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雷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雷雨》教案及教学反思
《雷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课程名称:《雷雨》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话剧《雷雨》的背景和主题。
2.理解《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
3.分析《雷雨》中所包含的主题和思想。
教学内容:1.中国现代话剧《雷雨》的作者和背景介绍。
2.《雷雨》故事简介和主要人物介绍。
3.《雷雨》中探讨的爱情、家庭、社会等主题。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雷雨》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兴趣。
2.主体:介绍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人物性格和关系。
3.讨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雷雨》中所包含的主题和思想。
4.总结: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雷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5.作业:布置关于《雷雨》的阅读和思考题目,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入探讨。
评价方式:1.考查: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考查学生对《雷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评价:根据学生表现和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能力进行评价。
二、教学反思在教授《雷雨》这个课题时,我认为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是十分重要的:1.引发学生兴趣:通过介绍《雷雨》的背景和作者,可以引发学生对这部作品的兴趣。
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题。
2.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是一个作品的灵魂,了解《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剖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表达。
3.深入讨论主题:《雷雨》探讨了很多复杂的主题,如爱情、家庭、社会等。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研究作品中所包含的主题和思想,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作品的内涵。
在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得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同时,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对《雷雨》这部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优秀的话剧作品。
《雷雨》课后教学反思
《雷雨》课后教学反思《雷雨》是一部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该剧以揭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遭遇和残酷现实为主线,展现了一个堕落的家族及其中人们的命运嬗变。
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这部剧的过程中深感剧作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对学生的教育启迪十分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剧本分析、情感体验与理解、文化批判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教学反思。
首先,在剧本分析方面,我注重了教学的深度。
通过对剧本的详细解读,我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剧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剧情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特别是在分析人物关系时,我引导学生发现云山与洪丽儿的“禁恋”、岳父岳母之间的矛盾以及农奴与地主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等矛盾,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矛盾在剧中的反映和展示了封建社会下人际关系的残酷现实。
其次,在情感体验与理解方面,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理解。
通过朗读剧本、观看电视剧和学生诵读等方式,我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剧中人物所经历的痛苦与欢乐,体验到作为人的尊严、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在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中,我积极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对剧情发展的看法和对人物命运的关切,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再次,在文化批判方面,我注重引导学生对封建社会文化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剧中人物的形象和对话以及剧情的发展,我引导学生对封建礼教的荒谬和封建宗法观念的愚昧进行分析和批判。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对封建农奴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思考,以便让学生意识到中国社会从封建到现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我的教学反思主要是从剧本分析、情感体验与理解、文化批判等几个方面展开的。
通过注重教学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对封建社会文化进行批判性思维,我认为学生在学习《雷雨》这部剧作时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教育启迪。
然而,尽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也意识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未能对剧中几个关键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高中语文_雷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雷雨》教学设计班级:____ _ 姓名:_________ 座号:排号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及作者。
2.体会作品中起伏跌宕的戏剧波澜和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
【学习重点】品读个性化语言,把握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体会周、鲁会面时两人复杂的心理活动【课前预习】1. 戏剧常识戏剧是一种借助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在戏剧文学中,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的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它包括对白、独白、旁白,是人物动作心理的外现。
