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体制与运营模式一瞥

合集下载

【知识学习】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知识学习】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目前,开发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集约、高效、创新的本质特征逐渐显现。

统计表明,我省各类开发区在全省0.8%的土地上,实现了52%的利用外资,45%的进出口,24.6%的工业增加值,13.8%的税收,解决就业人员245万人。

取得上述成绩,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发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和“精简、统一、效能”的运行机制。

但是,最近许多开发区反映,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正在弱化,有可能成为制约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瓶颈。

为此,我们向145家省级开发区(原批准开发区63家,新核准设立的开发区82家)发出了调查问卷,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情况进行了摸底。

同时,对40多家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济南、威海、烟台、济宁等市外经贸局对本辖区内的开发区也提报了基本情况。

总的看,开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问题之一,管理体制不顺《山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鲁政发[1998]7号,以下简称《办法》)和《关于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鲁政发[XX]78号,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开发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立管委会。

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

管委会可自行设置内部机构,不搞上下对口,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原则上不在开发区内设置工作机构。

开发区中层干部由管委会实行聘任制。

从调查调研情况分析,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省政府的规定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原批准设立的63家省级开发区中,15家开发区管委会与乡镇政府实行了政区合一,体制和机制基本沿袭了政府的管理办法。

其余48家实行独立管委会的开发区中,21家没有自行设置内部机构的权力,工作机构由上级单位或部门委派,管委会内部机构设置基本与所在地政府雷同,开发区承担了许多不必要的社会职能,管理成本提高,其开发功能、经济功能和创新功能淹没在繁杂的行政和社会事务中。

创新经济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

创新经济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

创新经济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创新经济园区是指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而建设的特殊区域,它不仅有利于企业创新,还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要使创新经济园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本文将围绕创新经济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展开思考。

创新经济园区的管理体制应该注重市场导向。

传统的园区管理体制往往过于依赖政府行政力量,导致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

相比之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可以更好地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潜力。

园区管理体制应当注重市场化改革,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服务来引导园区的健康发展,但不应过多干预企业的内部事务。

创新经济园区的管理体制应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

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园区的管理体制必须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园区管理体制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包容性,能够容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和项目,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服务。

只有这样,园区才能发挥其聚集创新资源、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创新经济园区的管理体制应该注重合作与协调。

园区内的企业和项目之间往往存在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园区的管理体制应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并能够有效协调各方利益。

园区的管理体制还应该能够与地方政府、各类产业园区、高校科研机构等外部资源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和集聚。

创新经济园区的运行机制应该具有透明和公正性。

在园区的运行过程中,各种资源的配置和利益的分配必须是透明公正的,不能出现任何不公平的现象。

为此,园区的运行机制应明确相关规则和制度,健全监督机制,保障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创新经济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于园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经济园区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加强研究和实践,为创新经济园区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创新经济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

创新经济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

创新经济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创新经济园区是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对于园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创新经济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些思考。

创新经济园区的管理体制应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创新园区需要吸引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因此管理体制应设立多种合作模式,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创新园区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同时与政府、企业和高校等相关方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创新经济园区的运行机制应强调产学研用结合和创新创业孵化。

园区应提供优质的研发环境和创新资源,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进行合作研发。

园区应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鼓励创新创业,培育优秀的创新企业。

园区还应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便利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优秀的创新人才和创业者。

创新经济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应注重公平竞争和创新生态的建设。

园区应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保护知识产权,鼓励自主创新。

园区还应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根据科技创新效果和经济效益对园区进行绩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胜劣汰的机制,促进创新创业的活力和激情。

创新经济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

园区应制定科学的环保和资源利用政策,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园区应加强与社区和周边环境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进园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园区还应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创新经济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设计应从多个方面考虑,包括开放性和灵活性、产学研用结合和创新创业孵化、公平竞争和创新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等。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高效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够推动创新经济园区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标题: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种特殊区域。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科学与合理性对于开发区的发展和建设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进行调研,为进一步改善和完善开发区管理提供参考。

二、背景介绍开发区是特殊经济区域,具有行政自治和统筹发展的权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开发区在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调研结果1. 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现状目前,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即由政府牵头负责管理和运营开发区;另一种是企业主导的管理体制,即由企业牵头组建开发区。

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模式常常相互融合,形成混合型管理体制。

2. 开发区运行机制的现状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开发区运行机制包括规划制定、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和服务保障等环节。

目前,开发区普遍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即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吸引投资和项目进驻,从而促进开发区的发展。

同时,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开发区还常常设立各种机构和部门,如招商局、工会等。

3.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尽管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在决策效率和市场化程度上存在不足;其次,企业主导的管理体制可能导致利益过于集中,缺乏公共利益的考量。

此外,开发区规划制定不够科学和灵活,项目管理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四、问题分析与解决1. 加强政府的战略引导和监管力度,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和透明度,增加企业参与决策的机会。

2. 鼓励企业参与开发区管理,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和责任感,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作与沟通。

园区建设 运营模式

园区建设 运营模式

园区建设运营模式园区建设运营模式是指在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如何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安排。

