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4.10 放鹤亭记(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巽上人①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节选)(唐)柳宗元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②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③,还源荡昏邪。

【注】①柳宗元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至永州,此诗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柳宗元被贬时暂寓水州龙兴寺,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下文“雪山客”亦即重巽上人,②圆方:圆的方的,这里指盛茶的器具。

③真照:本性。

(1)诗歌首句中“________”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________,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二字。

(2)新茶是作者被贬期间第一位友人亲手采摘相赠的,饱含股切情谊,使困境中的诗人倍感欣慰,倍觉新茶珍贵,诗歌后六句是如何表现新茶珍贵的?【答案】(1)湘竹;生长环境(地点)(2)①运用比喻。

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②形色味相结合。

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③衬托。

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④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

【解析】【分析】(1)诗歌首句“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芳丛翳湘竹”),又照应到诗题“竹间”二字。

(2)①“圭璧无纤瑕”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

这里也写出了新茶的色泽纯美。

②“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

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

“延”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

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

高二质量检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参考答案

高二质量检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参考答案

高二质量检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30分)1.(1)疏石兰兮为芳(2)酌酒以自宽(3)渔梁渡头争渡喧(4)渌水荡漾清猿啼(5)乾坤日夜浮(6)皓腕凝霜雪(7)女娲炼石补天处(8)雕栏玉砌应犹在(9)檐牙高啄各抱地势2.(1)诗经风雅颂赋比兴(2)谢灵运(3)韩愈(4)世说新语(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3.(1)渚:水边的浅滩。

(2)恣:放纵、无拘束。

(3)潦:积水。

(4)抑:或者。

4.(1)C(A.“盖”通“盍”,B.“善”通“缮”,D.“希”通“稀”。

)(2)C(C和例句,使动用法,使……退却,使……灭亡。

A.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B.名词活用作状语,乘辇车;D.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3)D(A.“固然”,本来的结构;B.“地方”,土地方圆;C.“祖父”,祖辈父辈。

)(4)C(①②介词结构后置句,③④⑦判断句,⑤⑥被动句。

)二、课内文言语段阅读(10分)5.(1)C(C,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2)C(如果,连词。

)(3)A(①②,来,连词,表目的;③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不译。

)6.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长得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使他的本性得到发展罢了。

(“寿”“孳”“天”“致”各1分。

)三、课内外古代诗歌阅读(25分)(一)阅读李白《将进酒》,完成7~9题。

(10分)7.(1)B(《送友人》为近体诗之五言律诗。

)(2)B(“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

)8.示例:句式长短相间,参差错落有致;(2分)诗句整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情感跌宕起伏。

(2分)9.示例:诗歌借黄河起兴,以河水的急遽奔流引出对人生短暂的慨叹;(1分)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易老,年华易逝,悲叹人生短促。

(1分)(二)阅读杜甫《蜀相》,完成10~11题。

(7分)10.C(“两朝”指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和刘禅;“济”是“扶助”的意思。

)11.示例一:“诗眼”分别为“自”、“空”。

(1分)这一联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语文版选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目录(共5本)

(语文版选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目录(共5本)

(语文版选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目录(共5本)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5本)1、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目录第一单元韩愈散文三篇1.祭十二郎文[扩展阅读]祭妹文(袁枚)2.送李愿归盘谷序3.※柳子厚墓志铭第二单元柳宗元散文三篇4.种树郭橐驼传[扩展阅读]病梅馆记(龚自珍)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6.※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三单元欧阳修散文三篇7.秋声赋8.六一居士传9.※朋党论第四单元苏轼散文三篇10.放鹤亭记11.后赤壁赋[扩展阅读]兰亭集序(王羲之)12.※留侯论第五单元苏洵、苏辙散文三篇13.六国论(苏洵)14.武昌九曲亭记15.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上苏辙)第六单元曾巩、王安石散文三篇16.墨池记(曾巩)17.游褒禅山记[扩展阅读]游三游洞记(刘大櫆)18.兴贤(以上王安石)(注:前面标有※的为略读课文)体验与探究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与研讨附录唐宋散文2、自修教材《论语》选读目录《〈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选修教材。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源头,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论语》中俯拾即是的格言警句,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民族语言里和民族生活里,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挥着重大影响。

