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气虚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合集下载

治疗肺脾气虚,痰湿内蕴的常用方

治疗肺脾气虚,痰湿内蕴的常用方

治疗肺脾气虚,痰湿内蕴的常用方肺脾气虚和痰湿内蕴是中医中常见的疾病类型,对于这两种疾病的治疗在中医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肺脾气虚和痰湿内蕴通常会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咳嗽、痰多、乏力、食欲不振等。

治疗这两种疾病的方剂也有着独特的特点,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1. 葶苈丸【药材组成】葶苈子30克,三棱15克,板蓝根30克,黄芩15克,地骨皮15克,防风10克,长命锁10克,滑石10克,乳香6克,没药6克,苍术15克,藿香10克,降香10克,延胡索15克,甘露醇30克。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

主治湿热痰饮壅滞胸膈、燥喉肺痈,老年人久咳虚损。

2. 二陈汤【药材组成】黄芩(制)(9克)、黄连(9克)。

【性味归经】苦寒。

【功能主治】祛湿热,和胃气。

治湿热气滞,胸闷腹胀,头晕头胀,口苦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恶风疝气,肋痛,呕吐。

3. 清痰导滞汤【药材组成】半夏13克,茯苓9克,甘草9克,生姜6克,首乌藤6克,杏仁6克,大黄(制)6克,桑白皮6克,川贝母6克,光李6克,蛇床子6克,橘核6克,蝉壳6克,山楂6克,木香6克,沙参6克,瓜蒂6克,薏苡仁6克,党参6克,白术6克,川芎6克,淡竹叶6克,茯破6克,柏子仁6克,贝母3克,白附子3克,防风3克,佩兰3克,杏仁3克,半夏3克.【功能主治】清痰导滞、宣肺平嗽4. 附子理中丸【药材组成】附子30克,干姜30克,茴香12克,半夏15克,砂仁30克,制附子6克,去皮半夏6克,砂仁3克,干姜3克,菊花6克.【性味归经】辛热,有毒。

主治胃气不降,纳呆干呕,大便燥结,伤中冷饮,金水寒泥。

5. 薏苡仁汤【药材组成】薏苡仁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

以上介绍的方剂中,葶苈丸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痰饮壅滞胸膈、燥喉肺痈、老年人久咳虚损等症状。

二陈汤则适用于祛湿热,和胃气,治湿热气滞,胸闷腹胀、头晕头胀、口苦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恶风疝气、肋痛、呕吐等症。

脏腑兼证:心肺气虚与肺脾气虚

脏腑兼证:心肺气虚与肺脾气虚

脏腑兼证:心肺气虚与肺脾气虚凡同时出现两个以上脏腑病证的称为脏腑兼证。

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有着互相资生、制约的有机联系。

病理上也同样,当某一脏或某一腑发生病变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影响另一脏或另一腑,从而导致病证。

脏腑病证之间的相互传变,取决于两脏腑之间的关系。

具有表里、生克、乘侮关系的脏腑容易发生传变,反之则较少。

1)心肺气虚证是心肺两脏气虚、功能减弱所致的病证。

多由肺有宿疾,肺气虚弱,影响心脏而致心气虚弱;或高年脏腑亏损,或思虑过度,暗耗心气,进而影响肺脏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咳喘气短,动则加剧,神疲乏力,面色皖白,自汗,声音低怯,胸闷,痰液清稀,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病机分析:本证以心肺气虚见心悸咳喘等为特征。

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肺主呼吸,肺气虚弱,肃降失职,则咳喘气短,动则加剧;心肺气虚测神疲乏力,面色皖白,自汗,声音低怯;肺气虚,呼吸功能减弱,则胸闷;肺气虚,津液输布障碍,则水湿聚而为痰,故痰液清稀;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为心肺两虚,气血运行无力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单纯的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辨别。

单纯的心气虚证与肺气虚证有各自脏器的定位症状,如心气虚证以心悸怔忡为主症;肺气虚证以咳喘乏力等为主症,一般无他脏病证的临床表现。

本证除见一般气虚证外,还同时存在心肺两虚的定位症状。

辨证注意点:有心肺两虚、功能减退的定位症状,以及伴有一般气虚的见症。

2)肺脾气虚是肺脾两脏气虚,功能减弱所致的病证。

多由久病肺气虚弱,影响及脾,导致脾气亦虚;或劳倦伤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肺失所养,而致肺气虚;或其他慢性病影响肺脾两脏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咳喘不止,短气乏力,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胀便塘,声低懒言,面色(白光)白,或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分析:本证以肺脾两虚所致的咳喘、纳差、便溏为特征。

牌为生疾之源,肺为贮疾之器。

脾气虚,健运失职,则食欲不振,腹胀便搪;脾虚生湿,湿聚生痰,则痰多稀白,上贮于肺,肺气不利,则咳喘不止;肺脾气虚,则短气乏力,声低懒言,面色(白光)白;肺脾气虚,运化无力,水气泛滥,则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张仲景治疗肺病的名方

张仲景治疗肺病的名方

张仲景治疗肺病的名方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开创了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
分支——方剂学。

在治疗肺病方面,张仲景留下了许多备受后人推崇
的名方,这些方剂不仅治疗肺病疗效显著,而且对于许多其他疾病也
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以下是张仲景治疗肺病的名方:
1. 麻黄汤
麻黄汤是张仲景治疗肺病的经典处方之一,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感冒
引起的咳嗽、气喘、发热等症状。

