 对于一个实际的数据传输系统,在数据传输 速率确定后,如果要求误码率越低,那么传输 系统设备的( ) (1) 造价越高 (2) 结构越复杂 (3) 线路 带宽越大 (4)拓扑结构越简单 A.1和2 B.1和3 C.2和4 D . 3和 4
7.试述报文交换和数据报方式交换的异同点。 8.试述虚电路的工作原理,为什么称其为“虚电路”? 9.在数据传输中,为什么要进行差错控制?
10.试区别停止等待ARQ方式、选择ARQ和Go-Back-N方式的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8. 下列哪一种不是采用点-点线路的通信 子网的基本拓扑结构( ) A.总线型 B.网状 C.星型 D.树型

9. ATM采用( )方式。 A. 同步时分多路复用 B. 同步频分多路复用 C. 异步时分多路复用 D. 异步频分多路复用
10. 在通道上传输的字符编码是01101100时 ,若采用奇校验,正确的编码序列是( ) 。 A.01101100 B.01101101 C.11101101 D.11101100







16. 香农定理描述了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哪些 参数之间的关系?( ) (1) 信道带宽 (2)信噪比 (3)噪声功率 A.1和3 B.1和2 C.仅1 D.仅2 17. 如果在通信信道上发送1比特信号所需要的 时间是0.001us,那么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为( ) A.1Mbps B. 10Mbps C. 100Mbps D.1Gbps

经济法基础》第二章课后习题及答案(1)(参考)

经济法基础》第二章课后习题及答案(1)(参考)

经济法基础》第二章课后习题及答案(1) 第二章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课后作业)一、单项挑选题1.依照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别属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并且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平等自愿原则B.老实信用原则C.从属原则D.协商一致原则2.依照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除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录取的人员外,用人单位招用的劳动者须年满()周岁。

3.甲公司聘请了5名服务人员,在签订劳动合并且要求该5名聘用人员每人缴纳500元的服装押金。

劳动行政部门发觉甲公司这一违法行为后对其举行了处罚,下列处罚措施中,别符合规定的是()。

A.责令限期向5名劳动者每人退还收取的500元押金B.处以总额为2000元的罚款C.处以总额为2500元的罚款D.处以总额为10000元的罚款年3月1日,钞票某开始在P公司工作(全日制用工),3月10日,P公司书面通知钞票某签订劳动合同,然而钞票某拒绝签订。

3月20日,P公司通知钞票某终止劳动关系。

依照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公司无需向钞票某支付经济补偿公司能够口头通知钞票某终止劳动关系公司能够与钞票某别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订立口头协议公司能够拒绝向钞票某支付事实上际工作时刻的劳动酬劳5.依照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对于无效劳动合同法律后果,下列表述别正确的是()。

A.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时起就没有法律效力B.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别妨碍其他部分的效力,其他部分仍然有效C.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只能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确认D.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酬劳6.依照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因特别缘故需要延长工作时刻的,在保障劳动者躯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刻,除有特别事情外,每日别得超过()小时,每月别得超过()小时。

小时36小时小时40小时小时36小时小时40小时7.周某为R公司职工,月工资1800元,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600元。

高中数学必修1(人教B版)第二章函数2.1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数学必修1(人教B版)第二章函数2.1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描述:高中数学必修1(人教B版)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第二章 函数 2.1 函数一、学习任务1. 通过同一过程中的变量关系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初步掌握换元法的简单应用.2. 了解映射的概念,能判断一些简单的对应是不是映射.3.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简单情境中的函数.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能写出简单情境中的分段函数,并能求出给定自变量所对应的函数值,会画函数的图象.4. 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会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理解函数最大(小)值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二、知识清单函数的相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 映射函数的定义域的概念与求法函数的值域的概念与求法 函数的解析式的概念与求法分段函数复合函数 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最大(小)值 函数的奇偶性三、知识讲解1.函数的相关概念函数的概念设 , 是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 ,使对于集合 中的任意一个数 ,在集合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 为从集合 到集合 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其中, 叫做自变量,自变量取值的范围(数集 )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叫做因变量,与 的值相对应的 值叫做函数在 处的函数值,所有函数值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相同函数的概念A B f Ax B f (x )f :A →B A By =f (x ),x ∈A .x A y x y x {y | y =f (x ),x ∈A }N集合 的函数关系的有( )012.数轴表示为(2){x | 2⩽x⩽8 且8](3)函数 的图象是由 t 的映射的是( )N(2)函数图象如图所示:y的距离 与点y=f(x)如图为函数 的图象,试写出函数解: [1,2]2(5)(图象法)画出。

