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古诗词10首之浣溪沙翻译【宋】苏轼
苏轼的《浣溪沙》的全文翻译
苏轼的《浣溪沙》的全文翻译.全词原文如下: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宋代苏轼所作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全文白话翻译: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
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浣溪沙》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翻译】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伸出嫩绿的芽儿。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着反东,向西奔流呢!因而不必为时光流逝而烦恼,以白发之身愁唱黄鸡之曲。
《浣溪沙·端午》朝代:宋代作者: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飘落的梨花告知清明的到来。
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这是这组《浣溪沙》的第一首,苏轼将路上所见所闻,描写得非常细致,深红的太阳,碧绿的清溪,娇憨的顽童,白发的老翁,在野地里撒欢的麋鹿,与人同乐的猿猱,一句一景,有远有近,有动有静。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更是求雨成功后的景象,而“黄童白叟聚睢盱”,则是人们面对这种盛况时的欢欣和喜悦。
浣溪沙 (苏轼) 原文和译文
浣溪沙 (苏轼) 原文和译文苏轼写的浣溪沙一共有五首,这是第四首,是在作者所辖地区发生重大灾情的情况下写的。
下面是关于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低人渴漫思茶,呼救何况野人家。
译文及注释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要随便回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叩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不可以给碗茶?注释徐门:即为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编织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存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赏析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就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下的。
按照当时的盲从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必须向“龙王爷”祈雨;下了雨,又必须向“龙王爷”谢雨。
这首词就是苏轼存有一次途经农村回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苏轼《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苏轼《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浣溪沙作者: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潇潇一作:萧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苏轼注音:shān xià lán yá duǎn jìn xī ,sōng jiān shā lù jìng wú ní ,xiāo xiāo mù yǔ zǐ guī tí 。
shuí dào rén shēng wú zài shǎo ?mén qián liú shuǐ shàng néng xī !xiū jiāng bái fā chàng huáng jī 。
浣溪沙苏轼翻译: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浣溪沙苏轼字词解释: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布谷鸟。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苏轼赏析: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
浣溪沙宋苏轼译文
浣溪沙宋苏轼译文1.《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1.原文: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注释:1.蕲(qí)水:县名,今湖北省浠水县。
2.浸:泡在水中。
3.萧萧:形容雨声。
也可写作“潇潇”。
4.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5.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6.白发:老年。
7.唱黄鸡: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长久。
因黄鸡可以报晓,代表时光的流逝。
3.译文:游览蕲水的清泉寺。
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兰草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
傍晚,下起了小雨,松林中传出杜鹃鸟的叫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流淌呢!所以,不要在年老时感叹时光的流逝。
2.《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1.原文: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2.注释:1.晓寒:早晨的寒冷。
2.媚:这里是使动用法,使…… 妩媚、动人。
3.洛:洛河,源出陕西,流经河南入黄河。
这里是指洛河的水流入淮河。
4.漫漫:水势浩大的样子。
5.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6.午盏:午茶。
7.蓼(liǎo)茸:蓼菜的嫩芽。
8.蒿笋:蒿茎与笋。
9.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3.译文: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跟泗州刘倩叔一起游览南山。
冬天早晨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似在向放晴的沙滩献媚。
洛涧入淮后逐渐变得广远无际。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如翡翠般的春蔬,这野餐的味道着实十分爽口。
而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苏轼写的浣溪沙一共有五首,这是第四首,是在作者所辖地区发生重大灾情的情况下写的。
下面是关于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及注释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注释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赏析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
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
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
浣溪沙 宋苏轼翻译
1、《浣溪沙》意思是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
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2、原文: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
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六年级下册浣溪沙的诗意
六年级下册浣溪沙的诗意
一、浣溪沙诗意:
去蕲水县的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感慨时光流逝。
二、原文: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三、赏析: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浣溪沙》苏轼诗词原文翻译与赏析
《浣溪沙》苏轼诗词原文翻译与赏析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字词解释:簌(sù)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缫(sāo)车:缫丝车,抽丝工具。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野人:农夫。
作品翻译: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
