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间宗教特征概略

合集下载

民间信仰在明清时期的社会作用分析

民间信仰在明清时期的社会作用分析

民间信仰在明清时期的社会作用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它们分别代表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兴起和衰落。

在明清时期,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探讨它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将从它的起源、特点、表现形式和社会作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民间信仰的起源和特点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远古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中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和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些特点和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间信仰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

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度,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都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地区的民间信仰也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和风情。

其次,民间信仰是群众自发形成和发展的。

在中国古代的王朝政权和官方教派的压制下,民间信仰往往只能是自发形成和发展的。

人们根据自己的信仰和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信仰内容和仪式风格,形成特有的信仰传统。

最后,民间信仰往往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灵异信仰等传统信仰密切相关。

这意味着民间信仰往往有着强烈的本土性和民俗性,它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第二部分:民间信仰在明清时期的表现形式在明清时期,民间信仰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

它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相应的表现形式,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间信仰在宗教方面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

在明清时期,道教、佛教、儒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受到了不同地区和社会阶层人群的广泛流传和接受。

形成了对宗教仪式、祭祀、祈福等方面的深刻信仰。

其次,民间信仰在祖先崇拜和祭祀方面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

在古代中国,祖先崇拜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和观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遵循。

明清时期,祖先崇拜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核心内容,许多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也以此为基础。

最后,民间信仰在道德、伦理和宗教道德方面的表现也非常重要。

在明清时期,伦理、道德、宗教道德等方面的信仰得到了广泛流行和传播。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和巫术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和巫术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和巫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繁荣的时期,众多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逐渐形成。

在这类信仰和宗教中,神仙、祖先与超自然力量被普遍认为是现实生活和宇宙间相互作用的核心。

在中国农村地区,民间信仰和巫术是一种宗教想象力的体现。

一、民间信仰的形成明清时期,中国农民认为自然界和人类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他们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神话系统来解释各种现象和自然规律。

同时,这些信仰也越来越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成为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信仰支撑。

例如,在多灾多难的征租与战争期间,农民们经常会求助于土地神、天后、城隍和其他像地狱里的神祇和鬼魂,来保卫自己和家庭、助力丰收、获得爱情与幸福。

二、巫术的演变和形式作为民间信仰的重要部分,巫术是指一系列为农民服务的魔法和通灵活动。

它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这取决于地区、文化传统和信仰的方向。

在巫术的早期时期,最为常见的技能是巫师通过使用符咒和咒语来加强他们对世界的影响力和掌控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巫术的技能也得到了更新。

现在,巫师们采用更多种类的魔法手段和媒介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

除了祈祷和祭祀外,巫师们还会使用其他工具来加强其魔法的效果,例如盐、蒜和铁等物品。

此外,巫师们还使用各种魔法石、草药、涂鸦和天然物质(如冰和沙子)来影响和控制自然之力。

三、巫术的功能和影响巫术在明清时期的农村地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农民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而且在农业和经济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简单而言,巫师和巫术所提供的服务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疾病治疗、灾难预报、家庭福利、精神健康、商业发展和繁荣等等。

所有这些服务都使得农民和村庄居民更容易获得满意、自主和繁荣感,这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民间信仰和巫术虽然不再是主流文化,但它们依然存在于中国的某些地区。

它们提供了一种传承和维护中华文化传统的方式,同时也是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界复杂性的理解和接纳。

明清道教简介

明清道教简介

明清道教简介道教历史东汉道教两晋南北朝道教隋唐五代道教宋元道教明清道教民国道教当代道教目录1明代道教1.1明代统治者的态度1.2道教管理机构1.3全真与正一的不平衡发展2清代道教3道教走向民间4参考资料明代道教明代道教可划分为前后两段,即以明世宗为界。

世宗之前,道教尚能得到统治者扶持,在上层社会有一定地位,特别是在明世宗时,受到尊崇,道教一度兴盛(主要是正一道)。

世宗之后,道教与统治者的关系日渐疏远,社会地位下沉,加之自身不能作调适更新等原因,道教在组织规模、教理教义等方面走向衰微。

明代统治者的态度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制定了以儒教为主、三教并用的政策。

他运用道教来证明其君权神授,并对正一道优礼扶持。

明成祖朱棣继续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当山宫观,使武当道教兴旺起来。

明代皇帝中最为崇道的当数世宗,可与唐玄宗、宋徽宗媲美。

他喜爱道教斋醮,尤爱建醮时所奏的青词,甚至以此提拔官员,出现所谓青词宰相,如有名的奸相严嵩即以青词起家,终至进入内阁。

世宗又宠信道士,对龙虎山上清宫道士邵元节优礼有加,封为真人,领道教事。

对邵元节推荐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国宣教高士」,领道教事,并特授少保、礼部尚书,加少傅,尊之为师。

世宗还迷信道教方药和各种方术,希望以此求长生,并对进方药方术者封官赏赐。

继世宗之后的穆宗,对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号,夺其印,改为上清观提点。

到神宗时,又恢复正一真人名号,但天师地位已远不如前。

明世宗之后,统治者对道教的崇奉日渐降温。

道教管理机构明王朝在尊崇道教的同时,也加强了对道教的管理,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机构,以强化对道教的约束。

明洪武元年(1368年)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1382年)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改置道录司,掌天下道教。

