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第二章主观幸福感

合集下载

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概述作者:叶青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3年第02期摘要: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感研究的主要取向,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角度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测量工具及影响因素,并简要概括其研究趋势。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影响因素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

近来,对于“幸福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从心理学角度讲,它侧重于从人的内心体验来测量和描述人们的主观幸福。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主观幸福感做简要概述。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它是个体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一种主观感受,这些评价主要包括认知的评价(如生活满意度或婚姻满意度)以及人们体验到愉快情绪(如高兴)和不愉快情绪(如抑郁)的次数的评价。

如果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满意程度越高,那么,他们体验的积极情感就越多、消极情感越少,进而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就越强。

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意义上的研究取向,包括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研究者针对不同研究取向编制了相应的评定量表。

1.生活质量取向。

生活质量取向的主观幸福感测评较常使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

量表包含5个部分:生活接近理想、生活状况、生活满意、得到重要的东西和肯定人生道路。

量表采用七级评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2.心理健康取向。

针对心理健康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常用的测评量表包括情感平衡量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体验量表以及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

情感平衡量表(Affect Balance Scales)用于测量一般人群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情感平衡。

主观幸福感综述

主观幸福感综述

文化视野主观幸福感综述徐杏玉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多年前已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本文对国内外主观幸福感文献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回顾了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结构、测量和理论,最后对主观幸福感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C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0-0363-02一、主观幸福感定义什么是幸福?这是自古至今人们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学术界对幸福的界定有多种标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1.以外在标准界定的幸福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来自于观察者价值判断,而不是基于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

许多人把他人在某方面取得的成就或是否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作为标准来衡量幸福。

苏格拉底认为幸福和智慧密切联系,智慧是幸福产生的源泉;Tatarkiewica则将“成功”看作幸福的标准。

2.以内在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Bvudbern(1969)通过调查发现,人们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相互独立,当积极情绪相比消极情绪占得优势,则会体验到较强的幸福感。

赫拉克利特反对把肉体快乐作为判断幸福的指标,认为应注重内在体验。

3.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Shin和Johuson(1978)认为幸福是评价者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作主观性的整体评价。

这种概念属于本文所讨论的主观幸福感(Subeject Well—Being,SWB)范畴。

当代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自Wilson(1967)发表的《自称幸福的相关研究》。

Wilson(1967)认为快乐源于内在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满足到什么程度才能带来快乐感依赖于个体的适应或期望水平。

Diener(1984)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Shin和Johuson(1978)提出的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相一致,即个体主观上认为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与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相符合,而产生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

Diener进一步指出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维度。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摘要: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

本文阐述了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历史、理论研究、影响因素等方面,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的新进展。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发展,新进展一、主观幸福感的产生与发展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

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等心理方面的探讨。

它的主要研究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希望、好奇心等,以及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等,还有积极的社会制度体系,如积极的工作制度、积极的家庭关系等。

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Diener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特点:第一,它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

个体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个体自己定的标准,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具有同等程度的幸福,但它们的实际标准却是不一样的。

第二,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满意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是指主体要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

第三,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估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体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解,与19世纪英国伦理学家、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观比较接近。

