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风骨》 翻译整理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文心雕龙原道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
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
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
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
光采玄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
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2、文心雕龙原道翻译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它和天地一起产生,怎么诠释它更为合适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山河壮阔,来展示大地的相貌。
文心雕龙·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
文心雕龙·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文心雕龙·体性》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曲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
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锐,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嗣宗俶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
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夫才由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
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
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
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赞曰∶才性异区,文体繁诡。
辞为肌肤,志实骨髓。
雅丽黼黻,淫巧朱紫。
习亦凝真,功沿渐靡。
《文心雕龙·体性》翻译及注释《体性》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七篇,从作品风格(“体”)和作者性格(“性”)的关系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
《文心雕龙·风骨》新释及分析
《文心雕龙·风骨》新释及分析风骨是中国文论中一个非常成熟的诗学范畴,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篇最早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风骨做了阐释。
历来对《文心雕龙风骨》的解释丰富多样而又莫衷一是,又有研究者对不同的解释进行分类评述,形成解释的解释。
本文立足元典,首先从语义上解读《风骨》,试图接近风骨的本初意义;其次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以及中国文化传统来探讨风骨所具有的深厚内涵;最后探讨风骨之包容的语义所拓展形成的艺术范畴。
一、《风骨》的多种解读《风骨》是《文心雕龙》中十分重要的篇目,然由于其涵义的丰富性与模糊性,研究者对之解释歧异甚多。
各种不同的解读有意义交叉之处,亦有一定的理解差异。
他们或从风与骨各自的含义出发进行阐述,或从整体上论述风骨,这里形成一个巨大的阐释场域。
第一类解释将风骨分属不同的意义,将风解释为文意、内容,将骨解释为文辞、用辞。
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他认为风是属于文意范畴的事,骨是属于文辞范畴的事,他重视从作品的文辞结构方面来理解风骨。
周振甫先生持类似观点,认为风是感动人的力量,是符合志气的,跟内容有关;骨是对构辞的要求,用辞极精练才有骨。
另有几家认为风为情志,骨为事义。
廖仲安、刘国盈等先生持情志事义说,他们认为风就是情志,骨是事义,前者是作家发自内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在文章中的表现。
后者就是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一切材料观点逻辑的内容。
刘永济先生将风情、骨事相互关联,认为风是文之情思,骨是喻文之事义前者发于作者之心,运事义以成篇章;后者建立篇章而表情思。
罗宗强先生也指出,风为感情之力,骨为事义之力,感情之力借其强烈浓郁、借其流动与气概动人。
事义之力,借其结构谨严之文辞,借其逻辑力量动人。
风骨合而论之,乃是提倡一种内在力量的美。
宗白华先生从美学的角度来阐释风骨,强调其艺术性;从根本上,他认为骨与文辞相关,风与情感相关。
宗白华指出,骨是和词有关联的,它是一个词藻(铺辞)的问题。
