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第四版课件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共54页PPT资料

合集下载

文学原理第三章第一、二节 文学的形象ppt

文学原理第三章第一、二节  文学的形象ppt

别林斯基说: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 别林斯基说: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
别林斯基在此思想积累和发展的基础上, 别林斯基在此思想积累和发展的基础上, 对典型问题作出了经典性的阐述。他说: 对典型问题作出了经典性的阐述。他说:“创 作独创性的,或者更确切点说, 作独创性的,或者更确切点说,创作本身的显 著标志之一,就是这典型性…… ……在一位具有真 著标志之一,就是这典型性……在一位具有真 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 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 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 这就是说,典型人物既是富于个性的、 这就是说,典型人物既是富于个性的、令 人感到陌生的;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人感到陌生的;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令人感 到熟悉的, 到熟悉的,是个别性与普遍性辩证统一的艺术 形象。 形象。 •
第二节 文学典型
• 一、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 • •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 • 三、典型型(Tupos)一词产生于希腊文。 典型(Tupos)一词产生于希腊文。 17世纪以前 类型说, 世纪以前— ⑴17世纪以前—类型说,即要显出某类人物的最普 遍最突出的特点。 遍最突出的特点。 • 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 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 ⑵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 个性典型观。典型理论经德国歌德、黑格尔、 个性典型观。典型理论经德国歌德、黑格尔、俄国别 林斯基的发展而渐趋成熟, 林斯基的发展而渐趋成熟, • 19世纪80年代末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马克思、 世纪80年代末— ⑶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马克思、 恩格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阐明典型理论, 恩格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阐明典型理论,把这一理 论推进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论推进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 20世纪之后 世纪之后, 20世纪之后,典型理论在有些国家仍保持旺盛的 生命力,不过,随着西方的文学理论视野的转移, 生命力,不过,随着西方的文学理论视野的转移,典 型理论逐渐归于沉寂。 型理论逐渐归于沉寂。 • •

文学理论第三章文学的性质 ppt课件

文学理论第三章文学的性质  ppt课件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 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 感体验。
➢文学作为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的自由的活动。
美的精神和感觉谐和的结果; 它是同时诉诸人的一切能力的, 只有当人充分地和自由地运用他 的一切能力,才能够正当地感受 和评价美。
第二节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 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 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 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一、情感性
• 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 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一)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 响
作家周立波
•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 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 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 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 鲁迅《论睁了眼看》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对文学作为精神活动事实的唯心史观的认识。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
第二编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第Hale Waihona Puke 章 文学的性质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 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 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 性。
• 文学的认识性首先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 反映。
•故闻《蓼萧》之诗,则知 泽及四海也;闻《禾黍》 之咏,则知时和岁丰也; 闻《北风》之言,则知威 虐及人也;闻《硕鼠》之 刺,则知重敛于下也。

文学理论教程-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理论教程-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理论教程-文学作为活动●活动与文学活动●人类活动的本质●人的活动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发生学层面●认识论层面●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本质力量对象化●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活动的地位●物质实践活动●精神活动●理论方式: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宗教方式:宗教性或幻想性的精神活动●实践—精神方式:伦理性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动●艺术方式: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关系出发●非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自然科学●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上层建筑●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世界的分类●客观世界●主观世界●文学与世界的联系●古希腊:模仿论再现论●德谟克利:艺术模仿自然●别林斯基:模仿和再现●魔幻现实主义●先秦:人与世界合二为一:陆机,刘勰●作者●文学活动与作者的关系●中西方文学与作者的区别●中国“作品是作者情志的表现”与“作者是世界反应的认识”和谐共存●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文学本质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文学是世界的反应表现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表现论: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看重考据式批评●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作品●作品与文学活动●作品的长处和短处●短处:不能丝毫不差●长处:超越具体内容的独立表达●作者与作品●作品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思潮●读者●读者与文学活动●读者再创造:《格列佛游记》,《满江红》●文学研究的转型(接受美学和读者反映批评)●姚斯●伊瑟尔:“隐含的读者”●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巫术的含义: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巫术的特点:采用一定仪式●巫术与文学的关系●“相似律”●“接触律”●宗教发生说●宗教与巫术区别●时间:史前与人类文明●世界观:能否控制自然●表现形态:技术操作与人生价值道德训诫●宗教与文学的关系●赫德尔:诗歌情感和宗教神秘情感●格罗赛:艺术当做宗教●游戏发生说●来源: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发展●席勒:“过剩精力”说●古鲁斯:隐含实用目的●劳动说●原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的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文学活动的发展●文学发展动力的不同理论阐述●社会风气的变化:《乐记》●某种非人力可以改变的因素:刘勰●内部探究文学发展动因:弗莱●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劳动●文学与劳动的“不平衡关系”●不平衡的两种典型体现●某些文艺类型只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阶段●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不呈正比●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物质生产、经济基础(最终支配);上层建筑、制度、政策、设施等。

