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中国现代饮食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中国现代饮食的变化

午餐:玉米面、红薯面面条汤。 晚餐:玉米面、红薯面稀饭和窝窝头。
整理ppt
百姓餐桌上饮食的 变化
整理ppt
•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定量供应凭票购买
粮居粮年这 油民油代是 的排供,二 情长应苏十 景队站州世 。购前市纪
买,一
整理ppt
80
离不开票证——粮票、 油票、肉票、糖票等
整理ppt
饮食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 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食物简单,要凭票供应。
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原因:物资匮乏,勤俭节约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
改革开放后 变化: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要吃好。 原因:经济发展,政府重视,“菜篮子工程”
“菜篮子工程”: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
•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 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 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 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 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 “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 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 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
整理ppt
很久以前…大家吃的一些 “美味”!!
例如60年代的北方…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期..大家吃的东西是:
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 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 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 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奶业养殖基地
如今超市购油、购粮已不再是难题
整理ppt
取代票证的是各种琳琅满目、五 花八门的信用卡,让消费变成了 再方便不过的事。
整理ppt
各地美食齐聚一堂
整理ppt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1、服饰〔1〕第一阶段①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②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③代表性服饰:男装:长袍马褂、西装、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第二阶段①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②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③代表性服饰:男装:列宁装、装〔“干部服〞〕、绿军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3〕第三阶段①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②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①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②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3、住宅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1、婚姻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3、其他: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开展②受西方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开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2、近代:〔1〕陆: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2〕海:轮船〔1865年〕(3) 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食)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封 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 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 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 中国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 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 合璧的特征。 我们小组这次要讲的是饮食方面。
南
方
饮
食
北方饮Fra bibliotek食变 化:西餐
在近代的中国,通商口岸和一些大 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 咖啡店。西式的糖、烟、酒、饮料等 也逐渐传入。
中国饮食变化的原因
• ①西方列强入侵,西方人大批来华,移植 西方生活方式 • ②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 • ③观念转变,有钱阶层追求时尚
1949年以前饮食变化:
小 结 ( 二 )
▲原因: A、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以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 目标,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B、农村改革提高生产力,粮食逐年增加 C、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的餐桌
我们的饮食生活呈现出与祖、父辈许多 不同的风貌。 这就使中国传统饮食生活出 现了创新,而创新中又蕴含着传统。近代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使中国各地区的饮 食文化产生了既有传统特征,又有外来风 格 ,而且也不是它们简单综合的近现代饮 食文化,在文化形态上完成了传统向近现 代的转型, 并促进了中国社会更加开放。 可以预期,在中国的未来,我们的饮食文 化会更加繁荣和辉煌。
主 要 阶 段
——四大变迁时期
≯1、近代:1840-1912(清末,近代前期) 1912-1949(民国,近代后期)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长袍马褂
西装
(外来)
中山装
(中西合璧)
1、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
2、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 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 考试、监察) 3、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 族、民权、民生)。
4、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 之大义。
5、口袋盖呈倒笔架形表示以文治国
1877年,福建 巡抚丁日昌在台湾 架设电报线,这是 中国人自己修建、 自己掌管的第一条 电报线。 1879年,李鸿 章在天津架设起中 国大陆第一条自办 电报线路。此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早 期 电 报 机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 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开通了第 一个人工电话交换所。这是 我国使用电话的开端。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 2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 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谭鑫培
任景丰
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 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 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 史以来的第一部无声电影──京 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 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
清炖狮子头
水晶肘子
19世纪40年代起 西餐开始传入中国
西餐
西餐厅
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式快餐
四合院 传统建筑 (北方)
最早出现在租 界的“洋房”
我国住宅现今的特点 逐渐西化 中西合璧
现代中西合璧建筑 北京西站
中 式 家 具
西 式 家 具
一 夫 多 妻 制
清 末 传 统 婚 礼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现代饮食变迁

改革开放!
