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补充材料.doc
《管理学原理》讲义word精品文档64页
《管理学原理》讲义主讲:张伟广西工学院管理系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学习目的学完本章后,你应该掌握:1. 定义管理2. 区分效率与效果3. 明确管理的特征、性质4. 确定管理者扮演的角色5. 认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6. 了解管理学的特点与研究内容本章提要管理的概念和特征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学的特点与内容典型案例分析一、管理的概念㈠、管理的定义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
但是这种字面的解释是没有严格地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
能够全面概括“管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定义是: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㈡、管理的基本特征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把握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
(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2、管理的“载体”——组织管理活动在人类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而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
正因为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组织,管理也才存在和有必要。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就形成了组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有效的协作需要有组织,需要在组织中实施管理。
社会生活中各种组织的具体形式虽因其社会功能的不同而会有差异,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
在组织内部,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人——包括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和技术——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机构——实质反映管理的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信息——管理的媒介、依据,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目的——宗旨,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它的含义比目标更广泛。
管理学原理复习材料资料
管理学原理一、填空题1、对高层的管理者来讲,其管理技能顺序排列的要求是:(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2、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的是:(科学管理理论).3、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保健品市场的兴起是由于人们观念的变化引起的,这一因素属于外部环境因素中的:(社会因素)。
4、一般而言,非程序化决策的决策者主要是:(高层管理者)。
5、强调在制定计划时要留有余地,不能满打满算地作原理是:(灵活性原理)。
6、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宽度和组织层次呈:(反比关系)。
7、出现多头领导、会出多门,导致下级无所适从等现象是违背了组织设计的哪一原则?(统一指挥原则)。
8、一家产品单一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地区拥有客户和分支机构,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应考虑按哪种因素进行部门划分?(地区)。
9、有效控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及时性原则,重点原则,经济性原则,弹性原则)。
10、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的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11、需求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马斯洛).12、沟通网络形式中,最能使组织士气高昂的沟通网络形式是(全通道式沟通)。
13、人际沟通中会受到各种“噪音干扰”的影响,这里所指的“噪音干扰"可能来自于(沟通的全过程)。
14、质量处李处长在生产现场中发现一个工人没有按照作业规范操作,他立即上前去制止。
这种控制方式属于(现场控制)。
15、管理控制始于(确立标准)。
16、对整个组织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是:(高层管理者)。
17、提出标准化原理的学者是:(泰勒)。
18、计算机、网络及通讯业的兴起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些因素属于名部环境因素中的(技术环境).19、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理念层)。
20、道德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原则层)。
21、盈亏平衡分析法属于下列哪种决策类型(风险型决策).22、具有“分段编制,近细远粗"特点的计划方法是(滚动计划法).23、将几个部门合并在一起,减少管理层次,拓宽管理幅度使组织扁平化的变革是(结构变革)。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自考)
《管理学原理》学习资料(仅供参考)第一篇绪论一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3、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4、管理的基本职能:1.计划2.组织3.人员配备4.领导5.控制5、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
6、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7、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8、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9、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1.唯物辩证法2.系统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1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2、系统的特性: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5.相互依赖性6.控制性13、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二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六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3.管理理论丛林4.战略管理5.全面质量管理6.学习型组织管理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打印