文学理论ppt

文学理论ppt

典型人物
意境(抒情性作品的至高追求)
刘勰《文心雕龙》 王昌龄《诗格》 晚唐司空图《诗品》 情:离别 清王国维(大成) 1景中藏情式eg李白《送孟浩然》送别景 情中见景eg《登幽州台》情 招贤之景(台上燕昭王招贤的场景) 1情景交融 <表现特征> 情景并茂式eg《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收蓟北(景)+涕泪满裳(景)
2、主观评价隐藏在场面情节人物中 逼真性 1、酷似对象、不夸张变形
理想型
社会 主义 2、平凡的人和事、熟悉的陌生人 1自我表现 现实 文学 1超越现实 浪漫主义 2主观创造想象 表现性 2突出抒情表现功能,常直抒胸臆 18c末 幻想 1夸张变形情感的逻辑
虚幻性 2超凡的人和事 象征型 :写A不是A,超越A的

文学高级形象3种
1叙事性文学中的典型(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
2抒情性文学中的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
画面与情
实境
3象征形文学中的意象 (中国古代文论独创) 刘勰《文心雕龙》 王昌龄《诗格》
虚境 晚唐司空图《诗品》 清王国维(大成)
典型的审美特征(叙事文学至高的 美学追求)
1“总特征”eg:阿Q的总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实(如在目前):景(真境)、形(事境)、境(物境) 2虚实相生 <结构特征> 虚(见于言外) 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扩大 (境) 情(境)、神(境)、意(境) (意) eg叶绍 翁 《游园 不值》
3韵味无穷 <审美特征>
意象(象征型文学的至高追求)
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最早源自《周易.系辞》 1心理意象 1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 1本质特征:哲理性(用形象直接 表达哲理的意象艺术)eg艾略特 《荒原》卡夫卡《变形记》 2表现特征:象征性eg《变形记》 中大甲虫、余光中《夸父》

《文学理论教程》课件

《文学理论教程》课件

戏剧
以表演为主,通过对话、 动作和舞台布景来展示情 节和人物。
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与技巧
创意构思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首先需 要确定主题和情节,并构 思出主要人物和情节线索 。
叙事技巧
作家运用不同的叙事技巧 ,如倒叙、插叙、伏笔等 ,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 吸引力。
修辞手法
作家运用比喻、拟人、排 比等修辞手法来丰富语言 表现力和增强作品的艺术 效果。
古典主义文学理论
总结词
强调理性、秩序和规范,重视作品的教化功能。
详细描述
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主张文学作品应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强调理性、秩序和 完美,重视作品的教化和道德作用。它强调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追求作品的完 整性和统一性。
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总结词
强调个性和情感,重视对自然和人类心灵的探索。
详细描述
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强调个性和情感,主张文学作品应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感 受。它追求自由、个性和创新,反对传统束缚和规则,重视对人类心灵的探索和 表达。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总结词
强调对现实的客观描写和反映,追求真实和细节的再现。
详细描述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主张文学作品应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通 过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和刻画,揭示社会和人性的真相。 它追求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注重细节描写和对人物心理 的刻画。
02
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
语言文字
文学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是表 达思想、情感和意义的基本工具 。
意象与象征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是表达 深层含义和情感的常见手法。
文学作品的类型与风格
01
02
03
小说
以叙述为主,通过人物、 情节和环境来反映社会生 活。

