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5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载体与体现,学科核心素养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
只有深入理解了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为即将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提供充分的准备。
从基础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其重点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基础定位。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核心素养应该与该学科的基础性学习密切关联,从一个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中,落实对学习者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
所以,素养关注的不应该是以题海战术为基础所形成的应试经验,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回避与逍遥。
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成长历程、学科的教学推进,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关注的正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可以得到培育和塑造的素质和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者通过学习实现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要将学习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是关心他们记住了多少固化了的条目。
这种目标的设计,应该是基础性的,面向学习者成长的全过程,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其持续产生影响的。
从独特贡献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其重点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学科意义。
核心素养体系繁杂,教育课程门类繁多。
如何将这么多素养,通过这么多课程,整合到学生身上,成为一种具有整体性的学生素养表现?有的研究者就曾经提出这样的担心:每个学科都要有自己的核心素养,汇总到学生那里,会不会成为负担?这是在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关系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才能做到既能体现学科价值,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我认为,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各个学科必须从自己的特性中提取本学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最有价值的东西,将这些东西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核心素养突出的应该是学科价值的个性与学生专业成长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有机结合,是该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可以从素养和学科两个角度来理解。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名词解释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名词解释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必备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和相关的知识,如语法、修辞、词汇、语义、文体等。
2. 思想情感: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应掌握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品质,如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对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尊重和认同等。
3. 语言积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应积累的语言表达素材和经验,如广泛阅读、大量写作、积极积累成语、俗语、歌词、诗歌等。
4. 语感: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应形成的对语言直觉理解和判断的能力,如准确品鉴语言风格、敏锐捕捉语言信息、灵活使用语言表达等。
5. 思维品质: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应培养的思维能力,如理解、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联想、想象、创新等思维品质。
6. 品德修养: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应培养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如爱国、诚信、友善、责任、义务等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7. 审美情趣: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应培养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如欣赏自然、社会、人生的审美体验,以及对艺术、文学、音乐、影视等的审美能力。
8. 个性品格: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应培养的个性品质和性格特点,如积极、乐观、自信、坚韧等个性品格。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以下是对这四个方面的详细解读:1.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它指的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
它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3.审美鉴赏与创造: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应用。
它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4.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旨归。
它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文化传递、文化认同、文化创新的过程。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
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以及具备该素养学生的表现
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以及具备该素养学生的表现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学习的基本要素和能力,它是学科学习的核心,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必须掌握的能力和知识。
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科基本概念和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包括学科的基本原理、理论和模型,以及学科的基本事实和信息。
2. 学科方法和技能:学生必须掌握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学科的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和解释等方法,以及学科相关的技能和操作。
3. 学科思维和能力:学生必须具备学科思维和能力,包括学科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判断力等。
4. 学科价值观和态度:学生必须具备学科的价值观和态度,包括对学科的认同、对学科的热爱和兴趣、对学科的负责和尊重、对学科的创新和探究等。
具备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表现为:
1. 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概念和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学科的概念和知识。
2. 具有熟练的学科方法和技能,能够灵活运用学科的方法和技能,解决学科相关问题。
3. 具有优秀的学科思维和能力,能够运用学科的思维和能力,创新性地解决学科相关问题。
4. 具有积极的学科价值观和态度,对学科充满热爱和兴趣,对
学科有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具有创新和探究的精神。
总之,具备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是学科学习的优秀者,他们掌握了学科学习的基本要素和能力,能够在学科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各学科核心素养
各学科核心素养引言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特定学科领域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
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
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细节和作者观点,并能从中提取必要的信息。
2.写作能力:学生具备书写规范的能力,能够运用丰富的表达方式,正确使用语法、标点和词汇。
3.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表达清晰、准确。
4.文学鉴赏能力: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形式,对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和评价。
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概念和运算能力: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字概念,能够进行四则运算和简单的算术推理。
2.空间几何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几何概念,具备空间观念和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
3.数据分析能力:学生能够收集、整理和处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
4.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能力。
英语核心素养英语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英语学科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听力理解能力: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英语表达和对话内容。
2.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能够流利、准确地进行口头表达,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和对话。
3.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英文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并能获取必要的信息。
4.写作能力:学生能够用英语撰写简单的文章,运用正确的语法和词汇。
科学核心素养科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科学学科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知识和理解能力: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并能够理解科学现象和实验结果。
小学科学教育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教育学科核心素养1. 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小学科学教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包括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用以及科学态度的形成。
2. 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知识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也是他们理解和解决科学问题的前提。
小学科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事实等。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探究来积累科学知识,从而建立起对科学的基本了解。
3. 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思维是指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时所运用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方法。
小学科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提出科学问题、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现象。
4. 科学方法的运用科学方法是指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和过程。
小学科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论验证等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掌握科学方法,并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
5. 科学态度的形成科学态度是指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小学科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勇于质疑、重视证据、尊重科学知识和科学发现的价值等科学态度。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和学习,逐渐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为了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科学学习的积极性。
- 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 引导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归纳,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 鼓励探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 多元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认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指将化学知识转化为具体能力,以解决生活、工作和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五个方面。
首先,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多角度地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同时,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
