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环评_结论与建议

合集下载

圆明园防渗工程环评

圆明园防渗工程环评

7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7.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7.1.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到目前为止,北京市没有对圆明园地表水水质进行常规水质监测。

而目前圆明园东部防渗工程已经接近完成,施工区内地表水已经排空,因此无法调查原状。

2004年8月20日清华大学曾对圆明园水面进行监测和观察,其结果如表7-1。

表7-1 圆明园水质情况(单位:mg/L)指标喷泉处不流动1 不流动2 荷花池TP 0.121 0.869 0.680 0.116TN 0.852 5.40 7.80 0.886感观水体在感观上尚好,颜色没有发绿,透明度很高水体严重发绿,透明度很低,腥味很重水体在感观上尚好,颜色没有发绿,透明度很高水生植物荷花没有水生植物种植荷花、茭白、红菱、芦苇、香蒲等藻种主要是小球藻,浮游动物较多微囊藻、丝藻、小球藻、束球藻、项圈藻、节球藻等丝藻、小球藻、微囊藻,但以小球藻居多7.1.2 评价标准按规划功能,地表水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 类水标准,相应的限值如表7-2所示。

现状水质监测中只有TN、TP监测数据,但考虑到后面的类比预测分析,将类比监测中的其他水质项目的标准限值一并列入。

表 7-2 地表水环境质量III 类标准(GB3838-2002) 单位:mg/L项目 BOD 5 NH 3-N pH 值 TN TP COD Mn DO 限值41.06~91.00.0565因圆明园水体的实际功能为娱乐景观水体,此处同时采用《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 12941—91)的B 类(适用于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及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景观娱乐水体,见表7-3)标准对其进行评价。

表 7-3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B 类水标准(GB 12941—91) 单位:mg/L 项目 BOD 5 NH 3-N pH 值 NO 2−-N TP COD Mn DO 限值 40.56.5~8.50.150.0264关于富营养化评价,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标准,此处参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富营养化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如表7-4。

圆明园环评教材_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圆明园环评教材_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2 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12.1 环境损益分析12.1.1 环境损失分析1. 对生态的影响圆明园防渗工程的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

由于项目建设前没有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施工过程对原有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不仅水中的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水生动物等荡然无存,底栖动物也随着底泥的翻动遭到严重影响,鸟类、两栖类等随着生境的破坏也日益减少,整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态环境主要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涵有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传粉及传播种子、生物防治、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土壤形成及其改良、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休闲和娱乐等。

生态环境系统服务类型多种多样,根据权威学者Costanza 等的观点,结合圆明园地区的生态要素,将本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功能分为12 大类,见表12-1。

表12-1生态系统服务分类序号 服务类型 生态环境系统功能 举例 CO2-O2平衡,O3防护紫外线,1 大气调节 大气化学成分调节 SO2水平 2 小气候调节 局部湿度、温度调节 周边温度、湿度调节 3 水调节 水文流动调节 提供园区绿地灌溉用水 4 水供应 水的存储和保持 向集水区、含水岩层提供水 5 保持沉积物 生态系统内的沉积物把淤泥保全在湖泊和湿地中 保持 6 养分循环 养分的储存、内循环和获取 固氮,N、P 及其他元素养分的循环 7 传粉 有花植物配子的运动 提供传粉者,以便植物种群繁殖 8 生物防治 生物种群的营养动力学控制 水生维管束植物与藻类之间的关系 9 避难所 为定居和迁徙种群提供生境 育雏地、动物迁徙栖息地、当地丰盛物种栖息地或越冬场所 10 基因资源 独特的生物资源 金线蛙资源 11 休闲娱乐 提供休闲的场所 观赏,休息 12 文化 提供非商业性用途的机会 生态环境系统的美学、艺术、教育、精神及科学价值 根据圆明园区主要景观类型分布,通过对各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识别(如表12-2),可以得出园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状况。

圆明园调查报告.pptx

圆明园调查报告.pptx
圆明园周边环境整治
为了保护圆明园遗址,相关部门还开 展了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包括拆除违 规建筑、清理垃圾、绿化环境等。
圆明园的未来发展与规划
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
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提高遗址的保护和管理水平,为游客 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
圆明园文化传承与创新
将加强圆明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举办展览、文化活动等形式,向公众宣 传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增强民族自豪感
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 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圆明园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贡献
提供成功保护范例
01
圆明园的保护历程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02
圆明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规范旅游经营行为
规范旅游经营行为,加强对旅游经营 者的管理和监督,防止不法行为的发 生。
05
圆明园的社会影响与意义
圆明园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圆明园作为著名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为当地带 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提升当地知名度
圆明园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其知名度的提升有助于 提高当地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推进文化交流
加强科学研究
利用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展国际间 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圆明园的国际影响力 。
加大对圆明园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研究力 度,挖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为保护和利 用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宣传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圆明园的宣 传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

圆明园防渗工程环境质量评估

圆明园防渗工程环境质量评估

1 总论1.1 项目由来圆明园遗址公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圆明园地处北京市海淀区,最初兴建于1709年。

