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各地名的来历
甘肃定西与会宁、榆中、静宁、靖远、海原、西吉的历史关系
甘肃定西与会宁、榆中、静宁、靖远、海原、西吉的历史关系定西取“安定西边”之意而得名,通称“陇中”。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辖今定西全境,因其郡治位于陇水之西,故名“陇西”。
此后定西长时间属陇西、秦州。
五胡十六国时期战事频繁,定西地先后属前凉、后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政权。
南北朝定西分属秦州、河州二州。
北魏建明元年(530年)置渭州,后屡有更迭。
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改临洮郡置岷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岷州为和政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置岷州。
上元二年(761年),吐蕃攻陷岷州,后临州、渭州相继陷于吐蕃。
吐蕃统治今定西地区长达300多年。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宋军收复西夏故地,宋神宗赐名“定相城”(今定西城区),为“定西”得名之始。
金贞祐四年(1216年),升定西县为定西州。
元代定西属陕西行省。
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地震,改定西州为安定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
清定西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
民国三年(1914年),改安定县为定西县,属甘肃省兰山道。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属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8月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设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22日,原会宁分区更名定西分区,专署由会宁移驻定西。
会宁分区易名定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
解放后,1949年,设定西专区,专署驻定西县,辖定西、会宁、榆中、静宁、靖远、海原、西吉等7县。
1950年,将静宁、海原、西吉3县划归平凉专区;原属临夏专区的临洮、洮沙2县和原岷县专区所属会川、渭源2县划入定西专区,撤销洮沙县并入临洮县;定西专区辖7县。
1956年,原由省直辖的皋兰县及原属张掖专区的永登、景泰2县,原属天水专区的陇西、通渭2县划入定西专区。
1958年,由皋兰、靖远2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白银市,原由省直辖,后委托定西专区代管。
甘肃省情知识之历史沿革
甘肃省情知识(简介)之历史沿革历史沿革:甘肃省以古甘州,肃州两字首字而得名,简称“甘”或“陇”。
甘肃县的建制早于省的设置,从春秋时期萌芽开始算起,迄今已达两千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置甘肃军司,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从元代开始正式设置甘肃省,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
甘肃省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远在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上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
进入新石器时代,甘肃东部的大地湾文化,以其历史之久远,内蕴之厚重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源头,与中原一带的仰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商代,甘肃境内有羌,共(今泾川县),密(灵台县)等方国部落。
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现天水市定居下来。
公元前668年,秦国设邽县(今天水市麦积区南),冀州(今甘谷县)。
这是甘肃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
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已达今甘肃的东南部。
西汉时期又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天水安定武都金城郡。
东汉时,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郡县三级制。
甘肃属凉州,共辖10郡,2属国,99县。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省境共置凉州1州,12郡,77县。
大部分地方属魏国,南部的部分地方属蜀国。
西晋时期,省境设凉州,秦州,兼属雍州,统12郡,72县。
南北朝时期,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
北魏时,甘肃境设置8州,35郡,91县。
北周时,甘肃境设22州,56郡,104县。
隋初,省境设16郡,76县。
唐朝时期,省境设22州,辖67县。
元代,甘肃行政区划大体上是省,路,府(州),县四级制。
公元1281年,甘肃正式设省,称“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甘肃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甘州区)。
省辖7路,5个直隶州,4个府,22属州,24县。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
公元1376年,废除行省制,设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共设13布政使司,甘肃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
甘肃省各市县名字的由来
——甘肃省各市县名字的由来——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从春秋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先秦时期,全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梁二州,旧称“雍梁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分为36郡,省境东南地区为北地郡和陇西郡。
汉代先在省境置凉州,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省境先后改置武都、陇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10郡。
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辖甘州、肃州(今酒泉市)二州,取二州首字组成甘肃,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明代废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清代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范围。
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
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
1927年废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
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肃(取全称中的“甘”字作为简称;又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省名随沿用至今。
兰州市:五区三县(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兰州市: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
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
