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7
从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现实地位来理解, 学校组织的这种异质性结构导致产生以下 三种结果:
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控制手段的区别,将社会 组织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①强制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物理的威 逼手段,如关押、隔离等; ②功利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物质的刺 激手段,如增减薪水等; ③规范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精神的监 督手段,如规范的约束、道德的反省等。 任何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所能采取的控制手段不外 乎物理的、物质的与精神的三种,只是某些社会组 织对其成员往往同时采取多种控制手段。
6
这种经济联系自然也会成为学校管理教师 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通过增加或扣发教 师的工资、津贴等物质的刺激手段来显示 组织的威力,促使教师服从学校。同时, 这种联系也会成为教师调节自己对学校组 织的行为的重要原因。
7
至于规范性与功利性这两种特征在学校 组织的总体性之中占有何种地位,则取 决于学校所承担的对于教师个人的经济 职能的强度。若社会要求学校更多地承 担对于教师个人的经济职能,赋予学校 更多的经济利益分配权,则教师与学校 之间的经济联系便会增强,学校作为功 利性组织的性质便相8 对突出,而作为规
5
对于以自重、自尊、自律为言行重要特征的教师 的最有效的控制手段是精神的监督手段。因此, 从根本上来说,学校对教师而言是规范性组织。
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又具有一定的 功利性,原因在于学校毕竟是教师获得经济来源 的职业场所。教师在学校工作,不只是为了教育 学生,奉献社会,而且也是为了获取必要的经济 收入,满足自身乃至家庭的生活需要。这样教师 与学校之间便存在着经济关系。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三)微观角度的研究
(四)综合角度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赛宾斯、华德、杜威
• 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
二、学科成型时期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三、社会学化时期
(一)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
3、教师角色实践
(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1、教师预期社会化 2、教师继续社会化 (三)教师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的两种观点 2、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3、职业倦怠的过程 4、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5、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2、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1、向上流动性 2、利益集团性 3、多重身份性 (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1、教师角色期待 2、教师角色领悟
•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2、人文研究范式
(二)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
(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1、功能范式 2、冲动范式 3、互动范式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 二、研究课程的形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第一编 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学科要素 、学科发展 第二编 教育的社会背景 社会结构、社会差异、社会变迁 第四编 教育自身的社会系统 学校、班级、课程、教师、学生等 第五编 教育的社会功能
马和民:《教育社会学》
第一编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 第二编 教育行为论 教师、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第三编 教育活动论 课堂教学、教育知识、 第四编 教育组织论 班级、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五编 教育制度论 社会变迁、社会结构、教育中的社会问题 第六编 教育功能论 教育制度的功能、教育与个体发展、教育与国家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纪社会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吴增基等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5、渡边雅男:《现代日本的阶层差别及其固定化》,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6、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德)赖特·特茨拉夫:《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 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教育社会学》
1、绪论 2、社会制度与教育 3、社会变迁与教育 4、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教育 5、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6、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7、教师、学生的社会学分析
《教育社会学的专题研究》
1、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论 2、教育的社会功能论 3、教育的现代化问题 4、教育的民主化问题 5、教育知识与社会控制问题的探索
?2社会制度与教育的社会功能?3社会结构与教育的调节机制?4社会流动与教育的公平和效率?4社会流动与教育的公平和效率?5社会变迁与教育现代化?6学习化社会中的终身教育问题?7现代社区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8现代社会体系中的家庭教育问题?910学校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11教师与学生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1绪论?2社会制度与教育?3?3社会变迁与教育社会变迁与教育?4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教育?5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6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7教师学生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社会学的专题研究教育社会学的专题研究?1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论?2教育的社会功能论?3?3教育的现代化问题教育的现代化问题?4教育的民主化问题?5教育知识与社会控制问题的探索主要参考书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分析教育学专业是指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原理、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等内容的学科领域。
