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15.哲学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讲课稿)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讲课稿)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第一节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伦理色彩。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例: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不佞鬼神、乐天安命,等等。

斯宾格勒:“道德灵魂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符号”。

黑格尔:“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西方:“智性文化”,中国:“德性文化”,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欧洲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

中东和印度文化:注重超自然的神。

中国文化:把天地看做是父母,把百姓看做是兄弟,把万物看做是朋友。

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显示出强烈的伦理型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类型。

二、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模式产生的原因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的观念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

“孝亲”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尊亲”、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

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自有其正面的积极效用。

在中国文化系统里,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如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也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

伦理型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

千百年来,无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志士仁人,都从传统道德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立德,立功,彪柄千秋。

当然,伦理型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特点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填空(每空1分,共30分)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心、、、、、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

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

《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

《》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

《》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B.兵家C.道家D.墨家名家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简答题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简答题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简答题简答: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文工团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考试大收集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1)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的全部试题(有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的全部试题(有答案)

2011年10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A.出入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A.查B.验C.测D.切11.我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是在(C)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l2世纪D.公元16世纪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l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l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入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化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分。

1.⼈类⽂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 )A.⽂化产品B.⽂化内涵C.⽂化现象D.⽂化事象2.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 )A.羌B.吐蕃C.鲜卑D.回纥3.“书楚语,作楚声”⼀语说的是( )A.中原⽂化B.齐鲁⽂化C.巴蜀⽂化D.屈原⽂学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明时,⾸先⾯临的特点是( )A.⼤地域上⾃然环境优越B.⼤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C.⼤地域上⼈⼝构成多族群D.⼤地域上⼈⼝构成较松散5.红⼭⽂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地区⼈群的( )A.社会⽣活B.精神⽣活C.物质⽣活D.家庭⽣活6.夏作为我国第⼀代王朝,历时近( )A.七百年B.六百五⼗年C.六百年D.五百年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农⽽打击⼯商业的⼀种( )A.政治观念B.经济观念C.国家观念D.⽂化观念8.我国市商贸易有⼀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货币是在( )A.夏朝时期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9.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 )6A.⼀次同余式组解法B.⼆次同余式组解法C.三次同余式组解法D.⾼次同余式组解法10.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A.《神农本草经》B.《伤寒杂病论》C.《素问》D.《本草纲⽬》11.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 )A.公元2世纪B.公元6世纪C.公元8世纪D.公元12世纪12.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A.宗族B.家庭C.什伍⾥甲D.个⼈13.科举制建⽴与全⾯推⾏的时代是( )A.明代B.宋代C.汉代D.隋唐14.《诗·⼩雅·北⼭》云:“溥天之下,莫⾮王⼟,率⼟之滨,莫⾮王⾂。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四大发明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造纸术B. 指南针B. 火药D. 望远镜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间是?A. 1948年B. 1949年C. 1950年D. 1951年3.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4.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聊斋志异》5.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五行”指的是什么?A. 金、木、水、火、土B. 心、肝、脾、肺、肾C. 春、夏、秋、冬、长夏D. 酸、甜、苦、辣、咸6. “天人合一”是哪个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7.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了中国文学的哪些时期?A. 周朝、战国、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清B. 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清、周朝、战国C. 周朝、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清、战国D. 周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清、战国、汉朝8. 中国传统建筑中“四合院”的布局特点是什么?A. 四面环绕B. 四面朝南C. 三面环绕D. 三面朝南9. 下列哪个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A. 圣诞节B. 感恩节C. 春节D. 万圣节10. 中国的“京剧”属于哪种艺术形式?A. 绘画艺术B. 雕塑艺术C. 音乐艺术D. 戏剧艺术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中国的国花是________。

12. 中国的书法艺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________。

13.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是赏月和________。

14.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________的作品。

15.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古代诗人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6. 简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串讲资料第十五章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串讲资料第十五章

