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钦斯名著课程

合集下载

西南大学名著选读与永恒主义教育理念

西南大学名著选读与永恒主义教育理念
从本质上说西南大学名著选读是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观在现实教育中的具体反永恒主义perennialism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在批判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提倡复古的保守派因其以古典实在主义哲学为基础也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复旦教 育论 坛
2 0 1 3 年第 l 1 卷第 4 期
Ab s t r a c t :Re c e n t l y ,S o u t h w e s t Un i v e r s i t y h a s i mp l e me n t e d t h e Ch i n e s e v e r s i o n o f Gr e a t B o o k s P l a n ,w h i c h c a n b e t r a c e d b a c k t o p e r e n n i a l i s m e d u c a t i o n p h i l o s o p h y r e p r e s e n t e d b y Hu t c h i n s . T h e v a l u e o f G r e a t B o o k s c a n t r a n s c e n d t i me a n d s p a c e wi t h i t s e n d u r i n g f r e s h n e s s , wi d e r e c o g n i t i o n , e n l i g h t e n i n g i d e a s a n d p r o f o u n d i n l f u e n c e . I t s c o r e v a l u e l i e s i n p r o mo t i n g t h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t h e f o r ma t i o n o f g o o d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s t u d e n t s . T h e r e f o r e ,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n e e d t o e s t a b l i s h r e a s o n a b l e s y s t e m, a n d t e a c h e r s mu s t p l a y a r o l e o f mo d e r a t e g u i d e , wh i l e s t u d e n t s s h o u l d h o l d t h e a t t i t u d e o f s e l f -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 O n l y b y ma k i n g t h e t h r e e p a r t i e s wo r k t o g e t h e r , c a n Gr e a t B o o k s P l a n b e c a r r i e d t h r o u g h t o t h e e n d . Ke y wo r d s : Gr e a t B o o k s P l a n ; P e r e n n i a l i s m;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关于高校名著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校名著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校名著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思考摘要:从维系文化认同以及促进德性发展的需要而言,名著课程是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所应重点开发和建设一个领域,但当前我国高校名著课程开发却面临着“谁来管”、“谁来教”以及“谁来学”几个困境。

要推动名著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高校可设置通识教育实体性机构以保障该课程的管理运行,应基于培养学生宽阔文化视野及现代语境价值立场的角度选择好阅读内容,而在教学上可采取小班教学、讲授与讨论并行的模式,同时还可借鉴美国的学生助教制度并保持相应的学习难度。

关键词:高校;名著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2通识教育发展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未来趋势,而名著课程开发与建设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从我国大陆地区的现状来看,名著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依然不足。

那么,高校是否应该加强名著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我国大陆地区名著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困境何在?我们又应如何推动高校名著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呢?在此,笔者拟就以上问题提出浅见,旨在抛砖引玉、引起高教界对此领域的关注与争鸣。

一、高校名著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现实意义名著课程作为现代大学教育中一种完整的课程模式、与通识教育一样,起源于美国。

美国的通识课程类型主要有四种:分布必修型、名著课程型、核心课程型、自由选修型。

早在1921年,美国教授约翰·厄斯金就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名著讲读课程,最早提出了名著教育计划;1929年赫钦斯就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后,更为系统地提出了以经典著作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并组织学者对西方名著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编撰;在20世纪30、40和5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场名著运动,进一步推动了名著课程在美国的普及,名著课程逐渐发展成为了美国高校几种常见的通识课程类型之一。

纵观美国名著课程的兴起与发展,其中有两个鲜明的主旨,即一是希望通过经典回归,追溯并传承西方文明,以巩固所谓的“西方文明认同”;二是相信人性有着不随历史变迁而发展变化的某些“共性”,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作为深刻反映、剖析并追求人性完美的经典也就有着“永恒”的价值。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论文语教学论文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论文语教学论文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论文语教学论文摘要:现代教育不能是忘掉另一半、牺牲另一半的教育,既不能偏重认知、忽略情感,也不能只强调科学、忽略道德,必须从工具理性、唯理性的片面趋向回到完整理性上的科学的人性教育中来。

永恒主义教育(Perennialism)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流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持续时间很长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工人大量失业,人们的道德水准下降,犯罪人数急剧增加,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不断出现。

于是永恒主义者在与进步主义、实用主义的经验本位课程原则观进行的斗争中提出了一个超个体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人性观。

确定了人文教育的核心地位及其永恒性的意义。

永恒主义重要代表赫钦斯认为:“理想的教育不是一种特别的教育,不是一种指向直接需要的教育;他不是一种专业化的教育或职业教育;他不是功利主义的教育,而是用于发展理智的教育。

”在永恒主义者看来,“学校教育成了各种职业教育的拼盘,”科学知识的传授及熟练技术的训练替代了真、善、美培养的首要地位,造成了“文明的精神基础”的丧失及善恶标准的混乱,使人,“常常被当代的潮流卷进去随波逐流”。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教育思想对重塑传统文明、构建新时代人文精神、探寻新世纪教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教育观(一)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通识教育观赫钦斯的通识教育,建立在两个认识前提之上:一是,人是理性的动物;另一是,知识体现在绝对的、不变的和普遍的真理之中。