第二章 有理数总结与复习(第1课时)

第二章 有理数总结与复习(第1课时)

第二章有理数总结与复习(第1课时)一、知识框架:有理数的分类(1)按整数、分数进行分类(2)按正数、负数和零进行分类绝对值代数意义几何意义概念相反数意义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利用在数轴的位置进行比较利用绝对值进行比较倒数的意义加法法则减法法则法则乘法法则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有理数除法法则乘方法则运算交换律加法的交换律:a+b=b+a乘法的交换律:a×b=b×a运算律结合律加法的结合律:a+(b+c)=(a+b)+c乘法的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率:a×(b+c)=a×b+a×c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写成a×10n的形式,(1≤a<10)二、知识点梳理:(重难点突破)1、用正、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其中一个为正、一个为负;2、数轴的概念:(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

3、绝对值:(1)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2)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即对于任何有理数a,都有a (a>0)a(a≥0) a(a>0) │a│= 0 (a=0) 或者│a│= 或写成│a│=-a(a<0) -a(a≤0) -a (a<0)无论a取任何有理数,都有│a│≥0 ,即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4、相反数: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

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1)利用数轴比较大小: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大于左边的点表示的数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2)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物理化学第二章习题 (1)

物理化学第二章习题 (1)

杨婷蔚徐鑫鑫2.3 在25℃及恒定压力下,电解1mol水(H2O,l),求过程的体积功。

H2O(l) = H2(g) + 1/2O2(g)解: n = 1mol25℃,101.325kPaH2O(l) H2(g) + O2(g)n1=1mol 1mol + 0.5mol = n2V1 = V l V(H2) + V(O2) = V2恒温恒压化学变化过程, 应用式(2.2.3)W=-p ambΔV =-(p2V2-p1V1)≈-p2V2 =-n2RT=-3.718kJ舒海鑫2.4 系统由相同的始态达到了相同的末态。

若途径a的Qa=2.078kJ,Wa=-4.157kJ,而途径b的Qb=-0.692kJ。

求Wb解:ΔU只取决于封闭系统的始、末状态,而与具体途径无关因为:系统由相同的始态达到了相同的末态所以:ΔU1 = ΔU2即Qa +wa = Qb + wb2.078kJ + (-4.157)kJ = -0.692kJ + wbWb = -1.387kJ陆爱玲2-5 始态为25℃,200kPa的5 mol 某理想气体,经a,b两不同途径到达相同的末态。

途径a 先经绝热膨胀到– 28.57℃,100kPa,步骤的功Wa= - 5.57kJ;在恒容加热到压力200 kPa 的末态,步骤的热Qa= 25.42kJ。

途径b为恒压加热过程。

求途径b的Wb及Qb。

解:过程为5mol 5mol 5molWa=-5.57 kJ Qa=25.42kJ25℃-28.57℃t0℃200kPa 100kPa 200kPaV1 V2 V3V1=nrT1/P1=5×8.314×298.15÷(200×1000)=0.06197m3V2=nrT2/P2=5×8.314×(-28.57+273.15)÷(100×1000)=0.10167m3Wb=-Pamb(v2-v1)=-200×1000×(0.10167-0.06197)=-7940 J=-7.940KJ对a过程△U=Wa+Qa=(-5.57+25.42)kJ =19.85kJ对b过程△U=Wb+QbQ b= △U-Wb=(19.85+7.940)kJ=27.79kJ李淳玉2.6 4 mol的某理想气体,温度升高20 C,求的值。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名词解释1.结晶度:聚合物中结晶相在全部高聚物物料所占的百分比(重量比或体积比) 。

