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案课案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5篇)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5篇)计算机教案1学生甲: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过去,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比较单一。
例如电话之能够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
当今人们希望有一种具有“十八般武艺”的设备,能够传递多种信息。
这样的设备被称之为多媒体。
学生乙:作者运用中国的“媒人”的作用来举例说明了什么叫媒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追问: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媒体呢?学生丁: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还可以上网……现在还有许多的多媒体家庭中还没有,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的。
思考题四学生甲:作者通过人体各种器官与大脑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正如人的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一样。
学生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
说明方法。
把电脑比成了“司令部”,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思考题五学生甲: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十年就产生一代新的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会越来越神。
学生乙:具有多功能的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
作者运用了列举的方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学生丁:多媒体电脑功能巨大。
作者运用了一句谚语概括地说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二、思维拓展练习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神到什么程度呢?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型的电脑。
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草图画在纸上。
2、朗读课文。
汇报交流。
附:板书设计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案点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多了。
拥有电脑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了,电脑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和交流,学生能比较轻松地了解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有关计算机的知识。
教师在第二课时用了较充裕的时间安排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演示给大家,并展示了自己使用电脑制作的作品,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欲望,使计算机真正为我们服务。
计算机基础 教案(完整版)
3)按是否能够运行多个任务为标准分类
3、Windows XP的新特性
1)个性化的欢迎界面和用户间快速切换。
2)整个系统提供了更加简单的操作。
3)Windows XP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娱乐功能。
4)Windows XP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频编辑器Windows Movie Maker。
教学小结
这一节最为重要的内容是掌握数据编码在计算机中的使用.特别是常用进制之间的转换。
学习指导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对计算机中的编码有了初步的了解;
参阅教材
第一章第三节
作业
P176 72~78
教学后记
该节内容理论2学时,内容可以讲完,要求学生课下要复习,否则容易忘记,对于小数部分的转换要注意强调对特殊情况的处理;
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计算机软件系统:
举例说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使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有较深刻的印象.
详细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3、掌握键盘的使用,熟练掌握标准指法操作;
4、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编码。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发展史(包括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类型、应用领域及前景;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及硬件系统构成,了解微机的硬件系统,包括掌握微机系统硬件组成及主要性能指标。了解微机的软件系统,包括掌握机器指令与计算机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概念、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概念;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及编码,包括了解二进制数概念、计算机内采用二进制数的优点。
(1)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的全部硬件、软件资源的程序.主要功能有: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的接口、硬件功能的扩充、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及管理等.
计算机基础 教案(完整版)
《计算机基础》教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计算机基础》教案第一章
教案用纸课程引导⑴与教师初次相识,并将教师个人相关信息记录。
⑵了解课程定位。
⑶欣赏课程中的教学经典实例。
⑷了解课堂教学要求。
⑸理解课程考核方案。
⑹教师给出学习口诀,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学习方法。
(30分钟)任务描述情境模拟1.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新的学期,老师宣布将举办”我爱学院”演讲比赛活动,活动的组织任务交给了小庚和他的伙伴们,他们起初很开心,早早的着手进行准备,但是随着准备工作的深入,他们发现有大量的报名者的数据资料需要整理汇总,小庚犯了愁,这时伙伴们提醒他借助计算机。
但是小庚没有使用过计算机,怎么着手呢?1.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2.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3.强调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
(2分钟)基础知识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走进我们的家庭,同学们在高中曾接受过三年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基础知识已储备,首先要对计算机的发展、组成、进行初步的认识,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1.回顾以往所学计算机知识2.学生讨论3.学生代表回答(3分钟)学习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掌握计算机的历史概况。
了解计算机的系统组成,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将理论知识与有形实体结构相结合,加深理解。
1.分析所学任务的知识点2.了解计算机构造及系统组成(2分钟)知识与技能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物理学家莫克利(John W. Mauchly)和工程师埃克特(J.Presper Eckert)领导的科研小组共同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
用真实而有力的实例及人物故事,利用教师风趣语言引导,师生共同总结出电子计算机发展历程、计算机的特点、分类。
(8分钟)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阶段(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年)采用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2)第二代计算机(1959—1964年)采用的主要元件是晶体管(3)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年)采用集成电路(4)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5)第五代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计算机的发展趋势(1)巨型化(2)微型化(3)网络化(4)智能化计算机的特点(1)自动运行程序(2)运算速度快(3)运算精度高(4)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5)可靠性高计算机的分类1.按处理对象分类⑴电子模拟计算机⑵电子数字计算机⑶混合计算机2.按性能规模划分⑴巨型计算机⑵大型主机⑶小型计算机⑷小巨型计算机⑸微型计算机⑹工作站3.按功能和用途划分⑴通用计算机⑵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系统的概述(1)硬件系统概述硬件系统是构成计算机的物理装置,是指在计算机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实体。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小学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小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概念及作用。
2.掌握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及硬件设备。
