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传染病学基本原理
《传染病学》第九版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prion)、病毒(virus)、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支原体(mycoplasma)、细菌(bacteria)、真菌(fungus)、螺旋体(spiro-chete)和寄生虫(parasite),如原虫(protozoa)、蠕虫(helminth)、医学昆虫(medical insect)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重点研究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做到防治结合。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包括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甚至改写过人类历史。
人类在与传染病较量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战果,19世纪以来,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发现及其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推动了生命科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疫苗的研究诞生了感染免疫学,奠定了免疫学的理论基础,已用来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手段;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Koch法则”明确了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病原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许多疾病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
正是由于上述辉煌战果,加上社会文明的推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渐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占了上风。
20世纪70年代西方医学界一度认为,传染病正在消亡。
第一讲 传染病学总论讲述
病 原 体 的 致 病 力
毒力
virulence
-毒力=毒素+其他毒力因子(穿透能力、侵袭
能力、溶组织能力)
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
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 合物,可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数量
quantity
-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
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在不同传染病中,能 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机 械 屏 障 作 用
外屏障:皮 肤粘膜及 其分泌物; 内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体 液 因 子
吞 噬 作 用
细 胞 免 疫
体 液 免 疫
存在于体液中的 补体,溶菌酶, 备 解素(properdin), 血管活性肽和各 种细胞因子(如 TNF)等都可起
清除病原体作用
吞噬细胞存在 于各种组织,其 中中性粒细胞 最为重要,这些 细胞内含大量 溶酶体,可杀灭 被吞噬的病原 体.
传染病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防治传染病任务十分严峻, 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第 —节 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三、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四、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与免疫(infection and immunity)
组织损伤的机 制(三种)
直接侵犯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重要的病理 生理变化 (急性期)
体温升高
代谢改变
内分泌改变
一、同的入侵门户,只有入侵门户 适当,病原体才能定居、繁殖及引起病变. 如伤寒杆菌必须经口感染,白喉杆菌一般经鼻 咽感染,破伤风杆菌经伤口感染。如果吃进大 量破伤风杆菌是不会感染破伤风的
传染病学第九版第一章总论(一)
传染病学(第9版)
二、临床特点
3. 症状明显期 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充分表现特有症状和体征 为许多急性传染病所共有 某些传染病可缺如,即顿挫型
4. 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
传染病学(第9版)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natural factors
— 地理, 气象, 生态
— 疫源地
— 自然疫源型传染病/人兽共患病 zoonosis (鼠疫, 螺旋体病, 人禽流感)
社会因素 social factors
— 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生活条件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防治的辉煌战果
1. 微生物的发现
2. 免疫学的兴起
3. 抗微生物药物的发现和应用 4. 感染病学理论的形成
消灭或基本控制 —— 天花,脊髓灰质炎
传染病学(第9版)
当代社会面临的传染病压力
(一)新发感染病
新发现的感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 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 外毒素
— 内毒素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学讲义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特点】【大纲要求】总论考什么?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感染病的发病机制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重点内容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及含义传染病流行过程中3个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概念】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有特异性免疫反应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排出病原体,有传染性,携带病原体超过3个月者为慢性携带者。
潜伏性感染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体,而将其局限,一旦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
不排出病原体,与病原携带不同。
如单纯疱疹(HSV)、带状疱疹(VZV)、疟疾、结核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最常见的是()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最不常见的表现是显性感染。
【A2型题】王某,女性,患慢乙肝10年,血HBsAg(+), HBeAg(+),抗HBc(+),其12岁女儿体检时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王某女儿属于()A.垂直感染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抗HBs(+),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应该隐性感染过。
【A2型题】男性,20岁,无任何不良反应,体检时,发现血清HBsAg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A.重复感染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HBsAg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应为病原携带者。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感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只有入侵部位适合,病原体才能定植、生长、繁殖及引起病变。
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断标准第一章:概述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诊断标准是判定传染病是否存在的重要依据,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旨在提高读者对传染病诊断标准的认识,掌握传染病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传染病诊断的基本原则1.病原学诊断: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为诊断提供直接证据。
病原学诊断方法包括:分离培养、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