同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
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
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总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是将化学知识转化为具体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这需要引导学生全面、多角度地认识物质的多样性,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树立证据意识,以及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
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一门学科中,学生应当掌握的核心知识、技能和态度。
这些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该学科领域内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也是他们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的关键能力。
在教育领域,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强调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掌握,还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和重复。
例如,在数学学科中,核心素养可能包括逻辑推理、问题解决、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在语文学科中,则可能强调阅读理解、文学鉴赏、语言表达等素养。
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都是根据该学科的特点和学习目标来确定的。
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者希望学生在完成一定阶段学习后,能够具备的关键能力和素质。
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学术成就,更关乎其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正确引领学科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展学生语言能力,首先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表达的渴望,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导入,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于课堂、对于话题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其次,要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充分肯定学生,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各项能力都正处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多采取正向的鼓励,指导学生把一句话说得具体、生动,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语言训练和展示的机会。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着重培养和开展思维才能,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散性地提问,广泛听取学生发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同时,教师自身也应具有创新理念,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天地。
语文教学具有美育的功能,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挖掘出课文中的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课文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美,文字构造出生动形象的画面,精妙的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刻画等,都是丰富的美学内容,都值得学生去学习、去品味。
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中华红色基因必须传承,雷锋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些都是语文教材中的美,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精神财富。
只有让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汲取养分,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力量。
学科核心素养名词解释
学科核心素养名词解释一、学科核心素养1。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2。
为什么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3。
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及作用4。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路径5。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目标及内容6。
世界各国高中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改革7。
基于“教”与“学”的思考二、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相关理念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品质,是支撑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和职业公民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对学校而言,学科核心素养体现着学校办学特色,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是引领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重要指南;对教师而言,学科核心素养引导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对教材编写而言,学科核心素养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取向,是将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基本途径;对评价而言,学科核心素养是重要的评价内容与标准。
培养学生的品格与态度1。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红色基因2。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科学精神5。
人文情怀6。
创新意识7。
实践能力8。
审美情趣三、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关表现人文底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影响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文情感等。
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品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态度。
它们包括人格修养、学习品质和行为规范等。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体现了学生对科学本质与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包括求真、求实、批判、创新等多方面的基本内涵。
人文底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影响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文情感等。
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品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态度。
它们包括人格修养、学习品质和行为规范等。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体现了学生对科学本质与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包括求真、求实、批判、创新等多方面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区别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区别之前分享了信息技术的学科素养,今天来梳理一下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区别。
(一)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结构,李艺等提出了一个三层架构。
第一层是“双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第二层是“问题解决”,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第三层是“学科思维”,指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学科特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层架构形成一个完整系统,三层有内在的密切联系。
其中“双基”层最为基础,学科思维层最为高级,而问题解决层则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层架构可解读为,问题解决以“双基”为基础,学科思维以“双基”和问题解决为基础;学科思维层是学科课程的灵魂,也是学科课程与“人的内在品质”相应的本质之所在。
(二)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而形成的综合性的、内在的品质或能力,在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更能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目前,对“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有多种解读,本文认为比较有共性的界定是:在特定学科或某一领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思维特征及态度,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换言之,它是学科课程目标、教育理想、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是学生在接受特定学科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关键是要走出“知识理解”的教学围栏,由“知识理解”向“知识迁移”过渡,再向“知识创新”提升。
“知识迁移”的核心是“过程与方法”,“知识创新”的核心是学科思维。
要实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就要处理好几个结合,同时这也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哪五个方面
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哪五个方面
答案:
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指的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
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特定学科领域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和知识,是该学科领
域中的核心要素。
它是从学科学习的内容、方法、价值观方面综合出发,用于描述学生在
该学科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第二,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学习的基石,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关键。
只有掌握了学科的核心素养,才能在该学科领域内深入研究和探索。
也只有具备了跨学科
学习的能力,才能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第三,学科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学习、职业发展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只有不断地掌握和更新学科核心素养,才能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要求,实现自我发展
和创新创造。
根据不同的学科,它们的核心素养也是不同的。
例如,在数学中,核心素养包括数学
思维、数学语言、数学方法和数学文化;在物理中,核心素养包括物理思维、物理知识和
物理实验方法等。
在实践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努力。
教师需要设计具有挑战
性和启发性的学习任务,通过适度引导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掌握核心素养。
同时,学生也需要主动参与到学科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并通过形式多样的
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某一学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是学科领域
中非常重要的基础。
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为社会和国家
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
新课标理念下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践发言稿
新课标理念下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践发言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新课标理念下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
新课标的提出,体现了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中的学科核心素养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那么,学科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某一门学科领域中必备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离不开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是学科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当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更需要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支持和重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科教育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最后,我想说的是,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这是一次教育教学的革命,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谢!
