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
顺应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法律术语翻译(英译中)
顺应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法律术语翻译(英译中)作者:崔玲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08期摘要:法律英语翻译是一座沟通南北衔接中西文化的语言“桥梁”,它在中国法制建设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中法律英语术语翻译是翻译机制的关键一环,但近年来人们对法律英语术语翻译的理解,仍旧停留在罗列翻译的层次上,缺乏一个实际的、系统的理论认证。
在新知识的探索中,人们逐渐发现顺应论关联理论对英语翻译具有较强的解析能力,它能透过不同视角将复杂的语言句式,变得明朗化、清晰化,从中消除法律英语所设置的语言障碍。
本文从顺应论和关联理论的涵义出发,探究了顺应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法律术语翻译。
关键词:顺应论;关联理论;视角;法律术语翻译【分类号】H059引言鉴于中西文化的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法律英语术语的翻译逐渐成为了摆在人们眼前的一道难题,如何完善中国法制建设,如何消除中西文化的语言隔膜,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克服的语言难题。
自顺应论关联理论的提出之后,它对语言翻译所产生的穿透作用便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1.顺应论的涵义顺应一词最初起源于生物进化论中的一个概念,当它被人们用作语言研究时,它的实际含义就被赋予了其它的概念。
从顺应的角度出发,在语言翻译中,顺应指的是发话人与对话人之间根据语境的不同,不间断的作出语言上的选择过程。
语言选择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语言结构层面上的改变,二是语言策略层面上的开展。
语言选择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语境和语言内容二者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如果清楚的认识到顺应元素在语言翻译中重要性,并适当的做出语言选择,那么翻译的质量就会越高。
2.关联理论的涵义关联理论是一种衍生于语言交际的理论,它的主要论点就是:语言的内容和语境的结构以及各种隐含式的深层表达,使聆听者对原话的产生联想出不同的涵义理解。
聆听者在多种情况下,多个场合中无法对语言表达的原意,进行正确理解,因为它只会按照统一的规格标准去陈述原话,然而,这个统一的语言标准就是聆听者对原意推敲的唯一认证,这也就是关联性的具体含义。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语 用学研 究提供 了全新 的视 角。语 用顺应论 不仅 对语 用学的研 究有指导 意义 , 而且 对翻译研 究有着重要 的启示 。本文从顺应
论 的 视 角研 究翻 译 活 动 , 认 为 翻 译 也 是 一 个 不 断 做 出 选择 的 过 程 。 将 顺 应 论 应 用 于 翻 译 中 , 可 以 为 翻 译 研 究提 供 一 个 新 的 思
据V e r s c h u e r e n 的观点 , 语言 的使用 。 归根结底是 “ 一个 不断选 择语言 的过程 , 不管这种选 择是有意识 的 , 还是 无意识 的 , 也
Ve r s c h u e r e n 的语 用观认 为 , 语言 的使 用是一个 “ 不断选 择的过程 ” 。这种 语言选 择具 有以下特 点: 第一 。 选择 发生在 语言结 构 的任 何一个 层面 。从语 音 、语 调到语 法结 构的选 择, 从语 码到语 篇的选择 等; 第二, 语 言使用 者做 出的选择不 仅包括语 言形 式的选 择 . 还包括 语言 策略 的选择 , 选 用语言 策略 时所 表现 的风格 或语体 也会在 一定 程度 上影 响语言形
3 . 1 翻 译 是 连 续 选 择 的过 程
J e f V e r s c h u e r e n 在《 语用学新解》 (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P r a g ma t .