3.学会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概念、组成结构及操作系统功能。
难点:初步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并能够简单操作计算机。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概念2.计算机组成结构及硬件设备3.计算机操作系统基本功能四、教学步骤1.引入:学生观看计算机基础知识视频,了解计算机的作用和重要性。
2.讲解:老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概念,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定义。
3.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及硬件设备。
4.讲解:老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如桌面、文件管理、网上浏览等。
5.实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手动操作,体验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五、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老师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和操作系统的功能。
2.情景教学法:老师设计一些生动丰富的场景,引导学生通过情景模拟来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
3.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
六、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实际操作评估: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来评估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老师应该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年级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范本
一年级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范本教案标题: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是一种用来处理信息的工具。
2. 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3. 能够正确使用计算机。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并向学生解释计算机是一种用来处理信息的工具。
2. 老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计算机的外观,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10分钟)1. 老师介绍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如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等,并简要解释它们的功能。
2. 老师可以通过展示计算机内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
三、计算机的功能(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的功能,如计算、存储、处理信息等。
2. 老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计算器、文字处理软件等,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四、使用计算机(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正确使用计算机的方法,如开机、登录、打开软件等。
2. 学生们根据老师的示范,自己尝试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如输入文字、绘图等。
五、小结(5分钟)1. 老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确认他们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老师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和使用能力。
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
但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需要在之后的课堂中多安排一些实操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计算机概念和功能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
(这是一个示例教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教材要求,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
)。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案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3.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使用;4.能够进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
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分类;2.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3.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使用;4.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
教学步骤:一、引入(10分钟)1.引入计算机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动机。
二、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30分钟)1.讲解计算机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介绍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功能,如CPU、内存、硬盘、输入输出设备等。
三、讲解计算机硬件(30分钟)1.详细介绍计算机主要硬件的功能和作用,如CPU的计算和控制、内存的存储和读写、硬盘的数据存储等。
2.演示计算机硬件的拆装和连接方式,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和使用。
四、讲解计算机软件(30分钟)1.分类介绍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和种类,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等。
2. 重点介绍操作系统的作用和种类,如Windows、Mac OS、Linux等。
3.演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设置。
五、复习和总结(20分钟)1.复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和软件的内容,提问学生相关问题。
2.总结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六、作业布置(10分钟)1.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基础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和软件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使用。
通过实际操作和示范,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拆装和连接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讲解操作系统安装和配置,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使用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原理。
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2. 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1.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复杂概念。
2. 操作系统的具体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等。
2. 教学课件: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由哪些部分组成?二、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硬件和软件。
a. 硬件:CPU、内存、硬盘、主板、显卡等。
b. 软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驱动程序等。
3.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三、讲解操作系统基础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2. 操作系统的分类:单用户操作系统、多用户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等。
3. 常见的操作系统:Windows、Linux、macOS等。
4.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文件管理、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等。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尝试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简单的操作,如文件管理、进程管理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操作系统的具体应用场景。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的重要性。
2. 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如何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课堂练习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基础的理解程度。