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打印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学的基础,是了解和掌握管理知识的基本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管理学原理的掌握对于企业和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方便学习和复习,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一份管理学原理的重点知识,并可进行打印作为学习资料。
一、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管理学的定义:管理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调整和运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的学科。
2.管理学的基本原则:目标导向、科学合理性、人本关怀、系统性、综合性、变革适应性。
3.管理者的角色:决策者、组织者、协调者、领导者、监督者。
二、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1.管理过程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3.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概念技能。
三、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1.组织结构类型:功能型、事业型、产品型、地理型、矩阵型等。
2.组织设计的原则:适应性、清晰性、简洁性、连续性、灵活性。
3.组织管理的方法:分工协作、激励机制、沟通交流、职权与责任。
四、领导与领导风格1.领导的定义:通过影响和激发员工,使其积极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领导风格的分类:权威型、民主型、变革型、激励型等。
3.领导艺术的核心要素:目标设定、沟通能力、激励手段、决策能力。
五、沟通与沟通技巧1.沟通的定义:信息传递和共享的过程。
2.有效沟通的要素:清晰明确、明确目的、适当方式、双向反馈。
3.沟通技巧:积极倾听、表达清晰、注意非语言沟通。
六、团队与团队建设1.团队的概念:由相互依赖、共享目标和责任的个体组成,共同协作完成任务的群体。
2.团队建设的原则:共同目标、相互信任、积极沟通、个人奉献、共享成果。
3.团队决策的方法:协商决策、投票决策、授权决策等。
以上是管理学原理的重点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打印,并作为学习资料进行查阅和复习。
希望本文对大家学习和应用管理学原理有所帮助,提升管理能力和效果。
愿大家在管理学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管理学原理》大纲、目录、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管理学原理》教学辅助资料集教学大纲《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Principals of management)一、课程编号:二、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三、学时: 48学分:3实验学时:0课内上机学时:0四、先修课程要求:高等数学,英语五、适用专业:管理类专业六、适用年级:一、二年级七、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
因此,也称一般管理学,管理学研究现代管理的一般规律,具体表现为一般原理。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一般原理、管理过程(职能)。
重点是管理原理和管理过程,管理原理主要包括系统原理、动态原理、人本原理和创新原理;管理过程主要以职能为主线,分为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和创新。
八、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真正学会对认识进行再认识、对思想进行再思想;二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基本内涵、要求及科学有效实现的方法,对管理职能和过程有一个基本了解;三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进行具体的管理案例分析,并能够在学完课程后对管理实践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分析管理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使学生不仅能够知道“管理”的过程、而且能够弄清“管理”的逻辑;四是开启学生思维并使之追求管理智慧,使学生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而真正学会并能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管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
在具体进行本课程的学习时,要求学生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作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力争弄懂弄通教材内容;二要认真完成所布置的课外作业和案例分析,并积极就课堂讨论题目作好准备;三是自发作些社会(机构或组织)管理调研,以为弄懂课程内容积累感性认识和锻炼自己分析、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九、学时安排:序号教学内容学时1第一章导论:管理的涵义、职能、管理者技能、角色42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发展43第三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34第四章决策4概述、过程、决策类型及一般方法5第五章计划7计划的基础、目标管理、战略性计划、计划方法、规划实务6第六章组织结构与设计8概述、组织结构类型、设计方法、组织设计挑战、组织文化7第七章控制4控制的类型、过程、方法8第八章领导领导本质、理论与艺术49第九章激励激励原理、过程与理论410第十章沟通概述,沟通过程、类型和冲突管理411第十一章创新212总复习(机动)0 或 2十、实验内容和要求:无十一、考核方式:考试成绩由两块构成,其中期末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占 30% 。
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文档
管理学原理•管理学—系统地研究人类管理活动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工作的普遍性–①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所有管理者都履行着四种职能,区别仅在于对每种职能强调的程度随着管理者所处等级结构变化。
–②无论在何种类型的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的工作是相同的。
–③各种规模、各种领域都需要管理。