i c s ) 中提 出 了顺 应 论 , 以全 新 的视 角 理 解 和 诠 释 了语 用 学 。根
自身 文化立 场 、 翻译 策 略和 翻译 方 法 的选 择 , 翻译行 为 的每
一
提 出了交 际翻译和语 义翻译 的理 论。
D . S p e r b e r 和D . Wi l s o n ( I 9 8 6 ) 提 出的关联 理论 . 成 为指导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
从顺应论的视角来看,中文翻译应该尽可能地遵循原文的结构、用词和语感,并且尽可能地将目标语与原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行协调和统一。
具体来说,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顺应论的要求:
1.尊重原文的语法和结构,保持句子的语义和逻辑顺序不变。
2.注意原文中的隐喻、惯用语和文化背景,用目标语言相应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3.重视目标语言的语感,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文化中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4.对于涉及到地名、人名、专业术语等特定语境的词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保留或重新翻译。
总的来说,顺应论视角下的中文翻译需要具备对原文的精准理解和对目标语言的敏锐把握,力求实现原汁原味的翻译效果。
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交际语境: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交际语境,包括作者 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因素,以实现翻译的动态对等。
3、动态对等:语用综观论追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即在翻译过程 中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同时符合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规范。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搜集相关的翻译学和语用 学文献资料,了解语用综观论在顺应翻译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同时,结合具 体的翻译案例,分析翻译过程中的顺应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以验证语用综观论在 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此外,还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一线翻译工 作者和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验证语用综观论在顺应翻译过程研 究中的有效性。
2、语言结构顺应:化妆品广告语言通常简短、有冲击力,因此在翻译过程 中,应尽量保持这种风格。此外,还应考虑使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使翻译 更具吸引力。
3、文化顺应:化妆品广告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 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传递源语言的形象和情感,同时尊重目标市 场的文化习惯。
理论框架
语用综观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语境,认为翻译过程应该是 动态的,追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语用综观论还主张将翻译过程看做一 个整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审视。在顺应翻译过程研究中,语用综观论 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使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语言的文化背景、语用意义和语言使 用规则,以实现语言的动态对等。
第一部分:理论概述
顺应语用顺应论是由荷兰语言学家Jef Verschueren提出的一种语言使用理 论。该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使用者需要根据语境、文化、 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这种顺应同 样重要。
选择与顺应——顺应论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
t h e a d a p t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o f a l l f a c t o r s i n l i n g u i s t i c a n d e x t r a —l i n g u i s t i c a s p e c t s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t O h e l p f u —
山 西农 业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第1 2 卷( 第6 期) 0 0 2 0 6 6
J. S h a n x i Ag r i c . U n i v .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No . 6 V o 1 . 1 2 2 0 1 3
Th e o r y
YANG Xi a o — n i
( F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De p a r t me n t ,No r t h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Ta i y u a n S h a n x i 0 3 0 0 5 1 ,Ch i n a )
公示 语是 体现一 个 区域或 国家整 体 国民文 明 素 质 的重 要组 成部分 ,尤 其在 当今 国际交 流如 此
频 繁 、各 个 国 家努 力 提 升 综 合 实 力 的世 界 局 势 中 ,公示 语更 是作 为一个 区域 和 国家对 内对外 体 现 、宣传 该地 区和 国家 文化 内涵 、文明 素质 的一 个 特殊 窗 口。合 理 、正 确 地建 设 和 翻译 公 示 语 ,
选择 与顺应
— —
顺应 论 视 角 下 的公 示语 翻 译
顺应理论下公共标示语汉英翻译的语用分析
变 异 性 、 讨 性 和 顺 应 性 。 中顺 应 性 则 是 指 语 言 能 够 让 商 其
其 使 用 者 从 可 供 选 择 的 项 目 中 做 出 灵 活 的 变 通 ,从 而 满
足 交 际的需 要
翻 译 中 , 者不仅 要 遵循 “ 、 、 ” 传 统 的翻译 原 则 , 译 信 达 雅 等 而 且 要 顺 应 英 语 语 言 现 实 、公 共 标 示 语 语 言 结 构 特 点 和
多 公 共 标 示 语 英 文 使 用 不 规 范 的 问 题 ,影 响 了 我 国 社 会
文 明 形 象 和 国 际 化 进 程 。因 此 , 强 对 公 共 标 示 语 翻 译 的 加
的 : 译 者 之 所 以 要 选 择 某 种 翻 译 策 略 , 为 了 能 够 顺 应 而 是 某 些 客 观 因素 ,找到 最适 合受 众 的表 达 方 法 以实 现 翻译
文化 差异 关 键 词 :公 共 标 示 语 汉 英翻 译 顺 应理 论
翻 译 实 际 上 也 是 一 种 语 言 使 用 和 交 际 活 动 ,是 一 种 语 际信 息 交流 。 果 把顺 应性 理 论应 用 到翻译 领域 , 语 如 从 言 变 异 性 的 角 度 来 看 。译 者 在 把 始 发 语 翻 译 为 目 的语 的 过 程 中 , 在 着 各 种 各 样 的 翻 译 方 法 可 供 选 择 ; 语 言 的 存 从
的 目的 。 者 认 为 在 翻 译 公 共 标 示 语 的 过 程 中 , 者 要 使 笔 译 用 顺应 策 略 . 即顺 应 英 语 语 言 现 实 、 示 语 语 言 结 顺 应 这 三 点 。 翻 译 效 果 必 然 大 打 折 其