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
大家都说甘肃地名好听 有什么来历呢
大家都说甘肃地名好听有什么来历呢说起甘肃,这个位于大西北的一片土地,历史悠久,更像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在这片土地之上,孕育了不少文人名仕,甚至连各个城市的地名都有着精彩的来历,本期的城市文化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兰州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
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
嘉峪关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秦朝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
这里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
定西定西取“安定西边”之意而得名,通称“陇中”。
定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也是兰州市的东大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
金昌2011年取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13年5月,“2013年城市竞争力报告”,金昌进入全国宜居城市百强行列,排名第77位,成为甘肃省最宜居的城市。
2014年1月,国家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白银白银“城市矿山”极具开发价值,素有中国“铜城”之称,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被列为国家级地质找矿整装勘查区。
张掖张掖,甘肃省省辖市。
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
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
天水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
据说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称。
酒泉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是敦煌艺术的故乡、现代航天的摇篮、新中国石油工业和核工业的发祥地,这里为汉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丝绸之路的重镇。
定西名字的典故
定西名字的典故【定西名字的典故】在中国各个地区,许多城市和乡镇都有独特的名字,这些名字背后常常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定西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也不例外。
本文将介绍定西名字的典故,探讨这些名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渊源。
一、定西市概况定西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该市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
定西市下辖11个县级行政区,人口超过300万。
二、定西名字的来源1. 关于“定”的解释定西市名字中的“定”字,是源自古代的称谓,主要表示该地区的特定定位或地位。
在历史上,定王是各个时代的统治者,因此“定”字可以表示统治或者是区域的稳定。
2. 关于“西”的含义“西”字则表示定西市位于甘肃省的西北方向。
在古代,定西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商业交流枢纽,因此取名为“定西”也是为了突显这一特征。
三、定西名字的典故定西市的各个县级行政区都有其独特的名字典故,这些名字与当地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紧密相关。
1. 临洮县:临洮是因为该地位于洮河边而得名,洮河是定西市流经各县的一条重要河流。
2. 漳县:漳县名字的典故与传说中的一位女巫有关。
相传,女巫在漳县一带生活,常常帮助乡亲解决困难,功德无量。
为了纪念她,人们将该地命名为漳县。
3. 岷县:岷县是中国唐朝的著名将领李靖的故乡。
李靖在定西地区有着丰功伟绩,岷县名字中的“岷”字即是为了纪念他。
4. 通渭县:通渭县名字的典故与渭河有关。
通渭县位于渭河流域,以此来命名表示地域和河流的相通。
5. 安定区:安定区的名字源于汉朝时期,当时的安定属于河西走廊的重要道路节点,因此命名为安定,寓意着这里安定稳固。
6. 渭源县:渭源县的名字来源于渭河的源头,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之一,渭源县位于渭河发源地,因此得名渭源。
7. 陇西县:陇西这个名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因为该地位于泾河的西岸而得名;另一种解释是因为陇山横亘于该地的西部,因此命名为陇西。
甘肃省各县的来历
甘肃省各县的来历甘肃建省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
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简称甘。
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兰州:兰州位于黄河上中游的西北黄土高原。
兰州名称的缘起,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
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
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
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金城郡改为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府治子城,“兰州”之称即始于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1941年7月始设兰州市。
现为甘肃省省会。
兰州又称“金城”,古时沿用此称时间最久、流传地域最广。
榆中:县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秦“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因县地处榆塞之中,故名榆中而得名。
榆中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
皋兰:县名。
因县地处皋兰山北麓而得名。
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皋兰县,始有皋兰县名。
永登:县名。
永登县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时期,后几经易名,1928年恢复永登县名。
因地处河西干旱区,意含祝愿五谷永远丰登之意。
嘉峪关: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
“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
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有人口10万。
嘉峪关旅游资源以嘉峪关关城、魏晋壁画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长城博物馆、黑山岩画等最为著名。
甘肃天水的历史故事
甘肃天水的历史故事甘肃天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其中的故事。
一、凤凰山传说凤凰山是天水市的一座著名山峰,其传说可以追溯至唐朝。
据传说,在唐朝期间,一个叫做刘庆的人在凤凰山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宝山。
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当时的天子唐德宗,并组织了一批人前往挖掘。
然而,当他们到达山脚下后,却发现山上竟然冒出了凤凰鸣叫和紫气东来,于是大家都认为这座山是有灵气的,不敢轻易进入。
之后,大家便把这座山命名为凤凰山,成为天水市的一个著名的山峰。
二、三山五园三山五园位于天水市的城区内。
