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用典的类型和方法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完整)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完整)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唐诗中的用典

唐诗中的用典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在《短
歌行》中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李白在《塞下曲》中化用楼兰王的故事,表达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间接引用典故,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
琢。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暗含“孺子牛”
典故,表达他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李商隐的“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3.品评历史,借古论今:通过品评历史,借古论今,表达对现实的看法。

例如,
泊秦准的《夜泊秦淮》通过引用《后庭花》歌曲名,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4.抒情言志,表明心迹:通过抒情言志,表明心迹,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
实的无奈。

例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冯唐持节的故事,表达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5.引发联想,创新意境:通过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例如,
辛弃疾的《破阵子》通过运用“八百里”“的卢”等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6.简洁精练,内涵丰富:通过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例如,刘禹
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通过运用向秀闻笛、王质遇仙等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用典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用典

诗歌鉴赏之用典一、用典:诗歌中援引历史故事、诗文词句或者神话传说来抒发情怀的手法。

二、用典类型:(一)按内容分1.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属于借古抒情。

2.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目的在于加深诗词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3.神话传说:(二)按方式分1.明用和暗用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的指出是何人何事暗用:比较隐蔽,不能一眼看出指的是什么人什么事2、正用和反用正用:正用典故的意义反用:反用典故的意义三、用典的作用1.语言精练,内容丰富;2.含蓄委婉,情思深刻;3.增强艺术感染力、说服力。

四、用典答题步骤1.知典故:指出所用典故2.明原旨:典故原来所表达的意思。

3.析境义:综合作者写本首诗处境、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来分析诗人引用此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4.品妙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委婉含蓄,情思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用典的设题方式1.选择题2.主观题真题1.精卫词(2018全国卷三)【作者】王建【朝代】唐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注:(1)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2)但得:只要。

(3)何所为:做什么。

(4)穿:破。

(5)空:仅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 A (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2.(北京卷2018)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
一、含义
用典,从古代典籍或历史传说中,摘录、提炼与话题有关的词语,有机地融入诗文,使表达言简义丰,含蓄典雅,增添文化内涵和文采趣味。

它在古代汉语中普遍使用。

二、作用
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类型
1、正用:保持典故的本来含意而不做修改,作者情感与原意一致。

2、反用:利用典故的反面含意来表达感情。

3、明用:明用典,就是直接运用典故,读者一看就是知道这是用典。

4、暗用:暗用典,即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含在典故之中,以隐喻象征出之。

5、化用典,即诗词引用典故,但字面上气畅意通,无用典痕迹,实际上是经过加工改造,或改变愿意,或另释新意。

四、答题步骤
1、找出用典的地方
2、结合所学与注释,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原意内容。

3、明确诗人对所用典故的态度。

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是引用还是化用等。

4、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

诗人对往事重提,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的,目的是抒怀。

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5、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要点明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初中语文古诗用典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古诗用典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古诗用典总结归纳古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既具有历史熏陶的意义,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古诗的学习和欣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而古诗中的用典更是其独特之处,用典的技巧不仅可以提升古诗的艺术性,还能增加古人文化的了解和思考。

本文将从古诗用典的定义、分类以及常见的用典进行总结归纳。

一、古诗用典的定义古诗用典是指古人在写作时,引用、借鉴或参照古籍、古文献、历史事件等来丰富作品内容和意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古诗用典的目的在于通过典故的运用,达到推陈出新、表达深刻思想的效果。

二、古诗用典的分类古诗用典可以分为文化用典、历史典故和传说典故三大类。

1.文化用典:古人通过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运用,常常采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比如《江雪》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这句话通过引用“罗床帏”这一古代文化,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赞美之情。

2.历史典故:古人常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引用,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状或历史命运的思考。

比如《长恨歌》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话通过引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变迁和人事沧桑的感慨。

3.传说典故:古人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运用,来渲染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话通过引用“地上霜”这一传说,来表达作者对寂静夜晚的感触。

三、古诗用典常见的例子1.李白的《将进酒》中出现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文化用典,比如“胡马大宛名”,引用了古代胡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豪情万丈的心境。

2.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出现了文化用典和历史典故,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引用自然景观的变化来表达人生境遇的无常。

3.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出现了文化用典,比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通过对自然景观中蝴蝶和黄莺行为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喜悦情感。

通过对这些常见古诗用典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运用用典的技巧,不仅丰富了古诗的意境和内涵,更展示了古人丰富的学识和对各种题材的熟悉。