材料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能够发汗解表、杏仁和甘草则能润肺止咳,这个方剂非常适合初
期感冒、风寒感冒等病症。

2.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是一个改良自麻黄汤的方剂,材料与麻黄汤类似,还可以加
入生姜、苏子、附子等草药。

这个方剂适用于寒邪入肺、气喘、咳嗽、恶寒等症状。

3. 杏苏散
杏苏散主要是针对秋冬季节的干咳、痰黄、喉咙痒等症状。

材料包括
杏仁、苏叶、桔梗、甘草等,这个方剂具有润肺化痰、清热止咳的功效。

4. 杏苓逍遥散
杏苓逍遥散主要是针对气虚型肺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材料包括
杏仁、茯苓、白术、沙参、甘草等,这个方剂具有补气、养阴、润燥、化痰等作用。

5. 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方剂,材料只有茯苓、杏仁、甘草。

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肺燥痰少、干咳等症状,能够润肺化痰。

以上是张仲景治疗肺病的五个经典方剂,它们的功效不仅体现在治疗
肺病上,还可以改善身体整体状况。

这也正是中医药的独特之处,强
调的是人体整体的平衡与调节。

肺心病中医治疗方剂

肺心病中医治疗方剂

肺心病中医治疗方剂肺心病中医治疗方剂2015-07-08 14:54 来源:三九养生堂编辑:嵇冬梅内科方剂肺心病这种疾病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这类患者,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采用西医治疗这类病状。

其实中医也可以治疗。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肺心病的中医方剂有哪些?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肺心病病因1.支气管、肺疾病以慢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最为多见,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尘肺、慢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过敏性肺泡炎、嗜酸性肉芽肿等。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严重的脊椎后、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胸膜广泛粘连及胸廓形成术后造成的严重胸廓或脊椎畸形,以及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灰质炎。

3.肺血管疾病罕见。

累及肺动脉的过敏性肉芽肿病,广泛或反复发生的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及肺小动脉炎,以及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发展成肺心病。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肺气肿或其它慢性肺部疾患,使肺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肥大,最后发生心力衰竭的一类心脏病。

慢性肺心病以气短、咳喘、心悸、水肿、不能平卧等为特征。

长期咳嗽,反复发作,胸闷,痰多或胸廓隆起如桶,动则气短,精神疲乏,面色晦暗,咳嗽常在冬季加重,口唇发绀。

肺心病的中医治疗方剂方药一半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15克杏仁10克白芥于10克细辛5克甘草10克用法:水煎服,日3次。

用于解表散寒,温里化痰。

方药二桂枝10克半夏10克细辛15克白芍15克五味15克杏仁15克干姜5克用法:水煎服,日3次。

用于解表散寒,温理化痰。

方药三茯苓30克白术30克党参30克桂枝10克泽泻15克葶苈子15克制附片10克(先熬) 子姜9克桑白皮15克用法:水煎服,日3次。

用于水气凌心,温阳利水。

方药四桂枝10克茯苓20克五味于10克党参30克紫河车20克胡桃肉20克紫石英20克用法:水煎服,日3次。

用于肺气虚。

出处:《中医中药偏方选内科部》。

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心阳虚衰证的症状证候分析治法主方

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心阳虚衰证的症状证候分析治法主方

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心阳虚衰证的症状证候分析治法主方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和心阳虚衰证是常见的中医诊断症状,每种证候都有其独特的病理表现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这三种证候的症状、证候分析、治疗方法和主方进行详细介绍。

一、肺炎阴虚肺热证肺炎阴虚肺热证,是指由肺炎引发的肺部炎热,同时肺部阴液减少造成的证候。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口干舌燥、呼吸困难等。

中医认为这是因为肺部失去润滑作用,导致炎热病邪扰动。

在证候分析中,肺炎阴虚肺热证主要是肺部病理表现。

治疗上,中医会采用清热化痰、滋阴润肺的方法。

主要的治疗方药包括石膏、黄芩、枇杷叶等。

二、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是指由于肺脾功能虚弱所导致的肺病证候。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气短、乏力、咳嗽、咳痰、胸闷等。

中医认为这是因为肺脾功能无力,导致气血不足,不能滋养全身。

此外,肺脾气虚证还常见于长期吸烟、不规律饮食和劳累过度的人群。

在证候分析中,肺脾气虚证主要是肺脾功能虚弱的表现。

治疗上,中医会采用健脾益肺、补气养血的方法。

主要的治疗方药包括黄芪、党参、白术等。

三、心阳虚衰证心阳虚衰证是指由于心阳功能衰退所导致的肺病证候。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畏寒等。

中医认为这是因为心阳虚衰,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无法滋养全身。

在证候分析中,心阳虚衰证主要是心阳功能衰退的表现。

治疗上,中医会采用温阳散寒、益气养心的方法。

主要的治疗方药包括人参、肉桂、附子等。

综上所述,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和心阳虚衰证是常见的中医诊断症状。

每种证候都有其独特的病理表现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治疗中,根据具体的证候症状,采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以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治愈肺疾病的目的。

