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教案、教学设计
2.讨论话题如下:
a.雾凇的形成原因及条件
b.雾凇的美丽与神奇之处
c.雾凇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a.选择题:关于雾凇的形成过程,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b.填空题: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c.简答题:请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
b.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c.如何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雾凇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雾凇的美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b.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雾凇的观察日记,要求不少于300字。内容需包括对雾凇的描述、形成过程的阐述以及自己的感悟。
2.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堂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雾凇的科普海报,展示雾凇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a.使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认识这一自然现象,并掌握相关科普知识。
b.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文章细节的把握和词义推测能力。
c.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态度。
2.教学难点:
a.如何运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5《雾凇》教学设计(精选13篇)《雾凇》教学设计篇1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2、出示课件,教师深情导入3、板书课题:雾凇。

指导写4、联系图片,朗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师范读2、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可以动笔圈出生字词标号)2、课文主要写了雾凇的什么?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景象,形成,赞叹)4、相机出示相关段落:(1)景象部分: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指导读准堤字,读通句子(指导停顿),换词理解闻名全国(2)形成部分*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凝,后鼻音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饱和的水汽,遇冷)松花江畔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了吗?*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约在4摄氏度左右。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读,正音当;出示停顿,指导读好长句遇冷凝结:*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指名读,生字的音都读准了,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在松花江畔的人们进入梦乡,他们周围在雾气笼罩下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谁来接着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3)赞叹部分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件件洁白的艺术品,快去看看吧,谁愿意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过度: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能令人们发出这样的赞叹?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雾幕零堤俗摄淹模凝氏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哪个字需要老师帮忙?范写,生描红四、小结这么壮观的雾凇奇观,究竟是怎样一点点形成的呢?中外游客又对他发出怎样的赞叹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松花江。

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选篇

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选篇

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选篇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 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 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1.自主预习课文。

2.利用互联网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复习《九九歌》。

2、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吉林雾凇奇观。

板书课题。

3、读题,解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会有哪些疑问?指名提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疑问自读课文。

老师出示自读要求:(1)读通、读顺课文。

(2)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遇到疑问用笔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长堤缀满俗称凝结摄氏度弥漫蒸腾模糊__畔情不自禁琼枝玉树(2)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出示长句子。

a、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b、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c、这样,__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4)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再次读课文。

同学们,课文中的生字词、长句我们会读了,那就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课文。

自读要求:(1)读准字词,读好长句,注意长句停顿。

(2)给每段标上自然段序号。

(3)想想每个自然段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指正。

5、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

课件出示:(1)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3)第三自然段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

2、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并说说在读法上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雾凇》优秀教案5篇

《雾凇》优秀教案5篇

《雾凇》优秀教案5篇《雾凇》优秀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公开课教案一、揭示课题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2、揭题。

寒冷的冬天,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的投影片。

观看投影片,自主谈感受。

提出自身不懂的或想搞明白的问题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三、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2、交流。

3、自学课文。

大地冰封十里长堤俗称凝结摄氏零下淹没模糊雾凇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解释词语。

(3)指导读长句。

四、再读质疑五、指导写字1、自身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自主交流,说明理由,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4、誊写生字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和雾凇的奇异景象。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具投影第2课时公开课教案一、导入新课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集中注意激发情感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练习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师板书:奇观)齐说:奇观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雾凇》教学案例(精选17篇)

《雾凇》教学案例(精选17篇)

《雾凇》教学案例(精选17篇)《雾凇》篇1【研究背景】课堂中利用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的目的,我组织了以下合作学习。

【案例描述】(一)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划出写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用“﹏﹏”划出写雾凇形成过程的句子。

然后与同桌讨论一下。

生:(读读,划划,议议)生: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生: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生: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

我从这阵阵雾气知道吉林有饱和的水汽。

师:吉林的冬天冷吗?生:冷,冬季夜幕降临时,气温会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

师: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美丽的雾凇也就慢慢形成了。

谁来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生: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

(二)师:雾凇各有各的姿态,用上这个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

(出示: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有的;有的;有的。

雾凇,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让组长把你们认为最美的姿态写下来。

生:(小组合作,完成小组合作学习菜单)生: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有的像银菊,洁白高雅;有的像梨花,含苞欲放;有的像银菇,婀娜多姿;雾凇,你真是太迷人了!生: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有的像绽放的菊花,楚楚动人;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低着头,有的弯着腰,好像在给人们鞠躬;雾凇,你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阿!生: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有的像亭亭的少女;有的如盛开的百花;有的似排排的雪浪。