第⼗五章中国⽂化的类型和特点 这⼀章是基础,可能出⼤题⽬的地⽅⼀定要记牢,对类型和特点两⼤主题都要系统掌握。

第⼀节中国⽂化的伦理类型 1、任何⼀种⽂化类型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然地理环境、特定的物质⽣产⽅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2、中国⽂化形成的三条件是:半封闭的⼤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和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的⽣存系统和与之相应的伦理型的中国传统⽂化。

3、德性⽂化,是指中国传统⽂化重德,以德摄智的⽂化。

智性⽂化是相对于德性⽂化⽽⾔的,即重智的⽂化,是建⽴在西⽅宗教和哲学基础上的⽂化。

4、中国⽂化的伦理型特⾊表现在:把⼈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5、中国⽂化的伦理型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宗法制度下的⾎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主要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们的社会⼼理和⾏为规范。

6、伦理道德学说是中华学术的⾸要重⼼。

7、中国伦理型⽂化的积极作⽤表现在,强调道德⾯前⼈⼈平等,⿎励⼈⼈都加强道德修养; 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此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还能⿎励⼈们⾃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风亮节。

消极作⽤是: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定程度上成为⼈⾝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注意:三个积极,⼀个消极,三个积极是⿎励修养道德制约维护正义) 8、孟⼦主张“⼈皆可以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都是肯定凡夫俗⼦可以通过⾸先修养达到境界。

第⼆节中国⽂化的特点 1、中国⽂化的总的特征是伦理型,此外还有:⼀是强⼤的⽣命⼒和凝聚⼒;⼆是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化⼼态,三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化;四是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化;五是摆脱神学独断的⽣活信念;六是重⼈伦轻⾃然的学术倾向;七是经学优先并笼罩⼀切⽂化领域。

(简记:⼆⼒ ⼼态 政治 脱神 宗法 经学 学术) 2、中国⽂化的⽣命⼒表现在它的同化⼒、融合⼒、延续⼒和凝聚⼒等⽅⾯。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华文化1.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由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等组成。

2.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耕经济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恕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无欲”,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文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有一定影响。

5.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1.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有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流派,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的表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七声音阶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3.中国传统舞蹈:中国舞蹈分为古典舞和民间舞,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姿和表达方式,如京剧、豫剧等。

4.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例如故宫、长城等。

5.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意义。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1.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多种学派,丰富了中国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2.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四个层面,即仁爱、和谐、中庸和天人合一,它们统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仁政”和礼制,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观念,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试题与答案最全版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试题与答案最全版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试题与答案(最全版)一、单项选择题1周人的“贱业”概念指的是(D)2-44Λ.农业B.牧业C.手工业D.商业2.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C)3T16A.夏代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3.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A)3T21 Λ.黄帝B.伏羲C.后稷D.鲁班4.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与医学有关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神仙”和(B)3-154A“本草”B.“房中”C.“难经”D.“四诊”5.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A)4T59A.伦理政治B.强权政治C.议会政治D.民主政治6.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C)4T62Λ.前期的禅让制B.前期的母权制C.后期的父权制D.后期的禅让制7.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B)4-171 Λ.口试8.策问C.笔试D.殿试8.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A)绪论-6Λ.文化内涵8.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D.文化产品9.下列各项中属于文化思潮的是⑻绪论-8Λ.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B.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C.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D.清代的考据学10.从公元前I1Oo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

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D)IT7Λ.秦末B.两汉C.唐末D.明初11.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C)I-21A.从东南向西北逐渐移动B.从西到东逐渐移动C.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D.从东到西逐渐移动12.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C)I-26Λ.《滑稽列传》B.《秦始皇本纪》C.《货殖列传》D.《游侠列传》13.风、云、雷、雨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A)4T92Λ.天神祭祀B.地神祭祀C.人神祭祀D.四时祭祀14.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D)5-213A.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15.《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第二章中国古典哲学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第二章中国古典哲学