根据不同的参与主体和运营方式,园区建设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政府主导型模式:由政府负责产业园区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这种模式通常在行政主导型园区中较为常见。

政府可以提供一些税务代理、行政事务代理等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为园区提供招商代理费用和税费收取的优惠。

2. 市场主导型模式:由企业或私人投资者负责产业园区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这种模式下,园区的投资和建设通常更加市场化,运营管理也更加灵活。

市场主导型园区通常以盈利为主要目标,通过吸引企业入驻、提供优质服务等方式,实现投资回报。

3. 政府与企业合作型模式: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产业园区。

这种模式下,政府和企业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产业园区的发展。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资源,企业可以负责具体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4. BOT模式(建设-运营-转让):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与企业签订特许协议,由企业负责产业园区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在特许期内,企业可以通过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收取费用等方式实现盈利。

特许期结束后,企业将园区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5. PPP模式(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产业园区。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资源,企业可以负责具体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的局面。

这些模式各有优劣,具体选择应根据产业园区的特点、发展目标以及参与主体的需求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中国开发区的治理模式与治理体系

中国开发区的治理模式与治理体系

中国开发区的治理模式与治理体系一、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中国的开发区通常由政府设立,由政府牵头推动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政府在开发区的治理中担任了重要角色,包括提供土地和基础设施、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投资和财务支持等。

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保证了各项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以及对开发区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掌控。

二、企业参与的治理模式中国的开发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这些企业在开发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参与的治理模式强调市场经济和企业运作的有效性,通过吸引企业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来推动开发区的发展。

企业在开发区的治理中享有较高的决策权和自主权,政府则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

三、规划管理的治理模式中国的开发区通常会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规划管理在开发区的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规划管理的治理模式强调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确保开发区内的各项建设和发展都按照规划进行。

规划管理包括土地使用、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旨在调整和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整体效益。

四、法制建设的治理模式中国的开发区也在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以规范和指导开发区的行为。

法制建设的治理模式强调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开发区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服务机构等,保障了开发区的各项权益和利益得到合理保护和维护。

中国开发区的治理体系可以分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开发区管理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个层面。

中央与地方政府负责整体战略的决策和调控,包括制定发展规划、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等;开发区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的开发区建设和运营,包括土地管理、企业注册、环境保护等;企业和社会组织作为开发区的主体,参与到开发区的运作和发展中。

开发区的治理体系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开发区管理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实现了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了开发区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中国开发区的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综合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规划管理和法制建设等多种要素,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开发区管理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和协调,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治理框架。

园区开发与运营模式

园区开发与运营模式

园区开发与运营模式
园区的开发与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政府主导模式:由政府投资开发园区,并通过招商引资、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企业入驻。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政府支持,缺点是效率较低,市场化程度低。

2. 投资运营模式: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园区,然后通过房租、固定资产等作为合作资产,孵化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在企业获得成长后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或上市,实现资产增值并收回投资。

3. 服务运营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运营模式越来越受到欢迎。

园区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才派遣、信息提供等软服务,打造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4. 产业运营模式:一些重要的开发区承担了调节、完善、强化区域产业链运营的作用。

园区设立的目的就是要做一个产业链,如新能源产业园、创意产业园、物流产业园等。

5. 私人业主开发模式:私人业主开发模式主要涉及地产开发商,他们在获取土地后进行标准化或定制化的园区物业产品建设,然后进行租赁或出售。

这种模式注重物业的租售及配套服务的提供。

综上所述,园区的开发与运营模式多种多样,不同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开发与运营模式。

关于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 和运行机制的若干措施

关于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 和运行机制的若干措施

附件1:关于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若干措施为加快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工业大发展、新突破,全面推进我市产业优化升级,现就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如下措施:一、深入推进开发区特区式封闭管理(一)建立健全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

不断完善开发区特区式封闭管理,通过授权或委托的方式赋予开发区管理机构行使市、县级管理权限,对开发建设管理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开发区管理机构受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直接对市委、市政府负责。

(二)充分授权派出机构行使管理权限。

在开发区设立派出机构的市国土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职能部门内部权限调整,将市、县级管理权限充分委托派出机构,安排带有编序号的行政审批印章,行使市、县级审批与管理职权,确保审批事项在开发区内办结。

对派出机构实行双重管理,主要领导的调整、任免须事先征求开发区的意见,对派出机构的考核要充分尊重开发区意见。

(三)充分委托行使管理权限。

开发区开发建设所涉及的建设、城市管理、房产、财政、安全生产、劳动人事、林业、项目管理、人口计生、农机等方面的相关市、县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按照“能放则放”的原则,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授权或委托开发区管委会,确保审批事项在开发区内办结。

确需向上级转报的事项,市、县相关部门务必优先办理。

(四)明确委托行使管理权限的办法。

开发区管委会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审批。

委托行政机关将编有号码并盖好公章的审批文书交给管委会管理和填发;委托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没有格式化的审批文书,对管委会的审批决定不再进行审查,并且在收到管委会审批文书即日加盖公章并办结。

行政审批专用章和审批文书的具体管理使用办法,由委托行政机关与管委会共同商定。

市相关职能部门要对委托开发区的审批事项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并不定时进行抽检和监督。