了解《论语》,对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语言,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都是极为有益的。

教材注意坚持基础性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围绕三个维度、三种能力、三种学习方式展开,在解读原著的过程中,注重文化论著阅读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养成。

教材分阅读和实践两大部分。

阅读共十五课,各课围绕一个主题编排。

除个别情况外,每课取《论语》相关语句为标题。

全书内容大体分为四个方面。

具体情况是:一、政治主张及实践:第一课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第二课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第三课待价而沽(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二、修身第五课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第六课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七课求诸己(自身努力是修养的关键)第八课周而不比(孔子的交往观)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孔子的言语交际观)三、学习与教育第十课学以致其道(孔子论学习)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孔子论教育)第十二课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即《先进•侍坐》章,感人的师生关系)四、哲学思想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孔子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3、选修教材《汉语学习与应用》目录《汉语学习与应用》是“语言文字应用”系列选修教材。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6.17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6.17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 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 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 某之所敢知。
D.本文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 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答案C
解析 引用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作类比,表明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
(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译文: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词,法度;②结构助词,不译。C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却、竟然。D项“则”均为
连词,那么。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一组是()
1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4为天下理财
5辟邪说,难壬人
6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A.①③⑤B.②④⑥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 之心,则无之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
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 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黄州快哉亭记含答案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黄州快哉亭记含答案

黄州快哉亭记导学案整体探究1.文章主旨是如何层层揭示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由“风”自然地引出了主旨的讨论:士处于世,该抱怎样的态度呢?作者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用排比句提出一反一正两种态度: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没有自得之乐,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愉快;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坦然自若,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不愉快。

接着就以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后面一种态度作出肯定。

作者认为张梦得能如此,说明他内心有过人之处,并设想即使让他住在极其简陋的用蓬草编门、破瓮做窗的屋子里,他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事。

这既照应了前面的“何适而非快”,又为下文作铺垫。

“而况乎”两句夸张地表现了张梦得居住于此的快乐,可谓极尽耳目所能取得的乐趣来使自己畅快。

然后用“不然”两字反面说开去,进一步说明文章主旨。

2.文章开头起笔不凡,不落俗套。

自西陵至赤壁江流景象变化如何?其作用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个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认为楚王的雄风是庶人不得与共的,由此生发开去,指出风没有雌雄之分,而人有遇、不遇之别,因此,同样一阵风吹在楚王身上感到“快哉”,而吹在老百姓身上就感到忧伤了,这是因各人的情况不同,和风本身无关。

行文至此,自然地把话题引向了对文章主旨的讨论。

4.有人认为,古人在政治上遭遇打击后,转而寄情于山水是一种逃避行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赞同:寄情山水,看似洒脱旷达,实则内心郁郁。

他们眼中所见的山山水水,都带上了他们的感情色彩。

高中语文选修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放鹤亭记 课件3(30 张)

高中语文选修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放鹤亭记 课件3(30 张)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 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 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 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 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 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 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 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 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 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几经起落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 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 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 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 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 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 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 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 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俗语:“京官不好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 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 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傃 (sù) 晦(huì )明

挹(yì )山人 狎(xiá)而玩之
陂(bēi) 田
第一自然段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 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 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 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 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 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 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 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 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 养两只鹤,非常驯服而且善飞。早晨就朝着西山的 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 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绕东 山飞回,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4.12 留侯论(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4.12 留侯论(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B.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C.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D.以待子不时之须答案 C解析A项“见”通“现”。

B项“卒”通“猝”。

D项“须”通“需”。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忍小忿.而就大谋忿:怒气B.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安:怎么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方:正D.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特别答案 D解析特:只。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此其所挟持..者甚大B.郑伯肉袒..牵羊以逆C.千金..之子D.其身之可爱..答案 B解析A项古义:怀有的抱负。

今义: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

C项古义:富贵人家;女儿。

今义:用于称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

D项古义:值得爱惜。

今义:令人喜爱的,讨人喜欢的,深受热爱的。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译文:张子房却不忍心发怒,想凭借个人力量一击成功。

B.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译文:心中埋藏着复仇之心,却不肯向人低头,这是普通人的刚强。

C.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译文:他如果能经受得住,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业。

