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小说(三)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沈从文

第十三章+沈从文

( 2 )沈从文一方面把“边城”描绘成一 个人性美、人情美的理想化的世界,寄托个 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同时,又把其间一对少 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 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即对边 城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独特的思辨与批判。 《边城》的创作是作者由满目疮痍的现实 所感发,呼唤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 会的回归,并以此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 进行批判。
《长河》
长篇小说。作品在乡土 日常生活中大量展示乡土生活 中的淳朴民风,善良的人性。 如,当地盛产橘柚,过路人可 以随意摘橘子解渴,出钱买反 而有见外之嫌。人们往往都热 情、好客,豪爽,质朴。老水 手乐观、天真;滕长顺富甲乡 里,为人却义气公正。三女儿 夭夭纯真、善良、漂亮、活泼。
三、沈从文小说的独特性
一、生平及创作简介
沈从文(1902-
1988) 原名沈岳焕, 笔名休芸芸、甲辰、 懋琳、璇若、上官 碧等。 湖南凤凰县人。
(1)少年时代
(2)进京求学
(3)锋芒毕露 ( (4)辗转流徙
(5)离开文坛
二、沈从文创作的题材取向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都市”和“湘西”两大题材。
(三)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射,小说 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四)丰富多样、千变万化的结构体式。 小说结构追求自由、随物赋形,创造了三 种基本文体形态:写实故事、浪漫传奇和 讽刺小说。 (五)古朴简约、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其语言风格格调古朴、句式简峭,是在杂 糅古典文学的句式,提炼湘西方言基础上 形成的,既有浅近文言的简约凝练,又有 口语的生动活泼。
傩送一走对老船夫的打击很 大,因为自己的女儿就是为爱情 而死的,是他含辛茹苦养大了外 孙女,眼看就要得到美满的婚姻, 却发生这样的意外,老船夫在一 个暴雨之夜告别了人世,留下了 孤苦伶仃的翠翠。 这时许多人都热心地来照顾 翠翠。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 还有一个姓杨的老兵,当年曾经 追求过翠翠的母亲,但遭到拒绝, 现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亲人, 就来照看她。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 许‘明天’回来。”

三国演义第十三章之人物形象描写

三国演义第十三章之人物形象描写

三国演义第十三章之人物形象描写在《三国演义》的第十三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各具特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三位在这一章节中得以展现的人物形象描述。

关羽,字云长,刘备的忠诚义兄。

关羽身材魁梧威武,容颜俊美。

他长须垂胸,目光炯炯有神,给人一种威严而庄重的感觉。

关羽乘坐赤兔马,身披红色锦袍,手持青龙偃月刀,英气逼人。

他的形象展现了一位武功高强的将领,让人们对他的忠诚和勇敢感到钦佩。

曹操,字孟德,作为三国演义中重要的反派形象,曹操表现出了出色的智谋和权谋手段。

曹操身材高大,面容清秀精瘦,眼神犀利而富有远见。

他常穿着白色的华服,手持青龙偃月刀,凭借着他的气度和气场,能够在众人面前展现出一种强大的统帅力量。

曹操的形象描写给人一种狡诈而又机智的感觉,让人们对他既敬佩又忌惮。

周瑜,字公瑾,是东吴的重要军事家。

周瑜身材中等,相貌秀丽帅气。

他通常穿着绿色的锦衣,手持赤色的玉如意,整体形象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

周瑜机智聪慧,深思熟虑,展现出出色的谋略和统帅能力。

他的形象描写表明他既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又是一位文雅有才华的人物。

以上是《三国演义》第十三章中三位人物形象的描写。

这些描写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认识这些人物,使他们在故事中更加栩栩如生。

通过对关羽、曹操和周瑜的形象描写,作者成功地呈现了三国时期各个人物的特点和性格,使读者对故事的发展更加感兴趣和投入。

在整个小说中,作者以简练明了的文字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人物形象的描述,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第十三章中的人物形象描写丰富多样,从关羽、曹操和周瑜等各个角度展示了他们的形象特点。

这些形象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融入到故事中去。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 沈从文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 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 等6部中长篇小说。 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 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 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 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 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 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 “人性”(《习作选集代序》)。在沈从文那里, “美”、“爱”、“神”三者一体即最高的人性。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系列,乡村生命 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生命形式批 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人与自然“和谐 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 西所能代表的是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性,一 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 人生形式。 沈从文是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 他本人是湘西的魂魄所在。





(三)再现湘西文化的方式
一是对原始文化风俗作全景式展示。《凤子》。 二是通过原始婚恋再现自然的两性关系。《龙朱》。 三是以人事悲欢纠葛再现自然的人生形式。《三三》。 四是以“乡下人”性格再现自然人性美。 动机:“生命的明悟”。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 。 “神性”的赞美:神性就是人性的最高表现。“神性”就是 “爱”与“美”的结合。 讴歌了浪漫的野性的原始生命形态。《龙朱》《媚金· 豹 子· 与那羊》《月下小景》等。 对湘西儿女人生价值重估。《柏子》《萧萧》《丈夫》等。 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无知和对自我命运的无从把握。