教育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常常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教育社会学则是研究这些关系的学科。
本文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教育学专业的核心内容和意义。
一、教育社会学的定义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结合了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主要研究教育机构、教育过程和教育政策等与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关注教育的社会化过程、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及教育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教育机构:研究学校、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运作机制以及社会化功能。
2. 教育过程:探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以及教育过程中的社会化和认同建构。
3. 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以及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
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社会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分析等。
研究者通常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教育现象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研究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时,研究者可以通过访谈学校领导和教师,观察教育机构的日常运作来获取信息。
在研究教育政策时,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政府文件、统计数据和相关研究来了解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三、教育学专业中的教育社会学应用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教育社会学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社会因素。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分析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教育社会学的学习,提高对教育机构和教育过程的分析能力,深入理解教育现象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2. 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研讨课程中的案例研究,培养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能力,提高研究和决策的质量。
3. 教育政策分析能力:学生可以学习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评估政策的成效和影响。
班级社会功能
第一节班级组织的社会属性班级是什么?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一般有三种理解。
一,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主要以沃勒(W.Waller)为代表;二,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体系,主要以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为代表;三,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国外学者主要以J·W·盖哲尔(J·W·Getzels)和H·A·谢仑(H·A·Thelen)为代表,国内学者主要以吴康宁为代表。
一、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教育社会学研究表明,班级,首先是一个受班级制度及其宏观社会关系制约的现实的社会群体。
1它是一个以儿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群体,其形成和发展由一定的社会分工和特定的社会职能所决定。
沃勒是这一观点的提出者。
而将这一论点发展、提升的则是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和马卡连柯,他们将班级作为一种“儿童集体”来理解。
马卡连柯分析了“儿童集体”的特征:(1)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
“真正的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马卡连柯写道,“而是在自己面前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那种集体”。
2(2)为实现目标而组织的共同活动。
“集体只有当它显然是用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任务来团结人的时候,才可能成为集体”。
3(3)集体成员之间相互负责的关系。
他指出“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个人对个人的关系,而是同志关系,是集体的一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的关系”。
4(4)组织起各种自治机构。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的自治机构是“为实现共同目标协作活动的形式”。
(5)纪律、制度、舆论。
马卡连柯指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而制度则是组织集体活动和确定集体成员行为标准的形式,“有很高威信和值得敬爱的学生集体的社会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就学生个人的行为培养起有利于整体的习惯”。
5除此之外还有工作作风和传统。
诺维科娃在其主编的《集体教育学》一书中将班级集体的社会本质特征概括为三点。
第七章-学生的社会学分析
(1)从“身”存群体的角度:从一种社会场所进入角色 结构有所差异的另一种社会场所。
(2)从文化认同与文化调适的角度:从一种“社会环境” 融入文化结构有所差异的另一种“社会环境”
第二节 学生的同辈群体
一、同辈群体定义:社会学(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 人组成的小群体)教育社会学(指称儿童及青少年的 非正式的小群体)
第一节 学生的社会位置
一、学生的三重社会
1、学生面临的三重社会: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2、三种社会群体对学生影响的特点:
家庭对学生影响的特征:(1)先主性影响;(2)生活
化了的影响;(3)聚合性的影响;(4)经济化了的 影响
学校对学生影响的特征:(1)系统性的影响;(2)可
控性的影响;(3)社会界定性
三、同辈文化的类型
1、科尔曼对玩乐型文化的研究 2、克拉克:中学生同辈文化(玩乐型、学术型、违规型)大学生同辈文化
(玩乐型、学术型、 职业型、非顺应型)
3、苏加曼(一种是来源于中产阶级成人文化,着眼未来前程,控制现时欲 望,承认并服从成人权威;另一种是注重满足现时欲望,强调快乐主义, 拒绝服从成人权威)
第四节 学生的重要他人