• 八十年代:小康——黎明前的曙光
• 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各种各样时令蔬菜水果出现。 • 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 台时,也预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的到来: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 桌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 • 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 • 直到中期,全国实施了菜篮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等 包括在菜篮子工程里统筹解决。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才彻底解决了副 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 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 的主角。野味也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饭桌上,各类蛇鼠,还有娃娃鱼、 穿山甲、果子狸等都纷纷出笼。那时候没有禁止捕食这些山珍野味, 因而人们都十分喜欢大啖那些肥腴美味的红烧山珍野味。 从这些 “新鲜”的菜肴中人们依稀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到来。
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鸦片战争后中国饮食变化~】
⑥小组文思嫄
^-^
•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 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 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革。
【由封闭走向开放 】
• • • • 近现代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是率先由封 闭走向开放,不断适应时代潮流的地域 饮食文化,从而带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 近代化的进程。
• 例如:西方的面粉加工及其制品的传入,对中国近代食品 工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西方的食品工业产品, 如罐头、饼干、蛋制品,也在20世纪初长江流域各大城市 中有了可观的销路,中外商人在上海、汉口、南京等通商 口岸建立了罐头、蛋品、啤酒等食品制造厂。西方饮食及 其有关工业的建立,丰富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容,也 促进了长江流域食品工业的发展。在西方现代食品工业技 术传入中国的同时,作为西方饮食文化综合载体的西式餐 馆也在长江流域的各大城市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 是大鱼大肉,而是之间讲究营养的搭配。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习俗风尚 维新派----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 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妇女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妇女不缠足); 断发易服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历史潮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年代—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主流---改革开放以后
六、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1/4/9
6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自己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起步 1905年11月《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021/4/9
7
进步影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
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2021/4/9
5
五、通讯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电报机房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电话的发展 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0世纪初,清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据 世界首位 互联网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化: 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
结
三民 主义
行政、立法、司 法、考试、监察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耻
义 礼
廉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50
——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保暖
时尚、个性
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 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1.邮政通信的发展
时间 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试办邮政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正式办理邮政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2.电信事业 的发展
有线电报: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电报 1906年创设,最初用于军航之 间的通讯。 无线电报 1932年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82年上海外滩建成电话交换所。 出现标志: 继续增加:民国成立后 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之后 2003年第三季度末:电话用户居世界第一。
-----------技术来源:国外引进→自制自研
材料四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有了公共汽车,1935年,北京有了公共汽车 -----------地区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东部显著,西部缓慢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步完善
电话
中国近代交通、通信不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1842年英国“魔女”号抵达上海,这是国人见到的第一艘轮船 1874年人力车自日本引进中国,逐渐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交通工具。 1876英国修建了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3.居室建筑变化: ①建国后:住房基本解决,但总体较拥挤, 家具陈设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 住房状况改善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②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 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4.习俗风尚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 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 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西装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受西方文化 影响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向西方学习要求的反映
②女装: 旗装
改良旗袍
③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 由拘 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 走向 “开放” ④变化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 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饮食变化: 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1)中国传统饮食: 地方特色鲜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⑴戊戌变法 : 《时务报》 ⑵辛亥革命: 《民报》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⑶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作用: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武器,发挥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国民党:《中央日报》 作用:为夺取民主革命的 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光明日报》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饮食变迁礼仪:时代变迁下的饮食礼仪演变

饮食变迁礼仪:时代变迁下的饮食礼仪演变引言无论是在世界各个国家还是在中国,饮食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饮食礼仪则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从古代到现代,饮食礼仪的形式、内容和意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饮食礼仪在时代变迁中的演变,从中可以看到社会的变迁、价值观的变化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等方面。