三山指的是蔺、平和严山,是天水市最著名的三座山峰,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五园则包括了青龙园、比干园、愚公园、秦公园和蜀山园,分别代表了古代著名的人物和历史故事。
其中,青龙园是以皇帝朱元璋为主题创建的园林,比干园则是以忠臣比干为主题创建的园林。
这些园林都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被誉为“园林博物馆”。
三、岷江水怪岷江是中国第三长的河流,也是天水市重要的水源之一。
在岷江中,有传说中的“岷江水怪”。
据说,这个水怪有非常大的体型,经常出现在傍晚时分,导致当地居民心惊胆战。
很多人都曾试图抓住这个水怪,但都以失败告终。
虽然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这个水怪的存在,但这个传说已经成为了当地乃至整个中国的一个著名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天水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机会。
如果你有机会去旅游的话,可以考虑去天水市看看,或许你可以亲自见识这些故事的真实情况。
甘肃省各市县名字的由来范文
——甘肃省各市县名字的由来——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从春秋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先秦时期,全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梁二州,旧称“雍梁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分为36郡,省境东南地区为北地郡和陇西郡。
汉代先在省境置凉州,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省境先后改置武都、陇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10郡。
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辖甘州、肃州(今酒泉市)二州,取二州首字组成甘肃,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明代废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清代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范围。
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
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
1927年废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
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肃(取全称中的“甘”字作为简称;又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省名随沿用至今。
兰州市:五区三县(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兰州市: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
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
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
揭秘甘肃独有的民族东乡族的来历(你知道甘肃省有哪些县名是以民族部落或民族语命名的吗)
揭秘甘肃独有的民族东乡族的来历(你知道甘肃省有哪些县名是以民族部落或民族语命名的吗)原创牛汝辰甘肃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
《史记·匈奴传》载:“自陇以西有緜诸、䋋戎,翟、䝠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后汉书·西羌传》亦载:“渭首有狄、䝠、邽、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
”《汉书·地理志》载:武都地杂氐羌;河西本是月氏、乌孙之地,后被匈奴占领;河湟及河曲是羌人游牧之地。
古代地名的命名常以当地氏族或部落的名称为其地名,《汉书·地理志》中所载的,从秦至汉在今甘肃境内设置有102个县,其中有77个县的名称与古民族有关。
在77个县中,直接以当地民族或部落名称为其地名的有上邽、冀、枹罕(羌人枹罕侯邑)、襄、襄武(襄戎之地,分别在今陇西县和通渭县)、休屠(匈奴休屠王都,在今武威市北)、乌氏(戎族乌氏部落)、阴密(古密人国,在今灵台县)、罕开(破罕开之羌,处其人于此,在今天水市麦积区南)9县。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有蛮夷日道。
”西汉王朝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32个与县同级的行政机构道。
其中在甘肃的有平乐道(在今陇南市武都区东北)、下辩道(在今成县西)、狄道(在今临洮县)、氐道(在今礼县西)、羌道(在今舟曲县)、予道(地址不详)、緜诸道(在今天水市东北)、䝠道(在今陇西县东)、戎邑道(在今清水县西北)、阴平道(在今文县)等14个道。
另外还有武都、上禄、河池、安故、大夏、允吾、浩亹、令居、枝阳、允街、街泉、望垣、勇士、奉捷、兰干、阿阳、方渠、鹑孤、郁郅、弋居、大要、复累、安俾、抚夷、祖历、爰得、鹑阴、姑臧、揟次、鸾鸟、媪围、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显美、禄福、表是、乐馆、天䧇、池头、绥弥、乾齐、冥安、广至、龙勒、敦煌等54个县的含义,因年代久远或民族迁徙,有的无稽可考,有的则解释不一,但是它们的名称与古民族有关则是无疑的。
甘肃各区县地名的由来
甘肃各区县地名的由来定西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
定西地名由来,宋时称兰州附近的西头城(今榆中三角城)为定西城,含安定西边之意,其后西头城改为通远军,遂将定西之名移到努札堡,改名为定西城,这就是定西名称的最早来源。
金皇统三年(1143年)始设定西县。
定西盛产胡麻,历年播种胡麻15万亩左右,所产油品营养丰富,色味俱佳。
定西有扁豆之乡之称,每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左右,其种子营养价值高,具有清热解署之效,并向外出口。
洋芋为定西特产,味美质优,近几年远销上海、广州等地。
定西历史悠久,各个朝代遗存的陶器、石器、骨器、铜器、衡器等屡有发现,故有古迹之乡之美称。
敦煌地名的由来“敦”,大也,“煌”,盛也。
因为这个地方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自汉代以来即取名为“敦煌”。
嘉峪关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 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
“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
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有人口10万。
嘉峪关旅游资源以嘉峪关关城、魏晋壁画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长城博物馆、黑山岩画等最为著名。
榆中:县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秦“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因县地处榆塞之中,故名榆中而得名。
榆中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
皋兰:县名。
因县地处皋兰山北麓而得名。
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皋兰县,始有皋兰县名。
永登:县名。
永登县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时期,后几经易名,1928年恢复永登县名。
因地处河西干旱区,意含祝愿五谷永远丰登之意。
靖远:县名。
古称会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设靖远县,取“边远之地已安定”之意得名,始有靖远之名。
会宁:县名。
南北朝时,西魏始置会州会宁县,取“会州永远安宁”之意得名。
元顺帝改会州为会宁州;明洪武二年(1368年)降会宁州为会宁县,沿用至今。
景泰:县名。
甘肃各地地名的由来
甘肃各地地名的由来甘肃各地地名的由来1.兰州:兰州位于黄河上中游的西北黄土高原。