扣 , 至 出现 错 误 。 甚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选择与翻译
语⽤顺应论视⾓下的选择与翻译2019-06-21⼀、引⾔1999年维什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新作《语⽤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论”,在⼀个全新的平台上去理解和解释语⽤学。
按Verschueren的观点,语⾔的使⽤,归根结底是“⼀个不断选择语⾔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内部还是语⾔外部的原因”。
语⾔的选择和语⾔的顺应是分不开的,两者是辨证统⼀的关系。
语⾔的选择是⼿段,⽽语⾔的顺应是⽬的和结果。
语⾔使⽤者之所以能够在语⾔使⽤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
语⾔的变异性指语⾔具有⼀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是在⾼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能够让其使⽤者从可供选择的项⽬中作灵活的变通,从⽽满⾜交际的需要。
语⾔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语⾔顺应性的基础。
⼈们能够正确使⽤语⾔就是基于语⾔的这三个特性。
语⾔具有变异性使得语⾔选择有了可能,商讨性则保证了语⾔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是在⾼度灵活的语⽤原则和语⽤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使得语⾔选择具有灵活性,满⾜了交际的需要。
⼆、顺应论视⾓下的选择与翻译Verschueren的语⽤观认为,语⾔的选择具有很多的特点:(1)选择发⽣在语⾔结构的任何⼀个层⾯,从语⾳语调到语法结构的选择,从语码到语篇的选择等。
(2)语⾔使⽤者做出的选择不仅包括语⾔形式的选择,还包括语⾔策略的选择,⽽且选⽤语⾔策略时所表现的风格或语体也会在⼀定程度上影响语⾔形式的选择。
(3)语⾔使⽤者所做出的选择是在意识的不同程度下做出的。
(4)选择发⽣在语⾔产⽣和语⾔理解两个⽅⾯,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都要做出选择。
(5)语⾔使⽤者没有权利在选择与不选择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语⾔使⽤者⼀旦进⼊语⾔使⽤过程,也就只能选择⼼⽬中最合适的和最需要的来进⾏交际。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围城》翻译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5围城6翻译豆涛贺光辉语用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本文从顺应理论出发重新审视翻译过程,并以5围城6的翻译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原文和译文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1],是从语义到文本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翻译创作中,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影响。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
[2]V ers-chueren在5语用学新解6一书中提出的/顺应论0,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
顺应论从认知、社会、文化的综合角度,全方位地考察语言现象及其运用方式,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顺应论概述V ersc huere n认为人们能在语言使用中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原因是人类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变异性指人类语言是可以选择的,因为它本身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按照某一特定的程式或特定的关系进行的,而是在极为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做出的;语言的顺应性是指通过商讨的方法来选择语言,以保证交际的圆满成功。
[3]二、动态顺应与翻译翻译实际上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译者与原文,译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翻译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动态过程,而语言的选择则指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做出的某种顺应。
三、5围城6翻译中的顺应论解释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5围城6语言地道,既浓缩了现代汉语精华,又不失古代汉语风范,几十年来雅俗共赏。
其英译本由珍妮#凯利初译,茅国权先生润色、校正,英文的规范严谨亦毋庸置疑。
下面我们以5围城6中的个别句子为研究语料,来说明动态顺应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1.翻译中的语境关系顺应V erse hueren指出,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必须与语境相适应。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语境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语境研究李惠翔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用独有的方式诠释着人们的生活,日渐成为人们认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电影字幕对电影艺术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字幕翻译通过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促成不同文化之间交流。
本文将顺应论运用到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实践之中并从多个方面加以探讨,结合电影《功夫熊猫》予以应用。
一、维索尔伦的顺应论1987年,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会长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首次提出顺应论。
他认为,语言使用是交际意图和语言驱动下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人类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选择取决于语言本身的含义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而语言顺应则是为了满足交际需要进行的灵活选择过程。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全面阐述了人类语言使用的各种现象,揭示了语言使用的本质,对当代语用学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翻译的本质是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顺应论下的翻译是指译者不断地、合理地选择翻译方法,以适应目的语语境,通过语言转换实现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电影字幕翻译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手段,具有鲜明的跨文化交际特征。