2.流行病学史: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接触史、旅行史等,有助于确定传染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4.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生化检查等,有助于确定病原体和评估病情。
5.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病因,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第三章: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标准1.流感: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流感。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2.肺炎:结合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诊断肺炎。
病原学检查包括痰培养、血培养等。
3.痢疾: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痢疾。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粪便培养和核酸检测。
4.结核病:结合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诊断结核病。
病原学检查包括痰涂片、痰培养等。
5.艾滋病: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艾滋病。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抗体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
第四章:传染病诊断标准的实际应用1.提高诊断准确性:遵循传染病诊断的基本原则,综合运用多种诊断方法,提高诊断准确性。
2.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根据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时发现、隔离、治疗患者,阻断传播途径,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3.疫情监测:定期收集和分析传染病诊断数据,掌握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4.培训和宣传:加强对医护人员和公众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培训,提高防控意识。
第五章:展望1.新型传染病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诊断速度和准确性。
传染病学基础
传染病学基础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的学科,其基础知识对于抗击疾病和维护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防控措施以及传染病学研究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或其他病因引起的,在人群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传播方式导致疾病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和感染性,能够使得正常人通过接触、空气传播、血液传播、食物传播或虫媒传播等途径感染上相同或相似的病原体。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媒介传播等。
飞沫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呼吸、打喷嚏、咳嗽等方式排出并悬浮在空气中,他人吸入后导致感染;接触传播是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体液、分泌物、皮肤等导致感染;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悬浮传播,他人吸入感染;媒介传播是指蚊子、跳蚤、虱子等昆虫叮咬导致感染。
三、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为了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
首先是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意识,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如勤洗手、多通风、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等;其次是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以及加强传染病预防接种,提高群体免疫力;此外,对于特定传染病,还需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隔离患者、关闭学校或公共场所等。
四、传染病学研究的重要性传染病学研究对于科学认识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传染力等特征,可以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提高预防传染病的效果。
其次,传染病学研究也有助于研究疫苗的开发、临床治疗方法的改进等,提高疾病的防治水平。
此外,传染病学研究还对于预测和控制突发传染病的爆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结语:传染病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加强对于传染病的防控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并同时加大传染病学基础研究的力度,不断提高对于传染病的认识和控制水平,为维护公共卫生,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汇总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
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二)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不出现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三)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四)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五)潜伏性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 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 则可引起显性感染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
不同的疾病致病所需菌量不一。
一般病原体数量越大,感染可能性越 大,潜伏期较短,病情较重。
(4)变异性(variability) 环境因素可使病原体遗传因子改变, 发生变异。 (致病力的变化;抗原性变化;耐药 性变化…) 利用人工条件,以各种因素激发病原 体变异: 定向变异,为人类利益服务。
三、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均 研究传染病,都以消灭传染病为目标,但角度 不同。传染病学是以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 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 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其早期诊断方法以及 有效的治疗措施,它属于临床医学范畴。流行 病学则是以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传染病 在人群中发生的原因,分布规律以及有效的预 防和控制措施,属于预防医学范畴。二者需要 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传染)的概念
概念:传染是指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 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 用和相互斗争的过程,一般也可称为感 染。 必备条件:病原体、人体、所处环境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大多数传染病: 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㈠ 自然因素(Natural factors) 地理条件 气候因素 生态环境
自然因素对病原体与人体都产生影响, 与流行过程关系甚大。 传染病的地区性与季节性分布与自然 条件密切相关。
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对自然条件 的依赖尤其明显。 ㈡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 经济发展水平 生活水平 文化教育水平与卫生习惯
(5)入侵门户与特异定位 • 病原体入侵人体需有特定途径 (侵入门户) • 体内生长繁殖亦有一定部位
传染病(人民卫生7版)
传染病学(人民卫生7版)第一章总论●掌握1.感染:感染时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2.感染的种类: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不产生或轻微组织损伤,无症状)、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长于3个月慢性)、潜伏性感染(存着,等待时机)3.感染性疾病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流行强度、分布特征)、感染后免疫。