●对于渴望成为管理者的人来说,学习管理学可以获得基础知识,有利于他们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对于不打算从事管理的人来说,可使他们领悟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管理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要求●以开放的心态学习《管理学》●学会提出、思考和讨论管理问题●学会查询资料,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有意识地训练管理技能–开发你的管理潜能●广泛阅读管理和财经类报刊●期末成绩–期末考试:60%–作业:20%–课堂表现及到课率:20%课程的主要内容●PART 1 引言–1.管理者与管理–附A.管理思想史–2.当今世界的管理●PART 2 计划–3.计划的基础–4.决策–附B.决策工具●PART 3 组织–5.组织设计的基础–6.人员管理–附C. 职业生涯–7.组织变革与创新–附D. 组织成长模型●PART 4 领导–8.个体和团队行为基础–9.认识工作团队–10.激励员工–11.领导与信任–12.沟通与人际技能●PART 5 控制–13. 控制的基础–14.技术与运作管理PART 1 引言1.管理者与管理1.1谁是管理者?1.2什么是管理?管理者做什么?●管理的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作为一个过程,管理人员要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的职能。
Henri Fayol提出管理有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Harold koontz将这五个职能精简为四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设定组织目标并找出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
组织:确保完成一项计划和达到组织的目标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管理学原理培训资料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6时1分11秒上 午6时1分06:01:1120.11.25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1.2520.11.2506:0106:01:1106:01:11Nov-20
人生不是自发的自我发展,而是一长 串机缘 。事件 和决定 ,这些 机缘、 事件和 决定在 它们实 现的当 时是取 决于我 们的意 志的。2020年11月25日星期 三6时1分11秒 Wednes day, November 25, 2020
每一次的加油,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 了下一 次更好 的自己 。20.11.2520.11.25Wednesday, November 25, 2020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06:01:1106:01:1106:0111/25/2020 6:01:11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1.2506:01:1106:01Nov-2025-Nov-20
按时间期限分类 ——按时间期限,可以将计划分为短期计 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
计划工作的程序
估量机会 确定目标
确定提供条件
拟定可供 选择的方案
评价各种 备选方案 选择方案
拟定辅助计划
编制预算
计划工作的方法
运筹学方法 ■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 ■规定一个目标函数,作为对各种可能的
■ ■求解模型,找出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 (或最小值)的最优解。
第一节 计划工作的意义 第二节 计划的种类与程序 第三节 计划工作的原理
第一节 计划工作的意义
计划工作的概念 计划工作的任务 计划工作的性质
计划工作的概念
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也就是根据实际 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 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 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管理学原理(完美打印版)
1、管理: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环境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整合和利用组织资源,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完成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者:指管理活动的发起者,即指挥他人完成具体工作的人。
3、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分析判断所处环境并能识别其因果关系的能力。
4、管理环境:指影响管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5、限定因素原理:指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改变这些因素,就可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6、许诺原理: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场各项工作所作出的许诺,因而许诺越大,实现许诺的时间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7、目标:是组织宗旨的具体化,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努力争取达到的理想状态或希望获得的具体成果8、目标管理:是把目标作为管理手段,通过目标进行管理,以自我控制为主,注重工作成果的管理方法和制度9、狭义的决策:指为了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在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或最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10、组织结构:就是组织中正式确立的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组合和协调的组织活动安排体系11、有机型组织:是松散、灵活、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12、管理幅度:指一位管理者能够直接、有效管理的下属数量13、权力:是个人或组织影响其他个人或组织的理念或行为的能力14、职权:是组织结构中某一职位上相应的、能够合法的做出影响其他成员的决策和行动的权力15、直线职权:是处在指挥链上反映了组织的等级制度的职权16、职能职权:指直线管理者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指挥和命令直线下属的某些权力授予给有关参谋人员或部门行使,以实现对组织目标战略的实现、工作任务的进程以及其他部门所承担的活动的控制。
