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各舱段介绍

合集下载

太空站的英文名词解释大全

太空站的英文名词解释大全

太空站的英文名词解释大全太空站是一种位于地球轨道上的人造天体,用于进行太空研究、国际合作与实验等活动。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解释太空站相关英文名词,介绍太空站的功能、历史和未来发展。

一、太空站(Space Station)太空站是指在太空中提供住宿、工作和研究条件的设施,可作为太空探索的基地。

太空站通常由多个模块组成,包含居住区、实验室、能源供应和通信等系统,用于提供宇航员长期生活的各项保障。

二、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国际空间站是世界上最大的太空站,由美国、俄罗斯、欧洲空间局、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共同建设和管理。

ISS始建于1998年,于2000年有了第一位居住的宇航员。

它位于地球轨道上,围绕地球飞行,是国际上最重要的太空合作项目之一。

三、模块(Module)太空站的模块是太空站的基本构造单元,用于提供不同的功能和服务。

模块可以提供居住、实验、科研和储存等空间,通过与其他模块的连接,形成完整的太空站结构。

四、实验室(Laboratory)实验室是太空站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开展各种科学实验和研究活动。

在太空站上进行实验可以获得独特的环境条件和微重力状态,有助于科学家们开展高质量的研究。

五、舱段(Module Segment)舱段是太空站上独立的功能区域,包含各种设施和仪器。

舱段可以单独运载或连接到太空站的其他部分,用于扩展太空站的能力和服务。

六、飞船(Spacecraft)飞船是用于将宇航员和物资送往太空站的交通工具。

太空站依赖飞船进行货物补给、乘员轮换和中途修理等任务。

目前,国际空间站主要依靠俄罗斯的联盟号和美国的龙飞船进行运输工作。

七、重力模拟(Gravity Simulation)太空站上的微重力环境可以模拟地球上的重力情况,并通过实验研究地球重力的影响。

这种重力模拟有助于科学家们研究生物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等领域,进一步探索人类在太空中的生存和工作条件。

空间站

空间站
2022年1月8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密切协同下,在空间站核心舱内采取手控遥操作方 式,圆满完成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试验。
历史沿革
空间站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869年,当时Everett Hale为《大西洋月刊》撰写了一则关于“用砖搭建的月 球”的文章。此后,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和赫尔曼·奥伯特也对空间站进行过设想。1929年Herman Potočnik的著作The Problem of Space Travel(《太空旅行的问题》)出版并风靡了30多年。1951年沃 纳·冯·布劳恩在矿工周刊中刊登了他带有环状结构的空间站设计。二战期间德国科学家曾研究过使用太阳能的 轨道兵器,即所谓的“太阳炮”。按照设想,它将是运行在高度在5100英里(8200千米)的地球轨道的空间站的 一部分。
主要特点
空间站特点是体积比较大、结构复杂,在轨道飞行时间较长,有多种功能,能开展的太空科研项目也多而广。
空间站的特点之一是经济性。例如,所有的空间站都不具有返回地面的功能而是在太空接纳航天员进行实验, 可以使载人飞船成为只运送航天员的工具,从而简化了空间站的结构,既能降低其工程设计难度,又可减少航天 费用。另外,空间站在运行时可载人,也可不载人,只要航天员启动并调试后它可照常进行工作,定时检查,到 时就能取得成果。这样能缩短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减少许多消费,当空间站发生故障时可以在太空中维修、换 件,延长航天器的寿命。增加使用期也能减少航天费用。因为空间站能长期(数个月或数年)的飞行,故保证了 太空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深入性,这对研究的逐步深化和提高科研质量有重要作用。
中国空间站总体构型为3个舱段,包括天和核心舱以及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整体呈T字构型,能够容纳 3-6名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建成后整体空间达到110立方米。

中国空间站介绍说明文

中国空间站介绍说明文

中国空间站介绍(说明文)中国空间站(英文:China Space Station,缩写:CSS ,又称:天宫空间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最大可扩展为180吨级六舱组合体,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中国空间站由核心舱、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组成。

核心舱名为“天和”,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主要负责指挥和管理;实验舱名为“问天”、“梦天”,是空间站的实验平台,用于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和观测;载人飞船名为“神舟”,负责运送航天员进入空间站;货运飞船名为“天舟”,负责运输物资和设备。

中国空间站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空间探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在太空领域国际地位的象征。

空间站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也提高了中国在全球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空间站也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空间探索平台,为未来的太空科学研究和太空开发奠定了基础。

中国空间站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和优势:一、建造技术先进:中国空间站采用了先进的建造技术,包括大型构件的自动化对接、内部环境的智能化控制等,大大提高了建造效率和精度。

二、功能齐全:中国空间站具备了进行各种空间科学实验和观测的能力,包括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天文观测等,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机会。

三、可扩展性强:中国空间站设计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和升级,以适应未来更多的任务需求。

四、环保节能:中国空间站注重环保和节能设计,采用了许多绿色环保的材料和技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五、应用广泛:中国空间站不仅可用于科研,也可用于商业和军事领域,如太空旅游、卫星通信等。