历史上的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三园统称圆明园,共占地350公顷,建筑景群百余处。

圆明园是“以水为纲”,“以木为本”的水景园,是我国皇家园林的杰作,在中国及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1860年,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极其野蛮的劫掠焚毁,沦为一片废墟。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再遭劫难。

圆明园遗址历经百年沧桑,虽屡遭残毁破坏,但全园山形水系仍保持了基本的原貌,大部分建筑基址仍在。

大水法石龛和远瀛观残柱成为圆明园遗址的形象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圆明园的保护和整治工作逐步得到重视。

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成立;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将圆明园确定为遗址公园;1988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同年9月29日和2001年12月13日,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复《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

2002年3月28日,《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发布,同年9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台,对圆明园遗址公园均给予高度重视。

《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性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圆明园遗址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见证,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以保护遗址为主体的公园。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功能:Ø 具有参观凭吊、教育后人不忘国耻,热爱世界和平、国际友好交往的的教育功能;Ø 具有历史研究、造园艺术科学考察及借鉴功能;Ø 具有东西方文化交流功能;Ø 具有游览休憩功能。

从圆明园铺膜事件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从圆明园铺膜事件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从圆明园铺膜事件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周超邓虹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6期一、从圆明园铺膜事件看我国环评制度的实施现状2003年8月,圆明园开始大规模环境整治工程。

2005年2月圆明园东部湖堤防渗工程开工。

3月22日在北京开会的兰州大学教授张正春在游览圆明园时发现,圆明园的湖底都铺上了防渗膜,他认为该工程会破坏圆明园的生态环境,于是将此事公诸于众,3月30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

4月1日,环保总局正式通知圆明园停工,依法补办有关审批手续。

4月5日,环保总局决定于13日上午举行听证会,4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听证会,要求圆明园管理处补交环评报告。

5月9日国家环保总局发最后通碟,限圆明园管理处40天内上交环评报告。

5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批评北京师范大学下属环评机构拒绝委托。

5月17日清华大学接手圆明园环评工作。

6月30日圆明园管理处递交环评报告①。

最后,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圆明园东部湖底工程必须进行全面整改。

该案例暴露了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一)建设单位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实施的程序规定先建设后环评,导致环境影响评价成为摆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本身就是对预防原则的贯彻和落实,就是要在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行为发生前对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提出可行性的防治措施,制度的目的就是防止污染和破坏于未然。

然而,像本案例中的建设项目已经开工才被发现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并被环保总局责令停工并补办环评报告。

此时,再进行补办的环评报告是在己经部分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期间的建设活动对环境己经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已经无法去评估了,也无从考证了。

对此期间造成的损害后果由谁来承担也没有法律规定。

先建设后环评严重违反了该制度建立的初衷,顺应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没有遵从环境法的基本原则——预防原则。

我认为,“先建设,后环评”现象产生的原因如下:1.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在制定中未考虑违法成本。

圆明园环评_文物遗址影响分析

圆明园环评_文物遗址影响分析

9 文物与遗址综合影响分析9.1 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分析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是环绕福海的圆明、长春、绮春(同治重修时改名为万春园)三园的总称,占地约5200亩。

园内根据地形地势,凿湖堆山,广种奇花异木,缩华夏名山大川、奇境胜景于一园,形成名胜40景,有建筑物145处。

其中除具有民族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

圆明园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造园艺术之大成,在清代就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御苑,也是当时的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艺术宝库。

1860年10月,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疯狂洗劫并焚毁,清同治帝曾试图部分重修圆明园,但终因国力不足半途而废;残存的一些园林景观和建筑,也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毁于战乱。

民国时期,军阀、官僚、地痞肆意掠夺拆毁圆明园遗址上的遗物;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建设“就地取材”以及单位和个人的侵占,致使圆明园彻底沦为废墟,原有建筑几乎荡然无存,树木砍伐殆尽,湖泊砂山大都夷为农田。

1959年底,圆明园遗址被正式划定为公园用地,规划面积6350亩;1960年3月,圆明园遗址被列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7月,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明确规定将圆明园遗址整修成为遗址公园;同年成立圆明园遗址公园筹建委员会,并于1984年底开始圆明园遗址东区整修工程,包括清挖福海及周围河湖水系、恢复山形地貌、整理部分叠石和部分遗址等。

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初具规模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向游人开放。

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遗址公园内的文物主要是承载着文化和历史信息的建筑遗迹,大都湮没于地下,尚未进行全面清查和文物级别认定。

通过咨询有关圆明园遗址保护的文物、古建和园林等方面的专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化部1987年2目3日)一级文物第6款,认为圆明园内的文物基本属于一级文物。