对于纤维素物料来讲,就是指纤维素构成的结晶区所占纤维素整体的百分数,它反映了纤维素聚集时形成结晶的程度。

2.纤维素的可及度:反应试剂到达纤维素羟基的难易程度。

3.纤维素的反应性:纤维素大分子葡萄糖基环上伯、仲羟基的反应能力。

4.取代度:纤维素分子链上平均每个失水葡萄糖单元上被反应试剂取代的羟基数目。

由于纤维素分子链中每个失水葡萄糖单元上有3个羟基,取代度最大值为3同质多晶体:对某些晶体来讲,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结构,但单元晶胞不同,称之同质多晶体,例如五种结晶变体。

简答题1.为什么纤维素大分子易于形成结晶性结构?重复单元简单、均一;分子表面平整,易于长向伸展;结构单元具有反应性强的侧基,有利于形成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2.五种纤维素如何得到?纤维素Ⅰ,天然存在的纤维素,如细菌纤维素、海藻和高等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纤维素Ⅱ,纤维素Ⅰ经由溶液中再生或丝光化过程得到的晶体变体,不可逆的过程纤维素Ⅲ,纤维素Ⅰ或Ⅱ用液氨或胺(甲胺、乙胺、乙二胺)处理,再将其蒸发掉而得到的变体;可逆纤维素Ⅳ,纤维素ⅠⅡⅢ经由不同方法制得纤维素Ⅹ,由纤维素Ⅰ或Ⅱ在38.0%~40.3%浓盐酸中20℃处理2~4.5小时,用水将其再生得到。

3.纤维素II 的结晶结构及其特点?反向平行链,中心链上的向下的分子链中的-CH2O具有tg构象,四个角链的向上分子链中的-CH2OH具有gt构象,存在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堆砌较稳定,热力学上比纤维素Ⅰ稳定。

4.氢键的形成条件必须要有H,还要有电负性很强的原子,且有孤对电子,H原子和电负性很强的原子之间的距离在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氢键0.28-0.3nm,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5.结晶区氢键和无定形区氢键的区别结晶区:所有羟基均形成氢键,因此结晶区分子间的结合力强,即氢键结合力强,水分子不易进入,形成永久结合点。

第二章作业1

第二章作业1

第二章 P-V-T 关系和状态方程习题一、是否题1.纯物质由蒸汽变成固体,必须经过冷凝的相变化过程。

2.当压力大于临界压力时,纯物质就以液态存在。

3.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实际气体的摩尔体积一定小于同温同压下的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所以,理想气体的压缩因子Z =1,实际气体的压缩因子Z <1。

4.纯物质的三相点随着所处的压力或温度的不同而改变。

5.在同一温度下,纯物质的饱和液体与饱和蒸汽的吉氏函数相等。

6.纯物质的平衡气化过程,摩尔体积、焓、热力学能、吉氏函数的变化值均大于零。

7.气体混合物的virial 系数,如B,C,…,是温度和组成的函数。

二、选择题1.指定温度下的纯物质,当压力低于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时,则气体的状态为A .饱和蒸气 B.超临界流体 C.过热蒸气2.T 温度下过热纯蒸汽的压力PA .>p s (T) B. <p s (T) C. =p s (T)3.当P →0时,纯气体的()⎥⎦⎤⎢⎣⎡-P T V P RT ,的值为 A .0 B.很高的T 时为0 C.与第三virial 系数有关 D.在Boyle 温度时为0三、填空题1.对于纯物质,一定温度下的泡点压力与露点压力是________的(相同/不同);一定温度下得泡点与露点,在P-T 图上是________的(重叠/分开),而在P-V 图上是________的(重叠/分开),泡点的轨迹称为________,露点的轨迹为________,饱和气、液相线与三相线所包围得区域称为________。

纯物质汽-液平衡时,压力称为________。

2. 正丁烷得偏心因子ω=0.193,临界压力P c =3.797MPa ,则在T r =0.7时的蒸气压为________MPa。

四、图示题1.试定性画出纯物质的P-V相图,并在图上指出(a)超临界流体,(b)气相,(c)蒸气,(d)固相,(e)气-液共存,(f)固液共存,(g)气-液共存等区域;和(h)气-液-固三相共存线,(i)T>T c、T<T c、T=T c的等温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第二章 习题课1:x-t 图像 和 v-t图像 导学案