文学概论 第三章 文学创造过程 大学经典课件

文学概论 第三章 文学创造过程 大学经典课件

二、艺术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 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 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 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 过程。 1.构思的一般步骤。艺术构思是创作过程的核心部 分。一般有这样几个基本阶段: 一是作品整体构架的形成; 二是具体艺术形象的设计; 三是情节的演变发展。
2、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艺术概括是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 其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体包 括艺术综合与艺术简化两种方式。 艺术综合就是对各种材料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 术形象的过程。鲁迅说他的小说人物的原型往往 “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这就是艺 术综合。 艺术简化是指创作过程中作家对所写事件和人物只 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那些大量的、 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完全省略。例如《红楼梦》 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 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 出来。例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卡夫卡的 《变形记》写主人公。
2、创作动机的分类: 从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来看,又 可以将其分为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主导动机是 在整个创作过程起着主要作用,决定着创作方向的 动机;非主导动机则是起着从属作用的动机。 从动机内容的价值属性来看,又可将其分为积 极动机与消极动机。积极动机指那种指向比较高尚 的目标的创作动机,消极动机则是那些指向较为低 级目标的创作动机。 总之,创作动机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因素,在 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往往是多种动机构成一种“合 力”起作用的。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 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 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 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他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独具慧眼地看出某种 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上察觉出 蕴含于其中的非凡意蕴,从极平凡极平淡的形式中 发现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艺术发现又被称为“艺 术家的眼睛”。

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理论第三章

精神活动的超越性:它可以超越 物质活动,确立人类精神发展的高 远目标。还可以对历史和现实作出 自己的反映和裁判,让未来的指向 去超越历史和现实。
屈 原
“求索”,语出《离骚》“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比喻是文学的审美想象的语言形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比喻是以彼物喻此物,在比喻句中把 彼物与此物两个事物的共同相似点连接 起来,产生一种联想的意象,很好地体 现了文学语言间接性这一特性。 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是文学语言表现其深 广意义内涵的普遍的 想象性特征。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家,代表了西方唯心 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本源的基本认识。 他们的根本出发点,都只是单纯从精神活动本身 来说明文学的性质,没有从文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及 其产生根源来理解文学。
意识形态,亦称观念形态。 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认识、情感、 意志诸意识要素。 属于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含经济思想、政治法律 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 式。 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比较稳定的、系统的思想形式。
第二编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 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 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 性。

第二讲第二编第三章第四章000002-精品.ppt

第二讲第二编第三章第四章000002-精品.ppt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 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 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 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 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它们之 间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相 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一)巫术发生说 (二)宗教发生说 (三)游戏发生说 (四)劳动说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我们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 是生产劳动。 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 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 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 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这 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 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具体地体现在两种 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 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 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又一典范形态, 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 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第四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 简要地看,有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 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 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等。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 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 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 雕塑等艺术活动。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 表现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本章导航⏹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一、世界二、作者三、作品四、读者五、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第二节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二、文学活动的发展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或环节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文学四要素¡±示意图)⏹在我们看来,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应形成相互渗透、依存和作用的整体性关联。

下面我们从文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来作描述。

“文学四要素”示意图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文学活动总是涉及到一种意识反映行为,这一点住往成为艺术摹仿论和再现论的立论依据。

(古希腊“摹仿说”、《周易》“观物取象”等观点)⏹从文学与世界的联系来看待文学活动,最初是从“摹仿”的角度提出,后来的“摹写”、“再现”、“反映”等也表达了相近涵义。

作者⏹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古代很早就存在这种观点,以《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为代表。

⏹在西方,对文学与作者的联系、作品表现功能的认识却是产生较晚的,其正式出台应归因于18、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思潮。

作品⏹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多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

因此,作品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作品显现出的与现实的差异,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