道录司设左右正一、演法、至灵、玄义等官各二人,其中正一官品最高,为正六品,显示出明室对正一道的器重。

地方上则设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管理道教。

这些机构的官员都由道行高洁、精通经戒的道士担任,负责检束道士行为,核实道观和道士名数,道士申请度牒(道士身份证)等工作。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变迁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变迁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变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民间信仰和宗教变迁的重要阶段。

随着各种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变迁,各地的民间信仰和宗教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本文中,笔者将会从三个方面讨论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变迁。

一、民间信仰与神仙崇拜民间信仰是指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控制,而形成的一系列信仰和行为。

在中国,民间信仰流传广泛,有很多种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神仙崇拜。

在明清时期,崇拜著名历史和神话人物的信仰逐渐普及,例如李冰、文天祥等,以及著名的八仙。

在明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的神仙,人们认为这些神仙能够搬山填海,治病救人,保佑婚姻和平等。

这些神仙崇拜与当地的文化传统有关,深受人们欢迎。

除此之外,民间信仰还与道家和佛教密切相关。

二、宗教变迁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入在明清时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从西方地区传入中国,崇尚异教的信仰也随之出现。

在清朝的后期,这两个宗教各自的领袖进入中国与当地居民交流,并得到不少人的接受。

基督教在华传教由十六世纪后期开始,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徒来自西班牙。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荷兰和美国等国也进入中国,开展基督教事业,包括传教和医疗事业等。

伊斯兰教也在明清时期向中国传入,其中著名的信徒是胡慕义。

他不仅传播伊斯兰教思想,还建立了清真寺,是中国最早的回教寺庙之一。

此外,清代沙俄入侵东北时,大量穆斯林居住在黑龙江和辽宁,建立了多个清真寺。

三、宗教变迁与宗教政策虽然明清时期的官方宗教一直是儒家,但是当时的帝国政府对其他宗教的态度变化多端。

在明朝时期,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持宽容的态度。

但是在清朝初期,由于官方对基督教的反感,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其传播。

直到19世纪中期,清政府才意识到基督教在国外的影响以及此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于是制定了更为开放的政策。

此外,近现代的宗教政策变化也影响到中国宗教界。

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对传统宗教的批评,因此宗教信仰受到了冲击。

明清的民间信仰及其文化表现

明清的民间信仰及其文化表现

明清的民间信仰及其文化表现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民间信仰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及其文化表现。

一、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以及近代化的尝试,都使得民间信仰得以蓬勃发展。

同时,明清时期由于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官方的宗教信仰逐渐式微,相反民间信仰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1. 传统宗教信仰在明清时期,佛教、道教和儒教一直是传统宗教信仰的主流。

佛教在唐宋时期曾经达到巅峰,明清时期虽然有所萎缩,但是在南方仍然非常盛行。

道教则与占卜、算命、巫术等密不可分,是民间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儒教则有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种道德伦理和文化传统的载体,一直保持着其传统地位。

2. 民间信仰除了传统宗教信仰之外,一些民间信仰也被广泛接受和传播。

其中最重要的是拜祖先和拜神。

祖先的崇拜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并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神的崇拜则有时伴随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庆典,被传承至今。

二、明清时期的文化表现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民间信仰表现得最为显著。

1. 四季节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季节庆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些节日和俗套都和民间信仰密不可分。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都是与拜祖先和拜神有关的。

这些节庆通过庆祝和纪念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民间信仰的崇敬和感谢。

2. 文学艺术在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中,民间信仰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例如,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等都是以神话和民间信仰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深刻而有趣的人物形象,是中国文学的珍贵财富。

3. 工艺美术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也受到了民间信仰的影响。

例如,著名的景泰蓝、漆器、雕刻等工艺品,往往都包含着神话和民间信仰的元素。

明清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发展与传承

明清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发展与传承

明清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发展与传承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见证了中国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发展与传承。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宗教信仰共存并融合,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的发展与传承1. 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明清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寺庙的建设与佛教经典的翻译出版成为佛教信仰发展的重要特点。

明朝时期,以云岗、龙门等著名石窟寺为代表的佛教石刻艺术达到了巅峰。

清朝时期,康熙、雍正等君主对佛教保护有加,庆宁寺、灵山寺等名刹得到了大力修复。

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中原地区文化的融合与繁荣。

2. 道教的发扬与创新明清时期,道教成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明朝时期,以郑成功为代表的明朝末年抵抗外敌的英雄被奉为海神,与道教信仰结合在一起。

清朝时期,道教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白莲教等民间信仰与道教融合,形成了新的信仰形式。

3.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传播明清时期,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传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

基督教在南方沿海地区得到了较大的传播,伊斯兰教则在西北地区扩展势力。

在两个宗教的传播过程中,基督教积极吸纳中国土著文化的元素,形成中国式基督教。

伊斯兰教则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回族的独特文化。

二、民间信仰的发展与传承1. 宗族信仰的传承明清时期,宗族信仰在中国社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人们通过祭祀祖先与宗庙的建设维系着家族的传统与血脉。

同时,一些宗族信仰也在地方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地方社会的组织形式。

2. 神仙信仰的扩散在明清时期,一些民间信仰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其中神仙信仰成为一种流行的宗教形态。

尤其是“三教合一”的思想在人们中间得到广泛传播,人们开始信仰和祭祀诸多的山神、水神和星神。

3. 道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明清时期,道教与民间信仰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信仰形态。

在农田开垦、灾害保护等方面,道教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了供奉土地神、山神等信仰。

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信仰及其演变

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信仰及其演变

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信仰及其演变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民间宗教信仰也有着自己的演变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介绍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信仰以及它们的演变过程。