第二章中国古典哲学一、儒家哲学1、儒家的产生2、儒家及儒学的嬗变(1)创始时期的儒学孔子思想的核心思想提倡“仁”。

[产际是伦理道德思想,“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孔子思想集中在以下二个方面:(一),以血亲为根基,以伦理为本位,讲求忠、孝、义、信,而以仁为根本。

(二)推己及人,使天下归仁。

仁的思想由家族内部推广到国家,由“孝”延及“忠、”“义”。

孟子全面发展儒家学说。

“仁‘原来只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进一步将它推广到政治,提出“仁政”的概念。

他首先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善的,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就为仁政思想打下一个理论基础。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一)仁、义、礼、智信是人性固有的,人生来是善的,人人都可以为善,都应舍生取义。

(二)以人为本,施行仁政,以德王天下,统治者可以,也应当象尧舜那样讲王道,行王政,而反对霸道。

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即以民为立国之本。

(三)认为人应该涵养善性,即可达到天人合一。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知性,知天”,三位一体,而达到天人全一。

(2)两汉独尊时期的儒学秦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政治,汉初,这生息休养,统治者推行道家政治,实行无为而治。

到汉武帝时,又推行多欲政治,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汉代的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

汉代的儒学主要是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

董仲舒将阴阳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杂糅起来,构成新儒学,其主要学说是:(一)天人感应说。

这是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董氏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与人能相互感应,国家有失道之处,天乃先出灾害以警告之,如不知自省,则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侧伤败乃至,因而人事的祸福,总是能从“天意”预见得到。

(二)君权神授说。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主,所以君主应听命于天,不能逆天而行,人臣百姓则要听命于天子,不能反抗违背。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和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和答案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A.化学 B.文学C.化解 D.改易2.宫廷文化属于()A.上层文化 B.底层文化C.市民文化 D.中层文化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4.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地区,曾被称作()A.“南夷” B.“南蛮”C.“西南蛮” D.“西南夷”5.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A.农业及牧业经济 B.农业及狩猎经济C.牧业及狩猎经济 D.农业经济6.《尧典》载于()A.《春秋经》 B.《竹书纪年》C.《古石经》 D.《尚书》7.老子认为,取法“自然”,就需要()A.“治身” B.“治人”C.“治心” D.“治学”8.名家公孙龙及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A.“人’’与“物”的关系问题 B.“虚”与“实”的关系问题C.“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9.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A.《淮南子》 B.《开元占经》C.《四时纂要》 D.《四民月令》10.传说车的发明者是()A.高车部 B.黄帝C.鲁班 D.伏羲11.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A.预测天气 B.研究天体运行C.研究太阳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12.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A.唐 B.宋C.元 D.明13.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A.井田制 B.宗法制C.分封制 D.昭穆制14.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君王的首要职责是()A.树立权威 B.军事征伐C.休养生息 D.沟通天神15.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A.齐国 B.鲁国C.晋国 D.秦国16.《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源头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和文物。

2.掌握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3.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方式,如经典、教育等。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等。

2.史前重要文化遗址和文物:陕西半坡遗址、河南安阳殷墟等。

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4.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方式:经典传承、教育传承等。

三、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史前文化遗址和文物。

2.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特点。

3.小组合作,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方式和特点。

四、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史前文化遗址和文物的了解。

2.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比分析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能力。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教学目标1.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2.掌握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3.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仁、义、礼、智、信等。

2.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3.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禅宗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详细阐述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内涵。

2.小组讨论,探讨儒家和道家的现实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四、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掌握程度。

2.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2.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如李白、杜甫、苏轼等。

3.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形式,如绘画、书法、音乐等。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诗歌、散文、小说等。