诗歌表现手法之用典

诗歌表现手法之用典
诗歌的第四联用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羊公碑”是百姓为纪念晋代羊祜而为之立的感恩碑, 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泪沾襟”是说人们读完羊公的政绩后 无不为之落泪。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不仅追悼古代贤 明的政治家,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令功 绩长留人间,心中满怀失落与悲伤。
•本诗运用了谁的典故?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借用陶渊明 的诗句,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 露出归隐田园的情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本词上片用了什么典故?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王维《渭城曲》(写《阳关三叠》 《阳关曲》也对)。突出作者于漂泊天涯时与 故人刚刚相逢又匆匆别离的无奈与悲伤的心情。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江 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请分析尾联两处用典有什么作用? 【答案】借隐士接舆生动地刻画出裴迪隐士(狂士)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用陶渊明隐居进而含蓄地表 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前人曾评论骆宾王“少年落魄,薄宦沉沦”,结合前人论述,分析本 诗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 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 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 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 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 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 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 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诗歌形式知识: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有哪些

诗歌形式知识: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有哪些

诗歌形式知识: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有哪些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瑰宝,是历代文人用诗歌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在古诗中,用典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典故来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本文将简要介绍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并探讨其运用的特点和意义。

一、典故用典典故用典是指在古诗中引用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人物传记等具有文化内涵的典故。

这种用典手法不仅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还能够表达作者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使用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典故。

这句话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愿望。

二、典型比喻典型比喻是指借用某一事物作为比喻,用以突出所比较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用典手法能够在诗歌中创造出独特的形象,丰富诗歌的意境。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使用了“飘飘独夜行,悠悠数十载”的典型比喻。

这种比喻使草原的美景更加生动,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孤独之感。

三、典故兼比典故兼比是指在古诗中既引用了典故,又运用比喻来丰富和深化意境。

这种用典手法能够让读者对诗歌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唐代杜甫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就使用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典故兼比。

通过对典故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离别的惋惜之情;而通过比喻,诗人更加深刻地展现了自然美妙之处。

四、悲喜用典悲喜用典是指在古诗中,运用典故来表达对事物的悲痛或欣喜之情。

这种用典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真实地反映作者真实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使用了“落日辞光,含情别酒”的悲喜用典。

这种用典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挚友的离别悲痛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关注。

以上是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这些手法不仅能够丰富古诗的意境和内涵,还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真实的情感。

在今天,虽然时代已经变化,但是用典依旧是写作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它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作品,永不退色。

古典诗词用典四种

古典诗词用典四种

古典诗词用典四种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

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

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四、反用典故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

浅谈古典诗词的用典

浅谈古典诗词的用典

浅谈古典诗词的用典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典是一种较常用的表现手法。

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开头便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也就是说,用典的目的在于以古证今,加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能够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但是另一方面,有些用典较为生僻,晦涩难懂,给我们的阅读、鉴赏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在鉴赏诗词时,我们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准确理解其本意,并在理解其原意的基础上理解用典所表达出的新义,弄清楚用典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

用典较早见于《盘庚》,《易传》,孟子、韩非子等人就很喜欢引用典故。

到了唐宋,用典越来越多,内容丰富,手法多样。

特别是宋词中,用典已成为扩大词的容量。

从形式来看,用典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一是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提炼成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辛弃疾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里引用了三个典故。

一是张季鹰思乡的典故。

晋代的张季鹰是吴地人,在洛阳为官。

他看到秋风吹起,便想念故乡的鲈鱼脍、莼菜羹,于是忘情世事,弃官归家。

二是许汜、刘备的典故。

《三国志.陈登传》记载:三国时,许汜把陈登自己睡上床却让他睡下床之事告诉刘备。

刘备说:“天下大乱,你不顾国家大事,只顾买房置地。

换了我,我睡在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

”词人借此典故表明:如果我像许汜之类的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将无颜见刘备那样胸怀国家的英雄人物了。

三是东晋桓温见树伤怀的典故。

据《世说新语.言语》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

概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词人借这个典故抒发时不我待,而志向不能实现的忧情苦绪.辛弃疾作词喜欢大量用典,曾被人称为“掉书袋”,但此词的三个典故用得恰当、自然,浑然天成.二是引用或点化前人诗句,也叫“用句”。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用典,是古典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一)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

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

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

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古诗用典的手法

古诗用典的手法

古诗用典的手法
1.典故引用:直接引用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或典故故事,以增加诗句的文化内
涵和意蕴。