一、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信仰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非常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神灵信仰在明清时期,人们对于神灵的信仰非常深刻,人们相信神灵能够保佑人们的生活和欣欣向荣的生活。

因此人们会进行各种类型的祭祀和祈福仪式,希望神灵能够保佑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有好的生活。

2. 祖先崇拜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祖先崇拜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明清时期,这一信仰得到了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发展,人们会进行祖先祭祀,认为自己的祖先能够保佑自己。

3. 对于命运的信仰在明清时期,人们对于命运的信仰也非常重要。

人们相信自己的命运是由天定的,所以在生活中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冒险和危险。

同时,人们还会进行一些超自然的祈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民间宗教信仰的演变在明清时期,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和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民间宗教信仰的演变历程。

1. 基督教的入侵在明清时期,基督教开始进入中国,这一宗教的信徒开始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基督教也开始与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产生了一些冲突。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的信仰逐渐扩散,其信仰影响逐渐增强。

2. 道家信仰的兴起在明清时期,道家信仰也逐渐兴起。

这一信仰强调个人自我修养,追求精神上的和谐与自由。

道家信仰在明清时期越来越流行,有很多人加入这一信仰团体,认可道教中的一些观念。

3. 新教的兴起在明清时期,新教也开始在中国逐渐兴起。

随着新教信仰的兴起,改革派也逐渐增多。

这些改革派主张废除中国传统的宗教制度,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4. 佛教的影响在明清时期,佛教对于当时的中国宗教信仰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宗教多样性和民间信仰的繁荣达到了高峰,许多民间信仰和宗教现象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

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充斥着各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基督教等等。

其中,佛教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之一。

明清时期,佛教的繁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寺庙建设、僧侣活动、佛教教义的传播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同时,佛教的影响也渗透到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普通百姓们在生活中借助佛教信仰寻求心灵的安慰和宽慰。

很多人会在庙宇烧香、请愿,寻求佛祖的保佑和智慧。

这些追求灵性信仰的行为成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与佛教相伴而行的,还有道教。

道教在明清时期也发展得非常兴盛。

明清时期,道教的初衷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内丹。

由于传授内丹修炼和神仙术的道士,被大量按察使所引用,制作火药,工程,炼丹并不时前往皇帝参与御制药剂和医治皇家疾病,也导致理学过于儒学,科学热烈,也造成明初古代道家的传记著作稀少。

明清时期的道教借助官方支持和庙宇建设,在社会上有了更明显的影响。

门庭若市的道观,以及道教所传授的一系列修行方法和仪式,吸引了众多的信徒。

人们烧香祈福、膜拜神明、参与道教庙会,用种种方式来追求修行的目标。

在明清时期,除了佛教和道教之外,儒家思想也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尽管在宗教领域上,儒家思想并不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宗教信仰,但它却在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塑造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人们高度重视孝道、忠诚和尊重老师。

儒家经典成了读书人的必修课,礼仪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深深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言行之中,成为了民间信仰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除了以上所述的主流宗教信仰以外,明清时期还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宗教现象。

例如,“白莲教”、“天地会”等组织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起来。

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信仰的演变与传承

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信仰的演变与传承

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信仰的演变与传承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时期。

在此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民间宗教信仰也发生了重大的演变和传承。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的演变和传承两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信仰的变化。

一、明清时期宗教信仰的演变1.1 明代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明代是中国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时期,同时这个时期的宗教信仰也经历了巨大变化。

在明代,佛教与道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也导致了中国的宗教信仰更加多元化。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的影响力在中国十分强大,同时道教在民间信仰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明朝晚期,条件较好的家庭为了祈求子女读书、考试,多到庙宇燃香拜佛称「供文」,在一些城镇有铜匠、木工、鞋匠、衣帽匠组成教徒,信奉收买善神仙道教。

许多民众更在现世利益驱动下祭拜“土地公”,认为他们是衣食父母的保护神。

此外,一些少数民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开始传入中国,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2 清代宗教信仰的重心转移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重大的政治变革和思想变革。

同时,宗教信仰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清朝初期,由于满族的施政政策,对于民间宗教信仰的压制较为严厉。

但是随着清朝政权的巩固和稳定,对于宗教信仰的管控逐渐松弛,民间宗教信仰重新开始活跃起来。

清代的重心转移由以前的佛教和道教,转变为以泛神论和家庙信仰为主。

泛神论相信一切事物都有灵性,而家庙信仰则是一种对于祖先的崇拜和尊重。

清朝时期,每个家族都会建立自己的祠堂,祭祖神,维护祖业。

1.3 流通于民间的白莲教与秘密会社除了上述流行宗教信仰,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流通于民间的教派,最具代表性的是白莲教和秘密会社。

白莲教起源于民间,主要由妇女组成,对主流宗教信仰进行了大量的改良。

白莲教中信徒认为世间圣人都是虚伪的,唯一的救世主是弥勒佛。

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特色

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特色

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特色明清时期,中国的民间文化经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民间文化走向了一个高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非常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的诞生和发展。

这些文化和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一、民间信仰的多样性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民间信仰非常多样化。

在这个时期,人们信仰的神明涉及到了各种不同的生命形态,比如动物、自然现象等等。

例如,在江南地区,人们信奉的神明有“白蛇精”、“黑狗王”、“五谷仙”等等;在北方地区,人们信仰的神明则涉及到了“城隍神”、“土地神”等等。

这些民间信仰,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会通过向神明祈求福祉来缓解生活中的困难。

二、剪纸艺术的兴起明清时期,剪纸艺术成为了中国的一种非常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人们都生活在贫困之中,所以很难获得艺术教育。