兰州名称的缘起,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
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
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
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金城郡改为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府治子城,“兰州”之称即始于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1941年7月始设兰州市。
现为甘肃省省会。
兰州又称“金城”,古时沿用此称时间最久、流传地域最广。
2.张掖:张掖地名源自“伸张国掖,以通西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张掖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张掖本来是匈奴觻得王的地盘,故被称为觻得,汉朝改其名为张掖,意思是伸张中国的臂掖,“以威羌狄”。
炖煌之取义大盛,并非实指其时郡治之城市规模的大盛,而是用以象征汉朝的文明道德犹如日月之光辉一样大盛。
故其首字应以从火的炖或焞为正,无火字旁的敦为俗写假借。
两郡的命名显示了汉武帝文武并用、刚柔相济的雄才大略。
3.天水:天水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中游和嘉陵江上游,地当陕、甘、川三省之要冲。
天水地名的由来,据《水经注》载:邽(今天水)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为天水郡。
《秦州志》记载:郡前有湖,冬夏无增减,故有天水之名。
相传,汉武帝时期,在今天水市西南,有一日,突然地显红光,雷电交加,天摇地动,山崩地裂。
地面裂开一道大缝,天水注入其间,遂成一湖。
自此有湖水与天河相通之说,当地民众称为天水井。
后来,汉武帝在湖帝建起城池,命名天水。
天水县之名始于五代。
4.白银:白银位于甘肃省中部,兰州市东北部。
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在这里建厂采矿冶炼金、银。
又因所采之矿多为白银,故也称“白银厂”,白银由此得名。
5.景泰:景泰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
据说以明代宗年号景泰命名。
张掖名字来源
张掖名字来源西汉武帝元鼎年间,即公元前111年至公元前105年,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开始设置。
东汉永元六年( 94年)设凉州,西晋太康三年( 282年),前凉于姑臧称王。
前凉张骏龙升三年( 318年)分武威、张掖二郡地设立襄乐县。
西魏大统十七年( 551年)改甘州。
唐武德元年( 618年)设置了张掖郡。
武周万岁通天二年( 697年)设立张掖总管府,从此以后,张掖之名正式开始使用。
从此,张掖这个名字便深入人心。
我国古代有“不到张掖,就不算到过甘肃”的说法。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张掖是由汉武帝起始,最早称甘州,唐朝开元二年( 714年)改名为张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后汉书·张掖传》中记载了一个张掖美丽的传说,据说张掖城内曾有过一只狐狸精,它变成一个老太婆住在洞里。
老太婆说:“我吃了百草的根茎,吸收日月的精华,已经修炼成仙。
你来得不巧,只要你虔诚向善,天下的大好事,我一定会把你引到的。
”从此,这只狐狸就住在洞里,能够看见外面发生的一切事情,甚至连人的喜怒哀乐,她也全部知道。
有一次,张掖附近山区有个人不幸死去,他的儿子要按当地习俗,把父亲抬到城外安葬,以免让狐狸精抢先。
狐狸闻听后,假装同情,于是将这家人放在门口停放的棺材推回家中。
他对儿子说:“爹爹出远门,不在家,你怎么办呢?”儿子说:“咱们怎么办呢?”狐狸听了说:“咱们跟着棺材往回走,到了村子前面,挖坑时发现一口铁箱子,用它盖上,埋在墓地里就行了。
”那么,张掖城内的狐狸洞是否是这个狐狸精的洞穴呢?这里曾发生过什么故事呢?为什么叫做“狐狸洞”呢?这个传说到底有何寓意呢?专家们的解释是:张掖是甘肃省地名,甘州是汉代武帝所设立的西域都护府的名字,张掖则是都护府的治所。
后来这里驻扎的军队将士,被称作“张掖军”或者“张掖将士”。
“张”字是姓氏,“掖”字则是小地名。
合起来即是“张姓军士的小地方”。
这里离边关近,因而又称为“甘州”。
可见“张掖”名字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
定西名字的典故
定西名字的典故摘要:一、定西名字的典故背景1.定西地区的地理位置2.定西名字的来源历史二、定西名字的典故传说1.定西地名的第一个字“定”的传说2.定西地名的第二个字“西”的传说三、定西名字的典故影响1.定西名字对于地区历史文化的意义2.定西名字对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正文:定西,位于我国甘肃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
关于定西这个名字,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典故,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下定西名字的由来。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定西地区的地理位置。
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
它东邻西安,西接兰州,南通四川,北达宁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据史书记载,定西名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84 年,当时正值战国时期。
那时,定西地区属于秦国的领地。
秦国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决定在此设立一个军事要塞,用以抵御外敌入侵。
为了给这个军事要塞取一个名字,秦国国君征求了众多大臣的意见。
最终,一个名叫“定西”的名字脱颖而出。
关于定西名字的第一个字“定”,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当时有一位得道高僧云游至此,看到这里地势险要,山水相依,便决定在此定居。
这位高僧法号“定性”,他希望能够借助自己的修行,为这一地区带来安宁与稳定。
于是,他将这里命名为“定西”。
至于定西名字的第二个字“西”,则与地理位置有关。
定西位于秦国的西部边境,因此取名为“西”。
这样一来,定西这个名字就寓意着“定国安邦,稳固西部边疆”。
定西名字的典故传说给这一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定西地区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古代名将霍去病、李白等。
而定西的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当地一张独特的名片。
在现代,定西名字的典故传说对于城市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西市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同时,定西市还注重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努力将这座城市打造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甘肃地名由来:政区名称
甘肃地名由来:政区名称甘肃省,简称“甘”或“陇”。
位于中国西北部。
西夏在其境内以“甘(治今张掖)”“肃(治今酒泉)”二州置“甘肃监军司”,取二州首字为名。
宋至元时改设“甘肃行省”。
清置“甘肃省”至今。
因省境大部在陇山之西,古代又称为“陇西”或“陇右”,故简称“陇”。
【兰州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跨黄河两岸。
隋置“兰州”,据,以“皋兰山在州南”(见《古今图书集成》)为名。
清改“皋兰县”,1941年设“兰州市”。
【永登县】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北。
后魏废县,建“永登亭”。
《水经注》载,润水南经永登亭西是也。
元置庄浪县,明改庄浪卫,清改平番县。
1927年改为“永登县”。
【榆中县】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东。
汉置“榆中县”,明为金县。
1912年改为金城县,1919年改为榆中县。
据《太平寰宇记》榆中国大、小榆谷为名。
【皋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
