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开课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开课教案)
高一年级政治《经济生活》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高中 ***老师一、教材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教材第二单元阐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如何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第三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
第三单元与第二单元呼应,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将视线由财富创造引向财富分配,引导大家进入新的经济生活领域。
而财富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
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分配以及分配好财富的意义。
本框题主要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消费、投资方式、效率与公平、市场经济等知识联系紧密,同时又给下一框题的公平与效率话题奠定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但学生作为纯消费者,往往“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家庭的收入来源可能不是很关心,对于国家的分配制度更是不了解。
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更使得他们对分配制度感到困惑,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还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吗?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能分析各种分配方式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初步认识在未来经济生活中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时,自己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如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初步树立“社会人”意识,认同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志让自身的才能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有用要素;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懂得效率的意义,增强效率观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知道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3. 让学生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内涵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分配制度。
2. 讲解按劳分配: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
3.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法了解学生对按劳分配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我国分配制度的认知。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理解他们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课程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然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仍在继续,而这其中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方式越来越成为社会认同的方向。
此时,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概念、意义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方向。
2.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措施,包括等比例、等额、差别递增等多种分配方式。
3.进一步掌握各种分配方式的实践应用,包括理论操作、模拟案例、实地考察等环节。
4.发现和解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解与实践。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阐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概念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激发其学习兴趣。
2. 理论架构通过对等比例、等额、差别递增等多种分配方式逐一进行讲解,准确理解各种分配法则和操作方法,增强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认识。
3. 实践操作和模拟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案例模拟操作,例如从公司利润中进行按劳分配、从团队总贡献中进行分配、从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中进行分配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应用。
4. 实地考察通过前往社会实验室、企业调研、分享会等方式,实地考察不同分配方式下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影响。
进一步加深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和实践效果。
5. 解决问题在掌握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应理论和实践操作之后,学生还需要更加深入发现和解决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善用现有的工具和资源,以及如何提升整个社会生产力等。
四、教学成果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案例模拟操作、现场考察和个人书写报告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分配方式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以及对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会价值的认知水平。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和所有制基础;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及其必然性、意义、作用;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及其确立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现有的分配制度内容及其客观必然性难点:区分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教法与学法】教法:实例引入法、自学阅读与讲授结合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学法:快乐研究法、体验研究法、思维研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教师:那么,有哪位同砚先来发言?(学生回答同时写副板书)学生A:资料注重劳动的特点。
学生B:该村的社会保证系统较为完善。
学生C:该村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精神。
老师:(事先每段材料分别让两位同学回答问题,确定全班同学没有异议情况下,再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问题。
)来,我们先看第一个材料,按需分配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极其丰富的情况下才能够实施。
而第二个材料,要想实行平均分配,社会中大家的生产水平都差不多,并且劳动不是主要的谋生手段。
我国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同学们看到59页第一段的内容,看的同时把关键字圈起来。
一共有四句话,首先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实际上就是涉及到生产力的问题。
刚才说到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的范围内实行的,那么首先公有制就成了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一个大的范围。
接下来在这个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分配的物质水平,也就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再具体而言,这些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解释性质和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收入分配,也就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案标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础;2.熟悉按劳分配的内容和实施方式;3.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含义;4.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问题。
二、教学内容:1.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基本要求;2.按劳分配的分类和实施方式;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问题。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分配制度的认识,并引发学生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讨论。
2.知识讲解(20分钟)分别介绍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及按劳分配的分类和实施方式。
重点解释工资按劳分配和收入分配的不同之处。
3.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是否符合按劳分配原则,并分析对分配结果的影响。
4.讨论与互动(20分钟)学生自由讨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克服这些问题。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问题。
6.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给出更多的分配制度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演示:用PPT展示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实施方式,以及案例分析的示意图。
2.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3.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中的积极程度和参与度。
2.课堂作业评价: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章,分析自己所在国家的分配制度,以及如何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讨论与互动等,促进了学生对按劳分配原则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案导入教学目标: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念,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知识讲解1. 按劳分配的概念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劳动价值论,强调个人努力和贡献与收入的直接关系。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2.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2)个人劳动的时间和强度。
(3)个人的技能和能力。
(4)个体的劳动所得。
三、实践操作1. 集体经济分配方式集体经济分配方式是指按照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按一定比例分配利润或收益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集体经济组织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在集体经济中,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的原则,但也需要考虑集体组织的利益和发展。
2. 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是指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和分配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保障基本民生和公共利益。
在这种方式下,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原则,但也需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均衡。
3. 工资制度分配方式工资制度分配方式是指根据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岗位等级和工资标准,确定个人收入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同时也考虑到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公平。
工资制度下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四、案例分析以各国按劳分配制度为例,简要分析其特点和问题。
1.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在中国,按劳分配主要以工资制度为主,同时也有集体经济分配和国家公共财政分配的方式。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但也面临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其特点。
3. 让学生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教学难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准备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按劳分配: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原则和实施情况。