作者认为顺应理论为电影字幕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二、顺应论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研究Versø ren顺应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归根结底,语言使用者应该通过语言顺应更好地实现人际交往活动。
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语言必须实现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和动态顺应。
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
语境顺应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符合交际语境;语言结构顺应就是让译者最大限度地从语音、词汇、句子等方面进行语言选择。
动态顺应是指语言为了适应各种语境和语言结构而不断调整和变化,从而达到语言选择和交际语境的相互顺应。
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为我们提供了顺应的内容,目的是在具体的顺应过程中实现动态顺应。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选择与翻译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选择与翻译作者:王丹武峰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01期一、引言1999年维什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新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论”,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去理解和解释语用学。
按Verschueren的观点,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
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的顺应是分不开的,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语言的选择是手段,而语言的顺应是目的和结果。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
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语言顺应性的基础。
人们能够正确使用语言就是基于语言的这三个特性。
语言具有变异性使得语言选择有了可能,商讨性则保证了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使得语言选择具有灵活性,满足了交际的需要。
二、顺应论视角下的选择与翻译Verschueren的语用观认为,语言的选择具有很多的特点:(1)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层面,从语音语调到语法结构的选择,从语码到语篇的选择等。
(2)语言使用者做出的选择不仅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还包括语言策略的选择,而且选用语言策略时所表现的风格或语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
(3)语言使用者所做出的选择是在意识的不同程度下做出的。
(4)选择发生在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都要做出选择。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
语言新探从“顺应论”的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张红雪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英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到生活当中的各个角落。
为了沟通与交际,许多城市使用双语来树立公示语。
公示语汉英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顺应交际语境所涉及到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因素。
译者只有全方面地考虑语境因素,才能准确无误的传递出公示语的信息,实现公示语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公示语;顺应论;交际语境21世纪后,学习者对于顺应论的研究渐渐地走向成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但很少有文章结合语用学的理论尤其是语言顺应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笔者将尝试利用语言顺应论对其进行探讨。
顺应论是语用学中一个理论,使用语言是个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Verschueren指出,语言顺应涉及“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这些方面相互制约,相互顺应,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公示语汉英翻译作为灵活选择语言的过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语言,人们理解公示语与否取决于顺应程度。
译者要想表达出公示语的正确信息就要充分考虑语言的顺应程度。
一、文献综述在《语用学的理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Verschueren提出了顺应性理论。
顺应性理论认为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
这三个特征以顺应性为核心,以变异性和商讨性为基础,相互之间彼此依存、密不可分。
Verschueren认为人们在不同的世界里,具体地说,处于包括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环境。
公示语主要的语境主要为交际语境。
公示语的应用领域很广,路标、广告、交通工具等等,我们随处可见,都应该可以归为公示语的范围。
然而现在很多公示语英译的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完全会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埋没了公示语的价值所在。
浅谈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日汉词语翻译
语 言 研 究
张研
吉林 大 学
浅谈 语 用顺 应论视 角下 的 日汉词 语 翻译
Hale Waihona Puke 摘要 : 中 日两 国地 理位 置贴 近 , 日语 的语 言 受 中国 文化 的 影响极深 , 这为两种语 言之 间的翻译 工作 带来优势 。然 而, 中
日两 国毕竟有 不同的国情 、 民族传统等等 , 故而在翻译过程 中 也更应考虑到其特殊性 。语 用顺应理论提 倡在翻译过程 中不 能刻板僵化 , 而是将 多方面 因素列入 到考 虑范畴 , 例如 国家的 地理环境、 社会历 史等 因素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翻译 工作
.