17、授权:指组织某一层次上的管理者将自己权力(主要是决策权)的一部分授予下级管理者去施行18、非正式组织:不存在于正式组织的结构体系中,是由组织成员间的相互联系而自发形成的个人或社会网络关系19、人力资源: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组织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20、人员配备:根据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职务数量和要求,对所需要的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择、使用、考评和培训的职能活动21、人员培训与开发:指组织针对员工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系统学习和挖掘潜力的行为过程22、绩效管理: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订、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23、领导:指导和影响下属或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预期目标而努力贡献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24、激励: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外部刺激,激发被管理者的自觉行动,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别管理者的积极性,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25、内激励:指由内酬引发的、源自于工作人员内心的激励26、沟通:指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27、正式沟通:按照规定的组织程序,通过正式的组织结构系统与层次来进行的信息沟通,或是完成某项任务所必需的信息交流28、非正式沟通:指正式组织途径以外的信息沟通方式,主要以小道消息方式跨越传统的部门、单位以及层次之间的社会关系来传递信息29、冲突:指人们在情感或认知上意见不一致而引起的抵触、争执或争斗的对立状态30、控制职能:对组织运行进行监督和衡量,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31、前馈控制: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控制,它是在工作开始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的偏差消除于产生之前,也叫事前控制32、同期控制:在工作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开展的控制,也叫现场控制33、统一指挥原则:要求每位下属应该有一个并且仅有一个上级,要求在上下级之间形成一条清晰的指挥链1、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2、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三大类型: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管理学原理》课程简介
《管理学原理》课程简介《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课程,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科学,也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本课程旨在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遵循管理的客观规律,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管理学原理》的课程特点有以下方面:一、重基础、重原理、重知识面作为管理类学科基础课程,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注重管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体系的学习和掌握。
1、课程基本内容重点关注三方面知识的教学:组织结构与文化;激励理论与领导理论。
难点在于:战略管理、团队建设及领导权变理论。
教学创新点在于不断充实最新时事资料作为案例分析材料。
2、伴随近年来国内外企业管理发展实际,逐步增加和充实有关20世纪90年代之后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
3、教学中有意识地介绍管理学相关基础学科的知识和文献,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
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教学中以罗宾斯《管理学》为基本教材,以周三多教授主持编写的《管理学》、海因茨等著《管理学—全球化与创业视角》等为辅助教材,同时向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相关性学习资源。
包括管理学名著、相关学科名著、学术论文,管理理论前沿,中外企业案例,中外商务、企业网站资源。
这些教学和辅助手段,拓宽了学生知识面,牢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加深了学生对管理原理的认识和领悟。
二、重实践、重能力培养为实现管理专业重技能、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主要手段有:1、管理学原理教学讲授内容中融入大量中外企业发展中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相关章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以当时当地学生能感知到的国内外组织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穿插于教学内容中,以提出问题,布置学生调查研究,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方式给出解决问题思路。
3、有限度地组织完整的案例讨论,加深学生对某些关键知识点的认识,锻炼和掌握案例分析方法。
4、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调查、企业咨询实践,举办管理类学术、实践活动等方式,丰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掌握管理技能。
管理学原理讲解资料
管理学原理讲解资料1. 引言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科,旨在提供有效的管理和领导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管理学原理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并为读者提供相关的讲解资料。
2. 基本定义2.1 管理管理是一种在组织中有效使用资源来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它涉及到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
2.2 组织组织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被明确分配职责的人们的集合。
组织的目标通常由组织的使命和愿景所决定。
2.3 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决策者、组织者和监督者。
他们负责制定战略和目标,建立组织结构,并监督员工的工作。
3. 管理学原理的主要理论3.1 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是由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提出的。
该理论通过精确的科学方法来分析工作流程,并制定最佳的工作方法。
3.2 行为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关注员工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它认为员工的动机和满足感对于提高工作绩效至关重要。
3.3 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团队的重要性。
它包括参与管理、情绪智力和变革管理等概念。
4. 管理学原理的重要概念和技术4.1 帕累托法则帕累托法则指出,80%的结果来自于20%的原因。
这个原理适用于资源分配和问题解决的情况下。
4.2 SWOT分析SWOT分析是一种评估组织内外环境的方法。
它分析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制定相应的战略。