补肺气虚的中药方

补肺气虚的中药方

补肺气虚的中药方补肺汤【处方】黄芪30克、甘草12克、牛奶12克、人参12克、肉桂12克、地黄干、茯苓、白石英、厚桑、白皮、干姜、紫菀、桔皮、当归、五味芋头、远志、麦冬、20个枣【制法】上十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肺气不足,上气逆盛,咽部闷闷,呼吸短促,寒气自背而起,口如霜雪,言语无声,甚至吐血。

【用法用量】以水1.5升,煮取500毫升,分五次服,日三夜一服。

【节选】第13卷“紧急情况下的重要处方”补肺丸【处方】半两贝尔奶粉、半两人参、半两白石英、一两阿胶、一两五味子、三元甘草、三元锉刀、二元细辛去苗叶。

【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主要适应证】肺虚、哮喘、咳嗽、气虚。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甘草汤送下。

【节选】生记通志第48卷补肺人参散【别名】补肺人参汤、人参汤【处方】人参1两去芦头,紫菀半两洗去苗土,鹿角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黄耆1两锉,桂心1两,花紫苏茎叶3分,白术3分,五味子半两,熟干地黄1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干姜半两炮裂,锉。

【制备方法】伤胃散。

【功能主治】肺脏气虚,咳嗽少气,言语声嘶,吃食全少,日渐羸瘦。

【用法用量】补肺人参汤生肌宗露66卷、人参汤普济方161卷。

【摘录】《圣惠》卷六肺气虚症吃什么食物如果身体出现了肺气虚的情况,那么一定不能够忽视,最好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正规检查,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查,这样才能够令身体更加健康,减低疾病给身体带来的危害。

选择梨、黄芪等食物来润胃养肺非常有效,具体如下:第一:白木耳银耳性平,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益气的功效。

非常适合肺气虚或肺阴虚时服用,具有良好的补肺作用。

此外,银耳不仅具有润肺功能,还可以治疗咳嗽或慢性劳累引起的肺干热。

如果痰中有大量咳嗽、痰或血,效果也很好。

第二:百合古老的中医告诉我们,百合还有很好的补肺润肺作用。

如果你长期咳嗽,你一定是肺气不足。

此时,你必须滋养。

百合花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促进身体快速吸收。

【推荐】中医疗法----补气法

【推荐】中医疗法----补气法

【推荐】中医疗法----补气法补气法,是治疗气虚证的方法。

因脾为中气,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主气,司呼吸。

故气虚之证,主乎脾肺。

脾肺气虚可见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动则气促汗出等证。

补气之法亦着重脾肺。

本法以甘温益气药物如人参、黄芪、白术、炙草等为主,组成补气剂。

在药物的配伍上,因脾喜燥而恶湿,故补气药常佐以渗湿之品,如茯苓、苡仁等,代表方剂如四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等。

对于气虚严重,中气下陷,出现久利脱肛或内脏脱垂者,又应当配伍升阳举陷药,如升麻、柴胡等,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1.四君子汤(《和剂局方》)[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

[功用]甘温补气,健脾益胃。

[主治]脾胃气虚,运化力弱,食少便搪,面色萎黄,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细软等。

[方义]本方是对脾弱气虚而设。

有甘温补气,健脾益胃之功。

为补气健脾之基础方剂。

脾胃为化生气血之源,故为后天之本。

脾胃有升清降浊功能,胃气和降则脘腹冲和而善纳谷,脾气升动则精气游溢而主腐熟,胃纳脾化,吸取精华,化生气血,滋养周身,因而不病。

然而脾胃应五行而属土,土性主湿,病则湿邪偏盛,升降失常。

胃气虚则食少,脾气虚则便溏,由于脾胃虚弱势必导致中气不足。

在治疗的方法上,应当以补中健脾为法,人参味甘性温,归经脾胃,甘温益气,为补中益气要药,故用作本方之主药。

脾虚则生湿,白术具有燥湿健脾之功;茯苓具有渗湿健脾之效,苓、术合用可渗燥中湿,辅助人参补气健脾,其中茯苓渗利又可佐参、术补而不腻。

甘草蜜炙性温味甘,既能助本方补中健脾,又能在方中调和诸药,四味药物合用,共成甘温益气,祛湿补中健脾之剂。

故本方适用于由脾胃气虚所致的食少便溏,少气无力等证。

[临床运用](1)四君子汤系由参,术、苓、草所组成,四味药物味甘而性温,味甘补脾,性温益气,甘温平和,不偏寒热,平于理中汤(丸),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强胃之功。

凡由脾胃气虚引起的营养不良,浮肿,慢性肠炎,或出血性疾病,以及产后气血虚弱等,都可用本方作基础加减治疗。

[中药辨证治心衰]治心衰的中药秘方

[中药辨证治心衰]治心衰的中药秘方

[中药辨证治心衰]治心衰的中药秘方心力衰竭按中医理论属本虚标实之证,心气(或阳)虚损失调为本,淤血、痰饮内停为标,为虚实夹杂之重症,临床治疗应标本兼顾,辨清虚实缓急;补虚、温阳、活血、利水为其治疗总则,运用时应根据虚实的侧重不同灵活运用。

●心肺气虚临床表现: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神疲咳喘,面色苍白,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虚数。

方药:养心汤加减(炙甘草10克,地龙15克,肉桂、五味子各5克,丹参、泽泻、黄芪各20克,茯苓、当归、太子参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阳益气,活血化淤,健脾利水。