2.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李白、杜甫、苏轼等。

中国文化概论题库

中国文化概论题库

中国文化概论题库摘要:一、前言二、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1.古代文化2.中古时期3.近现代文化三、中国文化的特点1.哲学思想2.文学艺术3.民间风俗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传统文化的传承2.现代文化的发展五、结语正文:【前言】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特点以及传承与发展进行概述。

【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1.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历经夏、商、周等朝代的演变,形成了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主的哲学体系。

同时,汉字的发明与演变、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也逐步发展成熟。

2.中古时期汉唐时期,中国文学艺术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诸如史记、汉书、唐诗、宋词等脍炙人口的佳作频出。

此外,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传入与盛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近现代文化近现代,中国文化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元素。

新文化运动、抗日文化、新中国文化等各个阶段的发展,使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开放化。

【中国文化的特点】1.哲学思想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仁爱、忠诚、孝顺等美德;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与道德的统一;法家强调法制与权威,重视国家治理。

2.文学艺术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丰富多样,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古代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唐诗、宋词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间风俗中国民间风俗源远流长,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丧嫁娶、生子祝寿等习俗,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都在努力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如古籍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节日的庆祝等。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

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晋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的最大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3.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家族是亩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4.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5.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几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6.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7.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8.勤农观是指历代统治者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是中国传统的农政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9.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10.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灏、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揉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他们注重顿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学说。

11.摊丁入亩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

"丁"指丁银,即人头税。

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人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12.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

1: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答案: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2: 新乐府运动答案: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下,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

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3: 类比思维答案: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进行类比象征,已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分析与表达的目的。

4: 租庸调制答案: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

由于隋末农民大起义及长期内战,使得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

于是,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租)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调),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租庸调制。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3分】得分:0分5: 制度文化答:答案: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6: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特点。

答案:(1)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

(2分)(2)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

(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子、墨子像老师);(2分)(3)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

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

(2分)7: 简述天人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答案:⑴正面影响: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

(3分)⑵负面影响: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缺乏进取精神;空想的理论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重体悟,不重客观观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中国文化概论是中文系的必修课。

中国文化概论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其基本内容是(l)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3)中华民族与文化多样性和一体性特征。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等等。

中国文化概论的前置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后置课程可以做文化专题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如粤北文化研究等。

二、课程目标1、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是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末来。

2 、学习中国文化:一是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二是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是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悠久、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把握中国文化的特征,从而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我国的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3、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是我们开创新文化的历史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知道—指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和文化现象的记忆和识别。

理解—指透过文化现象理解本质特征,达到形而上的认识。

掌握—指在“知道”、“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分析问题,具有自己分析文化和思想作品的能力。

教学目标符号“√”为知道,“○”为理解,“△”为掌握,以下各章同。

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特征(△)四、文化的功能(√)五、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思政题: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三层次说。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1.中国历史:中国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

重要的历史时期包括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唐宋元明清等。

中国历史的特点包括:分封制、礼仪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等。

2.哲学思想:中国哲学产生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等。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与礼仪,提倡社会秩序与和谐;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与自由;法家思想重视法律与利益;墨家思想倡导兼爱与非攻;名家思想注重言辞与辩论。

3.文学作品:中国文学以诗、散文和戏剧为主要形式。

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作品,以及现代作家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

4.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和戏剧等。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中国书法以汉字书写为基础,强调墨韵和意境;京剧、昆曲和豫剧等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

5.宗教信仰:中国信仰众多,主要有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

儒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尊重祖先和师长;道教追求自然与长生不老;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和悟道。

6.习俗与传统节日: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习俗和传统节日。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有特定的活动和饮食习俗,如舞龙舞狮、放爆竹、吃汤圆等。

7.饮食文化:中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和餐桌礼仪等。

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粤菜、鲁菜、湘菜、闽菜、苏菜、浙菜和徽菜,每个菜系有其独特的调味和烹饪方法。

8.中医与养生: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广泛运用中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治疗疾病。

养生是重要的健康理念,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调节情绪等方法。

9.教育制度和科技发展: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礼仪教育。

现代中国教育制度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

中国在科技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如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等。