4.3 PDCA循环PDCA循环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四个阶段。
它帮助管理者不断优化工作过程。
4.4 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来提高团队绩效的过程。
它包括团队合作技巧、冲突解决和团队动力等方面的内容。
5.本文简要介绍了管理学原理的基本定义和主要理论,以及相关概念和技术。
了解这些原理和技术对于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至关重要,希望本文的讲解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管理学原理。
谢谢阅读!注:本文纯属虚构,仅作为示例使用。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管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管理概述1、什么是管理学?管理学具有哪些科学性质?答: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现象、揭示管理的基本规律、探究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性质:是一门以社会科学为主的边缘学科;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学科;是一门软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
2、什么是管理?怎样理解管理的属性?答:管理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权利为依托,以可利用的资源为保障通过对组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对组织活动科学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过程。
属性—(一)自然属性:○1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般要求,是共同劳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即有机组合各种劳动要素并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
(二)社会属性: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具有维护和巩固的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3、简述我国古代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一)先秦时期的主要管理思想流派有○1儒家流派,○2道家流派,○3法家流派,○4兵家流派。
(二)古代管理思想与实践有○1行政组织理论,○2经济管理思想,○3人事管理思想,○4系统工程思想,○5军事管理思想,○6行政管理思想。
4、简述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答:自从原始社会万起开始,由于阶级、阶层和国家的产生,社会公共事务变得复杂多样,这样就需要建立一个有序的国内秩序和一个协调的国际秩序。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逐渐萌芽了一些早期的管理思想。
文艺复兴后,随之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专门的论述管理的著述,管理思想基本形成。
18世纪后,随之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管理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促进管理思想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5、欧文的人事管理思想对今天的管理有何启示?答:欧文的人事管理思想主要从人出发,他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给工人提供廉价食物,实行职业技术教育,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工人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
(完整word版)《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提纲DOC
《管理学原理》1、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意义(1)管理与科技是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宏观)(2)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实现有赖于管理(宏观)(3)管理是决定企业成败存亡的关键(中观)(4)个人为什么需要学管理(微观)、2、管理的定义(1)代表性观点:(2)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3、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要讲求科学,按规律办事,又要在实践中讲求艺术性管理的科学性:管理要遵循客观规律管理的艺术性:管理要随机应变4、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3)管理的职能具有普遍性(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管理者体现出来5、管理的外部环境(1) 宏观外部环境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的稳定性、国际环境、法制体系社会经济制度:软环境(GDP、货币稳定性等)、硬环境(各种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科学技术环境:企业生产技术、产品技术、原材料、能源技术、人员技术(2)微观外部环境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合作者、政府主管部门及社区等6、管理的二重性:(1)自然属性:管理是人类活动的客观要求、管理是一种特殊职能、管理是生产力(2)社会属性:管理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二位一体的7、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8、管理者:管理者是组织中指挥别人活动的人,既组织中有下级的人。
(1)管理者的分类:从纵向可分为: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
从横向可分为:综合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
(2)管理者的技能:第一、技术技能:指对于某中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的熟悉和掌握既业务方面的技能。
第二、人际技能:与人沟通、激励、引导和鼓舞人们热情和信心方面的技能。
第三、概念技能:指对复杂事物的洞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管理学原理--复习辅助材料
第一章1.什么是管理,它表现为那几个特征?答:管理是根据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基本特征:1.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2.管理是一个过程。
3.管理是对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
4.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