例如,在古诗中引用《红楼梦》中的角色、《史记》中的历史典故等。

2.反衬手法:通过对比来体现诗句的意境,常常运用对立的典故进行呼应。


如,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东方与西方等进行对比,突出主题的冲突和相互影响。

3.比喻借典:将诗句中的形象、情感或意象与典故进行类比,以增强表达的力
度和感染力。

比如使用神话传说中的动物、花草、山水等形象来寄托情感或描绘景物。

4.历史典故:运用历史事件、人物或经典的历史文献来衬托和烘托诗句的情感
或主题。

例如,在古诗中描写忧国忧民,可以借用历史上的忠臣义士故事。

5.宗教典故:引用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中的典故和象征,表达内心
的虔诚、悟道或超然情怀。

这种手法常见于宋词和元曲。

浅谈诗词用典的类型和方法

浅谈诗词用典的类型和方法

R ESEARCHOCCUPATION592013 02研究浅谈诗词用典的类型和方法梁秋生摘 要: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中的用典更是引人入胜的亮点。

用典的恰当使用,可以起到简化文字,深化主题的作用,用典就如珍珠让诗词更加光彩夺目,文情隽永。

本文对诗词用典的类型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诗词 用典 类型 方法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这是由诗词含蓄的特点决定的。

诗词立意精深而不浅露,用语简洁而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难以营造意境。

因而,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简洁的字句中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语言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诗词用典往往会让现代的“快餐文化”读者难以体会诗词的内涵,所以了解诗词的用典,学会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先要了解诗词用典常见的类型和常用的方法,才可以挖掘出诗词中蕴涵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一、诗词用典的概述诗词用典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

六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中提出“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论今者也”的观点。

这里所说的“事类”“据事”和“援古”就是用典。

那么“用典”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用典就是借助过去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诗人把历史、传说、故事及前人诗文等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以简洁的文字含蓄婉转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古今诗人为了达到借古喻今,提升诗词意境,达到言简意深的效果,诗词创作时往往会使用典故,如苏轼、辛弃疾等诗词名家在诗词创作中更是大量用典,并且是“驱使庄骚经史而无一点斧凿痕”,有着炉火纯青的用典技巧。

如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少年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

”诗歌除首联两句是叙述描写外,以下六句全是用典。

三、四、五句引用了贾谊、王粲、范蠡的故事;最后两句引用了庄子的故事,诉说了春秋时,惠施为梁国相,庄子到了梁国,惠施担心庄子来夺取自己的相位,在国中搜了三天。

何为用典——精选推荐

何为用典——精选推荐

何为⽤典⽤典,是古诗词中常⽤的⼀种表现⽅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些历史⼈物、神话传说、寓⾔故事等来表达⾃⼰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如⾟弃疾在《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这个地⽅的历史掌故,诗⼈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然⽽⼜充分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典的形式⽤典有⽤事和引⽤前⼈诗句两种。

1、事典,即引⽤历史故事,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

⽤事是借⽤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活中的某些问题的⽴场和态度、个⼈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李清照的《夏⽇绝句》:⽣当作⼈杰,死亦为⿁雄。

⾄今思项⽻,不肯过江东。

引⽤西楚霸王项⽻兵败乌江⽆颜⾯对江东⽗⽼⽽⾃刎的历史故事,明确的提出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活着就要做⼈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业;就是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中的英雄。

2、⾔典,引⽤或化⽤前⼈⾔辞或诗句,也是⽤典的⼀种,⽬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联想⽽寻意于⾔外。

⾔典分两种:⼀是直接引⽤前⼈现成诗句,⼆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字或数字,或是只借⽤其中的某些词语。

如王维的《⼭居秋暝》:空⼭新⾬后,天⽓晚来秋。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喧归浣⼥,莲动下渔⾈。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

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就是化⽤了《楚辞招隐⼠》的最后⼀句:“王孙兮归来,⼭中兮不可以久留。

”表明⾃⼰对闲适的⽥园⽣活的喜爱和仕宦⽣涯的厌倦。

典故⽤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乎句句⽤典,增强了⽂章的⽂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或暗⽤,或化⽤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表达了物是⼈⾮、今⾮昔⽐的凄凉。

⼆、⽤典的⽅法明⽤:直接在诗歌当中点出⼈或事来。

如曹操《短歌⾏》结尾:“⼭不厌⾼,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

”⽤了周公“⼀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的典故,表达了曹操渴望招贤纳⼠、礼遇天下⼈才为⾃⼰所⽤的强烈⼼情。

浅析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浅析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浅析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孙梅华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即在古诗词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凝练生动、含蓄蕴藉,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般来说,用典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借用历史故事,曲折委婉抒情,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不仅使文字经济,而且还能避免直说,有“正用”和“反用”两种。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回顾了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事迹,虽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怀抱,但那种想要仿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去干一番伟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已隐然透露于字里行间,属于“正用”;下片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借古讽今,提醒统治者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并通过今昔对照,表达了对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属于“反用”;结尾以廉颇的典故自比,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也属于“正用”。

