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抗原
04第三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
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
HLA的临床实际应用
? HLA 系统与输血(1输血相关肺损伤2发热性非溶血输血反应3.血小板输注无效) ? HLA 检测与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 ? HLA 与肿瘤的关系 ? HLA 与疾病的关联(B27强直性脊椎炎 DR3疱疹样皮肤病 DQ2乳糜泻) ? HLA 与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的关系 ? HLA 与人类研究
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
? MHC-I类和MHC-II类 ? HLA基因复合体位于人第六号染色体短臂 6p21.31 。
? HLA-I类基因集中在远离着丝点的一端,包括 B、 ? C、 AΒιβλιοθήκη 个座位,其产物是 HLA-I 类分子
? HLA-II 类基因在复合体中位于近着丝点一端,由 ? DP、 DQ、DR三个亚区组成
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
第三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
黄冈市中心医院 肖华
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 第三节 粒细胞抗原系统
关爱生命 呵护学健习康要求
? 1.什么是MHC?它有哪些重要的免疫学功能? ? 2.什么是HLA?HLA等位基因的命名应遵循哪些原则? ? 3.HLA- Ⅰ类、Ⅱ类及Ⅲ类基因的结构怎样? HLA复合体的
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
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
? 单体型遗传
? 多态性遗传
共显性遗传 复等位基因
? 连锁不平衡( linkage disequilibrium ) 基因频率 连锁不平衡现象的可能原因
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
HLA 的遗传方式
连锁遗传或单倍型遗传 ,重组率约 0.2%.
父
母
MHC-I 类抗原
1.重链( α 链) 同种异体特异性 2.轻链( β 2m) 种属特异性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1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immunity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已”的识别, 并排除“非已”以保持体内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和有害的生物性分子。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4、免疫自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功能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5、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6、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也称特异性免疫。
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黏膜免疫系统MALT/MIS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2、M细胞即膜上皮细胞/微皱褶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散在于小肠派氏淋巴小结处。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第3章抗原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能使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第三章:抗原
T细胞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比较 细胞B
T细胞表位
表位受体 APC处理 APC处理 表位性质 表位大小 TCR 需要 变性后的线形肽段 8~12个氨基酸(CD8+T) 个氨基酸( 个氨基酸 12~17个氨基酸(CD4+T) 个氨基酸( 个氨基酸 表位类型 表位位置 线性 抗原分子任意
B细胞表位
BCR 不需要 天然的多肽、多糖、 天然的多肽、多糖、脂 多糖、 多糖、有机化合物 5 ~17个氨基酸、 个氨基酸、 个氨基酸 5 ~7个单糖或 ~7个核 个单糖或5 个核 个单糖或 苷酸 构象、 构象、线性 抗原分子表面
抗原性(antigenenicity 抗原性(antigenenicity)
完全抗原; 完全抗原;凡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 半抗原(hapten)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 ) 的物质,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的物质 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免疫耐受:在某种情况下,抗原也可诱导相应 免疫耐受 在某种情况下, 在某种情况下 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为特异性无应 答状态,称为耐受原 tolerogen) 耐受原( 答状态,称为耐受原(tolerogen)。 变应原(allergen) 变应原(allergen)可引起机体发生病理性 免疫应答的物质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自身因素) 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自身因素) 1、化学性质 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多糖 、化学性质: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
具有免疫原性; 具有免疫原性;脂类和晡乳类动物的细胞核 成分其免疫原性弱, 成分其免疫原性弱,难以诱导免疫应答
2、分子量大小:10kDa以上,分子量越大, 、分子量大小 以上, 以上 分子量越大,
1、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 、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 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 识别的靶结构, 基团。是被免疫细胞TCR/BCR识别的靶结构, 识别的靶结构 基团。是被免疫细胞 是抗原物质特异性的分子学基础。 是抗原物质特异性的分子学基础。 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化学 基团的化学组成为: 基团的化学组成为: 一个多肽决定簇含5~17个氨基酸残基; 个氨基酸残基; 一个多肽决定簇含 个氨基酸残基 一个多糖决定簇含5~7个多糖残基; 个多糖残基; 一个多糖决定簇含 个多糖残基 一个核酸半抗原决定簇含6~8个核苷酸。 个核苷酸。 一个核酸半抗原决定簇含 个核苷酸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第2节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共29张PPT)
阅读课本P52—53,思考以下问题:
1. 细胞免疫过程涉及到哪些细胞? 2. 这些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
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
抗原 被呑噬
消化 巨噬细胞
呈递
刺激
细胞毒性T细 胞
增殖 分化
促进
抗原—MHC 多种蛋白质
复合体
活化
我 如 愿 的 成 为一名 人民警 察了。 中 国 共 产 党 是中国 工人阶 级的先 锋队,是 中国各 族民利 益的忠 实代表 ,是中国社会主 义 事 业 的 领 导核心 。党的 最终目 标,是实 现共产 主义的 社会制 度。马 克思列 宁主义 揭 示 了 人 类 社会历 史发展 的普遍 规律,分 析了资 本主义 制度本 身无法 克服的 固有矛 盾 ,指 社 会 主 义社会 必然代 替资本 主义社 会、最 后必然 发展为 共产主 义社会 。《共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
(免疫应答)
如果这两道防线都被攻破了,那我们 人体该怎么办?是不是真的无计可施了?