到工作 , 在家 闲来无事的年轻人 。在 当前时代 , 虽然浪人这个 词在 日语中还时常应用 , 然而在汉语 中, 基本无迹可寻 。 故而, 中国的 日语学习者一旦在 翻译工作 中遇到这个问题 ,就应该 以 日本 的国情和社会 历史作为着眼点 ,从而判断其到底指 的 是那种意思 。 简而言之 , 倘若是 和 日本朋友在毕业季谈论孩 子 的升学情况 , 则必定是后者 , 倘若是在讨论小说 、 传说等 内容 , 则 必定 是 前 者 。 2 , 2 .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考虑 地 理 因素 语用顺应论强调的是翻译 的灵 活化 。 日本作 为一个 四面 环海 ,以山地为主而平地较少 的国家 ,其地形 与中国差异 巨 大 。这就导致 日语 中的一部分描述 地形 或环境 的词语 在汉 语 中无法找到相应 的词 , 此处 以“ 冲( 括墨) ” 为例子。 此词在 日语 中指的是远 离湖泊和海域 的水面 ,这让翻译 者在工作 中感觉 到不知所措 , 往往 只能用“ 远 处的海面上” 或“ 远 处的水面上 ” 等词予 以应付。 再如“ ( - 3 c ) ” , 在 日语中指的是 险峻的山 岭 的最高处 , 翻译成汉语则也只能译 为“ 山顶” 了, 其 中内涵 的 翻 山越岭过程中的艰苦 和困难却无法体现出来 。 当然 , 这 只是 日语 中诸多找不到对 应词 的其 中几个 , 其他例子不胜枚举 。 故 而, 翻译 工作必须多多 了解 日本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 并且与此 同时 , 还应在闲暇时间多查 阅汉语字典 , 找到最与 日语词汇 贴 近的汉语词汇 , 从 而更好运用到翻译工作 中去 , 使译语 在最 大 限度上贴合全文 , 当是在无法找到替代词汇时 , 应 在译 词后 添 加注解 。当然 , 注解法一般用于文本的翻译 中。 结论 : 语 用顺应理论提倡在翻译 过程 中不 能刻板僵 化 ,而要 将 多方面因素列入 到考虑范畴 , 例如 国家 的地理环境 、 社会 历史 等因素以及语境 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翻译工作的效率和 科学性 、 合理性 。如今随着社会 的发展 , 在这个蜂拥而至报考 外语 的时代 , 低 端外语人才遍地开花 , 随处可见 , 毫无 优势可 言, 思维活跃 , 创造力强 , 并且具备 一定实践能力 和 自觉思考 学 习的新型 四有外语人才方能得到各大企业甚至 国家机要部 门的青睐 。 参考文献 : 【 1 ] 夏望秋. 从语用顺应论 角度看翻译 中的选择 与顺应『 J ] .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 0 0 7 ( 0 2 ) : 8 4 — 8 6 【 2 ] 王建 国. 从语用 顺应论的角度 看翻译策略 与方法【 J 】 . 外 语 研 究. 2 0 0 5 ( 0 4 ) : 5 5 — 5 9 【 3 】 胡桦 . 顺应论 视 角 下的 归化 与异化 【 J ] . 安徽 文 学. 2 0 0 8
顺应论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
中图 分类 号 : 5 H0 9
文献 标志 码 : A
公 示 语 是指 公 开 面对 公 众 , 示 、 告 提示 、 指示 、
显示 、 警告 、 标示与其生活 、 生产、 生命 、 生态 、 生业休 戚相 关 的文字及 图形信息 【作为 一个 城市 的对 外名 1 ] 。 片,它不仅是全体市民迎接外宾的热情和真诚的表 露, 更是城市的身份、 地位 、 精神和价值所在。 翻译得
文 章编 号 :0 7 1 2 (0 )4 0 6 — 3 10 — 2 9 2 1 0 — 0 5 0 1
顺应论视角下 的公示语 翻译
卢欣 欣 , 邓 晓 宇
( 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 院, 江西 赣州 3 10 ) 4 00
摘
要 : 语公 示语 对促 进 中国和 其他 国家之 间的理 解起 着 重要作 用 。 双 得体 的公 示语 翻译 在有 效
作者简介 : 卢欣欣( 94 )女 , 1 8 一 , 助教 , 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研究 ,— a : ni12 @ a o- m c E m i i n 16 yho 0 . l x x c n
.
江 西理 工 大 学学报
21 0 1年 8月
主要有 : 单复数不一致 、 词性误用 、 时态滥用 、 搭配
限制 性公 示语 通 常如下 表达 : o on 如 : N +nu , 禁 止大 型卡车通行 N ev uk; o o g o ayrcsN +di ,如 : o h t n N
此: 当心滑倒 D nt l o n 弯道 注意安全 Zg g o ’ a w ; l f d i a z r db rf yu f y o ,e a uo ora t;危险 !高度易燃物 品 a c e lf se D ne!h ae aiesyna e ( agrT e t l sai f d赣粤高速 ) m r li m i l 均可
从顺应论角度看文化语境的翻译
从顺应论角度看文化语境的翻译李红梅(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鞍山114005)摘要:语境是语言交际的基础。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因此,文化语境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顺应论角度探讨文化语境的翻译问题,即译者需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动态顺应原语或译语的文化语境。
关键词:顺应论;文化语境;翻译;策略Translation of Cultural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Li HongmeiAbstract:Communication is based on context. Translation is an inter-lingual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cultural contex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lation. The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i.e. the translator adopts appropriat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to dynamically adapt to the original cultural context or target cultural context.Key words: Adaptation Theory, cultural context, translation, strategies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而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必然以语境为基础并受其制约。
语境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提出来的。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大地》两中译本翻译研究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大地》两中译本翻译研究中国的文学作品已经渗透到全球,拥有众多海外的读者,翻译工作者们也积极将这些文学作品翻译成更多的语言,使全世界的人们能够加深对中国文学的理解,而本文研究的作品是南方作家茅盾的代表作《大地》。
茅盾的《大地》被业内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经典”。
茅盾笔下的大地是一个受尽饥饿、折磨的社会矛盾和苦难的农民,使人们对苦难的深刻感受,也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价值,以及更广泛的时代文化认知。
《大地》有多种翻译版本,其中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翻译本,它们是张英煌和鲁宾这两位著名翻译家的译本。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大地》时,采用语用顺应论来进行句子翻译,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二、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语用顺应论视角下,分析比较张英煌和鲁宾的《大地》翻译本,研究中译本翻译人的翻译理念及其在翻译中的表现,以研究性翻译如何受到语用顺应理论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1.现有文献的回顾:研究者对茅盾作品《大地》的叙事及其特点,以及语用顺应理论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全面而全面的考察,以分析两种不同译本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2.文献资料研究:利用文献学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两位译者张英煌和鲁宾在翻译《大地》时所采用的译策及其实施细节,以深入理解两个译本中译者翻译理念的特点,以及两种不同译本质的翻译差异。
3.实地考察法:采取实地考察方法,分析两种将《大地》翻译成外文的不同译本的翻译表现,实地考察翻译本的翻译特点,结合语用顺应论分析发现的翻译规律,深入了解两种译本翻译理念,以及它对译本翻译质量的影响。