剪纸艺术的出现,则使普通百姓也可以享受到艺术带来的乐趣。

剪纸艺术的技巧非常简单,但是它的形式却非常丰富。

在明清时期,人们除了剪出一些常规的形状之外,还会剪出一些字母、数字等等形式,这些形式独特而有趣,因此备受欢迎。

三、民间音乐的流行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民间音乐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民间歌曲,例如《梅花三弄》、《采茶歌》等等。

这些歌曲,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受欢迎,而且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除了歌曲之外,民间曲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例如大卡口、评弹等等形式,都成为了当时社会中非常流行的娱乐形式。

四、特色饮食文化的形成在明清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出现了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变化。

例如,在南方地区,人们发明了一些非常传统的糕点,例如“年糕”、“元宵”等等。

这些糕点不仅口味独特,而且有着非常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

除了糕点之外,明清时期的中国还出现了一些非常有特色的饭菜,例如“抓炒”、“焖烧”等等形式。

清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清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清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间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

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交相辉映,在清朝社会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清朝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探讨其特点、影响以及互动关系。

一、宗教信仰1. 佛教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在清朝达到了巅峰。

清朝统治者发扬佛教,并将其视为国教之一。

皇宫内供奉佛像,许多大臣、文人学士皈依佛门。

寺庙建设蓬勃发展,著名的如四川乐山大佛、浙江普陀山等。

同时,佛教也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民间信仰中保留了许多佛教元素,如拜佛、寺庙会等。

2. 道教道教在清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清朝的官方宗教之一。

皇帝尊奉道教神仙,并定期举行祭拜仪式。

道教教派扩散到政府、军队等各个层面,影响深远。

民间信仰中,道教也占据一定份额,许多民众参与道教仪式,祈求神灵保佑。

3. 伊斯兰教清朝时期,中国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

清朝政府对伊斯兰教持宽容态度,并设立回民总局,负责管理宗教事务。

同时,许多清朝皇帝也经常赐名、亲政、册封回民。

伊斯兰教对回民群体的生活、婚姻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4. 基督教清朝是中国基督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17世纪末,传教士进入中国,积极传播基督教。

清朝政府对基督教抱有警惕态度,但在一些领域内保持开放。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文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与基督教密不可分。

二、民间信仰1. 祖先崇拜清朝时期,祖先崇拜仍然在民间广泛存在。

祖先堂是许多家庭中的重要设施,每逢祭祀节日,人们会前去祭拜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佑。

同时,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祖庙等大型的祭祀场所。

2. 神仙崇拜民间对神仙的崇拜也非常普遍。

人们信奉神仙的神通广大,能保佑自己健康、平安、幸福。

许多神仙故事流传至今,如女儿村的“五夫人”等,为当地居民供奉祭祀。

3. 自然崇拜清朝时期,农耕社会的农民对自然界的崇拜亦十分重要。

明清时期民间信仰的形态和特点

明清时期民间信仰的形态和特点

明清时期民间信仰的形态和特点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明清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民间信仰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形态和特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明清时期民间信仰的形态和特点。

一、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相互交融明清时期,中国境内出现了众多的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在明清时期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千姿百态的信仰形态。

比如,佛教在中国汉族地区的举足轻重地位得以巩固和强化,影响广泛,但同时也吸收了一些民间信仰的元素。

道教则与民间信仰联系最为密切,许多道教神仙被视为民间信仰里的神明。

此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在中国境内得到传播,并在逐渐融入到民间信仰之中。

可以这样说,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在明清时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为表里。

二、土地神信仰的盛行土地神信仰是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中最为受众的一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土地是百姓劳作和生活的基础,土地神是居民信仰中的重要形式。

明清时期,百姓对土地神不仅是感恩和敬畏的,还将其视为护佑自己的神明,每年都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

在明清时期,土地神信仰的盛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神秘力量的信仰。

三、祖先崇拜与家族信仰祖先崇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基本信仰,也是一种家族信仰。

在明清时期,家族信仰的传统得以延续,家族地位的尊卑、家族荣誉和家族责任都是在祖先崇拜的基础上展开。

在祖先崇拜和家族信仰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间风俗习惯,如祭祖、拜神等,这些习惯在民间信仰中得以幸存下来。

四、巫术和赏罚观念巫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特殊的宗教信仰,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表现形式。

在明清时期,巫术被广泛运用与民间信仰之中。

无论是通灵拜祭,还是劝告民众,或是对任何不可思议之事加以特异处理,都可以得到巫作的侍奉。

同时,民间信仰中也存在着一种赏罚观念,认为天地神灵可以为人间的世界做主、施行善恶有状。

人们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这种观念也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也是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宗教文化不断地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仰体系和文化遗产。

一、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祖先崇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一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仰。

明清时期的人们深信祖先是自己的保护神,在生活中要保持对祖先的敬畏之心,并通常将祖先的灵位供奉在家里的厅堂之中。

此外,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还包括神仙信仰、鬼神信仰、皇帝信仰、天地崇拜等。

其中,最为著名和广泛的就是道教和佛教信仰。

二、明清时期的道教信仰在明清时期,道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道教被视为一种包括了哲学、道德、医学、卜卦、易经等多方面内容的信仰系统,其主要特点是追求长生和不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教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信仰,它由道家思想改编而来,经历了多次发展和演变。