(例:朱耷、毕加索作画,吴天绪说书)⏹作品与形式的关系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受到突出的强调(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

读者⏹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

文学概论课件第3讲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

文学概论课件第3讲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2.文学语言(诗语言)与科学语言
(2)直指性/单一性与多义性、歧义ambiguity、 高度内涵connotative: • 科学语言是直指式的,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 对应,符号与对象之间是可逆的,这在翻译中最 明显。 • 文学语言则充满了歧义,任何语言皆是历史的, 语言的历史内涵在不断丰富,中世纪时即认为圣 经是象征的文本,有字面义、寓言义、道德义、 秘奥义。每一个词皆充满着历史上的事件、记忆 和联想,如花、月、秋、柳等。 • 弗洛斯特:诗就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
• 叶爕《原诗》内篇 : • 以“晨钟”为物而“湿”乎?“云外”之物,和啻 以万万计,且钟必于寺观,即寺观钟,钟之外,物 亦无算,何独湿钟乎?然为此语者,因闻钟声有触 而云然也。声无形,安能湿?钟声入耳而有闻,闻 在耳,止能辨其声,安能辨其湿?曰“云外”,是 又以目始见云,不见钟,故云“云外”。然此诗为 雨湿而作,有云然后有雨,钟为雨湿,则钟在云内 ,不应云“外”也。斯语也,吾不知其为耳闻耶? 为目见耶?为意揣耶?俗儒于此,必曰:“晨钟云 外度。”又必曰:“晨钟云外发”。决无下“湿” 字者。不知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 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2.文学语言(诗语言)与科学语言
• • (1)义与情的不同: 科学语言重意义的表达,文学语言除此之 外还要求意味和情感的感染,一个是晓之 以理,一个是动之以情。 同义词的存在为情感的传达提供了条件, 孔子订春秋的微言大义(郑伯克段于鄢) 。