10.传统节庆活动:中国有许多传统节庆活动,如舞龙舞狮、中国结、灯笼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第十五章
•创造的宇宙,创造的人生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是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 观。宇宙至大无外。是无限的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 切。
第十五章
•对宇宙创化流行的信念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的创造 能力的信念。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下人类可以创造富 有日新之盛得大业,能够日新其德、日新其业、开 物成务、创造美好的世界。人们效法天地的就是这 种不断进取、刚健自强的精神。 •儒家有诗教、礼教、理学的传统。 •道家讲超越的价值。培育真、善、美统一的理想 人格是中国哲学的真谛。
第十五章
•中国佛学以双道对破等解构方法来消除人们心灵上 的执着,使其自知限制,自空其说,以求容纳别人。 •它让人们反观自身心灵的无明,对治贪、瞋、痴、 慢、疑、恶见,扩展自己的心灵,从种种狭隘的偏 见中解脱出来,使自己日进于高明之境。
第十五章
•中国佛学各宗派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运思模型。 •天台宗 •运思是圆融的慧思,采取层层圆而无偏、遍而无漏 的辩正综合方式,其“三谛圆融”说把一心同时观照 的表象世界之空无、假有、非空非有等各方向,互 不妨碍、彼此圆融地统一起来;
第十五章
•中国哲学儒、道、释诸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 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儒家的道德直觉
•道家的艺术直觉
•佛家的宗教直觉 •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至极。
第十五章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
•老子主张“涤除玄览”。
•庄子主张“心斋”“坐忘”。
第十五章
•儒家强调扬弃知觉思维,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 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 法。
第十五章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 许多如孔子、墨子、老子等重要思想家,形成儒、 墨、道、名、法、阴阳、兵、农家等学派。
第十五章


东汉
印度佛教传入,经过改造而成为中国佛教,中国佛 教哲学包含了很多的哲学思想传统。
主承儒家学说,吸取道、释家之 思辨,形成了以程(颢、颐)朱(熹)理学和 陆(九渊)王(阳明)心学。
•第十五章
•原始儒学提出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强调“天 道”“地道”“人道”思想,重视“天”“地”“人”的三才思 想,通过“正德、利用、厚生”去“立德、立功、 立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完成人之生命。 •吾十有五有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耳顺,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
第十五章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
•"仁"是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仁" 的具体含义 是"爱人(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仁"是生命 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 系和互相滋养润泽,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 孔子所说的"仁者"把自己和天地万物看成一体。
•第十五章
•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 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 合一”之境。
第十五章
•后期墨家比较重视逻辑分析方法. •《墨经》显示出了墨家分析思维的光辉成就。
第十五章
•惠施的“历物”十事,既表现了辩证思维,也表现 了分析思维。 •公孙龙的“离坚白”,其“离”即分别之意,取分类 定性分析之法。 •法家韩非也很强调分析性、确定性的认知方式。
第十五章
•宋明理学家中,朱熹比较重视理性分析。
第十五章
•孔子倡导“默而识之”。 •孟子要求“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
第十五章
•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 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 契,
•王阳明的“致良知”,等等, •都要求在思维上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 界或方法。
•道家追求精神的逍遥与解脱。
•佛家追求不断地净化超升、向往“涅槃(自由)”境 界。禅宗简单直截、顿悟成佛,当下进入佛即我、 我即佛的超越之境。
•第十五章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 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虽然有时人具有多重人格与境界差别,但在其理想 中都以期达到“至人之境”。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十五章
•儒、道、释三家所共通的、最高的智慧与境界, 即是通过直觉体悟的方法来彻悟最高的存在。
三、知行动态综合
第十五章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家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 知行关系问题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 一。 •中国哲学家们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言行一 致,知行统一。他们要求按照哲学信条,身体力行, 集知识和美德于一身,不断地把自己修行到"无我" 的境界。
第十五章
•禅宗
•采用自识本心、开悟心灵的运思,主张不立文字、 自性是佛、平常即道,一旦见到自己的真性和本有 心灵,就了解了终极的实在和得到了菩提(智慧)。
五、宋明理学(亦称“道学”)
第十五章
•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 元、明时期新的综合,以儒学为主干,融摄道、 佛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宋明理学中理气 论的主要思想观点。 •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宋明理 学中心性论的主要思想观点。
第十五章
•中国哲学各家各派有着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和与 之相联系的行为方式。 •一般说来,中国哲学家们欣赏整体动态、辩正综 合和自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并且一般都采用与此相 联系的行为方式。
第十五章
•逻辑分析,辩正综合 •儒家倡导“学思并重”。 •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的命题。 •《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的为学五步骤。 •荀子及其后学则比较推崇"名辨"之学即逻辑之学, 荀子主张形式逻辑的类推原则,有实证分析的认知 倾向。
第十五章
•佛家更是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 心性之本原。
第十五章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 分析、推理等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 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 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也是一种思维方 式。 •其特点是主体直接渗入客体,主体对于最高本体的 把握,不是站在现实生活之外作理智分析,而是投 身于日常生活之中的一种感性体验,以动态的直接 透视来体察生动活泼的宇宙生命和人的生命以及二 者之融会。
第十五章

