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合集下载

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第十五条土地利用基本策略
1、提升拓展。整合更新城市资源,调整盘活存量用地,重视地下空间利用,更加注重健康、安全、景观等元素和社会和谐,显化提升城市用地价值。科学规划城市用地规模,合理预留城市建设空间,引导城市用地理性拓展。
2、节约集约。严格产业用地准入门槛,提高土地投资-产出标准,强化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考核。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土地重整、村镇重建和要素重组,切实提高土地集中、集聚、集约利用水平。
第三条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64561.4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55147.1公顷,交通水利用地28773.1公顷,其他建设用地8781.1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1.0%、35.1%、18.3%、5.6%。
其他土地中,水域50572.1公顷,自然保留地12357.5公顷,分别占其他土地面积的80.4%、19.6%。
16、《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
17、《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8、《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9、国家、省、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
第四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南京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包括玄武区、白下区、鼓楼区、建邺区、秦淮区、下关区、雨花台区、栖霞区、江宁区、六合区、浦口区、溧水县、高淳县,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

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摘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应急救援的物质空间支持系统,是灾害发生后用于安置避难者的场所,是为避难者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的场所,也是开展救援、实施灾后重建所需的重要场所。

本文从南京城市规划层面对避难场所的研究,结合南京城市的特点、防灾分区和行政管理分区等因素,在南京总体布局中充分重视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通过合理地规划布局与组织实施,才能充分发挥其防灾功能,最大可能地避免或减轻城市灾害的损失。

关键词:南京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1.应急避难场所1.1概念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指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1.2功能1.安全功能安全功能是形成避难场所的前提条件,避难场所首先应确保避难者在此生存的安全需要,具有避难者生存需求的安全功能。

避难场所的安全功能不仅是指能够抵御严重灾害,还应包括饮食、防疫等卫生安全。

2.救护功能救护功能是避难场所的一项重要功能。

一场严重的灾难,经常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医疗信息的采集与救护危重伤员是避难场所一项重要的功能。

避难场所内一般应设医疗点,担任伤员的紧急救护与危重伤员的转移任务。

3.生活功能生活功能是避难场所的一项基本功能,应拥有避难者在此生存所需的基本生活条件。

考虑到人的生活需求,生活的功能需求较多,如饮食功能、排泄功能、就寝功能、洗澡功能等。

避难者生活必需的食物、饮用水、休息、排泄等都必须在避难场所中解决,需建设相应配置生活所需要的供应设施。

考虑到避难场所还要暂时存放尸体等,因此还应采取一些必要的卫生防疫措施。

4.特殊功能在一些情形下还需要一些特殊功能,如教育功能、保暖功能等。

遭遇需要较长时期避难及灾后重建周期较长的大地震等灾害时,避难场所还应提供相应的教育功能。

2.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南京市位于北纬31°14’-32°37’、东经118°45’-119°14’之间,地处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西端,位于江苏省与安徽省交界处,东与江苏省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接壤,西与安徽省滁州市、巢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毗邻。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doc)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doc)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指导思想: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

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

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完整版)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