1. 古代的饮食礼仪(1)宴席的庄重古代的饮食礼仪非常重视宴席的庄重和隆重。
在古代,宴席通常是由贵族举办,参加者都是身份尊贵的人士。
因此,宴席的规模和氛围都非常庄重。
主人会亲自招待客人,陪同他们入座,并且按照宾客的身份地位安排座位。
宴席开始前,主人会进行开宴仪式,详细介绍宾客的身份和来意,以示尊重。
(2)用餐的规矩在古代,人们在饮食时也有许多规矩。
首先是用餐的姿势和动作,要遵循一定的规定。
例如,要坐得端正,不可懒散地斜靠在椅子上,更不能趴在桌子上用餐。
其次是用餐的顺序和方法,不同的菜肴有不同的用餐次序,而且要使用特定的餐具和筷子进行取食。
另外,吃东西要安静、细嚼慢咽,不能发出声音,更不能大声嚼食。
(3)酒宴的礼仪古代的酒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场合,参与者要遵守一定的礼仪。
首先是敬酒的次序,要按照宾客的身份地位依次敬酒,而且要举杯行礼,表示对宾客的尊重和感谢。
其次是饮酒的量度,要有分寸,不能过量。
另外,还有赋诗作乐、唱和彻夜不散等习俗,都是古代酒宴的礼仪要求。
2. 现代的饮食礼仪(1)宴席的轻松现代的饮食礼仪相对于古代来说更加轻松和自由。
在现代,宴席的规模不再那么庄重,更多的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享受美食和欢乐。
宴席开始前,主人通常会致辞欢迎客人,但不再有繁琐的开宴仪式。
参加宴席的人们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座位,没有严格的身份地位之分。
(2)用餐的随意现代人在用餐时更加随意和自由。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选择合适的用餐姿势和动作。
用餐的顺序也相对宽松,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搭配食物。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重点复习讲义:第十三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十三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方面岀现的新现象1-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2.服饰:(1)长袍马褂:近代中国男子的通常服饰。
(2)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3)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中、西服式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4)旗袍:原为满族人穿的长袍。
由于满族被称为旗人,因而这种长袍也就被称为旗袍。
20世纪20年代之后,改良后的旗袍(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变得称身得体、短袍窄袖)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5)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转向美观、得体、方便、平民化。
考点2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废止缠足: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中明确规定。
2,婚姻自主: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婚俗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考点3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火车:①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
(从唐山到胥各庄)②1905年,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收回铁路利权运动蓬勃开展,中国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轮船: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3.飞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20世纪20年代, 中国的民航事业开始起步。
4.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日常生活主要代步工具。
5.电车与汽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 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21世纪以来,家庭汽车开始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考点4 了解近代中国电话和有线电报的出现1.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当时属于福建省)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饮食文化的变迁及影响分析

饮食文化的变迁及影响分析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社会的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中华饮食文化悠久源远,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不断在变革中创新发展。
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饮食文化也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饮食文化的变迁及其影响。
一、历史的变迁饮食文化的变迁始于人类社会的诞生。
在古代,饮食文化主要反映在饮食习俗、餐桌礼仪、食品加工等方面。
古代中华文化倡导“有节制的饮食”,食物以五谷杂粮为主,避免过于刺激的调料。
典型代表就是“四季饮食”的养生理念,并形成了鲁菜、川菜、粤菜等典型菜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状态,农业生产落后,物质匮乏。
这一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主要以粗粮为主,素食、汤粥为主食。
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世界时局动荡,国家发生着巨变。
这时期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化生产,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的饮食开始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在餐饮业的创新、食品产业的发展、外来饮食文化的传播以及人们饮食观念的转变等方面。
二、经济的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飞速增长的大环境下,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对口感和养生等方面更为追求。
同时,餐饮业也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餐厅和酒店涌现出来,就餐变得更加便捷舒适。
快餐、西餐、日韩料理等外来饮食文化越来越普及,并形成一些大众化的餐饮品牌,变成了国民化的餐饮精神标志。
三、文化的影响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饮食文化也不能例外。
人们的饮食选择、口味偏好、食物制作方式等等都受文化的影响。
比如,中国南方地区的酸甜口味受到了降温的气候条件影响,而北方地区的咸淡口味与辽阔大地的制约有关。
此外,食品具有的象征意义、仪式感以及饮食礼仪等,都是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表现。
四、社会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追求健康营养、天然绿色、安全卫生的食品和饮食健康成为了普遍的需求。
现代人饮食行为的变化

现代人饮食行为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饮食行为发生了许多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趋势。
本文将从食物选择、饮食结构、饮食习惯等多个方面探讨现代人饮食行为的变化。
食物选择的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选择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粗粮和蔬菜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美食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的肉类和加工食品。
这种变化使得很多人的饮食摄入热量过高,容易导致肥胖和慢性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有机食品和天然食材。
他们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安全,对食物来源和生产过程提出更高要求。
这种趋势也反映了现代人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一种健康饮食的新态度。
饮食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传统的主食-菜肴-汤羹的饮食模式已经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西式快餐和外卖食品,使得饮食结构趋向单一和不均衡。
有的人偏食嗜甜,有的人嗜辣嗜糖,有的人只喜欢吃肉,这种不健康饮食结构容易导致营养不均衡和疾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营养科学的认识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
他们更加注重饮食的种类和比例,关注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和蛋白质的摄入,提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肉类、谷物和奶制品。
这种健康饮食结构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饮食习惯的变化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节奏也对饮食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
