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历史记忆与民族创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以记述、分析和解释。这种趋向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关于历史创伤问题的讨论中,其焦点是大屠
杀、世界大战、大灾难等所造成的社会或集体性的创伤记忆。② 1988 年,法罔年鉴派代表学者雅
克·勒高夫还专门出版了《历史与记忆》一书,在反思西方史学思想史上的古今之争中探讨历史与
记忆之间的复杂关系。③
在此学术转向的背景下,美国当代中国研究学者柯文推出了一部力作《历史的言说:越王勾践
认同的流转远程。这可能为我们反思历史与记忆的分分合合,及史学专业化与历史知识社会化之
间的关系提供某些启示 O
*
之一。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历史学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与分析"( 09YJA770044) 的阶段性成果
① ②
相关研究,可参见王晴位《新史学讲演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第七讲,第 84 --95 页 O 由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学编、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的《历史与记忆} (History αnd Memnry) 专业期刊,登载了大量大屠杀
学所坚守的学和壁垒。③
二、勾践故事所包含的隐喻
柯文在首章中,依据古代文献(主要是《吴越春秋>>大体句勒出古人所知的勾践故事,并着重
点明其中所包含的精神要旨,目的在于为下文的阐发做出铺垫。④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勾践故事
(

Paul A. Cohen , Speαking ω Hi.story: Th e Story of King Go ulia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 Preface , pp. 19-20 , Conclusion , Jerome Bruner , Mαking Stories: μ町, Literature , Life (Cambridge: Ha凹町d Universi可 Press , 2∞2)
句践故事的流传及其现代意义的产生深刻体现出历史知识、历史记忆与民族、社会及个人发展 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专业化的历史知识与大众记忆之间复杂的联带关系。相比较于西方史学界从 19 世纪以来对学科界限的强化、对上层历史的偏重、对历史与记忆之间有意识的加以分离,中国史 学实践则表现出更大的宽容性,始终并未使历史知识束之高阁,而是广泛地使其以各种形式(口述 的或文本的、文学的或戏剧的)在流行文化与社会记忆中保持着持续的影响力和创造力。当代西 方史学界正力图在历史与记忆之间重新架起一座融通的桥梁,以透析过去在社会意识中的存在,探 究文化背后所隐匿的心理根源,这无疑需要跨越民俗、文学、神话与历史之间的界限,打破专业化史
, p. 1l 3
141
&叫~昂军
2011 年第 3 期
宣传的主要历史素材。勾践故事中所包含的卧薪尝胆、勿忘国耻的核心思想演变为当时中国社会
的一种精神动力,也是知识阶层乃至国家、政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的重要内容。在勿忘国耻
的话语之下所隐含的是国人对勾践故事的民族共鸣,是当时中国经历的民族创伤与历史记忆的一
鼓舞人心时都提到勾践的故事;很快他又在戏剧、教科书,以及大众传媒的各种形式中,发现了勾践
的身影。于是,一位 2500 多年前的君主如何成为现代中同集体与个体行为偶像的历史,引起了作
为西方学者的柯文的强烈兴趣。
有关勾践故事的传说本身是复杂而含混的,但其核心内容无疑是战败的越王勾践以忍辱负重、 卧薪尝胆的方式最终打败吴王夫差而成功复国。该书首先简单勾勒了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故事本身
pp.23Leabharlann Baidu-233.
, pp. 7 , 34-35 , 60.
(
13-15. (
Paul A. Cohen , Speaking to Hi.s tory: Th e Story of King Go ulian in Twentieth-Cemury China , Foreword (John R. Gill间, pp. Paul A. Cohen , Speaking to Hi.s tory: The Story of King Go ulia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 pp. 1-35.
140
邓京力/历史知识、历史记忆与民族创伤
在中国古史建构中的核心内容,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在 20 世纪中国得以广泛流播、乃至形成社会记
忆和民族历史叙述的基础 O
首先,故事本身详述了勾践在吴国 3 年的拘禁生活,着力突出其运用社会、经济等诸种手段减
轻越国臣民的负担与富国强兵的过程,并以巨大的勇气和隐忍精神赢得民众的支持。但其间也显 示出勾践作为君主的残酷性,这种残酷既针对敌人,也包括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和臣民。因为对 勾践而言,战争不仅意味着勇气和强化军事训练,更为重要的是需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包括经济
的内核,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记忆中的演化。而后,依次反映故事在近现代国家政治层面上
的广泛应用,如其在晚清抗击外国侵略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意义、在八年抗战中打持久战的精神意
义、在国共两党斗争中的政治意义,以及 20 世纪中后期蒋介石在败退台湾之后和新中罔在冷战时
期句践故事被发掘出的现实价值。
令人瞩目的是,在当代中国句践故事不仅大量出现在公共文化领域(例如呈现于报纸、杂志、 大众教育、口头文学、广播、影视作品> ,也开始流转于私人话语空间,更多进入到通俗文化的流播
(Baltimore: The Johns and Hopkins
Unive四ity
Press. 200 1 )
〔法〕雅克·勒高夫著,方仁杰、倪复生译:{历史与记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
Paul A. Cohen. Speaking to His归ry: The Story of King 仙uJia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9).
