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课实验复习信息理解和应用瓯海中学董小群老师共23页

合集下载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014年4月总第312期摘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转变教学观念,重视课堂管理,重构教材内容,采用现代教育技术都是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很多不乐观、不和谐的因素。

例如,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演示具体的操作步骤,而学生有的敲键盘、有的聊天;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接通网络,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而学生有的浏览新闻,有的在玩网络游戏、听音乐、看视频等。

这就导致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授课内容不能够很好地完成,更与高效课堂的构建要求相去甚远。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探索构建高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主要是控制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虽然不倡导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但教学活动的脉络和方向则必须由教师控制,教师应该全面监管整个教学的过程和实施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变换角色,以学生为根本,真正做到以快乐为中心,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科之间的沟通,重视学生的感受等。

教师要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商,注重学生的亲身学习体验,鼓励学生认真实践,促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获取知识转变。

二、重构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现在的初中生普遍都在不同环境中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

但是由于城乡差别,一些学生会觉得教材有些难,降低了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因此,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就将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

这些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90学时方案

90学时方案

瓯海区小学语文“‘学为主’课堂建构”研修项目实施方案执行人:陈晓董晓群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浙教师[2010]175号)等文件精神,以《若干规定》总则、学员专业发展现状、导师自身特点为依据,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指导思想,以深化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要求为行动指南,以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现实背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目标意识、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为宗旨,本着实际、实用和实效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培养适应并胜任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能力的小学语文教师,使培训过程成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以扎实有效的专业素养培训活动推进我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培训目标⒈通过专家引领,使参培教师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指导教师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以全员参与式研修为方法,帮助教师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学习制定科学、正确、可操作、易检测的教学目标,并能选择有效内容和方法为目标达成服务。

帮助教师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以疑难问题解决为重点,指导教师用研究的姿态进行专题研修,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学科素养,努力处理好“教什么”和“怎样教”,“轻负”和“高质”的关系,并寻求有效的策略。

三、培训对象瓯海区小学语文教师四、培训时间与地点时间:2013年10月21日-11月3日地点:瞿溪小学教育集团.五、培训内容小学语文“‘学为主’课堂建构”研修项目具体内容六、培训形式⒈专家引领。

聘请省、市内专家进行专业理论引领;聘请省、市、区名师做课堂展示活动,让学员领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效的课堂教学。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4章4.4(1)教案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4章4.4(1)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2、会用枚举、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统计简单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的结果.二、过程与方法1、会用枚举、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来统计简单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的结果2、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简单的试验、猜测、验证、举例,学习概念,激发兴趣,积累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合作交流,共同提高,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的特点和统计简单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的结果,难点是统计简单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老师拿出一枚一元的硬币,说明写有1元字样的是正面,往上一抛,让学生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然后让每一组上来一位同学抛掷.引导学生:硬币没有落地之前,猜测有几种可能?(正面,也可能是反面即正面、反面都有可能).(说明:由游戏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相关以往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内容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个性化教学思路及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猜想、实践、验证、探索新知在讲台上置放三只放有乒乓球的纸盒,1号盒(放白球),2号盒(放黄球),3号盒(放黄球和白球).放什么颜色球学生事先不知道.对于1号盒:摸到一个红球.(不可能)对于2号盒:摸到一个黄球.(必然)对于3号盒:摸到一个白球.(不确定或随机)每只盒子都让四位同学去摸,(对于1号盒4个人摸到的都是白球,对于2号盒4个人摸到的都是黄球,对于3号盒,直到摸到两种球为止)再叫三位同学分别打开三只盒子,引导学生解析:对于三只盒子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然后讲出每个问题的可能性,老师板书每种可能性的关键词(见以上题后的括号).从而直接给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说明:通过简单的试验、猜测、验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感性上接受“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的概念.)练习1:教科书72页,合作学习部分及73页做一做.三、应用与思考问题1:对照上面的练习1解释:为什么三个概念都有“在一定条件下”?请举例说明.问题2:你能举出生活中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的例子吗?问题3:你能改变条件对于1号盒:“摸到红球”由不可能事件变为随机事件吗?对于2号盒:“摸到黄球”由必然事件变为不可能事件吗?(说明:强调概念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件是可转化的,以及学习的方式.体现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体现了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证的观点.体现了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原则,也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例题教学:教科书73页例题:问题(1)(2)采用口答形式,问题(3)让学生去试验摸球,(若干名同学第一次摸到红球、白球分别分为一组,再让每一组的成员分别摸第2次,每一组内都摸到两种颜色的球为止)要求学生列如下表记录,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列的表再画成树状图.应用新知并给予指导.)练习2:教科书74页课内练习.第3题要求学生画出树状图或列出表格.四、合作探究、延伸提高问题:例题中的(3)若箱子里放2个白球和2个红球,结果又如何呢?(分组合作学习,列出表或画出树状图)第1次第2次结 果白球白球→白、白红球→白、红红球白球→红、白 红球→红、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证:把2个白球分别编为白1号、白2号,2个红球也分别编为红1号、红2号,用例题问题(3)的方法让学生去摸球验证.(说明:在上面学法指导下,充分利用新知,留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和交流空间.)五、归纳方法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内容、体会等方面引导学生去回顾)六、作业教科书:作业题A组(必做) B组(选做)3.2 可能性的大小方彩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相关以往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意义2、会在简单情况下比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3、会用准确的措词来描述可能性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1、从实际生活中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然后关注引起此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因素,进而推广到一般事件2、比较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通过比条件、比条件影响度、比结果总数来操作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从实际到理论,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

