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寒小说《三重门》中的主人公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韩寒小说《三重门》中的主人公形象
内容摘要:韩寒的小说《三重门》是当代青春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透过主人公林雨翔的言行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

林雨翔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形象,他思想独立、言行叛逆,天资聪慧却不求上进,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他的遭遇让人同情,他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韩寒小说、《三重门》、林雨翔
2000年韩寒成功出版了长篇小说《三重门》,小说一出版便被抢购一空。

后来又陆续发表了《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他的国》等作品,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青年作家,受到无数人的追捧。

《三重门》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叫林雨翔的中学生。

林雨翔正是小说作者韩寒本人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只不过稍加改变其性格罢了。

透过作品中那些犀利的、尖锐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一个鲜明且具有代表性的主人公形象。

一个少年对社会、人生、周围的一切,常发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见解来。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又同是80年代出生的人,我对小说主人公林雨翔所代表的这一群人充满了好奇。

他们是被中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经济催生的一代,也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教育改革的试验品,东西方思想碰撞的产物,同时也是被时代寄予无限厚望,不得不承受着时代带来的重重压力的一代人。

因此本人试着从作为儿子、作为学生、作为同学的林雨翔以及这个形象的现实意义四方面来分析主人公形象,以期揭示这部小说的幽默性和批判性。

一、作为儿子的林雨翔自私孤独、思想独立、天资聪慧却不够上进
林雨翔是独生子女,林父林母都是知识分子,家境谈不上富裕却也还算殷实。

可童年的林雨翔过得并不快乐,当同村的小伙伴都在铁路边玩耍时,他却被文绉绉的父亲关在屋子里,在孤独与痛苦中读《尚书》,背诵《论语》、《左传》等古文。

甚至他读书的内容都是被林父事先定好的。

如小说中写道:堂堂《史记》,应该够正经了,可司马迁著它时受过宫刑,对自己所缺少的充满向往,公然在《史
记》里记载“大阴人(大生殖器的人)”,这书该禁。

《战国策》也厄运难逃,有“以其髀加妾之身”的描写,也遭了禁。

林父挑书像拣青菜,中国丰富灿烂的文献史料,在他手里死伤大片。

最后他挑到几本没瑕疵的让小雨翔背。

小雨翔对古文深恶痛绝,迫于父亲的威严,不得不背,于是小雨翔经常在家门口背古文,被小镇上的人称之为“才子”。

八岁那年上学,他所学的字已经到了六年级水平,被老师夸为神童。

林父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逼小雨翔写诗,小雨翔的思想得到超脱,写诗一首:“小鸭子嘎嘎叫,不吃饭、不睡觉。

这到底是为什么?原来作业没有交。

”林父看了大喜过望,说是象征主义,把诗寄给了编辑,不日发表。

后来林父允许林雨翔读其他书,于是林雨翔转型读现代小说。

林雨翔读书的兴趣也许正是在林父的提前干预下被开发殆尽,林父用儿子痛苦的童年换来了自己脸上的光彩,却给我们留下一个少年孤独的身影。

林雨翔天资聪慧,加之他对中外名著无所不知和从小打下的古文基础,使得他往往在任何时候都能旁征博引,比如文中林雨翔初见Susan那一段描写:“林雨翔怔住,杜甫的《佳人》第一个被唤醒,脑子里幽幽念着‘绝代有佳人,绝代有佳人。

’第二个苏醒的是曹植的《美女赋》‘美女妖且闲……’这个念头只是闪过;马上又变成《西厢记》里张生初见崔莺莺的情景‘只教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然后变性,油然而生《红楼梦》里林黛玉第一次见贾宝玉的感受:‘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畅游古文和明清小说一番后,林雨翔终于回神,还一个笑。

”相比同龄人来说,他可以称得上是天资过人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到来,很多人生价值观念和成功的标准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虽然林雨翔在小时候通过父母的造就取得了成功,但是在步入初中以后,他的古文功底开始影响了他的目标定位。

虽然有最欣赏自己的语文教师马德保让他进了文学社,还误打误撞得了个不知名的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这使他成为了学校的名人,他自己有了炫耀的资本。

但他在学校的学习出现了严重的偏科,就连他最拿手的语文,在后来的学习中也出现了危机。

因为语文毕竟不仅仅只是靠古代文学。

他在所谓的“应试教育”下艰难地前行。

他的才华在课堂上可能是无用武之地的,这种深深的失落感让林雨翔感到迷茫无助,他把注意力放在追女孩、和同学勾心斗角上,全然不顾自己的学习开始挂红灯。

中考后凭借林母麻友赵镇长的关系,走后门弄到了体育特长生的证明,又花费四五万
跑关系把林雨翔送进了市重点中学市南三中,可即使这样,他也是一天无所事事,毫无上进之心。