4.临床特点:(一)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5.传染病流行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6.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临床资料(病史、体格检查)、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以及其他检查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其他如胃镜)7.处理原则: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8.病原治疗:抗生素、抗毒素、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某些免疫调节药9.对症支持治疗方法: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不同阶段采取合理饮食、补充营养、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增强患者体质和免疫功能的个项目措施。
10.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及其意义:2004年11.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共2病种)。
市2小时,农6小时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2小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新增)。
(共26病种)。
市6小时,农12小时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新增)。
传染病学总论
整理ppt
1
总论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整理ppt
2
前言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阮粒、病毒、衣原体、 立克次体、衣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 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科造 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 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 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整理ppt
3
前言
历史上传染病对人类造成很 大的灾难。 • 鼠疫、霍乱、天花、疟疾、 血吸虫病和黑热病广泛流 行 • 新中国成立后,天花得到 消灭,脊髓灰质炎接近消 灭。
整理ppt
10
一、感染的概念
“新发突发传染病”:新的病原体:如HIV 病毒、SARS相关冠状病毒、甲型H1N1流 感病毒引起的疾病。
“再现传染病”:已经被控制的传染病如 结核病由于种种原因在局部地区流行。
难治性耐药菌株感染:光谱抗生素的滥用 诱发细菌耐药基因突变
整理ppt
11
一、感染的概念:多种形式的感染 情况
病毒性肝炎 • 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整,理ppt最后在某脏器定居。 26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三)排出途径
• 单一途径:志贺菌,粪便 • 多种途径:脊髓灰质炎病毒,粪便,飞沫 • 叮咬或输血:疟原虫
整理ppt
27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直接损伤:
• 借助其机械运动及其分泌的酶直接破坏组织 • 通过细胞病变而使细胞溶解:脊髓灰质炎病毒 • 通过诱发炎症过程而引起组织坏死:鼠疫
传染病学的基本原理与实践教学设计
基因测序在溯源和预警中作用
病原鉴定与溯源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对病原体进行精确鉴定和分型,追溯传染源和 传播途径,为疫情防控提供关键线索。
疫情监测与预警
实时监测病原体基因变异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高危变异株,为疫 情预警和防控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疫苗研发与应用
基于基因测序结果,研发针对性强的疫苗和药物,提高防控效果和治 疗水平。
止咳药等。
支持治疗
通过补液、营养支持等手段, 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促进康
复。
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管理
控制传染源
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病 原体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消毒、灭菌工作,避免病 原体通过空气、水、食物等途 径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 降低感染风险。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报告制 度,及时发现并控制传染病的
传染病分类
根据病原体种类、传播途径和宿 主类型,可将传染病分为病毒性 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 病等。
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 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等。
07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传染病防控体系不完善
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控体系仍存在 诸多漏洞和不足,如监测预警不及时、防 控措施不到位等。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生态环境变化,新 发传染病不断出现,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 威胁。
疫苗研发与应用不足
公共基础知识传染病学基础知识概述
《传染病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染病曾多次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从黑死病到天花,从流感大流行到新冠肺炎,传染病的爆发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传染病学基础知识,对于预防、控制和治疗传染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对传染病学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
二、基本概念1.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2.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2)传染性:传染病具有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将病原体从一个宿主传播给另一个宿主的能力。
(3)流行性: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病可以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形成流行。
(4)免疫性:人体在感染病原体后,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同种病原体的再次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3. 传染病的分类(1)按病原体分类:可分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
(2)按传播途径分类: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接触传染病、虫媒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等。
三、核心理论1.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这段时间。
(2)前驱期: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发热、乏力、头痛等。
(3)症状明显期:出现特定的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典型表现阶段。
(4)恢复期:症状逐渐减轻,身体逐渐恢复健康。
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尘埃等传播,如流感、肺结核等。
(2)消化道传播:病原体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传播,如霍乱、伤寒等。
(3)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如狂犬病、破伤风等。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导手册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导手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目录第一章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一、何谓传染病二、何为法定传染病三、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四、传染病控制的基本原则五、为何学校较易发生传染病的流行六、学校传染病流行概况七、学校常见传染及国家重点防治的疾病第二章学校如何预防传染病一、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管理机制二、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师生良好卫生习惯三、注意保持个人卫生,积极预防传染病四、学校不同场所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五、疫苗接种第三章学校如何应对传染病疫情一、学生如何应对传染病二、学校领导如何应对传染病疫情第一章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一、何谓传染病(一)、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