- 1 -。
5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载体与体现,学科核心素养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
只有深入理解了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为即将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提供充分的准备。
从基础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其重点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基础定位。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核心素养应该与该学科的基础性学习密切关联,从一个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中,落实对学习者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
所以,素养关注的不应该是以题海战术为基础所形成的应试经验,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回避与逍遥。
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成长历程、学科的教学推进,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关注的正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可以得到培育和塑造的素质和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者通过学习实现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要将学习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是关心他们记住了多少固化了的条目。
这种目标的设计,应该是基础性的,面向学习者成长的全过程,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其持续产生影响的。
从独特贡献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其重点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学科意义。
核心素养体系繁杂,教育课程门类繁多。
如何将这么多素养,通过这么多课程,整合到学生身上,成为一种具有整体性的学生素养表现?有的研究者就曾经提出这样的担心:每个学科都要有自己的核心素养,汇总到学生那里,会不会成为负担?这是在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关系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才能做到既能体现学科价值,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我认为,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各个学科必须从自己的特性中提取本学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最有价值的东西,将这些东西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核心素养突出的应该是学科价值的个性与学生专业成长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有机结合,是该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可以从素养和学科两个角度来理解。
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学科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在特定学科领域内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换句话说,学科素养是指对某种学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而核心素养则是一种跨学科的基本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各种学科和生活中应对现实的挑战。
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在于,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才能够更好地运用核心素养来解决问题和实现个人目标。
例如,在科学领域,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核心素养,才能够进行科学实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综合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还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只有在两者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全面发展,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随着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的逐渐深入,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政策意见逐渐向外界披露。
今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向全社会公开征求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近期,微信圈里流传着《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
这些信息一经发布,就得到了教育界普遍、高度的关注。
我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高中课程体系重构体现了全球性的教育发展趋势。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核心素养、21世纪技能等概念。
其背景是世界快速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面对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迅速的外部环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希望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炼和培养,帮助未来的公民获得实现个人终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须的可迁移、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政府亦不例外。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我们勾画了体现国际视野、适应时代要求、具有民族特质的未来中国公民形象。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再出发”(张华)。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体现着国际共识,更是对当下中国教育紧迫问题的回应,它高度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知识本位的再度“宣战”,“我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石鸥)我们有理由期待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课程改革将使中国教育走向崭新的时代。
在乐观的同时,我们也有一些忧虑。
学生核心素养对于中国教育、中国教育研究者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我们欠缺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支持。
对于核心素养,有太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讨。
例如,如何科学地确定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如何?核心素养如何真正落实在课程?核心素养如何评价?等等。
在此仅以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为例。
首先,是否存在着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问题。
“核心素养指向人,唯有人,才可以用素质与涵养——素养——及其程度和水平来衡量,核心素养不能衡量或修饰学科。
学科可以达成某些核心素养,但它不等同于核心素养。
”(石鸥)
其次,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从《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披露的各学科核心素养看,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依旧非常分明,并没有体现出课程整合的意识;即便在同一个学科内部,“学科核心素养”也存在着交叉、重叠的现象。
“在我国当前的政策语境下,由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是并行开展的,这自然就涉及到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内在的对应关系是什么。
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不但保证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落实,也有利于体现学科的独特特色与价值;如果处理得不好,可能会强化各学科的特色,造成学科和学科之间更清晰的分离,这既不符合现在国际上学科之间融合渗透的趋势,也在客观上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变成抽象的言词,而非撬动课程改革深化的杠杆。
”(辛涛)
或许,让每一门课程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不是自立门户地确立各学科的素养体系,对于打破学科界限,对于实现课程整合,进而确保核心素养的落实更具有价值。
……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改革关乎到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
在此,我们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忧虑,只希望能够为民族的教育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我们也真诚地呼吁每一教育人、每一个公民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都参与对核心素养的讨论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