赫钦斯把“人”规定为“理性及道德的存在物”,并指出,人的理性不会因为对不同文化的不同信仰而改变或消失。

但是,赫钦斯非常推崇西方古代哲学家们的理性观,并一脉相承。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永恒的”,而古代伟人,于当代哲学家,他们早就洞察了“理性”的本质,因此,他们的理性观是同样也适用于当代社会的“精华”。

针对赫钦斯的通识教育观,所以他提出来名著计划(Great Books program)。

赫钦斯提出的教育思想 赫钦斯的普通教育思想及启示

赫钦斯提出的教育思想 赫钦斯的普通教育思想及启示

《赫钦斯提出的教育思想赫钦斯的普通教育思想及启示》摘要:美国当代教育家罗伯特・M.赫钦斯是西方自由教育的倡导者之一,赫钦斯认为,大学的教育内容、方法、目标等的制定,应该交由那些懂得大学发展规律的人,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如何才能改变高等教育当前的状况呢?赫钦斯认为,普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大学精神回归的重要举措摘要: 罗伯特・M.赫钦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改革家。

为了改变美国大学面临的困境,他倡导普通教育,强调对学生理智的训练,强调西方经典名著在普通教育中的作用,重视保持西方经典名著中的思想传统。

普通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有很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赫钦斯普通教育思想启示美国当代教育家罗伯特・M.赫钦斯是西方自由教育的倡导者之一。

在20世纪上半叶,赫钦斯批判美国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过于专业化、反理智的倾向,提出大学要实施普通教育,要引进名著的学习,强调对学生理性的训练。

他在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期间,亲自实践、推行了普通教育的改革,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赫钦斯对美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赫钦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通过分析,他认为,美国高校只有真诚地去追求知识、促进知识的进步,高等教育才能充满新的希望。

首先,赫钦斯认为,如果一所大学为了追逐金钱而改变其教育的宗旨、削弱其根本的精神,那么大学就会失去平衡而导致混乱的出现。

这个现象很让人心痛,却是一直存在的事实。

很多大学为了得到钱,去迎合社会上很多不利于学生理智发展的要求。

为了增加学校的收入,大学不断扩大招生力度,而且更专注于配备更好的基础设施来吸引学生。

大学精神的偏离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导致高校、高等教育角色现出混乱状态。

大学的目的该如何定位,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学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呼吁大学精神的回归使得培养学生理智的发展被提上了日程。

大学的发展需要物质、金钱的支撑,这些只可以作为大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却不能作为大学最终的目标。

美国“各著运动”探略

美国“各著运动”探略

讨论和活动 , 并提供支持与援助。 基金会的使命是让 越来越多的人们阅读和探讨名著,并彼此分享对名
著 的认识。开始时基金会主要是集中在高等教育领 域和成人教育领域引导人们 阅读名著 。 一年内, 芝加 哥有 70 00人报名参加 了基金会组织的研讨班。 一年 后, 0 3 个城市中有 4 00人成为名著俱乐部成员 。 0 30 芝加哥市还宣布把 14 年 9 2 98 月 5日所在 的那一周
国情特点 , 积极探索 , 勇于实践 , 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 1 罗伯 特 ・ 哈钦斯 . M・ 民主 社会 中教 育上 的冲 突[ . M] 陆有铨 译. 海
口: 桂冠图书公 司。9 4 3 l 9 ,.
定为“ 名著周” 。此外 , 基金会还对西方名著加以遴
选、 整理 、 出版和发行 , 极大方便了各个年龄 阶段的 人们 阅读和讨论。16 年 “ 92 青少 年名著计划” 实施 时, 它又致力于推动青少年儿童阅读名著 。总之 , 基 金会帮助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和其它各 国的人们广泛 阅读名著 , 并成立 了他们 自己的名著研讨小组 , 这些 小组 在学校 、 图书馆 和社 区 中心 都广 泛涌 现 。 基金 会 所做的巨大努力 , 可谓卓有成效 , 功德无量 。
运而生。 该计划于 16 年开始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 92
仅是 因为它们不会因岁月流逝而改变其重要性 , 而
且因为它们所论及的问题和提出的思想 ,不受不断
和各个地 区实行。为了引导和促进 中小学生阅读探 讨西方经典名著 ,增强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92 19 年
美国教育部正式推广该计划 。 就这样 , 名著运动由大 学校园逐渐扩展到成人教育和中小学教育 ,成千上 万的美 国人投入到名著 阅读和讨论的热潮中。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一)中国课程的词源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即学业及其进程。

(二)西方课程的词源英国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而来的,意为跑道,奔跑。

二、几种经典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的总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

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指一门学科。

”王道俊、王汉澜:“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指一门学科”。

2.课程即学习经验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卡斯威尔和坎倍尔:“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所有经验。

”靳玉乐: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3.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这种定义认为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技能。