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林雨翔还算丰富的生活阅历使得他的思想比较独立,他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见解是一针见血的。

如他对考试的看法:“现在的考试好比中国足球,往往当事人还没发愁,旁人却为他们忧心忡忡,惶遽不已。

该努力的没努力,不该努力的却拼了命地努力。

”如他对名气的看法:“看来名气就好像后脑勺的头发,本人是看不见的,旁人却一目了然。

”如他对家庭的看法:“家庭就像一座山,仿佛都要拼了命的往上爬,而山顶上只容一个人站住脚……所以说,一个失败的女人背后,大多会有一个成功的男人。

”这些看法无处不闪烁着智慧之光,也无处不体现出他对人世的洞察力。

当然他独立的思想掩饰不了他的自私。

父母花了五千多元钱让他参加课外辅导,他却在辅导班上和粱梓君探讨如何获取女孩欢心,写情书。

中考后得知自己的分数,第一反应不是愧疚,而是忧心不能和心爱的女孩Susan在一起,根本不考虑父母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

在和同学的交往中,如评价罗天诚故作深沉,评价钱荣炫耀做作,即使像谢景渊这样勤学上进、厚道本分的人,在他眼中也是愚昧可怜的。

这些事实说明林雨翔是一个善于思考、思想独立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狂妄自私的人。

二、作为学生的林雨翔孤傲叛逆、愤世嫉俗、失望迷茫
小说《三重门》把重点放在了林雨翔的学校生活上,前九章是在镇上念初中,后十二章则是进了市重点“市南三中”。

作品所涉及的生活范围不大,除了课堂、家庭(占篇幅较少)、宿舍(后半部分处出现)及同学间的一些可外交往外,很多笔墨放在“文学社”的活动中。

小说中的林雨翔对现代教育制度既不认同,有没有明显的反抗,而是采取了一种“不合作”的态度。

他的写作甚是了得但数理化却红灯高挂,他不以为然,他认为除了考试之外,课堂上学到的三角函数、微积分何曾用到一次。

作为林雨翔的一些同学,学了几年的英语,见到人只能用Where are you from ?How old are you ?一些废问题来寒暄。

英语水平竟只达到外国人启蒙儿童的水平。

他眼中教育的病根就出于此,除了教给人一些理论上的东西,别的方面就像一个铁公鸡——一毛不拔。

但即使是这样,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和教育过不去,只是不喜欢而已,他的思想觉悟还没到推翻现行教育
制度的高度。

他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可只能在孤傲中无奈。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如果现在这个社会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和这个时代的不幸。

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吧“全”字“人”下的“王”拿掉。

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并且还针对教育界近年“全面发展”的提法,极具攻击性的说了句:“全面发展,最后的结果是全面平庸。

”也许正是林雨翔这种孤傲的叛逆,敢向强大的现实黑暗开火,使他成为了现实中的“英雄”。

在林雨翔眼中,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一大害人的产物,更有一群帮凶——教师。

“洪洞县内没好人”是林雨翔眼中的老师给我的总体印象。

马德保是最器重林雨翔的老师,他把林雨翔吸纳进文学社,并辅导他夺取全国作文竞赛一等奖,把他带上了文学之路。

而林雨翔眼中的恩师马德保是怎样一个人呢?“马德保身高一米八五,人有瘦,站着让人担心会散架,天生一块写散文的料。

”又如面对罗天诚的疑问:“上面那根排骨加什么名字?我看见他跟你挺好的。

”林雨翔道:“他是我一个老师,看我将来会有大出息,故意和我套近乎。

”马德保小有文采,曾送自己的散文集《流浪人生》给林雨翔,林雨翔对散文集的评价是:“马德保的散文散得彻底,每篇都像是玻璃从高处跌下来粉碎后再扫扫拢造就的,怕是连詹克明所说的‘整合专家’都拼不起来。