特异性反应是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机体 与外来侵害物质(抗原)接触后获得的、有针对 性的特异性反应,即免疫应答。
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主要由淋 巴细胞来完成。
1、体内如何识别入侵者了?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辅助性T细胞
B细胞
第二阶段
白细胞介素—2
致敏B细胞
记忆细胞
效应 B细胞
抗体
第三阶段
抗 原
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
抗体免疫的主要对象是细胞外病原体和毒素
体液免疫
课本P54图3-3
记忆细胞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对抗原的记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1.异嗜性抗原: 2.异种抗原: 3.同种异型抗原: 4.自身抗原: 5.独特型抗原: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Chapter 3 Classification of Antigens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 异嗜性抗原〔hererophilic antigen〕 一种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
二、特异性〔specificity〕
〔二〕 抗原表位的类型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Chapter 1 Foreignness and Specificity
二、特异性〔specificity〕
〔二〕 抗原表位的类型
➢ 功能性表位 ➢ 隐蔽性表位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Chapter 1 Foreignness and Specificity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Chapter 1 Foreignness and Specificity
二、特异性〔specificity〕
〔一〕 抗原表位的概念
抗原表位(epitope) :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 的特殊化学基团,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 根本结构单位。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一、异物性〔foreignness〕
➢不同种属之间〔异种抗原〕 ➢同种异体之间〔同种异型抗原〕 ➢自身成分〔隐蔽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Chapter 1 Foreignness and Specificity
二、特异性〔specificity〕
➢ 抗原的特异性: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 ➢ 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响所显示的专一性。
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4.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1.免疫细胞(immune cells):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如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医学免疫学 第四版 第三章 抗原
第三章抗原(antigen. Ag.)1.概述能启动,激发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可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并与之发生特性反应注:(1)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2)理论上可以是所有自然界的物质.(3)通常指蛋白抗原.也包括多糖,脂类和核酸2.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两性质①免疫原性抗原能被T细胞表面受体TCR与B细胞表面受体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性细胞(活化T细胞)和效应产物(抗体)②反应原性(抗原性)抗原能与效应细胞或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注:(1)免疫原性的特异性,某一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2)反应原性的特异性:某一抗体或活化的淋巴细胞只能与特定的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3)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如:多糖,脂类,某些药物(如青霉素)(4)完全抗原: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特征的物质。
如大多数物质。
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一个抗原分子含有多个表位◆半抗原相于一个独立的抗原表位,游离后,不能识别。
半抗原之所以没有免疫原性,是因为识别的分子量是有一个下限的。
而半抗原的分子量很小。
(1)当体内同时存在完全抗原和半抗原的时候,完全抗原激活后T细胞/B细胞产生的效应T或抗体再结合抗原表位的同时也必然可以“搂草打兔子”,把半抗原一并清除掉,这也是半抗原有免疫反应性的原因。
即“躺着也中枪”(2)抗原表位可以从完全抗原上游离出来,成为一个半抗原(3)半抗原与大分子的蛋白载体结合或者交联重新成为一个新的完全抗原3.抗原表位的分类(一)按空间结构分类顺序表位(线性表位)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片段,多在抗原分子内,主要由T细胞识别,B细胞也可以构象表位/不连续表位(非线性表位)序列上不相连,三维结构空间上彼此接近,由天然构象形成,位于分子表面,由B细胞识别或抗体识别。