在明清时期,为了迎合人们对道教信仰的需求,道教教派大量招收信徒,加强宣传和传统。

三、明清时期的佛教信仰与道教不同,佛教信仰在中国的历史上比较晚,但在明清时期,佛教信仰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和复杂。

佛教信仰是一种世界性的信仰体系,它的核心信仰是轮回转世和解脱,尤其注重功德、施舍以及修持僧侣。

在明清时期,佛教经历了“南传佛教"、”北传佛教“、以及少宗派系的嬗变。

四、明清时期的宗教文化明清时期的宗教文化非常精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文学、建筑、艺术、音乐等方面。

在文学方面,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创作了很多关于道教、佛教、祖先等信仰主题的作品。

在建筑方面,明清时期的寺庙、道观、教堂等建筑遗产依旧存在于今天,它们展示了明清时期建筑技术和工艺的高度发展。

此外,音乐和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们在各种宗教仪式和平时的祭祀活动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总之,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和传承对于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兴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明清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明清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丰富多元的时期,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体系。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它们所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清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继续扩大。

佛寺和佛教学院在各地兴起,成为宗教信仰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密宗和禅宗对佛教的影响最为突出。

密宗注重修行和解脱,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灵性寻求。

禅宗则提倡禅修和打破妄念的方法,强调达到“无心无相”的境界。

两者都对明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士人、文人和寺庙僧侣们的主要信仰。

与佛教相伴而行的是道教的兴起。

尽管它起源于中国古代,但直到明清时期才真正发展壮大。

道教注重人的修炼和长生不老,它的核心思想是追求“道”的境界。

在明清时期,道教的修行方式更加多元化,不同流派的道教机构和道教书籍争相出现。

明代著名的道教学者张三丰在炼丹术上有着深厚造诣,他是道教内丹术的代表人物。

而清代道士王阳明则在心学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明清时期的道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文化、哲学和科学的综合体。

与佛教和道教不同,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更加底层、朴实,但同样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补充,其核心是“神”和“鬼”的信仰。

在明清时期,人们对山神、水神、土地神等自然神明的崇拜依然非常普遍。

同时,人们也相信各种神鬼的存在和力量,通过祭祀、祈祷和行使超自然能力来寻求神灵的庇护和福祉。

这种信仰常常伴随着各种仪式、节日和祭祀活动,为社会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活力。

在民间信仰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家祭家庙。

家祭和家庙是每个家庭都充满虔诚信仰的场所。

家庙是祖先的神龛,每个家庭都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宗的保佑和庇护。

家祭则是每个家庭在特定的时期或节日进行的祭祀仪式,人们向神明祈求平安、福寿和好运。

这种民间信仰把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建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和个体生活的纽带。

元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方面也有许多独特而传统的表现。

本文将对元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进行探讨,展现其丰富多彩的特点。

一、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在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信仰的多元化水平较高。

除了儒家的儒教外,还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个宗教共存。

不同的宗教信仰带给民众不同的精神寄托和道德准则,广大民众在面对困难和劳累时可以依靠宗教信仰寻求心灵的慰藉。

佛教在元明清时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被广大民众所崇拜。

民间崇信佛教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寺庙建筑、佛像供奉以及礼佛活动等方面。

人们前往佛教寺庙烧香、上香、磕头,表达对佛祖的敬意。

而在家中,人们可能会供奉佛像,每日诵念佛经,以期得到平安和福祉。

道教也在元明清时期盛行,在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讲究个人的内在修炼,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因此,许多民众都会在家中摆放道家的神像,修行修身,追求长寿。

此外,道教也有许多民间节日,如元宵节、祭灶节等,这些节日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成为人们欢聚一堂、观赏花灯、品尝传统美食的场景。

二、民间信仰的特色活动元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中有许多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与农耕文化和自然崇拜密不可分。

除去宗教信仰的影响外,元明清时期的农民也借助自然崇拜来获取丰收和安宁。

他们相信某些山川、河流或是特定的树木具有一定的神秘力量,可以保佑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家庭的幸福。

因此,在特定的日子,他们会前往山川、河流或是树木旁进行祭祀仪式,以此来祈求丰收和吉祥。

舞龙舞狮也是元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龙与狮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祥瑞、吉祥的象征意义,被视为能驱逐邪恶和带来好运的生物。

每逢年节、庆典或是重要活动,人们会组织舞龙舞狮的表演,以庆贺和祈求祥瑞。

元明清时期还流传着一些特色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比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

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成为人们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

明清时期民间传统文化的风格特点与价值评析

明清时期民间传统文化的风格特点与价值评析

明清时期民间传统文化的风格特点与价值评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演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民间传统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民间传统文化的风格特点和价值评析。

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明清时期的文化流动和交流,既有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也有少数民族文化的渗透,但整体来看,明清时期民间传统文化仍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例如,民间传说、乐器演奏、绘画、书法等方面,都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特色。

其中,民间传说和乐器演奏最为突出。

在民间传说方面,明清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故事传说,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

这些传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于精神层面的关注和探索,也传承了古代中国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这些传说在现代也被广泛运用和传承,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乐器演奏方面,明清时期的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如戏曲、民乐等,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

明清时期戏曲已经发展为一门成熟的艺术形式,从“杂剧”到细分为南戏、京剧、豫剧、越剧等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着独特的调式、舞台表演、服饰等。