(二)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为抨击都市世界 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一方面湘西世界的美好使沈从文发现了都市世界的 丑恶,不惜用漫画化手法进行抨击; 另一方面又是都市世界的丑恶使沈从文更加感到湘 西世界的美好,用理想化的笔调进行讴歌。 沈从文常常用传统的过去的目光看待现代都市文明, 拿自然状态下的湘西世界的“好处”“妙处”对比现代 都市的坏的方面。这就容易使他产生一种感伤和愤懑情 绪,难以对现代都市文明做出客公正的评价,也影响了 他对现代都市文明批判的深度和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湘西世界成就了沈从文,也局限了沈从文。

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1

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1
《绅士的太太》是嘲讽都市上流社会的堕落。作品说: 绅士的太太》是嘲讽都市上流社会的堕落。作品说: 我不是写几个可以用石头打她的妇人, “我不是写几个可以用石头打她的妇人,我是为你们 上等人造一面镜子。 上等人造一面镜子。” 作品写了两个绅士家庭生活, 作品写了两个绅士家庭生活,暴露绅士淑女在华贵的 衣饰下的肮脏灵魂。小说中的绅士和淑女, 衣饰下的肮脏灵魂。小说中的绅士和淑女,都是无所 事事,精神空虚,每天就是打麻将,赌博,吃饭, 事事,精神空虚,每天就是打麻将,赌博,吃饭,喝 酒,乱搞两性关系。丈夫另寻新欢,太太与少爷私通, 乱搞两性关系。丈夫另寻新欢,太太与少爷私通, 子女也都吃喝嫖赌。 子女也都吃喝嫖赌。
《萧萧》 萧萧》
萧萧》是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 《萧萧》是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她嫁 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通, 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通,由于生 了个儿子,才没有被沉潭。最后, 了个儿子个大媳妇,那个妇女还要重复 她先前的生活。 她先前的生活。 其实,凡是回归自然的自然状态, 其实,凡是回归自然的自然状态,都是理想化 自然就是理想的象征。 的,自然就是理想的象征。
自然文化,就那种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的思想文化。 自然文化,就那种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的思想文化。 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立的。 “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立的。在自然文化的理念 凡是自然天成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 中,凡是自然天成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而凡 是人为的就是假的,恶的,丑的。就象卢梭说的那样, 是人为的就是假的,恶的,丑的。就象卢梭说的那样, 出于造物主的,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人类社会的那里, 出于造物主的,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人类社会的那里, 就变得丑陋不堪了。在自然文化中, 就变得丑陋不堪了。在自然文化中,那些远离文明的 粗糙的原始的生存状态,才蕴涵着理想的人性。 粗糙的原始的生存状态,才蕴涵着理想的人性。 这种自然文化理念具体到沈从文小说之中, 这种自然文化理念具体到沈从文小说之中,可以用两 句话加以概括: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 句话加以概括: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 都市、豪绅都是文明状态,而乡野、 都市、豪绅都是文明状态,而乡野、卑贱都是自然状 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 态。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 批判都市文明。 批判都市文明。

海底两万里第十三章概括50字

海底两万里第十三章概括50字

海底两万里第十三章概括50字《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经典的科幻小说,讲述了一群人追逐神秘海怪的冒险故事。

这里介绍小说中的第十三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章的精彩内容。

一、背景介绍在第十三章中,主人公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海底洞穴,进入其中探索。

他们逐渐意识到,这个洞穴与神秘的海怪有着密切联系。

二、人物角色1. 小说主人公——尼摩船长2. 尼摩船长的手下——库肯和康塞尔3. 一名来自苏格兰的海底猎人——麦肯齐三、情节梗概1. 主人公们进入洞穴后,发现海水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物质。

他们决定将这些物质作为样本带回船上进行研究。

2. 接着,他们开始发现洞穴中很多生物的生活适应性与海怪相似。

这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让他们开始怀疑海怪与这个洞穴之间的联系。

3. 库肯和康塞尔等人决定留在洞穴中,在那里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尼摩、麦肯齐等人则返回船上继续研究。

4. 不久后,库肯和康塞尔等人被一个巨大的生物攻击,他们设法逃脱了,但康塞尔被留在了洞穴中。

5. 最后,尼摩决定从中发现海怪的关键之处。

他们重新进入洞穴进行了一次危险的探险,并找到了一个可以通往地中海的隧道。

四、主题分析1. 探究未知的奥秘。

小说中的洞穴和海怪都代表着未知、神秘的世界。

主人公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究,象征着人类充满好奇和探究精神。

2. 主人公们的勇气和智慧。

主人公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同时他们也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很多问题。

3. 生命的力量。

小说中强调了生命的强大和顽强。

洞穴中的生物感染能力强,让人类不可小觑。

同时也代表了自然界的强大和神秘。

五、结语《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经典的小说,它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精神,对人类勇气和智慧的赞颂。