总的来说,中国空间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航天工程,它不仅提升了中国的航天实力,也为人类探索宇宙、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

和平号空间站简介

和平号空间站简介

和平号空间站简介和平号是苏联/俄罗斯的第3代空间站,亦为世界上第一个长久性空间站(设计成在轨多模块组装,站上长期有人工作。

世界上第一个非长久性空间站是苏联于1969年1月弗拉基米尔·沙塔洛夫驾驶的“联盟 4 号”飞船同“联盟 5 号”飞船实行了接近和对接。

“联盟 5 号”上的宇航员阿列克谢·叶利谢耶夫和叶夫根尼·赫鲁诺夫穿上宇宙服进入了“联盟 4 号”。

苏联人把对接后的组合飞船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

和平号空间站的轨道倾角为51.6度,轨道高度300~400千米。

自发射后除3次短期无人外,站上一直有航天员生活和工作。

和平号核心舱于1986年2月20日发射,它提供基本的服务、航天员居住、生保、电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联盟-TM载人飞船为和平号接送航天员,进步-M货运飞船则为和平号运货。

和平号核心舱共有6个对接口,可同时与多个舱段对接。

到1 990年,苏联只为和平号核心舱增加了3个对接舱:即1987年与核心舱对接的量子-1(载有望远镜和姿态控制及生命保障设备)、1989年对接的量子-2(载有用于舱外活动的气闸舱、2个太阳电池翼、科学和生命保障设备等)、1990年对接的晶体舱(载有2个太阳电池翼、科学技术设备和一个特别的对接装置,它可与美国航天飞机对接)。

俄罗斯自1995年起发射了3个舱,先后与和平号对接,这3个舱是:1995年发射的光谱号(载有太阳电池翼和科学设备)和一个对接舱(停靠在晶体号特别对接口上,用于与航天飞机对接)以及1996年4月26日发射的和平号的最后一个舱体--自然号(载有对地观测和微重力研究设备)。

自此和平号在轨组装完毕。

全部装成的和平号空间站全长87米,质量达175吨(如与航天飞机对接则达223吨),有效容积470立方米。

作为美俄国际空间站合作计划的一部分,美国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实施了交会和对接,在轨对接期间,进行了设备和航天员的交换。

1995年2月6日发现号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在太空交会,两航天器相距仅11.3米。

神舟飞船结构构成全讲解

神舟飞船结构构成全讲解

神舟飞船结构构成全讲解轨道舱轨道舱:“多功能厅”、航天员的“家”“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

“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几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

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航天员的“家”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

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逃逸塔逃逸塔:保飞船安全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

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

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返回舱返回舱:航天员的“驾驶室”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

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

“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推进舱:又叫仪器舱。

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

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舱段介绍轨道舱尺寸:长2.8米,直径2.2米。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的外形为圆柱形的。

为了使轨道舱在独自飞行的阶段可以获得电力,轨道舱的两侧安装了太阳电池翼,每块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积为2.0×3.4米,轨道舱自由飞行时,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电力。

轨道舱尾部有4组小的推进发动机,每组4个,为飞船提供辅助推力和轨道舱分离后继续保持轨道运动的能力;轨道舱一侧靠近返回舱部分有一个圆形的舱门,为航天员进出轨道舱提供了通道,不过,该舱门的最到直径仅65厘米,只有身体灵巧、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出自由。

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是一项由六个太空机构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计划,也指运行于距离地面36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的该计划发射的航空器。

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的,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国际空间站才于1993年完成设计,开始实施。

2012年5月,美国首次向国际空间站发射商业飞船。

目录简要介绍国际空间站- 基本资料工作状态主要构件名称来历成员介绍成员国家长期考察组建造历程建造阶段组装计划建造历史主要结构构成组件主要功能太空之旅运行期限商业飞船业余无线电通讯计划计划简介中国实施简要介绍国际空间站- 基本资料工作状态主要构件名称来历成员介绍成员国家长期考察组建造历程建造阶段组装计划建造历史主要结构构成组件主要功能太空之旅运行期限商业飞船业余无线电通讯计划计划简介中国实施展开编辑本段简要介绍国际空间站[1-2]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的,即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建造迄今为止最大的载人空间站。

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国际空间站才于1993年完成国际空间站设计,开始实施。

该空间站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空局(11个国家,正式成员国有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和爱尔兰)共16个国家参与研制。