四、研究结果通过本文研究,发现两个译者在翻译《大地》时,都采取了语用顺应的原则,同时也体现出了两位译者各自的不同翻译理念,张英煌采取“语言文化转移”的理念,注重以语言文化的方式进行文化的转移,以传达原文意思,鲁宾则注重“语言质量”,结合原文的文化和语言特点,创造出流畅的语言表达,使译文在表达上更加生动。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作者:周磊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7期摘要: 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语用顺应论不仅对语用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翻译活动,认为翻译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将顺应论应用于翻译中,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也为翻译实践带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顺应论翻译视角1.引言Jef 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论,以全新的视角理解和诠释了语用学。
根据Verschueren的观点,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2000),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的顺应是辩证统一关系。
人们已普遍接受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语言使用的一种形式。
Verschueren所阐述的语言的三个特性同样适用于翻译活动,因此翻译可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
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和一般的交际活动相比,翻译有其独特性。
语言的使用—选择—顺应过程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Verschueren,2000)。
2.语用翻译的发展随着语用学的不断发展及语用学在翻译领域的应用,语用翻译理论得到广泛重视。
学者们在研究中开始从语用学的不同角度探讨翻译问题,使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
E.A.Nida是对翻译等值概念做出较为全面论述、影响较大的学者。
其先后提出了形式等值(formal equivalence)、动态等值(dynamic equivalence)和功能等值(functional equivalence),旨在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注重翻译过程中的语用和交际等因素。
关联与顺应--语用理论对翻译的诠释
则、 语言礼貌原则 、 话语连贯、 语篇结构、 会话分析等。本文 明的交际行为, 并指出最佳关联就是制约翻译的基本原则,
主要运用语用学中的关联( S p e r b e r &Wi l s o n , 1 9 8 6 / 1 9 9 5 ) 与 即翻译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原作者 、 译者与读者之间是否 顺应( J e f V e r s c h u e r e n , 1 9 9 9 ) 两个理论探讨翻译实践中的问 能达到最佳关联, 换句话说,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原作者的 题, 解决翻译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原文理解和译文重构问 明示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性, 再通过双方认知语境的 题、 语境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在 互明把认知效果传递给读者, 也就是译者让读者花费最小
佳 关联 。
关键词 : 语 用 翻译 ; 关联原则 ; 顺应论 中 图分 类 号 : H 0 5 9 文献标识码 : A
语用学是一个以研究特定语境下话语动态意义的新兴 译作中传达的得失等问题。从语用翻译观来看, 翻译是一 学科, 主要关注话语的生成与理解, 即交际双方在特定情景 个对语境的顺应与选择过程 ; 翻译的本质则是通过明示与
题。语用学在 2 0 世纪 6 0年代兴起 , 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哲 研究 ,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 G u t t 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 学基础, 语用学许多领域的研究都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科 ( 1 9 9 1 , 翻译与关联: 认知与语境) 。他强调对翻译过程的研
学的理论依据, 例如言语行为理论、 会话含意、 会话合作原 究, 把翻译看成不断依据语境进行动态推理以达到认知互
三翻译中的顺应与选择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jefverschueren创立的一种语言学理论他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行为的综观语言的使用就是顺应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根据交际者的凸显心理意识不断做出的动态选择因此语用研究的主旨就是在心理意识的影响下研究语言应用实践中语境和结构客体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而翻译作为复杂的双语交际活动同样需要遵守顺应性原则译文是语境顺应下译者社会心智与意识凸显的产物
浅谈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日汉词语翻译
浅谈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日汉词语翻译作者:张研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中日两国地理位置贴近,日语的语言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极深,这为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工作带来优势。
然而,中日两国毕竟有不同的国情、民族传统等等,故而在翻译过程中也更应考虑到其特殊性。
语用顺应理论提倡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刻板僵化,而是将多方面因素列入到考虑范畴,例如国家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因素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翻译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合理性。
翻译工作者不仅应具备较大的词汇量和扎实的翻译基本功,还要具备灵活的主观能动性和敏捷的思维。
关键词:语用顺应论日汉词语翻译研究引言:“语用顺应论”本身所强调的是一个“顺”字,这个“顺”字体现出了此理论本身对翻译工作的服务性。
即“只有顺应语境和被翻译语言国家的语言习惯、传统习俗、言谈忌讳等诸多因素,才能保证最终翻译效果的‘顺’(即顺畅无误,令人乐于接受)”。
这要求翻译工作者不仅具备较大的词汇量和扎实的翻译基本功,还要求其具备灵活的主观能动性和敏捷的思维,并对该国具备深刻全面的了解,从而在翻译工作中游刃有余。
从历史角度而言,日本与中国关系微妙,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敏感性。
加之中日两国地理位置贴近,长期的相互交流使得两国的语言有了极深的渊源,这为翻译工作带来优势,然而,中日两国毕竟有不同的国情、民族传统等等,故而在翻译过程中也更应考虑到其特殊性。
1.对语用顺应论的简介“语用顺应论”本身作为一种充满实用性、灵活性和人文气息,可切实为翻译工作造福的语用学理论,近年来在西方颇受关注。
该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只躺在教科书上,一成不变的东西。