(五)开发区要完善内部监管机制,根据授权或委托事项,主动加强与市直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用足用活用好相关政策,依法实施相关行政管理权限,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承担相应责任。

浅析新型开发园区管理运营模式

浅析新型开发园区管理运营模式

随着产业链竞争加剧、传统产能过剩、传统产业集群布局完成等因素影响,现在产业园区的发展举步维艰。

显然,传统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必须要改革新。

“管委会+公司”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的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模式。

“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重点是推动管委会的行政改革与公司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推动政企分开、政企合作,充分发挥管委会的战略引领与资源配置作用与公司的市场化运作的价值。

什么是新型开发园区管理运营模式,“管委会+平台公司”是目前国内重要开发园区主要运营管理模式,即为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委会建立专业运营公司,把原来由管委会独自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开发建设运营职能,转变为由管委会和公司共同承担。

开发区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和社会事务管理由管委会独自承担;而建设开发、招商引资、园区运营服务等功能则由管委会和公司共同承担,从而逐步实现“政府+市场”的共治。

“管委会+开发公司”模式下,平台公司必须首先是投融资平台,成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商和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商。

其次,平台公司的产业园区运营管理职责是核心,平台公司真正的主战场是产业园区,打造产业园区运营平台,围绕产业园区实现组织下沉、资源下沉、管理下沉、队伍下沉,成为产业园区运营管理平台。

最后,平台公司的产业投资职责是资本运作的重要手段“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下,平台公司要成为产业投资孵化平台,以股权投资方式服务于产业招商、产业培育等产业链打造的全生命周期。

1.园区投资开发商园区投资开发是一种大资金、重资产、长周期模式。

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是投融资能力和建设能力。

在这种模式下,平台公司主要是做产业园区的投资、建设,后续的运营涉及的比较少。

因此,平台公司围绕着产业园区的投资开发,延展的业务一般会是房地产类业务,如住宅、人才公寓、写字楼、商业综合体、安置房等,从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及政策获得房地产开发的空间。

历史上,有些开发区的平台公司凭借园区投资开发成为了当地优秀的房地产企业。

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模式-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网站

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模式-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网站

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模式-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网站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模式发布时间:2008-10-23 9:16:00 来源:国家商务部网站作者:管理员字体:【大】【中】【小】1、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

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经济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入区企业提供服务,还拥有一定的行政审批权。

因此,其机构和人员编制比行政区管理体制要精简得多。

大部分开发区在建设初期采取这种模式。

二是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合一的管理体制。

其特点是开发区和行政区的管理职能合一,或者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内设机构基本保持行政区管理机构的编制和职能。

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体制。

在这种模式中,开发主体不是一级行政组织或政府派出机构,而是由开发商来规划、投资开发和管理一个开发区。

开发公司不仅要开发工业用地,还要进行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但不能像大部分行政管理机构那样直接从税收收入中获得必要的投资补偿,公共基础设施成本靠工业和商业用地开发收入来补偿。

开发区的开发模式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政企分离的开发模式。

开发区管委会只负责行政审批、管理和制定政策,而开发经营由独立的开发公司承担。

如,苏州工业园区实行完全的政企分开,开发区管委会作为管理主体,不直接从事开发区的开发经营,中新合资开发公司负责开发经营。

开发区管委会将获准开发的土地转让给开发公司,开发公司开发后进行招商转让或出租。

这种体制的机构精干、权责明确,在进行大规模成片开发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另一种是政企合一的开发模式。

这一体制的特点是开发区管委会具有管理者与开发商的双重功能,管委会与开发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或交叉兼职。

由于这种模式办事效率较高,管理者的能动作用较大,不少开发区在建设初期采取这种开发模式。

但是,由于存在容易导致政企不分、机构膨胀、内部职责不清的弊端,一些开发区逐步实行政企分离,将开发功能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开发公司。