2.什么是管理的两重性原则?举例说明其现实意义何在?答:即一方面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共同劳动的社会化性质产生的,它要求管理必须根据现代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合理组织生产力,使组织资源得到最佳组合和合理利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性质产生的,它要求管理必须体现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不断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
意义:认识和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原理,可以使我们分清资本主义管理和社会主义管理的共性和个性,正确的处理批判与继承、学习与独创、吸收国外管理经验与结合中国实际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的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中有益的东西,做到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这对解决管理中的实践问题,实现组织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6.基层管理者最接近现场作业,具备技术技能格外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需要有理解各种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思维技能。
由于管理者的工作对象是人,人际技能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7. P7 表格8.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思维技能第二章2.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切斯特.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赫伯特.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彼得.德鲁克的经验主义学派,弗雷德.卢桑斯和亨利.明茨伯格的权变理论学派,学者们的管理科学学派,弗里蒙特.卡斯特的系统管理学派)3.P20 小标题(共8个)4.P26 区别5个职能14条管理原则5.答: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体系”6.答:关于“社会人”的观点、关于非正式组织的观点、关于士气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由于确定型决策问题的条件比较明确,概率和效益也可以肯定。
因此,可以比较有把握的计算各方案的经济效果,从而进行决策。
确定型评价的方法很多,比如,盈亏平衡分析法、内部收益率法、净现值法等。
下面主要介绍盈亏平衡分析法。
(一)盈亏平衡分析法的含义盈亏平衡分析又称损益平衡分析、量本利分析等,是指通过分析产品产量、成本、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盈亏变化的规律,指导企业选择经营方案。
其中方案盈利和亏损的临界点称为盈亏平衡点(Break even Point),简称BEP。
盈亏平衡分析可以分为线性盈亏平衡分析和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
所谓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是指方案的总成本费用与产量之间、销售收入与产量之间呈线性关系。
非线性盈亏分析是指方案的总成本费用与产量之间、销售收入与产量之间呈非线性关系。
下面主要阐述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法。
(二)线性盈亏平衡分析的假设条件线性盈亏平衡分析的假设条件为:1)成本是生产量(销售量)的函数;2)生产量等于销售量;3)单位变动成本随产量按比例变化;4)在所分析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保持不变;5)销售收入是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的线性函数,即某一产品的价格,在任何销售水平上都是相同的;6)所采用的数据均为正常年份,即达到设计能力生产期的数据。
(三)成本分解(1)总成本。
总成本是指方案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为生产和销售产品而花费的全部成本和费用。
总成本由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组成。
生产成本包括方案的各项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其他直接支出及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为管理和组织方案的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为筹集方案的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2)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规模限度内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如厂房、机器设备的折旧、保险费、管理人员的工资等,有时也将某一较短时间内(通常一年)的研究开发费、广告费、职工培训费等计入。
固定成本不受产量变动影响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产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如果产量超过这一范围,固定成本就会发生跳跃性的变动,所以,从长期角度看,不存在任何固定成本。
(3)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随产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如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等。
直接材料费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于产品生产的各种物质。
直接人工费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人员的工资性消耗。
由上分析可知,总成本是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它与产品的生产量呈线性关系,表达式为Q C C C v f ⋅+=式中:C ——总成本;f C ——固定成本;V C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Q ——生产量(销售量)。
(三)销售收入方案的收益就是产品的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是方案实施后生产成果的货币表现。
由于产品的产量、成本、利润呈线性关系,产品价格不随其销售量的变动而变动,因此,销售收入与销售量呈线性关系,则有Q P B ⋅=式中:B ——销售收入;P ——单位产品价格;Q ——产品生产量或销售量。
(四)盈亏平衡点的确定盈亏平衡点是指方案不盈利也不亏损,即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之点。
在销售收入及总成本都与产量呈线性关系的情况下,以代数方程式表示产品的产量、成本、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当盈亏平衡时,有 **⋅+=⋅Q C C Q P v f式中:*Q ——盈亏平衡点对应的产量。
根据上式可以得到以产量表示的盈亏平衡点的公式为 v fC P C Q -=*其中,V C P -表示每销售一个单位产品补偿变动成本后所剩余的,被称为单位产品的边际贡献。