2010年瓯海区教育教学论文评比获奖论文名单

2010年瓯海区教育教学论文评比获奖论文名单

附件
2010年瓯海区教育教学论文评比获奖论文名单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历史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科学
初中历史与社会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小学思品
小学科学
中小学综合实践、劳动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
中小学音乐
中小学美术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
中小学地方、校本课程
中小学德育和班主任工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教学评价与考试
中小学教学管理与教研管理、网络教研
中小学写字
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电 教
实验教学
图书馆(室)管理与应用。

反思与建议 ——市科学复习会议精神传达.

反思与建议 ——市科学复习会议精神传达.

1028.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已消灭天花,所以许多 国家停止接种天花疫苗。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 高传染性疾病。 (3)资料表明,美国和俄罗斯的几个实验室仍保存着 天花病毒。对于继续保存还是消灭这些天花病毒,存在 争论。下列属于反对保存天花病毒的理由有 ▲ (可多选 )。
A.目前,科学家已研究清楚天花病毒的DNA序列,必要时 可通过相关技术研制所需的天花病毒 B.保存天花病毒,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假如实验室中的天花病毒被泄漏出去,将会造成严重 的后果 D.一旦天花重新流行,可以利用实验室保存的天花病毒 快速研制疫苗 E.天花病毒可能还有新的用途,只是现在还没有被发现
▲遵照规定,设计整体难度。 ▲将稍难、较难题分散于各题型中,设计螺旋 式难度梯度。
·重视功能定位与题型规范
·重视功能定位与题型规范 ◎选择题:
功能:考查再认、再现、甄别能力等。
规范:情境有效; 尽量围绕一个核心问题; 干扰项的作用; 选择项的结构力求一致。
◎简答题:
功能: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规范:情境真实、科学; 问题明确,答域清晰; 回答言语简练; ◎实验探究题: 功能:实验操作技能与探究能力。 规范:实验与探究并重; 实验与探究交融; 考查探究技能的多样化、层次合理
A等
满分(3分):答出四个因素,且逻辑关系严密。
如:①远古灯蛾的特点(如:与遥远星光成一定 夹角飞行), ②现代灯蛾的飞行特点,
③现代与远古灯蛾间飞行特点间的联系(遗传)
④火光与遥远星光的不同。
1031.小明家的厨房中有电饭煲、电磁炉和微波炉。 他为了比较这三种电器在加热水时的耗电。情况, 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一)量取500毫升水,测出水的初温,关闭其 它用电器,将电饭煲单独接入电路给水加热。当 电能表的转盘转动100圈时,立即切断电路,测出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5.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教案(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5.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教案(浙教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2、理解不等式组的解的概念.3、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二、过程与方法1、感受利用数轴求解的直观与抽象的结合过程,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培养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教学难点】例2较为复杂,几乎包括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全部步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引入1.想一想:某单位从超市购买了墨水笔和圆珠笔共15桶,所付金额超过570元,但不到580元。