产业园管理模式与运营模式剖析

产业园管理模式与运营模式剖析

产业园管理模式与运营模式一、管理模式:1、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2、公司治理型管理模式;3、还是混合型管理模式二、运营模式:1、以工业厂房出租和销售为主,以土地出让为辅;2、以代地方政府招商为主,以商业开发为辅;3、以入园企业进行全方位服务为主,以整体物业管理为辅.三、赢利模式:1、以厂区建筑物销售提取利润;2、以厂区建筑物出租收取费用;3、以土地出让差价赚取利润;4、以说明入园企业提供平台收取服务费用;5、以配套设施和配套商业、住宅服务收取合理费用;四、建设模式:产业园的建设模式是:“政府推动与管理、企业开发与招商、产业升级、市场运作”.政府推动与管理,就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由我企业配合当地政府具体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园建设方案,并利用双方资源,促进方案实施.企业开发与招商,就是政府不直接介入产业园的具体建设经营,而是由企业帮助招商及投资开发物业,由愿意并有实力和信誉的大型公司,或企业联合体负责规划建设和经营等工作.产业园管理模式与运营模式调查一、管理模式1、产业园管理模式属于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公司治理型管理模式, 还是混合型管理模式2、产业园招商经验如何3、产业园规划经验如何4、产业园物业管理经验如何5、土地开发经验如何6、项目招标经验如何二、运营赢利模式1、产业园怎样赢利1产业园的土地政策土地来源、征收、出让价格、收费、土地使用税费、土地增值2产业园的税收分成政策3产业园的招商政策4政府有哪些补贴5土地使用费减免、税收减免6土地使用租金7写字楼和厂房使用租金8配套设施使用费9产业园提供哪些增值服务产业发展服务:通过有偿提供融资性服务、咨询服务、培训服务、网络通讯服务、物流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业外包等获取收入.生活配套服务:有偿提供餐饮、娱乐、购物、医疗等.园区运营性服务:通过提供物业管理服务和园区公共服务获取收益.10产业园提供哪些金融投资服务、产业投资、专业性公司投资、产业用地的资本运作、现有物业房产的资本运作等几项主要内容. 产业投资主要是指园区建立或控股专业性的产业投资机构,例如天使基金、VC 、PE 等投资相关产业,分享企业成长并获取收益;专业性公司投资主要是指园区投资控股为园区提供专业技术性服务和企业发展类的公司, 并通过IPO 等形式获取收益;产业用地的资本运作主要是指在不允许直接转让产业用地的前提下,探索作价入股等方式盘活土地资产并获取收益;现有房产的资本运作主要是指产业性房产的股权、信托、证券化等方式资本运作,进而盘活资产获取收益.园区模式输出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生地开发、熟地改造、委托经营等几项主要内容.生地开发主要是指沿用成熟园区的模式,对新的土地进行一级开发,主要BOT 、土地入股等方式;熟地改造主要是指对原有工业区的房产进行改造和功能变更,从而为发展新的产业服务;委托经营主要是指受地方政府或其他运营主体委托, 运营其地域内的园区,并获得收税分成或服务性收益的盈利模式.2、企业怎样赢利3、政府怎样赢利三、其他问题1、产园区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服务模式和运作模式来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园区2、产业园与入驻企业签署合同的内容产业园区招商充分发挥公司在区域经济及产业经济研究、城市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策划、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整合招商运作、园区物业管理、园区配套设施开发及服务、商业物业招商经营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发挥公司在商业地产产业地产开发、资本市场、各行业管理机构、科研院所、商业零售领域等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为产业园区的招商投资促进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招商服务类型主要包括:承接产业转移方润认为,未来十年,区域间产业转移将是一个全国性的趋势.方润将为各地政府和园区开发商提供产业转移承接顾问咨询、提供产业转移资源对接、开展产业转移承接具体运作;方润还将为各行业企业客户提供产业园区发展信息服务,为他们寻找最合适的产业转移区域.“标的式”招商依赖公司强大的区域经济及产业经济研究能力、强大的城市规划能力,充分发挥公司一贯倡导的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及运营优势,集中优势招商资源,有针对性地为园区进行招商.“龙头企业”引进集中公司招商资源,针对特定行业的龙头企业展开招商和合作商谈.通过龙头企业的引进,将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整合起来,“打包”引入产业园区.承办招商推介会及相关活动1、产业园区招商活动策划;2、承办产业园区招商推介会;3、承办其他招商活动;4、产业园区现场招商营销策划、产业物业样板间设计以及案场组织,并通过方润的运营机构,使得园区招商常态化、持续化.招商宣传策划及实施1、招商项目包装策划;2、招商资料的制作;3、利用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DM 等渠道,开展专业需求发布、广告发布、企业名片发布、项目路演、事件营销等立体组合招商推广,以最快的速度将产业园区的需求、区域优势投递给对口的潜在客户资源,从而极大地促进产业园区招商需求的实现;4、口碑传播:利用政府、行业协会、开发商、商业经营者、资本市场的多方面资源,以口碑传播的方式,将必要的信息送达客户. 产业园区运营策划根据政府要求,围绕园区运营目标,通过专业策划,确保园区市场准确定位,确保招商有的放矢;同时,为园区长期运营制定周密的计划,强化市场化的招商手段,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推动招商目标企业的决策速度.在园区的规划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引入现代高效的产业园区管理理念和超前的运营策略,不仅可以直接提高招商工作效率,同时将大幅度提升园区的运营水平,提高园区运营效益,在国内产业园区运营方面独树一帜.这将极大强化本园区的市场竞争力.产业园区整体运营策划,是大幅度实质性提升入园企业满意度的重要一步.园区整体策划产业迁移及产能扩张研究园区区位优劣势研究园区产业环境调查及研究竞争区域研究目标客户研究调查及访谈典型案例研究可选择的产业园区整体方案结论——提交园区规划部门开发建设模式研究设计开发模式建议开发资金安排建议开发周期安排建议投入产出预警体系研究设计产业园区及其周边配套服务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园区开发和园区运营体系是一个整体,也不可分割.方润产业园区的全新模型将采取全新的投入产出体系,从原先依赖厂房、办公楼租金收入的简单粗放模式,迅速过渡到“厂区物业租金收入+配套设施租金收入+专业物业管理收入+园区多种服务收入+商业经营收入+配套物业开发收入等”的组合收入模式,大幅度提升园区的收益水平. 为了维护园区收入体系的稳定,方润有充分的动力做好以下工作:1、通过优良的服务帮助当地政府留住企业;2、通过提高配套水平、提升园区生活质量,帮助入园企业一起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3、通过持续的招商和对园区内产业组合进行优化,提高园区整体产出. 管理模式与运营组织系统设计方润新型的园区运营管理模式,融合了原先政府权威管理的优势,同时,引入了更多的市场机制,大幅度提高了园区的运营效能,更保证园区“长治久安”,是运用市场化手段落实“和谐社会”思想的全新尝试.1、引入发达国家园区分工合作的理念,让入园企业能够集中精力于生产、提高产出;2、抛弃落后的园区运营模式,遵行全球化思路,专注于长期收益的稳步提升十数年甚至数十年;3、为了保证运营模式可以真正落地,需要建立科学的企业激励机制,帮助当地引进园区管理和经营人才,并通过培训等方法提升当地人才的运营和管理能力.产业园区整体运营方润认为,任何产业园区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新型产业园区实际上和周边的生活环境、社区形成一个共同体.简单说,产业园区是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一种表现形式.基于这个运营思路,方润产业园区的运营模型和传统的产业园区运营模型有较大区别,其投入产出的规模均远大于传统的产业园区. 方润产业园区运营模型传统产业园区的运营模型和方润特色的产业园区运营模型对比:方润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专业的产业园区运营,是中国特色的产业园区城市化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1、产业园区运营商的引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最近3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各地政府运用产业园区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城市化速度,大幅度改善了当地的经济状况,但是,由于过度关注经济指标,使得产业新区的城市化发展仅仅初步满足了人口聚集的需要,而不能为新区人口和当地人口共同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加剧了社会不公平的状况.产业园区运营商致力于新区人口生活状况的改变,为他们提供适合的生活配套、提供社会交往空间,满足这部分人的社会属性的需要,使他们更快融入当地社会,促进社会和谐.2、产业园区专业运营商模式,是地方政府招商的利器.