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作品赏析:此词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
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及翻译
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及翻译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浣溪沙》古诗意赏析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辞海》1989年版)【注释】蕲水清泉寺:在今湖北浠水县。
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曾游此寺。
“蕲”,音qí。
兰芽:兰草的嫩芽。
萧萧:形容雨声。
暮雨:傍晚下雨。
苏轼的浣溪沙文言文翻译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时的花叶尽堪怜,红艳袅娜浑无力。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
清晨时分,细雨斜风,带来丝丝寒意。
淡薄的烟雾缭绕,稀疏的柳条轻拂着晴朗的河滩。
正值春日,盛开的花朵和嫩绿的叶子都值得怜惜,它们红艳袅娜,却显得无力。
春水流淌,落花飘散,春天即将离去。
这景象宛如天上人间,美不胜收。
苏轼在这首《浣溪沙》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景象。
以下是具体翻译:
1. 细雨斜风作晓寒:清晨时分,细雨斜风,带来丝丝寒意。
其中,“细雨”形容雨势不大,斜风则指风向不正,使得寒意更加浓重。
2. 淡烟疏柳媚晴滩:淡薄的烟雾缭绕,稀疏的柳条轻拂着晴朗的河滩。
这里的“淡烟”和“疏柳”形象地描绘了春日的景色,而“媚晴滩”则表现了自然之美。
3. 入时的花叶尽堪怜:正值春日,盛开的花朵和嫩绿的叶子都值得怜惜。
其中,“入时”指正值盛开之际,“堪怜”表示怜爱。
4. 红艳袅娜浑无力:红艳的花朵娇艳动人,但似乎显得无力。
这里的“袅娜”形容花朵姿态优美,而“浑无力”则表达了花朵的柔弱。
5. 流水落花春去也:春水流淌,落花飘散,春天即将离去。
这里以流水和落花象征春天的逝去。
6. 天上人间:这景象宛如天上人间,美不胜收。
这里的“天上人间”形容美景如画,令人陶醉。
总之,苏轼的《浣溪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这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堪称古典诗词的佳作。
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及翻译
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及翻译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浣溪沙》古诗意赏析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辞海》1989年版)【注释】蕲水清泉寺:在今湖北浠水县。
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曾游此寺。
“蕲”,音qí。
兰芽:兰草的嫩芽。
萧萧:形容雨声。
暮雨:傍晚下雨。
浣溪沙苏轼细雨斜风作晓寒译文
浣溪沙苏轼细雨斜风作晓寒译文
原文: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译文: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
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
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注释:
1. 浣溪沙:词牌名。
2. 晓寒:早晨的寒冷。
3. 淡烟疏柳:淡淡的烟雾,稀疏的柳树。
4. 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使……妩媚。
5. 晴滩:初晴后的沙滩。
6. 入淮清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7. 漫漫:水势浩大的样子。
8. 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9. 午盏:午茶。
10. 蓼(liǎo)茸:蓼菜的嫩芽。
11. 蒿笋:蒿茎。
12. 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或自食,称春盘。
13. 清欢:清淡的欢愉。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浣溪沙苏轼全文翻译: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
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
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原文: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1.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2.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3.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4.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5.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6.漫漫:水势浩大。
7.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8.午盏:午茶。
9.蓼(liǎo)茸:蓼菜嫩芽。
10.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赏析: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
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
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
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作者从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
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
“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
句中的“清洛”,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临淮)不近,非目力能及。
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浣溪沙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浣溪沙】
苏轼
游罢观音山,步出南禅寺。
忽闻古寺钟声,远来相送。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翻译:
【浣溪沙】
苏轼
游览观音山之后,漫步走出南禅寺。
忽然听到古寺的钟声,远远传来相送。
离别都门已有三年,踏遍天涯红尘。
依旧一笑,化作春天的温暖。
无波如同古老的水井,有节操如同秋天的竹子。
惆怅的孤帆在夜晚启程,送行的月光和淡淡的云彩。
在酒杯前无需皱眉,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旅之人。
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表达了词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友情、岁月的感慨。
上片写游览观音山后的感悟。
词人游览观音山,南禅寺钟声响起,仿佛在送行。
离别都门已有三年,但词人并未沉溺于离别之苦,反而以一笑作春温,展现了词人豁达的情怀。
下片写人生感悟。
词人将人生比作逆旅,自己也是行旅之人。
这里的“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理解,即人应当心如古井,波澜不惊,同时要有节操,如秋天的竹子般坚韧。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描绘了离别时的景象,月光和云彩显得淡然,突显了词人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最后一句“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即人生短暂,无需为琐事发愁,应以淡泊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
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人生观。
苏轼的《浣溪沙》翻译