(完整版)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结构 在市域生态格局的基础上,结合水系格局、山林格局、交 通格局、城镇格局、古都格局、绿道格局等,系统构建南京 市域绿地系统结构。
“一江两河”展锦带——长 江、秦淮河、滁河
“四环六楔”显格局——明 城墙风光带、明外郭-秦淮新河 风光带以及绕城公路、绕城公路 沿线绿地形成的四个绿色环带, 以及从市域楔入主城的六条生态 绿楔。
江北副城绿地系统结构 “两轴三带六廊七园”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规划目标:规划建设防灾绿 地5处、新增固定防灾公园4 处;原有一般防灾公园及广 场7处,新增12处。 规划布局:固定防灾公园9处, 用于灾害发生后的避难、救 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 一般防灾公园及广场49处, 保证每个城市组团均有一处 防灾避险绿地。
环境风貌独特,南京充分发挥山水城林 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 当前,南京市正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市、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 “三城同创”工作,努力把南京建设成 为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 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高度和 谐统一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
规划基础
自然资源丰富多元:南京市具有良好的山水景观格局。 城市绿地建设基础良好:南京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 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 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并被建设部确定为全 国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试点城市。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着近2500年的建城史 和250年建都史。
“九道十八射”秀景观—— 在市域层面组织生态休闲绿道, 串联整合自然山水、历史人文资 源,引导开展休闲旅游、体育健 身活动。同时结合由主城向外放 射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道、 省道等对外交通道路构筑景观绿 带。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专题研究报告公众意见采纳情况报告(送审稿)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8月目录一、公众参与的工作组织 (1)(一)工作原则 (1)(二)工作阶段 (1)1、前期阶段 (1)2、纲要阶段 (2)3、成果阶段 (2)二、公众参与的基本概况 (2)(一)前期阶段 (2)1、工作方案 (2)2、意见梳理 (3)3、采纳情况 (4)(二)纲要阶段 (5)1、社区宣传 (5)2、问卷调查 (6)3、社区访谈 (6)4、采纳情况 (8)(三)成果阶段 (8)1、工作组织 (8)2、问卷设计 (9)3、参与对象 (9)(四)区县部门意见 (10)1、基本概况 (10)2、分析采纳 (11)三、成果草案公众意见梳理和采纳情况 (11)(一)总体评价和认识 (11)(二)公众意见和规划采纳情况 (15)1、关于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 (16)2、关于市域城镇发展布局 (17)3、关于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 (19)4、关于产业发展与布局 (20)5、关于城乡交通规划 (22)6、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3)7、关于市政和综合防灾规划 (28)8、关于公共设施规划 (29)9、关于绿地与环境景观规划 (30)10、关于住房规划 (33)11、关于规划实施政策 (34)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期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纲要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成果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编制说明为进一步凸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市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容,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城市特色的把握。

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市规划局。

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彰显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围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各层次城市设计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1.4 基本原则1.4.1 以人为本从市民角度出发,由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转向满足审美、认知及体验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引导慢行交通出行,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1.4.2 特色美观在特有山水环境、人文背景下,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美化城市景观环境。

1.4.3 生态低碳围绕能源消耗、经济转型、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强化城市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方便性,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1.4.4 综合协调各层次城市设计应相互衔接,空间特色要素控制应相互协调,加强多种功能融合及各类空间要素关联,加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

南京东山副城中心区轴线城市设计

南京东山副城中心区轴线城市设计

南京东山副城中心区轴线城市设计夏晟【摘要】土地资源的紧迫约束是地方政府在GDP高增长要求、产业结构落后及城市空间品质亟待改善的压力下面临的困境。

因此,提高土地效率、优化空间形态的城市更新势在必行。

但从广泛的视野来看,紧凑灵活的街区结构、混合高效的土地使用、层次明晰的空间脉络和便利的公共交通支持等城市设计基本原则,却经常在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建设中得不到切实的应用。

对于创建于1992年的江宁开发区来说,在运作尚好的现有工业园建成区上规划中心区的城市设计方案,应该重视城市设计基本原则,结合产业结构的更新策略与现状权属红线分布特征,体现城市更新的实效性。

%Local governments face the dilemma of the constraint of land resources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high GDP growth requirements, backwar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urgency of urban space improvement. Therefore, it' s imperativ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 and optimize the form of urban space in urban renewal. However in wide ranges, the basic urban design principles, including compact and flexible urban structure, mixed and efficient land use, well-structured urban space hierarchy and convenient public transit system, have often been insufficiently used in practic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areas of cities. As for the Jiangning Development Zone which founded in 1992, it' s practical for the operation on the well-managed existing industrial zone that the basic urban design principles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the strateg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ener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property range pattern should becombined with,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urban renewal should be reflected.【期刊名称】《南方建筑》【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开发区;土地使用权;更新改造;中心区【作者】夏晟【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级注册师,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6南京东山副城中心区城市设计鸟瞰图南京历史悠久,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政治、科教、文化、工业和金融商业中心。

TOD模式下的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探讨——以南京江北中心区地下空间设计为例

TOD模式下的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探讨——以南京江北中心区地下空间设计为例

TOD模式下的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探讨——以南京江北中心区地下空间设计为例摘要:南京江北新区是第13个国家级新区,位于南京市长江以北;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发定位。

南京江北中心区是新区的中心,新区CBD区域就位于中心区;地下采用整体开发,总规模约150万㎡,整个地下空间将商业、汽车库、地下环路、城市综合管廊、私人宝库、地铁站等有机结合,在保证高效、方便的交通功能的同时,更加强调城市空间的公共性、开放性,是对城市空间的一次积极探索。