由于80后、90后劳动力占据了产业园区劳动力的大部分,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在提高薪酬的同时,需要加倍关注员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以前,企业试图通过强有力的管理制度来提高员工劳动效率,现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正在深入人心.另外,由于产业园区招商竞争比较激烈,各地政府也在思考,除了政策优惠之外,是否有更先进的模式来吸引企业到当地发展.基于以上理由,也基于专业分工的需要的不同,产业园区运营商应运而生.方润商业就是国内第一个真正意识到并积极整合合这块业务的企业.方润商业在各地政府受欢迎的程度正好说明了,拥有运营商的产业园区将是最有吸引力的.3、产业园区运营商模式是产业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保证.现阶段产业新区的发展,往往和原有城区有较大差距.产业园区运营商运用市场化手段,整合市场里一切可以运用的力量,有力推动新区城市化快速进步.4、产业园区运营商模式是产业新区产业新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可靠保证.园区运营商不仅负责物业管理,还将在日常工作中协助企业加强与当地政府和当地社会各层面的沟通,除此之外,运营商通过日常的服务,可以协助企业发现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并在现实中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使企业更加安心于扎根当地,稳步发展.方润商业成立伊始,已经收到珠三角和长三角优秀企业的关注和鼎力支持,这正说明了企业在此方面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方润将逐步和各地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一起为园区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产业园区配套建设方润所理解的产业园区配套建设是指:1、生产环境——包括园区道路、水电、互联网、厂房、研发中心、写字楼建设以及绿化、建筑及环境维护等;2、生活环境——包括商场、公寓、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也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及医疗设施的建设;3、文化环境——包括产业社区或产业新城的文化场馆建设、职业培训、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等;还包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积极推动入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交流,协助政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方润将和政府、园区投资商和开发商积极协商,灵活机动地参与以上工作.需要方润参与开发的,我们将组织资金投入项目开发;对于政府或其他投资商开发的项目,我们也愿意积极参与策划以及后期的招商及运营管理,以求整个产业园区的共同繁荣,使园区投资者进得来、干得成、留得住,实现开发与效益双赢.开发应着力营造便捷发达的交通环境,敢于创新的政策环境,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产业园区物业管理产业园区在功能形态上应包括两大部分:第一,包括在一定区域内建造的,以产业生产用房、办公楼为主的生产功能区;第二,包括宿舍公寓、商业服务设施商场、餐饮、银行、邮局、医疗教育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在内的生活功能区;按照方润对于产业园区的理解,产业园区分为两个级别:产业社区——较小规模,人口在2-5万人的园区;产业新城——较大规模,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园区;产业园区的管理是方润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重要基础.产业园区物业管理原则市场化在很多地区,园区物业管理实际上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政府部门承担了很多本可以市场化的工作.方润集合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在产业园区物业管理方面的精英人才,通过将沿海地区先进的产业园区物管模式的引入,通过人才培训,建立优良的激励机制,迅速实现本地化.方润的园区物业管理通过市场化运营手段,为当地政府分忧解愁,使政府脱离开园区管理的琐碎事务,更集中精力于园区的发展大计. 经营化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产业园区内企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市场对产业园区的物业管理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园区的物业管理服务应由简单维护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维护型、知识密集型转变,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方润的物业管理一方面要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服务换取优价的回报,同时,还要结合企业的发展优势,实现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发展格局.在物业管理、物业经营、配套项目开发融为一体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的经营领域.方润的园区物业管理将积极参与园区规划设计、园区物业持续招商、园区配套设施投资开发及管理、配套设施招商、园区配套服务运营等活动,开发物业的整体功能,提高园区物业的增值潜力,增强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后劲,实现园区规模效益.生态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基点是合理利用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这在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产业园区建设是按照生态学原理,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以建立科学的人工化环境措施去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协调产业园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使园区中活动的个人在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结构、功能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为大家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这是在对产业园区环境质量变异规律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安排产业园区人类活动的强度、广度和深度的行为.社区化随着产业园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立社区化的产业园区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有人聚居的区域就会成为社区.产业社区的扩大化就是产业新城. 产业社区-产业新城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园区物业管理要跳出简单的保安、保洁、绿化等传统模式,按照人类社区的模式来进行管理.首先,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生产的需求,还有生活的需求.衣食住行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其次,人类具有社会性特征.除了生产和基本的生活需要,人们通过各类活动进行社会交往的需求绝不能忽视.园区是人群集中的区域,必然会产生文化需求.在建设适合的文化娱乐实施的基础上,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提供学习交流和人际交往空间,增强产业社区人群的归属感.产业园区物业管理的服务框架一、产业园区物业管理的四大服务对象1、业主政府或产业园区开发商2、入园企业3、投资者4、在园区内工作的人群.二、建筑物管理对园区内及周边的厂房、办公楼以及配套的公寓、餐厅、商铺、娱乐设施等进行管理;三、配套设施设备管理1、产业园区生产功能区内的配套设施设备主要有配电设施、电梯、消防设施、停车场、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设备、消防设施等.2、产业园区生活功能区的配套设施设备管理.四、特色物业服务:产业园区的物业服务,包括公共秩序维护、清洁、绿化、公共设施设备维保、客户服务、园区文化建设、持续性招商等.方润认为,产业园区应以安全管理为重点,社会和谐、增强员工归属感为主要目标.方润特色的园区物业管理服务不仅包括持续性的招商,还涉及很多政府和政策业务,如工商证照、消防证照、甚至报关等服务,以帮助投资者为先;方润特色的园区物业管理服务还将为园区工作的人群持续提供教育培训、健康医疗、心理顾问及诊疗等全方位的服务;五、科学、专业的考核体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方润将对所辖的园区物业管理公司使用“入园企业满意度调查”、“商家满意度调查”、“员工满意度调查”、园区员工心理量表测量反映心理健康程度、园区企业绩效分析、员工消费模型研究等工具和方法,考核物业管理的实际绩效,增强经营透明化程度,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方润物业支持入园企业组织起来成立园区治理委员会,对物业管理和运营进行有效地监督.。