3、我国80年代以来学生的偶像性他人的转 型性变化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偶像性他人的构成渐趋多样化。 (2)学生的偶像性他人的构成日趋“偏离”
学校教育长期宣传倡导的“榜样人物。 (3)无偶像重要他人者日趋增多。
选择=结果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社会属性有关。 (3)往往有层面之分。
第四节 学生的重要他人
五、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
1、定义:是因为受到学生的特别喜爱、崇拜或敬佩而被 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教育社会学课程核说明
教育社会学课程考核说明《教育社会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教育社会学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有关知识,理解教育社会学中对学校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能运用教育社会学中所揭示的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为使本课程的要求在考核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一、考核对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满分为100分,60分为合格。
形成性考核指学生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自主地学习文字教材,参加课程的辅导、网上讨论、答疑,完成统一规定的书面记分作业,由辅导教师按完成的质量评分,积分累计按30%记入期末总成绩。
终结性考试为闭卷,卷面成绩为100分,占考核成绩的70%,终结性考试的具体要求按照本说明中的考核依据与考核要求执行。
三、考核依据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以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学校教育社会学》(纪河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第1版)为依据,理论知识不超出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的范围。
四、考核要求要求学生在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去指导和开展教育实践,达到复习和提高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其中要求掌握部分的内容是考核的重点和难点,占考核内容的70%左右;了解和理解部分要求了解有关的基本知识,占考核内容的30%左右。
附;各章节具体考核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了解)一、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科建设的初创阶段2、 20世纪初—40年代——学科形成阶段3、 20世纪40年代后——学科成熟阶段二、影响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主要受制于三个因素:1、社会变革2、哲学发展3、学术传统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了解)(1)教育与社会结构。
教育社会学
第一次作业[论述题]二、联系实际论述班级的社会学意义。
参考答案:二、参考答案要点:1、说明班级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
2、班级组织的动态层面分析班级的社会学意义。
3、联系实际。
[论述题]三、目前我国社会,教师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对比较松散和半专业化,这种状况已影响到教师职业的健康发展,请你谈谈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中,应如何走教师专业化道路?也就是说教师专业化应体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答案要点:1、具有专门知识2、提供专业服务3、具有专业自主4、接受专业教育4、接受专业教育有以上相近方面论述即可给分[论述题]五、列举两种比较常见的西方教育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并比较两者的异同参考答案:答案要点:例如比较功能论和互动论1、功能论的定义,代表人物,主要理论;2、互动论的定义,代表人物,主要理论3、进行比较:功能论或冲突论都关注宏观的教育现象,互动论则强调对微观教育现象的研究,两者差异体现在:1、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假设:宏观研究强调社会结构外要于个体却又控制着个体,个人行为是社会的产生;微观研究强调个体具有社会约束背景中的更多自由,社会未必具有强大控制力;2、研究内容:宏观研究注重于社会层面的问题,微观研究强调对个体和小群体的研究。
3、研究方法:宏观研究更多地使用定量方法如多变量分析,微观研究强调定性方法,主张研究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个体。
[论述题]四、根据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理论,分析如何通过"家校合作"的途径,从而使儿童得到良好的社会化?参考答案:答案要点:1、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诸因素中,家庭和学校分别起到什么样的作用2、学校校阅和其他社会化因素的关系3、列举一些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论述题]一、请运用教育社会学课程中的调查研究方法自行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对现代学校教育或者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简要的调查(调查问题与调查范围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要的分析。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和内容提要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Sociology of Education教育社会学系教育类专业一级学科基础课程,它与教育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同属一个层次;它是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社会学原理在教育学科中的运用的理论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教育的思维及其能力,能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来自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教育事实。
二、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三、学分与学时3学分,每周3课时,共60课时四、教学方式本课程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因考虑系统全面地授受上述容,因此,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考察法、作业法为辅。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以期末考查作为主要考核方法,学生围绕教育现实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给予分析,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论文,并力求达到发表水平。