3. 分析案例:给出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其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分析按劳分配在具体实践中的效果和问题。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
2. 讲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解释按劳分配的含义,阐述其合理性和公平性。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强调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1.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分析实际操作和评价。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复习引言课的内容:回顾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阐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介绍衡量劳动量和质量的标准。
3.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通过具体案例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过程。
4. 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分析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评价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学设计是试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试讲离不开一篇好的教学设计,然而,在实际备考过程中,许多考生对教学设计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教学设计到底应该包括哪些环节。
因此,今天中公教育的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框题的教学设计,希望对考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原因、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分析,能够正确认识现存制度的合理性,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会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交流课下让学生做的小调查自己父母的收入来源有哪些,家庭的收入结构是什么。
老师引导:每个家庭的家庭收入来源各种各样,这是因为我国存在着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从而导入本课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按劳分配出示课本58页某村的案例,思考: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通过提问得出答案:按劳分配。
1.什么是按劳分配?判断某一收入是否是按劳分配应把握什么特征?在此处以前后4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明确: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以劳动者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把握按劳分配要注意:①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具有明显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才实行按劳分配;②社会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生产资料;③实行按劳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劳动为尺度,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老少得。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课题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含义,原因,以及意义并且能够知晓按劳分配的地位(2).让学生掌握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且明了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来促进社会公平2.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课堂的讲授以及演示,让学生学习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再进一步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借助这种思维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通过尝试小组自主讨论,让学生掌握小组讨论的要领技巧,不仅在小组自主讨论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且将这种小组自主讨论的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国家下分配制度的优越性,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了解,进而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中,按劳分配为主体产生的原因,特别是直接原因(2)多种分配方式中的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3)收入分配公平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以及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2.教学难点(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中的按劳分配为主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地位(2)如何促进我国的收入分配公平即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三.学情分析此批学生是刚从初级中学进入高级中学学习,其心智正在成长,并且在这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好奇心比较强,学习能力也逐渐增强,并且在初级中学的思想品德教材中也有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章节,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章节中关于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简单的概述,进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学习时能够迅速掌握知识点,把握要领,但同时也要教师加强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学习,学习到知识的精髓。
四.教法与学法1.教学法(1)讲解法: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某些重难点,教师需要耐心地讲解,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弄懂知识点从而使初学者掌握这些知识(2)案例分析法通过例举小吴一家不同收入分配的案例并且进行分析探讨,请学生回答最终得出答案,此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演示法教师通过演示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历史的一些图片以及国民参与社会分配的某些事例等待,让学生感受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优越性以及要完善的部分五.教学工具《经济生活》教材备课本粉笔黑板粉笔擦案例演示稿投影仪电脑六.教学过程(课时为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学生思考时间为5分钟)1.课程导入(5分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的今天,人们巧妙地将社会财富比作一块大蛋糕,我国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为了将这块蛋糕做大做好,当然人们不仅仅重视蛋糕的制作,同时人们也关心着蛋糕的切分,蛋糕的分配状况如何既取决于社会财富增加的数量同时也取决于财富的分配方式,实行怎样的分配方式,怎样的分配制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切身利益。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和意义;3.分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局限性;4.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特点和意义;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和意义;3.分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局限性的分析;2.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分配方式。
教具准备:1.课件投影;2.课堂小组活动材料;3.黑板、粉笔。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是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特点有哪些?”通过复习,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探究热情。
二、新知讲解(15分钟)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定义和内容;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优劣势分析。
三、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不同情境下采取哪种分配方式更加合适,同时让学生总结各种分配方式的优劣势。
四、讨论交流(15分钟)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就不同的案例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2.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3.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各种分配方式。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选择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并论述在该情况下采取哪种分配方式更加合适,并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多种分配方式的优劣势,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选择。
中小学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中小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
二、教学内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2.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4. 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比较5.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按劳分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按劳分配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实践作业法:布置相关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按劳分配。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分配现象,引发学生对分配制度的思考。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3. 介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阐述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运行机制。
4. 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讲解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这样做的意义。
5. 比较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种分配方式。
6.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的重要性。
9. 实践作业:布置相关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按劳分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讨论成果。
4. 实践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实践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知识梳理:1、按劳分配为主体(1)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包括劳动―――和――――)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必然性: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②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③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3)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②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地位:主体地位。
①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由于――――占主体地位;②在―――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