在第十三章中,主人公们探索洞穴、找到海怪的线索,足以令人引领一番探险之旅。

第十三章明治维新

第十三章明治维新
37
38
39
40
41
42
43
四、明治维新的结果
1、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是日本近代史的开端。 2、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 独立的民族国家。 3、改革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44
14 12 10 8 6 4 2 0 1874~1890年平均增长速度 日本 英国 美国 德国
45
学龄儿童就学率演变情况(%)
30
• E、在实行天皇君主专制的同时,仿效美 国,建立三权分力但其权力又分别集中 的政治体制。
31
(2)、 以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 国家为榜样,“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进而“富国强 兵”,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建设, 最终使日本成为独立自主的资本 主义强国。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进行近 代化建设的总方针。
28
C、废除封建等级制和取消武士特权。 1869--1872年,明治政府先后颁布法令。 陆续宣布:实行“四民平等”。废除原来的大 名、公卿称号,改称华族。武士改称士族,农、 工、商及贱民统称为平民。废除武士佩刀特权, 取消各等级之间在职业、通婚、日常生活等各 方面的限制。平民地获得了取姓的权利。同时, 又改革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制度,用公债代替俸 禄,使其中许多人以公债购得土地成为新地主, 有的投资工商业,成为资本家。这一改革,取 消了封建等级制,扩大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
3、 继1854年3月,美国海军准将 柏利率舰队强行打破日本闭关锁国状 态后,美、英、法、俄、荷的入侵, 使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的民族危机,从而最后推动着资产阶 级化的下级武士于1854年后领导开展 起“尊王攘夷”运动,1859年将该运 动开始变为尊王倒幕运动,1865年进 一步将运动彻底明确为开港讨幕、尊 王倒幕的斗争。

第13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过关练习解析版

第13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过关练习解析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第13回过关练习【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填空题1、本回以()为主线,主要情节有:()——()-—()——()——()——()o【答案】秦可卿之死秦可卿病故给王熙凤托梦——宝玉吐血吊唁——贾珍寻棺木、为贾蓉捐“龙禁尉”——宝玉推荐凤姐协助治丧一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二、选择题2、“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A.探春B.秦可卿C∙小红D.妙玉【答案】B【解析】《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表述为,“凤姐便问何事。

秦氏道:'目今祖莹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

……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可见,“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红楼梦》中秦可卿之口。

3、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表述,正确的是()A.秦可卿死后,薛蟠送了一副上好的杉木板,价值一千两银子。

B.秦可卿的Y鬟宝珠触柱身亡,贾珍以孙女之礼殓殡。

C.王熙凤梦到秦可卿嘱咐她在祖至附近多置房舍地亩,并说要有一件大喜事。

D.北静王水溶亲自在路上祭奠秦可卿,然后赠送宝玉一串念珠。

【答案】C【解析】A项,“薛蟠送了一副上好的杉木板”错误,应该是“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订铛如金玉”的上好橘木;B项,“秦可卿的Y鬟宝珠触柱身亡”错误,不是宝珠,是瑞珠;D项,“北静王水溶亲自在路上祭奠秦可卿”错误,不是亲自祭奠,而是代祭。

4、下面关于秦可卿的情节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秦可卿病死,贾珍恣意奢华,不仅东西都选上等,还花千两银子为儿子捐龙禁尉,以便丧礼风光。

B.秦氏死前给凤姐托梦。

凤姐心中似戳了一刀,口吐鲜血。

宝玉听说秦氏死了吓了一身冷汗,立刻赶去了宁国府。

C.在给秦可卿送丧途中,北静王看“宝玉”赞宝玉,赠以前日圣上亲赐念珠一串,最初宝玉要送给黛玉,但黛玉说是臭男人的东西,不要。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沈从文(2学时)一教学目的: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经历,掌握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边城》。

三教学难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及其文学理想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第一节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1学时)一、沈从文的生平简介沈从文[苗](1902.12.28-1988.5.10)原名沈岳焕,主要笔名还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

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

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

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

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

《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境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

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

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

途经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

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

问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

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

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红岩第13章主要内容3篇

红岩第13章主要内容3篇

红岩第13章主要内容3篇红岩第13章主要内容3篇《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61年12月首版。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红岩第13章主要内容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红岩第13章主要内容1篇第十三章:龙光华牺牲,革命者愤怒.要求追悼龙光华,谈判代表被拘禁,难友们绝食抗议四天不动摇,特务们用米饭肉片诱惑终失败,绝食抗议获得成功.红岩第13章主要内容2篇第十一章:补叙刘思杨被捕,渣滓洞敌人用断水折磨革命者,龙光华抄叶挺的《囚歌》激励大家意志,老大哥劝大家吃霉臭的米饭,特务屠杀革命者。