汉属金城郡,隋置兰州,唐为五泉县,宋为兰泉县,金改兰州,清置“皋兰县”,以县处皋兰山北麓而得名。
【金昌市】位于甘肃省中部。
明置永昌卫,清置永昌县。
1981年析置市。
因境内有金川峡,又以永昌县析置,故名。
【永昌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邻接青海省。
汉置番和县,明为永昌卫,清改永昌县。
据《读史方舆纪要》,永昌为元永昌王号名。
【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黄河北岸。
1985年以兰州市的白银区和皋兰、靖远两县部分地区设立白银市,原为白银厂,曾以产白银得名。
【靖远县】位于甘肃省东部,东北邻黄河。
明置靖虏卫,清改靖远县。
靖远取“边远之地已安定下来”之意故名。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偏北,黄河北岸。
1913年置红水县,1933年改今名,寓意吉祥。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祖历河上游。
金置西宁县,明改为会宁县。
据《甘肃新通志》,北周置会州,因北周太祖曾于此地胜利会师而得名。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渭河南岸。
秦汉置上邽县,汉置天水郡,地有湖,冬夏无增减,故有天水之名。
据《水经注》,上邦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改为天水郡。
历史知识:甘肃史话
甘肃古称“陇西”、“陇右”。
战国秦昭襄王(公元前280年)始置陇西郡。
因地处陇山以西而得名。
那事饿陇西郡比现在的甘肃要小的多。
仅辖洮河中游渭河上游,汉水上游的部分地区(也就是甘肃以东的部分地区。
唐代置“陇右道”,辖今陇山以西,青海以东,新疆以东地区。
古代以“西”为“右”,故名“陇右”从那时起“陇右”即成为甘肃的特称。
“甘肃”作为一个名称词出现在北宋西夏时期。
西魏时始改张掖郡为甘州,以境内的甘峻山得名。
隋时改酒泉郡为苏州。
唐末宋初,古羌族的一个分支党项族在西北崛起,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党项王李元昊攻取甘州。
1036年攻下瓜、沙、肃诸州。
迅速控制了全部河西走廊和黄河以东部分地区。
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因在宋之西方,史称“西夏”。
李元昊遂分国内诸州计之总兵50余万。
设立12个监军司。
实行区域性统治。
其中“甘肃军司驻甘州”。
甘肃一词始见于史册。
“甘肃”一词合“甘州”、“肃州”首字而得。
但这时的甘肃军司尚不是政区建置,辖区也限于甘、肃两州。
甘肃的正式建制始于元代。
13世纪初。
蒙古族杰出的英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并建立政权以后,鉴于河西走廊独特的战略地位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动了进攻西夏的战争。
1227年灭夏。
甘肃虽设于元代,但建置和行政区划的完成则在清代。
1950年1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在兰州成立。
1954年8月,政务院决定将宁夏并入甘肃省。
1958年3月,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决定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宁夏从甘肃划出。
甘肃省各市县地名名称由来
⽢肃省各市县地名名称由来⽢肃,要追溯到北宋时期,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肃军司,驻⽢州(今张掖市),辖⽢州、肃州(今酒泉市)⼆州,取⼆州⾸字组成⽢肃,这是最早出现的⽢肃之名。
由于西夏曾置⽢肃军司,元代设⽢肃省,简称⽢;⼜因省境⼤部分在陇⼭(六盘⼭)以西,⽽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简称为陇。
省会兰州市兰州市: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得名,由于古⼈约定俗成的省略⽅法,皋兰⼀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
⼜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名皋兰⽽得名。
榆中县:春秋战国时,秦“辟数千⾥,以河为境,累⽯为城,树榆为塞”。
因县地处榆塞之中,故名榆中⽽得名。
榆中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4年)。
皋兰县:因县地处皋兰⼭北麓⽽得名。
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因境内有皋兰⼭⽽更名为皋兰县,沿⽤⾄今。
永登县:西晋末,凉州刺史张宜复设枝阳县,并在建兴四年(316年),分⾦城之令居、枝阳⼆县,⼜⽴永登县,合三县⽴⼴武郡。
这是“永登”名称在历史上⾸次出现,取永远五⾕丰登之意。
嘉峪关市嘉峪关市:是因为境内天下第⼀雄关⽽得名,嘉峪关则是因为修建在嘉峪⼭旁⽽得名,另嘉峪两字的意思是“美丽的⼭⾕”。
⾦昌市⾦昌市:汉置番和县,明为永昌卫,清改永昌县,因⾦川河从境内流经,取⾦字,因⾦昌系从永昌县析置,取昌字,⼆字相合⽽得名。
永昌县:永昌,取“永远昌盛”之意。
元世祖⾄元九年(1272年)赐名永昌府。
⽩银市⽩银市:据志书记载,⽩银矿藏的开采,始于汉代,到明朝洪武年间具有⼀定规模,有“⽇出⽃⾦”之说,官⽅曾设办矿机构“⽩银⼚”,⽩银因此⽽得名。
会宁县:即“会州安宁”之意。
汉朝时期名为祖厉县。
会州之名始见于西魏废帝三年(554)正⽉,魏相宇⽂泰西巡,途经今靖远地界时,有当地富户张信罄资犒六军,泰⼤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州治会宁,此为会州之始。
元惠宗⾄正⼗⼆年(1352年),会宁附近发⽣⼀次毁灭性的地震,伤亡很重,朝廷拨款赈灾,并“诏改会州为会宁州”,取“会州安宁”之意。
关于甘肃省的相关知识(一)
关于甘肃省的相关知识(一)1、甘肃省名称的来历甘肃省,简称甘或陇,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位于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
甘肃省名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首字而成。
因西夏曾设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故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位于陇山(六盘山)以西,唐代曾在此设置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2、甘肃省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地名来历甘肃地处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势控黄河上游,沟通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通陕西,南瞰巴蜀、青海,西达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西北出蒙古国,辐射中亚。
甘肃省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全省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4.72%。
相关地名的来历:陇东:以陇山(六盘山)为坐标,因位于陇山(六盘山)以东,故称陇东。
陇南:以陇山(六盘山)为坐标,因位于陇山(六盘山)以南,故称陇南。
陇中:以陇山(六盘山)为坐标,因位于陇山(六盘山)以南的中部,故称陇中。
陇西:以陇山(六盘山)为坐标,因位于位于陇山(六盘山)以西,故称陇西。
甘南:以整个甘肃省境为坐标,因位于甘肃省境以南而得名。
相对于陇东、陇南、陇西,甘南的名称要年轻许多,是新中国诞生以后形成的新地域名称,系藏族自治州。
河西:以黄河为坐标,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因南面的祁连山和北面的龙首山、合理山、马鬃山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建筑学上的走廊地势,故称为河西走廊。
肃南:以肃州(酒泉)为坐标,因位于肃州以南,故称为肃南,系全国唯一、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
肃北:以肃州(酒泉)为坐标,因位于肃州以北,故称为肃北,系蒙古族自治县。
地名的来历:甘肃
地名的来历:甘肃甘肃省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