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相适应的所有制经济是―――(2)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②生产要素的内容:――――――――――――③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例1:(2005.江苏.31)下列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中,正确的有()A.它只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B.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方式C.它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方式D.它是凭借土地等生产要素而取得收入的分配方式解法探究:本题考查了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知识点,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和分析能力,公有制企业可以采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份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故A不选,而社会主义主要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故B不选,C强调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D讲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故都选。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3. 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4. 让学生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3.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4.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1. 按劳分配的特点和意义;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材;2. PPT课件;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分配?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配是指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社会财富的一种方式。
其特点是以劳动为尺度,公平合理,能激励人们努力工作。
2.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 阐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能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生产劳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促进社会公平。
4. 介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和谐。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案例,如工资、奖金、津贴等分配方式;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复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思考家庭内部的分配方式;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2.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3.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
二、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Warming-up:教师通过提问学生们对不同人员之间的分配方式有哪些了解,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向全班报告。
2.导入新课:教师简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概念和特点,并引导学生们思考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优势和不足。
Step 2: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1.教师以PPT的形式介绍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学生们跟随PPT的内容做笔记。
2.学生个人讨论:学生们回答教师提出的以下问题,并互相交流讨论:a.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优势有哪些?b.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不足有哪些?3.教师提供答案:教师请学生们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借助PPT内容进行分析和解答。
Step 3: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1.教师以PPT的形式介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学生们跟随PPT的内容做笔记。
2.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们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原因,并准备向全班报告。
3.学生报告:学生们逐个报告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Step 4:总结和展示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并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2.学生展示:学生们展示他们所写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的小作文或文章。
五、教学辅助资源:1.PPT课件;2.白板和白板笔;3.学生习题和作文。
六、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程度。
2.给学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的文章,通过检查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开课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2014年3月第6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授课教师:罗运华
授课科目:政治
授课时间:2014年11月17日
第一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
难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区分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
【教学目标分析】
作用 地位
只有深入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才能学习和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从而思考我国当前如何在收入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
因此,本框题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中的内容。
教材采取总分的形式介绍了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按劳分配为主体中,介绍了按劳分配的含义、地位和实行这种分配方式的原因;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主要介绍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本框题承接前面《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后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起着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情境教学: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启发式教学: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学法
课堂讨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调查研究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学会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提问:请学生简要谈谈他们对我国分配制度的了解,以及在学习这一制度过程中的疑惑。
2.案例展示:向学生展示一组反映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分配公平性的关注。
3.问题引导:通过提出“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结合现实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配制度的原则和内涵;二是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观念,纠正不良价值倾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请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制作一份关于“我国分配制度”的思维导图,要求内容全面、结构清晰,能直观展示分配制度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5.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分配制度的动态,选取一篇与分配制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评论文章,进行阅读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紧密联系实际,将分配制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理论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课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球中彭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某家庭一家四口人月收入360 00元:
女主人在是公务员,月收入8000元;
男主人在外企做研发,月收入6000元;
父亲是私营企业老板,月收入20000元;
母亲是饭店老板,月收入2000元。
问:这个家庭的收入性质分别是什么?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8-59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1)按劳分配的含义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地位:基本原则
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中
分配尺度:以劳动为尺度(质、量统一)
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
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4)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在教学导入的材料中,只有女主人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男主人、父亲、母亲的这些都不是在公有制经济下的个人的收入分配,那属于什么方式的分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9—60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1)非按劳分配主要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0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
特别说明:旧教材中非按劳分配方式中的“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已经取消,统一归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范畴。
比如个体经济所得主要就是按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分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都以某某为主,多种并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确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小结,板书设计:
基本内容与要求
按劳分配为主体客观必然性
重大意义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含义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
意义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B )
A.、经营风险收入
B、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D、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四)实例探究
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A)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
B、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3、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人通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属于(C)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
4、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下列属于劳动收入的是(C)
A、信息工作者提供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
B、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取得的收入
C、私营和外资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D、居民储蓄的利息收入
5、以下对按劳分配理解正确的是(A)
A、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
B、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原则
C、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
D、按劳分配的标准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6、退休职工老张有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被某民营企业以年薪12万元聘用为该企业的业务主管。
老张的12万元收入属于(C)
A、个人劳动所得
B、按劳动要素分配
C、按管理要素分配
D、民营企业的福利分配
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