第十二章:暴雨过后,余兴江与老师相认;汽车疾驶,许云峰被抬入牢房;许云峰高唱《国际歌》,同志们放声应和;女牢中监狱之花诞生,放风时,龙光华取水被打。

第十三章:龙光华牺牲,革命者愤怒。

要求追悼龙光华,谈判代表被拘禁,难友们绝食抗议四天不动摇,特务们用米饭肉片诱惑终失败,绝食抗议获得成功。

第十四章:叛徒出卖,江姐被捕。

游击队途中援救,狗特务奸计得逞。

第十五章:半夜提审江姐,竹签子钉十指,狱友们唱《囚歌》鼓励安慰,趁着放风,各囚室送来慰问信和诗篇。

第十六章:战友带来好消息,狱中新年大联欢。

红岩第13章主要内容3篇1.1948年元旦,地下党员余新江得知长江兵工总厂炮厂的厂房起火了,是2个国民党特务放的火。

余新江找到甫志高,传达领导许云峰的指示,让甫志高筹集钱款救济兵工厂的受灾工人,也要在沙磁区设一处备用联络站。

甫志高公开的身份是大丰银行会计主任,他利用工作之便筹集钱款,然后在沙坪坝正街办了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备用连络站。

兵工厂的工人陈松林,因这次火灾失业,就是救济对象之一。

甫志高干脆就招募他作为书店的店员,一举两得。

陈松林因书店工作的原因,常去重庆大学给一些大学生送书刊杂志,正好目睹了学生们反内战、反迫害游行,还结识了进步学生成瑶和黎纪纲。

2.甫志高来沙坪书店管理事务,指导陈松林。

郑克昌常到书店来看书,与陈松林相识成为朋友。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 沈从文

边城》解读: 二、《边城》解读:
(一)、沈从文创作的转变。 )、沈从文创作的转变。 沈从文创作的转变
)、《边城》中的理想美。 (二)、《边城》中的理想美。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 不许他休息, 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 活离开。 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 的意义, 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 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 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 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 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 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 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 的女孩子。 的女孩子。
夜静得离奇。端午快来了, 夜静得离奇。端午快来了,家乡中一定是还有龙 船下河。翠翠,翠翠, 船下河。翠翠,翠翠,你是在一零四小房间中酣 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我, 睡,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我,在我死去以后还想 起我?翠翠,三三,我难道又疯狂了?我觉得吓 起我?翠翠,三三,我难道又疯狂了? 因为一切十分沉默,这不是平常情形。 怕,因为一切十分沉默,这不是平常情形。难道 我应当休息了?难道我…… 我应当休息了?难道我…… 我在搜寻丧失了的我。 我在搜寻丧失了的我。 很奇怪,为什么夜中那么静。我想喊一声, 很奇怪,为什么夜中那么静。我想喊一声,想哭 一哭,想不出我是谁, 一哭,想不出我是谁,原来那个我在什么地方去 了呢?就是我手中的笔, 了呢?就是我手中的笔,为什么一下子会光彩全 每个字都若冻结到纸上, 失,每个字都若冻结到纸上,完全失去相互间关 失去意义? 系,失去意义?
(三)、人性的悲剧。 )、人性的悲剧。 人性的悲剧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 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 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 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 去作什么呢? 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 白日里拉船时, 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 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 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

第十三章九十年代小说

第十三章九十年代小说

2、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的特点与局限 ①这类小说表现最多的是国有企业生存的艰难。而国有企 业的艰难最突出的表现在企业工人的生存窘迫上,而其 中最尖锐的就是企业工人的失业下岗问题。 ②在表现国有企业世纪末艰难的同时,一些作家试图找到 解决或克服这种艰难的办法,并且不无天真地在作品中 开出自己的药方:“分享艰难”。 ③“分享艰难”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明显的性格分裂性。作 者借助种种容忍与谅解、无奈与心安理得的情绪渲染, 使这些人物——基层政府或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完成了 对自己道德形象的包装。他们在使用各种包庇纵容、拉 拢腐蚀等不正当手段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同时,又以正 面形象出现,比如有着强烈的道德自律感和自我牺牲精 神,为企业解决困难而绞尽脑汁、东奔西走。
第十三章九十年代小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90年代小说概述 新写实小说 刘震云等 新历史小说 陈忠实等 女性写作 王安忆 陈染等 转型期先锋小说 余华等 文化道德小说 张承志等 其他
第一节
90年代小说概述
一、90年代小说创作的特征: ——多元并存,多向发展 1、普遍放弃对形而上价值的执着追求,转向对现 实生存场景、生存状态和生存体验的展示。 2、在群体性写作氛围中注重对个人经验、个体特 征的呈现,形成小说个体化艺术特征。 3、寻求各种艺术样式、文学体裁、艺术手法的融 会贯通,体现出较自觉的文本意识。 4、民间的发现和传统审美趣味的回归。
②小说成功塑造了一批性格饱满、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人 物形象,如白嘉轩、鹿子霖、黑娃、田小娥、白孝文等。 作品注重描写人物的复杂性,不但写出了他们的理性行 为,而且探索了他们包括性、暴力、死亡意识在内的隐 秘的潜意识世界。小说着意从文化视觉刻画人物,在文 化性格的塑造上尤见功力,特别是白嘉轩塑造得最成功。 ③在突出人物的文化品格的同时,小说有意识地淡化了人 物的阶级身份在政治倾向和人生道路上所起的作用。 ④小说在表现艺术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家创造性将 现实情节同原始文化、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融会在一起, 卓有成效地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深邃神秘、富有象征 意味的艺术效果,从而在总体上满足了作品对于史诗性 和文化省思的文学诉求。

