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饮食文化的变化

合集下载

饮食变迁:时代变迁下的饮食风俗演变

饮食变迁:时代变迁下的饮食风俗演变

饮食变迁:时代变迁下的饮食风俗演变引言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从远古时代的简单狩猎与采集,到农耕文明的兴起,再到如今的现代城市生活,饮食风俗一直在不断演变。

时代的变迁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也改变了饮食的内容和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时间跨度较大的历史时期进行探讨,带领读者回顾中国饮食风俗的变迁,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史前时代:简单的狩猎与采集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发展出农耕技术,生活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

那个时候,人们的饮食内容主要是野生动物的肉类、水果、根茎等。

由于狩猎和采集的不确定性,人们的饮食相对于后来的农耕文明而言,更加困难且不稳定。

同时,这个时期的人类还没有发展出烹饪技术,所以他们食用的基本都是未经加工的食物。

农耕时代:五谷充实的饮食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农耕文明逐渐兴起。

中国是农耕文明的摇篮之一,也是培育了丰富的饮食文化的地方。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种植五谷杂粮,如稻米、小麦、大豆等,使得他们的饮食内容得到了很大改善。

农耕时代的饮食以米饭为主食,配以各种蔬菜、豆类和肉类。

人们开始发展烹饪技巧,掌握了蒸、煮、炒等多种烹饪方法。

这个时期也诞生了许多传世名菜,如《孔乙己烧鱼》、《红烧肉》等,这些菜品至今在中国餐桌上依然受欢迎。

宋元明清时期:饮食差异的出现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这个时期,中国开始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的差异也开始显示出来。

在宋代,文人雅士崇尚淡泊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饮食追求精致和养生。

他们喜欢清淡的口味,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烹饪的精细。

而在元代,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饮食更加重视肉类,以牛肉和羊肉为主,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风味。

明清时期,饮食差异更加明显,尤其是在宫廷饮食方面,出现了以清淡细腻的广东菜和以香辣爽口的川菜为代表的两个不同的菜系。

近现代时期:西方食品的影响进入近现代时期,西方文化与中国开始接触,西方食品也逐渐被引入中国的餐桌。

1840年以后国内食品的发展史

1840年以后国内食品的发展史

1840年以后国内食品的发展史
由封闭走向开放
近现代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是率先由封闭走向开放,不断适应时代潮流的地域饮食文化,从而带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近代化的进程。

例如,西方的面粉加工及其制品的传入,对中国近代食品工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19世纪末期机器制面的方法行于中国后,进口面粉越来越多,面包和各种西式糕点也日益盛行。

饮食观念的革新
伴随着近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变化,人们的饮食观念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比较注重菜肴的整体效果,讲究调和鼎鼐,把味道放在首位,很难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以菜肴的色、香、味、型的美好、谐调为目的。

而西方传统烹饪方法多从理性角度考虑,注重营养和卫生,对味道之美反而不大讲究,呈现出味道单一,营养价值一目了然的特点。

近现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

近现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

近现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在近现代中国,食品和饮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食品和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之一。

它不仅涉及到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方式,还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社会习俗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息息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近现代中国的食品和饮食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近现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方面,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使中国摆脱了旧的封建束缚,食品供应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推进,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近现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从传统饮食向现代餐饮的转变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传统的中国饮食以粮食为主,米、面、粥等成为人们主要的食粮。

稻米、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和加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开始有了更加丰盛和多样的饮食。

然而,在近现代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餐饮业的兴起使人们有了更多选择,各种外来美食的涌入也让中国的饮食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

农村和城市之间的饮食差异逐渐减小,食品供应更加丰富,人们开始欣赏和品味不同地区的传统美食。

近现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的发展还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食品加工技术的提高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使食品的储存、加工和运输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

人们可以轻松获得各种新鲜的食材和食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科技的进步也使得食品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近现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的饮食文化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机会,一些传统食材和烹饪方法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与此同时,快餐文化的流行也使得人们更加注重方便和快捷,而忽视了营养和健康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食品的信任和选择。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与意义

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与意义

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与意义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人们的情感。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饮食文化不断演变,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本文将探讨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及其深远的意义。