第二章《积极心理学》

第二章《积极心理学》
类最高的幸福感。
5、活动理论
幸福感是活动的副产品, 来自于活动过程, 而 非活动的结果。
➢ Aristole认为快乐来源于有价值的活动; ➢ 人们在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时,
会经历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 称为“心流” (flow)。 ➢ 极限运动、涂鸦、飙车党 ➢ 国庆方阵 ➢ 看一部好电影或一部话剧、舞剧
幸福 =
我们已拥有的(成就) 我们想要的(欲望)
汤姆森夫妇:
金钱 = 快乐?
20万美元的收入 40万美元的欲望
= 0.5 (不快乐)
国外旅游、名车、豪宅、新款电子产品、私立学校
约翰逊夫妇:10万美元的收入
= 2.0 (快乐)
5万美元的欲望
合适的房和车、偶尔旅行、社交休闲、医疗保险、较低的教育成本
• 也就是说,年收入2万美金和20万美金 不是最重要的,开一辆宝马跑车或是一辆 二手的五菱面包车也不是重要的,重要的 是你的收入是否能满足你的欲望。
7、状态理论
• 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 取决 于他日常生活中幸福事件 的多寡。
• 幸福感是对快乐生活事件 的心理运算。
• Forayce发现,用意识努力 来减少暂时的消极情绪, 可以增加幸福感, 缺乏愉快 的事件确实会导致抑郁。
四、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幸福的公式?
心理学家约翰逊和格鲁克研究发现: 一个人对自己的收入是否满意,并不取决 于其收入多少。一些很有钱的人总觉得欲 望不能得到满足,而一些不是很有钱的人 却很满意当前的生活。
幸福何处寻?
• 上幼儿园后,把天真弄丢了; • 上小学后,把童年弄丢了; • 上初中后,把快乐弄丢了; • 上高中后,把思想弄丢了; • 上大学后,把追求弄丢了; • 毕业后,把专业弄丢了; • 工作后,把锋芒弄丢了; • 恋爱后,把理智弄丢了; • 按揭后,把下半生弄丢了。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升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升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升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作者:谢建军刘春荣丁素红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8期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实验干预提升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本文的实验以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为测量工具。

实验采用实验组对照组重复测量设计的方法。

实验结果显示:运用写“幸福日志”的方法,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中职学生;纵向干预;重复测量一、本研究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价值(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和相关研究固然重要。

但是,着力研究得到幸福的各种途径及其具体操作方法,从而真正地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迫在眉睫并且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然而,纵观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对国外研究的综述,或者只是对不同人群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进行描述,或者是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一些理论方面的建构。

很少有对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纵向的干预实验研究。

基于以上现状,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以下关于如何提高人们主观幸福感的课题实验研究。

(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对传统心理学加以补充,丰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幸福感的研究;2.实践意义:通过提升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赣州师专)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从而预防和减少他们心理障碍的发生,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研究价值用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积极的思维方式激发赣州师专中职学生的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让学生学会分享快乐和创造幸福,最终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二、研究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赣州师专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量表实测以及直接干预。

试图改变以解决问题为主导的思维模式,倡导心理健康教育者和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努力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从而使学生快乐地生活和学习,最终获得更加有意义的生活和持续的主观幸福感。

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

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

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正文:第一章:积极心理学的概述1.1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1.2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1.3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第二章:积极情绪与幸福感2.1 积极情绪的类型2.2 幸福感的定义与测量2.3 积极情绪与幸福感的关系第三章:自我概念与自尊3.1 自我概念的构成要素3.2 自尊的定义与作用3.3 自我概念与自尊的关系第四章:动机与目标设置4.1 动机的类型与机制4.2 目标设置的原则与方法4.3 动机与目标设置的关系第五章:心理弹性与应对策略5.1 心理弹性的概念与特点5.2 应对策略的分类与应用5.3 心理弹性与应对策略的关系第六章:人际关系与社交支持6.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影响6.2 社交支持的作用与测量6.3 人际关系与社交支持的关系第七章:意义与成就感7.1 意义的定义与类型7.2 成就感的产生与维持7.3 意义与成就感的关系附件:附件1: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论文附件2:积极心理学的案例分析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积极心理学:一门研究个体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特质的学科,主要关注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成长。

2:自尊:个体对自身的评价和态度,指个体对自己的肯定与自信程度。

3:动机:指个体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包括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

4:心理弹性:个体应对挑战和逆境的能力,即适应力和复原力。

5:社交支持:从他人得到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行为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6:意义:个体对生活的目标、价值和意义的认知和感受。

7:成就感:对个体在实现目标、克服困难或达成某项成就后的满足和自豪感。

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课件

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课件
10
"幸福型汉堡"
• 生活幸福的人,享受 当下所从事的事情, 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 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 意的未来。