中国戏剧,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古代戏剧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称为戏曲,由五四时期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和当代戏剧,其主体是话剧。
2、戏剧的分类戏剧的种类很多,分类标准不同,分法也各有不同:按戏剧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
按艺术形式的不同,可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按剧情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3.曹禺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
生于1910年,卒于1996年。
中国现当代剧作家。
祖籍湖北潜江市,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
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
1925年开始演戏。
《雷雨》是其处女作。
两年后的 1935年夏,又有都市生活剧《日出》发表,奠定了其在中国话剧史的地位。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笔触,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
作品享誉海内外。
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
【自主研习】1、读课文,划分层次(选文可以划分几场)2.本场戏有那几对矛盾冲突?出场人物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矛盾?【合作质疑】1.剧作题名为“雷雨”,第二幕的幕前提示里说:“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雷雨》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雷雨》教学反思(精选10篇)《雷雨》教学反思篇1《雷雨》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戏剧,是戏剧史上的一颗璀灿明珠。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模块中,节选的是《雷雨》中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的一场戏,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及人物内心的矛盾,尤其是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中真和假的复杂关系。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作了精心准备,在课堂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是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听故事,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于剧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感兴趣,曲折生动的情节更是让他们唏嘘不已。
在教学课程中,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一下演戏的快乐,也很好地体会了剧中人的内心世界。
我还放映了《雷雨》演出的录像,更让学生很感兴趣。
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具有了很大的积极主动性。
2、保持了紧凑高效的课堂环节。
这篇课文我上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环节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全剧情节,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情节。
第二课时主要有复述故事,走近人物,主题探究等环节。
这个过程中,每一节课,不同的环节都有能激起课堂波澜的内容。
例如,在第一课时中,对于曹禺年轻时事迹的介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对于全剧人物及情节的生动描述更是能引人入胜。
这些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度过了一节课。
在第二课时中,首先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把课堂推向了一个感性的高潮。
学生们或悲伤,或愤怒,或阴冷,或温情,把人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他们自己也深入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之所以能很放开地去表现,我想主要是因为老师首先放开了,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较好的氛围。
其次,在分析人物时,“周朴园的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这一个问题把课堂再一次推向了一个理性的高潮。
学生们冷静思考,热烈争论,有断地将问题深入,有的学生的思考甚至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很有见地。
通过这一环节充分让学生感悟到了人性的真和假。
《雷雨》教案(精选5篇)
《雷雨》教案(精选5篇)《雷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 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景象变化特征;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品质。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语: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
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2、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
3、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指导朗读。
1、再现雷雨前的情境。
请学生说说雷雨前的景象是怎么样的?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①“满天”是什么意思?②“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③指导朗读这一句。
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垂”。
(用多媒体帮助理解)找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动词。
指导朗读这一句。
句子对比: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闪电很亮,雷声很响。
①对比。
“越来越”的意思是一次比一次强。
②指导朗读这一句。
③用“越……越……”说一句话。
2、再现雷雨时的情境。
请学生说说雷雨时的景象是怎么样的?①师根据生的回答小结:雨急而猛;景物不清;时间不长。
②“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请找出这一句的象声词。
指导朗读:“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
③句子对比:渐渐地,渐渐的。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A、对比。
B、指导朗读:“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C、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3、再现雷雨后的情境。