3. 实践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操作是否熟练,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硬件设备;(3)学会使用操作系统进行基本操作;(4)掌握计算机的基本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演示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3)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习惯;(3)培养学生遵守计算机伦理和信息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讲计算机概述1. 计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3.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第2讲计算机硬件1. 计算机硬件的分类和功能2.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3.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第3讲计算机软件1.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作用2.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3. 常用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2. 演示法:展示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和软件工具的使用;3.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巩固所学知识;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3. 实验设备:计算机教室,配置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备;4. 网络资源:利用校园网,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辅导。
六、教学安排第1讲计算机概述(2课时)第2讲计算机硬件(2课时)第3讲计算机软件(2课时)第4讲操作系统(3课时)第5讲计算机网络基础(3课时)第6讲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2课时)第7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2课时)第8讲计算机编程基础(2课时)第9讲数据库基础(2课时)第10讲计算机信息安全(2课时)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学生能够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机知识;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4. 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分代;2. 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3. 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微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技术基础知识等;4. 学会使用常用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等;5. 了解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和网络技术基础。
教学内容:一、计算机与信息社会1. 计算机的发展2. 信息技术概述3.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二、计算机基本知识1. 计算机体系结构2. 微机硬件基础3. 操作系统技术基础知识三、常用软件应用知识1. 文字处理软件(Word)2.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3.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四、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1. 多媒体技术概述2. 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3. 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五、网络技术基础1. 网络基础知识2. 网络通信协议3. 网络应用技术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1. 计算机与信息社会- 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分代;- 介绍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2. 计算机基本知识- 讲解计算机体系结构、微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技术基础知识;-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3. 常用软件应用知识- 讲解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
4. 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 介绍多媒体技术概述;- 讲解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5. 网络技术基础- 讲解网络基础知识、网络通信协议、网络应用技术; -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基本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计算机与计算思维教案(二)
第2讲计算机与计算思维(二)课时内容计算机与计算思维(二)授课时间课时 2教学目标☑掌握二进制数与其他进制之间的数值转换☑了解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和存储☑了解计算思维教学重点☑计算机中的数据及其单位、计算机中字符的编码规则☑计算思维的概念和计算思维的本质教学难点☑数制及其转换的方法☑二进制数的运算方法☑计算机中字符的编码规则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1)讲解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和存储,包括认识计算机中的数据及其单位,以及计算机中常用的进位数制的表示方法;(2)讲解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表示,非数值数据的编码。
(3)讲解计算思维的概念。
2、教学手段:(1)通过演示讲解基础知识,以及常见的二进制数的运算例题,讲解结束后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对于重点内容着重讲解。
3、教学资料及要求:除教材中的实例外,可以补充讲解思维,逻辑思维,实验思维,计算思维的的特征和代表学科,以及计算思维的应用领域,加深学员的知识面。
教学内容讨论问题:1、什么是信息?2、怎么将二进制数转换成八进制、十六进制数?3、什么是计算思维?内容大纲:具体可结合本章的PPT课件进行配合讲解。
任务一数值及不同进制之间数值的转换任务要求:掌握进位计数制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进制数之间的互相转换。
相关知识:计算机表示数值的方法。
按进位的方法进行计数。
任务实现:(一)进位计数制按进位的方法进行计数,称为进位计数制。
为了电路设计的方便,计算机内部使用的是二进制计数制,即“逢二进一”的计数制,简称二进制(Binary)。
但人们最熟悉的是十进制(Decimal),所以计算机的输入/输出也要使用十进制数据。
此外,为了编写程序的方便,还常常会用到八进制(Octal)和十六进制(Hexadecimal)。
下面介绍这几种进位计数制和它们之间的转换。
1.十进制任意一个十进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按位权展开的多项式之和,如十进制数5678.4可表示为:5678.4=5 ⨯103+ 6 ⨯102+ 7 ⨯101+8 ⨯100+ 4 ⨯10−1其中,103、102、101、100、10−1分别是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和十分位的位权。
计算机基础教案
计算机基础教案教案:课时:计算机基础主题: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部分;2.掌握各个硬件组件的功能与作用;3.能够描述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1.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基本原理;2.掌握各个硬件组件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基本原理;2.将各个硬件组件的功能与作用进行有效描述。
教学准备:1.计算机硬件实物或图片;2.投影仪;3.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计算机硬件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基本概念。
Step 2:介绍主要硬件组件(10分钟)教师介绍计算机硬件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CPU)、内存(RAM)、硬盘、显卡、声卡、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并向学生详细解释每个组件的功能与作用。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硬件组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工作原理、发展历程、特点等,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促使学生能够对各个硬件组件进行有效描述。
Step 4:小组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进行硬件组件的展示,并向其他同学讲解该组件的功能与作用。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给予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Step 5:知识梳理(10分钟)教师通过黑板整理总结,回顾每个硬件组件的功能与作用,并向学生强调各个组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Step 6:总结与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小结,强调学生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加深对计算机硬件组成的理解和应用。
课堂作业: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硬件组件,写一份简短的报告,介绍该组件的功能与作用,并附上相关的实例和图片。
计算机基础教案(精选)