《文心雕龙》译文四篇
《文心雕龙》译文四篇中央电大文法部韩传达( 2003年10月29日)说明:一些同学和电大老师希望能把一些重点的文论原文译成现代汉语,以帮助理解,现在我们把《文心雕龙》的《原道》、《神思》、《体性》、《风骨》四篇翻译出来,供大家参考。
《原道》译文文章的(之能显现"道"的)具体属性是极广大的,是与天地并生共长的。
(这话)怎么讲呢,(天地生成时)就有了深清色和黄色一同呈现,就有了天方地圆的形体之分。
日头与月亮像重叠的璧玉,垂在天上,以显示其美化天空的形象;山岭与河流像灿烂的锦绣铺在地上,以展示其条理大地的形象;这大概是自然的文章吧,仰观天空日月散射着光辉,俯瞰大地山河现着文彩;高低有了一定的位置,天地两仪就(这样)产生了;只有人与天地合而为三,这就是所说的"三才"了。
人是"五行"生成的灵秀,实在是天地的心灵,有了心灵,就有了语言,(有了语言)文章就随着明明白白地出现了,这是自然的道理啊~推及至万物,动物植物都有文彩:龙凤以彩色的花纹呈现出祥瑞,虎豹以鲜明斑斓的纹理凝结成雄姿;云霞变换设色,超过了画工的妙笔挥洒;草木开花,不必待匠人的奇思妙手。
这些难道是外面加给的修饰,(其实)只是自然形成的啊~至于风吹树林的声响,音调谐畅,像是吹竽弹瑟:泉水激石的声音,清韵和谐,像是击磬敲钟:所以形成了形体就构成了文理,发出了声音,就产生了韵律。
那些无知的物体都有丰盛的文彩,有心灵思想的人怎么能没有文章呢~人类文章肇始于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的元气,深明这个奇妙的道理的,最先是《易经》的象辞。
伏羲氏最早画八卦,孔子最后写了《十翼》。
而对《乾》、《坤》两卦,(孔子)单独地以《文言》来解释。
(可见)言语需要有文采,也是天地的本心啊~至于说《河图》包含着八卦的符号,《洛书》里包含着九类治国的方略,玉版上刻着金字,绿筒上雕着红字,是谁主持的呢,是神明在管理罢了~自从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文字(的作用)才开始彰显。
文心凋龙 风骨
第三段译文:所以魏文帝曹丕称:"文章的风 格以作者的气质为主,气质的清浊各有其 体,不可勉强用力而得。"因此,他评论徐 干,就说:"时常有齐地的舒缓气质",评 论刘桢,就说"有俊逸奔放的气质风貌"。 刘桢也说:"孔融卓尔不凡,确实具有特异 的气质风貌。文字几乎不能够表达他的才 气。"这都是看重气质风貌的意思。
第四段译文: 鹰隼缺乏色彩,但能高飞直达云天,那是 因为骨力劲健而气势威猛。文章才力,也 与此相似。如果有文采而缺乏风骨,好比 鹰隼集聚文坛;如果有风采而缺乏风骨, 又如野鸡窜伏于文苑。只有文采光耀而又 能高飞翱翔,那才是文章中的凤凰。
第二段译文:因此注重文骨的,用词造句必然精 要;讲究文貌的,表达情致必然显豁。锻炼文字 坚实而不轻浮,运用声韵凝重而不板滞,这得力 于文章风骨的驾驭。如果内容单薄而辞藻堆砌, 就会繁复冗杂而失去条理,那是无骨的征象了; 思想感情不饱满畅通,表意牵强缺少生气,那是 无风的证明了。从前潘勖作《册魏公九锡文》, 构思布局摹仿《尚书》这样的经典,使当时的才 子们搁笔,这是因为潘文骨力刚健的缘故;司马 相如作《大人赋》,被称为有凌云之气,文才茂 盛而成为辞赋的宗师,这是因为其文风遒劲的缘 故。能够明确这一要领,就能使文章写得更为完 善,这种方法不能违背,创作不应追求文才的繁 复。
第七段译文:总之,情思与意气的关连,
文辞和体制风格相结合。文风清 明刚健,美好的文才才能驰骋。 使风力充沛,使骨力强劲。这样 才锋刚健挺拔、特立突出,文章 才能光彩夺目。
文心雕龙 风骨
第一段译文:《诗经》总共有"六义","风"位居 首位,它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根源,作者情志 气质的外在表现。所以作者表达情志,必定首 先注意作品的风貌;推敲作品文辞,没有比注 意骨力更为重要的了。因此,骨力塑造文辞, 犹如骨骼支撑人体一样;情志所包含的感染力 就如同形体蕴有生气。遣词造句挺拔,文骨就 形成了;表情达意爽朗,文风就彰显了。如果 一篇作品辞藻丰富,却缺乏风骨,那么文采也 不会有鲜明,声调也不会响亮。所以运思谋篇, 一定要使意气饱满,刚健之气充盈,才能鲜明 生动。风骨为文章所用,就如高飞大鸟之舞动 双翼。
古诗文心雕龙全文翻译_文心雕龙作者及名句翻译赏析
古诗文心雕龙全文翻译_文心雕龙作者及名句翻译赏析《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着。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分为“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等五部分。
其中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打下理论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及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探讨,也是全书精彩部分;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文心雕龙》全书受《周易》二元哲学的影响很大。
《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
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