加减:气虚自汗者,加白术15克以益气固表;兼淤血者加桃仁、赤芍各10克以活血�淤。

●气阴两虚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疲乏,动则汗出,自汗或盗汗,头晕心烦,口干,面色暗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方药:加味生脉饮(熟地20克,人参、麦冬各15克,白术、五味子各10克,黄芪、丹参、茯苓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养阴,补血活血。

加减:口干,心烦内热者,加知母15克以养阴清热;胸痹胸闷者加川芎、薤白各10克,瓜蒌20克;胁下有痞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克。

●心肾阳虚临床表现:心悸,短气乏力,动则气喘,身寒肢冷,尿少浮肿,腹胀便不成型,面色灰青,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细或迟。

方药:真武汤加减(丹参15克,茯苓20克,白芍、白术、炙附子、五加皮、桂枝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阳益气,健脾利水。

加减:气虚甚者加人参10克;水肿甚者加泽泻10克;淤血日久者可加用三棱、莪术各10克,水蛭5克。

编辑/于嘉男。

气虚多汗,简单的4味中药组方,补肺气、养心气、益脾气、强肾气,元气满满!

气虚多汗,简单的4味中药组方,补肺气、养心气、益脾气、强肾气,元气满满!

气虚多汗,简单的4味中药组方,补肺气、养心气、益脾气、
强肾气,元气满满!
说到气虚的调养,明代有张古方叫保元汤。

保元汤作为补气剂的代表方,能够益气补虚培元。

肺脾肾并补的组方法度,涵括了中医补气之要,实属一补气之经典方剂。

保元汤由人参、黄芪、肉桂、甘草组成,对于虚不受补者,也可用党参代替人参。

上述4味中药,可水煎服,也可沸水冲泡代茶饮。

方中,人参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黄芪可补脾肺之气,也就是人的卫气;甘草甘温益气,通经利脉,行血气;肉桂辛热补阳,温通血脉。

综上所述,人参补内,黄芪补外,甘草补中,再加上一点肉桂,引火归元。

诸药合用,补肺气、养心气、益脾气、强肾气,可以把温热之气留在下焦。

此外,保元汤可用于以下5类气虚人群。

1、一天到晚总觉得累,疲惫不堪,容易犯困,提不起精神的人。

2、走路气喘,腿脚无力,总感觉抬不起来的人。

3、怕风怕冷,经常感冒的人。

4、说话声音低,有时总觉得有口气憋在胸口,提不上来的人。

5、特别容易冒汗,吃个饭、散散步或上个楼,就满头大汗的人。

最后提醒一下,保元汤方中所用多为温热之药,对于舌质红,舌苔黄或者没有舌苔的人不宜服用,这样的人体内有热,容易火上浇油。

中医理论及中草药治疗肺癌药方汇总

中医理论及中草药治疗肺癌药方汇总

中医理论及中草药治疗肺癌药方汇总中医治疗治疗本病应在中医辨证理论具体指导下,辨明虚实邪正,在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理论观点上,抗癌治疗和扶正固本治疗相结合,辨证治疗与辨病治疗相结合。

中医学认为肺癌发病的病因病机是正气内虚、痰凝毒聚和脏腑阴阳失调,具体辨证分型又有5~6种之多,但仔细研究,究其根本,则为"气虚"。

正气内虚当为气虚,不需阐述;痰凝毒聚,其因则为水湿停留,气不足而运化不利导致;脏腑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降低,亦是气虚表现。

肺为娇脏,五脏之华盖,阳常不足,故其"气虚"之中应以"阳虚"为主。

纵观医家之论,鲜有把"阳虚"定为肺癌病机根本之说。

笔者参阅部分学者意见(附于后)根据实践观察应用,证实该病机探讨正确,以此指导临床治疗,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绝大多数肺癌患者,尤其是早中期、中晚期患者,均表现为舌质偏胖,苔薄白,其他如面色苍白、乏力、倦怠等阳气虚证或多或少,或明显或不明显地存在着。

经用温阳扶正药调理后好转,但停一段时间(1个月左右)后又基本恢复原状,再用温阳药物又得以改善。

故笔者根据中医学的病机分析及医疗实践证明,肺癌的根本病理病机为"阳气虚",故温阳益气之法宜贯穿于肺癌治疗的始终。

其基本方(肺癌主方)为:人参(或西洋参)10g,黄芪30g,麦门冬15g,五味子9g,桂枝20g,炮附子30~60g(先煎),菟丝子15g,女贞子15g,鹿茸3g,仙灵脾15g,沙参15g。

(一)辨证分型治疗1.脾虚痰湿型证候:咳嗽痰多,胸闷纳呆,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或濡滑。

治法:健脾除湿,温阳益气,化痰散结。

方药:肺癌主方,选加健脾化湿药,如白术15g、茯苓15g、制半夏10g、陈皮10g、薏苡仁15g、牡蛎30g、象贝母15g等。

2.气阴两虚型证候:咳嗽,无痰或少痰或泡沫痰,或痰黄难咳,痰中带血,胸痛气短,心烦失眠,口干便秘,舌质红,苔花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中医如何治疗肺部气虚症

中医如何治疗肺部气虚症

中医如何治疗肺部气虚症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肺部气虚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当肺气虚弱时,这些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从而给身体带来一系列的不适症状。