京剧一脉相传至今,成为了国际舞台文化的象征之一。

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明清时期民间传统文化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实现了融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追求的道路。

明清时期散文、诗歌等文艺形式中注重表现情感,追求意象化处理,思想性十分明显,但同时也注重语言节奏、声韵美感等艺术效果。

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中也是如此,其中尤以明代的文徵明和清代的王铎、石涛等著名书法家为代表。

他们一方面注重字体的美感和人文精神的营造,另一方面在作品中也倡导自由、随意、不拘泥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文人书法”风格。

这种风格受到了后来书法发展的重视和传承,影响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许多流派。

明清时期的视觉艺术同样也是如此,在明代以肖像画为代表,到了清代则以工笔花鸟画为主。

明清两朝的民间信仰

明清两朝的民间信仰

明清两朝的民间信仰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这一时期的民间信仰影响深远,引发了许多社会现象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明清两朝的民间信仰。

一、宗教信仰在明清两朝的民间信仰中,宗教信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道教、佛教和儒教。

其中,道教在北方地区较为流行;佛教在南方地区比较盛行;儒教则被视为官方信仰,但仍得到普通民众的崇拜和追随。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宗教信仰,如关帝信仰、城隍信仰等,这些信仰与地域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自然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信仰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然信仰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神灵,对人类的生活和命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明清两朝,农业是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因此,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神灵更加崇敬和信仰。

例如,农历的各种节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膜拜和信仰的表现。

三、祖先崇拜中国文化中,祖先崇拜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信仰。

明清两朝的人们认为,祖先是家族和家庭的意志代表,他们对家庭的繁荣和子孙的幸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祖先崇拜在明清时期是非常盛行的。

在这个时期,人们不仅会在重要节日祭祀祖先,还会在祖先的生日、忌日等日子里悬挂祭旗、烧香、献花,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四、鬼神信仰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鬼神信仰一直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

明清两朝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天灾人祸、战乱频繁,人们常常以鬼神信仰来寻求安抚和宽慰,为自己的生活和身世谋求改变。

在明清两朝,鬼神信仰日益增多,神话传说、传统医学、占卜预测等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五、道德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是一种最基本的信仰。

它认为,人类生活在世界上,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标准,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才能获得神灵的眷顾和庇佑。

在明清两朝,尽管缺少官方的道德积极倡导,但民间道德信仰却没有停歇。

清末民初时期,新道德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总之,明清两朝的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的宗教信仰现象

明清时期的宗教信仰现象

明清时期的宗教信仰现象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现象比较丰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百姓们信仰的神灵众多,其中既有道教、佛教、儒教,也有一些地方性的神祇信仰。

一、道教信仰明清时期的道教信仰比较盛行。

道教强调修炼和长生不老,许多人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而加入了道教。

当时的一些地方性宗教也多以道教元素为主。

比如四川康巴地区的本教和哲蚌寺的少林金刚宝座教。

这些教派中,许多都有神仙、符咒等元素。

二、佛教信仰佛教在明清时期也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力。

许多人信仰佛教是为了求得超脱和转世。

在当时,许多地方都建有佛寺,百姓们在佛寺中烧香、念经、祈福。

尤其是明代末期,中央朝廷加强对佛教的管控,使得佛教成为了一种表达反对压迫的思想的途径,因此佛教在民间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

三、儒教信仰儒教虽然本质上并不算宗教,但在明清时期仍然有一定的信仰影响力。

当时的大部分文人都是儒家思想的信仰者,他们中许多人便把儒家思想和宗教相结合。

因此,在明清时期一些地方的宗教信仰中也出现了儒教的元素,如许多神庙都有“文武”神位,用于纪念历史上的文化英豪和军事英雄。

四、地方性神祇信仰当时的一些地方也有其自己的信仰体系。

这些信仰通常以当地神灵或英雄人物为主角,如福建的天妃宮、广东的天后宫、湖南的玉皇阁等等。

这些神祇信仰和宗教信仰并不存在太多的对立和冲突,它们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地域中。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中国的宗教信仰现象十分丰富多样,既有道教、佛教、儒教这样的官方信仰,也有本土化的、地方性的信仰。

这些信仰体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丰富的信仰体系,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明清民间宗教特征概略

明清民间宗教特征概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人文教育明清民间宗教特征概略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民间宗教是对应正统宗教或主流宗教而言,主要在下层民众间流行,在历史上往往受到主流社会和宗教的歧视、排挤甚至打击,但却绵绵不绝,始终拥有众多信众,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民间宗教并不是一个独立门类的信仰,它被人们习惯性的贬称为“淫祀”、“巫觋”、“方术”、“莲匪”、“教党”和“迷信”等。

中国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从其自身利益和巩固等级秩序出发,对民间宗教有时利用,有时打击,但防范打压多于利用扶植,这迫使一些民间宗教进入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常被冠上“邪教”的罪名。

而正由于历代统治者视“邪教”为洪水猛兽,必欲尽断其根珠而后快,不仅剿灭其组织,焚毁其经书,即便载于史册,也只是寥寥数笔,意在抹杀其存在。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宗教渐趋成熟的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 民间宗教名目繁多,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 民间宗教犹如春笋般涌现, 教派之多, 前所未有。

著名的有罗教、黄天教、闻香教、红阳教、圆顿教、龙天门、天地门等, 到明末已经达到70 多种名目。

在清代, 除明代延续下来的以外,又出现了更多新的教门, 如姚门教、八卦教、青莲教、清茶门等, 名目更多达百余种。

明清时期,政府立法明令,严禁各民间宗教活动。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民间宗教是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但是从事研究和教学的学者并不很多。