这种定义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

课程应该反映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

这种课程的实质在于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会结构,强调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

赫钦斯教育思想.(精选)

赫钦斯教育思想.(精选)

1、赫钦斯简介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是美国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

1899年1月17日,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神学教授的家庭。

1915年,赫钦斯就学于奥伯尔林学院,后因入伍中断学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转入耶鲁大学学习并于1921年毕业。

赫钦斯自1923年起在耶鲁大学任教,1928年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

1929年,赫钦斯应聘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推行“芝加哥计划”,对这所大学进行改革。

与此同时,他又推行“名著教育计划”,并专门设立了“西方名著编纂咨询委员会”。

1937年,赫钦斯担任了马里兰州圣约翰学院的兼职董事,帮助该学院实施以名著教育为主的教育计划。

1951年,刚退休一年的赫钦斯担任了福特基金会副主席。

为了资助教育研究与实验工作,他提议成立“教育促进基金会”。

1954年,赫钦斯改任共和国基金会总裁。

1977年5月14日,赫钦斯因病去世。

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美国高等教育》、《为自由而教育》、《教育中的冲突》等。

永恒主义教育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一些学院和大学讲授经典著作的“不受约束”的青年教师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其中的核心人物是:赫钦斯,他30岁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爱德勒和布坎南等。

这些青年教师为宣传自己的观点,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和演讲,因而逐渐扩大了影响。

人们把他们称为“名著仔”(Great Book Boys)。

爱德勒对这个称呼不太满意,提出他们应该自称为永恒主义者(Perennialists)。

永恒主义因此而得名。

学派简史这一传统的教育流派,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

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国,之后逐渐衰落。

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

2学科内容永恒主义作为一种教育哲学,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为宇宙、人性、知识和真善美的不变的本质辩解,认为凡是值得向往的东西都是永恒不变的。

罗伯特

罗伯特

罗伯特•赫钦斯( 1899-1977 )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于1925-1951年担任芝加哥大学的校长,是芝加哥大学任期最长的一位校长。

在他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期间,主持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激进、最彻底、最全面的通识教育改革。

他所倡导的名著阅读运动和他的通识教育思想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3年春,本顿和阿德勒带着西方名著计划找到了赫钦斯, 赫钦斯被推上了这项计划的最前沿,担任丛书的主编;他们希望从74名作者的443本名著中确定丛书的入选书目,并在全国推广,计划仅书目的主题汇编就有50个出色的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出版,一共耗时8年,花费100万美元,并由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于1952年首发出版了名著丛书,在全国畅销一时。

同时, 1944年赫钦斯和阿德勒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名著讨论小组,再推广到全社会,尤其是图书馆系统中更为盛行。

名著讨论小组要求活动中的人购买统一的名著定期完成阅读并进行讨论学习。

三年后,名著基金会成立,赫钦斯出任主席。

在20世纪40年代最后几年,面向成人的名著讨论活动已成为席卷全美一种强大力量,人们纷纷投入到名著阅读、讨论、学习的热潮中去。

名著运动的目标是普及成人的自由教育——使它像学校教育之于儿童和年轻人那样平常,并尽可能扩展到所有公民。

到1947年,大学脱离了该运动的名著讨论,但是取而代之开设了名著课程。

赫钦斯坚持认为,永恒的学习是普通教育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永恒的学习?首先,它们是那些多个世纪以来的经典名著。

一本经典名著在任何时期都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其经典之所在。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读过西方世界的任何名著,我们如何能称他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其次,这些名著是普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没有它们,就不可能了解任何学科,不可能理解当今世界。

可以看出,当时在名著阅读运动的影响下, 芝加哥大学对名著课程是格外重视。

赫钦斯把“永恒学科” 作为当时芝加哥大学普通教育的核心。

课程理论流派的区分

课程理论流派的区分

课程理论流派的区分在教师招聘考试与教师资格考试中,课程理论流派这一部分内容是常常会让学员陷入恐慌与迷茫,那么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各个课程理论流派的具体内容。

课程理论流派主要分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和后现代课程理论四个部分。

1.学科课程理论流派中主要包括三个流派: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以及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故此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他强调在设计课程时要把学科结构放在中心位置,课程设计必须保证学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相符合。

所谓的学科结构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布鲁纳认为只要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够了解学科内容,实现学习目标了,因此注重以学科为中心分科教学。

其次是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巴格莱,他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小学阶段强调学习:读、写、算。

到了初中以后主要是“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

要素主义认为学校的课程要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除此之外,还强调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第三个是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赫钦斯,认为课程内容要选择那些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即古典名著。

赫钦斯说“永恒学科首先是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的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所以强调经典名著的学习。

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中心课程理论以及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杜威代表的经验中心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可取的,应该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联系儿童的生活,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并且课程的组织要心理学化,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存在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是奈勒,鉴于学科中心与儿童中心太过于绝对,所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强调课程要由学生来选择和决定,学生需要为自己的存在负责,因此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永恒主义“名著”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读经教育的启示