肺部气虚症的表现多种多样。

患者常常感到气短乏力,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呼吸急促。

说话声音低微,甚至懒得说话。

容易出汗,尤其是在活动后或者稍微受热时,出汗量明显增多。

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而且感冒后恢复的时间较长。

面色往往比较苍白,没有光泽。

还可能伴有咳嗽,痰液清稀等症状。

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肺部气虚症的呢?首先,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中医方剂中,有许多针对肺部气虚症的经典方剂。

比如,补中益气汤就是一个常用的方剂。

它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组成。

其中,黄芪、人参是补气的要药,能够大补元气,提升肺气。

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以助肺气的生成。

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中气的提升。

另外,玉屏风散也是治疗肺部气虚症的常用方剂。

主要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

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而祛风邪。

三者合用,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适用于肺气虚导致的自汗、容易感冒等症状。

除了成方,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开出处方。

比如,如果患者咳嗽较为明显,可能会加入一些止咳平喘的药物,如紫菀、款冬花等;如果自汗严重,可能会加用浮小麦、麻黄根等收敛止汗的药物。

其次,针灸治疗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通过针刺肺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可以调节肺气和脾气,增强身体的正气。

肺俞穴是肺脏的背俞穴,针刺此穴能够直接调理肺气。

脾俞穴可以健脾益气,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充足有助于肺气的生成。

足三里是保健要穴,有强壮身体、调节免疫的作用。

艾灸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穴位有肺俞、气海、关元等。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补气助阳的作用。

通过艾灸这些穴位,可以补充人体的阳气,增强肺气。

补肺气虚的中药方剂

补肺气虚的中药方剂

补肺气虚的中药方剂
补肺气虚的中药方剂
肺气虚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气短、咳嗽,夏季易发。

下面介绍几种补肺气虚的中药方剂,以及它们的功效和用量。

一、化湿補虚汤
化湿補虚汤是补肺气虚最常见的中药方剂之一,它包括当归、枸杞、白术、麦冬、茯苓、白芍等药材,其功能是化湿補虚,可有效改善气短、咳嗽等症状。

用量为每次三两,一日三次。

二、乌发饮
乌发饮由乌头、人参、黄连、防风等各种中药组成,可清肺安胃,补肺气虚,缓解咳嗽异常,增强免疫力。

用量为每次五钱,一日三次。

三、龙胆汤
六味地黄丸以龙胆草为主要原料,可以补肺健脾,养血滋阴,疏风清热,有效缓解气短、咳嗽、胸闷,及夏季体虚虚劳、手足拘急、手足心热等症状。

用量为每次二钱,一日三次。

四、牛膝三炮汤
牛膝三炮汤是由牛膝、当归、茯苓、白术等中药组成,可以补气活血,有效改善气短、咳嗽等症状。

用量为每次二钱,一日三次。

以上就是几种补肺气虚的中药方剂,既简单又有效,看似只有些微的功效,但对于补肺调气健脾安神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虽然这些方剂不能治愈疾病,但它们的作用却是非常显著的,如果不恰当的用量,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因此,在服药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

肺部气虚证的中医调理方法有哪些

肺部气虚证的中医调理方法有哪些

肺部气虚证的中医调理方法有哪些11 中医调理肺部气虚证的概述中医认为,肺部气虚证是由于肺气不足,导致呼吸功能减弱,卫外不固等一系列症状。

常见的表现有气短乏力、自汗、易感冒、咳嗽无力等。

对于肺部气虚证的调理,中医通常采用中药调理、饮食调理、针灸推拿、运动保健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以达到补肺气、强卫气、改善症状的目的。

111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肺部气虚证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补肺汤、玉屏风散等。

补肺汤具有补肺益气、止咳平喘的作用;玉屏风散则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

具体用药需根据个体情况,由中医师进行辨证论治后开具处方。

112 饮食调理在饮食方面,肺部气虚证的患者应多食用具有补肺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百合、银耳、红枣、花生等。

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2 针灸推拿调理针灸推拿对于调理肺部气虚证也有一定的帮助。

针灸可以选取肺俞、膻中、足三里、气海等穴位,以补肺气、调气机。

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肺经、揉按膻中、点按足三里等手法,促进肺气的运行。

121 运动保健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肺气。

适合肺部气虚证患者的运动包括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

运动时应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122 生活起居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对于肺部气虚证的调理也很重要。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减少吸烟和接触有害气体。

13 预防与注意事项在调理肺部气虚证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预防感冒,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同时,应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调理方案。

131 定期复查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包括中医的望闻问切和相关的检查,以评估调理效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132 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肺气的恢复。

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总之,肺部气虚证的中医调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从多个方面进行调理和注意,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症状,促进健康。

肺气虚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中成药

肺气虚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中成药

肺气虚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中成药肺气虚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气短懒言、胸闷、声音低哑、喘息等症状,常常伴有面色白晦、精神疲倦等症状。

治疗肺气虚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饮食、中药治疗和针灸推拿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成药在治疗肺气虚方面的应用。

1. 六味地黄丸:主要由熟地、山药、参、茯苓、泽泻、牡丹皮等药物组成。

这是一种滋补肺肾,益气生津的药物方剂,对肺气虚引起的慢性咳嗽、气短懒言等症状有良好的效果。

2. 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白术、茯神、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生津化痰的作用。

对于肺气虚导致的声音低哑、咳嗽有痰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3. 茯苓杏仁甘草汤:以茯苓、杏仁、甘草为主要成分,具有益肺祛痰的作用。