11
• “当我提到快乐的时候,我并不是指持续的情绪高 涨的状态,我们都会经历情绪上的起伏,虽然生命中不 可避免地会有悲伤的情绪,诸如失败或失去的时候,但 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 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幸 福并不需要一直高涨的情绪,也不是完全没有负面情绪。
SWB)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 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在这种意义上,决定人 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是人 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 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因而SWB是一种主观的、 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 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5
• 5.柏拉图的幸福论 柏拉图认为智慧是识别幸福与否的基础,因为有智慧的 人才能分清哪些是善,哪些是恶,什么是高尚的快乐, 什么是低贱的快乐。关于幸福,他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 思辨的境地,而是进一步将幸福的内容提升到国家的层 次。所以,在柏拉图的幸福论中,幸福被推崇为整个国 家的目的所在,而非个人或某个阶级的幸福。他在“理 想国”中说:“立法者的目的不在于使这个国家里的任 何一个阶级比其他阶级更幸福,幸福应该属于整个国 家。”为了整个国家的幸福,公民们必须团结起来,各 司其职,各修其德,努力使自己成为对国家幸福有用的 人。柏拉图有关快乐、痛苦、道德、智慧与幸福的关系 启发了后来许多的思想家。
8
• 泰勒: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必须同时包含意 义和快乐两个因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同时又 可以体验当下的喜悦情绪。真正快乐的人,会在 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他的点点滴滴。 这种解释绝不仅仅限于生命力的某些时刻,而是 人生的全过程。即使有时经历痛苦的感受,人在 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摘要主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知和评价,本文阐述了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历史、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

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理论研究、影响因素等方面,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的新进展。

: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发展,新进展关键词一、主观幸福感的产生与发展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

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20 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等心理方面的探讨。

它的主要研究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希望、好奇心等,以及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等,还有积极的社会制度体系,如积极的工作制度、积极的家庭关系等。

更是它追求的最高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认为,Diener 目标。

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也就是说,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同时也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它存在于个体的体第一,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特点:Diener 而不是依赖他个体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个体自己定的标准,具有主观性。

验之中,但它们的实际标准却是不每个人都可能具有同等程度的幸福,人或外界的标准,一样的。

更是指主体要能体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满意消极的情绪体验,第二,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估后第三,验到积极的情绪。

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体体验。

世纪英国伦理学家、功利主义代19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解,与“所谓善便是快乐和幸福,表人物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观比较接近。

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量表.doc

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量表.doc

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量表一、积极心理学概论什么事积极心理学,谢尔顿和劳拉.金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艾库玛尔会议最终确立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内容:积极情感体验,这部分主要以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为中心、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塞里格曼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度大会上发言吹响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号角,2002年奈斯德和洛佩兹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出版则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的形成。

什么是积极,现代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积极”(positive)主要是寻找并研究社会或者社会成员中存在的各种积极力量,并在社会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

在这一过程中,人类要有意识的为全体社会成员寻找或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力量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得到充分表现和发挥,并进而培养全体社会成员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

当代心理学研究“积极”的必然性(一) 积极是人类固有的一种重要本性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能力,人类才能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积极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本性,但这并不就意味着人类的积极本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发地表现出来我们在这里要表达的正确含义是,人的心灵中有着天生的积极种子,而这些种子能否顺利的发芽生长,还要依赖后天的其他条件。

(二)积极的思想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今天,尽管还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世界已开始进入一个相对较为富裕和稳定的时代,也就是我们已为关注积极创造了最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研究近况主观层面上积极主观体验代表研究状况:目前此方面研究在包括了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等积极主观体验的同时,对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也进行了探索。

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即是评价自身生存所作出的认知和情感的结论。

Diener[2]在一篇综述中,先对气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以及与高主观幸福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相关作了回顾。

接着对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作了回顾,并提出宏观条件与幸福感存在着联系。

他指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

他的研究使心理学家更易于理解Democritus和Epictetus 等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他们认为不是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件决定了他们是否感到幸福,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决定了人们的幸福感。

在对个体如何看待现状对其更为有益的看法上,普遍的观点是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状况才是健康的。

然而,Taylor和她的同事[4]却有不同的看法。

她们认为对未来不现实的乐观信念能使个体免于疾病。

这个观点是在其对患有AIDS之类威胁生命的疾病的患者进行多次研究后得出的。

在研究中,她们发现保持乐观的病人比面对现实的病人的症状出现更晚,活得也更久。

她们分析,乐观主义积极的效果主要是在认知的水平上进行调节。

一个乐观的病人更可能实行增进健康行为和获得社会支持。

这个方向的研究对于通过预防和治疗来增进健康将有巨大的意义。

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代表研究状况:积极人格特质的存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

