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一、文化遗产概论: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

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1、有形文化遗产:

湖南古来被视为“南蛮之地”,被认为是不开化的地区。但是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湖南历史上就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文化成就,在这些文物中,仅世界之最级的珍

品就有: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样本——永州市道县寿雁镇玉蟾岩出土的水稻样本,距今

已有大约1.5万年;世界上最早的陶片——永州市道县玉蟾岩发现的古人类使用过的

陶片,距今已有大约1.4万年;世界上最早最大的青铜乐器——长沙市宁乡县月山铺商墓中出土的象纹大铜铙,高 103.5厘米,重221.5千克;世界上最早的铸铁容器——长沙市杨家山战国楚墓中出土的铸铁鼎,距今大约二千四百余年,等等。

2、无形文化遗产:

民间灯会与益阳“舞虾”:元宵灯会,俗称“闹元宵”、“闹社火”、“玩龙灯”、“耍花鼓灯”、“故事会”、“抬故事”、“闹龙灯”等等。

盛唐之时,闹龙灯之俗已在湖南盛行了。清嘉庆二十二年《湘潭县志》载:“上元,祀太一神,食浮圆子。向夕,六街三市,竞赛花灯,及花爆烟火诸杂剧。故褚遂

良《潭州偶题》云:‘踏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唐时风俗已如此。”褚

遂良(596-659年)是唐代的著名书法家,曾为黄门侍郎、尚书右仆射,他59岁时曾

被贬为潭州都督。他在长沙看到的“九衢灯火”即是春天的灯会。

灯节源于原始人类的火把节。从火把到龙灯,春天的祭祀渐渐世俗化,进入了人们的休闲生活;祭日成为了节日,仪式成为了娱乐;度过了漫长寒冷的冬天,迎来了

阳光明媚的春天,人类有理由在这样的节日里尽情地欢乐。

人们常说:过年过年,只有过完了正月十五才算是过完了年。因此,在吃饱了、

吃好了、吃腻了的除夕、新年大餐之后,人们合家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他们充分发

挥出了自己的才智,开始制造精神上的享乐。因此,到了正月十五的这一天,玩灯、

赏灯、比灯、赛灯,成为了节日新的主题;而尽情忘我的狂欢,却超越于灯节之上。

民间的龙灯,更为热闹。湖南乡村农家从农历正月初一起就陆续出动,称“闹春”、“闹花灯”、“闹元宵”,直至正月十五日为止,洞庭湖一带一些地区,农历二月二仍有龙灯、花鼓出现。

益阳的龙灯同样历史悠久。农历正月十五日赛灯、闹元宵,居民多以居住地域为界,出动龙灯、鱼灯、虾灯、狮子灯、虎灯、枙子灯等,各具风采。湖区居民则于当晚点燃若干干柴、火把、马灯,于河堤两岸蜿蜒飘游,火光通明,如同白昼。两岸赛灯,常有骂灯之俗。

在益阳城区,正月十五达到灯会高潮。各路游行队伍,相对集中,然后向市中心出发。游行队伍以“三眼铳”和“耍流星”开路。三眼铳为铁制炮筒,内置引线、火药和黄土,响声巨烈。“流星”分水流星和火流星两种,耍流星的人手持一根绳索,两头各系一只小钵,内放水、或炭火,双手舞动,用于开路。夜晚火流星舞动,火星飞溅,能在拥挤的人流中打开一条出路。游行队伍接着是敲锣打鼓和各式各样的民间表演项目,如踩高跷、地花鼓,采莲船、舞龙、耍蚌壳、耍虾子、舞春牛等。队伍所到之处,鼓乐震天,人群聚集,通宵达旦。

隆回崇木凼古树林:花瑶山寨里的亮丽文化景观

在邵阳市隆回县西北部高寒山区的虎形山上,居住着一支与瑶族其它分支不同的“过山瑶”。他们世世代代封闭在赖以生存的山寨里,忠实地承袭着先祖最为古朴纯真的民俗与民风。因寨子里的妇女们服饰独特、色彩艳丽,被称为“花瑶”。千百年来,这里的百姓视古树为生命,继承着“砍树宁肯砍人”的护树传统,使这片土地上的树木经千百年风霜雨雪依然沐浴着今日阳光的雨露,形成了崇木凼古树林这片花瑶山寨里的亮丽文化景观。

崇木凼古树林座落在虎形山瑶族乡瑶族聚居地,现存树林面积3.8公顷,有百年古树325株,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28株,最古老的树距今已达1000多年。林中古树多为常绿、落叶、高矮杂生,以水青冈和白栎为最多,四季景象更迭。树林中既有清光绪九年伫立的禁林石碑,也有“同蔸生异树,树腹长青竹”的古树奇观,还有花瑶人根据树冠、树枝、树根和树干的形态而命名的“千年富翁”、“天罗地网”、“银蛇拱地”、“天女散花”等。一棵棵古树枝繁叶茂,绿意苍翠,瑶家山民不时也和着那沁凉的绿荫,前来林中绣花、聊天,或以歌当对寻觅心上人,构成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自20世纪90年代未起,崇木凼古树林的知名度日渐提高,从封闭的虎形山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崇木凼古树林也以其景观的亮丽和文化的丰富作为瑶乡五景之一而成功晋升国家级名胜风景区。2009年,崇木凼古树林又被作为特殊的文化景观推荐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

(一)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

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饮食文化、土特名优、手工艺、民

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

的冲击,伴随而至的色情、暴力等外来文化糟粕对当地社会文化特别是对旅游业的发

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冲击力不可低估。

(二)管理跟不上,落实不彻底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全面、管理跟不上等,会给旅游带来压力。在旅游

发展中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问题值得人们关注。对旅游资源

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超过接待地的接

待能力,超负荷运营,给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人文景

观的破坏等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绿化不够、垃圾问题、河流污染已成为普遍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的不断增多,大

城市不断的扩张,在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一些城市更新的盲目性和决策的

局限性,再加上设计的落后,各地争相模仿,出现了“千城一面”、“大拆大建”的

现象,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许多城市正在渐渐地消失它的历史和地方

特色,历史的城市中心正在逐渐失去它的功能,出现城市中心区衰败的现象,这是就

需要对城市进行更新,既然要更新,就必须对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景观等进行保护。

湖南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湖南面临着国际文化

的冲击:如何积极应对、合理取舍成为规划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这个重要阶段,我

们更应该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和思想,以寻求中国国情的城市更新与保护路径。

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

发展研究起步较晚,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尚未建立起一

套立法、资金、管理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相对比较完善的保护制度。

我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保护文物古迹。包括古建筑、古葬墓、古文化遗址、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第

二层是保护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第三层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产物,是每个活着的人理解自己文化根源的其实

和依据,是思考自身未来的教训和参照,因而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而且他们所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