六、章节安排第1章:教育社会学概述(12学时)1.1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容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2章:教育与社会结构(6学时)2.1教育与经济2.2教育与政治2.3教育与文化第3章:教育与社会过程(6学时)3.1教育与社会变迁3.2教育与社会流动第4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6学时)4.1学校组织的性质4.2学校组织的结构4.3学校组织的文化4.4学校组织的取向第5章:班级的社会学分析(9学时)5.1西方班级社会学理论概述5.2班级的社会结构和功能5.3班级的新观念第6章: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6学时)6.1影响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因素6.2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第7章:课程的社会学分析(9学时)7.1课程容7.2课程授受7.3课程结构7.4课程评价第8章:教育机会均等探析(6学时)8.1教育机会均等概述8.2阻碍教育机会均等的因素分析8.3教育机会均等实践的审视七、研讨问题第1章:试述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对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个性化功能
• 定义:班级的个体个性化功能是指班级社会组织在帮助学生获得社会 属性,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个人形成独特的人格价 值、自主的目标追求和特殊的创造才能,成为具有独特性的社会成员 • 个体个性化功能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独特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教师来看,首先需要具有明确角色定位 从学生来看,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从家庭和社会来看,家庭要教育和引导孩子尊重、信任教师;社会对教 师职业更需要有正确的认识
• 班级生生关系
非正式小群体 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观点和志向为基础,自愿结合 而成的学生群体,其形成是自发的,不可避免的。其特征有:组织无 形性、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意识和行为一致性。
小群体类型:
亲集体型 中性型 偏集体型 反集体型
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工作:
引导学生端正人际交往态度 培养学生善于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 因势利导作好非正式小群体的工作
第四节 班级社会组织的社会气氛
• 班级社会组织气氛 涵义:班级社会组织气氛亦称班级精神文化,包括着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 精神文化 影响班级社会组织气氛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与权力运用 2、学生“领袖”人物的作用与群体影响 3、班级中的交往模式与人际关系
参照群体论 片岗德雄
• 个体将群体规范作为自己思考与行为的参照准则,并努力将个人融入 其中的群体,目的在于强调参照群体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活动共同体论 毛景焕
• 班级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班级的社会属性与功能以及班级内部的精 神、文化和伦理
班级社会属性多元分析的意义
教育社会学
新编教育社会学(主编:马和民)第一篇: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导论教育社会学: 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教育社会学的两种研究路径: 第一种,主要是以孔德/图尔干/斯宾塞维代表的学术渊源,偏重”社会事实”, 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 第二种是以韦伯为代表的,主要是偏重个体事实, 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社会有机论,教育现象放于社会大系统进行分析)2.综合性(理解的教育是广义的噢究的视角和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 对本国本土教育事实的研究. 4. 实证性( 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教育事实资料)●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 1. 功能局限性(具有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比如只能协助而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不能独立的解决教育问题) 2. 地位局限性( 对社会学依附明显) .3. 应用局限性( 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把社会化的形态分为三类: 后喻文化- 儿童向成人学习;并喻文化-儿童或成年人都需要向各自的同辈人学习;前喻文化-成年人向儿童学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宏观角度: 围绕教育功能展开, 研究重点在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与社会不平等/教育与社会变迁/与人的社会化问题等.中观角度: 研究以学校为中心开展. 重点是学校科层制组织的性质/目标/结构/组成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微观角度: 一类是以英国学者杨为标志,形成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二类是采用现象学/象征互动论与俗民方法论等,以课堂和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形成学校教育的俗民志.综合角度的研究: 同时关注宏观和微观两种社会过程. 如, 美国波普尔的”隐性课程论”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萌芽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 成形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转型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后得到飞速发展.代表人物: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一词. 称这门学科为”实证哲学, 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的实证研究”。
教育社会学
0086《教育社会学》2012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第一章绪论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定义可以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来定义教育社会学,但这二者都不能很好的表达教育社会学的特殊性。
因此,可以将教育社会学定义为研究教育活动之社会过程及其与其他社会过程影响关系,研究社会结构中的教育制度与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行动的学说体系。
2、社会结构指在一定社会中,社会成员划分成的社会集团或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团内部的关系。
广义的社会结构就是指社会群体及群体之间的关系状况。
狭义的社会结构则专指社会内部分化的状况,并经常被社会阶级阶层状况、社会职业结构等概念所替代。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现状1、结构功能主义是二战后在美国崛起的最重要的社会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帕森斯、默顿等。