圆明园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

圆明园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
辩论 第五项议程:会议小结 正式代表审阅会议记录并签名
(三)直接决策四种方式比较
内 方式 容
依据
意义
社情民意 反映制度
电话、信函、 信息是决 反映民意
电子邮件等 策的基础
专家质询 制度
论证公示民主决策公的示作用 知情权
提高透明度和 公众参与度
社会听证 制度
(二)、民主决策方式
决策非常重要(举例)
民主决策
间接决策(人 民代表)
直接决策
填填看
错误决策的“四拍”
拍脑袋决策; 拍胸脯保证; 拍大腿懊悔; 拍屁股走人。
二(1)社情民意制度
电话、信函、电子 邮件等
老百姓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决策机关
反映民意
二(2)专家质询制度
论证会、座谈会等
专家
专业知识
决策机关
听证会
决策机关 的不足
决策利民
莫 让 听 证 会 成 为 “ 走 过 场 ”

模拟听证会的步骤
第一步:确立听证会主题
第二步: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 扮演不同的角色
(1)听证会主持人: (2)听证会申请人: (3)听证会参与人: (4)听证会记录员: 第三步:按照下列程序,模拟听证会
第四步:宣布方案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主体工程处于停工状态
在仔细查看了环保总局公布的名单后,记者发 现,吴良镛等著名专家就占到了三分之一,圆 明园管理处的参会人员最多,有6人,而国家文 物局及北京市相关的环保局、规划局、文物局、 园林局、水务局、海淀区人民政府等单位也会 派人参加。在众多市民代表中,年龄最小的是 来自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的小记者高梦 雯,只有11岁。最先向公众披露圆明园铺设防 渗膜的张正春和近些年在中国环境教育方面十 分活跃的北京地球纵观环境科普研究中心博士 李皓和地球村主任廖晓义都在名单之中。

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防渗工程环评事件
制作人:李亚阑、孙伟 王克、何倩
目录
1、事件简介
2、
3月22日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客座教授张 正春参观圆明园时,发现园内正在进行大规模 铺设防渗膜的工程。由于担心铺设防渗膜将破 坏圆明园的整体生态系统和古典园林风格,张 正春立即将此事告知媒体。经媒体报道后,圆 明园防渗工程引发极大的争议。
为何进行防渗工程?
圆明园的缺水现状:缺水成为了妨
碍圆明园系统主要矛盾,供水的严重 不足和圆明园自身的渗漏。生态环境 逐年恶化,大量的动植物消失灭亡, 动植物品种逐年减少,缺水成为影响 圆明园各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圆明园管理处:缺水使生态环境恶化 动植物消
亡 1、渗透水位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圆明园的水需 要保留下来,进行防渗工程是必要的。 2、这个防渗工程虽然阻断了地下湖底的渗透,但是 现在把湖作为一个蓄水池,湖里的水不断进行周边 绿地、树林的灌溉,这个水还可以渗透到地下
3月30日 4月1日
已近完工的 工程被紧急叫停。 “圆明园生 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 召开,相关各方均有代 表出席。其中,以官方 身份出席的国家环保总 局环评管理司司长牟广 丰表示,对一些影响的 工程,施工、决策之前 应该对社会公布。
4月1日,在“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 讨会”上,众多环保人士提出了环境决 策的公众知情权问题。
反对声音提出
防渗工程的危害:
1、伤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2、损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 3、防渗膜在一定时间以后,它很难再通过人力的方式把 它拉出来 4、在一定时间内,防渗膜就可能产生一些有机污染物, 其后果不堪设想 认为其失误主要是:为了增加水深,挖去1米左右 的瘀泥层,把翻上来的沙砾与土的混合物盖在塑料膜上, 改变了湖泊的底质条件,有些生物不能适应;底衬、侧 堵、阻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壤中水的正常联系,我认 为水环境也会受到影响,水生的生物和近岸植物是有灾 难性的。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

3 区域环境概况与圆明园水系变迁3.1 自然环境概况3.1.1 地形地貌圆明园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地理位置如图3-1所示。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区西部,位于北纬39º53'~40º09',东经116º03'~116º23',东与西城、朝阳区相邻,南与宣武、丰台区毗连,西与石景山、门头沟区交界,北与昌平区接壤。

全区总面积426km2,南北长约30km,东西最宽处29 km。

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地带,系古代永定河冲积扇的一部分。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海拔100m以上的山地,面积约为66km2,占总面积的15%左右;东部和南部为海拔50m左右的平原,面积约360 km2,占总面积的85%左右。

区内最高峰为阳台山妙高峰,海拔1278m;最低处为清河镇东的黑泉村,海拔35m左右。

西部山区统称西山,属太行山余脉,有大小山峰60余座;整个山势呈南北走向,只有香山北面的打鹰洼主峰山峦向东延伸,至望儿山止,呈东西走向,把海淀分割为两个部分。

据对圆明园及周边地区卫片解译和地层岩性勘察,圆明园位于清河古河道上,见图3-2。

古河道宽约 2.5~3.0km,地势西高东低。

地面海拔高程一般在35~48m之间,地面坡降1‰。

3.1.2 地面水系圆明园所在的海淀区境内有大小河流10条,总长度119.8km,主要水系有高粱河、清河、万泉河、南长河、小月河、南沙河、北沙河及人工开凿的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还有昆明湖、玉渊潭、紫竹院湖、上庄水库等水面,占北京市湖泊总数的20%;水域面积4 km2,占北京市水域面积的41.28%,湖泊数量和水域面积均列北京市各区县之首,昆明湖是北京市最大的湖泊,水域面积图3-1 项目区地理位置图红线间为清河古河道,粉红色线为圆明园区边界线图3-2 圆明园所在区域古河道分布范围卫片解译图1.94km2。