其设计寿命为10~15年,总质量约423吨、长108米、宽(含翼展)88米,运行轨道高度为397千米,载人舱内大气压与地表面相同,可载6人。

国际空间站结构复杂,规模大,由航天员居住舱、实验舱、服务舱,对接过渡舱、桁架、太阳能电池等部分组成,建成后总质量将达438吨,长108米。

编辑本段国际空间站- 基本资料工作状态近地点:319.6 km远地点:346.9 km每日绕地圈数:15.79高度损失:约65 米载人天数:3186 2009年7月数据今公转天数:3897 2009年7月数据今运行距离:约2,000,000,000 km燃料质量:约3951 kg "当前容积:425 m³ "O2:约162.4 mmHg (22 kPa)CO2:约4.8 mmHg (640 Pa)温度:~ 26.9 °C主要构件构件:发射日期质量: (kg)曙光号功能货舱:1998年11月20日1,9323团结号节点舱1:1998年12月4日1,1612星辰号(DOS-8):2000年7月12日1,9050Z1 衍架:2000年10月11日8755P6 衍架及太阳能电池板:2000年11月30日1,5900命运号实验舱:2001年2月7日1,4515加拿大臂2:2001年4月19日4899寻求号气密舱:2001年7月12日6064对接隔舱:2001年8月14日3900S0 衍架:2002年4月8日1,3970加拿大臂2导轨:2002年6月5日1450S1 衍架:2002年10月7日1,2598P1 衍架:2002年11月23日1,2598编辑本段名称来历名字“国际空间站”(英语: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俄文:Междунаро днаякосми ческая ста нция,МКС)是不同命名之间妥协的产物。

国际空间站各舱段介绍

国际空间站各舱段介绍

国际空间站作为国际合作空间探索项目,其规模庞大、系统复杂、技术先进。

该项目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且涉及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

自1998年正式建站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于2010年完成建造任务转入全面使用阶段。

一、“曙光”号功能舱(Zarya)简介:“曙光”号(Zarya)功能舱为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于1998年11月20日由俄罗斯“质子-K”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曙光”号是国际空间站的基础,能提供电源、推进、导航、通信、姿控、温控、充压的小气候环境等多种功能。

它由“和平”号空间站上的“晶体”舱演变而来,寿命13年,电源最大功率为6千瓦,可对接4个航天器。

命名由来:Zarya名字源于俄语Заря,用英语解释是dawn,Sunrise的意思。

“曙光”号功能舱源于俄罗斯当年为“礼炮”号空间站所研制的TKS飞船,由美国出资,俄罗斯制造,命名为“Zarya”的含义在于此功能舱的发射标志着航天领域国际合作新时代的到来。

二、“团结”号节点舱(Unity)简介:“团结”号(Unity)节点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二个组件,也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节点舱,于1998年12月4日由“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轨道。

舱体长5.49米,直径4.57米,重11612千克,用于存贮货物和调节电力供应,是国际空间站上负责连接6个舱体的主要节点舱。

命名由来:由于该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节点舱,因此也常被称为“节点1”(Node 1)。

根据NASA国际空间站计划主任兰迪•布林克利的解释,“Unity”这个名字代表了NASA、波音还有全世界国际空间站团队的共同努力,反映了国际空间站计划中的国际合作。

三、“星辰”号服务舱(Zvezda)简介:“星辰”号(Zvezda)服务舱是国际空间站的核心,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星辰”号服务舱由俄罗斯出资和建造,于2000年7月12日发射,7月26日与国际空间站联合体对接。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各功能舱段及设备图释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各功能舱段及设备图释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各功能舱
段及设备图释
Zarya-曙光号功能货舱Unity-团结号节点舱Zvezda-星辰号服务舱Destiny-命运号实验舱Quest Airlock-寻求号气密舱Pirs-码头号对接舱Harmony-和谐号节点舱Columbus-哥伦布号实验舱Kibo-希望号实验舱Tranquility-宁静号节点舱Cupola-穹顶舱Rassvet-晨曦号迷你实验舱Leonardo-列奥纳多号永久性多功能舱Integrated Truss Structure-综合衍架结构Z1 Truss-Z1 衍架P6 Truss-P6 衍架S0 Truss-S0 衍架S1 Truss-S1 衍架P1 Truss-P1 衍架P3-P4 Truss-P3-P4 衍架P5 Truss-P5 衍架S3-S4 Truss-S3-S4 衍架S5 Truss-S5 衍架S6 Truss-S6 衍架Radiators-冷却器Solar Arrays Wing-太阳能电池翼Canadarm2-加拿大臂2 Dextre-特殊微动作机械手Robonaut2-机器人宇航员2 Strela-箭头号吊臂Mobile Base System-移动基座系统OBSS-轨道器遥控臂传感器系统AMS-2-阿尔法磁谱仪PMAs-加压对接适配舱PMA-1-加压对接适配舱1 PMA-2-加压对接适配舱2
PMA-3-加压对接适配舱3 ESPs and ELCs-外部储物平台和快速后勤舱ESP-1-外部储物平台1 ESP-2-外部储物平台2 ESP-3-外部储物平台3 ELC-1-快速后勤舱1 ELC-2-快速后
勤舱2 ELC-4-快速后勤舱4 ELC-3-快速后勤舱3 ISS总体结构图。

国际空间站基本结构

国际空间站基本结构

视频
P6


2000 11 30
桁 架 和 太
载 工 具 : 奋 进
发 射 日 期 :




天年 飞



(月
STS-97
板 日



运 载
运工

” 号 实 验
具 : 亚 特 兰

发 射 日 期 :
2001 2 7

斯 号
( 航年

飞 机



Destiny
STS-98
) )



大运 载
2
工发

具射 :日
机 械
奋期 进: 号
臂 (

天 飞


(月
2001 4 19
STS-100
Canadarm 2
日 )

2001 7 12 STS-104
Quest




工 具发

:射

亚日 特期

兰:

蒂 斯
闸 舱
号 航



飞月







“载
码 头 ” 号
U
工 具 : 联 盟
发 射 日 期 :
俄 罗 斯 部

气 闸 舱 (
型 火 箭 ( 进 步
年 月
的 气 闸 和 对 接 舱
2001 9 14

M-SO1
Pirs

梦天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

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梦天实验舱搭乘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约8
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11月1日4时27分,梦天实验舱成
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

研制历程
研制进程
历史背景
超冷原子柜 高精时频柜
燃烧科学柜 高温材料柜
流体物理柜
两相系统柜
维修装调柜
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 空间站超冷原子物理实验系统(简称超冷柜,缩写CAPR)是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主 要科学载荷之一,期望为超冷原子物理研究提供一个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实验系统,是世界领先的中国首个微重 力超冷原子物理实验平台。利用近地轨道优越的永久微重力条件和新型两级蒸发冷却等新方法,超冷柜有望制备 地面无法实现的距离绝对零度以上千亿分之一度范围内的超低温量子气体,观测到肉眼可见的宏观量子现象,原 子之间相互作用时间增长3个数量级以上。
2013年3月,中国载人航天总工程师周建平介绍,根据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中国空间站拟按长期载3人状态设 计,运营阶段每半年由载人飞船实施人员轮换。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实验的重 要基地,在轨运营10年以上。
2011年冬,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开始中国空间站相关舱段的方案论证工作 。
2022年11月1日4时27分,梦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
2022年11月3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梦天实验舱 。他们将围绕梦天实验舱载人环境建立、开展组合 体关系功能测试、拆解货包等一系列工作 。梦天实验舱8个科学实验柜陆续加电开机,即将开始在轨测试。

航空空间站设计说明

航空空间站设计说明

航空空间站设计说明我把一个完整的空间站(整体上我们称“天宫号”)分为三部分向大家进行详细说明:空间站主体结构: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配套设备:含并轨飞行的光学舱、机械臂、太阳翼以及各种实验设备、信息系统等。

运输系统:包括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和火箭,用于航天员、物资和设备往返空间站。

一、空间站主体结构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由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组成,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对称构型。

1、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并开展少量的空间实验。

是空间站最重要的部分,先有核心舱,然后才有其他构造。

核心舱由三部分组成:生活舱、资源舱、节点舱。

生活控制舱(生活舱)——就是航天员生活、工作区,能够提供三名航天员生活、工作空间以及配套支持系统。

生活舱主要包括空间站统一控制系统、厨房、卫生间、科学仪器、通信设备、计算机系统、消防系统、空气处理系统等。

资源舱——就是为空间站提供电力、推进燃料等必需资源。

节点舱——就是对接枢纽,用来对接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其他舱段(实验舱I、实验舱II)、其他访问空间站的飞行器。

节点舱共有3个对接口、2个停泊口。

对接口用来对接各种飞船,停泊口一个用于组装两个实验舱,另一个作为航天员的出舱口。

整个天和核心舱最大长度18.1米,轴向长度16.6米,重达22吨。

圆柱形生活舱又分为大小段:大柱段直径4.2米,小柱段直径2. 8米。

平时常驻3人,航天员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

2、实验舱Ⅰ命名为“问天”:备份核心舱部分关键平台功能,具备空间站统一管理和控制能力,配备航天员出舱活动专用气闸舱。

开展密封舱内及舱外载荷实验,配置实验舱机械臂对舱外实验载荷进行操作。

问天号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的精华舱段,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将从这里产出。

3、实验舱Ⅱ命名为“梦天”:用于开展密封舱内和舱外载荷实验,配置货物气闸舱用于载荷及设备进出舱。

国外合作的内容主要在实验舱Ⅱ。

二、配套设备1、科学实验柜:16台科学实验柜将分别安装在核心舱、实验舱I和实验舱II。

1971-2020年全球国际空间站大PK

1971-2020年全球国际空间站大PK

1971-2020年全球国际空间站大PK根据资料显示,全球国际空间站目前只有五个,中国将是第五个,分别统计说明如下:目录一、“礼炮”号空间站简介 (2)二、1973年5月14日美国发射天空实验室 (6)三、国际空间站不叫阿尔法 (7)四、“和平号”空间站大事记(1986-1988) (10)五、中国空间站2020年前建成 (14)一、“礼炮”号空间站简介来源:新华网“礼炮”号空间站:苏联一共发射了7个“礼炮”号空间站。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太空飞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礼炮”1号空间站由轨道舱、服务舱和对接舱组成,总长约12.5米,最大直径4米,总重约18.5吨,可居住6名宇航员。

站上装有各种试验设备、照相摄影设备和科学实验设备。

“礼炮”1号空间站在太空运行6个月,相继与“联盟”10号,“联盟”11号两艘飞船对接组成轨道联合体,完成任务后于同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坠毁。