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介绍

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介绍

中国开发区简介及其管理体制介绍20世纪后半叶,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新技术革命潮流越来越强劲。

为了顺应这种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竞相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争借助这种新的社区形态抢占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

尽管世界各国对科学工业园区称谓不同,但其基本意义基本一致,是指在科研机构和名牌科技大学比较集中、居住环境和教育环境较为优越的大城市或城市附近辟出一块地方,提供较大的租税优惠,吸引外国资金和高级技术人才,研究和开发尖端技术产品,培训高级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特定区域。

它是使投资者和研究人员紧密结合,使教育、科研与生产融为一体,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基地,是高技术的聚焦点。

高新区的创办,真实目的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在计划体制下,企业的任务是生产,研究机构则进行近乎封闭的研究,两者之间的惟一联系是政府。

由于研究成果产业化的渠道不畅,科技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企业不能及时得到新技术,技术进步缓慢。

研究机构由于与现实脱节,没有来自生产第一线的课题,缺乏市场的第一信息,使研究与发展失去了最直接的需求刺激。

同时,研究机构由于没有企业的支持,科研经费和资源不足。

所以大量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论文、样机的阶段。

大多数成果只是片面追求高精尖技术指标,停留在中试阶段。

这种状况形成了一种缺乏市场动力的非创新型生产循环,造成我国整体产业竞争力的低下。

建设高新区就是要缩小市场生产与研发的距离。

开发区管理体制介绍开发区管理体制是指为进行有效的管理而采取的关于开发区组织机构设置形式及其管理权限和职能范围划分的制度。

由于开发区可以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因此,不同类型的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也有所不同,但从本质来看是一致的。

现在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模式按照政府参与开发区管理的程度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完全政府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开发区的管理和服务完全由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负责。

我国主要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与可借鉴的经验

我国主要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与可借鉴的经验

我国主要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与可借鉴的经验(一)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模式1 •开发区定位与管理体制。

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是与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区划相互关联的。