平凡的世界第十三章写作手法

平凡的世界第十三章写作手法

平凡的世界第十三章写作手法【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平凡的世界第十三章概述二、平凡的世界第十三章的写作手法分析1.人物塑造2.情节安排3.主题呈现三、总结正文一、平凡的世界第十三章概述《平凡的世界》是我国著名作家路遥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以陕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孙少安及其家人、亲朋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奋斗历程。

第十三章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篇章,通过各种写作手法,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命运的跌宕起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真实、感人的农村生活画卷。

二、平凡的世界第十三章的写作手法分析1.人物塑造在第十三章中,路遥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首先,他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细腻刻画,使读者对人物有了直观的了解。

例如,对孙少安的勤劳、朴实、善良和坚定信念的描绘,使读者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敬意。

此外,路遥还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冲突,揭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

例如,孙少安与父亲孙玉厚的矛盾,展现了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以及孙少安为了理想不惜与家庭决裂的勇气。

2.情节安排在第十三章中,路遥巧妙地安排了多个情节,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例如,孙少安与润叶的恋情、他与父亲孙玉厚的矛盾、以及为了家庭生计而辞去教师职务等情节,都为读者呈现了主人公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抉择与挣扎。

这些情节的安排,使得故事更加真实、贴近生活,也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3.主题呈现第十三章以丰富的细节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人们的奋斗精神。

在这一章中,路遥通过人物的言行和遭遇,传达了勤劳、坚韧、拼搏等主题。

同时,他还通过人物对于家庭、亲情、友情的描绘,传递了人间真情和家庭价值观。

这些主题的呈现,使得第十三章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总结总之,《平凡的世界》第十三章通过精湛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安排了紧凑、引人入胜的情节,并传达了深刻的主题。

红楼梦第十三章感悟与思考

红楼梦第十三章感悟与思考

红楼梦第十三章感悟与思考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之一,揭示了清代贵族家庭的生活与情感。

第十三章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章节之一,通过描述几位女主角在生活中的遭遇和被迫嫁人的境地,在细节之中透露出作者对封建礼教和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无奈感悟。

这一章节中,作者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展现了贾母和王夫人对于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婚事安排,以及黛玉在心底对这一安排的反抗与思考。

贾宝玉被迫娶王熙凤,这是明镜台《一薰天和陌上人无色》中提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的再现,这种制度的束缚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干涉。

在这一章的描写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红楼梦对于封建礼教文化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黛玉在准备送宝玉出嫁之际,内心充斥着痛苦和疑问,她对于自己的命运和女性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以华丽的文字描绘了黛玉的心理变化,展现了她对于封建礼教制度的无奈和思考。

黛玉害怕和宝玉的婚姻被迫成为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而宝玉对于这样的婚姻也有着自己的疑虑。

这种对于婚姻的思考和质疑,突破了封建礼教制度对于婚姻的定性,引发了对于女性命运与社会地位的深刻思考。

在这一章中,黛玉的心灵抗争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她内心渴望着真正的爱情和婚姻,她憧憬着一个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现实的束缚和命运的安排使得她不得不接受被迫嫁人的命运。

这种对于封建礼教的无奈和思考,使得黛玉成为红楼梦中最为复杂和深刻的女性形象之一。

红楼梦第十三章所传递的感悟和思考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封建礼教制度的反思和质疑。

《红楼梦》一书以其深刻的剖析和细腻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困境和个体生命的无奈。

通过黛玉对于封建礼教制度的反抗和思考,展示了个体在传统制度之下的人生抉择和自我拯救的力量。

总结而言,《红楼梦》第十三章以其对于封建礼教制度的思考和对于女性命运的感悟,展示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敏锐洞察和深沉思考。