尽管海淀区境内的河流数目不少,但规模都不大,许多河流仅有行洪功能。

圆明园环保措施

圆明园环保措施

圆明园环保措施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处名胜古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圆明园周边的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加。

因此,为了保护圆明园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实施环保措施至关重要。

1. 管理水源为保持圆明园良好的生态环境,管理水源是十分关键的。

圆明园利用雨水、地下水和恒河水等多种水源进行浇灌,增加植被覆盖,保证自然景观的恢复和保持。

同时,实施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污染控制,减小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对环境的破坏。

2. 废弃物分类圆明园实行废弃物分类,将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和回收利用。

具体措施包括提供使用垃圾桶和回收箱,建设垃圾分类站点,对垃圾进行压缩和处理,以减少垃圾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和危害。

3. 生态保护圆明园针对环境问题,提出了生态保护措施,包括推广环保理念和科普知识,设立生态展览,组织志愿者开展生态保护活动,促进公众的环保与生态意识,减少自然资源的损耗和污染。

4. 节约能源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圆明园实行节能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和选择可再生能源。

对于建筑及场所的照明、采暖等,采用高效、环保的照明设备和节能设备,以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5. 减少空气污染圆明园重视空气污染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例如,建立可视化智能监测系统,整合污染源信息,及时对污染源进行监管和管理,减少污染对环境的损害和健康影响。

6. 华丽的公共交通圆明园还提倡公共交通,力推环保出行。

例如,推广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自行车、共享单车等绿色环保交通体系,号召游客热爱环保、环节旅游方式。

结论圆明园环保措施旨在减少自然生态系统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受损,保护地质和生物多样性,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可持续和安全的环保环境。

同时,作为一份明文规定,大家都应积极开展行动,共同推动圆明园环保走向深化。

圆明园如园延清堂遗址局部勘探所获建筑材料的评价及其保护建议

圆明园如园延清堂遗址局部勘探所获建筑材料的评价及其保护建议
度 统 计 表 。 由 于三 合 土 范 围 及 施 工 条 件 的 限 制 , 本 次 三合 土样 品试样 不足 , 在 后续 保护 过程 中, 再 逐 步 完 善 。在 统 计 过 程 中 , 由于 试 样 本 身 不 同 程度 存 在 差 异 , 因此 对 离 散 性 较 大 的数 据 予 以舍 弃。
度试 验 , 由于试 验数 量不 足 , 岩 石试 验参数 仅 为参考
所用 。待 后续 保 护 工作 中 , 进行 不 断 充 实 完善 。岩 石试 验参 数见 下表 表 1 。
表 1 岩石试验参数
Ta b l e 1 Ro c k t e s t p a r a me t e r s
粒 问彼此呈 镶嵌 状 ; 白云母 呈 细长条 片状 , 零星 分布
在 白云石 问 。
本次勘察 , 4个 探 查 点 全 部 揭 露 三 合 土 , 揭 露
的表 层 三 合 土 风 化 较 严 重 , 局 部 呈 碎 块状 , 并在 2 号、 3号 探 井 中 取 样 , 做 三 合 土 单 轴 抗 压 强 度 试
人类活动 的影 响和扰动 , 强度 变低 ; 中部三合 土范 围 ,
部分被原水 域入浸 , 而下部三合 土范 围则 完全被 原水
域淹 没 , 故 中部三合土强度 高于下 部三合土强度 。
依 据本 次 工作 , 延 清 堂基 址 的三 合 土地 基 的保
第 4期
张卓燕等 : 圆明园如园延 清堂遗址局部勘探所获建筑材料 的评 价及 其保 护建议
等优点 j , 是 一种性 能较好 的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 ,
以三合 土为原 料建 成 的古 代 建 筑 , 具有 较 高 的 强度
及 耐候性 , 并且 与环 境相 和谐 辉 映 , 是 良好 的环保 建

圆明园调查报告

圆明园调查报告

圆明园调查报告导言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宏伟辉煌的园林叫做圆明园,也有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对圆明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试图重建这个失去的文化瑰宝。

本报告将概述我们的研究成果和对圆明园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圆明园的历史概述1.1 圆明园的建立圆明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一座占地极广,具有浓厚中国文化气息的皇家园林。

它是乾隆和后来的清朝皇帝的居住和游玩之地,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皇家园林之一。

1.2 圆明园的设计与构造圆明园采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融汇了北方和南方的建筑风格,结合了山、水、石、洞、亭、台、楼等元素。

它精心设计的景观和建筑物,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家生活的独特魅力。

二、圆明园的辉煌与陨落2.1 圆明园的辉煌时期乾隆时期,圆明园达到了巅峰,成为世界上最宏伟的皇家园林之一。

园内的楼阁、宫殿、水道、湖泊和花园充满华丽和壮丽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家。

2.2 圆明园的遭遇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圆明园成为他们的战利品。

几年之后,1860年,联军再次入侵并彻底摧毁了园内的建筑,圆明园荡然无存,成为了一片废墟。

三、圆明园的重建与纪念3.1 圆明园的纪念意义圆明园的摧毁给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痛苦和伤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痛点之一。