学习_课件第三章文学作为活

学习_课件第三章文学作为活
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 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 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考点 名词 解释题
B、代表人物:
最早提出游戏说康德-比较了艺术和
手工艺的区别。认为文学艺术是自由 的,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审美 活动。
康德:“艺术也和手工艺区别着。前
者唤作自由的,后者也能唤作雇佣的 艺术。前者人看的好像只是游戏,这 就是一种工作,它是对自身愉快的, 能够合目的地成功,后者作为劳动, 即作为对于自己是困苦而不是愉快的 ,只是由于它的结果(例如工资)吸 引着因而能够被逼迫负担的。”
西方
古罗马贺拉斯“寓教于乐”; 中世纪文学为神学服务;
文艺复兴、启蒙主义时期文学应推动 社会变革;
古典主义时期文学要符合“义理”。
中国:把文学视为伦理道德教化的工 具。
荀子-“合先王,应顺礼义”
《诗大序》-“经夫妇,成孝敬,厚 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曹丕-“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谷鲁斯-游戏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 用活动做准备。
“游戏是有目的的,这目的是为了将
来的实用活动作准备。就如小猫耍纸 团是为了练习捕捉老鼠的技巧,女孩 喂养玩偶是为了练习当母亲的才能, 男孩做打仗游戏是为了练习战斗的本 领,所以游戏先于劳动,劳动是游戏 的产儿。在这里,他把游戏的作用延
王国维:“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人之努力 用于生存竞争而有余,于是发而为游戏。”
小孩不必为衣食发愁,有父母卵翼,故作种 种游戏。成年人不能以小孩游戏为满足,“于
是对其自己之情感及所观察之事物而摹写之 ,以发泄所储蓄之势力。”
朱光潜:艺术冲动是由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 ,艺术和游戏都是在实际生活的紧迫中发生 的自由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 ➢突出和简化 ➢变形和陌生化
综合
含义
➢ 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 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 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 的构思过程。托尔斯泰论艺术综合
特征
➢ 定向性 ➢ 选择性 ➢ 刷新性
托尔斯泰论艺术综合
“我拿过达尼雅来, 把她同苏妮亚一同捣碎, 于是就出现了娜塔莎。”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 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想像与联想
想像(imagination)
➢含义
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 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理智与感情
理智与感情的关系
➢ 感情在艺术构思中是动力因素,理智则是约 束、规范因素
➢ 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像力的 负作用
➢ 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能将作家推向 不知所往
➢ 理智与感情之间是冲突还是相互促进,往往 被作家当下心理状态所决定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
➢ 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 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意义 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托尔斯泰
娜塔莎是《战争与 和平》中的女主人公之 一。她是由作家的妻子 和姨妹综合而成的。
娜塔莎剧照
突出和简化
突出
➢含义
➢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 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 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生动 的效果
➢实现途径
➢浓涂重抹 ➢淡化背景
淡化背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 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 客在船,举杯欲吟无管 弦。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 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 客不发。 ——白居易《琵琶行》
发作期不久也就消失了。”
超常独特,富于创造
唐代诗话家皎然说, 灵感来临之时,“佳 句纵横,若不可遏, 宛若神助。”
灵感思维过程
王国维关于诗人的三种 “境界说”形象说明了 灵感获取的过程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蓦 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斓珊处”
灵感与直觉
直觉(intuition)
➢含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
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作用
➢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 ➢发觉故事(或现象)背后的内蕴
瞬间把握
伍尔夫1930年10月16 日给埃·史密斯写信说: “我绝不会忘记写《墙上 的斑点》那一天——刹那 间一挥而就”。
突出和简化
简化
➢ 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 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 方式 ,比如康定斯基的抽象简化
简化与突出
➢ 简化的目的是突出 ➢ 突出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简化只留下最核心、
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 ➢ 简化比突出的难度大 ➢ 简化后的形象比浓墨重彩的“突出”更能抓住读
➢ 特征: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超常独特,富于创造。
➢ 思维过程: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 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
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南诗人姜夔说:“其 来如风,其止如雨。”
唐人李德裕说:“文 之为物,自然灵气, 惚恍而来,不思而 至。”
“满城风雨近重阳 ”
无意识
➢ 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 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 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意识与无意识
二者关系
➢既有主从之分,又相互补充 ➢意识对无意识有制约作用
➢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 是意识提供的
➢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
二、构思方式
何谓构思方式
➢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 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 的具体方式
➢ 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 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 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 性的洞察
理智与感情
理智
➢ 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
感情
➢ 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 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 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 其体验
➢ 方式: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 次推论法
➢ 理性思维的参与和情感的浸润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西施
昭君
Hale Waihona Puke 杨贵妃貂禅回忆与沉思
沉思
➢含义:在寂静和孤独中对 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 念的深沉思索
➢心理功能
➢一种新的发现或创造性 ➢对对象从事二度体验
罗丹:《沉思》
文本赏析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背后的内蕴
1887年6月,阿·费·柯 尼把从监狱女看守长那里听 到的有关罗查利的故事讲给 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直觉到 它背后隐藏着某种待发掘的 东西,这便有了小说《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Leo Tolstoy 的诞生。
《复活》插图
灵感与直觉
灵感与直觉的区别
➢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 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
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郭沫若这样描述他写《凤凰涅槃》 的经过:“突有诗意袭来……在晚 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的意 趣又袭来了,伏在枕上用着铅笔只 是火速的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 连牙关都在打战……由精神病理学 的立场看,那明白地是表现着一种 神经性的发作。那种发作大约也就 是所谓‘灵感’吧?……一来袭击, 我便和扶着乩(ji)笔的人一样写起 诗来。有时连写也写不赢。但这种
➢种类
➢再现想像 ➢比拟想像 ➢虚构想像
想像与联想
联想(association)
➢ 含义 ➢ 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 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 种类 ➢ 接近联想 ➢ 类似联想 ➢ 对比联想
➢ 联想主义
灵感与直觉
灵感(inspiration)
➢ 含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 心理现象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构思方式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何谓艺术构思
➢ 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 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 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 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 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回忆与沉思
回忆
➢ 含义: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 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