对于肺气虚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 补中益气汤:由人参、黄芪、陈皮、白术等药物组成,具有补充气血、益肺健脾的作用。

适用于肺气虚引起的乏力疲倦、气短等症状。

5. 沙参麦冬汤:以沙参、麦冬、黄芪、山药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滋阴清热、益肺养阴的作用。

对于肺气虚引起的燥咳、口干、气促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6. 健脾丸:由人参、白术、茯苓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健脾、调理脾胃的作用。

适用于肺气虚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除了中成药,针灸推拿也是治疗肺气虚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理气血运行,改善肺气虚引起的症状。

针灸治疗常常与中成药联合使用,以加强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肺气虚应该根据具体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调理,药物选择和剂量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此外,饮食调理也是治疗肺气虚的重要方面,可适当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草莓、西红柿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补充体内气血。

总结起来,治疗肺气虚的中成药包括六味地黄丸、参苓白术散、茯苓杏仁甘草汤、补中益气汤、沙参麦冬汤和健脾丸等。

此外,针灸推拿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但在使用任何药物或采取治疗措施之前,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获得更准确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补气药材比例配方大全

补气药材比例配方大全

补气药材比例配方大全补气药材是中医药学中用于增强人体正气、改善气虚症状的一类药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补气药材比例配方,供参考:1. 四君子汤:此方为补气基础方,适用于脾胃气虚。

配方比例为: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2. 玉屏风散:用于表虚自汗,易感冒。

配方比例为: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5克。

水煎服。

3. 补中益气汤:适用于中气不足,体倦乏力。

配方比例为: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当归10克,炙甘草5克。

水煎服。

4. 人参养荣汤:适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

配方比例为: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当归9克,熟地黄15克,白芍9克,川芎6克,肉桂3克。

水煎服。

5. 八珍汤:适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萎黄。

配方比例为: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当归9克,熟地黄15克,白芍9克,川芎6克,黄芪15克,肉桂3克。

水煎服。

6. 十全大补汤:适用于气血阴阳俱虚。

配方比例为: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当归9克,熟地黄15克,白芍9克,川芎6克,黄芪15克,肉桂3克,附子3克。

水煎服。

7. 归脾汤:适用于心脾两虚,心悸失眠。

配方比例为: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黄芪15克,龙眼肉15克,酸枣仁15克,远志6克,木香3克,大枣10枚。

水煎服。

8. 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食少便溏。

配方比例为: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半夏9克。

水煎服。

9. 桂枝汤:适用于风寒感冒,表虚自汗。

配方比例为: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

水煎服。

10. 四物汤:适用于血虚引起的各种症状。

配方比例为:当归9克,熟地黄15克,白芍9克,川芎6克。

水煎服。

请注意,以上配方仅供参考,具体使用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调整。

另外,药材的炮制和煎煮方法也会影响药效,务必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

应对肺心病,中医有妙方

应对肺心病,中医有妙方

龙源期刊网
应对肺心病,中医有妙方
作者: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6年第03期
肺心病也称慢性缺氧血性肺源性心脏病。

关于肺心病的治疗,除了要按医嘱服药外,饮食是治疗肺心病不错的选择,以下是一些适合肺心病患者的小方。

食方一:生姜汁适量,南杏仁15克,核桃肉30克,捣烂加蜜糖适量,炖服。

本方具有温中化痰、补肾纳气作用。

肺肾气虚者适宜用本方。

食方二:经霜白萝卜适量,水煎代茶饮。

萝卜有下气、止咳化痰的作用,适用于肺心病痰多者。

食方三:牛肺150~200克切块,糯米适量。

文火焖熟,起锅时加入生姜汁10~15毫升,拌匀调味服用。

牛肺乃血肉有情之物,以脏养脏,适用于肺虚咳嗽的病人。

食方四:苏子12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许。

先将苏子洗净,捣碎,与粳米、冰糖一同入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改为文火煮成粥,每日分早晚两次温服。

本方具有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之功效。

适用于咳嗽痰多、胸闷纳呆者。

食方五:黑芝麻15克,生姜15克,瓜蒌12克。

水煎服,日服1剂。

该方具有润肺清肺、温中化痰的作用。

适用于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食用。

补心阳补心气的中药方剂

补心阳补心气的中药方剂

补心阳补心气的中药方剂
补心阳和补心气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中药方剂来
实现。

补心阳主要是针对心阳虚弱的症状,如心悸、神疲乏力、畏
寒肢冷等,而补心气则是针对心气不足的症状,如心悸、气短、神
疲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1. 保和丸,主要成分包括人参、黄芪、茯苓等,具有补气养血、益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心气不足所致的心悸、气短等症状。

2.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鹿角胶、牡蛎、生
地黄组成,具有滋阴补肾、益精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心阳虚所致的
心悸、神疲乏力等症状。

3. 复方龙骨牡蛎丸,主要成分包括龙骨、牡蛎、茯苓等,具有
安神定志、补肾益气的作用,适用于心阳虚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
等症状。

4. 归脾汤,由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固表止汗的功效,适用于脾气不足导致的心悸、神疲乏力等症状。

以上方剂都是根据中医理论对补心阳和补心气的需要而配制的,但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具体症状进行调配,最好在中医医生
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同时,中药治疗需要
一定的时间,患者需坚持服用并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
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治疗肺心病良效专方13首