天人之际,性命之原
•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中国哲学中有“天人合一” 的主张,也有“天人交胜”的提法。 •从中国哲学传统的主导倾向看,儒、道、释三家 大体肯定一个真正的人的博大气象,乃是以自己 的生命贯通宇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 这也是人类生命的价值和归宿。

三、人生境界
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思考题:
•1、何谓宋明理学(道学)?其哲学思想上有何 特点? •2、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境界是怎样的?儒、道、 释三家各有何特征? •3、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怎 样的?
•儒家学说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 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第十五章
• • • • •
古代哲学的萌芽与发展 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 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 西周初年《尚书· 洪范》提出“五行”学说,以水、火、 木、金、土为构成世界的基本事物。 《周易》古经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所谓“境界” 是中国哲人追求的理想人格之至极的一种精神状态、 精神天地。 •境界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儒家追求的道德宇宙、 道家追求的艺术天地、佛家追求的宗教世界,表明 各学派、人物所追求的精神意境并非完全一致。
•第十五章
•儒家主张"立人极",以圣贤人格为向度,以个体 的道德自觉,卓然挺立于天壤间,不断地追求自我 实现。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第十五章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点 •分析方法的薄弱。 •中国儒、道、释诸家所推崇的整体、流动、当下 体悟的方法,是悟道的方法,与面对现象层面的 方法确实有很大区别。 •中国哲学传统的辩正思维方式 •所强调的是整体、对待、过程、流动、动态平衡。
第十五章
•直觉体悟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 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向、立象尽意的思 维方式。 •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 •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的命题。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哲学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哲学
1、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的思想及 方法。
• 2、儒、道、释诸家的宇宙观念、人生境 界。 • 3、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 4、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影响和借鉴、改 造。
•第十五章
•原始儒家 •原始儒家代表人物 •孔(丘)子、颜(回)子、曾(参)子、子思、 孟(轲)子、荀(况)子等 •经典 •《诗》《书》《礼》(《乐》,失传)《易》 《春秋》的“五经”, •《论语》《孟子》《荀子》和《礼记》中的《中 庸》《大学》等。
第十五章
•宋、元、明、清时期,知行问题的讨论渐趋成熟, 广泛涉及到知行的先后、难易、轻重、分合以及格 物致知的方法与判断真、善、美的标准等方面的问 题。 •明请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批判地继承朱(熹)王 (阳明),把"知行统一"建立在"行"的基础上,反 对"离行以为知",提出了"行先知后"说,较为辩正 地解决了"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