雾凇可真美啊!……【】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是固定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同桌合作和小组合作。

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

雾凇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

(2)雾凇观察和实验方法。

2. 教学难点:(1)雾凇形成原理的微观解释。

(2)如何运用实验方法验证雾凇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雾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

2. 学生准备:(1)预习雾凇相关知识。

(2)分组,准备团队合作实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雾凇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提问:“你们知道雾凇是什么吗?”、“雾凇是如何形成的?”2. 探究雾凇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讲解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雾凇的形成条件。

3. 观察和实验:(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雾凇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方法验证雾凇的形成条件。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雾凇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提问:“雾凇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保护雾凇资源?”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思考如何保护雾凇资源,提出具体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练习和调查报告,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突出雾凇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雾凇》教学设计(优秀5篇)

《雾凇》教学设计(优秀5篇)

《雾凇》教学设计(优秀5篇)《雾凇》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解读课文,结合网络资源,欣赏感受雾凇的美。

2、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网络资源并利用资源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的语句。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2、昨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谁来简单地向大家说说?3、今天,我们进一步来领略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利用资源,探究文本]1、雾凇美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美呢?想一睹为快吗?2、赶快进入我们班级主页的“资源共享”版块,去美美地欣赏雾凇美景吧!(示范指出资源所在的位置)3、你想发出怎样的赞叹?4、读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片段,找出使你感觉特别美的语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一番。

5、交流、指导朗读:①“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缀满了枝头、银光闪烁”(如雪般洁白、如银光闪烁的霜花缀满枝头,这奇妙的美景绵延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壮观至极,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②“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再细细地欣赏网页中的雾凇美景图,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幅图片,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向大家描述你眼前的雾凇?远远望去,一排排杨柳的树冠似烟似雾,与天上的蓝天白云相接,让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远远望去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

仰望松树的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柳树柔软的枝条,都被粘挂成璀璨的银丝;形态各异的灌木丛,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夺目,宛如银珊瑚的奇葩。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象说话:昨天傍晚,十里长堤上的树木还是黑森森的,到第二天早晨,站在江堤向远处望去,呀!你看到了什么?(琼枝玉叶的婀娜杨柳、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的雾凇奇观真让人目不暇接,这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让无数人为之惊叹、流连忘返。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雾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背诵课文教学流程:一、导入课题三、学习二自然段,探究: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1)第二自然段共_____句话?这几句话都是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话写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2)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那些条件?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说____________这句话哪个词说明雾气饱和(阵阵)(三)师:雾凇是怎样凝结成雾凇的呢?出示:这蒸腾的雾气,地给,逐渐变成,最后这些词还写出了雾凇的“最初,逐渐,最后”这几个时间词清楚地写出了雾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的过程。

我们平时作文中要学会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条理。

为什么把雾凇比作白银呢?这比喻其实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因为喜爱,所以用这样的比喻。

带着喜爱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话。

四、尝试记忆引导背诵:这么神奇而美丽的'雾凇形成过程想不想给更多的人介绍一下?有什么快速记忆的好方法呢?(弄清每句写什么,句与句关系,在每句中找出关键词。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

树木()。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第二、三句写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第四到八句写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时,雾汽涌向两岸,笼罩长堤,淹没树木,逐渐形成了雾凇。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雾凇独特的形成过程。

齐读第二自然段。

五、拓展练习:业余小导游5.游客太多,导游小分队出动,其他同学观察,评选最佳导游(一起指向表现最好的一位)。

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雾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雾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雾凇美景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表达来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描绘雾凇美景。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来描绘雾凇的美。

三、教学准备1.课文《雾凇》2.生字词卡片3.课件或黑板4.学生作业本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课件或黑板,展示雾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雾凇》中的主人公。

”2.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介绍雾凇的定义和特点。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雾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和原因。

三、课堂讲解1.老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老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3.学生跟读生字词,确保正确发音。

四、课堂讨论1.老师提问:“课文中的雾凇美在哪里?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3.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雾凇的美。

五、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合作描绘雾凇的美。

2.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3.老师点评各组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作业布置1.学生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用语言描述雾凇的美,写在作业本上。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雾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能够用语言描绘雾凇的美。

但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对于生字词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文《雾凇》在寒冷的冬夜,雾凇悄悄地来到了小城。