永恒主义“名著”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读经教育的启示
Ab t a t No d y ,te e u a o fr a i g c a sc a e o o i l o s o n Ch n .Pe n i im e a d d ca — sr c : wa a s h d c t n o e d n l si s h sb c me a s c a t ti ia i h p e r na s r g r e l l s
治、 社会或经济条件下 , 每个孩子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都应该
程观的视角 , 理性认识我 国当前的读经教育。 永恒主义“ 名著” 课程观概 述


学 习这些课程 , 因为一切社会都 有相似之处 , 即所谓 “ 恒 永 学科 ” 。赫钦斯认为 , 古典的学问是我们各 门学科得 以生 “ 长 的土壤 , 门学科最后就得依靠这个土壤 ” 。 各 J
水怛 丰 名 课 永恒 主 “ 著 " 程观 及 其对 我 国读 经教 的 启 示 义 育
周 冠环 , 赵 鑫
20 6 ) 0 02 ( 华东 师范大学 教育学系, 上海
摘 要 :当前 , 读经教育在我 国已成为社会和 学术界所 关注的热 点问题。 西方永恒 主义教育 流派将 经典称 为名著 ( r t ok) 认 为名著代表 了人类精神世 界和物 质世界 的永恒性 , G e os , aB 并提 出 了“ 著” 名 课程观 。借 鉴永 恒 主义的“ 名著” 课程观 , 我们 可以从读经的价值、 读经的选择和读 经的方法三 个维度得 出有益启 示。 关键词 : 永恒主义 ; 名著 ; 经教 育; 读 启示
维普资讯
第2 4卷 第 6 期
V 12 o. 4
I 教育学院学报  ̄J J I
J OUR NAL OF SC I HUAN C L E OF E OL EG DUC TI A ON

芝加哥大学的伟大的经典著作计划

芝加哥大学的伟大的经典著作计划

共同崇以博雅教育为主干,同
时以经典名著为全体学生必
修的课程,从而在Chicago
大学建立了共同的核心科目
(Common Core
Course),使学生据以认识
西方文化的精髓,获得放诸
四海皆准的,普遍而又绝对
的价值。在Chicago 大学,
共同核心科目是大学本科学
生人人必修的课程。
古典名著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
1、内容
一年级:读古希腊时期的名著47本 二年级:读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著32本 三年级:读17-18世纪名著38本 四年级:读19-20世纪名著28本 四年合计145本,内容包括:圣经、历史、哲学、数学、物理、心
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great books现已增加到900部)
背景
当以哈佛大学为 代表的许多大学开始 实行主修和通识教育 分类必修时,有不少 人士反对。这些反对 人士当中,最著名的 是芝加哥大学校长赫 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
赫钦斯的大学理念
赫钦斯主张博雅教育是大学 教育的主体,认为大学的系 科制度将课程分门别类,愈 来愈零碎。学科与学科之间, 互相隔阂。学生所习得的知 识,仅限于人类知识整体一 小部份,不能顾及人类整体 的智能经验。
赫钦斯更反对大学教育在当
时各校都注重的职业实用倾
向,他认为这侵蚀了大学在




(Intellectualism) 上 的
理想,违反了大学祟高的博
雅教育之目的。
赫钦斯的革新
赫钦斯于 1929 年就任 Chicago 大学 校长。为了使学生得到博雅教育的永恒性 和广博性,他主张所有的课程都须建立在 基本而具有永恒价值的研究上,而这些教 材可从伟大的经典著作(Great Books) 中得到。不朽的标准,赫钦斯的定义是: “在每一时代里,都可以被视为当代 的”(that is contemporary in every age) 。

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流派

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流派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
1
思想基础
2
主要观点
1
思想基础
经验的界定
四个哲学命题
经验界定
杜威前所未有地将“经验”理解概括为两个层面:
一是经验的事物,是固化的存在;
二是经验的过程,即儿童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
互作用。
他以伸手指触摸火焰为例,“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 伸进火焰,这还不算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所遭 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观点
(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
(二)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 (三)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 (四)发展与活动化课程与教学——主动作业
主 动 作 业
杜威毕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 作业”(active occupations), “作业”是指 “复演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某种工作或与之平行的 活动方式”,是着眼于儿童经验发展而对社会生 活中得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 各种活动方式,如烹饪、纺织、缝纫等。
•知识存在于绝对不变的普遍的真理之中 •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固有的“实在”,即不变的人性 •教育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是永恒不变的
•永恒主义赞赏过去的黄金时代(古希腊),在那个时代,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完美和谐;人们知 道人的价值并且尊重人的价值,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知道教育是使人过真正的人的生活的重要手段。
杜威强调的是:只有主动的方面(伸手指)和被动 的方面(被灼伤)以特有的形式(思维)结合起来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识别尝试的事情和发生的结 果之间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经验界定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改善人——小议赫钦斯的自由教育观