宇航员在它上面连续停留的时间最长为63天。

“礼炮2”至“礼炮7”号:苏联的这6个空间站分别于1973年至1982年间发射,最后一个即“礼炮7”号在1991年坠落到地球。

“礼炮2”至“礼炮5”号属于第一代空间站,它们每个重量约19吨,长16米,只有一个对接口,可与“联盟”号载人飞船对接。

第二代“礼炮6”号及“礼炮7”号空间站对接口增加到两个,可分别与载人和载货用的飞船进行对接。

礼炮1号由3个直径不同的柱形舱段组成,总长约14.5米,总重约18.3吨。

主要基本分系统包括主控制系统,它既可自动进行,亦可由宇航员手控或地面遥控进行;方位和运动控制系统,用于对接操纵;发动机姿态与机动控制系统,用于轨道机动和交会操纵;无线电指令与电视控制系统;远距离通信系统;无线电遥测系统,用于探测进步号目标飞船;电源系统;生命保障系统以及生物医学装置。

这些基本系统与后继的礼炮号大致相同。

礼炮1号于1971年4月19日发射,运行期间只接待了一批宇航员。

作文范文素材-天宫一号资料

作文范文素材-天宫一号资料

作文范文素材-天宫一号资料天宫一号结构组成即将发射的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雏形,设计使用周期为2年。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长约9米、最大直径3.35米、重量约8.5吨,采用两舱结构,分别是实验舱和资源舱。

实验舱本体分为前锥段、圆柱段和后锥段。

密封的前锥段和柱段为航天员短期驻留提供了在轨生活工作空间,可容纳3名航天员生活;后部非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设备;在前锥段前部还装有空间交会对接设备。

资源舱则包括发动机和电源装置等,外部安置太阳翼,用于提供轨道与姿态控制、电力能源供应、热控环控。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使用折叠式的5片太阳能电池板,这是中国中低轨道航天器最复杂的太阳翼设计。

【任务目标】发射后两年内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完成对接任务,形成一个小型空间实验室。

【发射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为我国建设空间站做准备。

【运载火箭】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技术难点】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完成对接是此次任务的技术难点。

两个航天器必须在高速飞行的状态下,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如失误则有相撞风险。

【使用寿命】设计使用寿命约2年。

天宫一号后续任务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的名称叫天宫。

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的名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步走:一是航天员上天;二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实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三是建立永久性空间站。

此次天宫一号发射就是在完成第二步的后续任务,并为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基础。

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22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之后,再发射神州八号、神州九号、神州十号,这三个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形成一个小型空间实验室。

2022年前,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

国外重型运载火箭的舱段结构概述

国外重型运载火箭的舱段结构概述

Journal of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国际航空航天科学, 2019, 7(3), 86-95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https:///journal/jasthttps:///10.12677/jast.2019.73011Summary of the Cabin Structure of ForeignHeavy Launch VehicleJiujiu Lv, Xiuyan Zhang, Ye Yang, Youwei Li, Song LiCapital Aerospace Machinery Company, BeijingReceived: Sep. 1st, 2019; accepted: Sep. 18th, 2019; published: Sep. 25th, 2019AbstractThe research and launching of heavy launch vehicle are the embodiment of a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the cabin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ocket. The structure of heavy launch vehicles that have successful launched and are researching is em-phatically analyzed. The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abin structure and material are briefly introduced.KeywordsHeavy Launch Vehicle, Cabin Structure国外重型运载火箭的舱段结构概述吕九九,张秀艳,杨烨,李宥玮,李松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北京收稿日期:2019年9月1日;录用日期:2019年9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25日摘要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舱段结构是火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分析已成功发射和正在研制的运载火箭结构,简要介绍了各国重型运载火箭的发展趋势及舱段结构和材料的发展趋势。

神舟飞船结构构成全讲解

神舟飞船结构构成全讲解

神舟飞船结构构成全讲解轨道舱轨道舱:“多功能厅”、航天员的“家”“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

“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几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

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航天员的“家”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

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逃逸塔逃逸塔:保飞船安全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

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

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返回舱返回舱:航天员的“驾驶室”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

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

“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推进舱:又叫仪器舱。

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

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舱段介绍轨道舱尺寸:长2.8米,直径2.2米。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的外形为圆柱形的。

为了使轨道舱在独自飞行的阶段可以获得电力,轨道舱的两侧安装了太阳电池翼,每块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积为2.0×3.4米,轨道舱自由飞行时,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电力。

轨道舱尾部有4组小的推进发动机,每组4个,为飞船提供辅助推力和轨道舱分离后继续保持轨道运动的能力;轨道舱一侧靠近返回舱部分有一个圆形的舱门,为航天员进出轨道舱提供了通道,不过,该舱门的最到直径仅65厘米,只有身体灵巧、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出自由。

国际空间站 ISS 建设历程

国际空间站 ISS 建设历程

国际空间站建造过程图文详解航次1 - 1AR发射日期:1998年11月20日运载火箭:质子火箭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 FGB)曙光号(FGB)是可独立运行的主动式飞船。

它提供控制能力和推进动力以通过早期组装阶段。

它提供燃料储存能力和交会对接能力的服务模块。

01.【“曙光”号功能货舱】-Zarya (dawn) Functional Cargo Block俄罗斯制造的“曙光”号功能舱发射于1998年,是国际空间站的首个组成部分。