①请学生说说雷雨后的景象是怎么样的?②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精选5篇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戏剧模块,课文为《雷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第一幕、第二幕的详细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雷雨》的时代背景,掌握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剧作家曹禺通过剧情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和人性困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雷雨》的作者、背景,掌握课文第一、二幕的主要剧情,学会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反思人性,提高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剧作家曹禺的创作意图。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戏剧中提炼出普遍的人生哲理,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戏剧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雷雨》的简介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析课文第一幕、第二幕的剧情,解读剧中主要人物形象,讲解剧作家曹禺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扮演剧中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雷雨》的戏剧鉴赏题目,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角色扮演和例题讲解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雷雨》剧作家:曹禺2. 剧情简介:第一幕、第二幕3. 人物形象分析:周朴、鲁侍萍、周萍、鲁四等4. 戏剧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雷雨》中周朴、鲁侍萍、周萍、鲁四等人物形象,结合剧情谈谈你对他们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剧情,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体现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曹禺的其他作品,如《日出》、《原野》等,进一步了解曹禺的创作风格和戏剧艺术。
高中语文_ 雷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雷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回顾文学常识展示学习成果点评自我提升【重点难点】演好“课本剧”,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曹禺先生的《雷雨》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节课,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二、回顾文学常识。
下列关于《雷雨》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雷雨》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的成名作。
后来,曹禺又创作了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这两部作品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B.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C. 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制定的创作原则,就是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雷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
D.曹禺的代表作是话剧《雷雨》,他后来还写了话剧《日出》《北京人》《原野》《龙须沟》等。
【提问,学生回答】【明确】选D项,《龙须沟》的作者是老舍。
三、演出“课本剧”,展示学习成果。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几个同学演出“课本剧”】四、点评自我提升。
【通过大家的掌声和观看时的表现,这些同学的演出是非常成功的。
下面同学们可以来具体点评一下……】五、总结。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
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
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
附板书:雷雨曹禺周朴园:自私虚伪奸诈鲁侍萍:善良勤劳坚忍《雷雨》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的首次接触话剧,因此,学习本文需要让学生充分地预习,并且老师要讲解一下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见解。
高二语文下册《雷雨》教案一等奖3篇
1、高二语文下册《雷雨》教案一等奖导语: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雷雨》教案,欢迎各位参考借鉴!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初学戏剧,应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一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四幕)、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学生要认真阅读课文下关于《雷雨》前后情节的介绍,把本文与其衔接起来。
4.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
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5.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6.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
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7.文章应以周朴园这个典型人物为核心,联络情节结构,寻找矛盾发端,挖掘人物性格,归纳文章主旨,学习写作特色。
【指点迷津】1.关于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2.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雷雨》教学素材(教材、课标、效果、学情分析)
2 雷雨教材分析《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
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
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
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
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
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四幕)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
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教学反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认为《雷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这部剧作的背后,是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疾苦,作者在其中对人性的探讨以及对社会的种种难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并试图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对戏剧理解的过程中,进一步关注和思考社会现状和人类命运。