第3章新版抗原2005-2
原
antigen, Ag:能与 或抗体结合, : 能与TCR或BCR或抗体结合 , 或 或抗体结合 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 是 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 性免疫应答, 性免疫应答 , 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 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 质。
UNIVERSITAS AMOIENSIS GAO FENGGUANG
UNIVERSITAS AMOIENSIS GAO FENGGUANG
T细胞决定基 T epitope
需加工变性后显示出来, 需加工变性后显示出来 , 由 8-20个氨基酸 个氨基酸 残基组成, 氨基酸彼此相邻, 呈线性排列, 残基组成 , 氨基酸彼此相邻 , 呈线性排列 , 可埋藏于抗原分子的内部或位于分子表面, 可埋藏于抗原分子的内部或位于分子表面 , 需经APC加工处理为小分子的多肽片段 , 加工处理为小分子的多肽片段, 需经 加工处理为小分子的多肽片段 再与自身MHC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后,表达 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后, 再与自身 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后 于细胞膜上( 细胞决定基不一定在膜上 细胞决定基不一定在膜上) 于细胞膜上(B细胞决定基不一定在膜上), 才能与TCR结合 才能与 结合
UNIVERSITAS AMOIENSIS GAO FENGGUANG
免疫优势集团# 免疫优势集团#
免疫显位immunodominant ,抗原决定基中 免疫显位immunodominant site ,抗原决定基中 起关键性作用的肽段。 起关键性作用的肽段。常出现于运动性强的部 有多个α 螺旋组成, 其疏水端与MHC头 位 , 有多个 α 螺旋组成 , 其疏水端与 头 部的抗原结合沟结合, 亲水端暴露在外, 部的抗原结合沟结合 , 亲水端暴露在外 , 供 T 细胞表面的TCR结合。 结合。 细胞表面的 结合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第3章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第3章第三章抗原一、单项选择1. 有关超抗原正确的是:A.可多克隆激活某些T细胞B.需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处理C.与自身免疫病无关D.有严格MHC限制性E.只能活化一个相应的T细胞克隆2. 对人来说,下列哪种抗原是同种异体抗原:A. HLAB. 马血清C. 外漏的眼晶状体球蛋白D. 花粉E. 化学药物3. 半抗原:A. 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B. 无免疫原性,有抗原性C. 有免疫原性,无抗原性D. 无免疫原性,亦无抗原性E. 以上都不对4. 所谓内源性抗原是指:A. 细菌内毒素抗原B. 机体自身产生的抗原C. 被APC吞入细胞细胞内的抗原D. 细胞内合成的抗原E. 以上都不是5. 某些抗原成为胸腺依赖抗原是因为:A. 抗原在胸腺加工处理B. 针对该抗原的抗体在胸腺中形成C. 该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D. 胸腺能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E. 胸腺素与这些抗原结合成为完全抗原6. 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A. 异种AgB. 半抗原C. 特异性AgD. 交叉反应性AgE. 异嗜性Ag7. TI-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A. 需巨噬细胞加工处理B. 可产生IgG和其他类别IgC. 有免疫记忆D. 只引起体液免疫E. 可引起细胞免疫8. 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成分称为:A. 异种抗原B. 同种异体抗原C. 超抗原D. 异嗜性抗原E. 变应原9. 有关抗原正确的是:A. 超抗原多克隆激活某些T细胞时也具有严格的MHC限制性B. 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属于外源性抗原C. B细胞识别空间表位D. 半抗原有免疫原性而无抗原性E. Ig的Fc段具有独特性抗原表位10. TD-Ag诱发抗体反应必须由以下哪一组细胞参与?A. T细胞和B细胞B. 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C. NK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D. B细胞和NK细胞E. 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11. 抗原特异性主要取决于:A. 抗原分子的大小B. 抗原的异物性C. 抗原的体内存留时间D. 抗原分子表面特殊的化学基团E. 抗原的物理性状12. 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但能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A.自身抗原B.完全抗原C.半抗原D.TD-Ag E.TI-Ag13.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是:A. TD-AgB. TI-AgC. 异种抗原D. 自身抗原E. 内源性抗原14. 下列免疫原性最强的物质是:A. 脂多糖B. 多糖类C. 蛋白质D. DNAE. 脂肪15. 与载体蛋白偶联后可获得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 半抗原B. 完全抗原C. 酵母多糖D. 超抗原E. 脂多糖16. 通常高分子量物质免疫原性强的原因是:A. 对中枢免疫器官刺激强B. 化学结构不稳定,易被巨噬细胞吞噬C. 分子量越大,其表面抗原决定基越多D. 易被机体破坏,而被循环抗体结合E. 带负电荷多,免疫原性强17. ABO血型抗原对人体而言是:A. 异种AgB. 