先秦时期,大禹分九州,甘肃大部分都属雍州、凉州境内,故被称为雍凉之地”。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甘肃省地图甘肃东西狭长,北接戈壁荒漠,南连祁连山脉。
以长安为起点,全长7000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就是穿越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分为北南两道,北道出玉门关,南道出阳关。
这条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横贯亚洲内陆的古商道,沟通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甘肃重要的河西走廊甘肃之名,始于北宋战国时期,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陇西郡。
9年后,即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再建立北地郡。
秦朝时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统天下,设置36郡,甘肃属于陇西郡和北地郡。
汉朝时期,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增设武威郡和酒泉郡,统辖甘肃西北部。
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张掖郡,置敦煌郡。
西魏,西魏废帝三年改为甘州,因城内甘泉遍地,泉水清洌甘甜而得名,“甘州”之称自此开始。
隋朝时期,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从甘州分出,始置肃州,“肃州”之称始于此。
北宋时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
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朝时期,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
明朝时期,沿袭元制,后改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清朝时期,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康熙八年甘肃正式建省,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部分范围。
民国时期,民国十八年(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
简称“甘”的来历简称“甘”隋唐时期,酒泉郡改制为肃州,张掖郡改为甘州。
因“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的张掖郡,素有”金张掖” 之称的甘州,地位进一步提升始于北宋时期。
当时西夏王朝统治河西,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张掖) 。
定西名字的典故
定西名字的典故
定西,位于中国甘肃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其地名源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典故。
据史书记载,定西地名与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将白起有关。
公元前270年,白起率领秦军攻打赵国,在定西地区取得了一场重要的胜利。
为了纪念这场胜利,白起将此地命名为“定西”,意为“平定西方敌人”。
从此,定西地名沿用至今,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
定西地名的历史演变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
在汉、唐、宋、元等历史时期,定西地区先后设立了郡、州、路、府等行政单位,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
明代以后,定西地区逐渐走向衰落,但地名仍沿用不变。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定西地名才得以恢复,并逐渐发展为今天的现代化城市。
定西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承载着当地人民对历史的记忆,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智慧。
在白起等历史名将的率领下,定西地区屡次抵御外敌入侵,为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定西地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时至今日,定西地名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价值。
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骄傲,也成为外来游客了解定西历史文化的窗口。
定西地名所蕴含的底蕴,激发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尊重。
同时,定西地名也激励着当地人民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定西地名源于一个悠久的历史典故,见证了定西地区的历史变迁。
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酒泉、张掖地名之由来
酒泉地名之由来西部名城酒泉,历史悠久,文化沉淀丰厚,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目前又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卫星发射中心,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高科技资源极为罕见的文化之都。
然而,对于“酒泉”一名的由来,历来有多种说法。
经过查找资料,发现“酒泉”一名的历史沿革主要有:金泉、酒泉、肃州。
一、“酒泉”之由来1、民间传说是: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武帝赐御酒一坛,犒劳有功将士,但酒少人多,于是霍去病倾酒于泉中,与众共饮,故称此泉为“酒泉”。
2、历史资料记载: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西北荒经》中曾写到“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广一丈,长深三丈,酒美如肉,澄清如镜。
上有玉樽、玉笾,取一樽,一樽复生焉,与天同休无干时。
石边有脯焉,味如獐鹿脯。
饮此酒,人不生死,一名遗酒,其脯名曰追复,食一片复一片。
”霍去病打通西域后,武帝欲在河西设郡,当征求博学之士如东方朔的意见时,东方朔已知西北荒中有一神奇的酒泉,遂建议武帝以其为郡。
想来这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二、“金泉”之由来酒泉在汉武帝之前叫“金泉”,有一传说是这样记载的:有个商队要去西域经商,路上干渴难耐,突然发现有一清泉现于眼前,远走大漠的人终于找到了神泉,真是喜出望外,于是饮此泉水,见有金色,伸手便去取,居然取出了金子,欣喜若狂的的人,把这个好消息说了出去。
于是,人们一传十,十传百,这眼泉水就被称之为“金泉”了。
三、酒泉为什么又称“肃州?据史料记载,“肃州”的名称开始于隋朝时候。
隋初,由于全国的官吏越来越多,便形成“十羊九牧”的局面。
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开始“精减机构”,废郡制,仅存州、县两级,将酒泉郡也予以裁撤,而改置为肃州,肃州的名称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时至今日,也有人称肃州,有人称酒泉。
至于为什么叫做“肃州”,史书上也没记载,我想大概是由于酒泉这一地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割据时间太长,久久得不到安宁,便取名“肃州”,来寓意“肃静安宁”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泰:景泰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据说以明代宗年号景泰命名。又曰建县之时,以县境由原靖远县北区、原红水县两地组成,用靖字代靖远区,用永泰的泰字代红水县地,先拟为靖泰,后取靖字谐音恰为景泰,含有永期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故名景泰.