它把一切都装点得如诗如画。

雾凇的美,美在它那如梦如幻的景象。

《雾凇》教学设计13篇

《雾凇》教学设计13篇

《雾凇》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9.雾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对,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板书:奇观)2.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3.欣赏了这么美的雾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呢?4.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进一步了解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吉林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美的雾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读课文第二段,读完后同桌相互讨论一下:你从课文中初步读懂了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

)2.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什么呢?3.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老师请大家再继续自读课文第二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4.那老师要问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2.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3.作者通过多次观察,才发现雾凇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孕育、积累,才形成了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

《雾凇》教学设计(详案)

《雾凇》教学设计(详案)

《雾凇》教学设计(详案)《雾凇》教学设计(详案)一、导入师: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板书:雾凇)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师:看,这就是雾凇(出示多媒体,配以学生解说)师:多美的雾凇啊!大家想不想再看一遍。

生:想。

师:不过这次看,老师可要有任务了,大家边看边想,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雾凇?(出示课件的图片)师:好,现在请人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来形容雾凇?生答:千姿百态,洁白晶莹……师:大家说得真好,那书上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22页,自己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看看书上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雾凇的,把它找出来?生读第一小节师:好,说一说,你都找了哪些词语?(出示多媒体)生答: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出示多媒体)师:洁白晶莹写出了雾凇的颜色,而银光闪烁写出了雾凇的那我们来看看雾凇都有哪些姿态?(出示多媒体)它们像什么?你能把这个句子填写完整吗?生答。

师:一起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师:学到这儿,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生:提问。

师:你们的问题总结有两个:一、什么是雾凇,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二、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答案在哪一段吗?生:在第二自然段。

师:对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去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这欠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四人一个小组,相互讨论一下,并画出有关语句。

开始。

学生讨论师:下面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生答:饱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结。

板书(出示多媒体)师:大家说他说得对吗?(对)你能把这句话给读出来吗?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读)师:那么吉林松花江边符合这样的条件吗?(符合)师:那饱和的水气从哪儿来的呢?(生答)师: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时,这雾气有什么变化?(出示多媒体)师: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雾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雾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雾凇》优秀教学设计《雾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雾凇》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雾凇》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体会雾凇的美。

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具准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从刚才和同学们的聊天中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旅游,也游览过很多地方。

今天老师就做一个导游,带领大家到吉林松花江畔去领略一下我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雾凇(生齐读课题)2、老师这里收藏了几幅吉林雾凇的图片,我们大家先来欣赏一下。

大家边欣赏边思考你看到的雾凇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雾凇。

(映示:3幅雾凇图片)生回答自己看到的雾凇形象。

3、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生齐读句子,板书:奇观)评议要重读奇观,再齐读句子。

4、为什么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雾凇吧。

二、精读、感悟第一、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2、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上来把你找出的描写雾凇美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一生上黑板写词语)其他同学把自己找出来的词语抄写在练习本上。

写好了吗,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银松雪柳千姿百态琼枝玉树)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4、联系课文说词语例:银光闪烁:这雾凇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晶莹透明多美呀!(指名说词语)5、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

(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

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雾凇》。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掌握课文中描述雾凇的句子和段落,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雾凇的景象。

开展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雾凇》主要描述了雾凇的美景和形成过程。

课文通过描绘雾凇的形态、颜色和光泽,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独特魅力。

2.2 生词和短语:生词和短语包括:雾凇、冰晶、玉树琼花、洁白、晶莹剔透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雾凇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纠正发音和语调的问题。

3.3 理解课文:学生分段阅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雾凇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3.4 学习生词和短语: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模仿。

教师用例句展示生词和短语的用法,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朗读和背诵课文。

4.2 运用生词和短语写一段关于雾凇的描述。

4.3 观察自然景观,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

5.2 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5.3 学生对雾凇的描述和观察的自然景观的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图片展示:展示雾凇形成的过程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雾凇的。

6.2 视频资料:播放雾凇景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雾凇的美丽和神秘。

6.3 欣赏同龄人作品:展示其他学生关于雾凇的绘画或写作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第七章:课堂活动7.1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雾凇的美丽景象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雾凇》课文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雾凇》课文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雾凇》课文教学设计〔精选14篇〕《雾凇》课文教学设计〔精选14篇〕《雾凇》课文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去欣赏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

〔我们要注意,淞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

〕大家想看吗?2.整体感知看了之后觉得雾凇怎么样?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此时,你们一定有很多的词要送给雾凇,谁来?3.学习生字词课文也有很多好词呢!让我们一块来读读这些词吧。