第二章  习题课1:x-t 图像 和 v-t图像 导学案

第二章 习题课1:x -t 图像 和 v -t 图像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截距、四斜率、五面积、六拐点、七交点【例1】 (1)①.0~10s:甲物体沿 方向做 运动,乙物体沿 方向做 运动;②.10~30s:甲物体 ,乙物体 ;③.30~50s:甲物体沿 方向做 运动,乙物体沿 方向做 运动。

(2)设甲物体在0~10s 内的速度大小是v 1 ,在30~50s 内的速度大小是v 3,试比较:v 1 v 3, 乙物体在0~10s 内的加速度大小是a 1 ,在30~50s 内的加速度大小是a 3,试比较: a 1 a 3。

【例2】10~20s 内,甲物体沿 方向做 运动,乙物体沿 方向做 运动。

甲乙【例3】(1).甲图中, 先出发 s ,纵截距“4”表示A 物体 v A 0,v B 0,v A v B 2s 时,A 、B 两物体 。

(2). 乙图中, 先出发 s ,纵截距“4”表示A 物体 。

a A 0,a B 0,a A a B 2s 时,A 、B 两物体 。

【例4】(1).甲物体做 线运动,乙物体做 线运动;(填:“直”、“曲”)(2). 0~3s 内,甲物体沿 方向做 运动,乙物体沿 方向做 运动; 3~4s 内,甲物体沿 方向做 运动,乙物体沿 方向做 运动。

【随堂练习】1.(单选)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 0−t 1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小于t 1−t 2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B. 在0−t 2时间内火箭上升,t 2−t 3时间内火箭下落C. t 2时刻火箭离地面最远D. t 3时刻火箭回到地面2.(多选)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 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t=3s 时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发生改变B. t=3s 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发生改变C. t=3s 时物体离出发点最远D. t=3s 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3.(多选)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其x −t 图如图所示,则( )A. 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 经t =5s ,甲、乙两物体相遇C. t =10s ,甲、乙两物体的位移相同D. 经t =10s ,乙物体的速度降为零xt/s O3 4 甲vt/s O 3 4乙 甲乙4.(单选)如图所示,是A、B两质点从同一地点运动的x−t图象,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质点以20m/s的速度匀速运动B. B质点先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后沿负方向做直线运动C . B质点最初4s做加速运动,后4秒做减速运动D. A、B两质点在4s末相遇5.(多选)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在高一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修一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第二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下是对该章节的知识点总结。

1.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由形如y=ax^2+bx+c的函数所组成。

其中,a、b、c分别代表二次函数的系数,a决定了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b决定了抛物线的位置,c决定了二次函数的纵坐标截距。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2.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个抛物线,其形状和位置与二次函数的系数有关。

可以通过求解二次函数的顶点、轴对称线、零点等内容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

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最高点),轴对称线是通过顶点的一条垂直线,零点是函数与x轴的交点。

利用顶点坐标可以得到二次函数的最值,即最大值或最小值。

3. 二次函数的变化规律通过改变二次函数的系数,可以观察到其图像的变化规律。

例如,改变a的值可以改变抛物线的开口方向;改变b的值可以改变抛物线的位置;改变c的值可以改变抛物线的纵坐标截距。

此外,二次函数还可以通过平移、伸缩等变换来改变其图像。

4. 二次函数的解及其应用解二次函数的方法包括配方法和求根公式。

通过配方法,将二次函数转化为完全平方的形式,然后求解方程。

求根公式是通过根据二次函数的系数来计算零点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二次函数经常用于解决最值、距离、速度等问题。

5. 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一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基础内容,而二次函数可以看作是一次函数的补充和扩展。

可以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而二次函数则是一个抛物线。

此外,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像有关系。

以上是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数学学习和应用中的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内容,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高等数学第二章复习题及答案(1)

高等数学第二章复习题及答案(1)

⾼等数学第⼆章复习题及答案(1)思思学姐独家整理QQ33760379⾼等数学习题集及解答第⼆章⼀、填空题1、设()f x 在x a =可导,则0()()lim x f a x f a x x →+--=。

2、设(3)2f '=,则0______________(3)(3)lim 2h f h f h →--=。

3、设1()xf x e -=,则0_____________(2)(2)limh f h f h→--=。

4、已知00cos (),()2,(0)1sin 2x f x f x x x π'==<<-,则0_______________________()f x =。