一、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那时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逐渐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形成了定居生活。

这一变化不仅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结构,也促使了饮食方式的逐步发展。

(1)古代饮食文化的形成在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从“食于草野”的原始状态逐渐走向更为系统化的发展。

先秦时期,各地的地方特色开始显现,尤其是周朝时期,各个诸侯国相继形成自己的饮食习俗。

到了汉朝,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各地的饮食文化交流不断产生,促进了新鲜食材及烹饪技艺的传播。

(2)现代饮食文化的发展进入近现代,工业化进程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变。

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人口流动频繁,传统的地域性饮食文化面临着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新兴饮食观念逐渐形成,健康饮食、快餐文化、国际化饮食等成为主流趋势。

这些变化不仅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进一步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二、时代变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带来了不同的社会环境,这些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饮食文化的理解与接受。

(1)科技进步助推饮食革新科技的发展为食品生产与加工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从石器时代的人类用手工做饭,到如今使用电磁炉、蒸汽机等现代厨房设备,技艺上发生了质变。

冷冻、真空、脱水等技术的发展,使得食品保存更加便利,人们在选择食材和烹饪方法上有了更多选择。

(2)全球化带来的融合与冲突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文化交流密切,外来饮食文化开始渗透到每个角落。

从日本寿司、印度咖喱到西式快餐,这些异国风味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为传统饮食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引发了对传统美食被忽视和消失的担忧,更令人反思的是如何在融合中保持地方特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一:服饰的变化1.概况A.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原因:西方的影响;吸收西方服饰特征加以改造;人们思想解放,观念变化,审美观发生变化具体表现: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上衣下裙.旗袍同时流行主要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体现时代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

原因:苏联的影响,政治运动影响,革命思想影响具体表现:列宁装、连衣裙.干部装、绿军装成为时尚主要特征: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体现时代特征:独立自主,巩固独立C.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78年-至今)。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国力增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创新意识…..具体表现:服饰美观大方,款式层出不穷。

主要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体现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代2、变化特征: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到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二:饮食文化1.概况:传统菜系:粤菜、鲁菜、川菜、淮扬菜2、变化趋势:由传统菜系向传统菜系交融,中西餐并行。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概况: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2、变化特征:传统居室建筑趋向西化、中西合璧。

四、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1、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婚姻:清末民初,提倡婚姻自主丧葬:19世纪20年代初出现西式丧礼.新中国成立后, 丧葬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其他:民国建立后发型、放足、历法、社交礼仪发生变化思考: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变化原因: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政治(环境、形势);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变因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2.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例一:朱家三子朱传杰成长为一个青年商人,最初经营一家货栈,后逢张作霖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蔚然成风。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试论近代江浙沪地区饮食文化的变化以及原因

试论近代江浙沪地区饮食文化的变化以及原因
对 删
神 州 文 化
周 炫 宇
西南大 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重庆市北碚区 4 0 0 7 0 0
试论近代江浙 沪地 区饮食文化 的变化以及原因
摘要 : 在 中国饮食 史的发展上 , 十九世 纪中叶 至二 十世 纪 三十年代被称 为西方饮食文化时期 。位 于长江中下游的江浙 沪地 区最先受到 西方餐饮文化的冲击 ,其在 传统饮食 文化 上 的变化也最为明显和迅速。 中西饮食在 中国本土的激 烈碰撞 对 中 国饮食 文化 生 活 产 生 了深 远 的 影 响 。 关 键词 : 近 代 中西 方饮 食 变化 原 因 概述 中国的近代 史是一部半殖 民半封建的屈辱史 ,同时也 是 缓慢而艰苦的现代化发展史 ,在物质形态各个方面落后与西 方 的中国, 唯有饮食文化在 中西交 流中不断走 向世界 , 同时其 也 吸纳 了西方饮食文化 ,对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 区饮食文化 圈 产生 了巨大 的影响 ,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 在人们饮食生 活方 面 , 更 深入 的是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这些变化极大地推动 了江 浙 沪地 区饮食文化的发展。 溯 源西方饮食进人中国的历史 ,早在 明末清初 由传教士 献艺款客和使节进贡 的西方饮食开始展示给 中国社会 的上 流 人士 , 例如 , 明朝夭启二年( 1 6 2 2 年1 来华 的德 国传教士汤若望 在北京居住期间, 曾以“ 蜜 面和以鸡卵” 为原 料的“ 西 洋饼” 款 待中 国同事, 食者 皆“ 诧为殊味” 。 舶来 品在 当时又成为诗人做 诗的一大题材。 有一首诗道 : “ 佳酿遥从外国分 , 碧玻璃 内涌红 云。 三杯饮饱黄 昏后 , 一榻酣甜梦谢君 ” 。但是这些舶来 品, 当 时只可在宫廷 、 王府和权贵之家的宴席上才能见到。 对 中下层 社会来说 , 舶来品 只是他们 私下聊天 的新 闻, 这些舶来品在 当 时即未摆脱 “ 舶来 ” 的特 点 , 也未对 中国饮食界产生广 泛的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饮食文化的变化
高一(17)班
组长:李美贤
组员:莫惠玲,陈诗敏,陈敏颖,李璐璐,劳逸雯,黄海鹰,刘家仪
指导老师:戴丹
英文摘要:
2008 is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since.1978 and the Chinese diet culture also develope rapidly these years.The members of our group show great interest in it and all of us want to know the devlopment of Chinese diet culture.
一.研究计划
1.研究背景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身边的很多事物都快速变化着。