139
&叫支昂~
2011 年第 3 期
一、一种"内文化"现象
越王句践的故事广泛流传于中国境内,并为散居于世界各地的中国移民所熟知。然而,这个古
代君主的传说却不为西方研究近代中国的学者所熟知。柯文在研究中国人对于民族战败与屈辱的
普遍反响中,才开始注意到句践故事的重要性。起初他发现,帝制晚期和民国初年的文学作品中在
种相互句连。
那么对于大众而言,为什么需要通过言说历史的间接方式而非直接告知的方式来传达民族主
义的话语呢?柯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中国大众所具有的教育与文化水平还不足以单纯用语
言或文字的形式达成对民族危亡的广泛而深刻的理解,而勾践故事却通过民间社会的口述传统以 历史记忆的形式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①因而,藉大众文化传媒以言说历史,就
明君圣主形象,即具备崇尚节俭、谨言慎行、善用贤才、虚怀纳谏等为君之道。
句践故事的中心线索是复仇,即越国对吴国亡国之辱的复仇,而越王勾践则被塑造为忍辱负
重、以求东山再起的君主形象。在中国古史上,充满了这类隐忍以成就功名的范本,诸如韩信遭腾
下之辱终成伟业、司马迁忍宫刑之痛为著《史记》、伍子晋为报杀亲之仇而弃楚奔吴等。及至现代, 周恩来在 1927 年面对大批革命志士被残杀,提出为了革命的未来我们要耐心等待时机、切忌冲动
的、政治的、社会的、心理的手段)去削弱敌人,这是他所实施的战争策略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
的,勾践不惜自虐和牺牲民众,或施以多种骗术与诡计。这些故事情节隐喻着为实现民族、国家层
面的更大目标,需要个人(包括君主)和民众为此做出巨大的牺牲。
与吴王夫差相比,勾践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他不希求奢华的个人享受。在吴国拘禁期间及返国 之后,勾践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证明,他可以承受最为卑贱、困苦的生存方式,元论是被迫的还是自我
与创伤记忆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国内学界对此专题的有关介绍,可参见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第 8 辑"纳粹屠犹:历史与记
忆"(大象出版社 2007 年版) ;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拉卡普拉(
作,如 Representing
Dominick LaCapra) 也有多部关于历史记忆与创伤研究的理论性著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4) •
同时,也使这个看似普通而又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成为 20 世纪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实 现个体价值的成功模本与精神动力之一。
c
兰、近代以来勾践故事所引发的民族共鸣
自鸦片战争之后到民同时期,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活动日益加剧,从瓜分狂潮及至抗日战争的 全面爆发。在民族危难时刻,勾践故事的流播将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将如何
可以达到跨越不同社会阶层唤起民族共鸣的目的。其次,中国文化很早就确立起古为今用的传统,
中。当下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它又成为剌激资本主义经济竞争性发展的伦理文化内容,也为个 人主义的滋长注人精神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句践故事的文化功能可能比其政治应用的影响力
要更为持久,这也是此类故事何以成为一个社会创制自身历史与文化的标志性产物的原因,和J文将
其称之为"内文化现象"①,西方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经验的模板"或"根隐喻"。②
故事在 20 世纪的中国》④,书中以一种跨文化视角对中国家喻户晓的越王句践故事进行了一番颇
有新意的研究。他通过描述这一历史故事在 20 世纪中国社会的流播,将其与现代中国所经历的重 大民族创伤相勾连,反映出故事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与政治的通用性,以及广泛的文化寓意与现实功
能。该书表达出既往历史在社会现实中的被讲述、发掘、演绎,以致产生民族共鸣,形成社会与文化
强加的,这为句践赢得了声誉,同时也形成了与吴王鲜明的对比。此外,句践与夫差另一个显然的
不同在于,处理君臣关系的态度、方式与原则。夫差多次拒斥伍子青的良言劝谏,随后又对小人伯 葡倍加宠信。与此相反,勾践极其倚重和尊崇贤臣范蠢和文种,更善于纳谏,并褒奖忠良;他甚至可
以选用任何有特殊才能的人,而不顾及其社会背景或性别。总之,勾践符合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
·书评与文评·
历史知识、历史记忆与民族创伤
一一读柯文 Speαking to History: The Story
0/ King
Go u}ia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α*
邓京力
20 世纪 70-80 年代,伴随着新文化史的兴起,西方历史研究中出现了所谓"记忆的转向"。①
大批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历史与记忆的关系,并逐步将普通民众对历史的记忆纳入史学研究,对其
反映到现实的拯救民族危亡的行动中呢?通常,人们在历史关键时刻"总会将记忆回转到遥远的
过去,对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重新加以认识,并以移情方式获得某种心灵的共鸣"。②在 20 世纪上
半叶,中国社会流传着大量以宣传抗击外来侵略、激励民族精神为中心的所谓"国耻文化"。勾践
复国的故事和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戚继光抗倭、史可法抗清、郑成功收复台湾等都成为这种舆论
冒进的主张。可见,勾践故事的核心精神似乎已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所倡导奉行的传统思想之重要
部分,并在现代有所继承与发展。
树文从勾践故事中还总结出两种行为模式的差异,即冲动短视型与隐忍自制型。①二者标识
的历史教训与经验也截然不同,前者代表缺乏理性、感情用事的失败典型,后者则代表以长远眼光 全面考量前因后果、自觉克服当下之困境、以求最终达成目标的成功范例。勾践故事强有力地说明 了上述两种行为模式的利弊得失,从而生动地昭示了取得国家、民族、乃至个人成功的普遍因素。
History α nd
the
Holocαust: Hist町 . Theo厅 • Tr,刷刷(Ithaca: His归ry.
Memnry after Auschwitz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 • Writing
等。 ③
Writing
Tr,α uma
(
Paul A. Cohen , Speaking to History: The Story
0/ King Go ulia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
p. 35.
(
Yosef Hayim Yerushalmi , Z,α胁。r: lewish H;臼tory and lewish Menwr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