5、已知2220x y y x +-=,则当经x =1、y =1时,_______________dy dx =。

6、()x f x xe =,则_______________(ln 2)f '''=。

7、如果(0)y ax a =>是21y x =+的切线,则__________a =。

8、若()f x 为奇函数,0()1f x '=且,则0_________________()f x '-=。

9、()(1)(2)()f x x x x x n =+++L ,则_________________(0)f '=。

11、设0()1f x '=-,则0___________00lim(2)()x xf x x f x x →=---。

12、设tan x y y +=,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y =。

13、设lny =_______________(0)y '''=。

14、设函数()y f x =由⽅程42ln xy x y +=所确定,则曲线()y f x =在点(1,1)处的切线⽅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章习题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章习题 (1)

这样, 我们对随机事件的研究就可以转化成对随机 变量的研究.
正如研究随机试验那样, 我们不仅要知道随机试验可能 出现哪些结果, 更要了解这些结果出现的概率有多大.
同样对随机变量, 我们不仅要知道它取哪些值, 还要知道它取这些值的概率, 也就是该随机变量 的概率分布.
概率分布的定义
随机变量X的可能取值和它取这些值的概率称为X 的概率分布. 本章的重点就是考察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概率分 布由于随机变量的特点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下面首 先介绍一个通用的工具: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当1≤x<2时, F(x)=P(X≤x)=P(X=0)+P(X=1)=1/2 当2≤x<3时, F(x)=P(X≤x)=P(X=0)+P(X=1)+P(X=2)=7/8
当x≥3时, F(x)=P(X≤x)=P(X=0)+P(X=1)+P(X=2)+P(X=3)=1 综上所述, X的分布函数为:
0 1/8 F ( x ) 1/2 7 /8 1 当 x 0 当0 x 1 当1 x 2 当2 x 3 当3 x

P ( x i 1 X x i )
i 1

[ F ( x i ) F ( x i 1 )]
i 1
F ( x1 ) l imF ( x n )
n
所以,
F ( x0 ) lim F ( xn ) F ( x0 0) .
n
从例二中X的F(x)图象, 可以清楚地看出分布函数的 这三条性质.
因为一个离散随机变量只取有限个或可列无限个值, 所以我 们可以定义其取每个值的概率, 即给出该变量的概率分布列.

第二章习题答案一

第二章习题答案一

15
条件变量C
C.wait : 紧急队列非空, 则唤醒 第一个等待进程 紧急队列空,则释放互 斥权, 开放管程入口 C.signal: 如果C队列为空, 则相当于空操作 不空唤醒C队列第 一个等待者
执行此操作的进程 投入C链尾部
执行此操作的进程继续 执行此操作的进程投入 紧急等待队列的尾部或 退出管程
17
第37题:试说明线程具有哪些属性。
1. 轻型实体:TCB、一组寄存器和栈 2. 调度和分派单位: 3. 并发执行: — 同一进程内各线程并发执行 — 不同进程间各线程并发执行 4. 各线程共享所在进程的资源:工作在进程的地 址空间
18
第40题:实现线程同步的私用信号量与公用信号量之 间有何差异?
关锁原语:unlock(w)/lock(w)。
7
1)原语答案: Procedure Lock(w): begin if w=1 then block(wq(w)) else w:=1; End
Procedure Unlock(w): begin
if wq(w) < > Ω then wakeup(wq(w)); w:=0; end
S2
c
S3 S5
eS4fg…… ………S6
6
第25题:我们为某临界资源设置一把锁W,当W=1时表示关
锁;W=0表示锁已打开。写出开关锁原语,并利用它们去 实现互斥。
约定:
1) wq(w) 表示等待该资源的队列(阻塞队列)。 2) 执行进程调用阻塞原语block(wq(w)),把自 己插入到wq(w)队列。 3) 执行进程调用唤醒原语wakeup(wq(w)),把 wq(w)队列中的一个进程唤醒。 用类Pascal语言去定义具有“让权等待”功能的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 U 2.456 kJ
U ( pV ) U nR(T2 T1 ) 2 8.314(255 300) {2.456 }kJ 3.02kJ 1000
或由