图中,它正孤独地翱翔于太空之中,守望着其余的部分以及人类宇航员的到来。

这一功能舱可以提供电能和燃料存储等功能,可以作为一个集结点,为“联盟”号和“进步”号宇宙飞船提供对接功能。

航次2 - 2A发射日期:1998年12月4日,12月6日与“曙光”号对接。

运载火箭: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STS-88组件:团结号节点舱; 2个加压对接适配器连接到团结号节点舱1998年12月6日,在浓厚云层的背景下,俄罗斯建造的“曙光”号功能舱正在接近美国造的航天飞机“奋进号”以及“团结号”(下方)。

在奋进号内,STS-88任务的乘员正作好准备操纵遥控操作装置(RMS)与黎明号的对接,进行轨道会合。

1998年12月,执行STS-88任务的美国宇航局“奋进”号航天飞机将“团结”号节点舱与“曙光”号功能舱对接。

“团结”号节点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二个组成部分。

1998年12月6日STS-88航天飞机的乘员开始构筑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吉慕斯-纽曼正在将美国造的团结号轨道舱连接到俄罗斯找的“曙光”号功能舱(Zarya)模块上。

宇航员带了一架高分辨率的IMAX照相机,这就是那架照相机拍摄的照片。

背景为稠密的云层,用70mm镜头拍摄的照片。

1998年12月4日,团结号轨道舱从奋进号的货舱中释放之后,团结号轨道舱与“曙光”号功能舱对接的瞬间。

六个宇航员花费了一些时间对对接机构进行了调整,正观察着奋进号释放的连接轨道舱以边测量、边对准飞近的模式与“曙光”号功能舱对接。

国际空间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国际空间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太空探索I【视点】国际空间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文/松堂2000年丨0月,第一批航天员进驻国际空间站,这也被认为是国际空间站开始 运行的标志,至今已经过去整整20周年。

关子这个巨大的空间设施,各路媒体从 一开始就进行了密集的报道。

航天爱好者们对它的参数、舱段如数家珍。

所以,本 文打算为人们展示国际空间站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真相。

国际空间站是怎幺来的?“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可能 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这也许是康斯坦 丁 .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 ) 最著名的名言。

在他1883年出版的《自 由空间》一书中,就提出了一些宇宙飞 船的草图,以及几个在失重状态下漂浮 的乘客。

在他梦想的激励下,苏联成为 世界上第一个建成空间站的国家,也是 第一个运行长期多舱段空间站的国家。

其实,阿波罗计划之父冯.布劳 恩同样是空间站的狂热支持者。

早在 1956年,他就提出了轮状空间站,这 样的构型可以在空间站上形成人造重 力。

但是由于美国的国家航天资源大量 投向阿波罗计划,空间站被搁置了,直 到1973年才用阿波罗计划的剩余物资 研制了军用背景的“天空实验室”。

到了 1984年1月25日,美国的 航天飞机进入成熟期。

考虑到礼炮空间 站给苏联带来了巨大政治声望,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指示美国宇航局开发一个 “永久载人空间站,并在十年内建成”。

这个计划听起来激动人心,其实细品起 来,还是为了发起一个项目,把西方盟 国团结在一起,和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 打擂台。

为此,美国宇航局制定了一项雄 心勃勃的计划,建立一个由3个独立 轨道平台组成的空间站,用于进行微重 力研究、地球和天体观测。

美国宇航局 与欧空局和曰本航空宇宙研究开发机构 签署了协议,各方提供各自的舱段。

1985年4月,美国宇航局在休斯敦约 翰逊航天中心设立了一个空间站项目办 公室。

然而.最初的方案太复杂了,造 价无法接受。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工程 师和管理人员重新设计了这座设施,并▲美国在70年代发射的天空实验室46ISPACE EXPLORATION【视点】I太空探索▲国际空间站桁架结构示意图将其简化为一个桁架结构。

国际空间站_各系统设计

国际空间站_各系统设计
控制包括位移控制(轨道提升)以及姿态控制 (保持“国际空间站”方位)。它用于轨道提升的再
推进,主要通过对接 在“国际空间站”上 的俄罗斯进步号系列 飞船和欧洲的“自动 转移飞行器”主发动 机点火完成,再推进 指令由莫斯科任务控 制中心控制。姿态控 制主要是控制空间站 的旋转,主要方法是 使用安装在Z1桁架 上的控制力矩陀螺 (CMG)。当干扰 力矩超出控制力矩陀 螺能力即控制力矩陀 螺出现饱和状态后, 将启动俄罗斯的推力 器进行姿态控制。
• 提供“国际空间站”与有效载荷操作中心
(POIC)的单向通信;
• 接收休斯敦任务控制中心和轨道器发送的指
令,通过飞行控制器操控“国际空间站”;
• 向休斯敦任务控制中心和有效载荷操作中心
发送系统和有效载荷的遥测数据。 通信和跟踪系统包括6个分系统:①内部话音分
系统,用于“国际空间站”上内部的话音通信,具 有与外部连接的接口;②S频段分系统,用于传输话 音、指令、遥测和文件数据;③超高频分系统,用于 舱外活动和接近操作;④视频传输分系统,用于“国 际空间站”上内部的视频通信,也与外部连有接口; ⑤Ku频段分系统,用于有效载荷数据和视频业务的 下行链路以及双向文件传输业务;⑥早期通信分系 统。6个分系统协同工作,提供“国际空间站”各项 任务所需的通信业务。
美国舱段的主动热控系统由舱内系统和外部系 统组成,舱内系统用于收集设备产生的热量,外部系 统负责将这些热量排放到空间中去。内部主动热控系 统在各个加压舱中设置若干相互独立的单相水回路, 采用水作为工作流体,因为它既高效又安全;外部热 控采用以泵驱动的单相无水氨回路,各舱段收集的热 量传输到分别安装在S1、P1桁架段处2组展开的散热 器,并向外空间散热。光电模块主动热控系统采用独 立的单相氨回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空间站作为国际合作空间探索项目,其规模庞大、系统复杂、技术先进。