”即使对其中最出色的一篇《铁轨边的风》的评价也是“好像从垃圾堆里捡到好东西”。

马德保的文章被林雨翔小瞧,那马德保的课又教的如何呢?第一堂课马德保信口开河,把屠格涅夫说成“涅格屠夫”,出尽洋相。

他在文学社开的文艺理论课也上的人心涣散,两个礼拜社员们开始挖空心思的想如何写退社申请而不伤马德保的面子。

正式教学方面,“马德保不讨论,不提问,劈头就把其他老师多年的考古成果传授给学生。

学生只负责转抄,把黑板上的抄到本子上,把本子上的抄到试卷上,几次测验下来,成绩显赫。

”教学态度上,马德保曾以短的时间安排了文学社一个月的课程,“想天下美事莫过于当老师,除了发工资那天比较痛苦点外,其余二十九天都是快乐的。

”马德保最终因教学有方而从小镇中学调到县城中学任教。

林雨翔眼中的恩师,就是这样一个能力低下热衷于沽名钓誉而并无真才实学的人。

他对恩师,也是阳奉阴违,从骨子里是蔑视的。

临近中考,林雨翔又接触了几个短期家教,他们的形象都极不光彩,对听课的学生极端不负责任,只是为了赚钱。

“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

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老化学老师“那声音弱不禁风,似乎有被人吹一口气就断掉的可能”,任由学生在下面狂聊而不闻不问。

补英语课的大学英语八级高材生,一上台就显示其高分低能的本性,当众出丑。

牛炯老师是作文专家,说什么“写作文就是套公式”“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不怕失败的是爱迪生,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废寝忘食的是牛顿,助人为乐的是雷锋,兢兢业业的是徐虎,不畏死亡的是刘胡兰,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

”他要学生记住这些例子,再套几句评论,就可得高分。

林雨翔在见识到这么多他并不认同的老师后,他却无力改变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于是他把注意力转移到追女孩上,并从家教同学梁梓君处收获了颇多的恋爱经验。

林雨翔进入市南三中(市重点高中)后接触到的老师也俱为反面形象,唯一的正面形象来自Susan之口。

上述这些虽然无法说是对教师形象的扭曲批判,但它们的确有现实的影子。

对于一个社会阅历有限的中学生,也许他并没有认识到其实这些教师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

从林雨翔这些对教师敌意的言行和对教育制度的批判来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现代教育折磨得遍体鳞伤,有些愤世嫉俗、迷茫无助继而对自己放任自流的中学生形象。

三、作为同学的林雨翔虚荣无知、争强好胜、心胸狭隘
林雨翔缺乏谦虚、虚荣较强。

他在高中时通过耍小手段就当上了文学社长,这个职位在别人看来是比较好的,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急于把消息告诉钱荣等人,生怕别人不知道。

其实,如果林雨翔能够把文学社社长职位做好,即使不用宣布,别人也自然而然会知道的;而如文中“我要问你一个数学题目,林雨翔为掩心虚。

放大声音道:“尽管来问”。

谢景渊把卷子递过去,林雨翔佯装看这个问题,眼里根本没有题目的影子,只在计划怎么敷衍过去。

计划好了惊讶道:“咦,这么怪的题目,要涉及到许多知识,它说……”,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林雨翔要面子,虚荣心较强;再如当钱荣吹嘘自己淡泊名利,不屑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林雨翔泼
冷水道:“怕是水平不够吧。

”面对大家的质疑,他开始炫耀自己曾经发表过的文章。

另外一个例子是当学校领导广播电视台、记者团录取结果时,林雨翔就在心中暗想自己一定会榜上有名,然后在心中焦急地等待,念了许多个,还是没有念到他,直到倒数第二个也没有轮到他,当念完最后一个名字时,他就彻底绝望了。

他参加这些社团的出发点不是锻炼自己,而是为了争强好胜、证明自己。

当他在这个重点高中无法找到众星捧月的感觉时,他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的目标。

小说中较为直接地透露林雨翔心胸狭隘和无知主要是通过他对一些同学的认知和批评来展示的。

单看学习成绩,谢景渊绝对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好学生,他的所有科目分数“都是八十分以上,物理离满分仅一步之遥”,让林雨翔看得“口水快要流下来”,却依然要在表面上“装作不屑”。

硬说人家是高分低能,以此来说明自己的高能低分。

林雨翔贬低谢景渊的依据在哪里呢?我仔细寻找,发现了几条:第一,谢景渊是一个“单纯到只受政治书熏陶的人”,作文“要好好学习建设祖国”,林雨翔对此鼻子里出气,一甩本子说:“这种套话我见得多了。

”第二,谢景渊在文学方面不行,阅读的书籍除了课本就是参考书。

在“破天荒”地读了林雨翔在班刊《初露》上的文章后,认为文章写得不好,“写作文,就要写正面的,写光明面,怎么可以反面去写呢?这种作文拿不到高分的”,气得林雨翔骂他“你懂个屁”,“不懂欣赏,水平太低”。

从上述事情来看,谢景渊思想上确实有过于单纯甚至愚昧的缺陷,把他当作现行教育制度的牺牲品来看待也未尝不可。

可是谢景渊不过是一个年纪不大的高中生而已,他还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年轻人哪一个不是依然幼稚,要通过继续学习和独立思考来提高自己呢?可作为同学的林雨翔没有用宽大的胸怀,去接受对方的不完美,帮助改善,而只是一味地批评嘲笑。