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出改进学习的计划和措施。
学习方法与态度
探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关注新技术对计算机领域的影响和挑战。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介绍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基本概念、技术体系和应用实例,讨论这些技术对计算机领域带来的变革和机遇。
探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IPS)、加密技术等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提供个人信息保护的建议,如设置复杂密码、定期更新软件补丁、不轻信陌生链接等。
介绍企业网络安全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包括安全审计、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等方面。
数据库技术基础与应用实例
数据库是一个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统一管理的大量数据的集合,它具有数据冗余度小、数据独立性高、数据一致性好等特点。
算法思想
探讨基本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栈和队列等的实现原理和应用场景,以及常见算法如排序、查找等的具体实现和性能分析。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现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普及
介绍ARPANET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
互联网起源
阐述互联网从Web 1.0到Web 2.0、再到Web 3.0的演变过程,以及各阶段的特点和代表性技术。
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02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娱乐方式,推动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03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使得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化、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与原理
内存储器
大学计算机基础_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新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信息编码和操作系统基础知识;3.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特点是什么?2.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算盘到现代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脉络;3. 计算机的分类:根据计算机的结构、功能和应用领域进行分类。
二、计算机系统组成1. 计算机硬件系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如CPU、内存、硬盘等;2. 计算机软件系统: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作用,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3.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如硬件层、系统软件层、应用软件层等。
三、信息编码与操作系统基础知识1. 信息编码:了解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方式,如二进制、ASCII码等;2. 操作系统基础知识: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和类型,如Windows、Linux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中学阶段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采用PPT演示,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计算机系统组成:通过图表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组成;3. 信息编码与操作系统基础知识:讲解信息编码方式和操作系统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三、实践操作1. 让学生进行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2. 引导学生使用简单的应用软件,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2. 强调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计算机基础教程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计算机基础教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原理;2.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3.了解主要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4.掌握常见的计算机操作和维护技巧;5.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原理(1)计算机的定义和分类(2)计算机的基本组成(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4)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1)计算机硬件: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示器等(2)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3)计算机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3.主要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1)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2)Linux操作系统的使用(3)Mac操作系统的使用(4)常见的办公软件和媒体软件的使用4.常见的计算机操作和维护技巧(1)常见的文件管理操作(2)常见的软件安装和卸载操作(3)常见的病毒防护和系统维护技巧(4)计算机故障排除和日常维护方法5.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创新思维(1)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2)组织编程比赛、创新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3)开展讨论和交流,拓展学生对计算机领域的思考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原理;2.实践操作:给学生提供计算机实机,让学生亲自操作,熟悉计算机的使用;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经验和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的重要性;5.创新设计: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提出个性化的计算机应用方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完成实验操作和作业;2.课堂测试:针对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进行考查;3.实践操作:完成指定的操作任务,检验学生的操作和维护技能;4.创新设计: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创造力,完成个性化的计算机应用方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教学资源1.计算机实机和操作系统软件;2.计算机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资源;3.计算机教材和参考书籍;4.互联网资源(仅限教师介绍和指导使用)。
第1章计算机基础教案
第1章计算机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
2.了解计算机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3.熟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方法。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a.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照预先编好的指令,自动高速地进行各种数值计算和逻辑运算的电子设备。
b.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
2.计算机的分类和发展历程a.计算机的分类:按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按处理能力和性能分类(超级计算机、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
b.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和个人计算机。
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方法a.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
b.数据的表示方法:二进制和十进制。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举例子,介绍计算机的定义、基本组成部分、分类和发展历程等知识点。
2.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计算机的兴趣。
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方法,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1.探究引入:通过提问学生对计算机的定义和组成部分进行思考。
