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人幸福感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当代人幸福感的论文
摘要: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一个重要成就无疑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然而,现代化又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进程,与客观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观幸福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上升,这无疑构成了现代化的一种困境。
关键词:幸福感、民生、当代社会
正文:近些年来随着电视连续剧《幸福来敲门》和《幸福像花儿一样》热播,报纸媒体网络上关于幸福感的讨论热闹非凡,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同样广受欢迎,其影响力早已超越大学课堂,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淘课族”追捧的心灵教程。关于幸福感的话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
在手书的年代,人们收到的书信、贺卡和明信片上面,“祝你幸福快乐”是最常见的祝辞。如今,在节日漫天飞舞的手机短信里,“幸福”的字眼更是频繁出现。我们常常在影视剧里看到这样的情节,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亲朋好友未来的生活感到担忧的时候,会说:“你一定要幸福啊!”“幸福”就这样被我们随时随地使用着。然而,很少有人就其含义深究探寻。假如有人问道:“你幸福吗?”会不会有很多人不假思索地立即作出肯定回答呢?
作为伦理学的古老命题,哲学家一直在探讨幸福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按照通常的说法,人往往是依据快乐总量的多寡来判定是否幸福
的。在一生中快乐多于烦恼,幸运多于磨难,这样的人生基本可以判定为幸福。可是,依据这一标准,真正幸福的人就会世间罕有,这也许就是面对是否幸福的提问时,被问者感到迟疑的缘由。自身经验和先人智慧都告诉我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顺利平安和快乐总是美好的祈望,没有人会毫无阻碍没有困难地度过此生。
对于幸福,我们很少会做出抽象的概括式的回答,想想我们曾经感受到的幸福,都是一些具体而微的瞬间——小孩子得到盼望已久的玩具,父母收到孩子亲手绘制的别字连篇的生日贺卡,失散多年的朋友意外重逢,到自然环境中重温宁静与淳朴。还有这样的情况,暂时失聪者突然恢复听力,从前令他烦恼不已的市井噪音在那一刻也变得可爱美妙。梁实秋在他的随笔中提到崂山挑夫在辛苦劳作之余,就着大葱吃干粮,再舀起一瓢冷水痛快淋漓地喝下去,那一刻自有一种怡然的幸福感,令旁观者羡慕。这些应当属于伊比鸠鲁学派所定义的幸福,即免于痛苦也是幸福之一种。
幸福是什么?穆勒答道:“幸福是快乐与痛苦的免除;不幸福则是指痛苦和快乐的丧失。”诚然,幸福与快乐都是需要、欲望和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但是,二者并非同一概念。他们的区别,正如伊丽莎白·特尔弗所言,在于对人生的意义的不同。莱布尼茨说:“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幸福可以说是通过快乐的一条道路,而快乐只是走向幸福的一步和上升的一个阶段。合而言之,幸福是人生的重大的快乐,是长久或巨大的快乐,是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幸福是一个统摄性范畴,它关注人的存在样式,反映对人现实欠缺的把握,它是人们对人生的反思中完满的存在,并且,幸福的内容在长远历史中有其公度性,它不仅仅是人的主观体验。幸福作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不是评价生活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暂时的愉快和满足,而是对生活的一定阶段或者全部生活作出的总的评价,因而幸福的概念是和人的生活意义紧密联系的。可以说,人们对幸福的把握是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从个体的角度说,幸福是主体在奋斗中的自我肯定,光有德行而无对德行的自我肯定意识与精神上的满足感,不能成为真正的善,幸福是自我完善的心理体验,本身就包含了对人生目的、意义的理解、对幸福的追求过程,就是自觉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就是一部自觉追求幸福的能动实践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对于幸福的自觉追求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
幸福最重要的类型无疑是物质性幸福、社会性幸福与精神性幸福。所谓物质性幸福,亦即物质生活幸福,是物质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也就是生理需肉体欲望得到满足的幸福,主要是食欲和性欲得到满足的幸福。所谓社会性幸福,亦即社会生活的幸福,是人们社会性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主要包括自由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和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所谓精神性幸福,亦即精神生活的幸福,是人们的精神方面
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主要包括认知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和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
每个人都可以在回忆中搜索到很多这样的瞬间,但是现在,仅凭这样的瞬间似乎难以支撑起人们的幸福感,反倒是那些不幸、不顺、不满足把一个人的内心完全填满。假如说物质条件满足之后,人就可以获得幸福的先决条件的话,问题的答案就会简单得多。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各种人群都在发出不满之声,包括那些不为温饱衣食操心甚至生活优越的人们。当然,有很多来自社会现实的原因,外部条件的不平衡或不公正,每个人都有充分理由诉说自己的委屈和无奈。批判性和不满足的确是改善和突破的前提,而另一方面,建设性的思维和自我完善也很有必要。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毕业后去卖猪肉、当油漆工,就会有很多声音指责社会浪费人才,而不是将其视作个人的一种选择,尽管这是基于对外部条件的考察后作出的调整。按照这种只从外部寻找原因的角度,写了《夏洛的网》和《精灵鼠小弟》的E·B·怀特,失业后在开往阿拉斯加的邮轮上做侍者和杂役就应当是一种美国教育的耻辱。在《厨房里的人类学家》里书写学艺经历的庄祖宜,放弃博士学位选择做厨师,就更加不可思议和令人惋惜了。
对于幸福的追求方式,从前现代时期主要表现为哲学家的思辨和人们个体生活方式的选择,到现代时期出现了付诸社会运动和制度建构,这体现了一种历史性的进步。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一个重要成就无疑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然而,现代化又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进程,与客观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
的是,主观幸福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上升,这无疑构成了现代化的一种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在人类发展史上创造了“中国的奇迹”。然而,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国民的社会福祉、增进国民的幸福程度,国民幸福感应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已经显著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状态,但经济增长向国民幸福的转化依然存在着广阔的改进空间,而国民在生存需要有效满足之后也必将更加关注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满足。据此,单纯从经济增长维度去理解社会发展越来越暴露出狭隘性,我国在追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多关注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增进途径,着力探究经济增长向国民幸福转化的有效方式,而幸福感、幸福指数、幸福感排名等也已成为时下中国社会各界热烈讨论的主题。
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体验,是人们依据某些基准对自身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的结果。幸福感具有个体性和主观性特征,是因为居民因地域、年龄、性别、习俗、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差异而在评价标尺上通常存在明显差别,经济理论中“工资-闲暇”替代关系意味着不同处境下的人们对收入和闲暇的价值评估是截然不同的。幸福感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特征,是因为人们的财富获取状况与社会发展阶段和制度安排紧密相关,而居民的评价标尺也会受到社会标准和社会因素的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