其主要观点有:(1)社会是客观的存在,是由不同部门组成的整体;(2)社会各组成部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这一功能是使社会整体之间建立相互依存关系的基础;(3)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稳定的,这既有赖于社会功能的分化,同时也借助于社会中共同的价值观念;(4)社会的和谐关系会因社会组成部分的变动而出现不平衡的现象。
需要通过调整达到新的平衡。
2、科层制:对科层制进行阐释和分析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
他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以某种权力为基础的,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制的基础,它为管理活动、管理人员和领导者行使权力提供了正式的规则。
科层制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体制。
其特点主要有:①有正式规章;②有明确分工;③权力分层;④按正式规则发生公务关系;⑤任职资格要通过考核和任命。
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有助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
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组织成员的个性特征,压抑了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章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1、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应用层次,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应用层次包括宏观层次、微观层次和中观层次三个层次。
研究层次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者所使用范式的特点两个方面。
《教育社会学》要点
第三节 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 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 文化传递是文化世代相接,是文化在世界
上的延续。 • 文化的传播是文化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
域的扩散,使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二、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 教育的文化选择具有两种取向,一是按
照社会的需要选择文化,二是按照教育的 需要选择文化。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变迁
①属于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或具体学科 ②属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或具体学科 ③中介学科
学科功能及学科边界
1. 学科功能 ①描述功能 ②解释功能 ③咨询功能 2.学科边界
所谓学科边界,是指的一门学科在功能 上的限制。
研究对象
• 社会化过程说 佩恩: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
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科学。 涂尔干:“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
二、社会结构与教育的关系 • 经济结构与教育 • 政治结构与教育 • 文化结构与教育 • 人口结构与教育的关系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变迁、社会流动
—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 社会变迁及其类型 1. 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2. 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 3. 进化的社会变迁与革命的社会变迁 4. 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19世纪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有早期的孔德、斯宾塞、涂尔干以及 后来的默顿、帕森斯等人 。
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 为社会人,并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 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 构得到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 教育社会学的冲突取向
3、社会流动
•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从一 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 系 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 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 流 动。
教育社会学
第一篇: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导论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两种研究路径: 第一种,主要是以孔德、图尔干、斯宾塞维代表的学术渊源,偏重“社会事实”,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
第二种是以韦伯为代表的,主要是偏重“个体事实”,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社会有机论为代表,在研究时始终强调整体、有机联系的观点,教育现象放于社会大系统进行分析。
2.综合性:理解的教育是广义的,重点分析学校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综合性。
3.现实性:直面现实生活的教育事实,特别是对本国本土教育事实的研究。
4.实证性: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教育事实资料,再进行二次分析。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社会学可为教育活动、教育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关系。
2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社会学一般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3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1.功能局限性:具有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比如只能协助而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不能独立的解决教育问题。
2.地位局限性:对社会学依附明显。
3.应用局限性: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其成果和结论的应用视情况而定。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把社会化的形态分为三类: 后喻文化-儿童向成人学习;并喻文化-儿童或成年人都需要向各自的同辈人学习;前喻文化-成年人向儿童学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宏观角度:围绕教育功能展开, 研究重点在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与社会不平等、教育与社会变迁以及与人的社会化问题等。