关键词:TOD;功能复合多样;一体化设计;无缝换乘;立体交通;引言:近些年,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多,使得城市拥堵状况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开始了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即TOD模式(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模式通常建立在一个极其复杂的交通网络上,通过在公共交通站点周边进行高密度的土地混合开发,来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多样化需求等城市问题,同时围绕站点打造多层级慢性系统,建立步行友好型社区;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TOD城市中心的形成是一种必然的发展模式,中国已迈入TOD时代。

1、项目概述南京江北新区政府鼓励开发公共地下空间,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效益,因此地下空间采用整体开发模式, 整个地下空间总用地面积61.66公顷,总开发面积约150万㎡,最深处地下六层,深度至地下48米;地下开发范围西至:万寿路及万寿路西侧规划道路,北至:定山大道北侧规划路,东至:胜利路及胜利路以西规划路,南至:商务西街及商务西街北侧规划路;功能包括商业大平层、交通大平层、城市综合管廊、私人宝库、三线换乘的滨江站、中央商务站和地铁区间等;地下与地上功能相结合,可以满足整个中心区的功能需求,为人们打造一个购物、休闲、办公、娱乐为一体的新的城市中心。

图1:工程项目鸟瞰图2、功能复合多样江北中心区地下空间充分利用整体开发的优势,将多种业态的复杂功能融合,解决区域内的需求,是本项目设计的一大亮点。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33
——文化公园区位于湖西南岸,以自然景观为主,文化休闲设施以低层为主。 ——游船码头区位于湖心岛南,湖区可进行以中心或滨江为背景的不同形式的
水上演出。
34
——会议展览区包括主会展区和酒店服务 区,会展区结合轨道4号线站点设置, 以水平舒展建筑为特征。超高层五星 级宾馆成为整个中心区的空间控制点。
结合步行街的小型公交,连接沿 街的重要商业商务节点,起一定代 步观光作用。
50
5.3常规公交
过境公交,公交线路穿越基地, 在基地内设有中途站点;
起迄点公交,公交线路的终点或 起点在基地内,结合轨道交通枢纽 站设立公交换乘节点。
内部公交环线,在基地内串连人 流密集区和换乘站点,解决基地内 部出行问题。
9
2.功能构成
◆基于不同层面区域地位的功能要求 服务于江北地区和浦口新市区的服务功能; 服务于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的功能。
◆基于不同服务对象的功能要求 满足普通市民的基本服务功能; 满足高层次人群特殊服务功能; 满足政府行政管理服务的功能。
◆基于本地区资源条件的特色功能 ◆基于城市中心区发展趋势的功能
17
3.轴-核结构的空间格局
“核”—— 商务区的实核,环湖区的虚核。 “轴”—— 中央活动带的硬轴,七里河与定向河两条虚轴。
18
4.山城江相互呼应的空间形态
19
采用“大疏大密”的手法, 构筑近山低、滨江高、核心高、 周边低的山、城、江空间关系。
20
开发强度控制与引导
21
江看城
浦珠路看城
纬三路城 22
11
三、空间布局与设计意向
1.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 2.圈层式的功能布局 3.轴-核结构的空间格局 4.山城江相互呼应的空间形态 5.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区形象

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 PPT

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 PPT
江北副城绿地系统结构 “两轴三带六廊七园”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规划目标:规划建设防灾绿 地5处、新增固定防灾公园4 处;原有一般防灾公园及广 场7处,新增12处。 规划布局:固定防灾公园9处, 用于灾害发生后的避难、救 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 一般防灾公园及广场49处, 保证每个城市组团均有一处 防灾避险绿地。
区域植物引种育种规划
规划目标:优先引种驯化乡土植物,适当引种外来植物 新品种,合理进行植物新品种育种,提高园林绿化植物 的品种数量,丰富本地种质资源,以提高城市单位绿地 面积的植物多样性。
规划思路 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地形地貌 条件、以等高线、坡度分析为依据, 连接孤立、分散的绿地资源。 串联结合——在现状山林水系的 基础上,整合风景区、森林公园、 地址景观、湿地景观、历史景观等 资源,形成与区域生态系统相衔接 的绿地系统。 用地协调——保证基本农田、生 态保护用地、重要水域和湿地、城 市建设用地的规模、建设用地、农 田、水域和林地大致按照1:2:3比 例控制。
评价
1、通过对南京市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体育 健身等要素的梳理,总结出南京“山、水、城、林、文” 的城市特色,融合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形成“文化引领、 特色彰显、功能复合”的城市绿地系统特色,并发展演 绎至绿地系统的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 2、以多项专题研究作为规划的支撑 以《城市湿地资源保护规划》、《区域植物与引种育种 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专题研究为支撑。其 中《区域植物引种育种规划》是此次《规划》中的一大 亮点,将历史文化融入植物配置。充分注重特色风貌的 彰显与传承
规划结构 在市域生态格局的基础上,结合水系格局、山林格局、交 通格局、城镇格局、古都格局、绿道格局等,系统构建南京 市域绿地系统结构。