《文心雕龙》文章列表:原道第一征圣第二宗经第三正纬第四辨骚第五明诗第六乐府第七诠赋第八颂赞第九祝盟第十铭箴第十一诔碑第十二哀吊第十三杂文第十四谐隐第十五史传第十六诸子第十七论说第十八诏策第十九檄移第二十封禅第二十一章表第二十二奏启第二十三议对第二十四书记第二十五神思第二十六体性第二十七风骨第二十八通变第二十九定势第三十情采第三十一熔裁第三十二声律第三十三章句第三十四丽辞第三十五比兴第三十六夸饰第三十七事类第三十八练字第三十九隐秀第四十指瑕第四十一养气第四十二附会第四十三总术第四十四时序第四十五物色第四十六才略第四十七知音第四十八程器第四十九序志第五十《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入定林寺的后期所写,是“齿在逾立”之年的作品,他曾帮助僧佑整理佛经,有学者认为《文心雕龙》多少有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文心雕龙风骨篇
《风骨》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八篇,论述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
风骨和风格有一定联系,却又有显著的区别。
正如本篇的“赞”中所说:“情与气偕,辞共体并。
”作为情与辞的最高要求的风骨,和作者的情志、个性是有其必然联系的,但风骨并不等于风格。
因为风格指不同作家的个性在作品中形成的不同特色,风骨则是对一切作家作品的总的要求。
刘勰的风骨论,是针对晋宋以来文学创作中过分追求文采而忽于思想内容的倾向提出的,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都有一定的影响。
《文心雕龙·风骨》 - 内容简介全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说明风骨的必要性。
所谓“辞之待骨”,就是指文辞的运用必须有骨力;“情之含风”,则指思想感情的表达,要有教育作用。
总的要求是:“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
”即文辞方面要准确不易,教育作用要丰富有力。
其次说明没有风骨的作品的弊病。
最后举潘勖和司马相如的文章为例,分别说明辞句和内容的感人力量。
第二部分首论文气,从曹丕、刘桢等人的论述,说明“气”的重要。
这个“气”,指作家的气质体现在作品之中而形成的文章特色,因此,和本篇所讲的“风”有着密切联系。
次论风骨和文采的关系,认为风骨和文采兼备,才是理想的完美作品。
第三部分讲怎样创造风骨。
刘勰认为,必须学习经书,同时也参考子书和史书,进而创立新意奇辞,才能使作品“风清骨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量。
只强调向书本学习而忽视现实生活的重要作用,这是刘勰论风骨的局限。
《文心雕龙·风骨》 - 原文及注释《诗》总六义1,风冠其首2;斯乃化感之本源3,志气之符契也4。
是以怊怅述情5,必始乎风;沈吟铺辞6,莫先于骨7。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8;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9。
结言端直10,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11,则文风清焉12。
若丰藻克赡13,风骨不飞14,则振采失鲜15,负声无力16。
是以缀虑裁篇17,务盈守气18;刚健既实19,辉光乃新。
其为文用20,譬征鸟之使翼也21。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
以下是分享的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原道第一作者刘勰【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①,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②,以铺理地之形。
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③,俯察含章④,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⑤之秀,实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⑥,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⑦。
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⑧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注释】①璧环状的玉。
叠璧《尚书》中曾传说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样重叠起来。
②焕绮光彩绮丽。
焕,光彩;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用来指文采。
③吐曜(yào)即发光,指日、月、星。
曜,光明照耀。
④含章蕴涵着美,多指地理风光。
章,文采。
⑤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是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
⑥贲(bì)装饰。
华花。
⑦球玉磬,一种敲击乐器。
锽钟声。
⑧郁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
【译文】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
