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放大镜及其应用(学生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 放大镜》教科版(4)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 放大镜》教科版(4)一. 教材分析《1.1 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材中,有放大镜的图片和制作放大镜的步骤,还有关于放大镜的科普知识。
在教材的结尾,有关于放大镜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他们对于观察和实验充满好奇心和热情。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图片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能够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科学世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难点:放大镜的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放大后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放大镜的概念。
2.讲解:通过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
3.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放大镜,观察放大镜的放大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讨论:让学生讨论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5.总结:通过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可以设计成一幅放大镜的图示,旁边列出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作业来进行。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1 放大镜|教科版 (共8张PPT)
作用
使用方法
发现
镜片特点
小结
任务思考
作用
使用方法
发现
镜片特点
小结
任务思考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用放大镜看电视屏幕发现是由 红、绿、蓝 光点
2、我用放大镜还有什么新发现?
作用
使用方法
发现
镜片特点
小结
任务思考
四、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1、跟玻璃比:玻 璃 平厚薄一样 放大镜 中间厚边缘薄 凸
2、跟平面镜比: 平面镜 不透明 放大镜 透 明 透
澧源镇二小 郁有弟
第一课 放 大 镜
学习任务
1. 哪些工作需要用放大镜?它的作用是什么? 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4.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一、哪些工作经常用到放大镜及作用
1、哪些工作经常用到放大镜
2、放大镜的作用: 放大物体图像
作用
使用方法
发现
镜片特点
小结
任务思考
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放大镜的镜片叫做凸透镜
作用
使用方法
发现
镜片特点
小结
任务思考
五、小组探究小结
1、一切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球面)的透明 物体都能放大物体图像。如:小水滴……
2、凸透镜:凸度大放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凸度小放大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作用
使用方法
发现
镜片特点
小结
任务思考
六、任务与思考
1. 把放大镜观察三条线的图像用笔画出来。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的内容。
具体涉及第1章“观察和探究”,第1节“放大镜的作用”以及第2节“放大镜的制作和使用”,重点探讨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 使学生了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制作过程。
教学重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蜡烛、火柴、图片、投影仪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白纸、铅笔、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放大镜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结合图片和实例进行说明。
3. 实践操作:a. 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蜡烛火焰,了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b. 演示放大镜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放大镜。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制的放大镜观察周围物体,并进行简单的测量。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 放大镜的制作过程4. 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简述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答案:放大镜利用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当物体距离凸透镜小于焦距时,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了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使用方法。
但在制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需要在课后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光学仪器,如显微镜、望远镜等,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更多有趣的观察和实验。
《放大镜》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PPT课件
放大镜的历史
玻璃容器
古代透镜
古代放大镜
镜架 镜片
镜柄
放大镜的历史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继续探究放大镜的奥秘——
拓展--选择题(多选)
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A.
B.
C.
D.
E.
感谢您的聆听
挑战二:
①留下1号、2号放大镜片,其它材料放回材料盒。 ②以本课课题“放大镜”为观察对象观察进行比较。 ③每个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找到放大镜放大 倍数的秘密。
生活中的放大镜——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的共同特点是
。
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的镜片特点: 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和直径无关,和凸度有关。(凸度: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 生活物品的放大现象: 水滴、玻璃杯杯底、装水的烧瓶、老花镜、水晶球……
观察指纹
精密仪器 修理工 某某人员
学生
……
放大镜
探险家
观察小动物
聚光取火
观察植物的 花或种子
农业科技 人员
查看胚芽
考古学家 研究文物
某某 查看缩微地图
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
镜动,物不动。
物动,镜不动。
挑战活动:分别用2种方法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放放大大镜镜下下的的新新发发现现
百元纸钞
线条?沟壑?还是发丝?
挑战任务: 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的特点学习单一
材料名称
1号放大镜片 2号放大镜片
围棋子 玻璃片 近视眼镜片
材料特点
2020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学课件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学习只是一
种状态。
31
同学们,今天的课你们有哪 些收获呢?
同学们,完成教科书课后练习课
感谢各位领导的参与,望批评 指正,提出您的四宝、贵意见!