(屏示生词)二.精读感悟1.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雾凇都很喜欢,你知道这个奇观是什么地方的吗?〔出示课件〕谁能告诉我“奇观”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们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请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吉林雾凇有什么特点?〔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多美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刚刚同学们说到雾凇多而美的特点,那你可以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多而美的特点吗?⑴指名读⑵齐读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雾凇的特点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他抓之了重点词语,并读得很有感情〕2.你们说的这些老师也感受到了。

多么美丽的雾凇啊!这种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如今请大家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指名读要求:①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②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怎么壮观的雾凇呢?③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自读第二自然段,考虑大屏幕上的问题,然后同桌交流答案,看你们的答案是一致的吗?谁的答案更好?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们找到了吗?谁来说说?〔出示〕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什么是饱和的水汽?凝结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这么壮观的雾凇呢?〔1〕学生答复〔出示课件〕这一局部符合哪个条件呢?哪个词详细表达出了水汽的饱和?〔弥漫〕〔2〕出示课件这几句话又符合了哪个条件呢?师补充:从饱满水库排出的水,水温大约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乘载着宏大的热能缓缓流经市区,大约在夜里十点钟左右,松花江上开场有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上滚滚而起,不停的涌向两岸。

《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雾凇》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雾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

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等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

(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凇》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5个生字,学会10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3、通过朗读,欣赏图片,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初步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生字、词语教学和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教学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介绍我国四大自然奇观: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吉林雾凇。

(同学们,在我国这块辽阔而神奇的土地上,有着四大自然奇观:它们是:长江的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吉林雾凇。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素有“山水画廊”的美誉,以雄、秀、险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列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

云南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全国,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撒尼土著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5A级景区。

桂林山水:它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为主要特色,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接下来,就到“吉林雾凇”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雾凇”两个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着学生板书“雾凇”二字,记一记“雾”字,在汉语拼音本上写三个“雾”。

再用电子白板找出“凇”字,结合解释以及字形去揣摩“雾凇”的含义。

2、欣赏美丽的雾凇。

3、看到这些美丽的雾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4、出示文中描写雾凇的词语: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霜花缀满
5、再出描写雾凇形成的词语:
弥漫缭绕蒸腾笼罩淹没模糊凝结
6、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文是怎样写雾凇的?请哪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课文。


7、指名读课文,同学传授读得好的经验或者互相点评朗读。

8、指名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自由发表)
(三)咀嚼词句品味奇美
1、课文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奇特美丽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用“—”把它画下来。

2、交流句子。

(1)、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请用你发现的眼睛找一找,这句话写出了雾凇的哪些特点?(颜色白而美、数量多、)
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十里长堤”“缀满”,读出白美、多的特点。

采用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形式朗读。

雾凇是在哪个季节出现的呢?(冬季)课文的哪个句子向我们透露了这个信息?(三九严寒,大地冰封)解释“三九”,背诵《数九歌》。

(课件:出示第二句—重点词加点—出示第一句—出示《数九歌》—出示第三句)
引读第二句、第三句,齐读第一段。

(还有哪一句也是描写雾凇的美丽奇特的呢?)
(2)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这句话又写出了雾凇的什么特点?(姿态多,壮观美)
从哪些词语看出?(“千姿百态”“千树万树”“琼枝玉树”)
什么是“琼枝玉树”?(本指美玉做的树干和树枝,本课指松花江两岸的树一片银白,晶莹美丽。


谁能读出雾凇的多和美呢?
指出文的诗句,说说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引用诗句)出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整首诗朗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简单理解这句诗用在这里的妙处。

(体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壮观美丽。

在吉林,有句俗话说“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早晨是看雾凇的最好时间)因此课文最后一段说——“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齐读最后一段。

(四)赞叹雾凇探究形成
1、课文学习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2、吉林的雾凇的确太美了,难怪我们的江主席来到这里,也忍不住写下了这样的赞诗:寒江雪柳,玉树琼花!让我们也来借主席的诗称赞一下吉林的雾凇吧!
3、同学们,吉林的雾凇如此神奇美丽,许多人都慕名来观看,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4、谁来说一说,它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5、指名读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6、形成雾凇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7、教学“凝”字。

识记、书写。

8、过于饱和的水汽、冷空气又来自哪里呢?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
继续来学习雾凇的形成过程。

(五)布置作业
洁白晶莹
晶莹闪烁
23、雾凇水汽——遇冷——凝结——奇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