所以说:“这个年轻人是可以调教的。

”D.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译文: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保全他呢?答案 A解析应为:张子房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凭借个人力量快心于一次袭击中。

二、文本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9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高中语文 10 放鹤亭记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10 放鹤亭记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10 放鹤亭记丰乐亭①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②草色绿无涯③。

游人不管春将老④,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①丰乐亭:在某某(今某某滁县)西南琅玡幽谷泉上。

②长郊:广阔的郊野。

③无涯:无边际。

④老:逝去。

【赏析】本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

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

这首诗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某某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1.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某某团练副使。

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而求外职,贬谪某某等地。

不久病死某某。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对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雄浑旷达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2.探寻背景《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外放为官,到知某某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某某、密州、某某。

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某某,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

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

3.文体知识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

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0课 放鹤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0课 放鹤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放鹤亭记目标定位 1.反复吟诵,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于”的用法。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手法。

3.了解本文抒发的情感。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后赤壁赋》。

2.背景探寻《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有人要抓他的辫子,因此请求外放,到知徐州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

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徐州,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

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

3.文学常识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四大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半扉.( ) ②东山之麓.( ) ③陂.田( ) ④傃.东山而归( ) ⑤挹.山人( ) ⑥狎.而玩之( ) ⑦酒诰.( ) 答案 ①fēi ②lù ③bēi ④sù ⑤yì ⑥xiá ⑦ɡào2.一词多义①如⎩⎨⎧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虽清远闲放如.鹤者 ②于⎩⎨⎧ 迁于.故居之东 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③之⎩⎨⎧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子知隐居之.乐乎 狎而玩之.④而⎩⎨⎧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挹山人而.告之 答案 ①往,“到……去”/像 ②到/在/比 ③助词,补足音节/助词,的/代词,它们 ④表转折/表修饰/表并列/表承接3.词类活用 ①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②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③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放鹤亭记》练习题

《放鹤亭记》练习题

《放鹤亭记》练习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1941年7月9日,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简化汉字的始作俑者....陆费逵病逝于香港。

B.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乡里人的胆子大了起来,南村的李二喜首当其冲....,办起了全乡第一家私营服装厂C.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把制造假冒名酒的黑窝子找到了。

D.世界高尔夫名将伍兹对选手赛失利不以为意....,依旧将目标瞄准即将开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凡事若不分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买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2黄州快哉亭记(含答案)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2黄州快哉亭记(含答案)

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2黄州快哉亭记苏辙诗歌赏析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苏辙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译文: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

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

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

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

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

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地住在船上,离愁依旧。

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赏析: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

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

苏辙特作一首相和,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不舍。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文言积累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说苑》)译文:吴王决定攻打楚国,他对左右的人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一个年轻侍从官员想要劝吴王却不敢,便每天拿着弹弓、弹丸在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个早上都像这样。

吴王觉得奇怪:“你为什么要像这样打湿衣服呢?”侍卫对吴王回答道:“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高二语文下学期《滕王阁序》课后练习答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滕王阁序》课后练习答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滕王阁序》课后练习答案要想让自己在考试时取得好成绩,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讲外还需要课后多做练习,接下来为大家推荐了滕王阁序课后练习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徐孺(rǔ)棨(qǐ)戟襜帷(wéi) 星分翼轸(zhēn)B.萦(yíng)回胜饯(jiān) 涸(hé)辙钟鸣鼎(dǐng)食C.东隅(yú) 请缨(yīng) 猖(chāng)狂衡阳之浦(fǔ)D.暇(xiá)日雨霁(jì) 邺(yè)水遥襟甫(fǔ)畅答案:D(A.轸zhěn;B.饯jiàn;C.浦pǔ。

)2、从语音角度看,下列读音规律都相同的一组是( )A 逦迤伛偻扶摇B 参差窈窕霹雳C 舳舻徘徊逡巡D 沆砀涟漪睇眄答案:C (都是叠韵词)3、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A.鹤汀凫渚睢园绿竹东隅已逝B.落霞孤骛舸舰迷津萍水相逢C.棨戟遥临躬逢胜饯逸兴遄飞D.无路请缨星分翼轸青云之志答案:B(“骛”应为“鹜”。