已知这两种笔每桶的单价为圆珠笔34.90元/支,墨水笔44.90元/支。

设购买圆珠笔X桶,你能列出几个不等式?2.学生活动:找出已知条件,列出所有不等关系式,互相讨论,类推概念,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补充解决问题。

3.最后教师总结两个不等式。

如设购买圆珠笔的桶数为X,则:二.新课(运用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概念教学)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由几个同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一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像上面就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再例如:都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 不等式组解的概念:组成不等式组的各个不等式的解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的解.当它们没有公共部分时.我们称这个不等式组无解.3.做一做:4、例题教学例1.请解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解不等式①, 得: x>-1解不等式②, 得: x≤6把①②两个不等式的解表示在数轴上,如下图:-1 0 6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是-1<X≤65、应用拓展: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在取各个不等式的解公共部分时,有几种不同情况吗?若a<b,你能说出下列四种情况下不等式组的解吗?用数轴试一试. (设a<b)(1) (2)(3)(4)一般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由四种基本类型确定,它们的解不等式组解集图示口诀x>ax>bx>b 大大取大x<ax<bx<a 小小取小x>a x<b a<x<b 比小大,比大小,中间找x<a x>b 无解比小小,比大大,无解共部分:(1) (2)(3) (4)例2.探索较复杂的不等式组的解法:通过范例,帮助学生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1)依次解各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去分母、去括号等等)(2)把各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表示在同一数轴上.(3)根据解在数轴上的表示确定不等式组的解.三.巩固1、书上110页课内练习22. 分别求出本节开头问题中购买墨水笔和圆珠笔的桶数四.归纳小结1、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不等式组的解的有关概念,2、会解有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3、口诀“大大取大,小小取小,比小大比大小取中间,比大大比小小无解”。

12.2集体备课记录

12.2集体备课记录

赤水三中集体备课记录表教研组:物理时间:2019.12.2 地点:一楼办公室备课组长:祁麟年级及学科:高一物理备课组成员:黄晓春李忠敏蔡坦颖朱燕课题:《牛顿第二定律》中心发言人:黄晓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2)知道表达式中F是质点所受的合力,并且能够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体会牛顿第二定律连接运动学和力学的桥梁作用。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1N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如何从F=kma 变成F=ma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重难点突破重点:把握牛顿第二定律a、m、F三者关系,要求实验数据较为精确,得出关系F=kma才具有说服力。

难点:对F=kma中系数k=1理解和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关联,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等。

教学构思研讨发言:祁麟:本节教材是人教版物理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在分析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定量的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它本身质量的关系,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同时本节教材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为下一节力学单位制的内容做准备,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成为了运动学的核心。

1.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2.怎样才能提高力与运动教学的有效性。

请大家发表看法。

黄晓春:所以本节在本章乃至本册,甚至整个高中物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力的单位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李忠敏:利用汽车启动,飞机起飞、火箭发射等资料,提出问题:它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目的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数学: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5.6《同底数幂的除法(2)》教案(七年级)

数学: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5.6《同底数幂的除法(2)》教案(七年级)

5.6同底数幂的除法(2)沈磊剑【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通过探索整式和幂的运算,体会零指数和负整数指数规定的意义及其合理性。

2、通过探究、猜想、归纳、总结,掌握较小数的科学记数法表示方法3、学会应用a0=1(a≠0) a-p=1/a p(a≠0,p是正整数)来进行计算。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零指数和负整数指数规定的意义及其合理性学习,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2、通过总结除法的运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同底数幂的除法,培养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通过对研究过程的反思,进一步强化对分类和归纳等数学思想的认识,渗透数学公式的简洁美与和谐美。

【教学重点】零指数和负整数指数的意义,以及较小数的科学记数法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回顾与思考1、复习同底数幂相除法则:同底数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即a m÷a n==a m-n(a≠0,m,n都是正整数,且m>n))2、设疑,上次课研究的是m>n,而当m≤n怎么办呢?二、合作学习,构建新知1、合作学习(1)填空:①53÷53=33 1 1②33÷35= —— = —— = ——35 () 3()1③a2÷a5= ——a()(2)讨论下列问题:①同底数幂相除法则:a m÷a n中,m,n必须满足什么条件?②要使53÷53=53-3也能成立,你认为应当规定50等于多少?更一般地a0(a≠0)呢③要使33÷35=33-5和a2÷a5=a2-5也成立,应法规定3-2和a-3分别等于什么呢?2、小结:通过自我尝试,小组讨论,老师指导下,不难得出新的规定: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即a0=1 (a≠0)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p为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 5.6《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 5.6《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5.6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2、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3、探索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的一些简单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创造性使用教材中的问题情景,把教材中不动的问题情景转化为学生互动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互动中去感受。