该项目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且涉及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

自1998年正式建站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于2010年完成建造任务转入全面使用阶段。

一、“曙光”号功能舱(Zarya)简介:“曙光”号(Zarya)功能舱为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于1998年11月20日由俄罗斯“质子-K”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曙光”号是国际空间站的基础,能提供电源、推进、导航、通信、姿控、温控、充压的小气候环境等多种功能。

它由“和平”号空间站上的“晶体”舱演变而来,寿命13年,电源最大功率为6千瓦,可对接4个航天器。

命名由来:Zarya名字源于俄语Заря,用英语解释是dawn,Sunrise的意思。

“曙光”号功能舱源于俄罗斯当年为“礼炮”号空间站所研制的TKS飞船,由美国出资,俄罗斯制造,命名为“Zarya”的含义在于此功能舱的发射标志着航天领域国际合作新时代的到来。

二、“团结”号节点舱(Unity)简介:“团结”号(Unity)节点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二个组件,也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节点舱,于1998年12月4日由“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轨道。

舱体长5.49米,直径4.57米,重11612千克,用于存贮货物和调节电力供应,是国际空间站上负责连接6个舱体的主要节点舱。

命名由来:由于该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节点舱,因此也常被称为“节点1”(Node 1)。

根据NASA国际空间站计划主任兰迪•布林克利的解释,“Unity”这个名字代表了NASA、波音还有全世界国际空间站团队的共同努力,反映了国际空间站计划中的国际合作。

三、“星辰”号服务舱(Zvezda)简介:“星辰”号(Zvezda)服务舱是国际空间站的核心,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星辰”号服务舱由俄罗斯出资和建造,于2000年7月12日发射,7月26日与国际空间站联合体对接。

“星辰”号长13米,重19吨,由3个密封舱组成。

“星辰”号发射之后,对接的3个舱段和辅助设备组成了质量为73吨、运行在397千米、倾角为51.6度的轨道上的空间联合体,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使国际空间站具备了接待航天员居住和工作的基本条件。

命名由来:Zvezda 源于俄语Звезда,用英语解释是“star”的意思。

该舱基本框架结构被称为“DOS-8”,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罗斯计划建造的“和平号-2”(Mir-2)空间站的核心,因此在制造过程中,“星辰”号服务舱常被称为“Mir-2”。

1999年初,俄罗斯正式将其命名为“星辰”号。

四、“命运”号实验舱(Destiny)简介:“命运”号实验舱(Destiny)是NASA命运号是NASA在1974年2月“空间实验室”(Skylab)退役后的第一个永久性运作的在轨实验室,于2001年2月与国际空间站“团结”号节点舱顺利对接。

“命运”号实验舱是美国进行微重力科学与研究的场所,包括材料加工、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实验、流体试验和地球科学等。

五、“寻求”号气闸舱(Quest)简介:“寻求”号(Quest)气闸舱是国际空间站主要的气闸舱,由美国于2001年7月14日发射升空的。

气闸舱的作用是为航天员提供出舱活动前穿戴航天服的场所。

“寻求”号被连接到空间站之前,俄罗斯航天员只能在“星辰”号服务舱内穿戴航天服,美国航天员只有在有航天飞机停靠的情况下,在航天飞机里穿戴航天服。

“寻求”号气闸舱能同时兼容美国和俄罗斯航天员穿戴使用航天服。

六、“和谐”号节点舱(Harmony)简介:“和谐”号(Harmony)节点舱是国际空间站3个节点舱中的第2个,于2007年10月23日由“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

在国际空间站所起的作用是把美国“命运”号实验舱和后来送入太空的欧洲航天局“哥伦布”号空间实验舱、日本“希望”号空间实验舱连接在一起。

命名由来:之前被称为“节点2”舱,2007年3月15日更名为“和谐”号。

这个名字源自于一个名叫“节点2挑战”的校园竞赛,来自全美32个州的2200多名高中生参加了这个竞赛。

这个竞赛要求参与学生学习国际空间站知识,制作比例模型,并解释自己所取名字的含义。

最后六个不同的学校提交了“Harmony”这个名字。

由NASA教员、工程师、科学家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评选小组选定这个名字,并解释称这个名字不仅体现了国际空间站国际合作的精神,还形象地表现出“和谐”号节点舱在国际空间中所担负的把各合作伙伴的实验舱连接在一起的职责。