南京主城区城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南京主城区城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该成果于2017年8月26日正式获得市政府批复实施。
地 址:南京市鼓楼区华侨路高家酒馆15号 邮 编:210029 网 址: 咨询电话:86495514
南京市规划局 二O一七年十月
说明 1、本材料是为方便公众了解城市规划而制作的参考性文件,不作为法律 文件使用。 2、本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控制与引导性文件,不代表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 和实施方案。一旦有建设行为,应依据规划实施。 3、城市规划是个不断优化更新的过程,规划内容以南京市规划局存档备 查的最新版本为准,同一地区同一内容深度规划若有更新,南京市规划局将尽 量及时在规划局网站上公布,本材料自动作废。 4、本材料版权归南京市规划局所有,未取得版权人的书面授权,谢绝改 变、分发、发布或使用本材料图文资料。 5、本材料最终解释权属南京市规划局。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成果介绍》 Nan Jing Urban Planning
南京市主城区(城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鼓楼老城单元 (NJZCa010)
前言
南京主城区(城中片区)涉及玄武、秦淮、鼓楼三区,其内的南京老 城(明城墙围合区域)是承载南京主要城市功能的重点区域,也是体现南 京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卫中心的核心区域。历 经多年的发展改造,南京老城面临人口基数大、存量土地资源少、交通拥 堵严重、发展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为响应国家、省、市对南京未 来城市发展的各项要求,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需进一步对 南京老城的用地进行精细化的梳理和整合,进行有针对性的修复生态环境、 修补城市功能、顺畅交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实现片区内环境品质和文 化内涵的全面提升。
施 用 地 面 积 约 184.74 公 顷 , 占 城 市 建 设 用 地 面 积 的
10.75%。 空间景观规划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试行)南京市规划局2013年12月一、总则1、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地块城市设计工作,规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内容、形式、制图标准等要求,特制定本标准并试行。

2、本标准适用于对《南京市出让地块城市设计工作暂行规定》(宁规字〔2013〕431号)明确的需提出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地块。

在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段城市设计)阶段,以及单独编制地块城市设计(已编制的上位规划中尚未明确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时,应遵守本规定。

3、本技术标准作为地块规划条件的组成部分,强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简明有效、便于操作,并能确保建筑设计的灵活性。

本图则编制的基本原则包括:(1)合理性原则——图则内容应在满足地块规划条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和该地段城市设计研究的相关要求。

(2)有效实施原则——突出图则对城市空间秩序的有效控制引导,利于规划管理的具体实施和控制。

(3)可操作性原则——图则制定应因地制宜,图则内容和表达应简单、准确和明晰,便于土地出让和规划管控中各环节的操作。

(4)灵活性原则——图则制定以控制城市空间秩序中不利情况的发生为基本目的,同时为用地布局和建筑设计留出空间。

4、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及其他一般地区的地块应按照本标准执行;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地块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二、内容与要求1、地块城市设计及其图则是对各层次上位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落实和表达,是对地块规划条件的补充和完善,其主要内容是在地块层面对“空间形态、交通流线、地下空间、界面类型、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城市设计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具体地块编制本图则应根据该地块所涉及问题的具体情况,在本技术标准所列的地块城市设计内容框架中,选择需要表述的内容提出控制与引导的要求。

特殊情况,也可适当增补表述内容。

2、图则的具体要求在“图则说明”中以文字形式归类表述,包含对各大类问题进行综述的“控制引导意图”和对各分项提出要求的具体“说明”两个部分。

以营造城市活力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南京市南部新城核心开发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以营造城市活力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南京市南部新城核心开发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等 级 机场路 与卡于 门大街 大 明路的交 叉口建设
位 于机场 路上的东 西向直 行隧道 五叉路 口栗用仅 限右 转行驶 的交通 管理措施 苜蓿院 大街快 速路结 台沿 线道路 限行的交 通管理 措施调 整快速路 八 口。
结台区域 内部的 用地功能 布局 理 顺 区域 内部 各条 道路的 等级 功能 配台有 效的交 通组织 管理 措施 保证区域 内部出行 的通达 便利 (图 5)。
城 t 氧I l }… … …