只有掌握灵活思维,让翻译出来之后的语言与当地文化历史相互吻合,才算是成功的翻译工作。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翻译要做的是突破单一语言的局限性,故而不能刻板僵化流于形式。
语言具有变异性,顺应性和商讨性。
这要求翻译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发挥“从实际出发”以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哲学原理,从而“三思而后言”,使译文得体且合理,并与场合、语境、人物身份、国家历史文化等种种原因互相贴合,从而达到“信达雅”的效果。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
On Pragmatic Translation Guided By Theory Of
Adaptation
作者: 李宏鹤[1]
作者机构: [1]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出版物刊名: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6-30页
主题词: 语用翻译;顺应理论;语用等效
摘要:语用翻译是以追求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为目标的等效翻译。
本文从Jef Versueren的顺应理论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中的顺应模式,认为译者会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两个层面做出动态顺应,以达到语用语言等效之目的;并且译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顺应其翻译动机和自身现实条件以实现社交语用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25卷第3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5 N o.3 2009 (总第105期)JOURNAL OF NORTH UN IVERSIT Y OF CH INA(S OC I AL SC IENCE ED ITI ON)(Sum.105)文章编号:167321646(2009)0320026205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Ξ李宏鹤(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 语用翻译是以追求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为目标的等效翻译。
本文从Jef V ersueren的顺应理论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中的顺应模式,认为译者会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两个层面做出动态顺应,以达到语用语言等效之目的;并且译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顺应其翻译动机和自身现实条件以实现社交语用等效。
关键词: 语用翻译;顺应理论;语用等效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O n P ra gm a tic T ra ns la tion G uide d B y The o ry O f A da p ta tionL I Honghe;Schoo l of Fo reign L anguageΚShanxi U niversityΚT aiyuan030006ΚCh inaΓAbstractΠP ragm atic tran slati on is a k ind of equ ivalen t tran slati on w h ich ai m s at pu rsu ing the p ragm atic lingu istic equ ivalence and social p ragm atic equ ivalence.T h 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dap tive m odels of the above m en ti oned tw o k inds of equ ivalen t tran slati on s from the angle of theo ry of adap tati on.It p u ts fo r w ard that the tran slato r actively adap ts the lingu istic structu re and con tex t to ach ieve the p ragm atic lingu istic equ ivalence and that he con sci ou sly o r uncon sci ou sly adap ts h is m o tive of tran slati on and h is real conditi on s to ach ieve the social p ragm atic equ ivalence.Key wordsΠp ragm atic tran slati onΜtheo ry of adap tati onΜp ragm atic equ ivalence 翻译理论浩如烟海,但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它必然与某个学科紧密相连,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
而尽管译论所借鉴的每一种理论都对翻译研究有所启发,有所推动,这种启发和推动却又往往是局限或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的,不能全面反映翻译的全貌。
尤金・奈达曾在其著作“L anguage,cu ltu re and tran slati on”中把译论分为三大类:语文学类译论、符号学类译论和语言学类译论。
近些年来,随着语用学的日益崛起和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倾向于用语用学的各种理论观点来分析和阐释翻译现象。
“语用翻译”这一概念渐渐浮出水面。
关于语用翻译的定义,何自然教授认为:“它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也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新模式。
[1]”近年来,许多学者从预设、礼貌原则、会话含义、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分析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语用与翻译,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拟从顺应理论这个语用学的视角出发,探索语用翻译中的顺应问题。
1 文献回顾前面已经提到,语用翻译是一种等效翻译。
这种等效决不简单指字面意思上的吻合,它是指原作与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equ ivalen t effect)[1]。
在翻译理论界中较早提出等值概念的翻译家是奈达。
在他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
[2]”彼得・纽马克进一步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理论。
纽马克Ξ收稿日期:2008212208 作者简介:李宏鹤(19732),女,助教,从事专业:中西文化比较及英汉互译。
的交际翻译大致相当于奈达的功能对等概念。
他认为“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接近的效果,语义翻译试图在译语的语义与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贴切地传达原文的准确的语境意义。
[3]”。
可以看出,语义翻译注重原文的形式和语义,而交际翻译则强调功能的等值,为了交际的畅通,译文可以将很多文字以外的因素考虑进去。
在交际翻译中,意义不仅仅是在纸上的文字,同时也来自文字所处的大环境”[4]。
20世纪80年代以来,D .Sperber 和D .W ilson 提出了关联理论。
从此,关联理论成为了指导语用翻译的新理论。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因而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