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
天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
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
人为万物之灵,实际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
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
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
刘勰文言文翻译
一、《原道》原文:夫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文道合而为一,则天地之大德,尽在斯矣。
译文:所谓道,是文的根本;所谓文,是道的枝叶。
文与道相融合,天地之大德便全部体现在其中。
二、《神思》原文:夫神思者,文之至妙也。
故能虚怀若谷,抱朴含真,游心于淡泊之境,养气于淡泊之中。
译文:所谓神思,是文的极致。
因此,能够虚怀若谷,抱朴含真,在淡泊的境界中游心,在淡泊之中养气。
三、《风骨》原文:风骨者,文章之骨也。
故曰:“文章有骨,则气韵生动;文章无骨,则气韵不生。
”是以,善为文者,必先养骨。
译文:所谓风骨,是文章的骨骼。
所以说:“文章有骨,则气韵生动;文章无骨,则气韵不生。
”因此,擅长写文章的人,必须先培养自己的骨骼。
四、《情采》原文:情者,文之根也;采者,文之华也。
情采相生,则文质彬彬,文章之盛也。
译文:所谓情,是文的根源;所谓采,是文的花朵。
情与采相辅相成,则文质彬彬,这是文章的极致。
五、《体性》原文:体者,文章之体也;性者,作者之性也。
体性相合,则文质彬彬,文章之盛也。
译文:所谓体,是文章的体裁;所谓性,是作者的个性。
体裁与个性相融合,则文质彬彬,这是文章的极致。
六、《养气》原文:养气者,文之要也。
气充则文生,气竭则文死。
是以,善为文者,必先养气。
译文:所谓养气,是写文章的关键。
气充盈则文章得以产生,气枯竭则文章归于死亡。
因此,擅长写文章的人,必须先养气。
通过以上对《文心雕龙》中部分章节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刘勰对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深刻见解。
他强调文与道、情与采、体与性、养气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启示。
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从《文心雕龙》中汲取智慧,为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文心雕龙》释意】(二十八)何为文章风骨
【《文心雕龙》释意】(二十八)何为文章风骨第二十八章何为文章风骨(风骨第二十八)论说《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其中为何把“风”排在第一位呢?答案就在于:“六义”作为中国诗词歌赋的一种艺术风格,在人类文化交流中间,“风”既是人格性情相互感化的动力源头,又是志气德行彼此影响的信息符号。
那么,这儿“风”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事实上,人类于喜怒哀乐之时,凡能够激发并引起人们独自或相互之间,能够倾诉情感胸怀的性格气质,这就是“风”,又因为其可成就一种独特个性气质的文化现象,故而也被称作“风格”;同样,本文中所谓的“骨”,是指人类于沉思呻吟之际,凡能够鼓动并激发人们奋起疾书的胆气力量,这就是“骨”,并因此而称为“骨气”。
在文学艺术之中,“骨”或“骨气”在言辞文章创作上的地位,如同树木生长中必须要有轴心树干的支撑一模一样,而“风”或“风格”,则恰似万物之所以能够相互区别开来时,作为个体所必须具备的性格品质和情调气质。
因此,凡言辞文句,如果谈吐端庄直陈,那么这一作品的“骨气”也就具备了;同样,如果志气坦荡爽朗,那么这一作者的“风格”就是风清气正。
所以说,即便辞藻丰富而义理饱满的文章,如果失去了“风骨”,无论一时多么炫目辉煌,都不可能具备鲜活持久的生命力,所以既不能展翅翱翔,更不会鹏程万里。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凡构思文句和裁剪篇章,首先要做的就是充盈和坚守自我的个性风格,同时还要找准并执着无论因何而形成的刚健真实的文化骨气,唯有这样两者的齐头并进,才可能不断创新并光彩照人。
在文学创作方面,文化骨气和个性风格,亦如同雄鹰的翅膀,“风”与“骨”一旦失去了其中任何一个,即不可能再去搏击长空。
所以,凡擅长锤炼“骨气”的作者,在剖析义理上,必定细致入微,才有可能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同样,凡深谙“风格”重要的作者,在抒发情怀上,必定爽朗坦荡,才会有不屈不挠的高度。
在此,所谓“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
”(大意:锤炼字句达到无法再推敲,凝聚的声音没有呆滞感觉。
风骨的文言文翻译
古之君子,风骨凛然,独立于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风骨者,人之精神之所寄,道德之所在,气节之体现也。
夫风骨,非一日之功,乃积年累月,修身养性,磨练意志之所成。
风者,如天地之气,周流不息,无所不在。