我在教学《雷雨》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对于这部戏剧作品的接受度并不高,他们对于这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的认识有限,缺乏对作品的深度理解。
我在教学中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角色理解和表演技巧,同时也着力引导学生去深入品味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与剧作中的情节相对应,使学生认识到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矛盾和人性问题并非只存在于戏剧之中,而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希望能引导学生走进戏剧作品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使之成为有思想有情感的社会人。
我认为《雷雨》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之中,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认识这部作品。
可以通过戏剧排练、专题研讨、参观戏剧演出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戏剧文学的欣赏能力,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去感受戏剧的魅力。
教学《雷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戏剧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戏剧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重视戏剧的表演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拓展教学形式,我相信我会在教学《雷雨》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反思。
【2000字】第二篇示例:《雷雨》教学反思《雷雨》是中国著名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作品,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雷雨》教学反思(精选5篇)
《雷雨》教学反思(精选5篇)《雷雨》教学反思1__以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
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描写。
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对此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
因此,在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学法上,积极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和理解,有所感悟,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多种形式读文,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不同特点。
正式上课前,我让学生辨别“毛毛雨、阵雨、雷雨、暴雨”,让学生对“雷雨”有初步的印象。
当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恰当运用词语所带来的奇妙效果。
此外,我围绕“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不同,引导学生通过读句对比的方法,说出景象的不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雷雨》教学反思2《雷雨》这次课堂教学活动留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可是课后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虽然不乏有成功的地方,但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也清晰的展现出来。
本节课我注重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教学,如自主识字,合作识字,在具体语境中识字,降低了识字教学的难度,突破生字教学的难点。
尤其让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不仅让学生体验分享的快乐,还让学生学会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识字经验,增强了他们的识字能力。
同时,为他们以后的识字提供了更多的方法、渠道,使他们有“法”可循,有“法”可用。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这是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垂、沉、阵、蝉、蜘、蛛、压、乱、虹”共九个生字,学写“垂”和“彩”两个字。
2.边读边想象,能结合重点词句朗读课文,通过对比体会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象,能结合重点词句朗读课文通过对比体会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难点:对比体会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垂”字的识记与书写指导,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等多种手段体会用词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知雷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雷雨。
出示课题并板书,引导学生观察雨字头和雨字的字形变化。
(二)识写生字,认识雷雨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
3.指导“垂”字的识记与书写。
(三)读中想象,体验雷雨1.雷雨前默读1—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要下雨了,有什么感受?预设:(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①体会“满天、黑沉沉、压”。
②读出感受。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①比较句子。
②读出感受。
(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①体会“乱摆、垂下来”。
②读出感受。
(4)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①读中想象体会“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②读出感受。
(5)合作朗读,体会雷雨前天气的变化。
2.雷雨中(1)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①通过对比读了解拟声词叠用及逗号的用法。
②读中想象。
(2)比较句子: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往窗外望去,树、房子,都看不清了。
(3)拓展想象画面,进一步理解“雨大”。
(4)通过换词及引读理解“渐渐地,渐渐地”。
3.雷雨后(1)出示雨后美景图画,引导学生说出感受。
(2)指名读7-8两个自然段,感受美。
(3)对比朗读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感知雷雨前后的巨大变化。
《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教学反思引言《雷雨》是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以《雷雨》为教材,通过剧本分析、戏剧鉴赏和情感表达等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深入思考这部作品。