自身AgC. 异嗜性AgD. 共同AgE. 同种异型Ag18 . 裸鼠用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免疫后体内:A.无任何免疫应答产生B.可产生IgM抗体C.可产生效应T细胞D.可产生IgG抗体E.如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小鼠将出现再次免疫应答19.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A. Ag表位B. Ag大小C. Ag的电荷性质D. 载体性质E. Ag的物理性状20.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协助的物质是:A.血清白蛋白B.细菌外毒素C.类毒素D.细菌脂多糖E.免疫球蛋白21. 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A. 半抗原B. 抗体C. 抗原D. 既是抗体又是抗原E. 人工结合抗原22. 免疫学中的非己物质不包括:A. 异种物质B. 同种异体物质C. 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D. 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物质E. 胚胎期免疫细胞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23. 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隐蔽自身抗原诱发自身免疫的物质是:A.血小板B.红细胞C.白细胞D.血浆E.精液24.构象表位是指:A. 能被BCR直接识别的抗原表位B. 隐藏在蛋白质分子内部的抗原表位C. 一段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D. 能被TCR直接识别的抗原表位E. 能与MHC分子结合的氨基酸片段25.下列物质中属于TI-Ag的是:A. 血清蛋白B.细菌外毒素C.类毒素D. 细菌脂多糖E.细菌肽聚糖26.对人体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 自身移植的皮肤B. 异体移植的皮肤C. 人丙种球蛋白D. 自身的免疫球蛋白E. 脐血干细胞27.超抗原:A. 只能多克隆非特异活化αβT细胞B. 经APC加工处理后才能激活T细胞C. 可引发超敏反应的抗原D. 活化T细胞需MHC分子协助E. 对某一克隆T细胞具有强烈激活作用28.属于TI-Ag的物质是:A. 外毒素B. 细菌脂多糖C. 牛血清白蛋白D. 羊红细胞E.卵白蛋白29. 对抗原错误的叙述是:A. 抗原通常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B. 抗原诱导免疫应答必须有T细胞辅助C. 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有相同的抗原表位D. 抗原并不一定只诱导正免疫应答E. 半抗原自身虽无免疫原性,但可与相应抗体结合30.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正确的叙述是:A. 通常为蛋白质B. 易于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应答C. 可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也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D. 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和再次应答E. 由B表位和T表位组成31. 自身组织细胞通常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A. 体内Treg细胞对CD4+Th/CD8+T c细胞产生抑制作用B. 自身组织细胞分泌某些细胞因子C. 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缺少抗原决定簇D. 胚胎期内识别自身组织细胞的淋巴细胞已被清除E. 自身组织细胞的表面分子为直链氨基酸,易被降解32. 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A.特异性反应B.交叉反应C.非特异性反应D.过敏反应E.中和反应33. 异嗜性抗原的本质是:A. 异种AgB. 共同AgC. 改变的自身AgD. 同种异型AgE. 半抗原34. 本身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 异嗜性抗原B. 抗体C. 补体D. 半抗原E. 细菌多糖35. 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A. 异种AgB. 同种异型AgC. 自身AgD. 独特型AgE. 共同Ag36. 超抗原:A. 可以多克隆激活某些T细胞B. 须经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后发挥作用C. 只能活化一个相应的B细胞克隆D. 有严格的MHC限制性E. 只能活化一个相应的T细胞克隆37.独特型抗原存在于:A. TCR、BCR或Ig的V区B. TCR、BCR或Ig的C区C. MHCⅠ类分子的α1区D.MHCⅡ类分子的β1区E. MHCII类分子的α1区38. 将外毒素转变为类毒素可:A. 增强毒素的免疫原性B. 降低毒素的免疫原性C. 增强毒素的毒性D. 脱去毒素的毒性E. 改变毒素的免疫原性39. 马血清抗毒素对人而言属于:A. 异种Ag B.同种异型Ag C. 独特型Ag D. 共同Ag E. 合成Ag40. 能多克隆激活γδT细胞的超抗原是:A.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B.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C. 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D.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gp120E. 热休克蛋白41. 能多克隆激活T细胞和B细胞的有丝分裂原是:A. 植物血凝素(PHA) B.刀豆蛋白A(ConA) C.美洲商陆(PWM)D. 脂多糖(LPS) E.葡萄球菌A蛋白(SPA)42. 对佐剂错误的叙述是:A. 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B.