骨者,如人体之筋骨,坚毅不屈,支撑生命。
风骨合而为一,则人之所以为人者矣。
风骨之人,行必中规,言必中矩,处变不惊,临危不惧。
昔者,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之戒,皆风骨之体现。
色,欲望也;斗,争斗也;得,贪得无厌也。
君子无欲无争,无贪无欲,此乃风骨之真谛。
《史记》载,太史公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此言风骨之极致也。
夫风骨之人,不争名利,不逐权势,唯求心之所向,行之所宜。
是以其心静如水,其行稳如山,其言简而明,其德厚而远。
风骨之人,必有独立之精神。
独立者,不随波逐流,不盲从他人。
独立之精神,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对正义的坚守。
古之贤者,如孟子、庄子、陶渊明等,皆以独立之精神,名垂青史。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之风骨,彰显于其坚贞不屈之节操。
庄子之风骨,显于其超然物外之境界。
陶渊明之风骨,则在于其隐逸山林之雅志。
风骨之人,必有担当之责任。
担当者,不辞劳苦,不惧艰难,以天下为己任。
古之英雄,如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皆以担当之精神,垂名千古。
诸葛亮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岳飞曰:“精忠报国,誓死如归。
”文天祥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三者之风骨,皆以担当之态度,彰显其人格之伟大。
风骨之人,必有宽广之胸怀。
胸怀者,包容万物,容纳百川。
古之仁者,如孔子、老子、孟子等,皆以宽广之胸怀,为后世所敬仰。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此三者之风骨,皆以宽广之胸怀,体现了仁者之情怀。
风骨翻译文言文
《风骨论》夫风骨者,人心之基,文辞之本也。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然风骨何在?盖在于立言有物,立行有则。
夫立言有物,则文辞不虚。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是以文章必有所本,有所取材。
取材于天地,则得之自然;取材于人事,则得之真情。
是以文章之有物,犹如人之有德,德不孤,必有邻。
立行有则,则风骨自显。
古人云:“行成于思,毁于随。
”夫行成于思,则必慎于言,谨于行。
慎言则不乱,谨行则不苟。
是以立行有则,风骨自生。
夫风骨,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以学者,当虚心求教,博采众长。
取诸百家,熔于一炉,方能炼就真金。
风骨者,文章之魂也。
文章有魂,则生气勃勃,历久弥新。
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是以文章有魂,必以仁为本,以诚为质。
夫风骨,非徒文辞之美也,亦在乎道德之高。
古人云:“文以载道。
”是以文章之美,在于道德之高,在于情操之真。
道德之高,如松柏之常青;情操之真,如水镜之无尘。
然风骨之成,非易事也。
须砥砺以志,磨砺以行。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
”是以学者,当勤于修身,俭于养德。
修身以立本,养德以全真。
总之,风骨者,文章之灵魂,道德之基石。
学者当以风骨为志,以道德为本,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流芳百世。
(注:本文为虚构文言文,旨在阐述风骨之重要性,并非真实史料。
)。
文心雕龙风骨篇简介
文心雕龙风骨篇简介
“风骨”是指文章的骨气。
文章的骨气和风格,是一致的,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把“风骨”作为一种类型来论述。
刘勰说:“夫气有刚柔,有盛衰,有刚健,有柔顺。
……刚则气正而志清,柔则气顺而体顺。
故刚则如铁,柔则如棉。
”(《神思篇》)刚健和柔顺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刚健的人志气坚强;柔顺的人气质和顺。
刚健的人气度爽朗;柔顺的人气质柔和。
刚健和柔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都有各自合适的表现方式。
“风”是指风气、风气之盛;“骨”是指精神、意气;“风”和“骨”是两个方面,因此在论述文章的骨气时,还要包括文章精神方面的内容。
《风骨篇》主要论述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风格的原因。
首先分析了“风”与“骨”在性质上的差别:刚健指精神气魄上的刚健;柔顺指气质性情上的柔顺。
—— 1 —1 —。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之二十八》“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之二十八》“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文心雕龙·风骨之二十八》1.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2.《文心雕龙》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