)4、下列各组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A(A.旧、过去的;B.声望,期望;C.撰写,古代一种文体;D.才华出众的,盛大的。

)5、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答案:C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不爱学习,喜欢体育,人缘挺好:我知道的就这些。

B.她爱买许多零碎的东西,什么黄花呀、木耳呀、干笋呀、蘑菇呀,满满地装了一篮。

C.什么是说明文的科学性呢?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正确就是科学的。

反之,就是不科学的。

D.高考是人生一次严峻的挑战,对此,你是懦弱地等待和逃避呢?还是勇敢地迎接和应对呢?答案:A(B项顿号改为逗号。

C项“客观事物”后逗号改为句号,“科学的”后句号改为分号。

D项将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6.17 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6.17 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第17课答司马谏议书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交游相处,交往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答案 C解析强:勉强。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度义而后动A.一夜飞度.镜湖月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D.因自度.其曲答案 B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估量、考虑”之义。

A项渡过。

C项量长短。

D项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B.于反覆..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答案 D解析D项生事:制造事端。

A项古义:写回信。

B项古义:书信往来。

C项古义:不同寻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籍.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答案 D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项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举先王之政答案 D解析A、B、C三项为介宾后置句。

D项为陈述句。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六一居士传学案含答案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六一居士传学案含答案

第8课六一居士传目标定位1.掌握“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和虚词“以”“之”的用法,理解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

2.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3.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背景探寻熙宁三年,作者由知青州改任蔡州,自号六一居士,作此文以明志。

春蚕丝尽,蜡泪将干,作者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赵宋王朝,应该得到休息的机会了。

况且,在宦海沉浮中,几度贬官,历尽坎坷,到这时作者的意志已十分消沉,“穷则独善其身”已成为思想中的主导。

所以作者在文中便一再流露出急于归隐、退出官场的愿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苦闷之情。

2.文学常识自传:作者为自己写的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滁.山( ) ②颍.水( ) ③嗜.金石( ) ④涿.鹿( ) ⑤珪.( ) ⑥佚.( ) 答案 ①Chú ②Yǐnɡ ③shì ④Zhuō ⑤ɡuī ⑥yì2.通假字①聊以志吾之乐尔.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累于此者既佚.矣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耳” 罢了 ②“逸” 安逸3.一词多义①以⎩⎨⎧ 以.吾一翁 乃以.难强之筋骸 聊以.志吾之乐尔②之⎩⎨⎧ 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一日天子恻然哀之.答案 ①把,介词/凭、用,介词/用,介词 ②的,结构助词/无实义,定语后置的标志/代“我”,第一人称代词4.词类活用①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②使吾形不病.而已悴:③累.于彼者已劳矣:答案①使动用法,使……劳累。

②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③形容词用作动词,被拖累。

5.文言句式①六一,何谓也:②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③方其得意于五物也:④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⑤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⑥此吾之所以志也:答案①宾语前置句,应为“六一,谓何也”。

②“……也”,判断句。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5.14 武昌九曲亭记(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5.14 武昌九曲亭记(含答案)

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迁.于齐安迁:迁居B.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幅巾:裹着幅巾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显示,呈现D.仰瞻陵阜..陵阜:丘陵答案 A解析迁:被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A.①陂陁蔓延,涧谷深密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②扫叶席草,酌酒相劳D.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②穷山之深,力极而息答案 B解析A项中“幅巾迎笑……”是写“山中二三子”的行为,非苏轼之乐。

C项中“风止日出……”写的是出游的时间与情状,非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

D项中的“风云变化……”写的是西山平地宜于游者观景,亦非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泛舟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答案 A解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的说法与原意不符,原文是说苏轼到齐安三年也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A.扫叶席.草B.子瞻杖策.载酒C.闻子瞻至,幅巾..迎笑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答案 B解析A项名词的意动用法。

C项名词作动词。

D项名词作状语。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时作业:4.11 后赤壁赋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时作业:4.11 后赤壁赋 Word版含解析.doc

第11课后赤壁赋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B.曾日月之几何..几何:多少C.予乃摄衣..而上摄衣:提起下衣D.攀栖鹘之危巢..危巢:危险的鸟巢答案 B解析A项边走边歌。