但由于翻译过程中涉及三个交际者: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翻译行为可以被理解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翻译行为的两个明示——推理过程[5]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是交际活动中的听话者。
原文作者通过原作向译者明示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语言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通过推理寻找最佳关联。
在第二个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作为说话人 交际者,他根据自己在第一次交际过程中推理出的对原作者交际意图的理解,以及译入语言环境和他对译文读者期待的估计向译文读者明示,而译文读者作为听话人要做出相应的推理。
这充分说明,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1]193,“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通过原作和译作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
[5]”。
由此模式可以看到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是连接其他两个主体的中介,并肩负着保证和促进其他两个主体之间交际成功的任务。
为了使交际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音译、替换等)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5]”。
可以看出,这种最佳交际效果就是语用翻译所追求的语用等效。
此外,L eo H ickey 汇编的《语用学与翻译》论文集中,从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预设等多个侧面探讨了语用因素对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的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
他认为“翻译就是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毫无疑问,L eo 的翻译观就是语用翻译的翻译观。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等效翻译”在翻译界中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推崇。
而等效翻译正是语用翻译的核心。
下面,笔者将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顺应理论出发,来探讨语用翻译中的顺应现象。
2 语用翻译中的顺应模式2.1 顺应理论简介顺应理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 er 2schueren 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于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的理解》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它是理解和诠释语用学的一种全新模式。
Jef V erschueren 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
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之所以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出于语言内部或是外部的原因,不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由于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导致的。
“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人类能动态地使用语言。
[6]”。
所谓变异性,即可选择性,是指人类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顺应性则是指语言使用者从一系列可选项中,通过商讨的方法做出选择,从而尽可能地满足交际的需要。
上述三个特征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语言顺应性的前提。
人类语言的这三个共同特性为翻译者创造完美的译文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
根据顺应理论,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要从4个方面来进行,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其中,前两者规定了顺应的范围。
语境关系的顺应是言语交际中的非语言因素,它不是静态的,而是由语境因素和其他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的,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语言结构顺应是言语交际中的语言因素,总的来说包括四个方面的选择: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话语和语段的选择,以及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
而顺应的动态性正是指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所作的动态顺应。
在这一动态顺应过程中,人们对意72(总第105期)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李宏鹤)义做出不同顺应的意识程度不同,从而影响着语境和语言结构间关系的变化。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是一个动态的翻译观。
其前提是把翻译过程视作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
在此交际过程中,译者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含义和语境的基础上,为达到语用等效的目的而不断做出种种动态的顺应。
下面笔者具体探讨语用翻译中的顺应模式。
2.2 语用翻译中的顺应模式语用翻译追求的是等效翻译,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期望分别达到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目的。
所谓语用语言等效翻译是指在词汇、语法、语义等不同的语言学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采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准确表达原著的内容,以求等效。
所谓社交语用的等效翻译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这一层次上的等效较难实现,它要求译者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1]。
我们将分别从这两种等效翻译角度出发,看看译者作为翻译这个交际活动的中心,为了追求其中某一种语用等效要做出怎样的动态顺应。
2.2.1 语用语言等效翻译中的顺应模式何自然教授认为要达到翻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必须注意原著中的“语用用意”(p ragm atic fo rce),即原文中明示的和暗含的真实意思,而绝不仅仅是字面意思。
然后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形式把它表达出来。
笔者认为,为达到这样一种语言等效,译者须从两方面进行动态顺应。
1)顺应语境翻译活动既然是一次交际活动,就必然有其特定的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