这一章节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困境,同时给予了人们对于传统制度的反思和思考。

第十三章三意识流

第十三章三意识流
6、表现方法:作者退出小说,以“非人格化”的 独白、自由联想、白日梦、时空错乱等手段表现内 心无意识活动的变幻离奇,展现现代人的荒诞感及 精神扭曲。
(四)代表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伍 尔芙《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乔伊斯《尤利 西斯》《芬尼根守灵夜》;福克纳 《喧哗与骚 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
三、福克纳
(一)著作体系:“约克纳帕塌法世系”,人物 600多,显示二战前大约100年南方社会生活。
威廉·福克纳 (1897—1962)
福克纳领诺贝尔奖 时不知所措
小福克纳(中)与弟妹
《熊》插图
(二)《喧哗与骚动》分析
1、结构:叙述视角和中心转换(一个故事四个人 叙述),并在转化中,使作品意蕴从含混到显豁。 2、复合式的意识流:以几个气质不同的人的意识 流动和语言叙述一个故事, ,最后相互交汇,关 联映照,分为不同层次,又构成一个整体。
3、心理意识的变态性。
4、叙述方式:决定于自由联想,飘忽不定,富有 跳跃性。
5、象征隐喻与反讽:1928年4月7日(复活节前 夕);1928年4月8日(复活节)。
6、风格:清澈的意识流,摒弃任意识流动所带来 的含混。
第十三章(三) 意识流 一、概述 (一)时间:一战之后,二战之前。 (二)哲学影响:1、柏格森:“心理时间”:真 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2、弗 洛伊德:潜意识。3、术语来源:心理学(威廉·詹 姆斯):意识是一片无法分割的“川”或“流”。 (三)意识流艺术主张: 1、现实是一片“光晕”,肤浅,单一,不真实。
二、乔伊斯和《尤利西斯》 (一)重要作品:《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画 像》《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
乔伊斯手稿拍 出百万欧元
都柏林人每年6月16日都会按 照《尤利西斯》的小说情节, 复活昔日的情景,以此纪念 乔伊斯。而这一天,也被称 为“布卢姆日”。

鲁滨逊漂流记第十三章读书笔记优选篇

鲁滨逊漂流记第十三章读书笔记优选篇

鲁滨逊漂流记第十三章读书笔记优选篇鲁滨逊漂流记第十三章读书笔记 1这本书是英国作家笛福之作,这篇长篇小说给了人们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我受益匪浅。

这__篇小说主要介绍了主人公鲁滨逊和他的朋友在一次航海中失事,使得他与朋友们分散。

后来,只有他一个人获救,被孤身留在了那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他开始尝试生活下去,为自己建造房子,渐渐得学会了捕猎、种植谷物、养殖牧场。

最终,他与在途中新交的朋友“星期五”被一艘英国轮船解救。

这并不是一段简短的过程,而是28年2个月零九天的漫长时间。

这可占了一个人人生中的三分之一啊。

我不禁感叹着:一个人,为什么就这么坚定的信心呢?一个孤岛上,没有他的同类,没有食物,没有他可住的地方。

在那里,他简直一无所有,但鲁滨逊却创造了奇迹。

这就是生命的伟大,意志的坚强。

假如那个人没有鲁滨逊那样坚定的意志,那么强烈的活下去的希望,他很可能就会死在那个孤岛上,即使有吃有喝,又穿有住。

那他也会就这样被理智的消退与思想上的绝望打败。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怀有对生的希望,对一个生命的珍惜。

就像鲁滨逊活下去是个奇迹似的,奇迹不是上天为我们创造的,这只需要每个人,每一个怀有生命的生物有着一颗活下去的信心。

就像一只小小的飞蛾一样,它学会在黑暗中寻求光明,会为自己的生命而努力。

它不知后果会怎样,但它愿意去尝试。

即使会失掉生命。

但它却愿意在逆境中学会付出、坚持.就如鲁滨逊一样,在逆境中升华。

因为有了这坚强的意志,历练了每个人的身体,给了每个人坚强的意志,使每个人学会生存。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中一路向前。

鲁滨逊漂流记第十三章读书笔记 2寒假里,李老师家访的时候送给我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鲁滨逊漂流记》。

我很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讲的是鲁滨逊没听父亲的劝告,而流落荒岛。

他在岛上辛勤劳动,所以生存了下来。

他在那个荒岛上种了大麦,养了羊,他还抓了一只鹦鹉。

这只羊得来不易。

鲁滨逊想到如果__用完了,就没有东西吃了。

于是,他就做了几个大铁钳子,在上面撒了一些大麦和小米。

童年13章内容小标题

童年13章内容小标题

《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第十三章的小标题可以是“外祖父的回忆”或“外祖母的故事”。

在第十三章中,外祖父向阿廖沙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这些故事包括他与一位富商的女儿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为了获得她的芳心而进行的冒险旅程。

此外,外祖母也向阿廖沙讲述了她自己的童年故事,这些故事包括她与一位富商的儿子之间的友谊,以及她为了帮助这位朋友而进行的冒险旅程。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外祖父和外祖母的成长经历,也让阿廖沙更加了解他们的过去,从而加深了他对外祖父和外祖母的理解和感情。

第十三章 左翼文学的巨匠茅盾

第十三章 左翼文学的巨匠茅盾
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赡华美与丰富劲健和爽利而言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赡华美与丰富劲健和爽利而言子夜子夜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第十三章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1
一、作者简介
■文学革命时期


17
2、成功的人物塑造艺术

《子夜》巧妙而准确地设置了典型环境:30年代初的上海,可以使吴 荪甫的悲剧充分表演.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在时代社会发展中变化,以故 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的发展。 《子夜》的人物描写很见功力。有肖像描写(吴荪甫、赵伯韬尤为突 出)、心理描写(吴荪甫、吴少奶奶等细腻而真实)、语言描写(人物语 言呈个性化)、细节描写(吴老太爷和《太上感应篇》、吴少奶奶和《少 年维特之烦恼》等),为成功刻画人物起了重要作用。
3