甘肃省各市,县名的来历
甘肃建省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榆中:县名。早在春秋战国时,秦“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因县地处榆塞之中,故名榆中而得名。榆中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
皋兰:县名。因县地处皋兰山北麓而得名。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皋兰县,始有皋兰县名。
永登:县名。永登县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时期,后几经易名,1928年恢复永登县名。因地处河西干旱区,意含祝愿五谷永远丰登之意。
泾川:县名。西汉时期,曾在泾河川道设安定县。北魏太武帝初置泾州。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为泾川县,始用泾川县名,因地处泾河川道而得名。
灵台:县名。始建于隋、唐时期。因相传周文王伐灭密须国,密民感念文王功德,遂于今中台镇筑灵台,灵台县由此得名,相沿至今。
崇信:县名。崇信在唐代为“京师西北八镇“之一,后置崇信军,始有崇信地名。北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始置崇信县,县名沿用至今。
清水:县名。清水县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据史料记载,“其板(指清水县所处古陇板,俗称关山),上有清水,四注而下”,下有县,因此得名。
秦安:县名。秦安在西周时,为秦亭的一部分。金正隆二年(1157年)始置秦安县。秦安之名,意取“期盼古代秦亭之地安宁的愿望”。
甘谷:县名。甘谷古称冀城,县名历代多变更。据传甘谷县名,因宋代名将杨文广曾在县城北的城子村筑筚篱城抵抗西夏,取名甘谷城,遂有甘谷之名。
山丹:县名。原名删丹,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删丹县。三国时曹魏因此县南、北、东三面环山,改名山丹县,沿袭至今。
肃南:县名。因地处古肃州(今酒泉)以南而得名。因县境内裕固族人口较多,1955年成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平凉:平凉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定凉国之意,平凉由此得名 。
会宁:会宁位于甘肃省东部。该地原来先后称西宁县、会州。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会宁附近发生一次毁灭性的地震,当时人们都在窑洞里熟睡(当地以窑洞为主要住房),躲避不及,伤亡很重。当地地方官把严重灾情报告给皇帝,皇帝除照例拨款拨粮予以救济外,还“诏改会州为会宁州”,取会州安宁之意。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之会宁县。会宁名由此得名。
金昌:金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金昌一名,因金川河从境内流经,取金字,因金昌系从永昌县析置,取昌字,二字相合而得名。汉置番和县,明为永昌卫,清改永昌县。1981年由永昌县析置金昌市。金昌盛产镍,其储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同类矿床中,居世界第二位,因有镍都之称。
永昌:县名。永昌之名始于元朝,取“永远昌盛”之意。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赐名永昌府,明置永昌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永昌卫为永昌县,沿袭至今。
嘉峪关: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 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有人口10万。嘉峪关旅游资源以嘉峪关关城、魏晋壁画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长城博物馆、黑山岩画等最为著名。
宁县:县名。古称宁州。西魏时,取抚宁戎狄之意,州以宁名。1913年改宁州为宁县。宁县以古宁州而得名。
镇原:县名。镇原之名始于元朝。因唐代此地称原州,宋、金时曾设镇戎军(州),故元代合并镇戎、原州时称为镇原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镇原州为镇原县,沿袭至今。
定西: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地名由来,宋时称兰州附近的西头城(今榆中三角城)为定西城,含安定西边之意,其后西头城改为通远军,遂将定西之名移到努札堡,改名为定西城,这就是定西名称的最早来源。金皇统三年(1143年)始设定西县。定西盛产胡麻,历年播种胡麻15万亩左右,所产油品营养丰富,色味俱佳。定西有扁豆之乡之称,每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左右,其种子营养价值高,具有清热解署之效,并向外出口。洋芋为定西特产,味美质优,近几年远销上海、广州等地。定西历史悠久,各个朝代遗存的陶器、石器、骨器、铜器、衡器等屡有发现,故有古迹之乡之美称。
民乐:县名。原名东乐。1932年迁县址于洪水城,取“人民安居乐业”之意,改东乐县为民乐县。
临泽:县名。西汉时置昭武县。西晋时以县境地貌多沼泽,改昭武县为临泽县。后来县名多次变更,1929年复称临泽县至今。