七、“宁静”号节点舱(Tranquility)简介:“宁静”号(Tranquility)节点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3个节点舱,由意大利泰利斯阿莱尼亚航天公司为NASA建造,长约7米,直径约4.5米,在轨重量约18,160千克。

“宁静”号能够为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以及包括氧气生成器、水循环系统、废物清理-卫生维护系统和“科尔贝尔”跑步机等在内的许多生命支持和环境控制系统提供额外的空间。

与“宁静”号节点舱相连的“瞭望塔”观测舱是国际空间站机械臂的控制站,长约1.5米,直径约2.96米,在轨重量约1882千克。

观测舱四周有6个窗口,顶部有1个窗口,能够帮助航天员以一个全景的角度观察地球、宇宙星体以及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飞船,窗口能抵御空间碎片的撞击。

“宁静”号节点舱和“瞭望塔”观测舱于2010年2月8日随“奋进”号航天飞机被运往国际空间站。

命名由来:“宁静”号(Tranquility)节点舱在2009年4月之前一直被称作“节点3”,名字源自于NASA所举办的征名活动——“帮节点3取名”。

活动期间,公众可登陆NASA官网参与活动,可选择NASA提供的4个名字中的其一,也可以建议自己认为合适的名字。

2009年3月20日活动截止时,NASA收到数千个提议,“Tranquility”是建议次数最多的前十名之一。

在经过评选之后,曾经作为国际空间站第14和第15远征考察团成员的女宇航员苏尼塔•威廉姆斯在一档晚间电视节目中宣布“节点3舱”被命名为“宁静”(Tranquility)。

NASA空间运行部副主任比尔•格斯登迈尔表示选取“Tranquility”这个名字与纪念“阿波罗”—11有关。

40年前的7月,“阿波罗”—11飞船在月球上的静海(Sea of Tranquility)登陆,“Tranquility”与探索和月球有关,同时“Tranquility”也象征了空间站的国际合作精神。

八、“哥伦布”号实验舱(Columbus)简介:“哥伦布”实验舱是继美国“命运”号之后的第二个国际空间站实验舱,它由欧洲10个国家的40家公司共同参与制造,是欧空局最大的国际空间站项目。

“哥伦布”实验舱装备有多种实验设备,能开展细胞生物学、外空生物学、流体和材料科学、人类生理学、天文学和基础物理学等多方面的实验,其使用寿命至少10年。

美国东部时间11日16时44分(北京时间12日5时44分),美国宇航员雷克斯•瓦尔海姆和斯坦•洛文在经历约8个小时的太空行走后,终于成功地将重达10“哥伦布”实验舱安置到国际空间站上。

九、“希望”号实验舱概览日本实验舱(Japanese Experiment Module,JEM),命名为“希望”号,日语为Kibo(Hope),意为希望。

“希望”号实验舱是日本对国际太空站的贡献,由JAXA于2001年9月制造完成,也是国际太空站上最大的舱组。

“希望”号实验舱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座连接到空间站上的载人太空舱,是日本的载人航天器。

“希望”号实验舱是日本首个载人航天设施,最多可容纳4人。

它由舱内保管室、舱内实验室、舱外实验平台、舱外集装架、机械臂和通信系统6大部分组成。

舱内保管室主要作为保管仓库使用,室内有实验设备、维修工具、实验材料以及万一仪器出现故障时供替换的设备。

舱内实验室是一个外径4.4米、内径4.2米、长11.2米的圆筒状设备。

实验室内的气体成分和地表大气几乎相同,保持着1个标准大气压以及便于宇航员活动的温度和湿度,所以宇航员可以身穿普通衣服在实验室内工作。

舱外实验平台可利用宇宙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条件进行地球观测、通信、材料实验等研究。

舱外集装架是向舱外实验平台运送以及回收实验设备的过渡平台。

机械臂分主臂和子臂两大部分,主臂可抓起7吨重物。

宇航员可在舱内实验室里利用监视器,通过操纵台控制机械臂工作。

“希望”号实验舱在日本设计和组装完毕之后被运送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然后其各部件由美国航天飞机分3次运往国际空间站,并在太空完成组装。

实验舱的第一部分——保管室于2008年3月11日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携载先期运往国际空间站。

十、“莱昂纳多”多用途后勤舱“永久性多功能舱”(Permanent Multipurpose Module, PMM)是国际空间站的永久性扩展舱。

“永久性多功能舱”的前身为“莱昂纳多”后勤舱,该舱是由意大利制造的多用途后勤舱(MPLM),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命。

“莱昂纳多”服务后勤舱于2001年进行了首次太空飞行。

意大利航天局根据与NASA的协议建造了前三个“莱昂纳多”服务后勤舱。

2010年3月,“发现”号航天飞机将携带“莱昂纳多”服务后勤舱执行最后一次货运任务。

返回地面后,“莱昂纳多”服务后勤舱进行了改装,具备了更好的碎片防护功能,并能使航天员更容易使用其内部的设备,并更名为“永久性多功能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