1921年(25岁)1月,沈雁冰与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耿济 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 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将《小说月报》由一个“鸳鸯蝴蝶派 ”的刊物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艺”刊物。1921年3月,他又与郑 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等13人在上海组织成立了“ 民众戏剧社。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即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 正式党员。1925年年底,被选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 ,第二年年初离沪赴粤,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7年,在“ 大革命”高潮中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教官、汉口《民国日报》 主编。大革命失败后,拟由武汉去南昌,受阻于江西牯岭,经上海于 1928年逃亡日本东京,后写有带总结性的重要论文《从牯岭到东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近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能
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 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茅盾 《关于〈吕梁英雄传〉》,《中华论丛》 第2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
《八十一梦》(1941年)用神话故
事和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 揉合在一起,揭露了国统区的腐败 黑暗现象。
《五子登科》(1947年)讽刺抗战

四、其他流派作家的小说

1947年6月,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
复刊后,陆续发表了原先 “京派”作家 沈从文、废名以及后起的汪曾祺的一些 作品,标志着“京派”小说在抗战后的 重新出现。
沈从文抗战后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
《长河》,代表了沈从文湘西题材 小说的新的动向,不过仍然保持着
作家独特的美学追求。
再次是洗炼、清新、活泼、自然的语言
起到了准确地传达诗情的生动效果。
三、其他作家作品 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 阎成富、李发和、赵小义 丁玲的《在医院中》:陆萍 韦君宜的《三个朋友》: 老吴与罗平、黄宗谷、刘金宽
四、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
《暴风骤雨》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
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的一个可
喜的成果。
3、知识分子题材 《七月》派小说作家路翎的长篇《财
主底儿女们》通过表现苏州巨富蒋捷 三一家的分崩离析和出身于这个破败 世家的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长子蒋 蔚祖、次子蒋少祖、三子蒋纯祖)的 生活经历,力图反映“一·二八”战 争以后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 探讨抗战前后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第十三章 小说(三)
第一节 国统区及沦陷区的小说
一、初期的抗战题材小说:
丘东平《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 作者根据亲身参加上海“八·一三”
战事的见闻和感受写成的。
某部连长林青史
姚雪垠 短篇《差半车麦秸》(1938) “差半车麦秸”王哑巴

二、讽刺暴露小说 《华威先生》和《新生》,后结集为 《速写三篇》,1943年由重庆文化生 活出版社。
1、张天翼:《谭九先生的工作》、
《速写三篇》标志着张天翼讽刺和幽
默的喜剧才华的新发展,《华威先生》 是其最具影响力的讽刺名篇。
“华威先生是那时国民党反动集团里的
家伙。他们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 ‘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 设法阻碍群众运动。但群众还是利用合 法手段来进行自己的工作,而这并不是 出于什么自发性,而是有组织有领导的。 ‘华威先生’们就只好发怒而且害怕 了。” (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
2、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 《传奇》初版本收入发表于1943、44
年的《金锁记》、《倾城之恋》、 《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 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 璃瓦》、《心经》、《年青的时候》、 《花凋》、《封锁》等小说十篇。
1947年出版增订本时又加入《鸿鸾
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
花蒸 阿小悲秋》《等》五篇。
多写沪港两地城市男女畸形婚恋
传统与现代手法相结合。
3、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
第二节
解放区作家的小说
一、赵树理的小说作品 一)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 1)1943年以前的小说:《铁牛的复
职》、《金字》、《蟠龙峪》(又作 《盘龙峪》)、《打倒汉奸》等。
张天翼则主要对灰色小市民庸俗虚伪、
矛盾可笑的心态进行刻划。
艺术手法方面:
沙汀常常采用寓批判、讽刺于冷峻的现
实主义描写之中的手法;而张天翼的讽 刺小说则具有夸张、洗炼、泼辣、明快 的风格,善于在人物活动的过程中,运 用漫画式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外貌举止和 心理,凸现人物形象。
4、张恨水的抗战小说
抗战爆发后,沙汀创作的两种取向:
一是抒写作家对理想和光明的向往与
景仰,代表作有大型报告文学《随军 散记》(《记贺龙》)、短篇小说《磁 力》、中篇小说《闯关》;
二是以苦涩、凝重的笔调描写偏僻
闭塞、黑暗落后的四川农村乡镇的 社会现实
“三记”(《淘金记》、《困兽
记》、《还乡记》)
《在其香居茶馆里》(
的基调之中,渗透在人物刻划、情节 安排、场境描写和语言运用等诸方面。
首先小说的基调洋溢着“轻快、欢乐”
的抒情氛围。小说开篇就展现了冀中水 乡优美的景色画面和一派静谧的、平和 的月夜劳作的轻快气氛。
其次是人物和环境的情意化。作品将白
洋淀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此外,作 品中的人物都赋予诗情的意趣
胜利后国民党派往北平的接受大员 的种种丑行。

