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
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
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
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
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
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
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
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
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
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
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据前不久文化部公布的数字,中国大陆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近40万处,可移动馆藏文物2000多
万件,全国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2处,103座历史文化名城。这
些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和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树立起中华民族奋发有为的世代风范。
通过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回溯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考察中华文明的历史与前途,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与时俱进
的紧迫感,振奋民族意志,激扬民族精神。对外宣传国家文化遗产
保护,就是展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绵长的文化创造,展示我
们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在世界上高扬中国人
的精神旗帜。
在实践中,西方强势文化在其经济实力的推动下,日益向外扩张,进逼弱势文化,向落后国家渗透价值观,播撒种族文化优胜论,歪
曲科学的历史观和发展观。
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存、整理和检录、分析,总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生命延续活力和方式,比较各种文化模式的特点、向度
和功能,就能够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坐标中,给予它们合理定位,
促进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和相互学习借鉴,倡导一种多元共进、和谐
发展的文化观念和文明关系。
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也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文化样式的特色所在。在中国,这就落脚在通过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我们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与和平发展的文化底蕴。
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利于展示中国的科学发展观。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符号载体,是其原生时代人类活动的客观记载,具有稀缺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文化遗产必须得
到有效保护,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然而,为发展经济而漠视
甚至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却屡屡发生。
“历史精神的本质并不在于对过去事物的修复,而在于与现实生命的思维性沟通。”2这就是在理想状况下文化遗产业的基本社会
功能,也是我们必须对其真确性加以保护的意义所在。保护的目的
是为了发展,为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幸福,使人类创造出更多、更
高级的文明。这也是中国当前倡导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要正确估计文化遗产自然损毁程度,正确测算环境的合理承载能力,正确评估发掘文化遗产
的技术要求,有计划地、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使文化
遗产的保护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以此具体地对外宣传中国文化遗
产保护,可以把我们这样的科学发展观直观地展示于世界。
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利于展示中国和谐的民族与国际关系。
文化相对稳定的存在形态是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的主体则是某个特定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可以折射为文化关系。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可以再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从而体现中国多民族的且与国际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榜上有名。前者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东
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它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间相
互传播、交融的历史。“蒙古族长调民歌”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作为现存的跨境分
布的文化形式,是中国首次与外国联合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是中
蒙两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看了“保护文化遗产现实意义”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