中国民间宗教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初,外国学者德·格瑞特1904年所著《宗教受难史》率先涉及中国民间宗教的活动历史,中国学者的研究则首推陈垣1923年发表的《摩尼教入中国考》。

但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间,在正统研究中,这一边缘性领域由于政治原因而成为禁区,也因为资料匮乏和其本身的隐密性而不受重视。

1980年以来,在社会史研究新潮影响下,民间宗教研究步入了正常的轨道,有关民间宗教研究日益增多,为我们了解这一新领域提供了条件。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与宗教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信仰体系非常复杂,充斥着各种不同的神灵、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元素。

民间信仰的发展与宗教的影响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解读。

首先,民间信仰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受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导致了人们对神灵的寻求以获得安抚。

同时,宗教机构也因为政治力量的变化而出现了种种变革。

一些寺庙和道观建立在明朝统治下,但在清朝时期被废弃或转为其他用途。

这样的转变导致了信仰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其次,佛教和道教作为宗教的两大流派,在明清时期兴盛而发展。

佛教在明朝时期受到积极的推广,大量的佛教寺庙建立起来。

而清朝时期,道教大力发展,很多道观兴起。

这两个宗教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和哲学思潮密切相关。

佛教的发展与明朝儒学衰落有关,道教的发展与清朝儒学复兴有关。

佛教和道教的兴盛也使得宫廷信仰、地方信仰以及家庭信仰等民间信仰得以滋养与发展。

此外,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还包括很多独特的神灵和信仰体系。

各地的民间信仰和习俗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扬光大。

例如,关帝信仰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关帝庙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信仰场所之一。

民间信仰还包括对于山神、水神、土地神等自然神灵的崇拜,以及红脸葫芦和白脸葫芦等形象的信仰。

这些民间信仰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农耕经济、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等因素有关。

在明清时期,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宗教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信仰体系。

虽然宗教的发展受到政治力量的干预,但民间信仰在宗教机构的变革之后得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这些信仰和宗教的发展对于明清时期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是一个非常复杂、多样化和丰富的体系。

它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们对于神灵和信仰的需求。

民间信仰和宗教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变革和人们对于信仰的寻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人文教育明清民间宗教特征概略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民间宗教是对应正统宗教或主流宗教而言,主要在下层民众间流行,在历史上往往受到主流社会和宗教的歧视、排挤甚至打击,但却绵绵不绝,始终拥有众多信众,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民间宗教并不是一个独立门类的信仰,它被人们习惯性的贬称为“淫祀”、“巫觋”、“方术”、“莲匪”、“教党”和“迷信”等。

中国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从其自身利益和巩固等级秩序出发,对民间宗教有时利用,有时打击,但防范打压多于利用扶植,这迫使一些民间宗教进入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常被冠上“邪教”的罪名。

而正由于历代统治者视“邪教”为洪水猛兽,必欲尽断其根珠而后快,不仅剿灭其组织,焚毁其经书,即便载于史册,也只是寥寥数笔,意在抹杀其存在。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宗教渐趋成熟的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 民间宗教名目繁多,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 民间宗教犹如春笋般涌现, 教派之多, 前所未有。

著名的有罗教、黄天教、闻香教、红阳教、圆顿教、龙天门、天地门等, 到明末已经达到70 多种名目。

在清代,除明代延续下来的以外,又出现了更多新的教门, 如姚门教、八卦教、青莲教、清茶门等, 名目更多达百余种。

明清时期,政府立法明令,严禁各民间宗教活动。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民间宗教是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但是从事研究和教学的学者并不很多。

中国民间宗教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初,外国学者德·格瑞特1904年所著《宗教受难史》率先涉及中国民间宗教的活动历史,中国学者的研究则首推陈垣1923年发表的《摩尼教入中国考》。

但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间,在正统研究中,这一边缘性领域由于政治原因而成为禁区,也因为资料匮乏和其本身的隐密性而不受重视。

1980年以来,在社会史研究新潮影响下,民间宗教研究步入了正常的轨道,有关民间宗教研究日益增多,为我们了解这一新领域提供了条件。

民间宗教的特征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学术界对民间宗教研究增多,但是并没有针对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特征的专门研究。

本项研究就试图在现有对民间宗教研究的基础上整体性了解中国古代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一般共同性特征,以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

并通过此项研究,比较客观、准确地分析和评价中国古代民间宗教特征,还原历史的真相,改变民间宗教在人们意识中的“邪教形象”。

此外,通过对古代民间宗教的特征研究,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民间底层民众文化。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1、民间宗教概述1.1民间宗教的概念1.2民间宗教派别1.2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的关系2、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特点2.1、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组织特点2.1.1民间宗教群众基础——中下层民众2.1.2民间宗教——组织起义的工具(明清政府往往采取镇压、查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2.2、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观念特点2.2.1男尊女卑观念较为淡薄2.2.2徘徊于传统宗法模式内的伦理信念2.3、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2.3.1救世论2.3.2多神信仰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些作者在著作中有提到一些民间宗教的特征,但是并没有对我国古代的民间宗教尤其是明清时期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做一个整体性的研究。

所以本文的主要问题就是明确民间宗教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前人尚未明确提出的我国古代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特征。

研究中国古代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一般性特征,必须对中国明清时期所有主要的教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要求查阅很多史料。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文献研究法:根据中国古代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特征这一课题,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来获得得到现实资料和比较资料,从而了解这一研究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并帮助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