下 课
【致读者】
读者朋友,您好!非常荣幸,我的作品对您有所帮助。 为您提供优质作品是我最大的心愿。为了提高作品质量,今后能创作出更高质量的 作品,供您参考使用。希望您能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改进方向、方 法,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优化完善。您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愿您我携手共建, 共同提高。在此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万分感谢!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学习只是一 种状态。
观察病虫 害
4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 多的信息。
二、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物证检验
精密仪器 修理工
观察现场找到 的纤维和指纹
公安人员
放大镜
观察植物 的花或种子
农业科 技人员
观察土壤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学习只是一
种状态。
24
我们的研究成果
放大镜镜片 特点是透明、 中间厚边缘 薄(凸起)。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学习只是一
种状态。
25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学习只是一
种状态。
26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学习只是一
种状态。
27
放大镜镜面凸度越 大 , 放大的倍数就越 大 。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学习只是一
种状态。
22
我们的新发现
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 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第1课时 放大镜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时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列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课件
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教学时间可能不够:因为液体干得比较慢。 (特别是糖溶液) 2、只是观察了学生自己制作的结晶体,学生并没 有感受到晶体的世界有什么神奇,很难引发他们 的惊叹和好奇。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点建议:
在观察活动后播放一些晶体放大后的图 片,介绍一些人类对晶体开发利用的成果。 一则,可以使学生领略晶体世界的奇妙,二 则,学生在遗憾自己无法亲自观察到这么美 丽的晶体时,同时产生的是对更先进的观察 工具的渴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的目标定位:
拓展观察范围,激发观察兴趣, 在活动中体会到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 知道我们身边有一个看不见的世界,那里有 无穷的奥秘,惊叹人类的研究成果。 尝试借助显微镜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在知识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是开放性的,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希望他们有较多的发现。
难点:
1、自制显微镜的制作指导和学 生制作时出现的问题。如果导致教学 时间的不足,问题出在教师的指导和 学生的动手能力上。
2.如果学生制作占有了过多的时 间,P11的教学活动怎么处理?删掉吗?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命世界 1.7 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不要求学生做得很好,但要知道 一定的格式和要求,尽量按照要求去 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研究成果的交流
交流汇报的方式是多样的,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定合适 的形式。
课本上列举了 “蚜虫和它的天 敌—草蛉”的一个范例。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是对 蚜虫和草蛉进行比较深入的跟踪观察。 观察者从蚜虫和其天敌草蛉的肢体、 进食、伪装等几方面,以及它们的关 系,作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 的记录、描述。正是希望我们的学生 也能做这样的描述和记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
A B C
(2)观察方法:
①看一看,摸一摸,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
点?
②为了方便观察记录,现将镜片编号。
③可以将镜片的特点用简图加文字记录在表格中。
探究镜片中央凸起程度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2.我的猜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可能与有关;
我的实验计划:
验证结果:
我的反思:
我的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有关?
思考: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范围。
组内交流讨论:
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研讨,逐渐明晰放大镜的特点,以及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充分发展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3)
7.板书设计
放大镜
8.教后反思
(1)我的教学效果怎样:制定的学习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达成了几条?达成度大约是多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学生是否实现了发展?