是常用的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C.可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D. 可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存留时间E.可增强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43. B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是:A. 构象决定基B. 线形决定基C. 构象决定基和顺序决定基D. APC加工提呈的抗原肽E. 由12-17氨基酸组成的抗原肽44. 免疫原性最弱的抗原是:A. 多糖类B. 脂蛋白C. 糖蛋白D. 脂类E. 脂多糖45.同种异型抗原不包括:A. ABO血型抗原B. Forssman抗原C.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D. Ig同种异型抗原E. Rh血型抗原46. 免疫佐剂的作用是:A. 降低循环抗体水平B. 防止迟发型超敏反应发生C. 增加抗原的免疫原性D. 防止巨噬细胞吞噬抗原E. 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产生二、不定项选择1. 属于内源性抗原的是:A. 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B. 吞噬的细菌C. 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蛋白D. 吞噬的肿瘤细胞E. 摄取的蛋白质抗原2. 下列关于抗原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 大分子抗原常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B. 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必须有T细胞的辅助C. 不同抗原之间可有相同抗原决定簇D. 一定条件下,抗原可以诱导免疫耐受E. 半抗原无免疫原性,但是可与相应抗体结合三、名词解释1. 抗原(antigen,Ag)2. 免疫原性3. 抗原性4. 半抗原5. 抗原表位6. 构象表位/非线性表位7. 顺序表位/线性表位8. 共同抗原表位9. 交叉反应10.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11.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12. 异嗜性抗原13. 异种抗原14. 同种异型抗原15. 自身抗原四、简答与论述1. 列表比较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性。
《医学免疫学》人卫第9版教材--高清彩色_1-40_21-30
《医学免疫学》⼈卫第9版教材--⾼清彩⾊_1-40_21-30第⼆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1第⼀节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或称初级淋巴器官(primary lymphoid organ),是免疫细胞发⽣、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髓和胸腺。
—、⾻髓⾻髓(bone marrow)是各类⾎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源地,也是⼈类和其他哺乳动物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髓的結构和细胞组成⾻髓位于⾻髓腔内,分为红⾻髓和黄⾻髓。
红⾻髓具有活跃的造⾎功能,由造⾎组织和⾎窦构成。
造⾎组织主要由造⾎细胞和基质细胞组成。
基质细胞包括⽹状细胞、成纤维细胞、⾎窦内⽪细胞、巨噬细胞等。
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造⾎⽣长因⼦(如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细胞赖以⽣存、⽣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称为造⾎诱导微环境(hemat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 HIM )。
⾻髓中的造⾎⼲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是具有⾼度⾃我更新能⼒和多能分化潜能的造⾎前体细胞,体内⾎细胞均由其分化⽽来。
⾎细胞在⾻髓中⽣长、分裂及分化的过程称为造⾎(hematopoiesis) o⼈体内的造⾎功能⾸现于2 ~3周胚龄的卵黄囊,在胚胎早期(第2?3个⽉)HSC从卵黄囊迁移⾄胎肝,继⽽⼊脾,肝和脾成为胚胎第3?7个⽉的主要造⾎器官。
随后,HSC⼜迁⾄⾻髓,使⾻髓成为胚胎末期直到出⽣后的造⾎器官。
HSC在造⾎组织中所占⽐例极低,形态学上难以与其他单个核细胞相区别,⼈HSC的主要表⾯标志为CD34和CD117,不表达各种成熟⾎细胞谱系相关的表⾯标志。
(⼆)⾻髓的功能1.各类⾎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的场所在⾻髓造⾎诱导微环境中,HSC最初分化为定向⼲细胞,包括髓样⼲细胞(myeloid stem cell)和淋巴样⼲细胞(lymphoid stem cell) o髓样⼲细胞最终分化为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和⾎⼩板等。
抗原教案新版
抗原教案一、抗原的定义和分类抗原(Antigen)是指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
它可以是蛋白质、多糖、脂质等大分子化合物,也可以是小分子化合物如药物、化学物质等。
根据其来源和性质的不同,抗原可以分为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是在正常生理过程中由机体自身产生的,如肿瘤相关抗原;外源性抗原则是来自于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病毒、细胞、分子等。
二、抗原与免疫应答的关系1.抗原的作用抗原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应答。