Fo
以营造城市 活力为导 向的城市设计 — — 南京市南部新城 核心开发 区重点 地段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Taking Urban Vitality Demand as Direction:
Urban Design in the Southern City Key Sections of Nanjing
良好的城 市空间结 构与 宜^的城市 尺度能 够为城 市 带来活 力 要使城 市富 有活力 就 必须在 一个 有吸 引力并且 安全 的空间中提 供人们 需要的 东西 .可 达 性与易迭 性— — 区域间 的变通联 系 {包括 轨道 交通
车 行变 通 水上 变通和 步行交通 等)应 能顺畅地 引 人 外部 人流 并能使人 方便 地到达 内部 各个部 分 . 城 市环 境 质量— — 城市 环境 包括 自然 环境 与文 化 环境 良好 的城市环 境质量 能够 促进人 们主观能 动
3 规划方 案 最 终方案 具有六 大特征 . f1)点轴开 发 规 划区内布 置 5条轨道交 通线路 共 设有 5个 轨道 交通站点 其 中普 通轨道 站 3个 二 线换乘 站 1 个 三线换 乘站 1个 。建 议调整轨 道交 通 1O号线 5号 线 6号 线经过 本区域 时的部分 线型 形成 卡于 门五叉 路;3-线 换乘枢 纽站点 和生态 核三线换 乘枢 纽站点 以这两 个站 点为依托 形成区 域核心 以其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04月21日来源:【规划编制进展】 鉴于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近期目标已经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2000年4月6日,市政府批准同意南京市规划局开展总体规划的调整工作。

6月14日,市政府成立总体规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15个区县和25个相关部门。

规划局成立了总体规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

本规划由南京市规划局和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联合编制。

2001年7月7日,南京总体规划调整成果通过国内专家组评审通过。

8月30日,建设部建规函[2001]259号认定同意了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

【规划内容介绍】指导思想: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 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

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主要规划调整内容:城市性质: 对国务院批准的现行总体规划明确南京城市的性质: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不做调整。

城市发展目标: 本次规划在对南京未来发展的宏观区域背景分析以及南京区域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把南京建设成为: 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长江下游现代化的中心城市 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国际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 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滨城市城市发展布局: 本次规划调整延续现行总体规划把都市发展区作为南京城市化重点推进的地区和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的主要空间,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深化: 1、都市发展区范围稍作调整。

南京市总体规划(2007-2030)内容提要

南京市总体规划(2007-2030)内容提要

南京市总体规划(2007-2030)
1.总规回顾
2.总体发展目标(城市性质、职能、发展目标、发展规模等)
3.区域合作
4.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职能结构、规模结构、城乡人口分布、城乡统筹)
5.都市区(土地利用、中心城区、主城、副城、新城、新市镇)
6.综合交通(铁路、公路、航空、货运物流、综合客运枢纽、城市道路、跨江通道、公共交通-轨道及路面、静态交通)
7.名城保护
8.住区建设(居住用地布局规划、社区公共设施配套)
9.公共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医疗、保障)
10.产业布局(工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商贸业、科技产业)
11.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绿地系统)
12.岸线利用(城市生活岸线、港口产业岸线)
13.市政设施(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境卫生)
14.综合防灾(防洪、抗震、消防)
15.地下空间
16.总体城市设计
17.规划实施(近期建设规划、规划实施策略)。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