(2)我的教学设计怎样:我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处处为学生着想?学习过程设计是否适合我的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3)我的教学机智怎样:是否对学生活动具有敏感性?能否迅速而正确的对课堂生成做出判断?能否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放大镜》 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1.1《放大镜》教学设计纹。
珠宝商用放大镜鉴定珠宝。
考古人员用放大镜鉴定古董。
技术人员修理精密仪器。
……2、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填写网状图。
温馨提示:网状图有三层:◆最中间是“放大镜”◆第二层是哪些行业、哪些工种的人经常使用放大镜◆最外层是他们用放大镜干什么3、小结:这么多的人都在使用放大镜说明了使用的广泛性,其中公安、科研等很多重要的部门都使用放大镜,说明使用放大镜的重要价值。
二、活动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应该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明确:(1)观察方法一:镜动,眼、物不动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观察方法二:物动,眼、镜不动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对比观察用眼睛看科学课本上的一幅照片,再用放大镜观察这幅照片。
◆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我们还有什么发现?◆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后才看到的?明确:我的新发现: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3、用放大镜看看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也是由讨论填写归纳回答观察回顾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温馨提示:先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实际验证一下。
(1)我的假设与理由放大镜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它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那么只要有和放大镜片同样的结构,就应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2)验证现象注满水的器皿具有放大功能,空的器皿是起不到放大作用。
水滴也具有放大功能。
(3)现象成因讨论:①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明确: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功能。
②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明确:因为镜片的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
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片是凸透镜。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有关系吗?(1)用直径大小不同的凸度一样的放大镜观察。
明确: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无关。
教科版科学六下1.1《放大镜》说课稿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案教科(2)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四、本次作业:
观察放大镜的结构,感受镜片的特点
用放大镜观察书本,文具等
四、五、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的内容。
具体包括:第一章《认识显微镜》,第1节“放大镜的构造与原理”,第2节“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第二章《探索微观世界》,第1节“观察植物细胞”,第2节“观察动物细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放大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微观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放大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难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细胞结构的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细胞模型、PPT课件。
2. 学具:放大镜、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刀片、镊子、滴管、碘液、吸水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放大镜下的微观图片,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导入:介绍放大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1)放大镜的构造:由物镜、目镜、镜筒、台座等部分组成。
(2)放大镜的原理:利用光学原理,使物体在物镜和目镜的作用下放大。
(3)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清洁镜头,调整光源,放置载玻片,调节焦距,观察。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实验。
(1)制作临时装片。
(2)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3)描述、分析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4. 例题讲解:讲解有关放大镜和细胞的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
5.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放大镜和细胞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与原理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 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七、作业设计(1)放大镜的构造包括哪几部分?(2)放大镜的原理是什么?(3)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细胞?2. 答案:(1)放大镜的构造包括物镜、目镜、镜筒、台座等部分。
(2)放大镜的原理是利用光学原理,使物体在物镜和目镜的作用下放大。
(3)使用放大镜观察细胞的方法:清洁镜头,调整光源,放置载玻片,调节焦距,观察。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1放大镜_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1放大镜教科版一、放大镜的使用方法〔6:38〕师:大家都知道老师是从天台赶过来,对吧!今天也没有空着手来,带来了一份礼物,是一张纸条,可是这么小的字,怎么才能准确地获得上面的信息呢?生:可以利用放大镜的放大原理来看清上面的字迹。
师: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关于放大镜的知识。
【板书】放大镜师:那给你一个放大镜,你会正确的使用它吗?会不会?生:会。
师:那试一下吧,如今请组长把信封里面的纸条拿出来,分给同学,还有每个同学一个放大镜,使用的时候你可一定要想好了,我是怎么用这个放大镜,开场。
〔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小纸条〕师:看到什么了,怎么都站起来了,你过来,刚刚我看你站得最早,跟大家介绍,你为什么要站起来,其他同学请坐吧。
生:我用放大镜的放大原理看到纸条上的一些字。
师:你看到的是什么内容?生:起立向老师和后面的老师挥挥手。
师:大家看到这个内容了吗?生:看到了。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么使用这个放大镜的?生:将放大镜在眼睛和纸条之间调整。
师:怎么调整?生:向后就可以放大,越往后就越能放大。