中观角度:以学校为中心开展,重点是学校科层制组织的性质、目标、结构、组成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微观角度:一、以《知识与控制》为标志,形成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二、采用现象学、象征互动论与俗民方法论等,以课堂和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形成学校教育的俗民志。
综合角度:同时关注宏观和微观两种社会过程。
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及其价值选择兼与谢维和教授商榷
在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班级事实是指构成班级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这 些要素包括学生、教师、课程、学校环境等。班级事实分析的必要性在于,它可 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同时,班级 事实分析还具有以下意义:
首先,班级事实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班级的社会结构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在班级中,学生通过互动与合作构建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对学生的 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吴康宁教授在商榷文章中指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是不可取的。他 认为,这种倾向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和创造力,并有可能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然 而,吴教授没有认识到的是,管理主义倾向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它 本身并不一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一定的规则和指导是必要的, 以确保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安全。
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 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因此,在班级教育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他们 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其次,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在班级教育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 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教师可以了 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次演示认为班级活动中管理主义倾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教 育体制、学校管理和教师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管理 主义倾向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它本身并不一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 面影响。在应对这一倾向时,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持平衡,确保学生在 班级活动中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德比较宪法视野下的人格尊严尽管存在差异,但都是为了保障 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差异背后的政治、社会 和文化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宪法制度,以更好地保护每一位公 民的人格尊严。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中德两国宪法对人格尊严的不同 传统和理解,为推动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班级社会功能
第一节班级组织的社会属性班级是什么?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一般有三种理解。
一,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主要以沃勒(W.Waller)为代表;二,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体系,主要以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为代表;三,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国外学者主要以J·W·盖哲尔(J·W·Getzels)和H·A·谢仑(H·A·Thelen)为代表,国内学者主要以吴康宁为代表。
一、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教育社会学研究表明,班级,首先是一个受班级制度及其宏观社会关系制约的现实的社会群体。
1它是一个以儿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群体,其形成和发展由一定的社会分工和特定的社会职能所决定。
沃勒是这一观点的提出者。
而将这一论点发展、提升的则是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和马卡连柯,他们将班级作为一种“儿童集体”来理解。
马卡连柯分析了“儿童集体”的特征:(1)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
“真正的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马卡连柯写道,“而是在自己面前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那种集体”。
2(2)为实现目标而组织的共同活动。
“集体只有当它显然是用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任务来团结人的时候,才可能成为集体”。
3(3)集体成员之间相互负责的关系。
他指出“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个人对个人的关系,而是同志关系,是集体的一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的关系”。
4(4)组织起各种自治机构。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的自治机构是“为实现共同目标协作活动的形式”。
(5)纪律、制度、舆论。
马卡连柯指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而制度则是组织集体活动和确定集体成员行为标准的形式,“有很高威信和值得敬爱的学生集体的社会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就学生个人的行为培养起有利于整体的习惯”。
5除此之外还有工作作风和传统。
诺维科娃在其主编的《集体教育学》一书中将班级集体的社会本质特征概括为三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过任何一个学生的直接互动范围; ❖ 再次,学生互动常常要受到师生互动的极大制约。因此可以
说师生互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与班级组织活动联系在一起了。