一方面,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参与血清抗体中和和补体激活等免疫反应。
另一方面,抗原还可以激活机体细胞免疫应答,如激活T细胞、巨噬细胞等,发挥细胞毒性作用,进一步清除抗原。
2.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分为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主要由T细胞介导,通过识别抗原并释放细胞因子来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NK细胞等,发挥细胞毒性作用。
体液免疫应答则主要由B细胞介导,B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来中和抗原,协助其他免疫细胞清除抗原。
三、抗原的识别机体识别抗原主要依赖于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和B细胞受体。
T细胞受体是由α链和β链构成的膜蛋白复合物,通过其可识别并结合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抗原提呈分子。
而B细胞受体则是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可直接结合抗原。
这些受体的结合力与抗原的特异性密切相关,通过多种非共价键(如氢键、离子键等)相互作用来实现抗原-受体的结合。
四、抗原的免疫原性抗原的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够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
抗原的免疫原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抗原的分子大小、结构复杂性、稳定性等。
一般来说,复杂性较高、分子量较大的抗原更容易引起免疫应答。
此外,抗原还与机体个体的遗传背景相关,同一种抗原在不同个体中可能引起不同的免疫应答。
五、抗原教学案例:疫苗疫苗是利用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一种预防性措施。
疫苗中所含的抗原可以是微生物的病原体或其成分,也可以是类似病原体的化合物。
第三章 抗原
思考题:
1.抗原定义 2.抗原的特性 3.免疫源性与免疫反应性 4.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6.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弱 7.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8.抗原决定基(簇)
9.抗原结合价 10.超抗原概念 11.超抗原的作用特点 12.佐剂的定义 13.佐剂的种类 14.佐剂的作用机制 15.丝裂原概念 16.丝裂原举例
一、异物性 二、抗原的理化性质 三、宿主因素 四、抗原进入机体方式
异物性是指来源于体外的抗原,绝源自多数抗原属于异物,但也存在自身抗原。
1. 异种物质 P35
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
越强。
2. 同种异体物质
3. 自身变异物质
1. 分子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 化学组成及结构 (1)蛋白质:强 (2)多糖:具有免疫原性, 较蛋白质弱。 (3)核酸:多无免疫原性。 3. 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 P36
TCR与SAg的亲和力。
4. 可激活T细胞,又可致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或抑 制。
(一)定义
佐剂(adjuvant )是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 混合注射机体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的物质。。
(二)应用
1.能增强弱免疫原性物质的免疫原性,常用 于增强一些小分子疫苗的免疫原性。 2.可是剂量不足的免疫原产生有效的免疫应 答(如免疫制备抗体等)。
三、抗原结合价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是指
能够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决定簇数目。
多价抗原 P42 单价抗原
第三节
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 应答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 二、根据与人体的亲缘关系 三、根据抗原性能 四、根据抗原结合价 五、根据抗原是否在APC内合成
3第四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
HNA的生化特性
HNA-1抗原系统:糖蛋白 结合免疫复合物 清除免疫复合物 其他HNA系统的生化特性:
粒细胞抗体 粒细胞抗体:HNA-1a抗体 HNA -1b抗体 HNA -1c抗体 HNA -2a抗体 HNA -3a抗体 HNA -4a抗体 HNA -5a抗体 粒细胞抗体的意义:引起粒细胞破坏 引起输血严重危害(SHOT)
第三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
周吉成
目 录
• 概述 • 白细胞特有的血型抗原:粒细胞抗原系统 • 白细胞与其他组织共有的血型抗原:人类 白细胞抗原系统
第一节 概 述
重点提示
• • • • 白细胞表达的抗原 白细胞表达的血型抗原 红细胞血型抗原 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原(human neutrophil alloantigens,HNA) •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HLA系统在输血医学的意义
• HLA抗原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 • HLA抗体的产生 • HLA抗体引起多种SHOT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血小板输注无效
HLA系统在法医学上的应用
• HLA基因在个体识别中的作用 • HLA基因在亲子鉴定中的作用
Thank you !