这方面研究的共同点是将人类看作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的整体,其具体研究包括了自决、成熟防御机制、智慧、创造性等积极人格特质。

Ryand和Deei[6]对自决这一特质进行了研究。

自决是自决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自决理论探讨了三种相关的人类需要:胜任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

Ryand和Deei认为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将是乐观的。

心理学对心理幸福的解释与评估

心理学对心理幸福的解释与评估

心理学对心理幸福的解释与评估心理幸福作为一种重要的主观心理体验,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心理学旨在研究和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因此,对心理幸福的解释和评估在心理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心理幸福的解释以及评估方法。

一、心理学对心理幸福的解释心理学对心理幸福的解释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解释:1. 主观幸福感理论:主观幸福感理论认为,心理幸福是一个个体主观感受的结果。

这种理论强调个体对于自己内心感受的评估,认为幸福感是基于个体对自己生活、关系、工作等方面的感受和评价。

2. 需求满足理论:需求满足理论认为,心理幸福是由满足基本需要所带来的结果。

这些基本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

当个体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心理幸福的感受。

3. 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将心理幸福看作是个体内在力量的表现。

这种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积极情感、个人优势和意义感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体验到心理幸福。

心理幸福不仅仅是感受的结果,还与个体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积极行为相关。

二、心理幸福的评估方法为了准确评估个体的心理幸福水平,心理学提供了多种评估方法,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1. 主观幸福感问卷:这种问卷常用于评估个体自己对心理幸福的主观感受。

问卷中通常包括关于生活满意度、对未来的乐观程度、幸福感的评估等问题。

通过个体的回答,可以了解其对心理幸福的主观感受。

2. 需求满足量表:这种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通过评估个体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满足程度,可以推断个体的心理幸福水平。

3. 积极心理学测量工具:积极心理学测量工具包括积极情感问卷、个人优势测量、意义感评估等。

通过这些工具,可以评估个体在积极情感、个人优势和意义感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推断其心理幸福水平。

通过以上评估方法的综合应用,心理学可以比较客观地了解个体的心理幸福水平,并提供指导和干预措施,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方面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方面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方面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方面为题,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积极情绪、个人优势和幸福感。

1. 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积极情绪包括快乐、满足、希望、乐观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积极情绪不仅能提升个体的心理幸福感,还能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疾病的风险。

积极情绪还能促进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社交能力,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

2. 个人优势个人优势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个人优势是指个体在个性特质、能力和技能方面的积极特点和优势。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拥有各种不同的个人优势,如创造力、勇气、自律、坚韧等。

研究表明,发挥个人优势对个体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人优势的发展和利用不仅能提升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3. 幸福感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受的评价。

研究发现,幸福感与个体的积极情绪、个人优势、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学通过研究幸福感的形成和提升,探索个体如何获得更高的幸福感,并提供幸福感的培养和提升的方法和策略。