从开发区的区划布局来看,我国的开发区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开辟一个新区,只有很少居民,开发区的功能主要是吸引产业投资,经济开发。

这种模式通常是老城市的延伸和扩展。

如苏州、天津。

二是在老城区划出一块地方设立开发区,开发区管理部门不仅具有新区经济开发功能,还有管理原有老城区的功能。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开发区直接带动所在区的城市化,或为开发区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如上海浦东、青岛的黄岛开发区和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三是在老城区设立无边界的开发区,开发区和老城区合为一体。

如北京的中关村海淀试验园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区块等。

这种模式通常是为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特别是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兴办高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个区域孵化器。

除了产业布局和经济开发的功能以外,我国相当一部分开发区还承担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试点功能。

我们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要逐步转换政府职能,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需要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再在大范围内推广。

我国的深圳特区在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用人机制方面进行了试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企业分配制度,知识产权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规范化制度创新方面带了头。

目前,国内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

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经济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入区企业提供服务,主要适用于人口较少的相对独立的中小型新开区。

管委会本身就是政府职能改革的产物:开发区管理职能与行政区管理职能相分离;政府职能转变,机构精简,办事程序简化,效率高;实行用人机制改革,普遍采取竞争上岗等等。

大部分开发区在建设初期采取这种管理体制。

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缙云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研究课题组组长:陈积康牵头单位:经贸局责任单位:缙云工业园区、新碧镇当前的缙云工业正处于一个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

推进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园区开发步伐,是建设“四型缙云”,加快撤县建市进程的有效举措。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的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特别是体制机制上的缺陷,已成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制约因素。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近期组织有关人员就进一步完善缙云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工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缙云工业园区是我县最具区位地理优势的发展平台,也是我县承载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阵地。

(一)、发展基本情况缙云工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6月至2003年3月,属新碧镇镇管园区,规划面积530亩;第二阶段是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提升为县级工业园区,成立新碧工业园区管委会,专门负责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规划面积包括新碧镇、新建镇、城北乡两镇一乡六个区块共24.97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16.2平方公里;第三阶段是2006年3月开始,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4.16平方公里。

到2005年底,缙云工业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完成开发1.94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1.75平方公里。

共有协议入园企业87家,开工87家,投产79家。

工业总产值从2002年3.5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0.4亿元,年均增长79.96%,税收从2002年的960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4256万元,年均增长64.28%,初步形成了以五金机械、摩托配件(电子仪表)、建材制品、灯管等为主的主导产业。

2006年预计可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实现税收600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6.7%和4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工业园区开发的不断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已对工业园区的发展造成了束缚,影响到园区的正常开发、建设和管理。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目前,开发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集约、高效、创新的本质特征逐渐显现。

统计表明,我省各类开发区在全省0.8%的土地上,实现了52%的利用外资,45%的进出口,24.6%的工业增加值,13.8%的税收,解决就业人员245万人。

取得上述成绩,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发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和“精简、统一、效能”的运行机制。

但是,最近许多开发区反映,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正在弱化,有可能成为制约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瓶颈。

为此,我们向145家省级开发区(原批准开发区63家,新核准设立的开发区82家)发出了调查问卷,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情况进行了摸底。

同时,对40多家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济南、威海、烟台、济宁等市外经贸局对本辖区内的开发区也提报了基本情况。

总的看,开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问题之一,管理体制不顺《山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鲁政发[1998]7号,以下简称《办法》)和《关于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鲁政发[XX]78号,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开发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立管委会。

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

管委会可自行设置内部机构,不搞上下对口,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原则上不在开发区内设置工作机构。

开发区中层干部由管委会实行聘任制。

从调查调研情况分析,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省政府的规定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原批准设立的63家省级开发区中,15家开发区管委会与乡镇政府实行了政区合一,体制和机制基本沿袭了政府的管理办法。

其余48家实行独立管委会的开发区中,21家没有自行设置内部机构的权力,工作机构由上级单位或部门委派,管委会内部机构设置基本与所在地政府雷同,开发区承担了许多不必要的社会职能,管理成本提高,其开发功能、经济功能和创新功能淹没在繁杂的行政和社会事务中。

完善经开区运作体系

完善经开区运作体系

完善经开区运作体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良好,经开区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已在国内建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然而,运作体系的缺乏仍然是目前阻碍经开区发展的重要障碍。

因此,完善经开区运作体系是迫在眉睫而推动经开区尝试新的发展方式非常重要。

首先,完善经开区的运作体系需要优化资源配置。

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合理安排,是经开区加快发展的关键一步。

因此,要求政府构建和完善领域的资本市场,推行多种税收、财政支持,优化贷款借贷政策,鼓励企业形式多样化等政策,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优化配置。

其次,完善经开区的运作体系需要提升技术和人才水平。

经开区的运作体系重
要依赖本地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因此相关单位应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研发和吸收具有特长的人才,来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机制,从而提升经开区对技术和人才的快速响应能力。

再次,完善经开区的运作体系需要积极推进交流与合作。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
总是比单一企业更有优势,因此政府要构建科研合作、投资合作、技术交流等渠道,以实现企业之间、层级间的跨地域发展合作和融合发展。