第三节 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
• HLA复合体 • HLA分子 • HLA系统在医学上的应用
HLA复合体结构
HLA等位基因的命名原则
遗传区域位点以A、B、C、DR、DQ及DP等表示 HLA的等位基因用阿拉伯数字加以区别 第一位数字的左上方“*”号的意义 数字部分中第1个冒号前的数字的意义 第1、2个冒号间的数字的意义 第2、3个冒号间的数字的意义 第3、4个冒号间的数字的意义 HLA的DR、DQ和DP基因分别用A、B表示α、β链 基因 无效基因或不表达基因的表示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 免疫(Immune):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对自身成分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2.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是机体抗御病原体侵袭和对已侵入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清除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即抗感染免疫作用。
3.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机制,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对体内衰老损伤细胞及时清除,对非己抗原性异物刺激产生适度免疫应答的一种生理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基因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
第二章抗原1.抗原(Antigen):广义抗原泛指能够被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细胞识别结合,使上述免疫细胞活化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狭义抗原通常是指能与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 细胞;同时又能在体内、外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诱导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的能力。
3.抗原性(antigenicity):指抗原能够与免疫应答产物(相应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的能力。
4.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即Ag与Ab、 TCR、 BCR 特异结合的部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是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5.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 antigen):是指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具有相同抗原表位的共同抗原。
6.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指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协助的抗原。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她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就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第二章:免疫器官与组织1、免疫系统:就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与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与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就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与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1、抗原(Ag):就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就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就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与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抗原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一般具备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二是抗原性(antigenicity),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免疫原(immunogen),又称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即通常所称的抗原;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又称半抗原(hapten)。
一般而言,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均同时具备抗原性,即均属完全抗原。
半抗原若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carrier)交联或结合也可成为完全抗原。
例如:许多小分子化合物及药物属半抗原,其与血清蛋白结合可成为完全抗原, 并介导超敏反应(如青霉素过敏)。
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aller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tolerogen)。
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
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一、异物性异物性是抗原的重要性质。
异物即非己的物质。
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如鸡卵蛋白对鸭是弱抗原,对哺乳动物则是强抗原;灵长类(猴或猩猩)组织成分对人是弱抗原,而对啮齿动物则多为强抗原。
异物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如各种病原体、动物蛋白制剂等对人是异物,为强抗原;也存在于同种异体之间,如同种异体移植物是异物,也有免疫原性;自身成份如发生改变,也可被机体视为异物;即使自身成分未发生改变,但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也具有免疫原性,如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等在正常情况下被相应的屏障所隔离,并不与机体的免疫系统接触。
如因外伤逸出,免疫活性细胞可视其为异物。
二、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
1.抗原表位的概念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antigen 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它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仅能与抗体分子的一个结合部位结合。
天然抗原一般是大分子,含多种、多个抗原表位,是多价抗原,可以和多个抗体分子结合。
2.抗原表位的类型根据抗原表位的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和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图3-1)。
前者是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又称为线性表位(linear epitope);后者指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又称为非线形表位(non-linear epitope)。
T细胞仅识别由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提呈的线性表位,而B细胞则可识别线性或构象表位。
因此,也可根据T细胞、B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