2.知识讲解:以PPT为工具,讲解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3.教学互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计算机的分类和发展历程,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实验演示:进行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方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5.总结复习: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五、教学评价1.参与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评价学生对计算机分类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实验表现:通过实验演示,评价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方法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3.总结复习:通过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总结复习,评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计算机基础教案完整版
计算机基础教案完整版教案名称: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
3.了解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2.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CPU和内存的原理和作用-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主板和显卡的作用和原理3.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作用和种类-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区别-程序设计语言的种类和应用4.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基本知识-网络的定义和分类-互联网的原理和应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教学步骤:第一课: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1.引入课程,介绍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
2.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3.给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多样性和发展。
第二课: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1.讲解CPU和内存的原理和作用。
2.解释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和种类。
3.讲解主板和显卡的作用和原理。
第三课: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知识1.介绍操作系统的作用和种类。
2.解释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区别。
3.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和应用场景。
第四课: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基本知识1.讲解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2.解释互联网的原理和应用。
3.简要介绍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1.讲述教学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示范演示法:通过展示不同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程内容。
3.互动讨论法:通过提问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在每节课结束时设置课堂练习,测试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掌握情况。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案
第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一节计算机的起源计算工具的发展:远在古代,人们为了记数和计算发明了算筹、算盘,并不断地追求更好的计算工具。
一、计算机产生的基础(1)技术基础1621年,英国人威廉·奥特瑞发明了计算尺。
法国数学家布莱斯·帕斯卡于 1642 年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机械计算器用纯粹机械代替了人的思考和记录,标志着人类已开始向自动计算工具领域迈进。
1822年英国人查尔斯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
设计的理论非常的超前,类似于百年后的电子计算机。
机械计算机在程序自动控制、系统结构、输入输出和存贮等方面为现代计算机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制造电子计算机的关键性技术是采用电子元件代替机电式计算机中的继电元件和机械设备。
进入20世纪,电子技术有了飞速的进展,1906年,美国人弗斯特发明了电子管。
电子三极管控制电流的开关速度,比电磁继电器快1万倍,而且可靠性高得多。
可以用电子管取代继电器制作计算机。
后来,把一对三极管用电路连接起来,制成电子触发器,为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作了进一步的技术准备。
(2)理论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的发展,为电子计算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1854年,英国逻辑学家、数学家乔治·布尔就设计了一套符号,表示逻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并规定了运算法则,把形式逻辑归结成一种代数运算,从而建立了逻辑代数。
应用逻辑代数可以从理论上具体解决具有两种电状态的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问题。
提前差不多一个世纪为现代二进制计算机铺平了道路。
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林发表了论文《理想计算机》,给出了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论证了通用计算机产生的可能性。
1938年,现代信息论的著名创始人香侬(美国)在发表的论文中,首次用布尔代数进行开关电路分析,并证明布尔代数的逻辑运算可以通过继电器电路来实现。
二、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1946年2月14日交付使用,运算速度:5000次加法/秒,体重28吨,占地170m2,使用了18800只电子管和1500个继电器,功率150KW。
教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幼儿教案
教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幼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2.学习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及基本技巧。
3.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及学习使用常见软件。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定义和分类(2)计算机的硬件组成(3)计算机的软件和应用2.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巧(1)计算机的开关机(2)操作系统的启动和关闭(3)输入、输出设备的使用方法(4)鼠标和键盘的基本使用方法3.学习使用常见软件(1)学习使用文字编辑器(2)学习使用浏览器(3)学习使用游戏软件三、教学过程:1.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利用图片,演示动画等多种视听教具,详细介绍计算机的定义,硬件组成,分类等知识点。
2.讲解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巧在具体操作时,先教导学生开启电脑,并指导如何使用操作系统,输入输出设备的使用方法,这时候可以给学生放不影响他们视力健康的计算器等小游戏,让他们学习并熟练掌握鼠标和键盘的基本使用方法。
3.学习使用常见软件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软件进行练习和学习,例如,使用文字编辑器制作各种简单小游戏、使用浏览器学习有趣的知识、使用游戏软件欣赏及学习。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之后,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刚刚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收获,并实际操作看一看他们是否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能,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图书馆或者其他场所让他们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完成相关作业。
同时,我们应该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问和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的教学,幼儿们不仅学习了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使用方法及技巧,还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相应的掌握了相关的实践操作技能,这些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丰富和拓展了幼儿们的知识视野和科技素养。
我们希望所有的幼儿们能够自主更好的掌握计算机使用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 熟悉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4. 学会使用常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教学内容:一、计算机概述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2.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3.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二、计算机硬件1.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2. CPU、内存、硬盘等硬件设备的功能3. 计算机硬件的选购与维护三、操作系统1. 操作系统的概念2. 常见操作系统:Windows、Linux、Mac OS3.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四、计算机应用软件1. 文字处理软件:Word、WPS2. 电子表格软件:Excel、WPS表格3. 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WPS演示4. 网络浏览软件:Internet Explorer、Chrome、Firefox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计算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有什么用途?二、讲授新课1. 计算机概述: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计算机硬件:讲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功能以及选购与维护。