在本文中,我将对《雷雨》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并分析教学成果。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设计教学过程之前,我明确了教学目标。
首先,让学生了解《雷雨》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对戏剧的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能够通过剧本分析和情感表达,深入理解戏剧作品的内涵和寓意,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最后,通过课堂的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剧本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
然后,我组织了小组活动,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剧中的片段,加深对剧本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此外,我还布置了个人阅读和写作作业,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雷雨》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社会背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随后,我组织了课堂讨论,学生通过归纳剧中情节和分析人物性格,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分角色表演剧中的片段,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写作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反思。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他们对《雷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讨论和表演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剧中的情节和人物。
在写作方面,学生能够用较好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展示了良好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总结和反思通过对《雷雨》的教学,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首先,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要求来确定。
在这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讲解、讨论、表演和写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参与和理解。
《雷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雷雨》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雷雨》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通过对家庭和社会的揭露与批判,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本次教学以该剧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剧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雷雨》的作者、内涵和创作背景,掌握该剧的基本情节,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2.培养学生对戏剧表演的兴趣,通过模拟剧中人物,学习表演技巧,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艺术表达能力。
3.通过对戏剧文本的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的社会思考能力,了解旧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女性地位的局限。
二、教学内容:1.了解《雷雨》的作者鲁迅及其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
2.分析《雷雨》的主题和内涵,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3.模拟《雷雨》中的经典场景进行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和自信心。
4.分组讨论和反思剧情及角色,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简要介绍《雷雨》的作者鲁迅的生平及其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
2.组织学生自主阅读《雷雨》的剧本,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
3.小组讨论,学生表达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和观点。
第二课时:1.教师指导学生针对《雷雨》中的经典场景进行模拟表演。
2.学生分组演绎剧中的经典场景,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表演技巧和情感的表达。
第三课时:1.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雷雨》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展开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反思。
3.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四、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在教学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在分析剧情和人物性格时,有些囿于字面理解,缺乏对剧中隐喻和象征的理解。
其次,在表演中,有些学生过于拘泥于台词,缺乏对角色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一◆案例构想《雷雨》(节选)系全日制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的重点是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品味人物的语言。
如何实现长文短教,让现代中学生喜爱戏剧,学会鉴赏戏剧呢?教学实践中,我作了这样几方面的构想:一是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意三重目标;二是将课型确定为品读·鉴赏课;三是构设了“情境导入—审美感知—品读评析—延伸探究”的教学流程。
鉴赏不搞“满汉全席”,选取一个视角,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给学生揣摩人物语言,鉴赏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创新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意目标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比较鉴赏相结合,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扩大课堂容量。
4.课型:品读·鉴赏课5.教时:一教时【重难点简析】1.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
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应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精选5篇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戏剧教学内容,选取《雷雨》作为精讲篇目。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四幕悲剧,讲述了周、鲁两家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悲剧命运。