B细胞表位多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可直接刺激B细胞;T细胞表位可存在于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
表3-1是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特性之比较。
表3-1 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识别表位受体MHC分子参与表位性质表位大小表位类型表位位置TCR必需主要是线性短肽8-12个氨基酸(CD8+T细胞)12-17个氨基酸(CD4+T细胞)线性表位抗原分子任意部位BCR无需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5-15个氨基酸,或5-7个单糖、核苷酸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抗原分子表面3.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
例如,虽然氨苯磺酸、氨苯砷酸和氨苯甲酸在结构上相似,仅一个有机酸基团的差异,但抗氨苯磺酸抗体仅对氨苯磺酸起强烈反应,对氨苯砷酸和氨苯甲酸只起中等和弱反应(表3-2),表明化学基团的性质决定了抗原表位的特异性。
即使均为氨苯磺酸,但抗间位氨苯磺酸抗体只对间位氨苯磺酸产生强反应,对邻位氨苯磺酸和对位氨苯磺酸仅呈弱或无反应,表明了化学基团的位置对抗原表位的作用(表3-3)。
同样抗右旋、抗左旋和抗消旋酒石酸的抗体仅对相应旋光性的酒石酸起反应,即空间构象与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有关。
表3-2 化学基团的性质对抗原表位特异性的影响半抗原反应强度 氨苯磺酸+++ 氨苯砷酸+氨苯甲酸 +/- 反应强度是指针对氨苯磺酸的免疫血清与不同半抗原的反应强度表3-3 化学基团的位置对抗原表位特异性的影响半抗原反应强度间位氨苯磺酸 +++ 对位氨苯磺酸 +/- 邻位氨苯磺酸 ++ 反应强度是指针对间位氨苯磺酸的免疫血清与不同半抗原的反应强度4.表位-载体作用 在人工抗原中,表位(半抗原)为简单的有机化学分子,与蛋白质载体偶联后,可诱导出抗半抗原抗体。
在免疫应答中,B 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中的抗原表位给CD4+ T 细胞,Th 细胞识别载体表位,这样载体就可把特异T 细胞和B 细胞连接起来(T -B 桥联),T 细胞才能激活B 细胞。
在天然抗原中,常同时存在T 细胞及B 细胞表位,因此,可同时活化T 细胞及B 细胞。
5.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其原因是在这些抗原分子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 )。
共同抗原的存在和交叉反应的发生并非否定抗原的特异性,而是由于抗原的异质性和共同表位所致。
3H 3SO 3H SO 3H SO 3H第二节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有多种因素影响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强度,但主要取决于抗原物质本身的性质及其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可概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1.化学性质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
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
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类、脂多糖都有免疫原性。
脂类和哺乳动物的细胞核成分如DNA、组蛋白一般难以诱导免疫应答。
但细胞在某些状态下如肿瘤或过活化时,其染色质、DNA和组蛋白都具有免疫原性,能诱导相应的自身抗体生成。
2.分子量大小抗原的分子量一般在10千道尔顿(kD)以上,一般来说,抗原的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大于100kD的为强抗原,小于10kD的通常免疫原性较弱,甚至无免疫原性。
3.结构的复杂性分子量大小并非决定免疫原性的绝对因素。
明胶分子量为100kD,但免疫原性却很弱,原因在于明胶是由直链氨基酸组成,缺乏含苯环的氨基酸,稳定性差。
如在明胶分子中接上2%的酪氨酸后,其免疫原性大大增强。
胰岛素分子量仅5.7kD,但其序列中含芳香族氨基酸,其免疫原性较强。
4.分子构象(conformation)某些抗原分子在天然状态下可诱生特异性抗体,但经变性改变构象后,却失去了诱生同样抗体的能力。
这是由于其构象表位改变的缘故。
因此,抗原分子的空间构象很大程度上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
5.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是指抗原表位能否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接近的程度。
抗原分子中氨基酸残基所处侧链位置的不同可影响抗原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结合, 从而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
如图3-2所示,氨基酸残基在侧链的位置不同(A与B相比),其免疫原性也不同;B与C相比,因侧链间距不同,使BCR可接近性不同,故免疫原性也不同。
6.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有更强的免疫原性;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
因此常将免疫原性弱的物质吸附在某些大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1.遗传因素机体对抗原的应答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
研究发现,不同遗传背景的小鼠对特定抗原的应答能力不同,对某一抗原呈高反应的小鼠品系对其他抗原可能呈低反应性。
不同遗传背景的豚鼠对白喉杆菌的抵抗力各异,且有遗传性。
多糖抗原对人和小鼠具有免疫原性,而对豚鼠则无免疫原性。
个体遗传基因不同,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应答与否及应答的程度不同。
在诸多遗传因素中,MHC是控制个体免疫应答质和量的关键因素。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一般说青壮年动物比幼年和老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强;新生动物或婴儿对多糖类抗原不应答,故易引起细菌感染。
雌性比雄性动物抗体生成高,但怀孕动物的应答能力受到显著抑制。
感染或免疫抑制剂都能干扰和抑制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间的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等都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一般而言抗原剂量要适中,太低和太高则可诱导免疫耐受。
免疫途径以皮内免疫最佳,皮下免疫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免疫效果相对较差,口服易诱导耐受。
注射间隔时间要适当,次数不要太频。
要选择好免疫佐剂,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类抗体产生,明矾佐剂易诱导IgE类抗体产生。
第三节抗原的种类抗原的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抗原进行分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抗原。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如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均属TD-Ag。
先天性胸腺缺陷和后天性T细胞功能缺陷的个体,TD-Ag 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明显低下。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n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与TD-Ag不同,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TI-Ag可分为TI-1 Ag 和TI-2 Ag。
TI-1 Ag具有B细胞多克隆激活作用,如细菌脂多糖(LPS)等,成熟或未成熟B细胞均可对其产生应答;TI-2Ag如肺炎球菌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等,其表面含多个重复B表位,仅能刺激成熟B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