然而,圆明园的遭遇也激发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独立、文化复兴的强烈愿望。

3.2 圆明园的重建努力自20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一直致力于重建圆明园。

他们通过大规模的募捐活动、历史研究和文物寻找工作,努力将园林恢复到它曾经的辉煌。

3.3 圆明园的文化价值圆明园的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建筑和景观上,还体现在湖泊、树木、雕塑等细节中。

通过对圆明园的调查研究,我们意识到它的文化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四、对圆明园的保护与未来发展的建议4.1 圆明园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圆明园的遗址和文物,应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大维修和保养工作,并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来保持园内建筑和景观的原始特征。

圆明园遗址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圆明园遗址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圆明园遗址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圆明园,这座曾经的万园之园,历经沧桑与浩劫,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成为了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伤痛。

然而,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思考如何让圆明园遗址实现绿色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实现圆明园遗址的绿色发展,首先要明确绿色发展的内涵。

绿色发展不仅仅是指在遗址的保护和修复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包括可持续的利用、文化传承的创新以及社会价值的提升。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对遗址内的植被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根据遗址的历史风貌和生态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

比如,可以种植一些本地的花草树木,既能适应本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又能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景观氛围。

同时,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合理规划遗址内的水系,保持水体的清洁和流动,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可持续的利用是圆明园遗址绿色发展的关键。

可以将部分区域合理开发为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展览、讲座、体验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圆明园的历史文化知识,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提升游览体验。

此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圆明园的文化元素为灵感,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如书籍、纪念品、艺术品等,既能创造经济价值,又能传播圆明园的文化。

文化传承的创新对于圆明园遗址的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在传承圆明园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方式和方法。

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动画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圆明园的故事。

同时,鼓励艺术家以圆明园为主题进行创作,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展现圆明园的魅力。

此外,加强与国际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将圆明园的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实现社会价值的提升是圆明园遗址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

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遗址的保护和管理中来。

同时,与周边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打造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

圆明园调查报告

圆明园调查报告

圆明园调查报告篇一:圆明园考察报告圆明园考察报告前几天,我们小组成员怀着一种既骄傲又屈辱的心情去了圆明园.历史上的圆明园光辉灿烂,历史上的圆明园天下无双。

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历经清朝150余年的建设,圆明园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而且融入了西方园林的特色。

那数不清的亭台楼阁,那看不完的奇花异草,览不尽的水光山色,无一不在向世人宣示,这是中华文明的典范。

她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静妙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然而这一凝聚着中国人民无数智慧和血汗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以及土匪、军阀劫掠焚毁了,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变成了一片废墟,唯剩断桓残壁。

从此,圆明园的废墟便成了所有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无论历史的车轮碾压过多少沧海桑田,无论时空的脚步跨过多少万水千山,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在那里——一段最辉煌也最悲愤的记忆,一种既骄傲又屈辱的心情,因为不可复原而在时空中永远屹立,因为不可申诉而向世人永恒诉说。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这样说过: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一奇迹已经荡然无存。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评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收回到了欧洲。

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雨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丑陋的嘴脸与无耻的行径。

圆明园作为建筑已不复存在,然而她作为文明将世代流传。

作为圆明园文明的载体,圆明园的文物大量流失,所剩无几。

如今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近距离抚摸着文明的遗迹,那风中的尘土,那水中的枯荷,那泥沙侵蚀下的断垣残壁,那雨水浇透过的碎砖裂瓦,涌起的是感叹,而更多的是沉思。

我们感叹前人的智慧和才华,我们沉思这段悲惨的历史。

1840年以来,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更是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更是不计其数,特别是《辛丑条约》,列强要中国支付的赔款额竟高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10亿两之巨。

圆明园环境生态评价报告

圆明园环境生态评价报告

8 生态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部分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施工前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2)施工期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和(3)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各部分用到的主要方法归纳在表8-1。

表8-1 生态状况调查的主要方法注:О为施工前生态状况调查采用的方法;√为施工期生态状况调查采用的方法。

8.1 施工前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由于到目前为止,圆明园评价区域内防渗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施工前水生生态系统原状破坏严重,因此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历史资料收集、统计资料收集、专家调查咨询、历史遥感影像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查评价,见表8-1。

8.1.1 自然环境状况圆明园位于海淀区西北部,它连同颐和园、香山构成了北京市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廊道。

圆明园内物种相当丰富,拥有北京地区绝大多数动植物类型;园内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拥有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等众多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生态系统内部拥有丰富的食物链和营养级水平,使得整个园区生态系统保持了较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整个园区内景观类型以水域和绿地为主,景观结构较为稳定,为各类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境。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圆明园区域的生态状况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园内物种多样性水平、生态系统状况和景观格局均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地下水位的变化使得水体下渗加速,由此引起的水面变小、湖泊干涸直接造成了动植物生境的缩小和物种的衰亡。