很多人工作繁忙,快节奏生活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准备和享用健康的饮食,不得不选择外卖食品或者快餐,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一些人对饮食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他们开始注重饮食的规律性和定时性,规定合理进食时间和摄入热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这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统,增强身体排毒功能,预防肠胃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发生。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主要内容:
1. 服饰方面 2. 饮食方面 3. 居室建筑 4. 习俗风尚 5. 交通工具 6. 通讯工具 7. 大众传媒
▲不同时期变化的 表现及原因
二、主要阶段: ——四大变迁时期 1.近代:
▲1840-1912(清末,近代前期) ▲1912-1949(民国,近代后期)
C讲究营养,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粗粮 和绿色食品受欢迎
▲原因: A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以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目标, 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B农村改革提高生产力,粮食逐年增加 C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的餐桌
第一条:以两湖女子为限。 第二条:要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字。 第三条:要大家闺秀。 第四条:要出身于学校,双方平等自由,互相尊 敬,保持美德。 第五条:反对缠足女子,丈夫死后,可以再嫁, 夫妇不和,可以离婚。
▲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 2.现代: ▲1978-(改革开放后)
等 级 森
严
一、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西装出现并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带来了思想解放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 D.向西方学习的心理;崇洋媚外的心理,追求时髦
1.近代社生活变化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由冲 突到融合的过程。 2.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
▲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 ▲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触动小,大多仍处于封闭落 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坚如磐石
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
列宁装
布拉吉
二、现代——新中国服饰的变化: 2、60-70年代: 绿军装
改革开放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一、背景介绍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它开始于1978年,标志着中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的实施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方式。
二、衣食方面的变化1. 衣着风格的多样性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物质匮乏和封闭政策的限制,人们的衣着多以传统服饰为主。
但随着对外交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和时尚潮流逐渐进入中国。
人们开始接触到更多种类、样式丰富的服装,并且有了更多选择自己喜欢的穿着风格。
2. 衣物质量和品牌意识提升改革开放后,国内纺织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各种优质面料和先进工艺技术被引入,并且国内开始兴起了一些知名服装品牌。
人们对衣物质量和品牌意识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他们更加注重穿着的质感和品味。
3. 购物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后,商业市场逐渐兴起,各种购物中心、百货公司和超市纷纷涌现。
人们不再局限于集体供应,可以自由选择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在线购物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部分。
三、食品方面的变化1. 饮食结构的多样性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交流合作的增加,中国开始引进了许多国外菜系,并且国内各地美食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播。
人们在饮食上有了更多选择,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国菜。
2. 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标准,并加强监管力度。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食品质量和卫生状况,选择安全可靠的食品。
3. 外餐的普及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开放了对外贸易和旅游业,越来越多的外国餐馆进入中国市场。
人们开始尝试各种国际美食,并且西式快餐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四、住房方面的变化1. 住房条件的改善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旧式公房逐渐被新建小区取代,居民住房面积得到扩大,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提升。
2. 购房方式的多样性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在购买住房时有了更多选择。
中国近代史——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化的色彩。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
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
社 会 生
活
的
报刊、影视
变 迁
促进经济 文化发展
改变人们 思想观念
丰富人们 社会生活
交流联系 更加便捷
推动社会 进步
由传统向西式化发展,逐渐多元化,呈现出追新慕异、 去土存洋、新旧并存、中西融合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 (1)衣着: ①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 (2)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吃西餐成为有钱人 的一种时尚。 (3)住房:出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期间成宣传
改良,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
娱乐大众、传播新知。(通俗报,满足市民文化消遣,丰富生活;
专业报,传播新知)
2.电影事业的发展 (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
事业开始起步。 (3)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4)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 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 “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 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 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很久以前…大家吃的一些 “美味”!!
例如60年代的北方…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期..大家吃的东西是: 早餐:玉米面、红薯面稀饭。
原因:物资匮乏,勤俭节约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
改革开放后 变化: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要吃好。 原因:经济发展,政府重视,“菜篮子工程”
“菜篮子工程”: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
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
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 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 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午餐:玉米面、红薯面面条汤。
晚餐:玉米面、红薯面稀饭和窝窝头。
百姓餐桌上饮景民 州 是 。排 市 二 长一十 队粮世 购油纪 买供 粮应年 油站代 的前, ,
• 80
离不开票证——粮票、 油票、肉票、糖票等
饮食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 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食物简单,要凭票供应。 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奶业养殖基地
如今超市购油、购粮已不再是难题
取代票证的是各种琳琅满目、五 花八门的信用卡,让消费变成了 再方便不过的事。
各地美食齐聚一堂
童年时代的冰棒与如今的哈根达斯
健康食品成时尚
人们追求的不单是吃饱吃好,还讲究饮食结
构、营养搭配、吃出健康。 琳琅满目的蔬果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说 是到 人健 们康 , 的蔬 首果 选无 疑
现在,我们要 吃出健康,吃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