师:那么为什么不再往后一点呢?生:再往后又看不见了,模糊了。
师:清楚吗?生:清楚。
师:那么放大镜刚刚我们主要可以看做是三个点,一个是被观察的对象把它称为物,还有放大镜,另外一个点就是眼睛。
我们用简单的3个字来概括,目,刚刚这位同学放大镜离眼睛怎么样?生:比拟远。
师:比拟远,我们把这个字写得远一点,他刚刚观察的时候挪动了的是谁啊?挪动了放大镜,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简单地称为动镜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观察方法?【板书】目镜物生:右眼闭着,用左眼来观察。
师:上来示范一下,好吗?一只眼睛闭着了,对吧,其他方法一样,对吗?其实另外一只眼睛睁开观察我们方便记录。
其实呀,还有第二种方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试过上面小人这个方法,你试过吗?怎么观察的呀,将放大镜靠近哪里?生:眼睛。
师:这样子能观察清楚吗?试一下吧!能看清吗?生:能师:假如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方法2的话,放大镜靠近哪里?生:眼睛师:我们挪动的是什么呀?生:纸条。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放大镜|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放大镜》教科版(3)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 放大镜》教科版(3)一. 教材分析《1.1 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认识放大镜的原理,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制作、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以及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科学的兴趣不高,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意识较弱。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直观展示放大镜的制作和使用过程。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师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放大镜的原理:让学生观察放大镜,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放大镜的原理,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展示成果: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总结放大镜的原理。
5.制作放大镜:教师演示放大镜的制作过程,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放大镜。
6.观察物体: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体会放大镜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放大镜及其应用第一课放大镜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2、放大镜的作用:三、放大镜的特点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3、为什么一些器具也有放大图像的功能?4、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四、13世纪,英国的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设计并制造了增进视力的眼镜。
知识点一:放大镜一、填空1.1、放大镜又叫,它具有功能,还能让我们观察到很多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没有关系,和有关系的放大镜放大的效果倍数也越大。
4、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的范围称为。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
二、选择题6、凸透镜是( )、透明的镜片。
A、中间厚边缘薄B、中间薄边缘厚C、一样厚7、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 越小。
A、放大倍数B、焦距C、视野8、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 ) 的信息。
A、更少B、同样多C、更多四、问答题1、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1.下列不需要用放大镜的是( )。
A. 开发计算机程序B. 观察植物的花C. 修理精密仪器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哪一部分有关。
()A. 凸度B. 材料C. 面积3.1号放大镜直径3cm,2号5cm,3号7cm,三个放大镜的凸度是一样的,放大倍数最大的是()A. 1号大B. 2号大C. 3号大D. 一样大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
A. 相同B. 大C. 小5.用圆形的鱼缸养鱼,从侧面观赏鱼缸内的鱼,看到的鱼应该()。
A. 比实际的鱼小B. 比实际的鱼大C. 没有变化6.用眼睛和放大镜分别看树叶和报纸,获得信息较多的是( )。
A. 用放大镜观察获得的信息多B. 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多C. 二者获得的信息一样多7.用放大倍数较大的放大镜观察电视屏幕图像,看到的是( )。
A. 较清晰的图像B. 许多点状物质C. 许多条状物质8.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A. B. C.9.()发明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A. 格罗斯泰特B. 牛顿C. 培根10.下列物体不具有放大镜功能的是()。
A. 装上水的透明塑料袋B. 没装水的透明塑料袋C. 装上水的透明塑料袋11.用下面三个放大镜,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A. B. C.二、判断题12.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1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
()14.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15.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16.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17.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18.近视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三、填空题19.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________琢磨而成的,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________ 设计制造的。
20.放大镜是________透镜,能把物体的图像________,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21.放大镜是我们常用的观察工具,它的特点是中间________ ,边缘________。
2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________、中间________、边缘________,凡是和放大镜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23.在使用放大镜时,既可以________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________不变,手持放大镜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如图甲);也可以把放大镜移至________,移动________,直至图像大而清楚(如图乙)。
24.借助________观察到电视机或计算机屏幕画面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颜色组成。
四、综合题25.科学探究题实验材料:透明的塑料纸、筷子、一杯清水、一张报纸。