教育的目的是改善人——小议赫钦斯的自由教育观

教育的目的是改善人——小议赫钦斯的自由教育观来源: /摘要:赫钦斯是自由教育的代表人物,他在面临20世纪的种种挑战中,尤其是针对美国大学里的职业教育主义进行了持久而深刻的批判,捍卫了自由教育的基本精神,并在捍卫中发展了自由教育思想。

他是继洪堡、纽曼等人之后的又一位堪称自由教育旗手的教育家。

他的自由教育思想对于中国当今的大学教育也颇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目的;赫钦斯;自由教育;职业教育赫钦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自由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

1929年,年仅三十岁的赫钦斯即任芝加哥大学校长,任期长达22年之久,是芝加哥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

赫钦斯所处的时代,美国职业教育主义盛行,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由教育是相违背的。

因而,在任期内,他推行“芝加哥计划”和“名著教育”运动,对这所大学进行改革。

赫钦斯的自由教育理念不仅对芝加哥大学乃至全美的高等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产生的必然性与局限性职业教育即“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近代职业教育18世纪末产生于欧洲,它是在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

大机器生产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细化,而社会分工又导致了职业细化,职业教育的出现也就有了必然性。

经过18世纪,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中一个特别的种类。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分工的发展相关的。

社会分工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进步,它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主要是从生产活动的角度、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

职业教育也就有利于这种发展。

如果从人自身来说,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来看,又有负面影响的可能。

事实上,社会分工本身成了一把双刃剑。

马克思恩格斯早已看到了分工所带来的后果。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有许多的论述,“空想主义者已经充分地了解到分工所造成的结果,了解一方面是工人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是劳动活动本身的畸形发展”,“人的这种畸形发展与分工齐头并进”,但同时他又指出,“消灭旧的分工,也不是只有靠牺牲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的一种要求。

特岗教师现代迁移理论考点

特岗教师现代迁移理论考点

特岗教师现代迁移理论考点特岗教师现代迁移理论考点(精选3篇)各位备考特岗的小伙伴大家好,相信很多同学,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多次备考的,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备考整体感到迷茫,会出现眼高手低,想要学太多而自己又不想努力的情况,下面给大家分享特岗教师现代迁移理论考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特岗教师现代迁移理论考点【篇1】1.历史性vs历史继承性历史性:古今不同;例子如古代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现代常说不论青年男女老少都要接受教育;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例子如从古至今一直要求学生尊重老师。

2.赫尔巴特vs杜威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杜威: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3.内发论vs外铄论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高尔顿、卢梭、庄子等;外铄论:墨子、荀子、洛克、华生等。

4.前制度化vs制度化vs非制度化前制度化:无学制、有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有学制、有正规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围墙之内。

5.结构主义vs要素主义vs永恒主义结构主义:布鲁纳——学科结构;要素主义:巴格莱——共同要素;永恒主义:赫钦斯——名著课程。

6.特征对比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地位: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义务教育课程的特征: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7.形式教育vs实质教育形式教育:重能力,轻知识——裴斯泰洛齐、洛克;实质教育:重知识,轻能力——赫尔巴特、斯宾塞。

8.常见中心对比学校教育中心工作——教学工作;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9.诊断性评价vs形成性评价vs总结性评价诊断性:教学前,如英语分班、摸底考试;形成性:教学中,如随堂测验、口头提问;总结性:教学后,如学业水平测试;10.要素对比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德育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11.雅典vs斯巴达雅典:崇文、重视男性教育、注重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斯巴达:尚武、重视女子教育、五项竞技。

试论赫钦斯的通识教育观及对我国高职通识教育的启示

试论赫钦斯的通识教育观及对我国高职通识教育的启示

1 ) 阶段 性 成 果 。 2
罗 伯 特 ・ 钦 斯 是 2 世 纪 美 国著 名 的教 育 改 革 家 ,永 恒 赫 O
主 义 教 育 流 派 的 代 表 人 物 。他 一 生对 美 国 高 等 教 育 进 行 了
深 邃 而 负 责任 的 思 考 ,他 对 美 国 高 等 教 育 中 流 行 的实 用 主 义 、 功 利 主 义 、 职 业 主 义 倾 向极 为 不 满 , 2 世 纪 以来 ,美 O
些 杂 乱 无 章 、一 知 半 解 的 事 实 组成 , 致 使 学 生 的 学 习 只
能 是 短 暂 的记 忆 练 习 , 除此 之 外 , 并 未得 到 名 副 其 实 的 熏 陶 , ”最 好 的大 学 教育 不 是 教 给 学 生 工 艺 操 作 ,而 是 培 养
他 们 的理 解 能 力和 培 养 学 生 思 维 的 正 确 性 。 “ 何 通 识 教 任
据 ,探 讨 其 对 我 国现 行 高 职通 识 教 育 的 一些 启 示 。


赫 钦 斯 的通 识 教 育观
赫 钦 斯 认 为 , 最 有 价 值 的 教 育 是 通 识 教 育 , 实 施 通 识 教 育 是 办 好 一 所 大 学 的 必 要 条 件 , “如 果 没 有 通 识 教 一 育 , 我 们 就 不 能 办 好 一 所 大 学 ,如 果 学 生 和 教 师 ( 别 是 特 教 授 )缺 乏 共 同 的理 智 训 练 , 一所 大 学 必 定 仍 旧 是 ‘ 列 系
育 只 教 给 学 生 一 系 列 肤 浅而 又毫 无 关 系 的 学 科 ,它 们 又 由