三、其他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1、农村题材方面 短篇《石青嫂子》(1947),描
写内战给一个劳动妇女带来的不 幸,着重表现她倔强的生活意志。
艾芜有《丰饶的原野》、《故乡》
和《山野》三部长篇。《山野》 (1947)采用集中而又舒展的结构 方法,围绕一个小山村在一天之内 的抗日活动,表现了抗战时期农村 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各个阶层不同人 物对抗日的不同态度。
路翎的小说特别专注于对笔下人物精神
世界的探索和开掘,偏爱描写性格复杂 的人物,即表现所谓“人民底原始的强 力,个性底积极解放”和“精神奴役的 创伤”。
《饥饿的郭素娥》 郭素娥和流浪工人张振山、丈夫刘寿春 一个惨烈的情爱故事。人物性格比较复
杂,心理描写有一定的深度。体现了路
翎小说的重要特色。
2)1943-1948年:主要有《小二黑结
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 变迁》、《地板》、《催粮差》、 《福贵》、《邪不压正》等。
3)1949-1965年:主要有《登记》、
《三里湾》、《灵泉洞》、《“锻炼 锻炼”》、《套不住的手》、《卖烟 叶》等。
二)创作特色
1、“问题小说”的创作出发点
2、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中
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
3、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富于个性
特色的农民形象,特别是落后(转变)
农民形象
4、将故事、评书、小说熔为一炉的
现代评书体小说模式
“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
风”和“中国气派”。

三)赵树理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现代小说的新局面。
“华威先生那样典型的出现,而且引起
普遍的注意„„而且更引起了青年作家 对于隐伏在光明中的丑恶的研究和搜 索,——这也是近半年文坛的新趋向。” (茅盾:《八月的感想——抗战文艺一 年的回顾》,载《文艺阵地》1938年第 一卷第9期)
2、沙汀的小说 沙汀那沉郁、凝重、含蓄的“川味”
小说,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和民族化 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杨晦《沙汀创 作的起点和方向》,《青年文艺》, 1945年第1卷第5期)
等。
孙犁特别善于刻画农村妇女形象。 孙犁的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一
般的抒情性,形成了优美、细腻、清新、
明丽、隽永的独特风格。
二)孙犁的小说艺术 1、摄取“日常事、儿女情”提炼蕴藉主
题,表现时代风云;
2、注重人物对话和细节的白描,作品具
有丰赡的生活实感和浓郁的生活韵味。
3、散文的章法、诗化的小说; 《荷花淀》的抒情性表现在整个作品
1、以新的生活、新的主题开创了
2、为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增添了
翻身农民的新形象。
3、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上,
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新鲜经验。
1)善于把人物塑造与故事的叙述结合起
来,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展 现人物的性格。
2)注重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一
般采取按情节顺序展开,层层递进的方 法安排小说结构,并注意首尾照应。
3)通俗化、口语化,雅俗共赏又幽默风
趣的文学语言。
二、孙犁的小说

一)作家作品简介
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 派”的创始人,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
孙犁的小说主要写冀中地区特别是水乡
白洋淀一带农村人民的生活。小说代表 作品有短篇《荷花淀》 、《芦花荡》、 中篇 《铁木前传》和长篇《风云初记》
萧红的长篇《呼兰河传》(
1940年)
在对故乡过去生活的回忆中揭示了封 建制度野蛮,于低徊凄婉的情调中表 达了作者对旧世界的怨愤。
2、城市生活题材 巴金的《春》《秋》、《憩园》、
《第四病室》和长篇《寒夜》等作品 展示了这一时期城市社会的种种世相, 表现了善良人们的苦难和挣扎,悲愤 地控诉那个如寒夜一般黑暗冷酷的社 会,探索人们应有的合理生活,蕴蓄 着深沉的悲剧力量。
老舍的《四世同堂》(《惶惑》、《偷
生》、《饥荒》)以沦陷后的北京为背 表现了沦陷区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 经历,苟安幻想的破灭,以及觉悟到只 有抗争才有出路的过程,深刻地解剖并 展示了北京市民文化和民族性格的优点
景,以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
与弱点。
黄谷柳的通俗小说《虾球传》不仅
以题材和内容的新颖为现代小说增 添了新的因素,而且是国统区小说
3、沙汀和张天翼的讽刺艺术的不同
结构方面:
沙汀的小说几乎都有一个完整、生
动、有起有伏的故事;张天翼多截
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和片断
集中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映人物性格,从而达到凝
炼简劲、写意传神的地步。
选材方面:
沙汀善于艺术地描写四川西北的风俗
习惯、人情事理和人物独具的性格, 并大量地吸收和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四 川方言土语,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可以堂皇地冠以史诗的名称的长篇小
说里面,作者路翎所追求的是以青年知
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的的现代中国历史动 态”,侧重揭示“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 世界底下的波澜和它们的来龙去脉” (《胡风〈财主底儿女们〉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