T2
T1
nC
p ,m
dT
求算。
(2)Q 0,
U W ,

nRT2 nRT 1 nCV ,m (T2 T1 ) p外 (V2 V1 ) p外 p p 1 2
(1)绝热可逆;
(2)对抗恒定的pθ做绝热快速膨胀。
已知NH3(g) Cp,m=35.606J⋅K-1⋅mol-1,并为常数。
解析 绝热过程体系从同一始态出发是不可能通过可 逆和不可逆(均在绝热条件下)达到相同的终态的。因此 (1)和(2)终态虽然 pθ相同,但T是不同的。
(1)
Q 0,
U W ,

773K
298K
r C p,m (B)dT
[例1.8]根据下列数据,求乙烯C2H4(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与
标准摩尔燃烧焓:
(1)C2H4(g) + H2(g) == C2H6(g) ,
rHm , l = -137 kJ· mol1 ; (2)C2H6(g) + 7/2O2(g) == 2CO2(g) + 3H2O(l) ,
-1
解析:解决热力学问题首先要明确体系、状态及过 程。本题如不分清在过程中相态变化及水蒸气量的变化, 而直接用理想气体等温可逆方程 W=-nRTln(10/100)就错 了。整个过程可分解为下列两个过程(1)和(2),如 图1-3所示:
H2O(g) p1 V1 T1
(1)
H2O(g) p2 V2 T2 图1-3
(3)向真空汽化 W3=0, Q3=Δ3U =Δ1U =2086.7J Δ3H=Δ1H=2259J
[例1.4] 1mol N2气(设为理想气体),在pθ下使其体积增大1dm3, 求N2气内能改变多少?
解一: 因为等压,则
H m C p,m dT
T1 T2
pVm RT ,
p1 p3 p p1 V1 V3 V V1
p1 p1 p3 p3
得 V=-5.6 ×10-3m3p·(Pa)-1
3 3 1
pdV 5.6 10 m ( Pa) pdp 3.40kJ WC
整个过程为循环过程,所以 ΔU=0, ΔH=0, Q=QA+QB+QC=-1.13kJ W= WA + WB + WC=1.13kJ
CV ,m C p,m R 27.292J K 1 mol1 ,
1 p1 T p1 2 T2 ,
C p / CV 1.305
T2 255K
U nCV ,m (T2 T1 ) 2 27.292(255 300) J 2.456kJ
(2)
H2O(g)+H2O(l) p3 V3 T1
其 中 p1=0.5pθ , V1=100dm3 , T1=373K ; p2=pθ , T2=373K,V2=?;p3=pθ ,V3=10dm3,T3=373K。
过程(1)为恒温可逆压缩过程,可直接用理想气 体求W的公式,另外,由P1V1=P2V2,得V2=50dm3。
p dT dVm R

Vm , 2
Vm ,1
C p ,m
p p dVm C p ,m (Vm , 2 Vm ,1 ) R R
W pVm,2 Vm,1
U m Q W
C p ,m
(Δ H=Q)
p (Vm, 2 Vm,1 ) p(Vm, 2 Vm,1 ) R
(1 )