道 德 的 、 精 神 的存 在 。在 赫 钦 斯 看 来 , “ 的本 性 是 自由 人

“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探讨课题研究总报告

“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探讨课题研究总报告

“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探讨——课题研究总报告课题主持人:《高中语文课本中“名著导读”的教学研究》这个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由课题负责人—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张雅俊老师根据日常教学的实际情况首先提出,在王瑞春、王敏荣、王斌、杨淑玲、黎昕、杨森、刘勇刚、洪蓉、武婷、高文婷等老师的共同参与下,经过认真讨论、分析论证、展开问卷调查、分工协作、组织实施、结果得出等过程,已经初步完成由课题申请、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到成果总结等几个阶段。

现在申请结题,下面是本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回顾总结:一、课题概述(一)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之初,通过了解名著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我们获取了这样一些信息:名著是人类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是先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学阶段是人思想、思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阅读名著对学好语文,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郑重在《浅谈“名著导读”的重要性》一文中归纳了名著阅读的三大重要性:首先,广泛的名著阅读是学生们学好自己的母语,培养他们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次,阅读名著可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再次,名著阅读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好范本。

苏州大学顾建英研究发现,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历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对名著阅读都有着明确的要求。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标准在这一方面的要求提得更明确,更具体。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高中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高中三年自读文学名著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而“名著导读”是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社会心理浮躁,学生的阅读还只仅仅处于快餐式,碎片化的状态,加之应试教学还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在名著导读教学上还不够重视,学生名著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一、永恒主义教育的产生 二、永恒主义课程·M·Hutehins )
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
Reading is a basic tool in the living of a good life. ——Mortimer J. Adler
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现 代 课 程 理 论 流 派 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一)永恒主义课程的思想基础
1. 永恒的绝对的实在观
源于亚里士多德学派——“形式质料说” 认为有一种永恒的普遍的法则支配着宇宙,事物 的变化总是以其不变的固有本质为基础的。在教育思 想上,它强调教育的性质和基本原理是永恒不变的, 学校课程也应是永恒不变的。
一、永恒主义教育的产生
由于进步主义教育的非理性膨胀导致基础教育质量普遍 下降,美国人纷纷对进步主义教育提出批评,指出进步教育 在写作、说话和阅读方面欠缺。于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 出现了永恒主义教育(Perennialism) 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国。 永恒主义教育代表了在西方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人文主 义教育思潮,它最根本的特征是复古。 永恒主义者从根本上否定世界是变化的。他们认为,变 化只是表面现象,而控制世界的最根本的原则是亘古不变的、 永恒的,这是他们自称为永恒主义者的主要原因。
(二)永恒主义课程的具体主张
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理智
教育的性质是不变的,教育的基本原理是永恒的,教育的 目的就是培养“有理性”的公民去参加未来的社会生活。
“所谓改善人,意味着他们理性、道德和精神诸力量的最充分的发展。 一切人都有这些力量,一切人都应最充分地发展这些力量。” ——赫钦斯

赫钦斯名著教育实践探析

赫钦斯名著教育实践探析

赫钦斯名著教育实践探析崔姣姣(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2)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4)03-0040-02摘要赫钦斯在芝加哥大学和圣约翰学院进行的名著教育实践活动,在产生背景、实施内容、发展情况等方面特点各异。

深入探析这些内容有助于了解赫钦斯的教育思想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赫钦斯名著教育芝加哥大学圣约翰学院Analysis on Hutchins's Classics Education Practices//Cui JiaojiaoAbstract The classics education practices conducted by Hutchins at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St.John's College have different features in background,content and development. In-depth analysis of that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Hutchins'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its profound influence.Key words Hutchins;classics educa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St.John's College赫钦斯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改革家,他对名著教育倾注的心血和取得的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赫钦斯对当时美国学校课程过于职业化和功利化的设置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学校教育应以追求永恒不变的真理为中心,开设名著课程,培养人的理性,使人们能够理智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赫钦斯在芝加哥大学、圣约翰学院积极地开展名著教育。