幸福感的提升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益,还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方面包括积极情绪、个人优势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旨在探索个体如何培养积极情绪、发挥个人优势和提升幸福感,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幸福感,主观,其他论文文档]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幸福感,主观,其他论文文档]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国内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研究者开始运用量表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进行了一些测查,进入9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 SWB的研究扩展到对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我国研究者对SWB的本土化进行了大量探索,有研究者探讨了民间俗语中包含的幸福意蕴,在参考牛津幸福感量表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型社区的调查编制了中国人幸福感量表[4],这类研究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审视国人的幸福感,做出了有意义的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 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 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福[7]。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 人格特质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 由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较, 因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即中国人所讲的“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的状况;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 以此评价自己在某一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 知足常乐”,悲观者则相反。
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2]。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作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3]。
以往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针对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但是对乐观、幸福、快乐等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少。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发现对消极情绪的研究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积极情绪,二者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为此有关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日益增多,形成了早期的积极心理学[1]。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受到格外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汉堡模型--四种人生模式 "享乐主义型" "忙碌奔波型" "虚无主义型" "幸福型汉堡"
• "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犯了同一 种错误,那就是坚持自己对于幸福的偏见。"忙碌奔波 型"信奉的是"到达谬论",即认为只有在达成一个有价 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享乐主义型"的问题在 于"快感至上",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 没有未来的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至于"虚无主义型" 本身就是一种谬论,对现实状况的完全误读,认为无论 自己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他们最可怜,因为他们连 前两种谬论中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
13
• 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 SWB)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 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在这种意义上,决定人 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是人 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 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因而SWB是一种主观的、 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 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7
• 6.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 •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至善即 是幸福”。即人生必须有一个终极的善作为目标, 再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去实现这个终极的善。 如何达到至善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充分发挥人的 功能,克服一切坎坷,为高尚的目标而奋斗,即 “幸福是人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8
• 7.伊壁鸠鲁的幸福论 伊壁鸠鲁的幸福论是建立在快乐主义之上的, 他声称:“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 我们认为的幸福生活是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 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 到快乐。”
供菊 •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 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 咏白海棠 作者 •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情女亦离魂。 •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15
• 三、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 作为心理学冷门术语,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 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基 本特点是: • ①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 评估。②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 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尽管 每次测量会受到当时情绪和情境的影响,但从长 期看,SWB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③整体性, 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对生活的满意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 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 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 概括评价。情感平衡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 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 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 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 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SWB更有效的指标。
1
第二章 主观幸福感
2
• 第一节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特点
• • •
一、什么是幸福(如何界定幸福) (一)幸福释义 1.索伦的幸福论 他认为最有财富的人并不幸福,而 许多只有中等财富的人却是幸福的。 他还认为幸福并不只在于自己生存 并享用荣华富贵,而在于为城邦和 他人的利益献身,从而获得人们的 赞誉 。

3
• 2.伯利克里的幸福论 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伯利克里提出“要自由, 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的幸福论。
4
• 3.苏格拉底的幸福论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将幸福看成是一种通过 知识才能获得的东西,人们只有在理性的指导 下,才能追求到自己的幸福。
5
• 4.德谟克里特的幸福论 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对幸福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幸福和不幸居于灵魂中,幸福不在于占有 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而存在于人的灵魂之 中。他还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不是一切种类的 快乐,幸福应该是高尚的快乐。
6
• 5.柏拉图的幸福论 柏拉图认为智慧是识别幸福与否的基础,因为有智慧的 人才能分清哪些是善,哪些是恶,什么是高尚的快乐, 什么是低贱的快乐。关于幸福,他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 思辨的境地,而是进一步将幸福的内容提升到国家的层 次。所以,在柏拉图的幸福论中,幸福被推崇为整个国 家的目的所在,而非个人或某个阶级的幸福。他在“理 想国”中说:“立法者的目的不在于使这个国家里的任 何一个阶级比其他阶级更幸福,幸福应该属于整个国 家。”为了整个国家的幸福,公民们必须团结起来,各 司其职,各修其德,努力使自己成为对国家幸福有用的 人。柏拉图有关快乐、痛苦、道德、智慧与幸福的关系 启发了后来许多的思想家。
11
"幸福型汉堡" • 生活幸福的人,享受 当下所从事的事情, 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 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 意的未来。 •
12

“当我提到快乐的时候,我并不是指持续的情绪高 涨的状态,我们都会经历情绪上的起伏,虽然生命中不 可避免地会有悲伤的情绪,诸如失败或失去的时候,但 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 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幸 福并不需要一直高涨的情绪,也不是完全没有负面情绪。 •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会在整体上 保持一种积极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所推动着, 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 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 我们必须明白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悲伤、考验还是波折, 我们都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感到由衷的快乐。”
9
• 泰勒: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必须同时包含意 义和快乐两个因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同时又 可以体验当下的喜悦情绪。真正快乐的人,会在 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他的点点滴滴。 这种解释绝不仅仅限于生命力的某些时刻,而是 人生的全过程。即使有时经历痛苦的感受,人在 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