3. 操作系统: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常见操作系统及其基本操作。
4. 计算机应用软件: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和网络浏览软件的使用方法。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尝试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进行简单的文档编辑、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制作。
2. 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浏览软件进行简单的网页浏览和信息检索。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计算机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学习积极性。
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章节) 授课日期
第 1 章计算机发展、分类、工作原理
授课班级 12 商务 2 班
课时 1
教学计算机系统组成和结构 理解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处理过程
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相联系,将原理性很深的 东西通俗化,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 趣。
多少个百万条指令。例如,主频为 2GHz 的 Pentium 4 微机的运算速度为每秒 40 亿次,即 4 000MIPS。
(2)计算精度高 例如,Pentium 4 微机内部数据位数为 32 位(二进制),可精确到 15 位有 效数字(十进制)。圆周率π的计算,有人曾利用计算机算到小数点后 200 万 位。 (3)记忆能力强 计算机的存储器(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类似于人的大脑,能够记忆大量 的信息。它能把数据、程序存入,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并把结果保存起来。 (4)逻辑判断能力强 逻辑判断是计算机的一个基本能力,在程序执行过程中,计算机能够进行 各种基本的逻辑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来决定下一步执行哪条指令。这种能力, 保证了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高度自动化。 2. 计算机的分类 (1)按工作原理可划分为模拟式电子计算机、数字式电子计算机和模拟数字混 合计算机。 (2)按功能可划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3)按规模可划分为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 三、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教具
教学中遇到 的主要问题
及解决的 方法
作业批改中 发现的问题
及教学改进 思路
对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解不好 实物讲解
1.1 计算机发展及应用 一、计算机发展史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年)
1946 年 2 月 14 日,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的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rgrator and 图灵(1912~1954)Computer)在费城公之于世。ENIAC 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 里程碑,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拥有并行计算能力。ENIAC 使 用了 18 000 个电子管,70 000 个电阻器,有 5 百万个焊接点,耗电 160 千瓦, 其运算速度比 MarkⅠ快 1000 倍,ENIAC 是第一台普通用途计算机。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年)
大规模集成电路 LSI,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到 80 年代,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 ULSI 将数字扩
充到百万级。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 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
二、计算机的特点及分类 1. 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运算速度是指计算机每秒能执行多少指令。常用单位是 MIPS,即每秒执行
领域,设定计算机除了能够处理文字信息外,还能处理声音、视频、图像等多 媒体信息。
(7)电子商务 所谓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 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买卖)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人们不 再是面对面的、看着实实在在的货物,靠纸介质单据(包括现金)进行买卖交 易。而是通过网络,通过网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和方 便安全的资金结算系统进行交易(买卖)。 2.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1)巨型化 巨型机的研制水平,可以衡量整个国家的科技能力。我国在 1985 年成功制 造了运算速度为 10 亿次的“银河-Ⅱ”。1997 年 6 月 2 日研制出了运算速度为 130 亿次的“银河-Ⅲ”。 (2)微型化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的体积趋向微型化。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微机得到了普及。现在,又出现了笔记本式计算机、 掌上电脑、手表电脑等。 (3)网络化 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实现资源共享,即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 将各个地区的计算机互联起来,形成一个规模巨大,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网络, 使信息能得到快速、高效的传递。 (4)多媒体化 现代计算机不仅用来进行计算,还能处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和音频 信号。 (5)智能化 智能化是让计算机具有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的能力。
1.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1)科学计算 科学计算是计算机最早的应用领域。同人工计算相比,计算机不仅速度快, 而且精度高,特别是对于大量的重复计算,计算机不会感到疲劳和厌烦。 (2)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即数据处理,是指对各种原始数据进行采集、整理、转换、加工、 存储、传播以供检索、再生和利用。目前,计算机信息处理已经广泛应用于办 公自动化、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文字处理、情报检索、电影电视动画设计、 会计电算化、医疗诊断等各行各业。据统计,世界上的计算机 80%以上主要用 于信息处理。 (3)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 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M)主要用于机械、电子、宇航、建筑等产 品的总体设计、造型设计、结构设计、数控加工等环节。应用 CAD/CAM 技术, 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设计质量、增加产品种类。 (4)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管理教学(CAI/CMI)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CAI)系统使得学生 能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知识,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计算机管理教学 (Computer Managed Instruction,CMI)利用计算机实现各种教学管理,如教 务管理、制定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等。 (5)自动控制 用计算机控制机床,加工速度比普通机床快 10 倍以上。现代军用飞机控制, 可用计算机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出敌机的各种飞机技术参数,采取相应的攻击 方案。 (6)多媒体应用 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扩大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1958 年德州仪器的工程师 Jack Kilby 发明了集成电路 IC,将三种电子 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科学家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 上。于是,计算机变的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 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 程序。 第四代: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 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