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是巨大变化之一,我们组都对饮食文化着框题有兴趣,而且也很想知道自改革开放后饮食文化的变化情况。

2.研究目标
(1)民以食为天,饮食变化有很大程度与生活水平相联系;
(2)通过研究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来反映中国的饮食有多大的变化,从而了解百姓的生活有什么改变;
(3)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严谨的学术态度,初步掌握对饮食文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3.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第一学期15-20周)准备工作,询问长辈或老师有关资料;
第二阶段:(寒假期间),分组搜查,以互联网,报刊形式来查阅为主;
第三阶段:(寒假回来新学期1-3周),整理资料,制作研究报告。

4.研究方法
(1)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资料。

(2)通过查找到的资料归结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饮食文化变化。

(3)选取部分地区的饮食差异做个案分析。

二.研究过程
1.改革开放前人们的饮食文化
在计划经济年代,百姓只能有啥吃啥。

30年前吃饭用的粮票
大锅饭时代农民劳动场面
30年前,城里人吃粮得用粮票,还要排“长蛇阵”。

农村每天就一斤粮,而且还得精细达配;哪时,城里人没粮票了,得卖高价粮,农村人没粮了得向生产队借;哪时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饿肚子的次数比较多,因为,哪时全国上下左右粮食都不足。

那时食物短缺,能吃饱就不错了,那还能有什么挑挑拣拣的了啦!只能好歹地吃饱肚子,记的那时,经常是望着苦苦的萝卜只能好歹地吃上几口,实在是难以下咽,那只有饿着了,即使饿着也不愿意吃那些苦涩的菜了。

那时的人几乎都是面黄肌瘦的,有的胖那也是因为吃了那些有害的食物,而致使人们面部浮肿。

那时红高粱粥是最经常喝的,也是最难喝的,玉米粥还算好喝的,也许能有点好吃的就是红薯面了,就是用红薯切成片,晒干后再磨成面,蒸好后当作主食吃。

那时的蔬菜也就是萝卜白菜,好的地方就是能买点土豆了。

整天也没有什么菜吃,老是吃咸菜,比如:萝卜缨子、胡萝卜、萝卜、芥菜等,还有就是吃白菜剩下的白菜邦子、白菜嘎头也舍不得扔掉,也淹了咸菜,好一点能淹上什么豇豆角,利用拉茄子秧时没有成熟的小茄子做成茄泥,好像是把它们先蒸一下再弄烂,放在坛子里用盐淹,好一点的就是淹的豆角咸菜了。