C p ,m CV ,m
7R / 2 1.4 5R / 2
155.4 K
ΔU=nCV,m(T2-T1) =2×(5/2) ×8.314(155.4-300)J=-6.02kJ W=ΔU= -6.02kJ ΔH=nCp,m(T2-T1)
=2×(7/2) ×8.314(155.4-300)J=-8.42kJ
rHm 2 = -1560 kJ· mol1 ;
(3)C(石墨) + O2(g) == CO2(g) , rHm , 3 = -393.5 kJ· mol1 ; (4)H2(g) + 1/2O2(g) == H2O(l) , rHm , 4 = -285.8 kJ· mol1
总的过程: Q = Q1+ Q2= -56.7kJ W= W1+W2= 7.57kJ Δ U=Δ 1U+Δ 2U = -49.1kJ Δ H=Δ 1H+Δ 2H = -53.1kJ
[例1.6] 2molNH3(g)理想气体,由300K、2pθ分别经下列两 种过程膨胀到pθ,请求算下述两过程中NH3(g) 做的功W , NH3(g)的ΔU、ΔH。
1 8.314 373 J 172 .3J 18.0
Δ1U=Q1+ W1= 2259J-172.3J=2086.7J
(2)可设计为等温相变及等温可逆压缩过程
W2=-p外ΔV-nRTln0.5=-52.9J
Δ2U=Δ1U=2086.7J, Δ2H=Δ1H=2259J
Q2=Δ2U - W2=2086.7J +52.9J =2139.6J
过程( 2 )为恒温恒压下相变过程,显然有 40dm3 的水蒸气凝结了,为放热过程。注意水蒸气量的变 化。
始态
n g ,i p1V1 0.5 100000 100 103 mol 1.634mol RT1 8.314 373
终态
ng , f p3V3 100000 100 103 mol 0.327mol RT3 8.314 373
p
A
1
C B 3
2
图1-4
V
解析 (1)A为等容过程,则
p1 T1 p 2 T2
, T2=273K
ΔAU=nCV,m(T2-T1)
3 =1mol× R(273K-546K)J=-3.40kJ 2
WA=0, QA=ΔAU= -3.40kJ
ΔAH=nCp,m(T2-T1)
5 =1mol× R(273K-546K)J=-5.67kJ 2
解析 这是较典型相变题,即在373K、pθ 下 水变为水气可采用不同的过程:(1)为可逆相变 过程,(2)和(3)为不可逆相变过程。由于三种 过程始、终态相同,因此一切状态函数改变量如 ΔU、ΔH等都是一样的,不必重复计算。 (1)Q1=Qp=2259J Δ1H= Qp=2259J W1=-p外(Vg-Vl) = -pVg=-nRT =
求得
T2=222.9K ΔU=nCV,m(T2-T1)=-3.20kJ W=ΔU=-3.21.2] 1mol单原子理想气体,(如图1-4)经A、B、C 可逆过程完成一个循环回到状态 1 。已知:( 1 )状态 1 : p1=4pθ , T1=546K ;( 2 )状态 2 : p2=2pθ, V2=11.2dm3 ; ( 3 )状态 3 : p3=2pθ, T3=546K 。试计算各过程的 Q 、 W 及体系的ΔU、ΔH。
(2)B为等压过程,则
ΔBU=3.40kJ, ΔBH=5.67kJ
WB=-p3(V3-V2) =2×100×103×(22.4-11.2) ×10-3J =2.27kJ QB=ΔBU+WB=5.67kJ
(3)C过程只是T1=T3,并不是恒温过程,所以W 的求算无现成公式。 利用直线上两点坐标求出直 线方程:
5 pVm , 2 Vm ,1 253 .3J mol 1 2
解二:
U m CV ,m dT
T1 T2
因为等压,则
pVm RT ,
Vm , 2
p dT dVm R
U m
Vm ,1
CV ,m
p p dVm CV ,m (Vm , 2 Vm ,1 ) R R
凝结成水的量
n (1.634 0.327)mol 1.307mol
' 1
(1)为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过程 Δ 1U=0,Δ 1H=0 Q1=-W1=nRTln(V2/V1) =[1.634×8.314×373×ln(50/100)]J =-3513J (2)为恒温恒压相变过程 W2=-p(V3-V2)=101325×(10-50)×10-3J=4025J Q2=Qp=-2259×18.0×1.307J=-53145J Δ 2H= Qp= -53145J Δ 2U= Q2+W2= -49093J
T2 2 8.314 2 8 . 314 300 T2 K 2 27.292 300 100 103 3 3 100 10 2 100 10 K
T2=265K
U nC
T1 T2
dT [2 27 .292 (265 300 )] J 1.91kJ
V ,m
H nC
T1
T2
dT [2 35 .606 (265 300 )] J 2.49 kJ
p ,m
W 1.91kJ
[例1.7] 气相反应 A(g) + B(g) == Y(g) 在500℃,100 kPa 进行时Q、W、r Hm 、rUm 各为多少,并写出计算过程。 已知数据: 物质 A(g) B(g) Y(g) f Hm (298 K) / kJ· mol1 -235 52 -241 Cp, m / J· K1· mol1 19.1 4.2 30.0
W也可由公式
p2V2 p1V1 W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