2.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并结合大量特例,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发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定理证明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添加辅助线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如图,为了测量一个池塘的宽BC,在池塘一侧的平地上选一点A,再分别找出线段AB、AC的中点D、E,若测出DE的长,就可以求出池塘的宽BC,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相关以往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内容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个性化教学思路及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动手操作:剪一刀,将一X三角形纸片剪成一X三角形纸片和一X梯形纸片(1)如果要求剪得的两X纸片能拼成平行的四边形,剪痕的位置有什么要求?(2)要把所剪得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将其中的三角形做怎样的图形变换?3、引导学生概括出中位线的概念。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八年级数学《第五章 整式的乘法》教案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八年级数学《第五章 整式的乘法》教案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八年级数学《第五章 整式的乘法》教案教学内容 复习整式乘法的基本运算规律和法则、方法。

通过练习,熟悉常规题型的运算,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通过知识的梳理和题型训练,提高学生观察、分析、 推导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提出问题意识。

教学分析 重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整式的乘法运算法则与方法是本课重点。

难点 整式的混合运算是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故设计了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各种类型的运算方法。

本课教学以练习为主。

教学过程一.回顾知识点(一)整式的乘法1、同底数的幂相乘2、幂的乘方3、积的乘方4、同底数的幂相除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6、单项式乘以多项式7、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8、平方差公式 9、完全平方公式(二)整式的除法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二.练习巩固(一)单项式乘单项式)31()43()32)(4(),())(3()4()3)(2(),2()5)(1(25322323223c ab c bc a b a b a b ab y x x n m ⋅-⋅--⋅--⋅--⋅(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三)乘法公式应用(四)整式的除法综合运用:• 1.作业本(1)P 31T11改编:一块正方形铁皮边长为a ,现在在四个角处各剪去边长为x 的四个小正方形,请你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 2. 老师这里有若干张三种类型甲、乙、丙铁皮。

甲铁皮为a.a,乙铁皮为a.b ,丙铁皮为b.b ,那么你能拼成一个面积为a2+3ab+2b2的长方形吗?从而你能验证恒等式(a+2b)(a+b)= a2+3ab+2b2吗?• 请你再试试,还能拼成别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并写出恒等式。

小结:本课复习的主要运算类型。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根据内容特点,运算规律与方法是学生应掌握的重点,所以本课复习以练习为主,通过大量题型训练,使学生理解掌握各类运算技巧,并力求熟练。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2.2机械运动》教案二 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2.2机械运动》教案二 浙教版

机械运动(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2].叙述速度的定义[3].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对机械以内的的分类学会分类的方法。

[2].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能够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3].能够利用运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能够对速度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4].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匀速直线运动的意义,公式,单位及单位的换算关系。

[2].根据速度公式的计算及其解题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引出。

【教学设计】一、引入:复习机械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相关以往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内容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个性化教学思路及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1 / 32 / 3二、探究: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参考《精讲精练》P27][分组]:每2人一组,每小组给两辆快慢不同的玩具车A 和B 。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第一节《空气》教案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第一节《空气》教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1第1节 空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科学学习的兴趣;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4、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 【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利用 【教学难点】:实验测定氧气的体积 【实验准备】:1、实验材料:线香、石灰水、空气、红磷、水、火柴、玻璃管2、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我们已经探究了水的性质、用途,本节课开始我们将探究另一种物质——空气。

二、新课探究启问:到现在为止,你知道或你猜想空气里有哪些物质? 生: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启问:你能用实验方法加以验证吗?(或者看到过的现象加以说明)生:(小学常识课里的实验说明氧气的存在,久置的石灰水瓶内壁有一层白膜,夏天从冰箱中拿出棒冰一会儿,棒冰纸外有小水珠) 师:演示课本P34实验1、2、3、,学生观察思考:相关以往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内容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性化教学思路及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 爱心 专心2(1)比较两根线香燃烧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