况且谢景渊在课堂上推醒不听课熟睡的林雨翔,半夜在别的同学都不起来的情况下给林开门,单从行为本身,我们起码也能发现,他是一个具有非常好的品行的人。

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分子,这样的人理应得到相应的尊重。

反观林雨翔,他自身并没有多少才华,不过小时被逼背过几句古文古诗,初中得了一个他自己想起都会脸红的莫名其妙的一等作文奖,后来会写一点小批判文章而已,他是没什么理由这样评价别人的。

他在同所有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中,无不以权谋和利益为基础,一点也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内心里除了对自己喜欢的
女孩有“爱心”外基本上没有别人的位置存在,这样除了自己却容不下的人又怎样能不在生活中受到一些挫折呢?
同时,在他同其他同学的共同生活中,也分明让人看到了现实世界的不同层面。

学校里标准的混混,依靠老爸的金钱铺道才进高中的钱荣教育低他一等的林雨翔说:“你们在郊区惯的人要有一点集体观念,不要我行我素,学会有修养。

”“中国的什么普遍不高,主要是中国的人太没受过什么教育,粗野无礼,其实应该把城市与农村的分开来看,才公平。

”这种公开的阶级歧视,被瞧不起的林雨翔反而没有回击的勇气,似乎认定是个事实一样。

更可惊讶的是林雨翔虽然来自郊区,但父母仍然为他攒下不少可以炫耀的资本,在上层人那里受气后,一样可以瞧不起来自农村的比他低下的孩子。

于是在他眼里“沈颀有着农村学生少有的胖,胖出的那些肉是从身高里扣除的,一看就是一块睡觉的料”,听到谢景渊每月连吃饭在一起只有二百元的生活费时才会惊讶不已。

正是林雨翔在对他人肆无忌惮的批评中,一点一点暴露自己的愚昧无知、心胸狭隘。

四、林雨翔形象的现实意义
想当初选择看《三重门》,是因为作者很年轻,加之是轰动一时的畅销书,于是有了一探究竟的欲望。

在仔细品读作品后,开始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排除一些商业炒作的因素,小说《三重门》热销的另一个原因来自于它的真实性,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描写了他所经历的初中、高中的种种感情、学业、成长中的烦恼,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类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

许多学生都从林雨翔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林雨翔对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暴露与讽喻,道出了沉积于胸中的同龄人的心语。

这样体现青春激情飞扬又暗涌黑色伤感的文学作品,很容易引起共鸣。

小说主人公林雨翔可以说是韩寒的缩影,整部作品仿佛就是韩寒在向读者诉说自己的中学生活,通过剖析自己来剖析自己所处的环境。

表现出了一种新时代苦闷、压抑和焦虑。

在那群中学生的世界里我们找不到以往作家所热衷的国衰家败的苦难体验,也找不到因生活出路而产生的精神苦闷。

这些新世纪青年感受到
的是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和由此产生的个体生存焦虑,这种压力不自觉地就会转换成一种对现实的质问和对外在力量的反抗,从而最终转化为对教育制度的强烈批判。

也或许正是出现了韩寒这样一位与现行教育体制背道而驰的奇才,并且道出了太多的被制度困压了多年同学们的心声,这使得韩寒一跃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的精神领袖。

许多像林雨翔这样的青少年同样是在反抗现存教育体制、社会体制的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只不过他们的反抗,更多含有的是青春探究和体验的成分。

韩寒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成功取得了突破,而小说主人公林雨翔的结局如何?现实世界演示的却是这样一个镜头:对现实的勇敢揭露,无力反抗却不顺从,造成了自身的被毁灭,代价何其之大。

在这个经济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时代,作为学生的林雨翔发出了叛逆的声音很正常,他的一些揭露和批判还是很契合实际的,同时也是大快人心的。

但是文学虽来源于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司基也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应该成“人生的教科书”。

人们通过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够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和思想觉悟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还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区别社会生活中的真伪、善恶、美丑。

可是在小说《三重门》中,林雨翔则完全陷入了对这个世界的绝望咒骂中,把世界和他人完全当作一种垃圾存在。

自己批判得痛快了,却忘了自己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同样有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韩寒:《三重门》,万卷出版公司, 2010年版。

2、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新华出版社, 2002年版。

3、韩仁均:《儿子韩寒》,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4、徐单丹:《杂发生色——“80后”人群的经典群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版。

5、姚娜:《喧哗中的独语——80后写作透析》,当代文坛,200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