还有就用已长了毛的馒头,也舍不得扔了就把它们弄碎发酵后做成酱吃,那就是最好的美味了。

那时,也没有什
么水果可吃,最多也就是人家有钱的买的苹果了,只能把红薯当水果吃了,最惬意也就是能吃一块烤红薯了。

没有甘蔗吃,就在秋天时把高粱杆当作甘蔗吃,那时每天都大吃大嚼着,很是快乐。

每天秋天都会把红薯放深深的竖井里储存,把白菜放在地窖里,萝卜就用土深埋在固定的坑子,红薯、白菜还要经常翻动,以免它们腐烂了,萝卜吃时再挖出来。

那时就这么几样菜吃,而且早晚还都经常吃咸菜呢!(长辈的回忆)
2.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饮食文化
到了上世纪80年代, 广东等地率先开放,使粤菜风行全国,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食品的品种多了起来。

再到上世纪90年代, 川菜、东北菜、湖南菜盛行,韶山一位农民将“毛家菜”饭馆开到北京,引起关注和轰动;蔬菜种类越来越多,肉类产品加工已初具规模,百姓餐桌上的花样也逐渐多了起来,最大的变化还是百姓进酒店的明显增多,婚宴、寿宴、家庭宴、生日宴……成为一种流行。

再往后, 一度淮扬菜、上海菜时兴,这是因为上海开始腾飞,再次影响人们的饮食爱好;鲍鱼、海参、鱼翅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百姓还能随意享受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

如今,我们不妨到超市去看看,各种熟食、肉、蛋、鱼、蔬菜、水果、牛奶、饮料等应有尽有。

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吃饱,而是讲究饮食结构、营养搭配。

人们开始寻找健康饮食:蔬菜要吃绿色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新鲜的……
总之,到了21世纪初期,老百姓们开始寻找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极为重视。

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

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

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成
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3.饮食价格的变化
30年前的大米.面粉一般价格在0.17元,而现在的价格在1.30元左右,上涨了接近8倍。

副食价格就很惊人,蔬菜价格由平均5分钱一斤上涨到平均1.50元一斤,涨幅30倍。

肉食价格,以猪肉为例从0.82元到现在的平均6元,上涨了7倍还多。

牛羊肉的价格至少达到10倍以上,食用油的涨幅大概也有7倍多。

想一想,真的是很吓人啊。

4.小结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

不管什么年代,人们的生活中都少不了饭桌。

小小餐桌,饮食观念,折射社会发展步伐。

改革开放30年来,最让老百姓感觉真切的也就是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

那一个个家庭消费小帐本,那一张张商品购物券,像生活的睛雨表,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蔬菜主要是到副食品商店,副食品商店也是计划供应,发菜票,比如说到春天时候了,就给白菜、茄子、黄瓜,从4月份开始,菠菜、小白菜。

就这么大小的小白菜也要凭票,那时候每家每户票证太多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城里凭票供应蔬菜的情况逐渐得到改变。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阐明,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随后,以城市为重点的各个领域改革迅速掀起高潮。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不但大白菜进了小区,而且地摊上摆上了蔬菜卖,此后这些地摊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发展成市场。

原来在菜市场买菜、肉类、鱼类、蛋类,那标签上写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不懂得还有讲价的说法。

那么市场开放以后,带来了方便的同时,还带来了价格大战。

你这边一元,我这边就8角,老百姓在早市也学会了讨价还价。

从勒紧裤腰带,到凭票购买,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家庭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长期以来,衣食住行的“食”,在人们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三、结论
1、研究成果结论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使用粮票,计划经济,什么都是定量,老百姓都顾不上什么口感,营养,只要能够吃饱就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们餐桌上可以天天吃鸡,蔬菜应有尽有,食物逐渐丰富。

由此可见,从粮油食品凭票供应到大鱼大肉满桌,再到现在的粗细粮搭配,营养配餐,折射出人们饮食观念的变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直到现在饮食文化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这些巨大的变化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

2、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能一一地列举出来进行分析,探讨。

四.收获与体会
通过这次合作研究,我们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了了解,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增进友谊,视野以及思想都开阔了。

在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协调合作,取长补短,学到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培养了自己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加强了合作意识。

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五、指导教师评语:
该课题切中生活实际,以小见大,从饮食中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在探讨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收到较好的效果。

——范仲梅
附:参考文献及网络资料来源
网络资料来源:
百度知道,百度百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