本节课将重点分析第一幕和第四幕,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幕:周萍、周朴、鲁妈、四儿等人物出场,展现周家家庭矛盾。
2. 第四幕:周萍与四儿重逢,周朴得知真相,众人物命运走向悲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雷雨》的剧情,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会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戏剧的阅读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人性、家庭和社会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剧情发展,体会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戏剧中的人性、家庭和社会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雷雨》的话剧片段,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第一幕,了解剧情。
3. 人物分析:分析周萍、周朴、鲁妈、四儿等人物形象,讨论他们在剧情中的作用。
4. 剧情分析:详细讲解第一幕和第四幕,引导学生关注戏剧中的冲突、高潮和结局。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人物分析的题目,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第四幕中的冲突,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人物关系图:展现周、鲁两家的复杂关系。
2. 剧情发展脉络:梳理第一幕和第四幕的主要情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结合剧情,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
答案示例:《雷雨》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复杂。
周萍忠诚善良,却因家庭压力走向堕落;周朴自私冷酷,对家人无情;鲁妈善良无私,为女儿付出一切;四儿美丽纯真,却陷入情感纠葛。
通过这些人物,曹禺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高中语文_《雷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雷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鉴赏戏剧中的场景在形象和情节方面的作用2.品味戏剧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重点:鉴赏场景在形象和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难点:品读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形象【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语: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雷雨》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语言内涵丰富,主题多元深刻,构思非常巧妙。
无论从从哪一方面解读,都会让我们惊叹它的美丽。
今天我们主要从场景和语言的角度加以鉴赏。
(写板书)(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打开幻灯2,展示学习目标)一、整体感知戏剧主要靠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性格。
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
本篇节选部分主要展现了几组矛盾?分别是谁与谁的冲突?(板书矛盾)如果从人物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矛盾,那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就是情人之间的矛盾,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就是父子矛盾。
根据矛盾的性质我们会把文本很自然的分为两部分。
(打开幻灯片3,展示第一个教学板块)二、鉴赏戏剧中的场景在形象和情节方面的作用(一)周朴园的房间1.如果你是一位作家,让你写一个邂逅三十年未见的恋人的戏,你会把他们相见的地点安排在哪?如果是写一位父亲会见多年未见的儿子的戏呢?请说明理由。
(你选择的地点很温馨)我们看作家曹禺把他们的见面安排在哪里?(板书:卧室,客厅)2.他把周朴园和鲁侍萍安排在卧室,(打开幻灯4,展示周朴园的卧室)这个房间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展示幻灯4上的第一个问题)家具还是以前的旧家具,摆放着一张侍萍的旧照片,房间还保留着侍萍因为生周萍而关窗的习惯,这个房间不准下人进来。
(展示幻灯4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鲁侍萍走进这个房间一点都不感到陌生,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这个举动说明这个卧室和三十年前梅侍萍的卧室一模一样。
(展示幻灯4的概括语句。
)3.周朴园为什么要布置一个这样的房间呢?(怀念鲁侍萍)教师引导:说明这个场景就有展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反思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反思
教学内容回顾
《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其深邃的主题、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紧
张的情节构成了一个关于家庭悲剧和社会矛盾冲突的故事。
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我重点分
析了剧中的人物关系、情感冲突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本内容,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角色扮演、小组讨论、
文本分析等。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人物性格与命运;小组讨论则鼓励
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增进交流与合作;文本分析培养了学生的细致阅读和深入挖掘的能力。
反思与总结
成功之处
1. 学生参与度高: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参与度,积极发表意见,课堂气氛活跃。
2. 思维深度提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促进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
能力的提升。
3. 情感共鸣激发: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
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待改进之处
1. 时间管理需优化:部分环节耗时过长,导致对剧本某些细节的探讨不够充分,未来需对
课堂时间进行更合理的分配。
2. 知识点覆盖不全:由于时间限制,有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文学技巧未能全面覆盖,需要调
整教学内容,确保每个重要点都能得到适当的关注。