人为在局部地区进行的绿地改造、河道改造也使得绿地、水域景观的连通性发生了变化,并影响到物种的生存、迁移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8.1.2 水生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价1、水生植物调查圆明园水生和湿生植物种类都较为丰富。

根据1988-1989年的调查结果,圆明园有水生植物19科33种,湿生植物13科41种,共计29科74种(两类植物的科有三个重复),占全部自生种数的26%。

种类丰富的科主要有禾本科(12种)、莎草科(12种)、菊科(5种)、蓼科(6种),四科共拥有35种,接近两类植物总数的一半。

圆明园调查报告

圆明园调查报告

圆明园调查报告1. 引言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座著名的宫殿建筑群,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占地面积达350多公顷。

它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也是中西文化相碰撞的重要见证。

然而,圆明园在1860年遭受了英法联军的破坏,成为了世界文物宝库中的一大遗憾。

本报告将对圆明园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现状,并提出保护建议。

2. 历史圆明园兴建于1707年,历时近150年才完成。

它是乾隆时期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之一。

园内建筑群布局合理,园林景观精美,凸显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

3. 文化价值圆明园融合了中西方艺术和文化元素,展现了清朝时期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园内的建筑、雕塑、陈设等都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圆明园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建筑艺术上,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文化的独特风貌。

4. 现状由于1860年英法联军的破坏,圆明园几乎被夷为平地。

至今,不少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仍然下落不明。

圆明园的大部分建筑和园林都被摧毁,只有残垣断壁留存至今。

目前,圆明园已经建成了遗址公园,作为对历史的纪念和警示。

5. 保护建议为了保护圆明园的遗址和文化遗产,有以下几点建议:5.1 加强保护意识需要提高公众对圆明园保护的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为其保护努力。

5.2 加强遗址保护对尚存的遗址进行维修和保护工作,加强园区的管理,保护圆明园的遗址完整性,使其成为公众参观的重要场所。

5.3 寻找丢失的文物加大对丢失的文物的搜寻和追踪力度,以期能够找回更多珍贵的文物,恢复圆明园的历史风貌。

5.4 开展文化活动利用圆明园的遗址和现存的建筑,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增加公众对圆明园保护的关注度。

6. 结论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座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宫殿建筑群,经历了英法联军的破坏后,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通过加强保护意识、加强遗址保护、寻找丢失的文物和开展文化活动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圆明园的遗址和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 改进方案与环境对策措施作为历史上以水景园为特征的皇家古典园林,水系曾是圆明园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的功能载体。

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时代动荡和自然变迁,圆明园水体逐步萎缩。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启动整治工程以来,在圆明园遗址规划的指导下,山形水系恢复工作得以全面展开。

近年来,北京市干旱少雨的气候,以及不断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圆明园水域蒸发量和下渗量加剧,在补水紧张的情况下,圆明园出现了部分湖面干涸,水域面积不断减小的局面。

为了防止圆明园生态系统的恶化和退化,保障遗址公园发挥基本规划功能,在目前北京市水资源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圆明园必须采取综合节水与补水措施。

10.1 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圆明园座落在清河古河道上,局部潜水含水层相对封闭。

潜水含水层通过上、下游径流和微弱越流交换,与周边地下水发生水力联系。

由于受到连续干旱和局部地下水开采的影响,区内地下水位自1997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导致圆明园区地表水的渗漏量增大。

圆明园不同湖泊之下的地层渗透性具有较大差异性,绮春园粘性土层的渗透性较低,渗透系数10-5cm/s左右;福海和长春园区中砂砾石地层渗透性强,渗透系数为10-1~10-3cm/s。

防渗工程实施前,若不考虑区域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圆明园东部湖水最大渗漏量为363.4万m3/a。

若考虑现状区域潜水水位持续下降,圆明园东部全部采用土工膜防渗,湖水年渗漏量为48.5万m3,圆明园区的潜水位以每年0.11~0.12m速度下降。

圆明园各水体的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差异,在相同的外界扰动情况下,长春园的水体水质较为敏感,而福海的水质则相对较为稳定。

因此,在长春园水质水量维护中,应尽可能以更高的标准构建其底栖和水生生态系统,并强化水体交换。

铺设防渗膜阻碍了天然地层中地下水的下渗过程,在一定水量补给条件下,容易在防渗膜上部的底泥中出现营养物质和盐分的积累,从而加大水质恶化的风险。

圆明园东部防渗工程的水体受TN、TP的影响较为显著,防渗工程实施后,如果不能保证适当的水体交换量,有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结论与建议15.1 结论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为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包括绮春园、福海和长春园。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是在事先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下开工建设的,且大部分工程已经建设完成,被依法责令停工,广受社会关注。

本环评工作是在限定时间内,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的补办,具有高度的特殊性、复杂性、紧迫性与敏感性,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广度和深度上远超越了同等规模的建设项目。