1在芝加哥大学进行“名著教育计划”赫钦斯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期间,开展了“名著教育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人理性的教育也应永 永恒不 变,这对于任何时代来说都是普遍适用的。”概括来说,永恒主义教 育哲学强调得是学生理智的培育,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 增强人的理性能力,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能够适应真实的、由永恒真 理组成的世界,为完善自我而教育。由此出发,赫钦斯提出了 “普通 教育”的思想,其核心任务就是理智能力地训练,以“促进人类思维 的发展”,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赫钦斯强调说:“理智的训练和发 展就是教育。”为了训练和发展学生的理智能力,必须对他们进系统 的、整体的、基础的训练以克服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病,使学生在受 完正式教育后能对生活中的思想和运动明智地进行思考和行动,参与 所处时代的理智活动,而这种训练,就是赫钦斯的“名著计划”。 3.追溯古典名著的教育目的观 赫钦斯永恒主义思想的另一个支撑点是“永恒知识”。他说:“知 识即真理,具有普遍、永恒、绝对、统一、成体系的存在的性质。” 他继承了红衣主教纽曼“知识本身即目的”的教育思想,认为将经验 看成知识是站不住脚的。经验类的认识是孤立的、琐碎的、专门化事 实、资料和数据统计,而宇宙是普遍的、统一的整体,我们无法用孤 立、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所以要探寻统一的、永恒不变的知识与真理。 赫钦斯的“永恒知识”的学理表现为形而上学,因为西方哲学中的形 而上学思想在内容上表现为对普适性知识和永恒真理的探寻。
美国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势必会影响到高等教育领域。对于高等 1 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混乱局 面。为了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大学在教育实施上多倾向职 业教育、专业教育,实用知识的传授重于学术研宄,强调学生经验地 获取,致使课程内容多为支离破碎的科目和信息。而在其大学教育中 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理智训练,最终导致各大专院校教育目的混 乱。大学教育的评价也“日渐流于形式化、数量化和机械化,学分制、 成绩等级、修业年限等数字纪录,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 其次,美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专业主义、孤立主义和反理智主义的 2 2 三重困境。在赫钦斯看来,纯粹追求知识的目标在大学迅速变得模糊, 并且不久就可能消失。因此,他们对把专业教育交给专业人士并不感 到安心,因为过于重视专业性就意味着对职业性的重视。而孤立主义 过分注重职业技能的传授,导致大学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少之又少,进 而产生孤立局面,这就使得关注特定职业教授与其他专业的或者纯粹 追求真理的教授分隔开来,而大学科系也只从事某种形式的专业训练, 这种孤立性又使得大学科系之间因缺乏共同参照系而导致合作混乱。
赫钦斯的名著课程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启 示
目录
引言:赫钦斯和“名著课程”简介 第一章赫钦斯“名著课程”兴起的原因
第二章赫钦斯“名著课程”兴起的背景
第三章赫钦斯“名著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对赫钦斯“名著课程”的意义
第五章赫钦斯“名著课程”对我国本科课程 改革的启示
赫钦斯简介
1
赫钦斯是美国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99年1 月17日,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神学教授的家庭。1915年, 赫钦斯就学于奥伯尔林学院,后因入伍中断学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他转入耶鲁大学学习并于1921年毕业。赫钦斯自1923年起在耶鲁大学任 教,1928年年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1929年,赫钦斯应聘担任芝加 哥大学校长,年仅30岁,是当时美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在任期间,他 2 推行“芝加哥计划”,对大学课程进行改革。与此同时,他又推行“名 著教育计划”,并专门设立了“西方名著编纂咨询委员会”。1937年, 赫钦斯担任了马里兰州圣约翰学院的兼职董事,帮助该学院实施以名著 教育为主的教育计划。1951年,刚退休一年的赫钦斯担任了福特基金会 副主席。为了资助教育研究与实验工作,他提议成立“教育促进基金 会”。1954年,赫钦斯改任共和国基金会总裁。1977年5月14日,赫钦 斯因病去世。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美国高等教育》、《为自由而教 育》、《教育中的冲突》、《教育现世与前瞻》等。
3
赫钦斯倡导的“名著课程”是美国本科教育通识课程类型之一, 它以“发展人的理性,养成智性美德,实现最高的智慧和善,以培养 完人”为教育目标,通过推行“名著课程”的改革来实现其通识教育 理念。同时,“名著课程”也试图表明什么是教育的目标,探讨什么 人是具有智性美德的人,以及如何养成这种智性美德而成为“完人”。 赫钦斯列出了名著的两条标准:一是名著是指“那些在每一个时代都 具有相应的时代特征的书籍”二是名著要经受“时间的考验”,并能 够反映“人类文明创造出的最好的、共同的和最高的观念”。
3
同时,美国的高等教育出现的反理智主义倾向,把学习和工作相联系, 这违背了大学的价值目标,对大学、专业和学生都是有害的。总之, 在当时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在教育领域风行。这种教育思潮有其合 理性,但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弊端。进步主义教育思潮过于强调个人 的兴趣自由,忽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以学生为中心推行了一系列杂 乱无章的课程,使得美国教育质量严重下降。过甚的实用主义之风使 美国高等教育陷入混乱,充满了 “功利主义,走入唯科学、唯技术、 唯市场主义取向的庸俗化方向。”对这种混乱与困境的担忧,促使赫 钦斯转向通识教育,推出了 “名著教育计划”。