C项提起衣襟。

D项高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俯冯夷之.幽宫燕巢于飞幕之.上B.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C.顾.安所得酒乎顾.野有麦场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答案 C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

B项跟随。

C项可是/回头看。

D项恰好。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翩跹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答案 C解析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友”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句“羽衣”为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归而.谋诸妇②侣鱼虾而.友麋鹿B.①凛乎.其不可留也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C.①以.待子不时之须②醉则更相枕以.卧D.①予亦悄然.而悲②使之然.也答案 B解析A项①表承接关系,②表并列关系。

B项都用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C项①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

②用于修饰与被修饰之间,相当于“而”。

D项①用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②是代词,译为“这样”。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④时夜将半,四顾寂寥⑤曾日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③⑤答案 A解析④⑤不是写景。

语文版 高中语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 放鹤亭记PPT共20页

语文版 高中语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 放鹤亭记PPT共20页

END
语文版 高中语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 放鹤亭 记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 放鹤亭记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如:往,到……去 B .挹.山人而告之 挹:斟酒 C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全:完全 D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 集:栖止 答案 C解析 全:保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子知隐居之.乐乎 C.⎩⎪⎨⎪⎧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D.⎩⎪⎨⎪⎧暮则傃东山而.归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句末语气词。

B 项补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助词,的。

C 项比/在。

D 项表修饰关系/表并列关系。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大王必然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B .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C .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D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答案 C解析 C 项为名词用作动词,其余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译文:彭城的山,冈峦峰岭四周围绕,隐约像是一个大圆环,只缺西边的一面。

而山人的亭子,正好冲着山的缺口。

B.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译文:早上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鹤放飞,任凭它们自由飞去,它们有时站立在山田里,有时飞翔在云天外。

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译文:南方的国君,即使清高闲散像鹤那样的事物,尚且不能喜爱,喜爱它就会亡国。

D.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译文:春夏之交,草木与天相连,秋月冬雪,望去千里一色。

答案 C解析“南面之君”应为“做君王的”。

二、文本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9题。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狎.而玩之狎:亲近D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山的北面 答案 B解析 和:应和,附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 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介词,拿。

B 项代词,代指鹤/难道。

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D 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 .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 .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答案 C解析 C 项古今义相同,能够。

A 项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B 项古义:正好,对着。

今义:合适,妥当。

D 项古义:面向南。

今义:南方。

8.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的四季景色。

B .第一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 .第二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 .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答案 D解析 放鹤、收鹤之歌是苏轼所作。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答案(1)在这个亭子上饮酒而感到很快乐。

(2)却用酒保全了他们的本性而且有名于后世。

(3)终日孤独地在涧谷之间飞翔啊,啄食着苔藓而脚踏着白石。

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超然台记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苟:苟且B.人之所欲无穷.穷:尽C.美恶之辨战乎中.中:心中D .如隙.中之观斗 隙:缝隙 答案 A解析 苟:如果。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皆以.美于徐公 B.⎩⎪⎨⎪⎧ 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答案 D解析 A 项连词,因为/动词,认为。

B 项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

C 项代词,这里的/语气副词,多么。

D 项均为句末语气助词。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B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C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D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 答案 B解析 文中的“反复”是动词,可译为“反复不定”;现在的词性是副词。

1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的这篇《超然台记》,首段正面阐述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的道理,表达自己无往而不乐的精神。

B .第二段说明人们从“求福辞祸”的愿望出发,反而得到“求祸辞福”的结果,一是因为人的欲望无限,但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有限;二是求福辞祸、取美去恶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斗争过程;三是在这种选择中,人心“游于物之内”,必然受物的支配和蒙骗,所以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

C .第三段先叙由杭州到密州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怎样超然自处,悠然自乐;再写修葺旧台和登台眺望的感慨;最后具体写超然台上游戏宴饮的快乐。

D .全文前半记叙、议论,后半才写景、抒情,逐渐说到超然台,然而全篇洋溢“超然”之情,文章构思很独特。

这篇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答案 D解析“全文前半记叙、议论”的说法有误,全文前半只有议论而无记叙。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译文:(2)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译文:答案(1)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外物却是有限的。

(2)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山、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参考译文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

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外物却是有限的。

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分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

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

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到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美好和丑恶交相产生,忧愁和快乐一并出现,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得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