实验过程:①把透明的塑料纸铺在桌子上,用筷子在上面滴一个水滴(直径约5 mm)。
②双手平拿着塑料纸,透过水滴看报纸上的字。
实验结果:________原理:________26.放大镜怎么样使用?27.说一说从侧面观赏圆形鱼缸内的鱼时,看到的鱼为什么比实际的鱼大。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知识点2: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分单眼和复眼,复眼在头部上方的两侧。
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
不同的昆虫其复眼中的小眼的数日不同,例如有一种蚂蚁的工蚁只有1个小眼;蝴蝶有1. 2万一1. 7万个小眼;蜻蜓则有1万一28万个小眼;家蝇有4千个小眼。
小眼的构造很精巧,它有一个如凸透镜一样的集光装置,叫角膜镜,就是小眼表面的六角形凸镜,下面连着圆锥形的晶体,在这些集光器下面连接着视觉神经。
每只小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整个眼睛看物体就像一个拼凑物。
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1米一2米,苍蝇只能看到40毫米一70毫米。
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0. 0l秒就能做出反应。
捕食性昆虫对移动物体反应能力更加迅速敏捷。
昆虫的耳朵不像人类的耳朵,它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
如蝉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二节附近;夜蛾的耳朵长在胸、腹部之间凹处;雄蚊和蚂蚁的听觉毛长在触角上;嶂螂的听觉毛长在尾须上。
蟋蟀是大家所喜爱的昆虫,可以发出优美动听的鸣叫。
它们用来听音的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
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100^-300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种发出的召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出回答。
据测定,蟋蟀的足听器感知范围为700 -5 000赫兹,但它们实际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围要比测试范围广得多。
昆虫的头部都有一对触角,昆虫的触角像“天线”,能感触物体,嗅到气味,还能平衡身体。
不同种类的昆虫,“天线”的形态也各不相同:蟋蟀、蝗虫的触角呈丝状;蚂蚁的触角是膝状;蝴蝶的触角是棒状;雄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
昆虫的触角就像电视机上的天线,可左右上下不停地摆动,以接受来自不同方位的气味。
家蚕雄蛾的一根触角上约有1. 6万个毛状感觉器,它们接受气味的能力非同小可。
雄蛾可感受到500米以外雌蛾释放出来的气味。
一种天蛾能感受到几里以外同种异性的气味。
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的位置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
蝴蝶的翅本来和蜻蜓、蝉的翅膀一样,是膜质、透明和无色的,但它们的翅面上密密地覆盖着一层粉末。
如果我们用手摸一下这种翅,手上就会粘上粉末,而翅上就会显出透明的一块。
这些粉末在放大镜下观察,是些像鱼鳞似的小东西,昆虫学上称之为鳞片。
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地镶嵌在翅蜡上的鳞片窝里。
每个鳞片有几十条到1 000多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
脊纹上有许多并行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
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烁出美丽的光芒。
蚜虫刺吸植物的汁液;蚜虫的天敌--草蛉吸食蚜虫。
知识点3:放大镜下的晶体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4、制作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降低温度放大镜下的各种昆虫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蝇的眼睛是________,由许多________组成。
2.昆虫的头部都有一对像“天线”的________,能感触物体,嗅到气味,还能平衡身体。
3.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________组成,这些其实是________。
4.蟋蟀的“耳朵”在足的________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________ ,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________。
它们嗅觉很________。
5.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________ ,蚜虫的大小如________ ,蚜虫的天敌是________。
6.如图1所示,在放大镜下观察到蝇的眼是________,它是由许多________,组成的。
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
图1 图2 图37.如图2所示,在放大镜下观察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________。
8.如图3所示的昆虫是________,科学家发现这种昆虫的耳朵长在________的内侧。
9.把在放大镜下看到的图像和你的新发现记录下来。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观察对象在放大镜下看到的图像我的新发现蝴蝶的翅膀蝴蝶的触角苍蝇的眼睛二、判断题10.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1.昆虫的身体构造很奇特,大多数昆虫的身体较小,我们需要借助放大镜观察。
()12.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秘密。
()13.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用10倍放大镜可以看见它们的肢体。
()14.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结构有关。
()15.采集昆虫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被毒虫蜇伤。
()16.一般观察蚜虫在12月份比较合适。
()17.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秘密。
()18.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19.昆虫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20.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21.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22.昆虫都有一对翅膀,都能在空中飞行。
()三、连线题23.连线题把下列昆虫的触角与对应的昆虫用线连起来。
蚕蛾天牛蝴蝶蝗虫四、解答题24.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画出蚜虫的形态。
放大镜下的晶体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各种物质不具有晶体结构的是( )。
A. 食盐B. 雪花C. 石蜡D. 味精2.下列方法能使食盐溶液产生晶体的是( )。
A. 在食盐溶液中加入水分B. 继续加入食盐溶解C. 将食盐溶液放在阳光下蒸发D. 在食盐中加入碱面3.制作一些浓的食盐水,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片上,等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看到的是( )。
A. 粉末状物质B. 具有晶体结构的物质C. 液体D. 什么也看不到4.如图所示是李老师拍摄的一种水晶制品,该水晶的晶体结构形状像( )。
A. 金字塔B. 立方体C. 一簇簇的针5.下列物质中,不是由晶体构成的是()A. 白糖B. 雪花C. 酒精二、填空题6.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物质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