18
一、师生互动
❖ 师生互动研究的背景主要是随着二战后西方国家教育机会均等 政策的失败,人们将关注重心从形式均等转向实质均等,将研 究视线从学校外部的各种制度转向学校内部的各个过程。
分的第二个重要之处在于:它是非成人组织。所表现出来的 特征就是“半自治性”。 ❖ 所谓半自治性,是指作为非成人组织的班级,并完全靠自身 的力量来管理自身,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于外部力量。这 一特性源于学生的三种非成人属性。
7
❖ 第一,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自 主意识是自治的心理基础。
❖ 整个师生互动包括四个分支过程: 其一是教师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 其二是学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 其三是教师与学生的碰撞过程; 其四是教师与学生的调整过程。
19
❖ 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师生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而 是师生双方相互界定、相互碰撞的过程。 第二,师生互动过程并非自始自终稳定不变的过程,而 是师生双方之间不断解释对方所作反应、并随时采取相 应对策的过程。
❖ 归为五大类: ❖ 第一类为“受欢迎者”; ❖ 第二类为“受争议者”; ❖ 第三类为“受孤立者”; ❖ 第四类为“受忽视者”; ❖ 第五类为“受遗忘者”。
15
❖ 班级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同样是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 “文化资源”,学生从自己在非正式结构中所处位置进一步 体验着“社会地位”差异,接受着群体水平上的肯定或否定 的“社会评价”,形成群体生活中的成功感、平凡感、失落 感和失败感。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 会学分析
1
❖ 一、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 (一)班级组织形态的历史发展
❖ (二)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 1、自功能性
❖ 帕森斯曾将班级的功能概括为两类:一是社会化功能,即是 指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责任感方面的功能;一是选择功能, 即是指在形成并鉴别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社会结构补充各种 成人角色提供依据方面的功能。
12
二、非正式结构
❖ 非正式结构与正式结构的根本区别在于:非正式结构是班级成员在日常 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正式结构是班级组织的外部力量从制度上预先规 定的。
❖ (一)非正式结构中的学生状况
❖ 非正式结构,通常专指班级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其特征主要有:其一 是人数少;其二是吸引力强;其三是“集体性”强;其四是沟通效率高。
❖
8
❖ 二、班级组织的功能
❖ 1、归属功能 ❖ 2、社会化功能 ❖ 3、选择功能 ❖ 4、诊断与矫正功能
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
❖ 对班级组织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我们主要从我国学校内的 班级组织为主来进行研究。
❖ 一、班级正式结构
❖ 正式结构通常指组织中的工具性角色的结构。班级组织中的 工具性角色,是指为完成班级工作而服务的角色。
❖ 班级是由几十个担负着这种奠基性学习任务的学生所构成的 特殊社会组织,而这就决定了班级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 的首要特征——“自功能性”。
❖ 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得以建立,不仅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向 性的指标(如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校管理等),而且按照 现代教育原理,更重要的首先是,基于其成员——学生—— 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
20
❖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的相对稳定性导致师生互动对班级组织成 员具有一种“分化”功能,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首先 要影响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机会。
❖ 第二,从学生的组织调控技能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组 织调控技能是自治的技术基础。
❖ 第三,从学生的相对地位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班级作 为非成人组织不得不接受成人社会的代表——教师——的直接控制。
❖ 教师是制度高位者,学生则是制度低位者。这种相应社会地位的差异, 使得班级组织的运行通常被控制在半自治状态,主要表现在:首先,班 级组织的运行要受到来自教师基于教育目标的控制。其次,班级组织的 运行还要受到来自教师的源于权威意识的控制。
10
班干部 小组长 组员
校长 年级组长 教师
这种金字塔型正式结构是导致学生形成地位差异 观念及权威服从观念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11
❖ 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的强稳定性也是学生的奠基性学习的一 种“文化资源”,唯不同“阶层”的学生所“学”不同。长 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普遍具有较强的成功感、 强调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具有较强的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 权威意识;而无班干部经历的学生相去甚远。
13
❖ (二)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 1、积极作用为: ❖ ①满足学生的交往与表现自我的需要; ❖ ②促进班级组织内意见沟通。 ❖ 2、消极作用为: ❖ ①群体内部的过多接触,容易影响其成员对班级组织活动的
参与; ❖ ②群体利益的一味保护,容易导致群体发展成为班级组织内
的“在班级组织中,学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至少存在5 中类型:单向选择关系、单向拒绝关系、相互选择关系、相 互拒绝关系、无选择无拒绝关系。
5
❖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 性”,班级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 关的功能。舍此功能,班级组织就失去其存在意义,其对于 外部社会的各种功能也就失去评价的参照标准。在这个意义 上,班级首先是一种“自功能性组织”。
6
❖ 2、半自治性 ❖ 班级组织以其成员的基本属性,便可同其他社会组织明确区
❖ 因此,无论是从正式结构来看,还是从非正式结构来看,班 级组织都不仅是影响学生进行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的因素, 而且其本身便已成为这种学习的重要中介乃至直接对象。
16
❖ (三)班级非正式结构的社会测量 ❖ 三、社会网络分析 ❖ 四、两种结构的矛盾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 班级组织的互动是指班级组织的动态层面的研究。 ❖ 师生互动对班级组织的运转与发展具有举足重要的影响: ❖ 首先,师生互动本身常常就是班级组织整体活动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