此类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内引起,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可导致感染者死亡。
这些病原体,能通过多种途径,从一个传染源(例如病人、病畜)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使其他人也感染同样疾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1、病原体绝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少数传染病的病原体至今仍不太明确。
2、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3、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1)流行性。
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患同一传染病的人。
(2)地方性。
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被感染后可以产生
特异的免疫反应 可以通过血清学试验 检测
• 4 耐过动物能获得特
异性免疫力
• 5 具有特征性的临诊
症状
构成传染病的必要条件
• Koch’s postulates
– 特殊的病原菌在同一疾 病中察见
– 能分离成纯种
– 纯培养接种至易感动物, 产生同样疾病 – 自人工感染的动物体内 能重新分离得该病原菌 纯培养
Robert Koch
传染病的病程经过
•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
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四个阶段。
潜伏期
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动物(人)体起,至开
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期,称为潜伏期。 • 每一个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范围 (最短、 最长),并呈常态分布。 • 潜伏期的长短一般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反 比 • 潜伏期的意义
A类
• 国际兽疫局(OfficeInternationalDesEpizooties,
OIE)将动物疾病分成A类和B类。A类疾病(1istA) 是指超越国界,具有快速的传播能力,能引起严 重的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后果,并对动物和动物 产品的国际贸易具有重大影口向的传染病。按照 《国际动物卫生法典》 (Internationalanimalhealthcode)的规定,应将这 类疾病的流行状况经常或及时地向OIE报告。A类 疾病包括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猪水疱病、牛瘟、 小反刍兽疫、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结节性皮肤病、 裂谷热、蓝舌病、绵羊痘和山羊痘、非洲马瘟、 非洲猪瘟、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
传染病的分类
• 按传染病的病原体分类 • 按动物的种别分类 • 按病原体侵害的主要器官或系统分类 • 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类
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类
• 一类疫病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
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 灭措施的疾病。 • 二类疫病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 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 • 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 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
抗感染免疫
• 在大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内环境并不
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 体能迅速动员全身的防御力量将该病原微 生物消灭,使其不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和 临床症状,这种现象统称为抗感染免疫 (Anti-infectiouslmmunity)。
转归期
• 指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此时如果病原体的
致病能力增强,或动物体的抵抗力减弱,则 疾病以动物的死亡而告终。如果动物体获得 了免疫力,抵抗力逐渐增强,机体则逐步恢 复健康,表现为临床症状逐渐消退,体内的 病理变化逐渐消失,正常的生理机能逐步恢 复。在疾病转归期,机体能够在一定时期内 保留免疫学反应,同时在机体内也存在有病 原微生物,但这种免疫学反应和带菌(毒)现 象存在时间的长短则与传染病的种类有关。
B类
• B类疾病(1istB)是指在国内对社会经济或公共卫
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 易具有很大影响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按规定应 每年向OIE呈报一次疫情,但必要时也需要多次 报告。
感染和抗感染免疫
• 感染的概念 感染通常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
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不 同程度的病理反应过程。
前驱期
• 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称为前驱期。在前驱期中的临床表现通常 是非特异性的,如发热、疲乏、食欲减退 等,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一般持续1-3d。 起病急骤者,则无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 症状明显期 急性传染病患畜(者)渡过前驱期
后,在某些传染病 (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 炎等)中,大部分患者随即转入恢复期,临 床上称为顿挫型 ,仅少部分转入症状明显 期。某些传染病 (如麻疹)患者则绝大多数转 入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持有 的症状和体征通常都获得充分表达,如破 伤风、猪丹毒等。
第一章传染病学基本原理
• 1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
每 一个传染病都是由 特
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
许多传染病 (如霍乱、伤 寒 ) 都是先认识其临床和 流行病学特征,然后认 识其病原体的。
SARS
• 2 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 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感染的类型
• • • • • •
•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顿挫性感染和一过性感染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感染和 协同感染 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 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infection) 是指在入侵的病毒不能
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时,感 染动物可在一定时期内带毒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 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 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持续性感染包括 潜伏性感染(1atentinfection)、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 发病毒感染等。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黏病毒、反转录 病毒和朊病毒等科属的成员常能导致持续性感染。
•
慢发病毒感染(slowvirusinfection)是指那些潜伏期长、 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为转归的感染过程。慢发 病毒感染时,被感染动物的病情发展缓慢,但不断恶化且 最后以死亡而告终。朊病毒和慢病毒引起的感染多属此类。 常见的慢发病毒感染性疾病有牛海绵状脑病、绵羊痒病、 梅迪—维斯纳病、山羊关节炎—脑炎和克雅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