以横坐标表示产量Q ,纵坐标表示销售收入B 与产品成本C ,将成本和销售收入两个公式在同一坐标图上表示出来,做出总成本线和销售收入线,则可以画出产量、成本、利润的关系分析图,就构成了盈亏平衡分析图,如图所示。
B (CQ ⋅ Q图 盈亏平衡分析图 Q 从图中可见,BEP 就是方案盈利和亏损的临界点。
在BEP 的左侧,总成本C 大于销售收入B ,项目亏损;在BEP 的右侧,总成本C 小于销售收入B ,项目盈利;在BEP 上,总成本C 等于销售收入B ,项目不盈不亏。
[例题]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50万元,年产量10000件,总变动成本为300万元,销售价格550元,求该生产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在现有年产量下的利润?[解] (件)2000100003000000550500000=-=-=*v fC P C Q)(200300000050000010000550万元=--⨯=⋅--⋅=**Q C C Q P M v f二、风险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问题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每个备选方案都受到不能肯定的外部环境状态的影响;第二,每个备选方案可能遇到的自然状态可以估计出来;第三,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可以估计出来。
解决风险型决策问题的方法有损益期望值准则和决策树法。
(一)损益期望值准则所谓损益期望值就是方案实施后在各种自然状态下可能得到的损益值的“期望”。
这里的“期望”是概率论中的一个数学概念,表示若干随机数值的概率平均值。
损益期望值的计算方法是将每个备选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损益值与对应的状态概率相乘之后相加。
计算出损益期望值后,选择收益值最大或损失值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损益期望值计算的具体公式为E(Ai )=b pijjnj=∑1(j=1,2,…,m)式中:E(Ai)——第i个方案的损益期望值;bij——第i个方案在第j中状态下的损益值;pj——第j种状态下的概率;n——状态数。
[例题]某企业开发了一种新品种,现有两种生产方案:建新车间或改造一个旧车间进行生产,建新车间需初始投资300万元,改造旧车间需初始投资150万元,服务期均为10年,期末均无残值,预测产品销售情况及损益值如下表(单位:万元)。
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试用损益期望值准则进行决策。
状态销路好销路一般销路差概率0.7 0.2 0.1建新车间:A 80 40 -20改造旧车间:B 50 30 -10[解]E(A)=80×10×0.7+40×10×0.2+(-20)×10×0.1-300=320(万元)E(B)=50×10×0.7+30×10×0.2+(-10)×10×0.1-150=250(万元)因为:E(A) >E(B) 所以决策方案A:新建(二)决策树法决策树法的基本原理是以损益期望值为依据,通过计算损益期望值做出决策。
所不同的是决策树法是一种图解法,能够直接反映决策的过程,对分析比较复杂的决策问题更有效。
决策树的构成有四个要素:决策点、方案分枝、状态点和概率分枝。
如图所示。
图决策树结构图应用决策树法决策时,计算过程一般从右向左,逐步后退。
根据右方的损益值和状态树枝上概率值,计算该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期望值,并根据计算的损益期望值选择方案,选择后舍弃的方案称为“减枝”,最后决策点只留下一条树枝,这就是决策的最佳方案。
[例题]同上,试用决策树法决策[解:] 销路好0.7 80320A 销路一般0.2 ∆40新建320300销路差0.1 ∆-20I改建销路好0.7 ∆50150 250A 销路一般0.2 ∆30销路差0.1 ∆-10E(A)=80×10×0.7+40×10×0.2+(-20)×10×0.1-300=320(万元)E(B)=50×10×0.7+30×10×0.2+(-10)×10×0.1-150=250(万元)因为:E(A) >E(B) 所以决策方案A:新建三、非确定型决策方法非确定型决策问题的特点与风险型决策问题的特点基本相同,只是无法估计出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只能根据各方案在不同状态下可能获得的损益值,用分析估计的方法决策。
下面介绍四种常用的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一)乐观准则乐观准则是指决策者对客观事实抱乐观态度,总把客观事实想得很顺利,在顺利的情况下寻找一个最好的方案。
决策的方法是在给出的决策损益值表中,先从各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损益值中选大的,再从这些大的损益值中选最大的,这个损益值所对应的方案就是决策方案。
[例题]某电力修造厂投产某种新产品时,对其在市场上的销路情况不能确定,只能预测大批量生产、中批量生和小批量生产三种生产方案在销路好、销路一般和销路差三种情况下的损益值,见下表,试用乐观准则决策。
单位:万元方案销路好销路一般销路差大批量生产21 12 5中批量生产16 14 10小批量生产15 13 13[解:]按乐观准则的思路和方法:(1)在损益值表中,先从各方案在不同状态下损益中选大的,即按行选最大的损益值,第一行(大批量生产):max(21,12,5)=21(万元)第二行(中批量生产):max(16,14,10)=16(万元)第三行(小批量生产):max(15,13,13)=15(万元)(2)再从这些大的损益值中选最大的,即max(21、16,15)=21(万元)(3)21万元所对应的方案即“大批量生产”的方案就是决策方案。
(二)悲观准则悲观准则是指决策者对客观事实抱悲观态度,总把客观事实想得很不顺利,在不顺利的情况下,寻找一个最好的方案。
这是一种非常保险的决策方法,对于那些风险较大的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决策的方法是在给出的决策损益值表中,先从各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损益值中选小的,再从这些小的损益值中选最大的,这个损益值所对应的方案就是决策方案。
[例题]如上例,用悲观准则决策。
[解:]按悲观准则的思路和方法:(1)在损益值表中,先从各方案在不同状态下损益中选小的,即按行选最小的损益值,第一行(大批量生产):min(21,12,5)=5(万元)第二行(中批量生产):min(16,14,10)=10(万元)第三行(小批量生产):min(15,13,13)=13(万元)(2)再从这些小的损益值中选最大的,即max(5、10,13)=13(万元)(3)13万元所对应的方案即“小批量生产”的方案就是决策方案。
(三)后悔值准则采用后悔值准则决策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后悔值。
所谓后悔值就是在给定的自然状态下,一个方案可能取得的收益值(或损失值)与该状态下的最大收益值(或损失值)的差距。
采用后悔值准则决策,首先根据损益值表计算出方案的后悔值,并列表表示。
然后在给出的后悔值表中,先从各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后悔值中选大的,再从这些大的后悔值中选最小的,这个后悔值所对应的方案就是决策方案。
[例题]如上例,用后悔值准则决策。
[解:](1)先计算方案的后悔值并列表如下:单位:万元方案销路好销路一般销路差大批量生产21-21=0 14-12=2 13-5=8中批量生产21-16=5 14-14=0 13-10=3小批量生产21-15=6 14-13=1 13-13=0(2)在后悔值表中,先从各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后悔值中选大的,即按行选最大的后悔值,第一行(大批量生产):max(0,2,8)=8(万元)第二行(中批量生产):max(5,0,3)=5(万元)第三行(小批量生产):max(6,1,0)=6(万元)(3)再从这些大的后悔值中选最小的,即min(8、5,6)=5(万元)(4)5万元所对应的方案即“中批量生产”的方案就是决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