这些典故用的中心明确,贴切自然,既切合北固亭之地,又切合作者主张北伐而又反对轻率北伐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恰当传达了词人壮志犹存、报国无路而深感悲愤的复杂情绪,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二、化用前人诗句,营造美妙意境,也叫“用句”。

可以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如毛主席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也可以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就是由庾信诗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用而来的,王勃更换物象,以动静结合、时空融合的方式,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具有立体感的江南秋景图。

诗人在作品中用典,肯定有其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目的就在于借典抒怀、借古喻今。

因此,鉴赏古诗中的用典,首先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其次要了解它和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密切关系,明确用典的作用。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手法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手法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手法典故是一种文化的不断延续。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政治可以改变,思想可以变化,唯独文化是延续不断的。

古人常用典故,可以恰到好处地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用典的作用在中国文化文学中,运用典故成了一种表现手法。

所谓用典,亦称用事。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诗文诗句,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用典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首先,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如:杜牧《泊秦准》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其次,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再次、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词作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诗词学堂】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技巧

【诗词学堂】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技巧

【诗词学堂】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技巧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技巧典故,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恰到好处地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明用典明用典,就是直接运用典故,读者一看就是知道这是用典。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燕,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和用典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

如:“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呦呦鹿鸣”,出自《诗经·鹿鸣》,形容鹿叫的声音。

“海不厌深”,这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表示在位者礼贤下士。

全诗借助用典,表达建功立业和为完成大业而渴求贤才的强烈愿望!二、暗用典暗用典,即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含在典故之中,以隐喻象征出之。

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尾联中暗用“屈原投江”的典故,表达了李白、屈原“同是天涯沦落人”,令人同情,揭示出冷峻而残酷的社会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词用典的类型和方法摘要: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中的用典更是引人入胜的亮点。

用典的恰当使用,可以起到简化文字,深化主题的作用,用典就如珍珠让诗词更加光彩夺目,文情隽永。

本文对诗词用典的类型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诗词用典类型方法“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这是由诗词含蓄的特点决定的。

诗词立意精深而不浅露,用语简洁而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难以营造意境。

因而,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简洁的字句中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语言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诗词用典往往会让现代的“快餐文化”读者难以体会诗词的内涵,所以了解诗词的用典,学会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先要了解诗词用典常见的类型和常用的方法,才可以挖掘出诗词中蕴涵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一、诗词用典的概述诗词用典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

六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中提出“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论今者也”的观点。

这里所说的“事类”“据事”和“援古”就是用典。

那么“用典”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用典就是借助过去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诗人把历史、传说、故事及前人诗文等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以简洁的文字含蓄婉转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古今诗人为了达到借古喻今,提升诗词意境,达到言简意深的效果,诗词创作时往往会使用典故,如苏轼、辛弃疾等诗词名家在诗词创作中更是大量用典,并且是“驱使庄骚经史而无一点斧凿痕”,有着炉火纯青的用典技巧。

如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少年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

”诗歌除首联两句是叙述描写外,以下六句全是用典。

三、四、五句引用了贾谊、王粲、范蠡的故事;最后两句引用了庄子的故事,诉说了春秋时,惠施为梁国相,庄子到了梁国,惠施担心庄子来夺取自己的相位,在国中搜了三天。

于是庄子去见惠施,给惠施讲了一个故事说:鵷雏从南海飞往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息,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

当它飞过一只猫头鹰的上空时,猫头鹰正在吃一只腐鼠,以为鵷雏要来抢夺,就冲着鵷雏发出“吓吓”的怒斥声(事见《庄子·秋水篇》)。

这一连串的用典,诗人以古人古事自喻,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感情。

可见,诗词用典恰当,可以借古抒怀,抒情达意,起到简化文字和寓意深刻的效果。

二、诗词用典的类型1.引用历史事件的典故即把历史事件提炼成句入诗入词,以此来影射时事,或表达思想,或抒发感情。

如辛弃疾的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绿树听鹈鴂,更哪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啼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何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在词中多次用典,“马上琵琶关塞黑”引用了昭君出塞的史实。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引用了陈皇后失宠,被贬居长门宫,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的史事。

“看燕燕,送归妾”用了庄姜送戴妫归陈的史事。

“将军百战身名裂”引用李陵典故。

汉武帝时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后因寡不敌众,势穷无援而降,导致身败名裂。

辛弃疾在词中还引用荆轲的典故,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出使秦国,临去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易水萧萧西风冷”这句词文正是从中化用而来。