京沪铁路
宁合铁路
北沿江铁路
宁芜铁路
宁连城际
宁杭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
宁合城际
宁安城际
宁通城际
宁杭城际
京沪高速铁路
扬马城际
宁常沪城际
京沪铁路
沪宁城际
宁启铁路
南京南站
南京站
紫金山站
林场站
江浦站
综合货场
辅助客站
主要客站
*
国家级大型枢纽型机场、国家航空货物与快件集散中心; 重要的国际定期航班机场、通往东亚地区的门户机场,远程航线衔接国家快速铁路网的枢纽点; 飞行区等级为4F,远期规划两区四跑道,年旅客吞吐量7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20万吨。
三、植物资源: 南京市地处长江两岸丘陵地区,属于北亚热带,为我国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最繁多的地区之一。其植被类型以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分类则植物种类以前者为主。植物种类呈现出有落叶阔叶林逐步过渡到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的现象。次生植被以落叶阔叶林、常绿枯叶林为主,而人工植被则以农田植被和人工造林为主,其中农田植被面积分布广泛。
依托港口:龙潭、滨江、江北化工 园、桥林七坝物流基地。 依托铁路:永宁、尧化门物流基地。 依托机场:禄口空港、六合空港物 流基地。 依托公路:上坊农副产品、新集农副 产品、雨花、湖熟、永阳、 淳溪物流基地。
建立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路面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多层次一体化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确保30%,力争35%,老城、市级中心区、跨江与重要轴向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60%以上。
高淳
句容
仪征
滁州
和县
马鞍山
溧水
金牛湖
*
市域快线:7条 城区干线:6条 局域线:4条 车站:351座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一、背景分析南京市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城市中心区的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应该以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为出发点,使其成为一个现代化、绿色、宜居的城市核心区。

二、总体规划1.城市布局城市中心区应该形成有机融合的多中心城市布局,合理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商业区、文化休闲区、住宅区等。

并采取分区域开发、分阶段建设的方式,实现规划目标。

2.交通规划针对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应该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包括地铁、电车等。

同时,引导居民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提倡步行和骑行。

并规划建设交通枢纽,提高交通效率。

3.绿化规划将城市中心区打造成具有丰富绿化景观的宜居区域,增加绿地面积和绿色空间。

在公共区域设置多功能的休闲广场、绿道和街心花园等,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

4.城市功能规划在城市中心区域合理规划商务办公区、文化艺术区、旅游购物区、科技创新区等功能区,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功能。

三、重点规划1.历史保护与更新南京作为中国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并进行适度的更新和改造。

要注重保持历史风貌,重塑历史文化氛围。

2.商务办公区规划在城市中心区域规划建设商务办公区,吸引国内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入驻,发展金融、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等。

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商务中心,提升南京市的经济实力。

3.文化艺术区规划规划建设文化艺术区,集中展示和传承南京市的艺术、文化和历史特色。

包括艺术展览馆、剧院、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并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旅游购物区规划建设旅游购物区,规划建设旅游景点和购物中心。