定性分析法: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起止时间内容2010年11月中旬毕业论文选题;2010年11月中旬—查阅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完成外文翻译,准备开题报告;12月中旬2010年12月26日论文开题论证报告;2011年2月—4月完成论文初稿;2011年4月—5月中与导师交流,完成论文二稿、三稿,并定稿,准备答辩材料;旬2011年5月20号左论文答辩。

右五、主要参考文献:[1]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 [美]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 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 张践.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卷4):宗教·政治·民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 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7] 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 马西沙.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民间宗教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9] 李尚英.中国历史上的民间宗教[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0] 李尚英.源同流分:民间宗教与结社[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11] 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研究[D].2002.[12] 濮文起. 一套独具特色的宗教思想体系——中国民间宗教理论探析[J].求索,2005(2),66—69.[13] [法]马伯乐.中国的民间宗教与儒释道三教[J].世界宗教文化,2010(3):78—82.[14] [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M].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15] Hubert Seiwert.Popular religious movements and heterodox sects in Chinese history [M].Boston:BrillLeiden·Boston,2003.[16] Stephan Feuchtwang.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The Imperial Metaphor [M].Richmond,Surrey :Curzon Press,200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人文教育明清民间宗教特征概略1、材料来源主要包括正史实录、野史笔记等在内的文献资料,如《明太祖实录》、《龙华经》等;有关民间宗教的专著,如马西沙、韩秉方所著的《中国民间宗教史》,濮文起所著的《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美作家欧大年所著的《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等等;还有与此相关的论文、调研报告等研究成果。

2、国内外研究现状2.1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学者中最早研究民间宗教的是陈垣先生,于1922年6月在《国学季刊》发表了《摩尼教入中国考》,经校勘,成于1934年4月。

李世瑜1948年完成的《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一书也是民国时期的重要著作,第一次给学术界揭示了一个活的秘密宗教世界,让现代人耳目一新地见到了一个除了儒释道正统宗教之外的中下层社会的信仰群体。

20世纪下半叶前期,也就是1949年至改革开放之前,在正统研究中,这一边缘性领域由于政治原因而成为禁区,也因为资料匮乏和其本身的隐密性而不受重视。

所以,中国民间宗教研究进展不大,值得一提的成果包括李世瑜编的《宝卷综录》和夏家骏著的《清代中叶的白莲教起义》等。

《宝卷综录》于1961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成为一部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以及民间宗教研究的工具书。

《清代中叶的白莲教起义》则于1974年出版,主要介绍了白莲教起义的兴起、发展和失败的整个战斗过程,对于了解白莲教历史以及特征有重要的作用。

值得提起的另一篇文章是熊德基发表于1964年《历史论丛》第一辑的《中国农民战争与宗教及其相关问题》,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在农民战争中民间宗教的两重性作用和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间宗教研究走出低谷,步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研究成果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来说,同国外相比都呈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

从事民间宗教研究的学者和教学者数量也有所增加。

如马西沙著《清代八卦教》(1989)、杨纳编《元代白莲教资料汇编》(1989)、李尚英著《民间宗教常识问答》(1990)、金泽著《中国民间信仰》(1990)、任聘编著《中国民间禁忌》(1990)、濮文起著《中国民间秘密宗教》(1991)和主编《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周熙等著《天理教大闹紫禁城》(1991)、金良年著《民间诸神》(1991)、马西沙和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1992)、夏春涛著《太平天国宗教》(1992)、侯杰和范丽珠著《中国民众宗教意识》(1994)、李尚英和李富华著《中国民间宗教史》(1994)、李尚英《源同流分:民间宗教与结社》(1997)、马西沙著《民间宗教志》(1998),以及路遥和程歗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周育民和邵雍著《中国帮会史》,梁景之所著《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等。

改革开放后对民间宗教研究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是喻松青,他于1981年在《清史研究集》第一辑发表了《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信仰和秘密结社》,对明清时期白莲教的各大教派的产生、渊源、宗旨、信仰、群众基础、组织情况、活动方式等各个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做了历史的分析和介绍。

1987年喻松青将相关的文章集结成《明清白莲教研究》,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4年在台湾出版了《民间秘密宗教经卷研究》。

但是她的研究较少的运用第一手的资料,所以研究往往不能贯通历史。

其中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是马西沙和韩秉方所著的《中国民间宗教史》,它于1992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23章106万字,涉及从汉代至清代民间道教、民间佛教、摩尼教、罗教、黄天教、弘阳教、闻香教、江南斋教之大乘、龙华教、金幢教、青莲教、先天灯花、金丹道、八卦教、九龙道、龙天教、一炷香教、收元教、混元教、留门教、黄崖教、三一教等数十种宗教,内容十分丰富,且多使用第一手的档案、史料,比较客观公正。

这本书出版以后,评价很多,有的专家认为这本书“在国内外同类著作中,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看都是首屈一指,填补了中国宗教史学建设空白,堪称这一领域的开拓性著作”。

此外,马西沙先生于198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清代八卦教》。

此外,濮文起所著《中国民间秘密宗教》,于1991年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涉及元明清时期主要的民间宗教——白莲教的形成发展、教义、仪式、社会成分以及组织形式。

2.1国外研究现状在1892年,荷兰汉学家格罗特所著《中国的宗教系统》一书认为:中国的“民间宗教”,是儒、道、佛“三教”之外的独立宗教,别成一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