苏轼的《浣溪沙》翻译苏轼的《浣溪沙》翻译《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中的一首。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苏轼的《浣溪沙》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翻译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注释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苏轼浣溪沙译文
苏轼浣溪沙译文苏轼浣溪沙译文老又如何?依然可以左牵黄右擎苍,努力进取。
谁说人不似花,再无少年时?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本身。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浣溪沙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子规:布谷鸟或杜鹃鸟。
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
“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门前流水尚能西:此句当为写实。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
“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谁说人老不能回到少年时代?)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年老,感慨时光的流逝。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赏析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
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
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
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
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
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
苏轼《浣溪沙》翻译赏析
苏轼《浣溪沙》翻译赏析苏轼《浣溪沙》翻译赏析1浣溪沙作者: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潇潇一作:萧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苏轼注音:shān xià lán yá duǎn jìn xī ,sōng jiān shā lù jìng wú ní ,xiāo xiāo mù yǔ zǐ guī tí 。
shuí dào rén shēng wú zài shǎo ?mén qián liú shuǐ shàng néng xī !xiū jiāng bái fā chàng huáng jī 。
浣溪沙苏轼翻译: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浣溪沙苏轼字词解释: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布谷鸟。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苏轼赏析: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
《浣溪沙》苏轼古诗原文及翻译(原文表达了什么意思)
《浣溪沙》苏轼古诗原文及翻译(原文表达了什么意思)苏轼《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浣溪沙游蕲水⑴清泉寺,寺临兰溪⑵,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⑶春雨子规⑷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⑸。
注释⑴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⑵兰溪:《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
”⑶潇潇:形容雨声。
一作“萧萧”。
⑷子规:杜鹃鸟,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布谷等。
⑸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流逝。
简析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春三月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
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最豪放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乐山市眉州)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dān)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浣溪沙苏轼翻译
浣溪沙苏轼翻译。
“浣溪沙”是苏轼笔下的一首抒情诗,其内容唱出了苏轼对浣溪
沙美景的赞美、对对朋友不舍的感人离别,也抒发了他面对秋天状况
的委婉哀思。
秋风袭来,苏轼看到了浣溪沙的美景。
风催落叶染空虚,沙边洲
头的浅浅的绿,连生未割的椰结葱,更显得素雅矜贵。
苏轼也回忆起
他和朋友在这美景里浅谈旧友,还有他曾经多么喜欢这里秋风秋雨,
心情便似涛浪浮萍一般在沙滩上步行,怡然自得。
可几转眼,余音绕梁,朋友们纷纷失聚,令人难过不舍。
苏轼在想,今番回顾,望的不到的人,叹的又是何年花了?去的友不能再期,又将发几许?更多的,是对沧海桑田见证,令人心痛的思绪和未了的
思念之情。
凭着手稿,苏轼一个人站在沙滩上,拢眉添眼,涕泪湿衣衫,再
也驱不开那美景与离别的滋味。
而他把这一切写入诗里,也反映出对
秋天状况的委婉怅然若失,又充满相思的哀恸。
这一抹秋风不停吹着,他的诗,却更让浣溪沙洲头的贤达深有同感,流传了千古,又永久留存了无言的相思。
浣溪沙苏轼古诗全文意思解释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全词的意思解释如下: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
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这首词的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下阕却笔锋一转,开始感叹人生易老,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全词在布局上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一气呵成,表达出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山 脚 下 兰 草 嫩 芽 入 小 溪 ,
含
人
生
哲
理
的
小
词
������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 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 ������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 泥”。 ������ ������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 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 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 以抒写羁旅之思。 ������
游蕲(qi)水清泉寺,寺 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
������
体
������
������
������
������
译
现
文
了 作 者 热 爱 生 活 、 乐 观 旷 达 的 人 生 态 度 。
������ ������
赏 析 一 : 这 是 一 首 触 景 生 慨 、 蕴
������
不 必 烦 恼 叹 白 发 , 多 愁 唱 黄 鸡
门 前 流 水 还 能 执 著 奔 向 西 !
谁 说 人 老 不 可 再 年 少 ?
傍 晚 细 雨 中 杜 鹃 阵 阵 啼 。
松 林 间 小 路 清 沙 净 无 泥 ,
������ 4.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 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 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 “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 ������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 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 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 发,悲叹衰老。 ������ ������ 写作背景: ������ ������ 词人远谪 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 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