高台:县名。高台名始于明初设置的高台站,因城西有高高的古台基而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始置高台县,县名沿用至今。
民勤:县名。古称宣威县、武安县。1928年以此地“人勇知义,俗朴风醇,男耕女织”易名民勤,沿用至今。
古浪:县名。因境内有古浪河而得名。明筑古浪城,设古浪守御千户所。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古浪所为古浪县,县名沿用至今。
天祝:县名。以取县内佛教寺院“天堂寺”和“祝贡寺”的第一个字而得名。因县境内藏族人口较多,1955年成立天祝藏族自治县。
华亭:县名。北魏晋泰二年(532年)设华亭镇,以境内皇甫山麓有华尖山亭而得名。隋大业元年(605年)始置华亭县,县因镇而名。
庄浪:县名。因境内有庄浪河而得名。元朝初年置庄浪路。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庄浪县。
静宁:县名。以“平静安宁“之意取名。元、明、清代为静宁州,1913年改为静宁县至今。
兰州:兰州位于黄河上中游的西北黄土高原。兰州名称的缘起,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金城郡改为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府治子城,“兰州”之称即始于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941年7月始设兰州市。现为甘肃省省会。兰州又称“金城”,古时沿用此称时间最久、流传地域最广。
天水:天水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中游和嘉陵江上游,地当陕、甘、川三省之要冲。天水地名的由来,据《水经注》载:邽(今天水)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为天水郡。《秦州志》记载:郡前有湖,冬夏无增减,故有天水之名。相传,汉武帝时期,在今天水市西南,有一日,突然地显红光,雷电交加,天摇地动,山崩地裂。地面裂开一道大缝,天水注入其间,遂成一湖。自此有湖水与天河相通之说,当地民众称为天水井。后来,汉武帝在湖帝建起城池,命名天水。天水县之名始于五代。
华池:县名。以境内二将川河古名华池水而得名。南北朝时,西魏始置华池县。以后历代华池县名多次兴废。1934年秋重新成立华池县。
合水: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始置合水县。因当时境内建水与北岔水汇合后称合水,合水县由此得名。
正宁:县名。原名罗川县,唐天宝元年(752年)在罗川东20里处获玉真人像27尊,更名为真宁县。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祯)之讳,改名正宁县至今。
金塔:县名。昔名王子庄,因北凉王长子牧楗曾在此地建立牧庄而得名。1913年以县城东南的“金塔寺”取名金塔县至今。
瓜州:县名。清代始设安西府,取“国家统一,西方安定”之意。后改为安西直隶州。1913年改称安西县。2006年更名瓜州县,取古称瓜州得名。
肃北:县名。肃北之名,源于1938年在古肃州(酒泉)之北设立的“肃北设治局”。因境内蒙古族人口较多,1956年成立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玉门:市名。玉门之名,据史书记载:“汉置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故名玉门。玉门县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后置玉门郡。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复设玉门县。1955年成立玉门市。
敦煌:市名。公元前111年,西汉设立敦煌郡,取“盛大辉煌”之意,始有敦煌之名。后各代又称“沙州”。1760年复设敦煌县。1987年改为敦煌市。
酒泉:在酒泉城东一公里处,是一座清宣统辛亥3月立的大碑,碑面刻有西汉酒泉胜迹”6个刚劲的大字。石碑后有一清泉,名曰酒泉”,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据传,汉将霍去病在江江河西击败了匈奴,捷报传到长安,汉武帝赏赐御酒一坛。霍去病为让将士们共尝美酒,下令将御酒倒入金泉之中,让3军畅饮。从此,金泉泉水便带有浓重的酒香,故名酒泉”。还有学者认为,酒泉郡名,系以泉命名,具体说是因武帝初东方朔所著《神异经》记载西北荒中有一其味如酒的酒泉而得名。
阿克塞:县名。以县城西部的阿克塞沟而得名,哈语为“纯洁”的意思。因1934年至1939年新疆东、北部的哈萨克族牧民东迁此地,1954年成立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敦煌:“敦”,大也,“煌”,盛也。因为这个地方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自汉代以来即取名为“敦煌”。
庆阳:庆阳位于陇东山区,地处泾河上游,黄土高原中部。一说因此面靠山,在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而得名庆阳。一说庆阳在远古时为不窟城,夏王二十二年,不窟的孙子公刘迁居陕西旬邑,后代为祭祖下榻方便,在庆阳该地修了庆阳行宫,而取名庆阳。庆阳古称义渠、郁郅、弘化、顺化、安化,宋改庆州为庆阳府。1914年废府存县,改安化县为庆阳县。庆阳县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为历代军事重镇,古人因势筑城,其形似凤,故又名凤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