吸引游客,促进消费。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5.科技创新区规划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区,吸引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进驻,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南京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四、其他建议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优先.大疏大密.总体舒展.长于自然又融于自然
23
24
地下空间规划利用
25
中心区的有机生长:横向伸展;纵向生长(地面地下空间);弹性用地
长期性
不确定性
相对稳定的框架结构(生态、交通系统)
弹性生长的空间形态
26
5.塑造各具特色的 城市功能区形象
5.1 核心区 5.2 中央活动带 5.3 环湖文化休闲区 5.4 滨江休闲景观带
南京市城市中心地区规划设计
一、基地分析与规划总体思路 二、功能定位与功能构成及规模 三、空间布局与设计意向 四、综合交通与市政规划 五、地区开发实施策略
1
一、基地分析与规划总体思路
1.解读设计任务书 2.认识浦口中心地区 3.认识基地条件特征 —— 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
2
1.解读设计任务书
1.1规划设计范围
中心核心功能——商务办公、金融服务和商业零售等; 中心辅助功能——文化娱乐、科技服务、行政办公、会议展览等; 地区特色功能——观光休闲、旅游度假等功能; 基本服务功能——生活居住、体育健身等功能。
10
3.主要设施规模
商业:《南京市商业网点规划》商业设施建筑面积为40~50万m² 。 商务:按南京人口1000万,就业人口占总人口60%,三产占就业人口
弹性开放的有机生长之城。
9
2.功能构成
◆基于不同层面区域地位的功能要求 服务于江北地区和浦口新市区的服务功能; 服务于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的功能。
◆基于不同服务对象的功能要求 满足普通市民的基本服务功能; 满足高层次人群特殊服务功能; 满足政府行政管理服务的功能。
◆基于本地区资源条件的特色功能 ◆基于城市中心区发展趋势的功能
发挥南京中心城市 跨江发展的大南京 “一城三区”多中心 自然环境条件最独 功能的战略要点 的重要城市功能区 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特的新市区中心
区域协调
有பைடு நூலகம்发展
功能多元
特色塑造
4
3.认识基地条件特征
山与江之间, 自然条件优越
以农用地为主, 用地潜力较大
坐拥江河湖水, 以水为自然特色
中部建设地区, 启动难度较大
规划范围:12.972。 53.302。
研究范围:
体现功能多元化与建设长期性特征的中心 区。
1.2规划设计条件
不得调整、不宜调整、可以调整
规划重点对弹性条件的优化整合
1.3规划设计目标
发展商务、文化娱乐、都市产业等功
能,适度发展零售商业、餐饮娱乐、休闲
游憩、高档居住等必要的辅助内容。
3
2.认识浦口中心地区
河西 中心 地区
浦口 中心 地区
新街 口地 区
仙林 地区
中8 心
1.5 我们将规划建设怎样的中心区?
功能定位: 带动南京都市区跨江发展的副中心;
中心;
服务浦口新市区、辐射皖东等地区的城市新
具备生态休闲功能的城市特色中心区。
规划目标: 辐射带动的中心服务之城;
山水交融的绿色生态之城;
时尚现代的文化娱乐之城;
绿水湾
14
2.圈层式的中心区功能结构
中心核心功能——商务办公、金融服务和商业零售等; 中心辅助功能——文化娱乐、科技服务、行政办公、会议展览等; 地区特色功能——观光休闲、旅游度假等功能; 基本服务功能——生活居住、体育健身等功能。
15
土地利用规划
——四带 ——双核 ——五区
16
核心区选址:交通可达性;基地条件;空间形态。
17
3.轴-核结构的空间格局
“核”—— 商务区的实核,环湖区的虚核。 “轴”—— 中央活动带的硬轴,七里河与定向河两条虚轴。
18
4.山城江相互呼应的空间形态
19
采用“大疏大密”的手法, 构筑近山低、滨江高、核心高、 周边低的山、城、江空间关系。
20
开发强度控制与引导
21
江看城
浦珠路看城
纬三路城 22
27
5.1 核心区——商业、商务区
形成水城相映的中 心区形象;高层区 结合轨道站点安排 在丰字河路两侧; 加大了路网密度。
28
核心区——行政、文化
行政办公和文化活 动中心,安排在交通 方便、环境优美的丰 字河路两侧。
29
5.2中央活动带
连接山水城林的景观轴; 串联中心主要功能的功能 轴; 融入各项活动的公共活动 带。
11
三、空间布局与设计意向 1.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 2.圈层式的功能布局 3.轴-核结构的空间格局 4.山城江相互呼应的空间形态 5.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区形象
12
1.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
◆ 山 城 江 的 宏 观 格 局









13
◆ 以水为特色的微观资源 沿江城区中唯一滨江湖面; 水域占基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50%,商务办公占三产就业人口15%,人均办公面积20m²计,南 京需商务办公面积900万m² 。假设商务办公60%~70%集中在市级 中心,约为540~630万m² 。假设新街口集中200万m² 、河西副 中心100万m² ,仙林、东山新市区中心各50万m² ,浦口中心区 商务办公量按150万m²预留。 行政:按主要区政设施相对集中布局,参照同等规模城市行政办公中心 建设规模,行政中心建筑面积按10万m²左右预留。 体育:参照国家“三馆一场” 标准,规划体育健身用地15公顷左右, 建筑面积约8万m² 。 文化:包括会展中心、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影视中心等,参照国 家相关标准和同类城市设施规模,规划预留用地约25公顷。
南京需要提供一个带动江北 开发、撬动跨江发展的核心功能 区。 1.2浦口需要什么样的中心区?
浦口需要一个在高层次上整 合区域发展、提升城市功能的中 心区。
1.3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中心? 需要能够体现未来时代发展
需求、具有多元化功能的新中心。 1.4基地适合建设什么样的中心
区? 体现基地自然环境条件,区
她以城市景观起始,到 自然景
观结束,“在繁忙的都市中, 它提
供了一个可以让人透气的地 方,
一片安静的绿洲。”
30
中央活动带——自然生态区段
中央活动带—— 城市人文区段
31
中央活动带——文化休闲区段
5
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功能定位; 基于生态保护基础上的空间整合利用; 基于江城山湖有机融合的空间特色塑造; 基于高效人性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建构; 基于有序发展的经营城市理念与实施策略。
6
二、功能定位与功能构成及规模 1.功能定位与规划目标 2.功能构成 3.主要设施规模
7
1.功能定位与规划目标 1.1南京需要什么样的副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