治疗肺心病良效专方13首

治疗肺心病良效专方13首1.肺心饮 万年青、丹参、车前子、六神丸。

黄兆麟以肺心饮为主,加入各型辨证处方中,治疗肺心病心衰12例,治愈10例,该方具有强心利尿、抗菌消炎之力。

对痰热壅肺型心衰,还可单独应用。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5%,死亡率为9.5%;对照组67例分别为77.6%和22.4%。

动物实验证明水蛭粉在扩张血管、增快血流、消除白色血栓方面与肝素同,惟水蛭作用时间短,但无肝素过量引起出血的副作用。

2.桃红参芪汤 黄芪、丹参、川芎、红花、桃仁、当归、降香、炙甘草。

达南以上方治疗60例,并加用西药对症治疗。

对照组45例不加用西药。

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82.22%,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3.万附葶方 万年青、附子(先煎)、葶苈子。

沈玉明用本方治疗心衰为主者60例,各药用量大(可用至30~40g),并随症加减,有效率为88.93%。

4.加味黄芪五物汤 黄芪、党参、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瓜蒌、薤白。

并随症加减。

车洪栓以此方治疗肺心病并发高粘度综合征30例,并加用西药;对照组25例仅用西药综合治疗。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为93%、73.3%。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5.蛇毒 沙丽群报道尖吻腹蛇毒去纤酶治疗23例肺心病,并与肝素对照,发现二者在改善症状、体征及显效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以蛇毒组明显。

另有人以腹蛇抗栓酶治疗肺心病并发高粘度综合征15例,疗效显著。

6.丹参 周宏奎等报告30例急发期患者,在急性感染控制后,每日以丹参注射液30ml静滴,10~14天为1疗程,其血液流变学及右心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黄明才将40例急发期患者等分为西药组和西药加丹参组(丹参注射液10ml/d静滴),结果丹参组有效率为95%,西药组为65%(P<0.05)。

7.川芎嗪 彭伟等观察了川芎嗪(120mg/d,静滴)对肺心病的疗效,证明该药能扩张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改善右心功能,并使临床症状减轻。

老中医:推荐二剂治疗心脏病的经验方

老中医:推荐二剂治疗心脏病的经验方

老中医:推荐二剂治疗心脏病的经验方01.益心汤(颜德馨方)【药物组成】黄芪15g,党参9g,葛根9g,川芎6g,丹参12g,赤芍药9g,山楂9g,菖蒲6g,决明子30g,降香4.5g【功效主治】益气养心、活血化瘀。

胸痛隐隐,遇劳则作,频繁复发,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自汗,舌质胖紫,苔薄白,脉弦细乏力,或脉结代。

【方义】方中重用党参、黄芪益气养心为君,以培补中气、宗气,辅以丹参、山楂、赤芍活血通脉为臣,葛根、川芎升发清阳,降香、决明子降浊止痛,升降相因,加入菖蒲一味引药入心经,兼有化痰开窍之力。

其中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祛瘀,又可行气通滞;黄芪为补气虚之要药,与党参配伍,则补气升阳之效增强;山楂消食导滞,且有降脂化痰之力。

诸药相配,共奏益气养心、活血通脉、化痰祛瘀止痛之功。

此方一药多效,选药精当,以调气和血为法,“调和”与“通阳”为特点,充分体现了颜老治疗冠心病的学术观点。

【加减应用】气虚阴盛,胸痛甚者,加肉桂3g,三七末3g(冲服);气虚甚者,党参改人参粉3g(冲服);气虚及阳,脉迟肢冷者,加附子6g、桂枝6g;阳虚欲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加别直参9g、附子6g、龙骨15g(先煎)、牡蛎15g(先煎)【附注】胸痹心痛重症或真心痛症见阳微阴弦,胸痛剧烈,气短乏力,形寒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舌淡脉微。

须重用益心汤中黄芪量至30~60g,改党参为人参15g(炖),降香为9~12g,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并重用附子温通心阳、祛寒解凝,临床用量为15~20g,且先煎。

附子大辛大热,为补命门真火第一要药,其性剽悍,力宏效捷,走窜十二经脉,既行气分,又入血分,既能通阳又能温阳,还可祛寒燥湿、回阳救逆,上温心阳以通脉,中助脾阳以健运,下补命火以复阳,外固卫阳以止汗,内驱寒凝以止痛,辨证使用常可应手起效。

若伴有低血压者,可用药对黄芪与升麻,以加强升发清阳之功。

胸痹重且急、四肢逆冷、血压低者,可先予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以回阳救逆,再予益心汤按上法加减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气虚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心肺气虚
疾病名称(英文)
deficiencyof heart and lung
拚音
XINFEIQIXU
别名
中医:咳嗽,哮证,喘证,虚劳,汗证,厥证,西医: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风心病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中医释名
本证是由心气虚弱,肺气不足而表现以心悸,喘促为主证的虚弱证候。

多因长期慢性肺系疾患,耗伤心肺之气,或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等因素引起心肺功能衰弱而引起心肺气虚证。

西医病因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
本证是由心气虚弱,肺气不足而表现以心悸,喘促为主证的虚弱证候。

多因长期慢性肺系疾患,耗伤心肺之气,或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等因素引起心肺功能衰弱而引起心肺气虚证。

病位在心肺,因肺虚不布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不能温化水液,泛溢全身则为肿;亦使心肺气虚不能运血,常产生瘀血,导致虚实夹杂,形成本虚标实之证,使病情更为复杂。