3. 差异化教学需加强: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存在差异,今后应更多地考虑个别化指导,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结语。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语言的特色,通过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及潜台词进一步窥探人物内心世界;2、运用表演、口头和书面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3、感受鉴赏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矛盾冲突,提高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4、通过《雷雨》了解曹禺,关注作者其他优秀作品,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矛盾冲突、品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探究主要人物的性格、心理。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文本欣赏及问题讨论法【教材分析】《雷雨》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休验和思考。
”故本单元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学习的重点是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品味人物的语言。
【学情分析】本节课所教学生是高一学生,在知识积累方面,初中学过《雷电颂》《威尼斯商人》等戏剧,了解戏剧的形式及基本知识。
因此,课堂上可以先提问学生对戏剧的了解情况,再做补充说明。
认知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积累整合与阅读鉴赏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其审美素质。
高一学生的弱项是表达交流,因为进入高中后,学生性情逐渐成熟沉稳,较之小学初中,少了积极与活泼,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课堂上虽然积极思考,但不会积极发言,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因此需要想方设法调动课堂气氛,比如分角色朗读、即兴表演等,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或者感情饱满,富于感染力,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节奏一定要紧凑,环环相扣,从形式到内容都牢牢吸引住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戏剧常识,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了解剧中人物关系,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1.分析剧本结构,把握剧本的矛盾冲突。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分析主要人物性格,探究其悲剧根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重点】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欣赏人物个性化语言。
2.分析戏剧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读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把握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教学方法】1.运用“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理清结构;进而理解戏剧矛盾冲突,挖掘语言的隐含信息,从而深入理解主要人物心理性格,鉴赏作品的艺术性。
2.以剧本分角色朗读及课堂讨论为载体,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主动思索。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导语著名作家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呵!”在20世纪30年代,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携带他的戏剧处女座与读者见面,甫一露面,便惊艳了中国文坛。
这个年轻人是曹禺,而照亮了整个文坛的戏剧便是《雷雨》。
下面让我们走近曹禺,走进《雷雨》(ppt.展示课文标题及作者)2.学生说一下自己了解的曹禺。
Ppt.展示曹禺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3.学生说一下戏剧的相关知识,教师做补充说明。
Ppt.展示戏剧三要素戏剧冲突、人物台词、舞台说明,并解释这些名词。
二、整体感知问题: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
节选部分哪些戏剧冲突?各围绕什么展开的?(答案)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情的纠葛)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阶级斗争)三、课堂合作探究——梳理故事情节,分析周朴园人物形象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台词理清30年前及现在发生的故事,概括周朴园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周朴园与鲁侍萍对话,概括30年前发生的故事。
(答)(1)30年前,周朴园是地主家少爷,与丫鬟梅侍萍相爱,侍萍为他生了两个孩子。
(2)后来周朴园为娶有钱人家小姐,逼迫侍萍离开周家,侍萍走投无路抱着孩子投河自尽被人救起,流落他乡,从此“零落成泥碾作尘”。
周朴园形象概括1:曾经是有平等自由思想的“进步青年”,到冷酷无情始乱终弃的“负心汉”。
为让学生深刻了解周朴园本性,可以将其与《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比较,得出其冷酷无情的结论。
2.分角色朗读鲁大海与周朴园对话,解析其周朴园现在的身份地位及形象特征。
(答案)这些对话写出了周朴园肮脏的发家史,以及用卑劣手段对付罢工工人并开除鲁大海的事迹。
周朴园形象概括2:双手沾满了血腥,阴险狡诈冷酷无情的资本家。
3.再次分角色朗读周朴园与鲁侍萍对话,体会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与眼前活着的侍萍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问题1:对“死去”的侍萍(),具体做过什么?(答案)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是无比怀念一往情深的。
具体做法:①打算为她修坟。
②保存着她用过的旧东西。
③保留着她那时的旧习惯;④为孩子取名叫“萍”周朴园形象概括3::温柔多情的“好丈夫”“好父亲”,社会上的“好人物”问题2: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侍萍什么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对眼前的侍萍:严厉质问,想用金钱把她打发走,并决绝地表示永远鲁家人不要再到周家来。
态度截然相反的原因是害怕现在的鲁侍萍威胁他的名誉和地位。
周朴园形象概括4:金钱至上的资本家,冷酷自私的“伪君子”4.深入探究:周朴园的形象是复杂而矛盾的,他既“专情”又“无情”,既“真实”又“虚伪”?如何理解这种矛盾?(答案)①.不能因为周朴园后面对侍萍的无情而否认他当初的“专情”,也不能因为其虚伪而否认其“真实”。
他既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名誉不惜一切手段,又怀有自身真实的情感。
②这种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周朴园恰恰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是真实人性的体现。
③作者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塑造出立体多面丰满的人物形象,避免了“概念化”“扁平化”,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及敏锐的洞察力。
四、自主探究1. 近日由某导演改编的新版《雷雨》删去鲁大海人物线,包括全部的工人运动历史背景。
将原著中的鲁大海这条人物线索以及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斗争情节全部删除,从对作品主题及主要人物的塑造方面谈谈你对这一改动的看法。