他的“风骨”论得到了初唐诗人____________的继承和发展。
3.作者认为如果写作没有“风骨”会怎么样?【答案】1.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2.刘勰;陈子昂3.那华丽的辞采就会暗淡而不鲜明,也不会有声韵之美。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这是考查学生的文言断句能力。
首先结合语境理解画线部分的意思,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结合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表对话的词语“曰”“云”、对称的句式、顶针的修辞等进行断句,断句的时候要秉持先易后难的原则。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这段话是说“所以,深感动人的叙述情怀,必须从有感化力量的风力开始;反复沉吟地铺陈文辞,没有比注意骨更重要的了。
所以文辞需要有骨力,好像人的形体需要竖起骨架一样,表达感情的需要含有风力”,圈出句子之中的名词或代词,如“情”“风”“骨”“骸”“风”等,再分析句式,由后文的“犹形之包气”可以断出“如体之树骸”,“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和“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的结构一致,且“故”意思是“因此”,一般放在句首,就可以把“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这几句断开;再分析前面几个句子,从所断开的句子和文段中的其他句来看,本文以四字句居多,“风”是名词,“乎”相当于“于”,“始乎风”是状语后置句,故可以在“风”后断开,“必”意思是“一定,必须”,“必始乎风”意思是“必须从有感化力量的风力开始”,这又断开一处。
文心雕龙风骨原文译文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的文学评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其中“风骨”一词出自《文心雕龙·风骨》篇。
以下是《文心雕龙·风骨》篇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风骨者,言辞之标表,情志之确序。
盖风者,气之清浊;骨者,辞之劲健。
清浊者,音律之高下;劲健者,文词之勇怯。
故风骨之辩,如音律之辩高下,文词之辩勇怯也。
译文:
风骨,是指文辞的标致和情志的坚定。
风,是指气的清浊;骨,是指辞的刚健。
清浊,是指音律的高低;刚健,是指文词的勇怯。
所以,风骨的辨别,就像音律的辨别高低,文词的辨别勇怯一样。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主要论述了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风骨是评价文章品质的重要标准,是文章的精髓所在。
风骨的表现,既取决于作者的气质,也取决于作者的文辞修养。
只有具备良好的风骨,文章才能具有真正的艺术魅力。
《文心雕龙·风骨》原文翻译
《⽂⼼雕龙·风⾻》原⽂翻译风⾻《诗》总六义,风冠其⾸,斯乃化感之本源,志⽓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
故辞之待⾻,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
结⾔端直,则⽂⾻成焉;意⽓骏爽,则⽂风清焉。
若丰藻克赡,风⾻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其为⽂⽤,譬征鸟之使翼也。
故练于⾻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难移,结响凝⽽不滞,此风⾻之⼒也。
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之征也。
思不环周,牵课乏⽓,则⽆风之验也。
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髓峻也;相如赋仙,⽓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遒也。
能鉴斯要,可以定⽂,兹术或违,⽆务繁采。
故魏⽂称∶“⽂以⽓为主,⽓之清浊有体,不可⼒强⽽致。
”故其论孔融,则云“体⽓⾼妙”,论徐⼲,则云“时有齐⽓”,论刘桢,则云“有逸⽓”。
公⼲亦云∶“孔⽒卓卓,信含异⽓;笔墨之性,殆不可胜。
”并重⽓之旨也。
夫翚翟备⾊,⽽翾翥百步,肌丰⽽⼒沈也;鹰隼乏采,⽽翰飞戾天,⾻劲⽽⽓猛也。
⽂章才⼒,有似于此。
若风⾻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则雉窜⽂囿;唯藻耀⽽⾼翔,固⽂笔之鸣凤也。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
昭体,故意新⽽不乱,晓变,故辞奇⽽不黩。
若⾻采未圆,风辞未练,⽽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成经矣?《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
”盖防⽂滥也。
然⽂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
