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司汤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司汤达(1783-1842)
一、生平与创作
母亲早逝父亲保守外祖父是伏尔泰的信徒
1799,投身军界;1800 参加了对意大利的远征。
1801 返回巴黎1805 重返军队
1812 远征俄国1814 军人生涯结束
米兰的七年旅居
1815《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斯泰斯的生平》
1817 《意大利绘画史》
1817《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司汤达)
1818《拿破仑传》1837完稿,1929问世
与烧炭党人过从甚密,并结识拜伦
1821被驱逐出境1821---1830巴黎
1822《英国通讯集》
1822《论爱情》
1823 《罗西尼的生平》
★1823《拉辛与莎士比亚》提倡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反复申明艺术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必须符合当前人民的信仰与习惯,为现代人而创作。
提倡真实地描写细节和表现人物激情。虽然表面上是为浪漫主义助阵,实际上是现实主义原则。这部论著为现实主义规定了基本的创作路线,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1827 《阿尔芒斯》,标志他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1830《红与黑》标志他文学创作的最高峰。
1833《吕西安·娄凡》(《红与白》)
1836《一个旅行者的见闻》
1855之后《意大利遗事》。
★《法尼娜·法尼尼》
★《巴马修道院》
法布里斯克莱莉娅
1839《拉米埃》
1841年去世墓碑铭言:“米兰人亨利·贝尔
长眠于此,他生活过、写作过、恋爱过。”
二、思想倾向
司汤达在文学上的最主要的贡献是开创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和杰出的心理描写。
从政治的角度反映时代风貌,成了司汤达创作的一大特色。
司汤达坚决反对19世纪作家受古典主义“三一律”的束缚,强调文学创作应直面人生,敢于描写人物的激情和心灵的激动。“真正的自我主义就是描写人类的心灵”
司汤达所开创的是一种内倾性的现实主义传统,这种内倾性的创作取向,以后经由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三人并称为欧洲三大心理小说家)等一系列作家的创作延伸到20世纪的西方文学。司汤达在推动心理小说和现代小说的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
他是一个具有意大利气质的法兰西作家,塑造出了一些“意大利性格”的人物形象,他们都具有追求纯洁爱情、不求虚荣、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特征。
在哲学上,司汤达深受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尤其是百科全书派的影响。作为一名彻底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战士,他是个无神论者,感觉主义者和“利己主义者”。他的“利己主义”是建立在人人都有权利追求幸福,尤其是爱情幸福这一基础上的,这是他的人道主义核心。
贝尔主义:个人主义、对自我的颂扬,陶醉于追求新的感觉和激情中,即使是失败者也成了一个征服者---他们不知伪善,不把社会的约束放在眼里。
司汤达的作品结构,继承的是18世纪《汤姆·琼斯》等流浪汉小说演变过来的“传记形式”框架,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开社会的场面。
★三、《红与黑》欧洲文坛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一)写作背景
《红与黑》虽然正式出版在1830年七月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秩序在法国最终得到完全胜利的时候,但它却是写于1828—1829年,这正是法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期,即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进行最后一次严重较量的时期。(二)主要内容
维里埃尔城于连·索黑尔
德·雷纳尔市长夫人贝尚松神学院
巴黎德·拉莫尔侯爵家玛蒂尔德
(三)解题:《红与黑》,一般认为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红色军装),“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黑色道袍)。
第二,从于连的生活道路来看,实际上,于连的一生走过了一条“之”字形道路
第三,也可从作品的“预言性”场景来看。
★(四)思想意义
《红与黑》远远超出了爱情小说的范围,是一部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杰作。它通过于连追求、幻灭的一生,对查理十世统治下的社会矛盾、政治斗争做了最真实的描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巨大的认识价值。
1、首先,小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复辟王朝末期政治斗争的紧张气氛,形象地揭示了七月革命即将到来的政治形势。
2、其次,小说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腐朽和反动,预示了他们行将灭亡的命运。
3、再次,小说暴露了教会的黑暗、僧侣的伪善和卑鄙。
4、另外,小说抨击了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
总之,《红与黑》对复辟王朝末期的法国社会做了较为广泛描绘和深刻的剖析,
•特别是真实反映了贵族与资产阶级、教会与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深刻地揭示了七月革命之前的法国历史的本质特征。同时,《红与黑》在内容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司汤达对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人民群众的作用视而不见;其次,在对于连的描写中极力宣扬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人生观和恋爱观。
★(三)人物形象
1、于连是法国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于连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的性格不是固定的,他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这样的变化。于连也是“性格分裂”的人物。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他既充满激情而又冷静、既要确立自主、又时时表现出屈从和依附。
2、于连性格系统论
----蒋承勇《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230页。
单一性元素:(1)、确立自我(2)、向往民主(3)、善心不泯(4)、生性敏感(5)、刚强坚毅
两重性元素:(1)、反抗与妥协(2)、自尊与自卑(3)、雄心不已与野心勃勃(4)、虚伪与正直
2、于连之死
人身自由与心灵自由的追求------ ----蒋承勇《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11---20页。
3、于连与高加林(路遥《人生》)的比较
德·瑞那夫人是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
但传统道德和宗教观念对她影响还是很深的。
玛特儿是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但并未完全摆脱阶级对她的影响。她傲慢自负具有较强的贵族阶级的虚荣心。
(四)艺术成就:
1、从传统封闭结构向现代开放结构过渡。
2、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杰出的心理描写。
4、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思考题:传统认为《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是“个人奋斗的悲剧典型”,但寓意远非局限于此,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