若心肺气虚日久导致肾虚水邪上犯凌心,造成心气暴脱于上,可形成阴阳离绝的危候。

病理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发病病史症状体征
心悸气短,咳喘少气,动则更甚,头晕胸闷,咯痰清稀,面色晄白,自汗乏力,易于感冒,甚则面浮肢肿,口唇青紫,舌
质淡暗,
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体检电诊断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血液尿粪便脑脊液其他诊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中医类证鉴别疗效评定标准预后并发症西医治疗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补益心肺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补肺汤合保元汤加减:炙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炙紫菀10克、炙冬花10克、五味子6克、肉桂6克、陈皮10克、法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

本方适用于心肌气虚偏于肺气虚者。

(2)玉屏风散合补心丸加减:生炙黄芪各15克, 白术10克、防风6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0克、丹参15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桂枝10克、枳壳10克、益母草10克。

本方适用于心肺气虚偏于心气虚兼血瘀者。

上方小度煎煮,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1日3次。

2.加减变化:若兼见眩晕,呕吐白涎,咳喘重者可于基本方(1)中加入陈皮10克、法夏12克、细辛3克、干姜10克以温肺化痰。

若兼见心肺气虚,水泛全身者,可改用防己黄
芪汤合实脾饮加减以治其标;黄芪15克、防己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木瓜10克、干姜6克、附片10克、大腹皮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以温阳利水消肿。

若兼见瘀血内阻,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脉涩滞等证,则可于基本方(1)中加入枳壳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益母草15克以理气化瘀。

若兼见脾虚,纳差腹胀,大便溏薄则于基本方(2)中加苍术10克、芡实12克、莲肉15克、砂仁6克、广木香6克以健脾助运。

若兼见肾虚,咳喘气短,难以平卧,自汗,心悸,畏冷,于基本方(1)中加入胡桃仁15克、蛤蚧(研末)10克、肉桂6克、沉香6克以固肾纳气。

(二)外敷药物:本证心肺气虑,兼有阳虚临床表现以喘咳为主者,可用白芥子45克、细辛23克、元胡45克、甘遂23克上药均研细末,加生姜汁200毫升,每次取三分之一量,以生姜汁混合制成药饼6只待用。

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伏敷一次,每次敷贴2小时,时间最好在11~13时进行,连续三年为一疗程,穴位可取百劳、肺俞、膏盲三对穴位,每次敷贴选2穴,每穴一只药饼,六只药饼,分三次用。

若用后有皮肤损害如红肿、皮疹等则应立即停止外敷。

(三)饮食疗法:
取冬虫夏草10克、百合30克、老雄鸭一只,料酒、胡椒面、葱、姜、盐、味精各适量。

将鸭头顺颈劈开,取虫草数枚,装入鸭头内,再格线缠紧,余下虫草百合和姜葱一起装入鸭
腹内,放置盆中,注入清汤,用盐、胡椒而、料酒等凋味,用湿纸密封盆门,上笼蒸2小时,出笼后去纸,加姜葱、味精即可服食。

本方有养心益肺补肾止咳定喘化痰作用,诸虚不足皆可服之。

施治要点:
(一)厥心痛、真心痛属心肺气虚者,香窜破气之药如冠心苏香丸,复方丹参片等只宜暂用,不可久服,尤其是脉象劲硬欠柔和的患者用药更应远刚就柔。

久用伤及阴津会使病情加重。

(二)心肺气虚,日久亦可伤阴,常可见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干咳而喘,甚则痰中带血丝,此时治疗,当改温补为清补法,药用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百合、生地、玄参、川贝、甜杏仁,白茅根、白芨等清养心肺之阴,宁络以止血。

(三)本证是上焦气虚之证,易致内生痰湿,浊阴上干阳位,可见苔白腻脉滑者,在用药上宜加用瓜蒌、薤白等通阳化痰,将黄腻脉弦滑者则合温胆汤清热涤痰。

(四)在心肺气虚,兼见阴虚胸闷明显时,多为气虚而致气机不畅,治疗上应宗“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和“轻可去实“,在清养心肺的基础上,可佐以少量理气和血之品,使心气舒展,气畅血行,胸痛可除。

中药针灸
1.针刺:主穴取心俞、巨阙、肺俞、膏盲,配穴取气海、肾俞。

手法用补法,留针15~20分钟,捻转结合提插,每日1次。

2.艾灸:用艾条灸上穴,10~15分钟,每日2次。

推拿按摩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
1.心肺气虚常易感冒咳嗽,对常患咳嗽的患者可用摩鼻操,有预防作用,方法为两手食指上下按摩鼻翼两旁迎香穴及鼻梁两侧,10~20次;以右掌心推拿鼻尖素窷穴,方向从右向左,约10~20次。

再从相反方向推拿10~20次。

2.心肺气虚的咳喘患者,病房应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室内宜温暖,若在冬季有取暖设备时,注意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干燥环境易致心肺气虚者更伤其阴。

3.咳嗽有痰的患者,应鼓励病员咳嗽,而咳嗽无力者,可用翻身拍背法,即以肺底部向上轻轻拍打,以震动细小支气管,使滞留在该处的痰液松动排出,体位引流帮助排痰,痰涎排除,病情可以得到缓解。

康复预防历史考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