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
若能确乎正式,使⽂明以健,则风清⾻峻,篇体光华。
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赞⽈∶情与⽓偕,辞共体并。
⽂明以健,珪璋乃聘。
蔚彼风⼒,严此⾻鲠。
才锋峻⽴,符采克炳。
译⽂《风⾻》是《⽂⼼雕龙》的第⼆⼗⼋篇,论述刘勰对⽂学作品的基本要求。
全篇分三个部分。
第⼀部分⾸先说明风⾻的必要性。
所谓“辞之待⾻”,就是指⽂辞的运⽤必须有⾻⼒;“情之含风”,则指思想感情的表达,要有教育作⽤。
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雕龙风⾻第⼆⼗⼋原⽂,全⽂赏析,翻译注释【原⽂】诗总六义,风冠其⾸①,斯乃化感之本源,志⽓之符契也②。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③铺辞,莫先于⾻。
故辞之待⾻,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④。
结⾔端直⑤,则⽂⾻成焉;意⽓骏爽⑥,则⽂风清焉。
若丰藻克赡⑦,风⾻不飞,则振采失鲜⑧,负声⽆⼒。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譬征鸟之使翼也。
【注释】①风冠其⾸:“六义”的次序按照《⽑诗序》是风、赋、⽐、兴、雅、颂,风居⾸位。
②志:情志和⽓势。
⽓:个性、⽓质。
符契:信约,指作品和志⽓⼀致。
符,古代的凭信之物。
契,约券。
③沉吟:低声吟咏。
④形:指⼈的形体。
⽓,⽓⾎之⽓。
这句⽐喻风对⽂情即⽂章内容的重要。
⑤端直:端正有⼒。
⑥骏爽:明快爽朗。
⑦丰藻:辞藻丰富。
赡:富⾜。
⑧鲜:明。
【译⽂】《诗经》包括风、雅、颂三种体裁和赋、⽐、兴三种表现⼿法,“风”排在第⼀位。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是感化的根本⼒量,是志⽓的具体体现。
所以,深感动⼈的叙述情怀,必须从有感化⼒量的风⼒开始;反复沉吟地铺陈⽂辞,没有⽐注意⾻更重要的了。
所以⽂辞需要有⾻⼒,好像⼈的形体需要竖起⾻架⼀样;表达感情的需要含有风⼒,犹如⼈的形体要包含有⽣⽓⼀样。
措辞端庄正直,正确有⼒,是⽂章的⾻⼒形成的缘故;表现思想感情明快爽朗,有⼒感⼈,是⽂风清新的缘故。
如果⽂辞藻艳丰富,⽽风⾻不能飞动,那振振的辞采是暗淡⽽不鲜明的,也不会有声韵之美。
所以运思谋篇,务必充分保持充沛的⽣⽓,刚健的⽂辞切实地表达思想感情,⽂章才有新的光辉。
“风”、“⾻”对⽂章的作⽤,好⽐健飞的飞鸟使⽤有⼒的双翼⼀样。
【原⽂】故练于⾻者,析①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难移,结响凝⽽不滞②,此风⾻之⼒也。
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③,则⽆⾻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④乏⽓,则⽆风之验也。
昔潘勖锡魏⑤,思摹经典⑥,群才韬笔,乃其⾻髓峻也⑦;相如赋仙,⽓号凌云⑧,蔚⑨为辞宗,乃其风⼒遒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骨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符契:古时君敕臣,书写命令于竹简之上,一分为二,君臣各执一份,他日检验,或赏或罚。
《毛诗序》:风,风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怊怅:悲恨
沈:沉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四句互文:文辞正直端正,意气俊爽豪迈。
】
典型例:屈原厌恶楚王朝的腐朽,虽被谗放逐,仍心系宗邦,不变心从俗,著《离骚》以发布其“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离骚》成为“金玉相质”的“奇文”。
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之做《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这是作者“意气”的豪迈,使文辞正直,而风骨美善、纯请的典型。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克:能
赡:充足
振采:发布文采
【针对晋宋以来形式主义猖獗,玄风侵袭,作者意气萎靡,作品内竭外奢,有欠振作。
】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缀虑:构思
辉光乃新:比喻文采
征鸟:郑玄注“或曰鹰”。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练:通达
结响:协调文辞的生律
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译:文章的意义贫乏又雕饰淫奢,以至于繁杂失去统序,这是文辞无骨的表现。
作文的思想不够精密周到,文风阴沉而意气不骏爽,情绪渺茫而不振奋人心,是文辞无风的表现。
【文辞之肥源于义之不定,剪之不当,不得要约】
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
典故1:潘勖为汉献帝作赐给魏公曹操之文,思想模拟经典,其他有才力的作者都收笔而不作文了,这是其文骨髓遒峻的结果。