评价单位在详细收集和分析与工程项目有关的各项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调查、监测、试验和模拟,对工程的环境影响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评价,编制了本环境影响报告书,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5.1.1 总体结论(1)为了防止圆明园生态系统的退化,保障遗址公园发挥基本规划功能,在目前北京市水资源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圆明园必须采取综合的节水与补水措施。

(2)圆明园座落于清河古河道上,防止过度渗漏是节水措施之一。

但必须结合地质条件、节水要求和环境影响等进行比较选择,决定防渗的具体形式。

圆明园缺少对湖底防渗工程合理性的充分论证。

圆明园内的绮春园湖底为 1.5~2.0m厚的粘土层,天然防渗能力较强,不采取人工措施即能基本满足防渗要求;福海之下的沉积地层以砂砾石层为主,但其上的部分区域有厚约0.3~0.6m的底泥层,具有一定的抗渗能力,综合考虑水域功能,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长春园直接座落于砂砾石层之上,各湖底泥层厚度较小,加之近年来大部分时间处于干涸状态,原有底泥部分沙化,导致抗渗能力进一步降低,渗漏严重,需要实施有效的防渗措施。

(3)目前没有使用复合土工膜防渗材料产生环境毒性的报道,但其综合环境友好性低于天然防渗材料。

考虑到圆明园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遗址公园的特殊性,应该优先采用相适宜的防渗材料和措施。

 (4)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没有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原工程方案存在严重缺陷。

在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了水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目前,工程大部分已经建设完成,影响了环境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给环境影响评价造成了极大困难。

现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后续工程改造所带来的损失是由于工程没有按程序实施环境影响评价造成的。

(5)圆明园防渗工程大部分已经完工的现实,造成社会、经济、环境多个目标的相互矛盾,必须实施多目标综合决策。

该工程的改进方案,以防渗工程实施现状为基础,以“实事求是,因湖制宜,全面统筹,整体优化”为原则,兼顾短期影响和长期效果,综合考虑工程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环评推荐综合改进方案。

15.1.2 大气和声环境影响(1)项目区域附近大气污染物以PM10为主,其次为SO2和NO2。

现状评价结果表明,冬季SO2、CO、PM10日均浓度值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超标,主要是由于冬季采暖及气象条件所致;PM10春季出现超标现象,可能主要是由于沙尘天气所致;其余季节各污染物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2)项目区域由于受到圆明园东路、圆明园西路、五环路交通噪声的影响,夜间噪声较高,长春园东侧厂界处超标;昼间各测点噪声排放均符合相应标准。

15.1.3 防渗材料性能及其环境影响(1)圆明园防渗工程所用的防渗材料为聚乙烯土工膜与聚酯纤维构成的复合土工膜,在湖底缺氧、蔽光、温度相对恒定以及无强酸强碱苛刻环境的铺设条件下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根据材料老化试验结果保守估计其稳定寿命可达30~50年甚至更长;(2)圆明园防渗材料在稳定寿命内,由于降解或者溶出而向环境释放物质的量是可忽略的;即使高聚材料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微量的降解或者溶出,防渗材料向环境释放物质的速度、数量以及毒性均不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不会对饮用水水源构成威胁;(3)广泛应用于防渗水利工程的聚乙烯复合土工膜所使用的添加剂不具有毒性,圆明园防渗材料中使用添加剂的用量低于食品包装材料要求的用量上限,将其用于湖底防渗是安全的。

15.1.4 地下水环境影响(1)圆明园坐落在清河古河道,在岩性上形成相对封闭的局部潜水含水层。

潜水含水层一般厚度为5~7m、平均过流断面宽2500~3000m,渗透系数110m/d。

下伏承压含水层,渗透系数为118m/d。

潜水含水层通过上、下游径流和微弱越流交换,与周边地下水发生水力联系。

(2)天然条件下,地下水流由西向东流动,圆明园处于潜水径流带上。

由于受到连续干旱和局部地下水开采的影响,区内地下水位自1997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潜水位和承压水头分别下降了2.5m和11m。

尤其是施工排水,强烈干扰地下水的天然流场,局部改变地下水流向。

(3)根据区内湖底土层性质勘查与圆明园东部防渗工程施工设计,区内湖泊存在有厚度不等的底泥层。

现场渗水试验测得其渗透系数为(1.7~3.3)×10−5cm/s。

由于绝大部分湖底沉积层已被彻底破坏,因此底泥层的分布范围与厚度已难以确认。

(4)膜下地层渗透性现场渗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湖泊的渗透性具有较大差异。

绮春园粘性土层的渗透性较低,渗透系数10−5cm/s左右;福海和长春园区中砂、砂砾石地层渗透性强,渗透系数为10−1~10−3cm/s。

(5)园区内土壤含水率测定结果显示,地表以下15cm处的土壤含水率,绮春园为0.18~0.24,圆明园西部和长春园为0.08~0.10之间,福海及周边地区的湖底裸露区含水率仅为0.06~0.08,表现为极度干旱。

(6)同一深度上土壤含水率随地下水位埋深增加而减小;当上边界蒸发量增大时,同一深度土壤含水率也有不同程度减小,表层含水率甚至接近残余含水率。

(7)防渗工程实施前,若不考虑区域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圆明园东部湖水最大渗漏量为363.4万m3/a。