工业产量大幅度的提高,远远超过了人们的购买力,导致资本流向证券 市场,商业投机疯狂。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接着就是大萧条的来临。 银行倒闭,商业停业,农业萎缩,失业人数最糟时达到75%。股票市场最 先瓦解,造成了美国经济萧条、政局混乱和社会矛盾加剧的状况。 文化上,经历了从经济短暂繁荣而又很快陷入大萧条的美国民众, 陷入了精神上的迷失和混乱。对当时的美国的年轻人有“迷惘的一代” 的称呼,这一代年轻人,经历了战争的屠杀和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 对美国那种崇尚工业与物质又充满精神空虚的生活感到不满。他们在精 神风貌、行为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热衷 于追求金钱、权力、名望,而忽视道德、人性和情感。美国社会也从一 个稳定、和谐和道德统一的社会向一个骚动、冷漠和道德破碎的社会转 变。赫钦斯从经济危机的背后洞察到美国社会更深层的社会危机,即物 质主义的泛滥和西方优秀文化的失落。物质主义的泛滥主要表现在人们 沉迷于物质的获取中,将道德、精祌抛之脑后,甚至主张美国要专门生 产物质产品,去同欧洲换取文化产品。在对欧洲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当 时的美国盛行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失去了对于真理的探寻。这些都是 潜在的精神危机。
二、理论基础 1.永恒不变的教育本质观 基于不变的人性论,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性质也是不变 的,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永恒”。每个时代、每个地域、每个人的 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艾德勒曾鲜明的指出,“若人是理性的动 物,其本性是不变的话,那么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每一种完 善的教育方案都要具备一些永恒不变的特征。”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 一些高级的专门人才的职业教育,而是基于人类共同的基础教育。 2.智性养成的教育目的观 在永恒主义教育者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追溯人类天性中的共同 要素。那么,何为人类天性中的共同要素呢?赫钦斯认为人性中蕴含 的理性、道德和精神三大要素,因此教育培养人共同人性要素就在于 培养人的理智,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和精神素养。他坚持性善论,认为 人都有追求真、善、美的趋向。既然人是一种普遍、理性、道德和精 神的存在,同时人性中求真、求善的愿望是不变的,那么,教育就要 发现和挖掘人性中共同的要素,发扬这些共同本性,促使人向着自由、 完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智慧与至善„„睿智及至善是高等教育的 目的„„睿智及至善是人类生命的终极目的。”大学的目的在窥察知 识、生命、世界或真理的全貌;在于聚集各学科的学者,共同探讨、 相互批评。永恒主义者还认为,这样的教育目标在任何时代、任何社
第一章赫钦斯名著课程产生的原因和理 论基础
一、“名著课程”兴起的原因 赫钦斯所处的年代,美国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潮盛行。政治上, 美国政策制定当局在政策制定上,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为理论指导。 美国从成立之初就打上实用主义的烙印。南北战争源于南北在经济发展 发展方式上的冲突,北方的胜利奠定了资本主义、实用主义的立国基础 ,同时也为美国提供了稳定的内部政治环境。20世纪初,经历一战后的 美国国内更是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发展私营工商业 来带动社会其他阶层的繁荣。特别是1923年出任总统的卡尔文.库里基宣 称:美国人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经商。由此可知,当时美国政府在政策 制定上更多受到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影响。 经济上,一战后,美国经历短暂经济复苏繁荣后,接下来是经济危机 的来临。一战对美国本土的影响较小,战后美国经济较快复苏,使得人 们对经济的期望较高。一旦经济恢复到原貌后,人们的期望就会下降。 工人开始对过低的薪酬、过长的劳动时间和苟刻的管理感到不满,罢工 的次数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虽然这些局部的罢工运动问题不大 ,但却孕育着一场疾风骤雨的来临。战后,由于生产技术的改进,美国
第三章赫钦斯“名著课程”的实践
赫钦斯将教材内容分为两大类一一科学和哲学。科学分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自然科学探寻自然物理世界的变化,社会科学则阐释社会和人类 关系,解答有关人与人之间的基本问题。哲学包括自然世界、人及社会、 人的艺术产品各种原理原则等,可分为自然哲学、艺术哲学、美学、伦理 学和形而上学。学生可根据个人实现需要和志趣选择其一作深入探宄,但 要注意将三者相互结合,特别注重以人为中心的问题探讨,即人不是被动 的知识容器,而是架设知识之间桥梁的建设者。此外,赫钦斯强调这三类 知识无关实用学科和职业训练,只是强调对心智的陶冶,是其课程思想区 别于他人的又一特色。在确定教材内容后就涉及到教学科目的选择。尽管 赫钦斯提倡自由教育,但并没有照搬“七艺”的传统科目,而是基于“七 艺”的内容,再以近代科学、艺术等领域繁衍出来的科目为参考,对科目 进行重新归类:自然科目是研宄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的学科,部分理论仍须 运用特定的符号作逻辑的表示,唯有同时学习文理科目,才能理解。实用 学科,如工程、航空航海、美术工艺等,是人类利用己知的规则或原理, 利用工具、器械及方法,达成以某种正确应用为目的的科学,其规则原理 的发现和表达,同样需要文理科目的学习为基础。文理科目主要是一些基 础学科,包括数学、文法、修辞学、逻辑等,文理科目作为认知与思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