典故2:司马相如以汉武帝好仙道而仿屈原《远游》作《大人赋》,其文气放旷清高,称为辞宗,是其文风力遒劲所致。
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
【如果修辞失正,立言无物,空有华丽雕饰而无所取】
“风”和“骨”是可以相互独立的因素,二者与文章的内涵并不一定完全相关。
潘勖文为权臣曹操歌功颂德,但因其文思模经典,语言简雅质朴,而被刘勰评之“骨髓峻”;司马相如《大人赋》因无劝谏作用而被视为颂,而因其文文丰而不淫被评“风力遒”。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
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
”并重气之旨也。
【以曹丕的文气论来论证上文“意气”是风骨的决定因素】
曹丕称,文以气为主,而气的清浊(优劣)是有着天赋的根源,是不可以后天勉强而得到的。
所以评价孔融,此人“为人性近高明也”,他的天赋才性高明
美妙;评价徐干,此人为人恬淡优柔性近舒缓;评价刘祯则说其人“有逸气”。
而刘祯评价孔融之文,推崇备至,认为其文包含真正的天赋。
(范文澜注本:“气之清者”即上文意气骏爽而文风清者。
)
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于此。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翚翟:羽毛色彩美丽的山雉。
比喻文采的完美。
翾翥:飞翔
肌丰:比喻肥辞
鸷:上文之鹰隼
唯藻耀而高翔:既要有五彩的羽毛又要能一飞冲天,比喻既要有风骨,又要有文采。
【此段详谈对“采”的重视,要求其与风、骨相结合】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互文),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
孚甲:化生
要求学习并提炼经典,以及诸子、史传的修辞和文采,承上古文风,深切通晓星闻过程,并且能委婉的表现文章体势,这样才能化生新意,构思修炼出巧妙的文辞。
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
(互文)
【刘勰论文辞强调“自然会妙”,反对矫揉造作,以经典为最高典范,同时借鉴诸子、史传之文等。
】
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
驰骛:汲汲追逐
【针对刘宋以后文坛形式主义日炽的现状而深恶痛绝之,在前文讲了天赋、情志、艺术技巧后,要求遵循经典旧规。
】
作者片面追寻作文之新之奇,即使能够获得一些“意气“,也会有很多修辞方面的危险。
忽视经典旧规而凭空生出的奇怪文辞,这样奇怪的做法不能成为行
文之法则。
《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
”盖防文滥也。
文辞的修饰,应以体要为准则,不能只好怪异诡异。
【反对当时趋新、随意、形式华丽的文风,这是刘勰贯穿全书的思想】
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
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
明者弗授,学者弗师:明白文章之法的人不愿传授,学习的人囿于所好而不虚心学习。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
确乎:坚定
赞曰∶
情与气偕,辞共体并。
文明以健,珪璋乃聘。
风是情所派生,二者相偕相生;体为修辞所遵循,文章才能鲜明刚健;美好的文采才能如骏马驰骋。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
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为情而造文,兴旺文辞的风力,严峻文辞的骨鲠,作者才气之锋芒突出峻立,文采能鲜明。
关于“风”与“骨”:
风骨
黄侃风即文意
(或指文章内容)
骨即文辞(或指文章形式)
范文澜等
傅庚生风之蓄发者,犹“思想”也骨,犹“章法”也刘永济、廖仲安、刘国盈风是情志(主观内容)骨是事义(客观内容)
(对其解释开始向美学要求转变)
周振甫感动人的力量,符合情志与
才气,与内容有关是对构辞的要求,用辞精炼才
有骨
王运熙思想情感表现的明朗语言质素、劲健有力童庆炳风是情的内质之美骨是辞的内质之美吴林伯风比作品的文辞及感染力骨比文辞之内容
全篇阐释“风”与“骨”的句子:
①《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②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③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④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⑤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⑥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⑦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⑧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
风骨
参考文献:
《文心雕龙风骨群说辨证》陈耀南《文心雕龙风骨诸家说辨证》郁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