(答案)(1)删掉鲁大海这一条线索,表面上看好像是让戏剧更简洁,情节更紧凑,但这样做淡化了时代背景,降低了作品的批判价值,削弱了戏剧的社会意义,让戏剧变成了纯粹的家庭伦理剧,进而影响作品的里程碑式地位。
(2)在主要人物塑造方面,删掉鲁大海这一线索,周朴园就失去了资本家这一身份,变成了单纯的封建专制家长,使人物形象变得单薄苍白,无法实现人物的“立体化”塑造‘’其资本家本性的冷酷阴险无法体现,是对其变相“美化”。
五:拓展延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领。
作为文学形象,周朴园是成功的,但他的人生是失败的,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他和他的家庭已经走在崩溃边缘,妻离子散的悲剧在所难免,自己只能孤独衰老,凄凉度日。
他的悲剧固然有社会因素以及难以抗拒的命运安排,但更重要的是他专制的封建家长作风与冷酷无情的资本家本性造成的。
所以,他的悲剧其实是性格悲剧。
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解析)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以自由发挥,阐述观点。
大体导向:拒绝专制家长制,要民主自由平等;不要自私,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要多考虑别人,避免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对人要怀有同情之心,不冷酷,不冷漠,对人家怀有大爱。
五板书设计:本课授课主体是高一学生。
在知识积累方面,初中学过《雷电颂》《威尼斯商人》等戏剧,了解戏剧的形式及基本知识。
因此,课堂上可以先提问学生对戏剧的了解情况,再做补充说明。
认知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积累整合与阅读鉴赏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其审美素质。
高一学生的弱项是表达交流,因为进入高中后,学生性情逐渐成熟沉稳,较之小学初中,少了积极与活泼,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课堂上虽然积极思考,但不会积极发言,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因此需要想方设法调动课堂气氛,比如分角色朗读、即兴表演等,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或者感情饱满,富于感染力,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节奏一定要紧凑,环环相扣,从形式到内容都牢牢吸引住学生。
《雷雨》效果分析《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也代表其作品的最高成就。
鲁人版必修四在第三单元“洞察世道沧桑”选择了这一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戏剧的第二幕作为讲读课,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观看剧中人物的表演看清世间百态,领略世态炎凉。
本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能够准确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的批判精神以及揭示的社会矛盾;能够通过分析戏剧语言,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学生课堂表现以及课后反馈来看,这堂课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1)学生反映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故事发生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他们更有兴趣去了解那个年代社会现状,通过阅读剧中人物矛盾冲突他们对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激烈的阶级斗争,有了更鲜明深刻的印象。
(2)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了解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认识到有缺陷的人格会给自己别人甚至社会造成伤害。
意识到完善自我人格,加强修养的必要性。
(3)《雷雨》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尖锐复杂集中,人物个性鲜明,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在鉴赏戏剧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明显的收获。
提升了鉴赏技巧,也为个人写作提供了借鉴的范本。
但是,由于准备仓促,学生预习时间不够充足。
在课堂上,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对文本的生疏。
另外,由于学生阅历有限,课堂容量限制,以及教师引导能力不足,学生对剧中人物微妙复杂的心理领悟不深。
这也是这节课欠缺的地方。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时年23岁的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曹禺写出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传世之作——《雷雨》,这是很了不起的划时代的作品。
话剧20世纪初自西方传入中国,《雷雨》标志着这种艺术形式的成熟。
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是新旧思想观念、社会矛盾冲突激烈交锋的年代,《雷雨》以戏剧的形式,表现了这个特定年代的种种复杂纠葛,剧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具有典型意义,而且血肉丰满性格鲜明,其人性的复杂多元极具意味,台词富于激情,浅白流畅而耐人寻味,时空高度集中、矛盾冲突尖锐激烈,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构思技巧和对人性的透彻理解。
《雷雨》自问世以来,盛演不衰,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课本节选为第二幕,是剧情发展阶段,主要有两场戏,一是周梅重逢,二是周鲁斗争。
第一场戏是情人相见,表现周朴园作为一个始乱终弃的男人的一面;第二场戏是父子相见,表现周朴园作为父亲和资本家的一面。
两场戏,对周朴园的形象塑造都是细致丰满的,从不同的身份和角度对周朴园进行刻画,使这个人物成为话剧舞台上的经典形象。
对鲁侍萍的刻画当然也同样细致丰满,作者对这个饱经沧桑的底层人物寄予无限同情,又给予尊重,让人肃然起敬。
但一节课容量有限,只能舍弃对鲁侍萍的分析,专研究周朴园。
作为教材,教学重点应该把握其核心价值,独有价值。
作为高中必修五册书中选入的唯一话剧剧本,无疑,《雷雨》具有标本和样板的作用,所以了解戏剧常识是教学目标之一;教学目标二就是对人物的剖析了。
《雷雨》属第三单元“洞察世道沧桑”,从人物形象、人物遭际、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中去感受“人情世态”,洞察人性,是情感与价值观学习的重点。
分析时要注重人物的复杂性立体化分析,并最终引领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完善的人格。
一、基础训练1.识字注音(1)重点字弥.补()汗涔.涔()规矩.()亲戚.()惊愕.()(2)多音字伺()机伺()候闷()热沉闷()雪茄()番茄()2.词义辨析(1)工夫·功夫①与会人员表示,要着力在领会精神实质上下(),切实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党代会精神上来。
②26号晚上是刘洋在天宫一号值守的第二个大夜班,在忙完工作后,她利用值夜班间隙,展示了一段中国()(2)惊愕·惊诧①如果杰弗逊等理想主义者知道近期共和、民主两党围绕“休会任命”进行的厮斗,定然会()不已。
②八旬老母被两儿子弃在街头,眼含泪水,引发路人()(3)委曲·委屈①许多求职者为了能够有养活自己的经济来源,选择在企业中()求全,这固然无可厚非,可也没有必要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态,放弃自己的各种权益,主动把自己放到了弱势的位置上。
②赛后在混合区碰到赛手,问及他控制体重的秘诀,他却()地掉下眼泪:“问点别的吧,这个实在不想提。
”二、阅读提升阅读下段人物台词,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