五个悲剧故事,倾诉了人间生离死别的无限痛苦,暗讽南宋朝廷对敌妥协,寄寓自己壮志难酬,不禁让读者动容。

又如杜甫《北征》的诗句“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中,用了夏桀宠爱妹喜,殷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宠爱褒姒导致三个朝代相继亡国的故事,来反比唐玄宗处置杨贵妃,寄托了诗人对中兴唐朝的期望。

2.引用历史人物的典故诗词创作时,引用较多的还有历史人物的典故。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下阕直接引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诗人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作者在词中用冯唐故事,表达了自己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又如李白的《行路难·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几,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法。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这首七言歌行,诗人引用了冯谖弹剑而歌、韩信忍辱出胯下、贾谊遭妒被贬、燕昭王拥篲迎邹衍、筑黄金台招贤士、师事郭隗、重用乐毅剧辛等故事,李白列举了一系列历史著名人物,由于他们才德出众而终于得到贤君明主的重用,借以反衬自己始终怀才不遇。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国家,经典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也成了现代人创作诗词的重要素材,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秦始皇嬴政是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是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他们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与此相若的还唐宗宋祖。

更有“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也只不过是以武功见长的高强射手。

几句诗词,毛泽东引用了秦皇汉武等历史人物,用简练的文字,对古代君王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同时又表现了作者对人民和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引用传说故事的典故诗人创作引用最多的是传说、神话中的典故,并借此来表现多样的事物,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前句引用了晋人向秀思念嵇康故事。

据《晋书·向秀传》记载:向秀与嵇康友善,嵇康因不满司马氏代魏而被杀。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胜感慨,于是作了一篇《思旧赋》。

后句也引用了一个传说故事,据《述异记》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遇到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一局棋末终,手中斧柄已腐烂了。

回到乡里,世上已过百年,同年代的人都已死去。

原来山上碰见的是两位仙人。

诗人引用这两个故事,一方面表示对已故的旧友柳宗元等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被贬二十三年归来后,看到事物变迁,内心所产生的隔世之感。

这是引用传说故事典故的范例。

4.引用前人诗文在古典诗歌中,引用前人诗文现象也很普遍。

如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诗的前两句直接援引《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不我往,子宁不嗣音”中的前两句。

又如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墙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可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首词多次化用前人诗意,“山围故国绕清江”“怒涛寂寞打孤城”,化用了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莫愁艇子曾系”,化用古乐府《莫愁乐》:“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

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熔裁了前人的三首诗,引用前人诗句手法高超,正如张炎〈词源〉所说“善融化诗句,如自己出”,达到了浑化无迹的高妙境界,这首词以六朝故都金陵为怀写对象,通过今日凄清景物的描摹,抒发了历史变迁、朝代兴亡的感慨,具有历史的深邃感和沧桑感。

三、诗词用典的方法1.直用典故直用典故就是直接引用典故本事,用作正面的比喻寄托,达到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如曹操的《短歌行》原文照搬了《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句子,表达了对贤才的思慕和礼遇的思想感情。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是陆游《金错刀行》里的词句,诗人直接引用了《史记·项羽本纪》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

意思是:楚国即使剩下三户人家,最后推翻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

陆游引用这个典故,激励人民奋起抗战,光复失地的大业终将获得最后的胜利。

同时,对南宋偏安朝廷的忍辱求和的投降政策,也是一个有力的讥讽。

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奋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也是直接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对国民党一手缔造“皖南事变”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2.隐用典故诗人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不露痕迹。

行文流畅贯通,如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这叫隐用典故,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中用碧玉形容柳树,显示柳树的鲜嫩新翠,同时“碧玉”其实也是一种用典,有另一种意思,乐府里的《碧玉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句,后世遂以“小家碧玉”,指代小户之家出身的年轻貌美的女子,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是隐用了前人诗文,让人想象那袅娜多姿的柳树,宛如凝妆而立的碧玉。

又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像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隐用典故含蓄而不露痕迹,恰如“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乍一读,不似用典,经过回味,才恍然发现是在用典。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这是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中的诗句,这一首送别诗,读起来似极为平淡,仔细体味,才能领会出诗中寄托的深远含意。

因为诗中隐藏着一个典故:汉武帝刘彻有一次到河东(今山西一带)去祭祀,祀后又乘船游览汾水,一时兴起,作了一首《秋风辞》,其中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诗句,岑参就隐用了这个典故,并有所寄托,诗人是在嘱咐友人到了晋绛后,去看一看汉武帝游览过的汾水,是不是还像当年那样雄伟壮丽,隐隐约约地表现出诗人对唐王朝开始衰败的深沉慨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