因湖水渗漏引起的潜水位抬升(0.1m以上)的影响范围约为14km2。

渗漏量分别占到北京市和海淀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的0.14%和1.5%;地下水水位影响范围分别占北京市和海淀区总面积的0.06%和2.35%。

(8)由于气候干旱、局部地区施工排水和圆明园湖泊处于干涸状态,区域潜水位与2003年相比显著下降。

若圆明园东部全部采用土工膜防渗,湖水年渗漏量为48.5万m3。

区域地下水位仍以现状下降,依此长期运行,圆明园区的潜水位仍将持续下降。

若撤除部分复合土工膜,利用粘土代替,湖水年渗漏量133.7万m3,依此长期运行,尽管区域地下水位存在下降趋势,但局部改变潜水位下降趋势,造成圆明园及其周边5.76km2区的潜水位较现状具有0.1~1.0m的升幅。

(9)潜水和承压水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显示,潜水质量极差占66.7%,较差占33.3%。

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亚硝酸盐、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硬度等。

区域深层承压水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较好,良好占100%。

15.1.5 地表水环境影响(1)由于圆明园东部防渗工程已经接近完成,环评施工区内无水,无法调查水质原状。

根据清华大学2004年的监测数据,圆明园东部环评水体的水质不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III类标准和《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 12941—91)的B类标准,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

(2)通过对圆明园防渗工程已完工水面、植物园湖、中央党校湖、颐和园昆明湖等水体的监测和调查,发现不同水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质超标现象,水质状况与来水水源的水量水质以及水体生态系统状况密切相关;圆明园施工区底泥中的有机物和氮磷含量较低,尤其是溶解性磷,表明底泥中磷直接释放的可能性较小。

(3)水质模型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圆明园防渗工程对DO、BOD5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TN、TP的影响较为显著。

防渗工程实施后,如果不能保证适当的水体交换量,则TN、TP的浓度会提高,从而加大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为了维持水体水质,提供适当的水体交换量是必需的。

(4)圆明园各水体的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差异,在相同的外界扰动情况下,长春园的水体水质较为敏感,而福海的水质则相对较为稳定。

因此,在长春园水质水量维护中,应尽可能以更高的标准构建其底栖和水生生态系统,并强化水体交换。

(5)为防止水体水质恶化,防渗工程实施后,仍必须提供一定量的交换水量,原设计补水水量不足以维持水体水质。

不论是原方案(情景II)还是改进方案(情景III),其所需要的年补水量不应小于400万m3。

15.1.6 生态影响(1)圆明园动植物种类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水域景观和绿地景观优美,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圆明园区域的湖泊日益干涸,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和湖盆沙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2)在原防渗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了水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鸟类、两栖类等随着生境的破坏也日益减少,整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3)圆明园的生态系统没有珍稀或濒危物种,除金线蛙为北京市二级保护动物外,其它物种均为普通种。

(4)圆明园防渗工程对于周边陆生生态系统有一定影响,但程度不大。

施工没有对陆生生态系统带来明显破坏,但部分缺水时间较长的岸边的喜湿物种长势有一定的衰落。

(5)通过一系列调查、类比、模拟等分析表明,圆明园铺膜防渗并蓄水后在短期内水生生态系统可得到部分恢复和重建,形成并维持圆明园内较大的水域景观,但可能对深根性植物和湖岸边植物的生长产生一定影响;当水体交换量不足时,有引发富营养化的风险。

全部撤除防渗膜对土层的翻动会对湖泊生态系统再次造成破坏,并有可能错过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最佳时期。

在砂石湖底中覆盖原底泥层,将有利于底栖生物和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维持。

(6)适量换水和保持水体流动、构建完整的湖泊底栖和水生生态系统对于保证水体水质具有重要作用。

15.1.7 文物和遗址影响(1)东部防渗工程在施工期产生的振动、噪声和扬尘,以及由于防渗工程所带来的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是影响文物遗址的主要环境因子。

对上述因子相对敏感的文物遗址主要包括:长春园的西洋楼遗址、含经堂遗址、狮子林遗址、澹怀堂遗址和长春园宫门遗址;圆明园环福海的方壶胜境、藏书楼、雷锋夕照、接秀山房、观鱼跃、南屏晚钟、广育宫等遗址;绮春园的正觉寺古建群。

(2)根据现场踏勘和文献调研,总体上可以判断,在施工期间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不足以对上述文物遗址产生破坏;施工期扬尘对大多数出露的地面的文物遗址影响不大,而对于相对敏感的大水法石龛和远瀛观残柱、正觉寺古建群,为消除扬尘的影响,除了要在施工期根据北京市有关规定加强降尘措施外,可对遗址、遗迹进行遮挡防护。

(3)施工期由于湖水排空、施工后由于防渗措施,均会引起湖底和周边范围的土壤含水率下降,相对干燥的土壤条件,对于埋藏地下尚未进行清理挖掘的文物遗址和遗迹没有不利影响。

(4)施工期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有严重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可逆的,随着施工的结束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可以逐步得到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