最后,完善经开区的运作体系需要形成可持续的发展现代化机制。

在进行技术、经济等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部署严格的环保标准及技术条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强政策审查,实现全方位、可持续的发展。

总而言之,完善经开区的运作体系是推动经开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步骤,并为此
有着多种实现策略和方式。

要在此目标之上成功实现,关键在于要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完善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形成跨地域的合作发展以及营造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从而真正实现。

产业园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剖析

产业园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剖析

产业园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剖析
高新技术产业园是指国家在一些特定地域内设置的一类区域性经济发展基地,用以改善和发挥其科技、劳动力、土地、资源和市场优势,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地方。

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经营模式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园区指导层、产业和企业发展层和服务层。

第一,园区指导层。

园区指导层负责统筹协调各个支持部门和经营机构,确定各板块合作模式,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形成园区政策,并为管理人员提供指导。

第二,产业和企业发展层。

产业和企业发展层负责经营国家重点领域及园区开发的基本任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培育支撑产业,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并引导和调整全产业链发展方向,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以推动企业发展。

第三,服务层。

服务层是一个提供多种服务的平台,它需要为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提供特色服务,吸引高新技术企业来到园区发展,满足市场特定需求。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目前,开发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集约、高效、创新的本质特征逐渐显现。

统计表明,我省各类开发区在全省0.8%的土地上,实现了52%的利用外资,45%的进出口,24.6%的工业增加值,13.8%的税收,解决就业人员245万人。

取得上述成绩,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发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和“精简、统一、效能”的运行机制。

但是,最近许多开发区反映,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正在弱化,有可能成为制约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瓶颈。

为此,我们向145家省级开发区(原批准开发区63家,新核准设立的开发区82家)发出了调查问卷,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情况进行了摸底。

同时,对40多家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济南、威海、烟台、济宁等市外经贸局对本辖区内的开发区也提报了基本情况。

总的看,开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问题之一,管理体制不顺《山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鲁政发[1998]7号,以下简称《办法》)和《关于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XX]78号,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开发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立管委会。

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

管委会可自行设置内部机构,不搞上下对口,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原则上不在开发区内设置工作机构。

开发区中层干部由管委会实行聘任制。

从调查调研情况分析,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省政府的规定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原批准设立的63家省级开发区中,15家开发区管委会与乡镇政府实行了政区合一,体制和机制基本沿袭了政府的管理办法。

其余48家实行独立管委会的开发区中,21家没有自行设置内部机构的权力,工作机构由上级单位或部门委派,管委会内部机构设置基本与所在地政府雷同,开发区承担了许多不必要的社会职能,管理成本提高,其开发功能、经济功能和创新功能淹没在繁杂的行政和社会事务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区体制与运营模式一瞥
(2009-11-19 07:48:46)
开发区管理体制逐步进行了改革,从单纯的政府权力支配过渡到政府与资本相制衡。

具体表现在开发区运营模式上,从最初的管委会到在管委会下建立开发公司,再到管委会与开发公司并行。

但其管理权限的赋予、考核和监控的主导力量和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依然是在政府行政框架内,以行政权力为主体对开发区实施管理。

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对开发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由于其承担着众多宏观目标职能,而倾向将其视作政府派出机构加以监管。

政府习惯通过行政手段来评估、调控其政策实施效果与开发区经济效益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开发区作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参与市场交易的身份转化缺乏法律、市场、资本以及规则的支撑。

到目前为止,我国开发区运营模式可以大致概括为三种。

其中,在行政管理体制框架下有两种,即实行完全行政管理手段的模式和实行有限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产权责权框架内实行有限监督的公司化运作模式一种:
以行政手段管理运营开发区。

在这一模式下,无论是通过地方职能部门在开发区设立垂直管理机构,还是在开发区管委会下另行成立一套相关的行政体系,开发区从土地划拨、项目审批、人力配置到协调基本都是在政府体系内运行。

该模式主要应用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初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该
模式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公司制逐渐被引入开发区日常的运营管理。

行政管理与公司化运作并存。

在这一运营模式下,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管委会和市场化运营的开发公司同时并存。

开发公司在人事、审批(备案)、年度考核等方面接受管委会的监督管理,并在管委会制定的发展框架内进行市场化运作。

包括:参与建立开发公司的主体开始多元化;在开发区经营过程中引入项目公司、中介服务、项目外包等多种经营形式。

开发公司与管委会在职责分工上开始有了更多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变化,但是开发公司在众多市场化运作上并没有独立的决策权,更多的是处于一种半事业、半企业的尴尬境地,管委会与开发公司之间仍然保持着一种事实上监控与被监控的关系。

公司制。

20世纪90年代末,开发区作为类似于工业房地产一级开发商的主体地位逐渐被认同。

同时,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更为广泛的应用于我国整体经济运行。

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放手由企业独立管理运营开发区,不再设立管委会机构,转而通过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在开发公司的控股地位来约束公司的决策不突破地方或城市的发展规划。

开发公司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公开聘用管理层,管理层对公司的控股股东或董事会负责。

开发区运营得以在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制度下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